CN210310824U - 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10824U
CN210310824U CN201920824373.9U CN201920824373U CN210310824U CN 210310824 U CN210310824 U CN 210310824U CN 201920824373 U CN201920824373 U CN 201920824373U CN 210310824 U CN210310824 U CN 2103108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e buoy
water inlet
shell
tail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2437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nwar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nwar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nwar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nwar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2437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108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108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108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包括救生圈外壳,救生圈外壳的头部为用于安装电源装置的密封容置舱一,救生圈外壳尾部为两个用于安装动力驱动装置的容置舱二;动力驱动装置包括导流筒、隔离板、隔离板固定架、马达和马达安装座且从头到尾依次排列,隔离板的中部通过转轴一的头端和尾端分别对应与导流筒和隔离板固定架的中心处轴连接;隔离板上半圆为半圆形挡水板,隔离板下部一侧安装增重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导流筒和马达之间安装自翻面隔离板,无论救生圈的正面或反面朝上,隔离板都会因增重件360度自动翻面,通过半圆形挡水板遮挡住上进水管,水只从下进水管的进水端进入,防止导流筒漏气,保证马达正常使用,具有良好市场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救生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最常见的水上救生设备,也是救生设备中一个主要种类,通常是作为水上救灾及相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必备产品。救生圈有圆环状,也有U形的,中间开口,使用者将上身穿过中间开口并把双手搭在环状救生圈上,就可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救生圈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
目前市场上的U型救生圈都是单面进水,即进水口朝下,只适合做游泳圈功能使用,但是如果遇到大风大浪,在达到落水者之前,救生圈翻个面,进水口朝上,那么单面进水的救生圈就无法正常使用前行(即救生圈下部无法进水,马达及螺旋桨产生空转,马达是无效的,故无法正常使用),因此,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解决的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救生圈为U形,包括由上壳和下壳扣合组成的救生圈外壳,救生圈外壳的头部为用于安装电源装置的密封容置舱一,救生圈外壳的尾部为两个左右对称结构的用于安装动力驱动装置的容置舱二;所述动力驱动装置包括导流筒、隔离板、隔离板固定架、马达和马达安装座的中心轴线重合且从头到尾依次排列,所述隔离板的轴心位置通过轴承安装有转轴一,所述转轴一的头、尾两端分别对应与导流筒和隔离板固定架的中心部位轴连接,马达可拆卸镶嵌在马达安装座内部,导流筒的尾端外部、隔离板固定架的外部以及马达安装座的头端外部三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隔离板为圆形结构,所述圆形结构的上半圆为半圆形挡水板,圆形结构的下半圆为半圆形通孔,且圆形结构的下部一侧安装增重件;导流筒的头部安装上下对称的上进水管和下进水管,马达安装座的尾部可拆卸安装排水管,圆形结构通过转轴一在受到增重件的重力作用下实现自翻面旋转进而通过半圆形挡水板以遮挡住上进水管的喷出端。
优选的,所述容置舱二外部与上进水管和下进水管相对应位置处可拆卸安装过滤防护网。
优选的,所述排水管包括一体设置的外圈、卡接部和排水部,所述排水管的外圈外套在马达安装座的尾部外壁上且两者通过自攻螺丝固定连接;卡接部上一体设置的两个环形卡槽通过密封圈一和密封圈二与马达安装座尾端一体设置的两个环形凸圈一匹配卡接。
优选的,所述电源装置包括控制主板、主板安装架、直流电池和电池安装架,所述控制主板通过主板安装架固定安装在救生圈外壳的内壁,直流电池通过电池安装架安装在救生圈外壳的内壁;救生圈外壳的U形弯曲部位处从左到右依次安装充电开关、充电插座和电源开关。
优选的,所述救生圈外壳的上部开设有用于取放控制主板的取放口,所述取放口处可拆卸安装挡板,且挡板与取放口接触位置处安装有密封圈三。
优选的,所述上进水管包括进水端、进水流道和喷出端且从头到尾依次排列一体设置,进水流道的尾端到头端逐渐向上延伸弯曲;上进水管的喷出端与半圆形挡水板的大小相匹配;下进水管中的喷出端与圆形结构的半圆形通孔位置相对应且相通。
优选的,所述上进水管和下进水管的进水流道交接处固定安装空心连接柱,转轴一的头端从空心连接柱中心穿过且通过螺母一固定,隔离板的外部镶嵌在导流筒的尾端内部;所述隔离板固定架的中部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中心位置开设有连接孔,转轴一的尾端从连接孔穿过后通过螺母二固定;马达的工作端与螺旋桨固定连接,螺旋桨朝向排水管。
优选的,所述进水流道尾部外部安装环形凸圈二,且环形凸圈二与导流筒尾端内部之间预留环形滑槽,所述增重件为弧形增重条,且弧形增重条在弧形滑槽内转动滑动。
优选的,所述容置舱一的外部处于救生圈U形弯折部位处安装有以便于落水者手握的至少一对把手。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下两个进水口,即上进水管和下进水管,以及在动力驱动装置中的导流筒和马达之间安装自翻面隔离板,隔离板的上半圆为半圆形挡水板,隔离板的下半圆为半圆形通孔,且隔离板下部一侧安装增重件(隔离板上轻下重),当救生员将救生圈仍入水中,无论中途遇到多大的风浪,翻来翻去,即救生圈的正面或反面朝上,隔离板都会因增重件的重力作用(即隔离板上轻下重)而通过转轴一自动360度旋转翻面,使半圆形挡水板始终处于上部以遮挡住上进水管(即翻面后自动封闭上进水管),这时水只从下进水管的进水端进入,还可防止导流筒漏气,再经过马达驱动旋转桨转动将水从排水管喷出以实现救生圈的前行,灵活性很强;隔水板的结构简单,轻松实现自动翻面,始终保持下进水管吸水/进水,制造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水平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驱动装置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驱动装置爆炸结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力驱动装置爆炸结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离板和隔离板固定架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排水管和马达安装座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筒与隔离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以上图例所示:1、容置舱一 11、挡板 12、充电开关 13、充电插座 14、电源开关2、容置舱二 3、过滤防护网 4、动力驱动装置 41、导流筒 411、上进水管 412、下进水管413、空心连接柱 414、环形滑槽 42、隔离板 421、半圆形挡水板 422、增重件 423、轴承424、转轴一 43、隔离板固定架 431、支撑杆 44、马达 45、马达安装座 451、过线孔 46、导流筒固定架 47、排水管 471、外圈 472、卡接部 473、排水部 474、密封圈一 475、密封圈二48、螺旋桨 5、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固定”、“一体成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标示。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如下:
实施例1,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救生圈为U形,包括由上壳和下壳扣合组成的救生圈外壳,救生圈外壳的头部为用于安装电源装置的密封容置舱一1,救生圈外壳的尾部为两个左右对称结构的用于安装动力驱动装置4的容置舱二2;所述动力驱动装置4包括导流筒41、隔离板42、隔离板固定架43、马达44和马达安装座45的中心轴线重合且从头到尾依次排列,所述隔离板42的轴心位置通过轴承423安装有转轴一424,所述转轴一424的头、尾两端分别对应与导流筒41和隔离板固定架43的中心部位轴连接,马达44可拆卸镶嵌在马达安装座45内部,马达安装座45的外周还开设有两个过线孔451,导流筒41的尾端外部、隔离板固定架43的外部以及马达安装座45的头端外部三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隔离板42为圆形结构,所述圆形结构的上半圆为半圆形挡水板421,圆形结构的下半圆为半圆形通孔,且圆形结构的下部一侧安装增重件422。
进一步,导流筒41的头部安装上下对称的上进水管411和下进水管412,马达安装座的尾部可拆卸安装排水管47,圆形结构通过转轴一在受到增重件的重力作用下实现360度自旋转翻面进而通过半圆形挡水板以遮挡住上进水管的喷出端,即不论救生圈的正面还是反面朝上,隔离板的半圆形挡水板始终处于上部,以遮挡住导流筒的上进水管的喷出端,水只能从下进水管的端部进入;导流筒41通过导流筒固定架46螺栓固定在容置舱二2的内壁,排水管47通过排水管固定架螺栓固定安装在容置舱二2的内壁,隔离板固定架43和马达安装座45均通过螺栓固定在容置舱二2的内壁。
进一步,救生圈外壳的上壳和下壳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由于容置舱一1内部安装电源装置,因此上壳和下壳的连接部位采用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防水圈,避免水从上壳和下壳接触连接处进入;容置舱二2与容置舱一1的连接结构处可以采用多个环形密封垫,如,容置舱二2的头端镶嵌在容置舱一1的尾端,且连接结构处粘合多个环形密封垫。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容置舱二2外部与上进水管411和下进水管412相对应位置处可拆卸安装过滤防护网3,即水从过滤防护网处进入导流筒内;该过滤防护网3不仅可以防止海水中的大件塑料、纸片等垃圾进入导流筒内,也可以防止儿童落水者的手指插入导流筒中,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实施例3,所述排水管47包括一体设置的外圈471、卡接部472和排水部473,所述排水管47的外圈外套在马达安装座45的尾部外壁上且两者通过自攻螺丝固定连接,进而防止排水管47脱离马达安装座45;卡接部472用于与马达安装座45的尾端卡接,卡接部上一体设置的两个环形卡槽通过密封圈一474和密封圈二475与马达安装座45尾端一体设置的两个环形凸圈一匹配卡接,进一步的保证了排水管与马达安装座的连接稳定性和防水性;马达和旋转桨均处于马达安装座内部。
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排水管47的排水部可为漏斗状,即排水部的头端至尾端直径逐渐变小,从而马达驱动螺旋桨转动时,使马达安装座内部的水从排水管喷出,进而提升救生圈的前行动力。
优选的,所述电源装置包括控制主板、主板安装架、直流电池和电池安装架,所述控制主板通过主板安装架固定安装在救生圈外壳即下壳的内壁,直流电池通过电池安装架安装在救生圈外壳即下壳的内壁;救生圈外壳的U形弯曲部位处从左到右依次安装充电开关12、充电插座13和电源开关14;进一步,控制主板型号为STM32F103C8T6型,该控制主板为现有技术,再次不做详细描述;在容置舱一1内,充电插座13的外部输入端插接外部充电器,充电插座13的内部输出端经过充电开关12与直流电池的输入端电连接,即充电时,在将外部充电器插入到充电插座13后,按压充电开关12,这时外部充电器可以给直流电池充电;直流电池的输出端经过电源开关14与马达电连接,从而通过直流电池给马达供电;该电源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控制主板上部的遥控接收器,该遥控接收器与外部遥控器通过远程遥控方式进行连接,控制主板与两个马达电性连接,即遥控接收器可以收到外部遥控器的遥控指令并将指令通过控制主板传输给马达,进而使马达驱动螺旋桨旋转,将导流筒中的水从排水管旋转喷出,实现救生圈前行。
进一步,直流电池为蓄电池或锂电池,在此优选选择锂离子电池,采用锂离子电池动力强劲,救援有充足的电源供电,经久耐用;马达为无刷电机。
优选的,所述救生圈外壳的上部开设有用于取放控制主板的取放口,所述取放口处可拆卸安装挡板11,该挡板11可以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取放口处;又如还可以采用铰连方式即挡板11的一端与取放口的一端铰连,挡板11的另一端与取放口的另一端卡扣连接或螺栓固定连接均可,且挡板11与取放口接触位置处安装有密封圈三;进一步,当需要安装或后期维护时,只需要打开挡板11,即可以对控制主板进行维护;如需维护或更换电池,则需要打开上壳,在维护或更换之后,在扣上上壳后,经过螺栓固定连接到一起。
实施例5,所述上进水管411包括进水端、进水流道和喷出端且从头到尾依次排列一体设置,进水流道的尾端到头端逐渐向上延伸弯曲;上进水管的喷出端与半圆形挡水板的大小相匹配;下进水管412中的喷出端与圆形结构的半圆形通孔位置相对应且相通,进水管的进水端为进水口或吸水口,水从过滤防护网进入依次经过进水端、进水流道、喷出端、半圆形通孔、隔离板固定架、螺旋桨后从排水管喷出。
如图9所示,实施例6,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所述上进水管411和下进水管412的进水流道交接处固定安装空心连接柱413,转轴一424的头端从空心连接柱413中心穿过且通过螺母一固定,隔离板42的外部镶嵌在导流筒41的尾端内部;所述隔离板固定架43为圆环状,其中部固定有一支撑杆431,支撑杆43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连接孔,转轴一424的尾端从连接孔穿过后通过螺母二固定;马达44的工作端与螺旋桨48固定连接,螺旋桨48朝向排水管47。
实施例7,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的保持隔离板以转轴一在导流筒内转动的平稳性和同轴性,所述导流筒的进水流道尾部外部安装环形凸圈二,且环形凸圈二与导流筒尾端内部之间预留环形滑槽414,所述增重件422为弧形增重条,且弧形增重条与弧形滑槽尺寸匹配且在弧形滑槽内转动滑动;更进一步,半圆形挡水板为铝合金材质,弧形增重条为不锈钢结构,是隔离板始终处于上轻下重,进而不管救生圈在仍如水面时其正面或反面朝上,由于弧形增重条的重力作用(隔离板上轻下重),隔离板的半圆形挡水板会自动翻转或旋转处于上面,以遮挡住上进水管的喷出端,即水只从下进水管进入,经过下进水流道和螺旋桨后从排水管排出。
优选的,所述容置舱一1的外部处于救生圈U形弯折部位处安装有以便于落水者手握的至少一对把手5,附图1中为两对把手,从而以适应不同的落水者臂长抓取。
使用过程:该双面翻救生圈,即在救生员将救生圈仍入水面后,不论救生圈的正面还是反面朝上,由于隔离板上固定安装的增重件比半圆形挡水板的重量更重,隔离板中间安装新的转轴一头、尾两端分别对应与导流筒和隔离板固定架的中心部位轴连接,隔水板会通过转轴一在受到增重件的重力作用(地心引力作用)下实现360度自旋转翻面进而通过隔离板的半圆形挡水板以遮挡住上进水管的喷出端,这时水无法从导流筒的上进水管进入,只从下进水管的进水口进水,依次经过隔离板下部的半圆形通孔,在经过马达驱动螺旋桨转动,将水从排水管喷出,进而实现驱动救生圈的前行;
在救生圈使用一段时间需要充电时,先将外部充电器插接在充电插座上,接着按压充电开关,这时外部充电器可以给直流电池充电;在落水者爬上救生圈并抓住把手时,通过按压电源开关或者救生员按压遥控器时,直流电池给马达供电,马达受电驱动螺旋桨转动,进而驱动救生圈前行。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下两个进水口,即上进水管和下进水管,以及在动力驱动装置中的导流筒和马达之间安装自翻面隔离板,隔离板的上半圆为半圆形挡水板,隔离板的下半圆为半圆形通孔,且隔离板下部一侧安装增重件(隔离板上轻下重),当救生员将救生圈仍入水中,无论中途遇到多大的风浪,翻来翻去,即救生圈的正面或反面朝上,隔离板都会因增重件的重力作用(即隔离板上轻下重)而通过转轴一自动360度旋转翻面,使半圆形挡水板始终处于上部以遮挡住上进水管(即翻面后自动封闭上进水管),这时水只从下进水管的进水端进入,还可防止导流筒漏气,再经过马达驱动旋转桨转动将水从排水管喷出以实现救生圈的前行,灵活性很强;隔水板的结构简单,轻松实现自动翻面,始终保持下进水管吸水/进水,制造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救生圈为U形,包括由上壳和下壳扣合组成的救生圈外壳,其特征在于,救生圈外壳的头部为用于安装电源装置的密封容置舱一,救生圈外壳的尾部为两个左右对称结构的用于安装动力驱动装置的容置舱二;所述动力驱动装置包括导流筒、隔离板、隔离板固定架、马达和马达安装座的中心轴线重合且从头到尾依次排列,所述隔离板的轴心位置通过轴承安装有转轴一,所述转轴一的头、尾两端分别对应与导流筒和隔离板固定架的中心部位轴连接,马达可拆卸镶嵌在马达安装座内部,导流筒的尾端外部、隔离板固定架的外部以及马达安装座的头端外部三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隔离板为圆形结构,所述圆形结构的上半圆为半圆形挡水板,圆形结构的下半圆为半圆形通孔,且圆形结构的下部一侧安装增重件;导流筒的头部安装上下对称的上进水管和下进水管,马达安装座的尾部可拆卸安装排水管,圆形结构通过转轴一在受到增重件的重力作用下实现自翻面旋转进而通过半圆形挡水板以遮挡住上进水管的喷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舱二外部与上进水管和下进水管相对应位置处可拆卸安装过滤防护网。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包括一体设置的外圈、卡接部和排水部,所述排水管的外圈外套在马达安装座的尾部外壁上且两者通过自攻螺丝固定连接;卡接部上一体设置的两个环形卡槽通过密封圈一和密封圈二与马达安装座尾端一体设置的两个环形凸圈一匹配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控制主板、主板安装架、直流电池和电池安装架,所述控制主板通过主板安装架固定安装在救生圈外壳的内壁,直流电池通过电池安装架安装在救生圈外壳的内壁;救生圈外壳的U形弯曲部位处从左到右依次安装充电开关、充电插座和电源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外壳的上部开设有用于取放控制主板的取放口,所述取放口处可拆卸安装挡板,且挡板与取放口接触位置处安装有密封圈三。
6.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进水管包括进水端、进水流道和喷出端且从头到尾依次排列一体设置,进水流道的尾端到头端逐渐向上延伸弯曲;上进水管的喷出端与半圆形挡水板的大小相匹配;下进水管中的喷出端与圆形结构的半圆形通孔位置相对应且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进水管和下进水管的进水流道交接处固定安装空心连接柱,转轴一的头端从空心连接柱中心穿过且通过螺母一固定,隔离板的外部镶嵌在导流筒的尾端内部;
所述隔离板固定架的中部设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中心位置开设有连接孔,转轴一的尾端从连接孔穿过后通过螺母二固定;
马达的工作端与螺旋桨固定连接,螺旋桨朝向排水管。
8.根据权利要求6中所述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流道尾部外部安装环形凸圈二,且环形凸圈二与导流筒尾端内部之间预留环形滑槽,所述增重件为弧形增重条,且弧形增重条在弧形滑槽内转动滑动。
9.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舱一的外部处于救生圈U形弯折部位处安装有以便于落水者手握的至少一对把手。
CN201920824373.9U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 Active CN2103108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24373.9U CN210310824U (zh)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24373.9U CN210310824U (zh)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10824U true CN210310824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41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24373.9U Active CN210310824U (zh)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1082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74727A (zh) * 2021-03-01 2021-06-01 安徽新盾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U型水上救援机器人
CN114763195A (zh) * 2022-05-17 2022-07-19 深圳市万航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键往返智能救援救生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74727A (zh) * 2021-03-01 2021-06-01 安徽新盾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U型水上救援机器人
CN112874727B (zh) * 2021-03-01 2022-09-13 安徽新盾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U型水上救援机器人
CN114763195A (zh) * 2022-05-17 2022-07-19 深圳市万航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键往返智能救援救生系统
CN114763195B (zh) * 2022-05-17 2023-08-22 深圳市万航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键往返智能救援救生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10824U (zh) 一种动力型双面翻救生圈
CN113089610B (zh) 一种用于小型开放水域的全智能浮式垃圾清理装置
CN214729570U (zh) 一种水下实时监测的数据采集机器人
CN206984280U (zh) 一种水上救援装置用新型水下推进器
CN105836077A (zh) 电动辅助前进装置
CN211898256U (zh) 水上垃圾清洁机器人
CN209756670U (zh) 一种小区及家庭防灾应急舱
CN210364340U (zh) 水中运动的推进器装置
CN110526344A (zh) 景观水体污染治理装置
CN216765806U (zh) 一种藻华快速收集的装置
CN2910792Y (zh) 太阳能水上救生装置
CN214607972U (zh) 基于物联网和机器视觉的自动水面漂浮物收集光伏机器人
CN101857079B (zh) 自携式电动潜水呼吸器
CN208181377U (zh) 一种具有照明功能的水下手持推进器
CN209873756U (zh) 一种水体漂浮污染物遥控回收装置
CN210364327U (zh) 救生圈
CN221189030U (zh) 一种防汛应急用自救装置
CN220054105U (zh) 一种水上救援的施救绳
CN213535066U (zh) 一种潜水用的水下推进器装置
CN211040910U (zh) 一种基于水质监测的水上太阳能移动光球
CN219739178U (zh) 可快速更换电池的密封防水安装结构
CN213790259U (zh) 一种大闸蟹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处理装置
CN215851800U (zh) 一种用于遥控救生圈尾部的倒流罩
CN220701320U (zh) 浮漂及泳池清洁设备
CN220662821U (zh) 一种助力救生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