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96569U - 电池温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温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96569U
CN210296569U CN201921537250.3U CN201921537250U CN210296569U CN 210296569 U CN210296569 U CN 210296569U CN 201921537250 U CN201921537250 U CN 201921537250U CN 210296569 U CN210296569 U CN 2102965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liquid
liquid inlet
holes
liquid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3725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M Smart Mobilit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3725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965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965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965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温控装置。电池温控装置包括: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液孔,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的内径沿远离所述进液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多个第一温控板,多个所述第一温控板一一对应地可拆卸地连通在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上;回液管,所述回液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回液孔,多个所述第一回液孔与多个所述第一温控板上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可拆卸地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温控装置,提高了电池温度的均匀性,增加了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能力,降低了开发成本。

Description

电池温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电池温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温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动力电池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续航能力和充电效率将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整车性能与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天气寒冷时电池的温度大幅降低,均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能力。液控是电池温控的一种方式,进液管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出液孔,出液孔中的温控液进入电池包下方的温控板中对电池包进行温度调节。发明人在实现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电池温控方式存在以下不足:进液管位于电池包的同一侧,进液管上出液孔的流量沿远离进液管进液口的方向逐渐减小,导致靠近进液管上进液口的温控板中流量较高,远离进液管上进液口的温控板中温控液流量较低,导致多个温控板的温控效果不均匀,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能力降低;第二,车辆的续航里程变化时,进液管的布置方式也有所改变,增加了开发成本。
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温控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电池温度的均匀性,增加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能力,降低开发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温控装置,包括: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液孔,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的内径沿远离所述进液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多个第一温控板,多个所述第一温控板一一对应地可拆卸地连通在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上;回液管,所述回液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回液孔,多个所述第一回液孔与多个所述第一温控板上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可拆卸地相连通。通过将第一出液孔的内径设置成沿远离进液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可以有效地弥补进液管中温控液逐渐减少造成的下游第一出液孔出口处流量减少的问题,保证多个第一温控板内温控液的均匀性,增加了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里程;第一温控板与进液管和回液管之间均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当车辆所需的电池数量有所增减时,可以对应地增减第一温控板的数量,无需重新开模,降低了开发成本。
可选地,所述电池温控装置还包括多个三通接头,多个所述第一温控板与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通过多个所述三通接头一一对应地相连接;任一所述三通接头包括与所述第一温控板相连通的出液接口,多个所述出液接口的内径沿远离所述进液口的方向逐渐增加。三通接头可以实现进液管与第一温控板之间的快速拆装。
可选地,所述进液管上开设有第二出液孔,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位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孔之间;所述电池温控装置还包括第二温控板,所述第二温控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温控板的长度;所述第二温控板与所述第二出液孔相连通。第二温控板位于进液管的末端,通过减少第二温控板的换热距离,可以提高第二温控板与电池之间的整体换热效率,提高对电池的温控效果;此外,第二温控板可以减少占用空间,提高电池布置的灵活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温控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孔与多个所述第二温控板一一对应地相连通。第二温控板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的电池布置方式进行灵活设置,与第二温控板的数量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二出液孔保证了任一第二温控板均可以得到有效地温度调节的作用。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温控板与多个所述第二温控板沿所述进液管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本实施的布置方案可使多个第一温控板和第二温控板排列紧凑。
可选地,所述回液管上还开设有第二回液孔,所述第二回液孔与所述第二温控板上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一端相连通。第二回液孔可以回收第二温控板换热后的温控液,实现温控液的循环流动。
可选地,所述进液管包括第一进液段和第二进液段,所述第一出液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进液段,所述第二出液孔开设在所述第二进液段;所述回液管包括第一回液段和第二回液段,所述第一回液孔开设在所述第一回液段,所述第二回液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回液段,所述第一进液段与第一回液段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进液段与所述第二回液段之间的距离。第一进液段和第一回液段分别用于对第一温控板供液和回液,第二进液段和第二回液段分别用于对第二温控板供液和回液,第二进液段和第二回液段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第二温控板的长度适应性的减小,以减少热量散失的程度,提高换热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液段与所述第二进液段圆弧过渡连通;所述第一回液段与所述第二回液段圆弧过渡连通。本实施例可以增加位于进液管、回液管内水流的平稳性,降低热损失,同时减少对第一进液段和第二进液段在连接处、第一回液段和第二回液段在连接处的冲击作用,延长使用寿命。
可选地,所述第一温控板包括对电池调温的第一温控面,所述第二温控板包括用于对电池调温的第二温控面,所述第一温控面与所述第二温控面上,至少有一个贴合设置有导热硅胶。电池可以直接通过导热硅胶粘接在第一温控板和第二温控板上,同时借助导热硅胶超强的导热效果,实现高效导热。
可选地,所述电池温控装置还包括布流管,所述布流管与所述第一出液孔相连通,所述布流管上开设有多个布流口,所述第一温控板上开设有多个温控孔,多个所述温控孔沿着所述第一温控板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多个所述布流孔与多个所述温控孔一一对应地相连通。第一温控板的宽度方向垂直于第一温控板内水流方向,本实施例可以增加第一温控板上沿宽度方向均匀布流,在宽度方向上实现换热的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温控板上也可以沿垂直于第二温控板内温控液流动方向开设多个温控孔,以增加第二温控板内温控液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温控装置,通过将第一出液孔的内径设置成沿远离进液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可以有效地弥补进液管中温控液逐渐减少造成的下游第一出液孔出口处流量减少的问题,保证多个第一温控板内温控液的均匀性,增加了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里程;第一温控板与进液管和回液管之间均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当车辆所需的电池数量有所增减时,可以对应地增减第一温控板的数量,无需重新开模,降低了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温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进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回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三通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温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温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温控板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温控装置,包括:进液管1、第一温控板2、以及回液管4。
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7,进液管1的一端设置有进液口11,进液管1上开设有七个第一出液孔12,七个第一出液孔12的内径沿远离进液口11的方向逐渐增加;第一温控板2的数量为七个,七个第一温控板2一一对应地可拆卸地连通在七个第一出液孔12上;回液管4上开设有七个第一回液孔41,七个第一回液孔41与七个第一温控板2上远离进液管1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可拆卸地相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温控板2、第一出液孔12、以及第一回液孔41的数量均设置成七个是一个可选的实施过程,第一温控板2、第一出液孔12、以及第一回液孔41的数量不仅限于七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温控装置,通过将第一出液孔12的内径设置成沿远离进液口11的方向逐渐增加,可以有效地弥补进液管1中温控液(冷却时为冷却液,加热时为加热液)逐渐减少造成的下游第一出液孔12出口处流量减少的问题,保证多个第一温控板2内温控液的均匀性,增加了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里程;第一温控板2与进液管1和回液管4之间均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当车辆所需的电池数量有所增减时,可以对应地增减第一温控板2的数量,无需重新开模,降低了开发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池温控装置还包括多个三通接头5,多个第一温控板2与多个第一出液孔12通过多个三通接头5一一对应地相连接;任一三通接头5包括与第一温控板2相连通的出液接口51,多个出液接口51的内径沿远离进液口11的方向逐渐增加。当第一出液孔12的数量为七个时,三通接头5的数量也为七个。三通接头5可以实现进液管1与第一温控板2之间的快速螺纹拆装,其中三通接头5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T型插头,当三通接头5的数量为七个时,五个T型插头出液接口51的内径沿远离进液口11的方向可以依次为:3.6mm、3.8mm、4.2mm、4.4mm、5.4mm、5.4mm、以及5.4mm,以实现分别进入七个第一温控板2内温控液流量的均匀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液管1上开设有第二出液孔13,多个第一出液孔12位于进液口11与第二出液孔13之间;电池温控装置还包括第二温控板3,第二温控板3的长度小于第一温控板2的长度;第二温控板3与第二出液孔13相连通。第二温控板3位于进液管1的末端,通过减少第二温控板3的换热距离,可以提高第二温控板3与电池之间的整体换热效率,提高对电池的温控效果;此外,第二温控板3可以减少占用空间,提高电池布置的灵活性。
较佳地,第二温控板3的数量为多个,第二出液孔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出液孔13与多个第二温控板3一一对应地相连通。第二温控板3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的电池布置方式进行灵活设置,与第二温控板3的数量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二出液孔13保证了任一第二温控板3均可以得到有效地温度调节的作用。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过程,多个第一温控板2与多个第二温控板3沿进液管1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本实施的布置方案可使多个第一温控板2和第二温控板3排列紧凑。
进一步地,回液管4上还开设有第二回液孔42,第二回液孔42与第二温控板3上远离进液管1的一端相连通。第二回液孔42可以回收第二温控板3换热后的温控液,实现温控液的循环流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液管1包括第一进液段14和第二进液段15,第一出液孔12开设在第一进液段14,第二出液孔13开设在第二进液段15;回液管4包括第一回液段43和第二回液段44,第一回液孔41开设在第一回液段43,第二回液孔42开设在第二回液段44,第一进液段14与第一回液段4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进液段15与第二回液段44之间的距离。第一进液段14和第一回液段43分别用于对第一温控板2供液和回液,第二进液段15和第二回液段44分别用于对第二温控板3供液和回液,第二进液段15和第二回液段44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第二温控板3的长度适应性的减小,以减少热量散失的程度,提高换热的效果。
可选地,第一进液段14与第二进液段15圆弧过渡连通;第一回液段43与第二回液段44圆弧过渡连通。本实施例可以增加位于进液管1、回液管4内水流的平稳性,降低热损失,同时减少对第一进液段14和第二进液段15在连接处、第一回液段43和第二回液段44在连接处的冲击作用,延长使用寿命。
较佳地,第一温控板2包括对电池调温的第一温控面,第二温控板3包括对电池调温的第二温控面,第一温控面与第二温控面上,至少有一个贴合设置有导热硅胶22。导热硅胶的粘性较好,电池可以直接通过导热硅胶22粘接在第一温控板2和第二温控板3上,同时借助导热硅胶22超强的导热效果,实现高效导热。
进一步地,电池温控装置还包括布流管6,布流管6与第一出液孔12相连通,布流管6上开设有多个布流口,第一温控板2上开设有多个温控孔21,多个温控孔21沿着第一温控板2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多个布流孔与多个温控孔21一一对应地相连通。第一温控板2的宽度方向垂直于第一温控板2内水流方向,本实施例可使第一温控板2沿宽度方向均匀布流,在宽度方向上实现换热的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温控板3上也可以沿垂直于第二温控板3内温控液流动方向开设多个温控孔21,以增加第二温控板3内温控液的流动均匀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一端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出液孔,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的内径沿远离所述进液口的方向逐渐增加;
多个第一温控板,多个所述第一温控板一一对应地可拆卸地连通在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上;
回液管,所述回液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回液孔,多个所述第一回液孔与多个所述第一温控板上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地可拆卸地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温控装置还包括多个三通接头,多个所述第一温控板与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通过多个所述三通接头一一对应地相连接;任一所述三通接头包括与所述第一温控板相连通的出液接口,多个所述出液接口的内径沿远离所述进液口的方向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上开设有第二出液孔,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位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孔之间;所述电池温控装置还包括第二温控板,所述第二温控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温控板的长度;所述第二温控板与所述第二出液孔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控板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孔与多个所述第二温控板一一对应地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温控板与多个所述第二温控板沿所述进液管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液管上还开设有第二回液孔,所述第二回液孔与所述第二温控板上远离所述进液管的一端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包括第一进液段和第二进液段,所述第一出液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进液段,所述第二出液孔开设在所述第二进液段;所述回液管包括第一回液段和第二回液段,所述第一回液孔开设在所述第一回液段,所述第二回液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回液段,所述第一进液段与第一回液段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进液段与所述第二回液段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段与所述第二进液段圆弧过渡连通;所述第一回液段与所述第二回液段圆弧过渡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3-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控板包括用于对电池调温的第一温控面,所述第二温控板包括对电池调温的第二温控面,所述第一温控面与所述第二温控面上,至少有一个贴合设置有导热硅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温控装置还包括布流管,所述布流管与所述第一出液孔相连通,所述布流管上开设有多个布流口,所述第一温控板上开设有多个温控孔,多个所述温控孔沿着所述第一温控板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多个所述布流孔与多个所述温控孔一一对应地相连通。
CN201921537250.3U 2019-09-16 2019-09-16 电池温控装置 Active CN2102965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7250.3U CN210296569U (zh) 2019-09-16 2019-09-16 电池温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7250.3U CN210296569U (zh) 2019-09-16 2019-09-16 电池温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96569U true CN210296569U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64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37250.3U Active CN210296569U (zh) 2019-09-16 2019-09-16 电池温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965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29664U (zh) 液冷板及液冷装置
CN110247133B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用冷却板及液冷循环系统
CN209544560U (zh) 电池模块换热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电池箱
CN210296569U (zh) 电池温控装置
CN20988068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封装
CN210296575U (zh) 电池温控装置及电池控温总成
CN209880767U (zh) 动力电池水冷装置及动力电池
CN214797389U (zh) 一种高散热效率的液冷散热器
CN212209704U (zh) 冷却板组件及车辆
CN208835137U (zh) 车辆及其电池模组
CN210363415U (zh) 车载水冷大功率充电装置
CN115117514B (zh) 一种交错逆流式一体化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208589511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17788556U (zh) 一种液冷系统及电池包
CN217009315U (zh) 一种电池包和车辆
CN214848773U (zh) 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0516779U (zh) 一种水冷动力电池箱结构
WO2022062605A1 (zh) 托盘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10120211U (zh) 一种电池包液冷的结构
CN211182444U (zh) 电池模组传热结构及电池箱
CN209544555U (zh) 一种电池液冷板及液冷单元
CN219959125U (zh) 一种具有并联式对向流道结构的冷板、电池包及汽车
CN214625179U (zh) 一种新型双进出水口液冷板总成
CN110505790A (zh) 一种电机控制器模块化水冷结构
CN213071214U (zh) 一种液冷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