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15374U - 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215374U CN210215374U CN201821794844.8U CN201821794844U CN210215374U CN 210215374 U CN210215374 U CN 210215374U CN 201821794844 U CN201821794844 U CN 201821794844U CN 210215374 U CN210215374 U CN 2102153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circular transparent
- electrodes
- circular
- heating fun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所述圆形透明装置包括圆形透明部件;ITO加热膜,所述ITO加热膜设置在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下侧;加热电极,所述加热电极的数量N是不小于2的偶数,所述加热电极设置在所述ITO加热膜的下侧,并沿着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周向均匀地分布;相邻的加热电极之间具有间隙,加热电极形成环形;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下侧,且处于所述加热电极围成的区域内;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用于承载所述圆形透明部件。本实用新型具有温度均匀性好、加热面积大、响应快、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培养,特别涉及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细胞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通常在显微镜对细胞样品长时间观察时需要对培养皿进行加热控温。目前,广泛使用的加热控温装置,包括透明加热玻璃、玻璃支撑固定装置、测温传感器、加热控制装置。测温传感器通常置于玻璃下表面用来测量温度,加热控制装置通过比较温度测量值和设定值来调整加热功率。
由于可利用加热面积大,对称性好,一般显微镜采用圆形加热玻璃。然而普通的圆形加热玻璃主要有以下不足:
温度均匀性比较差,靠近外围区域温度偏低;尽管增加玻璃厚度可以提高温度均匀性,但较厚的玻璃容易影响光学成像质量和控温响应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度均匀、响应快、使用寿命长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所述圆形透明装置包括圆形透明部件;所述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进一步包括:
ITO加热膜,所述ITO加热膜设置在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下侧;
加热电极,所述加热电极的数量N是不小于2的偶数,所述加热电极设置在所述ITO加热膜的下侧,并沿着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周向均匀地分布;相邻的加热电极之间具有间隙,加热电极形成环形;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下侧,且处于所述加热电极围成的区域内;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用于承载所述圆形透明部件。
根据上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优选地,所述加热电极处于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外沿。
根据上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优选地,所述圆形透明部件是玻璃或树脂。
根据上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可选地,所述支撑部件和圆形透明部件之间具有粘胶层。
根据上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优选地,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粘胶固定在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下侧。
根据上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优选地,所述加热电极的内侧角存在倒角。
根据上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优选地,所述支撑部件采用塑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整个透明部件如玻璃表面温度更均匀,有效加热区域大。
由于采用高导热粘胶和加热玻璃固定装置,可以在空间上有效降低温度不均匀度;通过采用特定的电极形状和而依次快速对每一个电极对进行加热,而且控制施加在每对电极上的功率相等,这样可以使加热玻璃温度更均匀;通过把电极布置在圆形玻璃最外沿,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玻璃面积;
2.控温响应快,光学成像质量高。
本技术可以通过增加电极数目来提高温度均匀性,因此,在一定温度均匀性要求下,可以借助于更薄的加热玻璃来实现更快的控温响应和更高的光学成像质量。
3.更宽的温度区域和更长的寿命。
由于加热玻璃温度更均匀,加之采用较低热膨胀系数的塑料制作固定装置,以及采用较高的延伸率粘接胶,因此加热玻璃与固定装置之间热应力要更小,整个加热玻璃可工作在更宽的温区和拥有更长的工作寿命。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加热电极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实用新型。为了教导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变型。由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实施例1:
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所述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包括:
圆形透明部件1,如玻璃或树脂;
ITO加热膜5,所述ITO加热膜5设置在所述圆形透明部件1的下侧;
加热电极6,所述加热电极6的数量N是不小于2的偶数,所述加热电极设置在所述ITO加热膜5的下侧,并沿着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周向均匀地分布;相邻的加热电极之间具有间隙,加热电极形成环形;
温度传感器4,如铂电阻,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下侧,且处于所述加热电极围成的区域内;
支撑部件2,所述支撑部件用于承载所述圆形透明部件。
为了获得更宽的温度区域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件2 和圆形透明部件1之间具有粘胶层3;所述温度传感器4通过粘胶固定在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下侧。
实施例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的应用例。
在该应用例中,如图2所示,圆形透明部件1是玻璃;加热电极采用电极,共有四个电极61-64,分别处于所述圆形透明部件下侧的外沿,也即圆形透明部件的周向,并均匀分布;所述电极的内侧角存在倒角66;四个电极形成圆环形,相邻电极之间具有间隙;电极的远离圆形透明部件的圆心的外侧、圆形透明部件的半径和圆心形成的扇形的圆心角α是45度;支撑部件采用低膨胀系数的塑料制成;支撑部件和圆形透明部件之间具有较高延伸率的粘胶层;温度传感器采用铂电阻,通过具有较高延伸率的粘胶层固定在圆形透明部件的下侧。
Claims (8)
1.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所述圆形透明装置包括圆形透明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进一步包括:
ITO加热膜,所述ITO加热膜设置在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下侧;
加热电极,所述加热电极的数量N是不小于2的偶数,所述加热电极设置在所述ITO加热膜的下侧,并沿着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周向均匀地分布;相邻的加热电极之间具有间隙,加热电极形成环形;
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所述ITO加热膜的下侧,且处于所述加热电极围成的区域内;
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用于承载所述圆形透明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电极处于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外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透明部件是玻璃或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和圆形透明部件之间具有粘胶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粘胶固定在所述圆形透明部件的下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电极的内侧角存在倒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采用塑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4054184 | 2018-03-26 | ||
CN201820405418 | 2018-03-2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215374U true CN210215374U (zh) | 2020-03-31 |
Family
ID=69915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794844.8U Active CN210215374U (zh) | 2018-03-26 | 2018-11-01 | 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215374U (zh) |
-
2018
- 2018-11-01 CN CN201821794844.8U patent/CN21021537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25756B2 (en) | Substrate peeling device, method for peeling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 |
US20090262298A1 (en) | Liquid crystal lens and lens module incorporating same | |
US20090268152A1 (en) | Liquid crystal lens and lens module having same | |
CN103069310B (zh) | 表面结构、菲涅尔透镜和用于制造表面结构的工具 | |
CN110244495B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130002973A1 (en) | Stereo imaging device having liquid crystal lens | |
EP2161616A3 (en) | Double-layer liquid crystal len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210215374U (zh) | 具有加热功能的圆形透明装置 | |
KR20130091202A (ko) | 가변 초점 렌즈 | |
JP5378343B2 (ja) | 液晶光学素子 | |
US20110058266A1 (en) | Aperture apparatus and lens module having same | |
CN102298230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TW200523600A (en) | In plane switching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same | |
CN106405945B (zh) | 液晶基板及液晶面板 | |
JP5416143B2 (ja) | シート材の基準面に対する共形化可能度を予測する方法 | |
CN111045239A (zh) | 一种小尺寸侧背光液晶显示模块的加热膜 | |
CN213069411U (zh) | 液晶显示用加热装置 | |
CN203811280U (zh) | 非制冷无基底光读出红外fpa探测器的温控结构 | |
CN211506107U (zh) | 一种小尺寸侧背光液晶显示模块的加热膜 | |
CN102749354A (zh) | 复合材料结构热激励系统及其热激励方法 | |
CN114774888A (zh) | Pecvd镀膜载板及镀膜设备 | |
CN105462835A (zh) | 一种双层可组装式细胞力学加载载体装置 | |
KR102158971B1 (ko) | 기판 박리 장치, 기판 박리 방법 및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 |
CN209607713U (zh) | 一种用于平板式镀膜系统的硅片承载架及载板 | |
CN211339545U (zh) | 一种具有双层加热玻璃的培养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09 Address after: 510700 First Floor, C2 Building, 11 Kaiyuan Avenue,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HUAYUE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700 First Floor, C2 Building, 11 Kaiyuan Avenue,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HUAYUEH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Ningbo Huayi ningchu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