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97589U -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97589U
CN210197589U CN201921110072.6U CN201921110072U CN210197589U CN 210197589 U CN210197589 U CN 210197589U CN 201921110072 U CN201921110072 U CN 201921110072U CN 210197589 U CN210197589 U CN 2101975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duct
fresh air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1007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engfei Huang
黄腾飞
Xiuren Meng
蒙修仁
Zunrong Chen
陈遵荣
Jun Chen
陈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Fendi Huany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Fendi Huany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Fendi Huany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Fendi Huany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1007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975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975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975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包括室内回风风道、室内排风风道、室外新风风道以及室内送风风道,室内回风风道与室外新风风道相连通,共同组成室内送风风道;于室内回风风道与室外新风风道相连通之前室内排风风道与室外新风风道相交汇,于相交汇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热交换装置,以使室内排风与室外新风进行新风第一次热交换,室内送风风道上设置有第二热交换装置,以使室内送风进行第二次热交换。本方案中在第一、第二次热交换的过程中分两次对新风进行除湿,具有更好的新风除湿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
背景技术
除湿机又称为抽湿机、干燥机、除湿器,其工作原理是:由风扇将潮湿空气抽入机内,通过亲水两器(冷凝器和蒸发器),将空气中的水分子凝聚成水滴,机内接水盘与排水管连接,将析出的水排出,即达到了除湿的效果,如此循环使室内湿度保持在适宜的相对湿度。
新风机通常配合空调系统使用,一般用于需要空气净化的室内场所,在对室外空气除湿后,有组织的将新风引入室内,以提升舒适性或满足室内环境湿度需求。常配合毛细管辐射系统使用,弥补了毛细管辐射单元不能除湿的缺点。
通常新风除湿机在新风与回风混合之后经过蒸发器除湿,再经过冷凝器加热,后再经过全热交换器与排风进行热交换降温后,送往室内供室内使用。由于除湿需要将混风的温度降到较低,而为了满足除湿量的需求,热泵系统制冷制热量需平衡,冷凝器将会将混风加热到较高温度,再经过全热交换器与排风进行热交换降温,这样在进行机组能力设计时,为满足机组除湿量的要求,机组能力设计得相对较高,将造成一定热量的浪费;同时排风与混风进行热交换后直接排出室内,排风的冷量利用不够充分,造成一定冷量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其能够在保证新风除湿系统除湿效果的同时降低机组的设计能力,减少热量的浪费,同时更加充分地利用排风的冷量。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包括室内回风风道、室内排风风道、室外新风风道以及室内送风风道,所述室内回风风道与所述室外新风风道相连通,共同组成所述室内送风风道;于所述室内回风风道与所述室外新风风道相连通之前所述室内排风风道与所述室外新风风道相交汇,于所述相交汇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热交换装置,以使室内排风与室外新风进行新风第一次热交换,所述室内送风风道上设置有第二热交换装置,以使所述室内送风进行第二次热交换。
作为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为全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为蒸发器。
作为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室内排风风道中,沿所述室内排风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下游位置。
作为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风道中,沿所述室内送风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冷凝器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位置。
作为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于所述室内送风风道上还设置有压缩机,沿所述室内送风的流动方向,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游位置。
作为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室内排风风道具有室内排风进口以及室内排风出口,所述室内排风出口处设置有排风风机。
作为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室内送风风道具有室内送风进口,所述室内送风进口处设置有送风风机。
作为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全热交换器为石墨烯全热交换器。
作为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室内回风风道具有室内回风进口、所述室外新风风道具有室外新风进口,所述室内回风进口、所述室内排风进口、所述室外新风进口、所述室内排风出口以及所述室内送风进口均设置在所述新风除湿机的同一侧。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新风除湿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新风除湿系统进行新风除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及新风除湿方法中,室外新风先在全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把室外的湿气通过排风带走一部分,再在蒸发器中进行二次除湿,把除湿效果做到最大化,同时室外新风先在全热交换器内与排风进行热交换,实现室外新风的预冷,为新风进入蒸发器中进行除湿提供基础,有利于室外新风的充分除湿,且可适当减小蒸发器除湿的压力,从而减小机组设计能力,提高机组能效。
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器以及第二冷凝器,一个用于为除湿后的混风进行加热,另一个设置在室内排风风道上,对经过全热交换器后的室内排风进行二次热回收,充分利用室内排风的冷量,同时让室内排风带走第一冷凝器中的一部分热量,利用室内排风对氟系统排气进行预冷,从而提高系统的能效。
本方案中将所有进风口以及排风口均设置在机组的一侧,极大地方便了机组外风道管路的安装,且使得机组内风道结构更为紧凑,使得机组整体设计体积更小,更为方正美观。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机组壳体;201、室内回风风道;2011、室内回风进口;202、室内排风风道;2021、室内排风进口;2022、室内排风出口;203、室外新风风道;2031、室外新风进口;204、室内送风风道;2041、室内送风进口;205、全热交换器;206、第一冷凝器;207、排风风机;208、压缩机;209、蒸发器;210、第二冷凝器;211、送风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作广义”、“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包括机组壳体100所述机组壳体100上设置有室内回风进口2011、室内排风进口2021、室外新风进口2031、室内排风出口2022以及室内送风进2041口,所述机组壳体100的内部设置有室内回风风道201、室内排风风道202、室外新风风道203以及室内送风风道204。
所述室内回风风道201对应于室内回风进口2011,能够将室内的空气抽入到新风除湿机中进行循环利用,所述室外新风进口2031对应所述室外新风风道203,能够将室外的新鲜空气抽入到新风除湿机中进行循环利用;所述室内回风风道201与所述室外新风风道203于所述机组壳体100内部相交汇形成室内送风风道204,所述室内送风风道204对应所述室内送风口,用于将混合后的室内回风以及室外新风重新排放到室内,为室内持续提供清洁空气。
所述室内排风风道202的两端分别对应所述室内排风进口2021以及所述室内排风出口2022,用于将室内的部分空气排出到室外。
通过上述风道系统设置,新风除湿机能够为室内不断的补充新鲜的空气,同时将室内的部分空气排放到室外使室内的空气不断的更新,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本方案中在所述室内回风风道201与所述室外新风风道203相交汇之前室内排风与室外新风先进行一次热交换,对室外新风进行预冷与除湿。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排风风道202与所述室外新风风道203具有相交汇的位置,在两者相交汇的位置处设置有作为第一热交换装置的全热交换器205。
全热交换器205工作时,室内排风和室外新风分别呈正交叉方式流经换热器芯体,由于气流分隔板两侧气流存在着温差和蒸汽分压差,两股气流通过分隔板时呈现传热传质现象,引起全热交换过程。夏季运行时,新风从空调排风获得冷量,使温度降低,同时被空调风干燥,使新风含湿量降低。
本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器205为石墨烯全热交换器,其采用石墨烯薄膜作为换热介质之间的隔膜,其良好的导热性能使得两种介质能够充分的实现热交换。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器205还可以采用轮转式全热交换器205或板翅式全热交换器205
轮转式全热交换器205以铝、铝合金或纤维纸等板材为基料,浸涂以氯化锂等吸湿剂,做成以平板和波纹板相间排列,断面呈蜂窝状、外形呈轮状,同时进行显热和潜热交换的换热器。常用来利用空调、通风系统的排风预热新风。轮子以旋转方式进行工作,轮芯转至下部时,排风通过,使转轮在冬季被加热,而夏季则被冷却。当轮芯转至上部时,新风流过,冬季被轮芯加热,而夏季则被冷却。在上下交界处设一小区,借新风来清洁轮芯。如在它的基料上不涂吸湿剂,即成为转轮式显热交换器。
板翅式全热交换器205主要内部结构为一个板翅式换热器,与一般的板翅式换热器不同,其隔板和板翅是一种特殊材料的薄纸,具有良好的传热和透湿性,而不透气。当进排气的两侧存在湿差和水蒸气压力差时会产生热湿交换从而实现全热回收。
同时,本方案中在所述室内送风风道204上还设置有作为第二热交换装置的蒸发器209,通过所述蒸发器209使所述室内送风进2041行第二次热交换。
本方案中混合室内回风风道201以及室外新风风道203中的空气的混风在蒸发其中进行除湿,在经过上述第一次全热交换器205中进行一次除湿再在蒸发器209中进行二次除湿后其中的水汽被有效去除,能够取得良好的除湿效果。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室内排风风道202中的第一冷凝器206以及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风道204中的第二冷凝器210,沿所述室内排风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冷凝器206设置在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的下游位置,所述第二冷凝器210设置在所述蒸发器209的下游位置。
在工作过程中,经过与新风进行第一次热交换的室内排风经过第一冷凝器206与第一冷凝器206中的冷媒进行换热之后再通过室内排风出口2022排到室外,并且带走了第一冷凝器206中的一部分热量,使得室内排风的冷量被充分利用。利用室内排风对氟系统排气进行预冷,从而提高系统的能效。
同时,经过除湿的混风进入第二冷凝器210中,与第二冷凝器210中的冷媒进行换热,在第二冷凝器210中加热到适当温度后的混风被送往室内。
本方案中在所述室内送风机的风道上还设置有压缩机208,沿所述室内送风的流动方向,所述压缩机208位于所述蒸发器209的上游位置。
为了有效的时间各个风道中的空气有序流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室内排风风道202的室内排风出口2022处设置有排风风机,在所述室内送风风道204的室内送风进2041口处设置有送风风机211;
在工作过程中排风风机抽取空气从室内排风进口2021进入到室内排风风道202中,在室内排风风道202流动到室内排风出口2022处排出到室外;
送风风机211抽取室内回风以及室外新风进入到室内回风风道201以及室外新风风道203中,室内回风与室外新风在进入室内送风风道204中后混合形成混风,混风再从室内送风进2041口排放到室内。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回风进口2011、所述室内排风进口2021、所述室外新风进口2031、所述室内排风出口2022以及所述室内送风进2041口均设置在所述新风除湿机的同一侧。
将上述风口均设置在新风除湿机的同一侧极大方便了机组外风道管路的安装,且使得机组内风道结构更为紧凑,使得机组整体设计体积更小,更为方正美观。
同时,本方案中还公开一种新风除湿方法,其采用如上所述的新风除湿系统对新风进行除湿。
本方案所述的新风除湿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室外新风先经过全热交换器205,在全热交换器205中与室内排风进行热湿交换,进行新风的预冷与除湿,全热交换器205中的风道间的隔膜能够实现导热与导湿,实现室外新风与室内排风之间的热湿交换,充分实现新风的预冷与除湿。
室外新风经过预冷和除湿后,与室内回风相混合形成混风,混风经过压缩机208时对压缩机208进行冷却,之后再进入蒸发器209进行除湿,经过除湿后的混风进入到第二冷凝器210中,与第二冷凝器210中的冷媒进行换热,在第二冷凝器210中加热到适当温度后的混风经过送风风机211从室内送风进2041口2041送往室内;
在室内排风经过全热交换器205之后进入第一冷凝器206,室内排风经过第一冷凝器206与第一冷凝器206中的冷媒进行换热,换热之后再通过排风风机从室内排风出口2022排到室外,由此室内排风在排出到室外时带走了第一冷凝器206中的一部分热量,使得室内排风的冷量被充分利用。第一冷凝器206对室内排风的冷量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利用排风对氟系统排气进行预冷,从而提高系统的能效。
综上,本方案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及新风除湿方法中,室外新风先在全热交换器205中进行热交换,把室外的湿气通过排风带走一部分,再在蒸发器209中进行二次除湿,把除湿效果做到最大化,同时室外新风先在全热交换器205内与排风进行热交换,实现室外新风的预冷,为室外新风进入蒸发器209中进行除湿提供基础,有利于室外新风的充分除湿,且可适当减小蒸发器209除湿的压力,从而减小机组设计能力,提高机组能效。
冷凝器包括第一冷凝器206以及第二冷凝器210,一个用于为除湿后的混风进行加热,另一个设置在室内排风风道202上,对经过全热交换器205后的室内排风进行二次热回收,充分利用室内排风的冷量,同时让室内排风带走第一冷凝器206中的一部分热量,利用室内排风对氟系统排气进行预冷,从而提高系统的能效。
本方案中将所有进风口以及排风口均设置在机组的一侧,极大地方便了机组外风道管路的安装,且使得机组内风道结构更为紧凑,使得机组整体设计体积更小,更为方正美观。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回风风道、室内排风风道、室外新风风道以及室内送风风道,所述室内回风风道与所述室外新风风道相连通,共同组成所述室内送风风道;于所述室内回风风道与所述室外新风风道相连通之前所述室内排风风道与所述室外新风风道相交汇,于所述相交汇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热交换装置,以使室内排风与室外新风进行新风第一次热交换,所述室内送风风道上设置有第二热交换装置,以使所述室内送风进行第二次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装置为全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热交换装置为蒸发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室内排风风道中,沿所述室内排风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下游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风道中,沿所述室内送风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二冷凝器设置在所述蒸发器的下游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室内送风风道上还设置有压缩机,沿所述室内送风的流动方向,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蒸发器的上游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排风风道具有室内排风进口以及室内排风出口,所述室内排风出口处设置有排风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送风风道具有室内送风进口,所述室内送风进口处设置有送风风机。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器为石墨烯全热交换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回风风道具有室内回风进口、所述室外新风风道具有室外新风进口,所述室内回风进口、所述室内排风进口、所述室外新风进口、所述室内排风出口以及所述室内送风进口均设置在所述新风除湿机的同一侧。
CN201921110072.6U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 Active CN2101975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0072.6U CN210197589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10072.6U CN210197589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97589U true CN210197589U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67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10072.6U Active CN210197589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9758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2883A (zh) * 2020-08-14 2020-12-04 上海交通大学 冷凝废热驱动的新风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2229001A (zh) * 2019-07-15 2021-01-15 广州芬迪环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及新风除湿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29001A (zh) * 2019-07-15 2021-01-15 广州芬迪环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及新风除湿方法
CN112032883A (zh) * 2020-08-14 2020-12-04 上海交通大学 冷凝废热驱动的新风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61857U (zh) 热回收式膜法溶液热泵系统
US9518784B2 (en)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er using membrane-contained, liquid desiccant for dehumidification
CA2843763C (en) Energy exchange system for conditioning air in an enclosed structure
JP2016512321A (ja) 液体デシカント空調システム後付け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20210341171A1 (en) Energy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CN104061630B (zh) 单元式新风处理机
CN206361856U (zh) 热回收式膜法溶液空调
CN201637022U (zh) 一种空气处理机
CN210197589U (zh)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
CN108105931A (zh) 一种带有双级热回收装置的恒温恒湿空气处理设备
CN108224628A (zh) 结合热泵驱动的立管间接蒸发冷却与溶液除湿的空调机组
JP2015194304A (ja) 外気処理装置
JP2018021711A (ja) 水蒸発冷却器
KR101420595B1 (ko) 데시칸트 에어컨
CN108826508B (zh) 一种风路并联进风预冷立式除湿机
CN210197588U (zh) 一种新风除湿机组
CN207763111U (zh) 除湿机
CN203949315U (zh) 冰蓄热多联式空调一体机
CN207936355U (zh) 基于高温水冷却除湿新风系统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CN112229001A (zh) 一种新风除湿机风道系统及新风除湿方法
JP2004190907A (ja) 多段式間接型熱交換装置を備えた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CN206207608U (zh) 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CN206208061U (zh) 翅片式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CN207648946U (zh) 一种船用分体式除湿装置
CN206522882U (zh) 一体式膜法溶液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