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97123U - 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97123U
CN210197123U CN201921535314.6U CN201921535314U CN210197123U CN 210197123 U CN210197123 U CN 210197123U CN 201921535314 U CN201921535314 U CN 201921535314U CN 210197123 U CN210197123 U CN 2101971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blackboard
light source
support
storage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3531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Peng Kong
孔鹏
Lu Yang
杨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Liangerli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Liangerli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Liangerli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Liangerli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3531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971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971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971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眩目黑板灯,涉及黑板灯技术领域,解决了黑板灯发出的光线投射区域难调节、照度均匀度不好、与现场安装环境不适应等技术问题。其技术要点包括灯壳、LED光源组件、全内反射TIR透镜、驱动器以及端盖,灯壳上设置有沿灯壳长度方向设置的容置槽,LED光源组件安装于容置槽内,全内反射TIR透镜安装于容置槽的槽口处,还包括挡光板,挡光板其中一长边侧与容置槽槽口远离黑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挡光板处于全内反射TIR透镜的下方,本实用新型具有便于黑板灯发出的光线投射区域调节、提升黑板面照度均匀度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黑板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背景技术
黑板是平常教学活动和展示活动中最常用的道具。黑板本身不发出光,需要反射环境和灯具发出的光然后被人眼感知。黑板的应用环境多样,当环境光线不佳的情况下,就需要用黑板灯进行补偿,而黑板灯的光学设计直接影响黑板的照度和均匀度,继而影响人眼的观察,并且,黑板灯主要用于教学环境,主要服务于广大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会长期的、频繁的观看黑板,更加容易受到黑板灯的影响,因此,一款好的黑板灯对营造一个较健康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684644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LED黑板灯,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斜侧面上的透镜及设有LED光源的光源板,所述透镜包括位于顶部的入光面及底部的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为朝向该光源板凸出的准直TIR光学面,所述出光面为光学微结构阵列曲面。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703488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LED黑板灯,包括灯架,以及安装在灯架上的PCB板和导光板,PCB板上焊接有若干LED光源,采用LED照射,光线更柔和,灯架设置有向下倾斜的固定腔,固定腔的末端设置有灯槽,固定腔的腔壁设置有上夹槽和下夹槽,PCB板插入灯槽内,导光板的上端插入上夹槽内,导光板的下端插入下夹槽内,灯槽设置有朝向导光板的开口,使LED光源朝向导光板,灯架通过吊挂组件吊挂在黑板的上方。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659294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亮度及高均匀度的LED黑板灯,包括:灯支架、光源组件,光源组件包括:铝型安装条、沿铝型安装条的长度方向套嵌安装于铝型安装条内的LED灯条、透镜以及设置于铝型安装条两端的调节端盖;所述的LED灯条与透镜对应安装,于LED灯条和透镜之间填充有能提高光效的高导光半固体半液体硅胶,透镜正对于LED灯条的一面形成有棱形面,相对另一面成型有磨砂的弧形面。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756966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黑板灯,包括灯壳,端盖,LED灯板,透镜,扩散板和格栅条组件。格栅条组件包括格栅和格栅前、后固定条。灯壳的上端为倒V型,且前壁的下表面的前、后部分别斜向下凸起有前、后安装壁,前、后安装壁的下端分别向后、前弯折出的前、后支撑条,透镜支撑在前、后支撑条上,LED灯板支撑在透镜上。灯壳的中端为“八”字形,扩散板和灯壳的中端相连。灯壳的下端的前、后侧壁分别向后、向前弯折。格栅前、后固定条支撑在前、后侧壁上。其中,格栅的上端包括一个“八”字形的电镀斜面,下端包括两个内凹的倒“八”字形的电镀弧面,每个电镀弧面的下端和一个下端平面的一端连接或者先与一个下端弧面连接后下端弧面再与一个下端平面一端连接。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813905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黑板灯,包括灯架,所述灯架内从上到下依次安装有光源条、透镜、灯杯模块和防眩板;所述透镜的顶部设有聚光槽,所述聚光槽呈承接状设置于光源条下方,所述聚光槽的底部呈倾斜状,所述透镜的下端呈水平状;所述灯杯模块的上端和下端为开口状,所述灯杯模块位于所述聚光槽下方,所述防眩板安装于所述灯杯模块的下端开口。
在申请公布号为CN109780471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黑板灯,该黑板灯包括:灯具壳体、光源组件以及端盖,其中,灯具壳体包括吊装基板、第一装配板以及第二装配板,第一装配板和第二装配板与吊装基板连接,第一装配板设有第一滑槽,第二装配板设有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构成相对吊装基板整体呈倾斜设置的光源基板装配槽;光源组件容置于光源基板装配槽内;端盖设置在灯具壳体长度方向的两端,用于密封光源基板装配槽。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756963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黑板灯,包括灯壳、设于灯壳内的驱动器、条形PCB板和条形透镜,分别设于灯壳两端的2个灯盖和灯壳下部连接的格栅板;条形透镜位于条形PCB板下方,格栅板位于透镜斜下方,条形PCB板下表面设有若干个依次串联的LED贴片,条形透镜的横截面呈上部小的三角形,条形透镜上部设有条形凹槽。
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黑板灯,其主要包括兼具散热功能并利用支杆吊装的方式安装于天花板上的灯壳、用于光线的LED光源组件、用于将LED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集中折射在黑板上的透镜以及与LED光源组件控制连接的驱动器,灯壳的两端一般需要利用端盖封闭,其中,透镜一般优选为全内反射TIR透镜,且透镜的出光面会根据需要设置呈锯齿状。
在本司在实际测试使用中发现,在保证黑板面照度和均匀度的前提下,一般黑板灯的理想安装位置为离黑板上沿不低于0.3m,离黑板水平距离为不高于0.4m,其中,为了避免教师抬头时能够直视到黑板灯的光源,一般会在灯壳远离黑板的一侧上设置一体成型的挡光板(即防眩板或格栅板)以对黑板灯的发光区域进行遮挡,使得教师抬头时不易直接看到黑板灯的灯源,减少眩目感;但是,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受限于安装环境和安装精度的影响,且各校各班黑板的高度、宽度和安装高度不一,黑板灯的安装位置难以按照理想的设计尺寸进行以保证黑板面的照度和均匀度及防眩光,而现有技术中,目前的黑板灯对安装环境适应性不强,难以保证各个教室的黑板面的照度和均匀度效果,且没有考虑教师的眩光舒适性,另外施工作业人员操作难度大,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其具有便于黑板灯发出的光线投射区域调节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包括灯壳、LED光源组件、全内反射TIR透镜、驱动器以及端盖,所述灯壳上设置有沿灯壳长度方向设置的容置槽,所述LED光源组件安装于容置槽内,所述全内反射TIR透镜安装于容置槽的槽口处,还包括挡光板,所述挡光板其中一长边侧与容置槽槽口远离黑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挡光板处于全内反射TIR透镜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根据黑板灯实际安装位置和角度调节黑板灯发出的光线投射区域时,可以转动挡光板和支架,使得挡光板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遮挡黑板灯的光线投射区域即可,工作人员和使用者使用较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置槽槽口远离黑板的一侧设置有沿容置槽长度方向设置且横截面呈圆形设置的调节槽,所述调节槽上设置有与容置槽槽口连通的扇形槽口,所述挡光板靠近调节槽的一侧设置有伸进调节槽内且与的过盈配合的转动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槽、扇形槽口和转动轴之间的配合能够简单实现挡光板与灯壳之间的转动连接关系,且连接结构简单,通过简单的插接工作即可实现,便于组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轴的横截面呈弧形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转动轴时,可以通过按捏转动轴以使得转动轴的两侧朝向转动轴的弧形槽口挤压收缩,从而使得转动轴的实际外径变小,最终达到便于转动轴从调节槽两端端口处插接进调节槽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端盖通过螺栓锁付的方式固定安装在灯壳上,所述端盖上的螺栓锁付位置设置有若干处,设置于端盖上的其中一根螺栓与转动轴的内壁配合,所述转动轴的内径略小于用于锁付端盖的螺栓的外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螺栓能够简单实现端盖与灯壳两端端面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关系,便于LED光源组件和全内反射TIR透镜安装后对灯壳的两端端面进行封闭,利用与转动轴内壁配合的螺栓能够起到外撑转动轴的效果,使得转动轴的外径变大,确保转动轴能够与调节槽的内壁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全内反射TIR透镜的出光面为光学微结构锯齿阵列曲面,光学微结构锯齿阵列曲面上的每个微结构面的曲率为由大到小渐变过渡,曲率越小变化率越缓,整体曲率变化范围小于4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光学学微结构锯齿阵列曲面能够起到将光线朝向黑板所在方向折射的效果,从能够形成所需的黑板均匀照明的光强度分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器利用螺栓锁付的方式安装于灯壳外,所述驱动器与LED光源组件之间利用DC插头和DC插座可拆卸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驱动器利用螺栓锁付的方式可拆卸安装于灯壳外,并利用DC插头和DC插座之间的配合实现驱动器与LED光源组件之间的可拆卸电连接关系,便于后续驱动器做智能化升级时进行更换,且将驱动器安装于灯壳外便于驱动器散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灯壳内还设置有用于供LED光源组件电线排布的走线槽,所述灯壳内设置有用于连通走线槽和容置槽以用于供LED光源组件的电线伸进走线槽内的缺口,所述灯壳的背面设置有连通走线槽的连通孔,所述LED光源组件的电线利用DC插座连接在一起并通过连通孔穿设出灯壳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缺口使得LED光源组件的电线能够从容置槽内穿设进走线槽内进行排线,利用连通孔使得与LED光源组件的电线连接在一起的DC插座能够穿设出灯壳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灯壳的背面设置有沿灯壳长度方向设置且横截面呈“凸”字形状设置的滑槽,所述滑槽内滑移连接有至少两件的支座,所述支座上转动连接有用于与吊杆固定连接的支架,所述支座上螺纹连接有若干件栓体与滑槽底部相抵接的抵紧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滑槽和支座之间的滑移连接关系使得各件支座均能够调整在灯壳背面上的安装位置,便于黑板灯进行更换时,新更换的黑板灯能够与原有的吊装在教室天花板上的吊杆配合,便于黑板灯更替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座上设置有横截面呈弧形状设置的连接轴,所述支架的横截面呈倒“U”字形状设置且两侧面分别与连接轴的两端端面贴合,所述支架上插接有穿设过连接轴且外壁与连接轴的内壁过盈配合的外撑螺栓,所述外撑螺栓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将支架夹紧固定在连接轴上的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穿设过支架和连接轴的外撑螺栓和螺母之间的配合能够简单实现支座于支架之间可拆卸连接关系,利用外撑螺栓与连接轴内壁之间的过盈配合使得黑板灯调节角度时,黑板灯不会因为自身重心而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LED光源组件的灯珠为一种以紫光LED芯片激发荧光粉形成高显色性全光谱光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紫光LED芯片的LED芯片通过发射出紫光光谱激发荧光粉,形成在可见光波段非常接近太阳光谱的光谱,相对应现有采用蓝光激发的LED光源组件来说,紫光LED芯片的LED光源更接近自然光、显色性能更好,对人体机能特别是眼睛的保护更为有利,且通过驱动电源与光源的匹配,可以实现调光调色的功能,以满足在投影模式、自习模式下不同的情景合理使用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黑板灯安装完成后,可以根据需要便捷的调节黑板灯光线投射区域,使用更便捷,更安全;
(2)调节黑板过程中可以不用调节黑板灯角度,因此光线投射角度也不会发生变化,使得黑板已经调好的照度和均匀度不会发生变化,或者变化量小;
(3)驱动器外装设置,便于驱动器升级更换和散热,并且,相对应现有技术驱动器内装于走线槽内来说,走线槽的形状可以做出更换调整,有助于减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支架和支座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LED光源组件和全内反射TIR透镜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驱动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挡光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全内反射TIR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灯壳;11、走线槽;12、容置槽;121、第一限位凸起;122、第一夹缝;123、第二限位凸起;124、第二夹缝;13、滑槽;14、缺口;15、连通孔;16、调节槽;161、扇形槽口;2、LED光源组件;21、DC插座;211、橡胶密封件;3、全内反射TIR透镜;31、连接凸起;32、出光面;4、驱动器;41、DC插头;5、端盖;6、挡光板;61、转动轴;7、支座;71、抵紧螺栓;72、连接轴;73、外撑螺栓;74、螺母;8、支架;81、连接柱;82、刻度;9、吊杆;91、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供零部件安装且兼具散热功能的灯壳1、安装于灯壳1内以用于发出光线的LED光源组件2、安装于灯壳1上且位于LED光源组件2下方以用于提高光线利用率的全内反射TIR透镜3、安装于灯壳1背面上以用于控制LED光源组件2工作的驱动器4、两件安装于灯壳1两端端面上以用于封闭灯壳1两端端面的端盖5、转动连接于灯壳1上且处于全内反射TIR透镜3下方以用于调整经全内反射TIR透镜3投射出的光线投射区域的挡光板6以及若干件设置于灯壳1背面以用于实现灯壳1与吊杆9之间连接的支架8和支座7;其中,全内反射TIR透镜3设置有多件,且各件全内反射TIR透镜3沿灯壳1的长度方向排布设置,各件全内反射TIR和LED光源组件2均从灯壳1的端面安装进灯壳1内。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灯壳1的横截面呈类钝角三角形状设置,灯壳1的长侧面作为用于供各件支座7和支架8以及驱动器4安装的背面使用;其中,在灯壳1内设置有用于供LED光源组件2和全内反射TIR透镜3安装使用的容置槽12,在灯壳1内还设置有与容置槽12隔开以用于供LED光源组件2的电线排布用的走线槽11。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灯壳1的背面上设置有一道沿灯壳1长度方向设置且横截面呈“凸”字形状设置以用于供各件支座7安装的滑槽13,各件支座7的底部均与滑槽13内滑移连接,在各件支座7上均螺纹连接有若干根栓体与滑槽13底部抵接以用于限制支座7滑移的抵紧螺栓71;其中,各件支架8分别与各件支座7伸出滑槽13外的部分转动连接。
具体的,如图3所示,在各件支座7上均设置有横截面呈弧形状设置的连接轴72,各件支架8的横截面呈倒“U”字形状设置且两侧面分别与连接轴72的两端端面贴合,在支架8上插接有穿设过连接轴72且外壁与连接轴72的内壁过盈配合的外撑螺栓73,在外撑螺栓73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将支架8夹紧固定在连接轴72上的螺母74;其中,在支架8的上表面上还设置有用于插接于吊杆9下端内的连接柱81,通过在连接柱81插接水平设置且穿设过吊杆9的销钉91即可实现灯壳1与吊杆9之间的连接;其中,支架8与所述支座7配合后可以在-60°到+60°转动调节。
进一步的,在各件支座7的其中一侧面上均设置有刻度82,通过刻度82便于工作人员确定支座7与支架8之间角度。
在实际安装中,先将吊杆9安装于教室天花板上,然后将各件支架8分别与各件支座7组装在一起,然后将各件支座7通过滑槽13安装在灯壳1的背面上,并将各件支座7分别滑移至与各根吊杆9下端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再由工作人员利用椅子或梯子等道具攀登至高处,然后利用销钉91和连接柱81之间的配合将各件支架8分别与各根吊杆9的下端固定,最后直接转动灯壳1即可;其中,应注意的是,转动灯壳1时,因为外撑螺栓73与连接轴72之间为过盈配合,因此,灯壳1转动至指定角度时,灯壳1不会因为重心和中心偏移的原因而发生向下复位偏转的问题。
如图2和图4所示,容置槽12设置于灯壳1的其中一短侧面上,当灯壳1安装于教室天花板上时,容置槽12所在的短侧面朝向黑板设置;其中,容置槽12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一道沿容置槽12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限位凸起121,两道第一限位凸起121与容置槽12底部之间围合形成用于供LED光源组件2插接的第一夹缝122,LED光源组件2安装时,可以通过涂覆胶水粘结并采用从灯壳1其中一端端面插接的方式安装进两道第一夹缝122之间;其中,在容置槽12开口端的两侧均设置有两道沿容置槽12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限位凸起123,设置于容置槽12同一侧上的两件第二限位凸起123之间围合一道沿容置槽12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夹缝124,全内反射TIR透镜3的两侧均设置有分别插接于两道第二夹缝124内的连接凸起31,LED光源组件2安装时,可以通过涂覆胶水粘结并采用从灯壳1其中一端端面插接的方式安装进两道第二夹缝124之间。
结合图4和图5所示,在灯壳1内设置有用于连通走线槽11和容置槽12以用于供LED光源组件2的电线伸进走线槽11内的缺口14,灯壳1的背面设置有连通走线槽11的连通孔15,LED光源组件2的电线利用DC插座21连接在一起并通过连通孔15穿设出灯壳1外,利用螺栓锁付的方式可拆卸安装于灯壳1背面上的驱动器4利用与DC插座21电连接的DC插头41实现驱动器4与LED光源组件2之间控制连接关系;其中,在DC插座21上设置有穿设于连通孔15内以用于密封DC插座21和连通孔15之间间隙的橡胶密封件211,通过橡胶密封件211能够避免粉尘从连通孔15侵入走线槽11内。
如图6所示,在容置槽12槽口的其中一侧上设置有沿容置槽12长度方向设置且横截面呈圆形设置的调节槽16,调节槽16上设置有用于连通调节槽16内壁容置槽12槽口且呈横截面呈扇形状设置的扇形槽口161,挡光板6靠近调节槽16的一侧设置有横截面呈弧形状设置且与调节槽16内壁过盈配合的转动轴61,挡光板6与转动轴61连接的部位活动连接于扇形槽口161内;其中,当黑板灯安装于教室天花板上时,调节槽16位于容置槽12远离黑板的一侧上;其中,挡光板6的表面烤白漆或镀铝。
其中,在转动轴61上设置有沿转动轴61长度方向设置且连通转动轴61内壁外壁和两端端面的开口,并且用于将端盖5锁付固定在灯壳1端面上的多根螺栓中的其中一根会插接于转动轴61内,且该根螺栓的内径略大于转动轴61的内径。
安装转动轴61时,工作人员首先捏住转动轴61的外壁以使得转动轴61的两侧能够以弧形槽口为缝隙进行收缩,然后工作人员在将收缩而导致实际外径变小的转动轴61插接进调节槽16内,从而使得挡光板6能够安装在灯壳1上,最后安装端盖5,并使得用于锁付端盖5的多根螺栓中能够有一根螺栓插接进转动轴61内,此时,该根螺栓能够起到外撑转动轴61的效果,使得转动轴61与调节槽16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牢固、稳定。
如图7所示,全内反射TIR透镜3的出光面32为光学微结构锯齿阵列曲面,光学微结构锯齿阵列曲面上的每个微结构面的曲率为由大到小渐变过渡,曲率越小变化率越缓,整体曲率变化范围小于45°;其中,光线从LED光源组件2发出,经过全内反射TIR透镜3底部的准直TIR光学面方向形成小角度平行光,再经过出光面32的偏光光学面对光束进行偏折后形成偏光方向朝向黑板照射,每个微结构为具有相同曲率的偏光面,最终形成所需的黑板均匀照明的光强度分布。
其中,应注意的是,LED光源组件2所采用的各颗LED灯珠均为为一种以紫光LED芯片激发荧光粉形成高显色性全光谱光源,且紫光LED芯片设置有多组,各组紫光LED芯片的色温不同设置,且各种紫光LED芯片均跟驱动器4分别控制连接,如此,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为任意几组紫光LED芯片供电,使得不同色温的紫光LED芯片组发出的关系能够混合,从而达到调整色温的效果;进一步的,还可以通过驱动器4给不同组紫光LED芯片组输入不同大小的电流,使得各种紫光LED芯片组的光亮度也可以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有益效果如下:
当需要调节黑板灯发出的光线的投射区域时,只需要转动挡光板6以使得挡光板6能够对黑板灯发出的部分光线进行遮挡,在此过程中,挡光板6主要的遮挡的光线为投射于黑板下侧的光线。
其中,当需要根据黑板灯实际安装位置和角度调节黑板灯发出的光线投射区域时,只需要转动挡光板6,使得挡光板6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遮挡黑板灯的光线投射区域即可,黑板的下侧即使因为光线被挡光板6遮挡住,但仍可以依靠教室内的灯光以及黑板灯的漫反射进行照明,仍可以确保较好的光亮,并且,挡光板6处于灯壳1的下方,因此工作人员和使用者可以直接踩在椅子上进行调节,使用较为方便,且因为在调节角度时无需对灯壳1进行操作,有效确保灯壳1的安全。
其中,应注意的是,现有技术中,黑板灯的安装角度是根据全内反射TIR透镜3的曲度进行限制的,在原有安装角度的限制下,黑板上的光线照度和均匀度并非最佳,并且,在现有技术中,黑板灯在设计时,其投射面一般以整个黑板的高度为准值,因此,教师在靠近黑板的位置进行讲课时,教师的眼睛也是出于黑板灯光线照射区域内,在长期的、频繁被黑板灯发出的光线过度直接照射,均会对教师的眼睛健康造成影响,而采用本技术方案后,不仅可以在安装调试时调整黑板灯的照射区域,甚至在不同教师存在较大身高差异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桌椅等工具直接伸手转动挡光板6以重新调整黑板灯的照射区域,使用更加方便、安全。
其中,应注意的是,黑板灯的主要功能为对所需要观看的黑板进行补光,因为教室与展览环境相似(为防止收藏品曝光,收藏品展览环境的光线一般较弱),因此该技术方案同样可以应用于展示品补光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包括灯壳(1)、LED光源组件(2)、全内反射TIR透镜(3)、驱动器(4)以及端盖(5),所述灯壳(1)上设置有沿灯壳(1)长度方向设置的容置槽(12),所述LED光源组件(2)安装于容置槽(12)内,所述全内反射TIR透镜(3)安装于容置槽(12)的槽口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光板(6),所述挡光板(6)其中一长边侧与容置槽(12)槽口远离黑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挡光板(6)处于全内反射TIR透镜(3)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12)槽口远离黑板的一侧设置有沿容置槽(12)长度方向设置且横截面呈圆形设置的调节槽(16),所述调节槽(16)上设置有与容置槽(12)槽口连通的扇形槽口(161),所述挡光板(6)靠近调节槽(16)的一侧设置有伸进调节槽(16)内且与的过盈配合的转动轴(6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61)的横截面呈弧形状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5)通过螺栓锁付的方式固定安装在灯壳(1)上,所述端盖(5)上的螺栓锁付位置设置有若干处,设置于端盖(5)上的其中一根螺栓与转动轴(61)的内壁配合,所述转动轴(61)的内径略小于用于锁付端盖(5)的螺栓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内反射TIR透镜(3)的出光面(32)为光学微结构锯齿阵列曲面,光学微结构锯齿阵列曲面上的每个微结构面的曲率为由大到小渐变过渡,曲率越小变化率越缓,整体曲率变化范围小于4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4)利用螺栓锁付的方式安装于灯壳(1)外,所述驱动器(4)与LED光源组件(2)之间利用DC插头(41)和DC插座(21)可拆卸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1)内还设置有用于供LED光源组件(2)电线排布的走线槽(11),所述灯壳(1)内设置有用于连通走线槽(11)和容置槽(12)以用于供LED光源组件(2)的电线伸进走线槽(11)内的缺口(14),所述灯壳(1)的背面设置有连通走线槽(11)的连通孔(15),所述LED光源组件(2)的电线利用DC插座(21)连接在一起并通过连通孔(15)穿设出灯壳(1)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1)的背面设置有沿灯壳(1)长度方向设置且横截面呈“凸”字形状设置的滑槽(13),所述滑槽(13)内滑移连接有至少两件的支座(7),所述支座(7)上转动连接有用于与吊杆(9)固定连接的支架(8),所述支座(7)上螺纹连接有若干件栓体与滑槽(13)底部相抵接的抵紧螺栓(7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7)上设置有横截面呈弧形状设置的连接轴(72),所述支架(8)的横截面呈倒“U”字形状设置且两侧面分别与连接轴(72)的两端端面贴合,所述支架(8)上插接有穿设过连接轴(72)且外壁与连接轴(72)的内壁过盈配合的外撑螺栓(73),所述外撑螺栓(73)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将支架(8)夹紧固定在连接轴(72)上的螺母(7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眩目黑板灯,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光源组件(2)的灯珠为一种以紫光LED芯片激发荧光粉形成高显色性全光谱光源。
CN201921535314.6U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Active CN2101971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5314.6U CN210197123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35314.6U CN210197123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97123U true CN210197123U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65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35314.6U Active CN210197123U (zh) 2019-09-16 2019-09-16 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9712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0190A (zh) * 2019-09-16 2019-11-12 厦门亮而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CN117387038A (zh) * 2023-12-12 2024-01-12 深圳市旺坤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位置可进行调整的旗杆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0190A (zh) * 2019-09-16 2019-11-12 厦门亮而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CN117387038A (zh) * 2023-12-12 2024-01-12 深圳市旺坤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位置可进行调整的旗杆灯
CN117387038B (zh) * 2023-12-12 2024-02-20 深圳市旺坤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位置可进行调整的旗杆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75827A (en) Indirect light fixture amplification reflector system
CN210197123U (zh) 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CN104100924B (zh) 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背光系统
CN207584564U (zh) 一种黑板灯
CN207999697U (zh) 一种可调节的照明灯具
CN107740957B (zh) 一种混合透镜组合黑板灯
CN212456675U (zh) 照明灯具
CN209587799U (zh) 一种可自由更换反光罩的防眩光黑板灯
CN111664383A (zh) 一种应用于大面积照明的光学系统及其led照明灯具
CN215892091U (zh) 一种色温和亮度可调的发光装置
CN110440190A (zh) 一种防眩目黑板灯
CN213656440U (zh) 一种led教室灯
CN209495232U (zh) 一种灯具
CN208750472U (zh) 一种led投光式台灯
CN208331930U (zh) 基于冷阴极管应用的灯体装置
CN208620106U (zh) 一种led投光式台灯
CN209415142U (zh) 一种改进型led投光台灯
CN103162138A (zh) 一种多用平板灯
CN112483958A (zh) 用于线性灯具的反射器模组及线性灯具
CN216643983U (zh) 一种易组装黑板灯
KR101778894B1 (ko) 저휘도 고효율 led 조명기구
CN215112312U (zh) 一种led照明灯具结构
CN218864031U (zh) 防蓝光黑板灯
CN220152553U (zh) 一种长条型折射补光灯
CN212841037U (zh) 易清洁格栅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