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82422U - 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 - Google Patents

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82422U
CN210182422U CN201921295666.9U CN201921295666U CN210182422U CN 210182422 U CN210182422 U CN 210182422U CN 201921295666 U CN201921295666 U CN 201921295666U CN 210182422 U CN210182422 U CN 210182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tmost point
elastomer
hole
point post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9566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ousheng Wang
王有生
Binlin Lu
陆宾林
Hao Yuan
远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Ruidefeng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Red Fairy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Red Fairy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Red Fairy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9566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82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82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82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顶盖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包括顶盖板、受力变形的弹性体以及极柱,弹性体呈上下布置穿设在顶盖板上,弹性体中具有贯穿孔,贯穿孔呈上下布置贯穿弹性体,极柱固定在贯穿孔中,极柱的上端延伸至顶盖板的上方,极柱的上端焊接有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的极片,极柱的下端延伸至顶盖板的下方,极柱的下端焊接有与电芯电性连接的连接片;通过极柱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极柱的下端焊接有与电芯电性连接的连接片,当极片或者极柱的上端受到挤压或者其他外力作用时,极柱将力传递给弹性体,弹性体发生变形,极柱随着弹性体的变形而移动,实现极柱对外力的缓冲,避免极柱与连接片的连接处发生变形或者断裂。

Description

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电池顶盖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
传统的电池顶盖包括顶盖板、极柱、极片以及连接片,极柱通过铆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在顶盖板上,极柱分别与极片以及连接片焊接固定,极片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连接片与电芯电性连接。
上述的电池顶盖,由于极柱被固定在顶盖板上,当极片或者极柱受到外部的挤压或者其他外力作用时,极柱与连接片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发生变形甚至断裂,导致电池顶盖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顶盖的极柱与连接片的连接处容易变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包括顶盖板、受力变形的弹性体以及极柱,所述弹性体呈上下布置穿设在所述顶盖板上,所述弹性体中具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呈上下布置贯穿所述弹性体,所述极柱固定在所述贯穿孔中,所述极柱的上端延伸至所述顶盖板的上方,所述极柱的上端焊接有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的极片,所述极柱的下端延伸至所述顶盖板的下方,所述极柱的下端焊接有与电芯电性连接的连接片。
进一步地,所述贯穿孔的上端朝内收缩形成收缩段,所述极柱的上端朝上延伸形成上延段,所述贯穿孔的收缩段抵接所述极柱的上延段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极柱的上延段延伸至所述弹性体的上方,所述极片套设在所述上延段,且与所述上延段焊接固定,所述上延段的上端面与所述极片的上端面呈平齐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极片的下表面与所述弹性体的顶面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贯穿孔的下端朝外凹陷形成连接槽,所述连接片嵌入所述连接槽。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板具有穿设孔,所述穿设孔自上而下贯穿所述顶盖板,所述弹性体具有穿设在所述穿设孔中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穿设孔的壁面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朝上延伸形成呈圆柱状的上端部,所述弹性体的上端部处于所述顶盖板的上方,所述上端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穿设孔的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的上端部具有朝下的下表面,所述弹性体的上端部的下表面与所述顶盖板的上端面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朝下延伸形成呈圆柱状的下端部,所述弹性体的下端部处于所述顶盖板的下方,所述下端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穿设孔的孔径。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体的下端部具有朝上的上表面,所述弹性体的下端部的上表面与所述顶盖板的下端面紧密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弹性体呈上下布置穿设在顶盖板上,极柱固定在弹性体的贯穿孔中,贯穿孔呈上下布置贯穿弹性体,极柱的上端与极片焊接,通过极柱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极柱的下端焊接有与电芯电性连接的连接片,当极片或者极柱的上端受到挤压或者其他外力作用时,极柱将力传递给弹性体,弹性体发生变形,极柱随着弹性体的变形而移动,实现极柱对外力的缓冲,避免极柱与连接片的连接处发生变形或者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的前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的剖切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图3的A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可以运用在锂电池中,当然,其也可以运用在其他电池中,不仅限制于本实施例中的运用。
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包括顶盖板11、弹性体12以及极柱13,弹性体12受力变形,弹性体12呈上下布置穿设在顶盖板11上,弹性体12中具有贯穿孔14,贯穿孔14呈上下布置贯穿弹性体12,极柱13固定在贯穿孔14中,极柱13的上端延伸至顶盖板11的上方,极柱13的上端焊接有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的极片15,极柱13的下端延伸至顶盖板11的下方,极柱13的下端焊接有与电芯电性连接的连接片16。
上述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弹性体12呈上下布置穿设在顶盖板11上,极柱13固定在弹性体12的贯穿孔14中,贯穿孔14呈上下布置贯穿弹性体12,极柱13的下端焊接有与电芯电性连接的连接片16,当极片15或者极柱13的上端受到挤压或者其他外力作用时,极柱13将力传递给弹性体12,弹性体12发生变形,极柱13随着弹性体12的变形而移动,实现极柱13对外力的缓冲,避免极柱13与连接片16的连接处发生变形或者断裂,极柱13的上端与极片15焊接,通过极柱13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
贯穿孔14的上端朝内收缩形成收缩段17,极柱13的上端朝上延伸形成上延段18,贯穿孔14的收缩段17抵接极柱13的上延段18的外表面。
收缩段17抵接极柱13的上延段18的外表面,避免极柱13的上延段18在贯穿孔14中晃动,导致极柱13的位置不稳定;收缩段17限制极柱13在贯穿孔14中朝上滑动。
极柱13的上延段18延伸至弹性体12的上方,极片15套设在上延段18,且与上延段18焊接固定,上延段18的上端面与极片15的上端面呈平齐布置。
极片15与极柱13的上延段18焊接固定,保证极片15与极柱13导通,外部电路与极片15电性连接,从而实现电芯对外部电路供电;极片15的上端面与上延段18的上端面呈平齐布置,避免极柱13的上延段18遭受碰撞,导致极柱13损坏。
极片15的下表面与弹性体12的顶面紧密贴合,极片15遮盖贯穿孔14,实现对贯穿孔14的密封作用,防止杂物或者水从弹性体12的贯穿孔14进入电池内部,对电芯造成污染。
极片15的直径大于收缩段17的孔径,因此极柱13无法在贯穿孔14中朝下滑动,结合收缩段17限制极柱13朝上滑动,从而在纵向方向上,实现对极柱13的位置固定,避免极柱13上下晃动。
贯穿孔14的下端朝外凹陷形成连接槽19,连接片16嵌入连接槽19。
连接片16具有相嵌段20和电芯连接段21,相嵌段20嵌入连接槽19,电芯连接段21与电芯电性连接,电芯连接段21固定在相嵌段20的下端面;相嵌段20的直径大于贯穿孔14的孔径,保证连接片16无法进入贯穿孔14,由于连接片16与极柱13焊接,进一步限制极柱13在贯穿孔14中朝上滑动。
顶盖板11具有穿设孔22,穿设孔22自上而下贯穿顶盖板11,弹性体12具有穿设在穿设孔22中的中间部23,中间部23的外表面与穿设孔22的壁面紧密贴合。
穿设孔22和弹性体12的中间部23紧密贴合,在水平面上防止弹性体12晃动,提高弹性体12的稳定性。
弹性体12朝上延伸形成呈圆柱状的上端部24,弹性体12的上端部24处于顶盖板11的上方,上端部24的直径大于穿设孔22的孔径。
弹性体12的上端部24的直径大于穿设孔22的直径,实现上端部24对穿设孔22的遮盖,同时顶盖板11通过上端部24对弹性体12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弹性体12沿着穿设孔22朝下滑动。
弹性体12的上端部24具有朝下的下表面,弹性体12的上端部24的下表面与顶盖板11的上端面紧密贴合。
弹性体12的上端部24的下表面与顶盖板11的上端面紧密贴合,遮盖穿设孔22,实现对穿设孔22的密封作用,避免水或者杂物沿着穿设孔22,从顶盖板11的上方进入电池内部,对电芯造成污染。
弹性体12朝下延伸形成呈圆柱状的下端部25,弹性体12的下端部25处于顶盖板11的下方,下端部25的直径大于穿设孔22的孔径。
弹性体12的下端部25的直径大于穿设孔22的直径,实现下端部25对穿设孔22的遮盖,通过下端部25避免弹性体12沿着穿设孔22朝上滑动,配合弹性体12的上端部24,在纵向方向上实现对弹性体12的位置固定。
弹性体12的下端部25具有朝上的上表面,弹性体12的下端部25的上表面与顶盖板11的下端面紧密贴合。
弹性体12的下端部25的上表面与顶盖板11的下端面紧密贴合,遮盖穿设孔22;弹性体12的连接槽19处于下端部25,连接片16嵌入连接槽19,弹性体12的下端部25对连接片16呈半围合布置,对连接片16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电池内部的电芯从侧面对连接片16产生挤压。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板、受力变形的弹性体以及极柱,所述弹性体呈上下布置穿设在所述顶盖板上,所述弹性体中具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呈上下布置贯穿所述弹性体,所述极柱固定在所述贯穿孔中,所述极柱的上端延伸至所述顶盖板的上方,所述极柱的上端焊接有与外部电路电性连接的极片,所述极柱的下端延伸至所述顶盖板的下方,所述极柱的下端焊接有与电芯电性连接的连接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的上端朝内收缩形成收缩段,所述极柱的上端朝上延伸形成上延段,所述贯穿孔的收缩段抵接所述极柱的上延段的外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的上延段延伸至所述弹性体的上方,所述极片套设在所述上延段,且与所述上延段焊接固定,所述上延段的上端面与所述极片的上端面呈平齐布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的下表面与所述弹性体的顶面紧密贴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的下端朝外凹陷形成连接槽,所述连接片嵌入所述连接槽。
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板具有穿设孔,所述穿设孔自上而下贯穿所述顶盖板,所述弹性体具有穿设在所述穿设孔中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穿设孔的壁面紧密贴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朝上延伸形成呈圆柱状的上端部,所述弹性体的上端部处于所述顶盖板的上方,所述上端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穿设孔的孔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的上端部具有朝下的下表面,所述弹性体的上端部的下表面与所述顶盖板的上端面紧密贴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朝下延伸形成呈圆柱状的下端部,所述弹性体的下端部处于所述顶盖板的下方,所述下端部的直径大于所述穿设孔的孔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的下端部具有朝上的上表面,所述弹性体的下端部的上表面与所述顶盖板的下端面紧密贴合。
CN201921295666.9U 2019-08-09 2019-08-09 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 Active CN210182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5666.9U CN210182422U (zh) 2019-08-09 2019-08-09 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95666.9U CN210182422U (zh) 2019-08-09 2019-08-09 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82422U true CN210182422U (zh) 2020-03-24

Family

ID=69842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95666.9U Active CN210182422U (zh) 2019-08-09 2019-08-09 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824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12212B1 (ko) 전지
KR102247392B1 (ko) 배터리 모듈
CN101931092B (zh) 二次电池
WO2009051388A3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having excellent energy density and pcm assembly therefor
WO2011078210A1 (ja) 蓄電池用端子部、その蓄電池用端子部の端子用ナット、その蓄電池用端子部を備えた蓄電池用蓋及び蓄電池
JP2016076346A (ja) 蓄電素子
US11557817B2 (en) Lateral-weld soft connector having pole column
CN210692597U (zh) 装配便捷的电池顶盖结构
US20200212418A1 (en) Battery module
CN210182422U (zh) 极柱可移动的电池顶盖
CN207651537U (zh) 纽扣电池
CN110364646B (zh) 便于更换熔断结构的电池顶盖
CN207587781U (zh) 纽扣电池
KR20100082531A (ko) 보호회로모듈을 구비하는 이차 전지
KR101791427B1 (ko) 내면에 전해액 유도부가 형성된 캡 플레이트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EP2337109A4 (en) SECONDARY BATTERY PACK
JP2015046301A (ja) 二次電池
CN210692600U (zh) 热敏式极柱顶盖结构
CN210040281U (zh) 便于更换熔断结构的电池顶盖
CN110473992B (zh) 极柱可动的电池顶盖
US10297800B2 (en) Battery housing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having a non-metallic terminal
CN210692599U (zh) 具有外短路保护功能的电池顶盖结构
CN210692601U (zh) 具有分层软连接片的电池顶盖结构
CN210429892U (zh) 极柱可动的电池顶盖
KR101750486B1 (ko) 접속용 만입홈이 형성되어 있는 이차전지 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99 Minghu Road, Jinta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Ruidefeng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99 Minghu Road, Jintan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zhou Redford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