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70200U - 一种排牙器和排牙套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牙器和排牙套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70200U CN210170200U CN201920364153.2U CN201920364153U CN210170200U CN 210170200 U CN210170200 U CN 210170200U CN 201920364153 U CN201920364153 U CN 201920364153U CN 210170200 U CN210170200 U CN 2101702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oth
- teeth
- dental
- gum
- lateral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牙器和排牙套盒,该排牙器包括一体成型的排牙器本体,排牙器本体包括唇侧壁、舌侧壁和腹板,上牙沟槽包括上牙插入排牙部,下牙沟槽包括下牙插入排牙部,上牙插入排牙部和下牙插入排牙部形成咬合关系,所述咬合关系匹配排齐状态下上牙和下牙的开角咬合关系,所述开角咬合关系的开角为0°~30°,所述开角为:以排齐并完全咬合状态下的下颌骨位置为起始,下颌骨绕髁突转动轴的转动角,所述髁突转动轴为髁突连接形成的轴。本实用新型的排牙器可在戴系列透明矫治器之前使用,不用更换很多牙套就能够取得牙的正确的咬合关系和/或共同就位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牙齿矫正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排牙器和排牙套盒。
背景技术
牙齿矫正包括范围较广,通常是指通过口腔技术手段,纠正牙齿排列不齐、牙齿突度异常等的治疗过程。牙齿矫正有多种方法,如固定矫治器,活动矫治器等等,要根据个人的牙齿实际情况、牙颌畸形种类等,再综合个人要求选择治疗方法。无托槽隐形矫治或称透明矫治器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牙列不齐矫治方法。通过戴用一系列透明矫治器的方法矫治牙列不齐。这种矫治器既能满足矫正牙齿的需要,又同时避免了传统托槽矫正能看到“钢牙”的缺点,是目前市场上最热门的牙齿矫正方法。但是系列透明矫治器上下矫治器是分开的,没有连接关系,所以往往难以形成良好的咬合关系,且一般需要通过20~30套才能逐渐将不整齐的牙齿排列整齐,而且牙列不齐的牙齿之间往往难以形成矫治器戴入的共同就位道,导致矫治器不能很好就位发挥矫治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牙器和排牙套盒,所述排牙器包括一体成型的排牙器本体,所述排牙器本体包括唇侧壁、舌侧壁和腹板,所述腹板连接所述唇侧壁和所述舌侧壁,所述唇侧壁和所述舌侧壁均具有上牙部和下牙部,所述唇侧壁的上牙部和所述舌侧壁的上牙部在所述腹板上方突出,与所述腹板形成上牙沟槽,所述唇侧壁的下牙部和所述舌侧壁的下牙部在所述腹板下方突出,与所述腹板形成下牙沟槽,所述上牙沟槽包括上牙插入排牙部,所述唇侧壁的上牙部的上部设有覆盖上牙龈的第一支撑部,所述下牙沟槽包括下牙插入排牙部,所述唇侧壁的下牙部的下部设有覆盖下牙龈的第二支撑部,上牙插入排牙部和下牙插入排牙部形成咬合关系,所述咬合关系匹配排齐状态下上牙和下牙的开角咬合关系,所述开角咬合关系的开角为0°~30°,所述开角为:以排齐并完全咬合状态下的下颌骨位置为起始,下颌骨绕髁突转动轴的转动角,所述髁突转动轴为髁突连接形成的轴。所述排牙器可在戴系列透明矫治器之前使用,不用更换很多牙套就能够取得牙的正确的咬合关系和/或共同就位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排牙器,包括一体成型的排牙器本体,所述排牙器本体包括唇侧壁、舌侧壁和腹板,所述腹板连接所述唇侧壁和所述舌侧壁,所述唇侧壁和所述舌侧壁均具有上牙部和下牙部,所述唇侧壁的上牙部和所述舌侧壁的上牙部在所述腹板上方突出,与所述腹板形成上牙沟槽,所述唇侧壁的下牙部和所述舌侧壁的下牙部在所述腹板下方突出,与所述腹板形成下牙沟槽,所述上牙沟槽包括上牙插入排牙部,所述唇侧壁的上牙部的上部设有覆盖上牙龈的第一支撑部,所述下牙沟槽包括下牙插入排牙部,所述唇侧壁的下牙部的下部设有覆盖下牙龈的第二支撑部,上牙插入排牙部和下牙插入排牙部形成咬合关系,所述咬合关系匹配排齐状态下上牙和下牙的开角咬合关系,所述开角咬合关系的开角为0°~30°,所述开角为:以排齐并完全咬合状态下的下颌骨位置为起始,下颌骨绕髁突转动轴的转动角,所述髁突转动轴为髁突连接形成的轴。
优选地,所述上牙插入排牙部和所述下牙插入排牙部产生使牙倾斜移动的作用力,所述牙倾斜移动的旋转中心为距牙根根尖根长的1/3处。
优选地,所述上牙插入排牙部和所述下牙插入排牙部与用户排齐状态下的牙齿匹配。
优选地,覆盖前牙区牙龈的第一支撑部距前牙区牙龈2~4mm,覆盖前磨牙区牙龈的第一支撑部距前磨区牙龈2~3mm,覆盖磨牙区牙龈的第一支撑部距后牙区牙龈1~2mm。
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所述唇侧壁和所述舌侧壁与用户的矫正牙弓匹配;;
2)所述唇侧壁对应上牙龈边界处设有上牙缓冲区,所述上牙缓冲区的宽度为1~2mm,所述上牙缓冲区距对应牙龈0.5~1mm;所述唇侧壁对应下牙龈边界处设有下牙缓冲区,所述下牙缓冲区的宽度为1~2mm,所述下牙缓冲区距对应牙龈0.5~1mm;
3)所述排牙器还包括弓形板,所述弓形板设于所述唇侧壁的外侧,所述弓形板与用户的矫正牙弓匹配;
4)所述第一支撑部对应于中切牙的部位设有上唇系带预留槽;
5)所述第二支撑部对应于中切牙的部位设有下唇系带预留槽;
6)所述排牙器本体的材料为食品级硅胶,邵氏硬度为30~60度。
更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特征1)和特征3)中,所述矫正牙弓采用下列步骤获得:
第一步,在排牙后的牙颌模型中,下颌牙齿上选择4点,该4点为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
第二步,以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之间的间距作为直径,以该直径作圆,则覆盖前牙段的半圆即为第一前牙段弓形;
第三步,连接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与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形成第一直线,连接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与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形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第二直线与前牙段弧形弓形相交获得第一交点及第二交点,获得矫正牙弓,其包括以第一交点为顶点的第一射线、以第二交点为顶点的第二射线组成的后牙段弓形以及第一交点、第二交点之间的第二前牙段弓形;
2)特征3)中,覆盖前牙的弓形板厚度为2~4mm,覆盖后牙的弓形板厚度为1~4mm;
3)特征4)中,所述上唇系带预留槽为V型缺口;
4)特征5)中,所述下唇系带预留槽为V型缺口。
优选地,所述排牙器本体的厚度为2~4mm。
优选地,所述上牙插入排牙部和所述下牙插入排牙部的形状与用户牙齿排齐状态下的牙齿形状匹配。
更优选地,所述牙齿排齐状态是指,以用户牙齿初始位置为起始,使牙齿倾斜移动至上牙及下牙分别具有共同就位道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排牙套盒,包括上述排牙器和一个或多个牙齿矫正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本实用新型的上牙插入排牙部和下牙插入排牙部形成咬合关系,所述咬合关系匹配排齐状态下上牙和下牙的开角咬合关系,所述开角咬合关系的开角为0°~30°,所述开角为:以排齐并完全咬合状态下的下颌骨位置为起始,下颌骨绕髁突转动轴的转动角,所述髁突转动轴为髁突连接形成的轴,从而确定了上牙部和下牙部的正确的咬合关系;
2)所述排牙器还包括弓形板,所述弓形板设于所述唇侧壁的外侧,所述弓形板与用户的矫正牙弓匹配,增加弓形板后能获得足够的矫正力且舒适度提高;
3)本实用新型的排牙器可在戴牙齿矫正器之前使用,不用换很多牙套就能取得牙齿的共同就位道,解决牙齿参差不齐的问题;
4)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排牙器使用弹性硅胶材料,在牙列错位情况下也容易就位,舒适度也较高。
5)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排牙器上下是连成整体,戴入以后可以形成颌间交互力,调整上下牙列的矢状向关系。而一般的透明矫治器,上下牙列的矫治器是分开的。
6)本实用新型通过以距牙根根尖根长的1/3处为旋转中心做牙倾斜移动,符合牙齿的生理性要求,使得矫正后的牙齿能达到理想健康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排牙器示意图一。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排牙器示意图二。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排牙器的剖面图。
图4显示为以距牙根根尖根长的1/3处为旋转中心作牙倾斜移动的示意图。
图5显示为下颌骨绕髁突转动轴转动的示意图。
图6显示为矫正牙弓的绘制。
图7显示为提取患者的牙弓曲线。
图8显示为下牙咬合面。
图9显示为上牙咬合面。
图10显示为步骤5)得到的排牙器原型。
图11显示为将所述排牙器原型与步骤4)得到的开角咬合关系的模型进行布尔运算得到的排牙器的模型。
附图标记:
1 唇侧壁
11 第一支撑部
111 上唇系带预留槽
12 第二支撑部
121 下唇系带预留槽
2 舌侧壁
3 腹板
4 上牙沟槽
41 上牙插入排牙部
5 下牙沟槽
6 弓形板
7 髁突旋转轴
8 下牙覆盖部
9 第二支撑部的模型
10 上牙覆盖部
11 第一支撑部的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10。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一种排牙器,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一体成型的排牙器本体,所述排牙器本体包括唇侧壁1、舌侧壁2和腹板3,所述腹板3连接所述唇侧壁1和所述舌侧壁2,所述唇侧壁1和所述舌侧壁2均具有上牙部和下牙部,所述唇侧壁1的上牙部和所述舌侧壁2的上牙部在所述腹板3上方突出,与所述腹板3形成上牙沟槽4,所述唇侧壁1的下牙部和所述舌侧壁2的下牙部在所述腹板3下方突出,与所述腹板3形成下牙沟槽5,所述上牙沟槽4包括上牙插入排牙部41,所述唇侧壁1的上牙部的上部设有覆盖上牙龈的第一支撑部11,所述下牙沟槽5包括下牙插入排牙部,所述唇侧壁1的下牙部的下部设有覆盖下牙龈的第二支撑部12,上牙插入排牙部41和下牙插入排牙部形成咬合关系,所述咬合关系匹配排齐状态下上牙和下牙的开角咬合关系,所述开角咬合关系的开角为0°~30°,所述开角为:以排齐并完全咬合状态下的下颌骨位置为起始,下颌骨绕髁突转动轴的转动角,所述髁突转动轴7为髁突连接形成的轴,如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上牙插入排牙部和下牙插入排牙部形成咬合关系,所述咬合关系匹配排齐状态下上牙和下牙的开角咬合关系,所述开角咬合关系的开角为0°~30°,如0°~3°、3°~5°、5°~10°、10°~15°、15°~25°和25°~30°,,所述开角为:以排齐并完全咬合状态下的下颌骨位置为起始,下颌骨绕髁突转动轴的转动角,所述髁突转动轴为髁突连接形成的轴,从而确定了上牙部和下牙部的位置关系且形成正确的咬合关系,上牙插入排牙部41与开角咬合关系中上牙咬合面重合,下牙插入排牙部与开角咬合关系中下牙咬合面重合。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所述上牙插入排牙部41和所述下牙插入排牙部产生使牙倾斜移动的作用力,所述牙倾斜移动的旋转中心为距牙根根尖根长的1/3处,符合牙齿的生理性要求,使得矫正后的牙齿能达到理想健康位置;
如图4所示,牙倾斜移动的旋转中心是指当一力作用于牙体时,牙体以此为旋转中心产生牙倾斜移动;
2)所述上牙插入排牙部41和所述下牙插入排牙部与用户排齐状态下的牙齿匹配;
3)所述唇侧壁1和所述舌侧壁2与用户的矫正牙弓匹配;
4)覆盖前牙区牙龈的第一支撑部距前牙区牙龈2~4mm,覆盖前磨牙区牙龈的第一支撑部距前磨区牙龈2~3mm,覆盖磨牙区牙龈的第一支撑部距后牙区牙龈1~2mm;
5)所述唇侧壁对应上牙龈边界处设有上牙缓冲区,所述上牙缓冲区的宽度为1~2mm,所述上牙缓冲区距对应牙龈0.5~1mm;所述唇侧壁对应下牙龈边界处设有下牙缓冲区,所述下牙缓冲区的宽度为1~2mm,所述下牙缓冲区距对应牙龈0.5~1mm;
6)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排牙器还包括弓形板6,所述弓形板6设于所述唇侧壁1的外侧,所述弓形板6与用户的矫正牙弓匹配,增加弓形板后能获得足够的矫正力且舒适度提高;
7)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部11对应于中切牙的部位设有上唇系带预留槽111;
8)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支撑部12对应于中切牙的部位设有下唇系带预留槽121;
9)所述排牙器本体的材料为食品级硅胶,邵氏硬度为30~60度,在牙列错位情况下也容易就位,舒适度也较高。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特征3)和特征6)中,所述矫正牙弓采用下列步骤获得,如图6所示:
第一步,在排牙后的牙颌模型中,下颌牙齿上选择4点,该4点为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
第二步,以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之间的间距作为直径,以该直径作圆,则覆盖前牙段的半圆即为第一前牙段弓形;
第三步,连接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与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形成第一直线,连接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与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形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第二直线与前牙段弧形弓形相交获得第一交点及第二交点,获得矫正牙弓,其包括以第一交点为顶点的第一射线、以第二交点为顶点的第二射线组成的后牙段弓形以及第一交点、第二交点之间的第二前牙段弓形;
2)特征6)中,覆盖前牙的弓形板厚度为2~4mm,覆盖后牙的弓形板厚度为1~4mm;
3)特征7)中,所述上唇系带预留槽111为V型缺口;
4)特征8)中,所述下唇系带预留槽121为V型缺口。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排牙器本体的厚度为2~4m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上牙插入排牙部41和所述下牙插入排牙部的形状与用户牙齿排齐状态下的牙齿形状匹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牙齿排齐状态是指,以用户牙齿初始位置为起始,使牙齿倾斜移动至上牙及下牙分别具有共同就位道的状态。
一种排牙套盒,包括上述排牙器和一个或多个牙齿矫正器。
上述排牙器的用途,用于使牙产生牙移动以取得牙的共同就位道,所述排牙器在戴系列透明矫治器之前使用。
上述排牙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使用锥形束CT获得牙颌模型;
2)通过印模法获得牙颌印模模型,然后激光扫描获得牙颌模型;
3)将所述牙颌模型与所述牙颌模型进行三维配准融合,然后提取获得融合后的牙颌模型,如可以通过牙颌模型与所述牙颌模型中上槽骨、下槽骨和牙中至少一种的特征点进行融合;所述三位配准融合采用现有软件来实现;
4)以融合后的牙颌模型为起始状态,将模型中的牙齿倾斜移动至排齐状态,获得矫正后的牙颌模型;如图5所示,在完全咬合的颌骨模型中,下颌骨模型以髁突连接形成的轴为旋转轴转动0°~30°形成上牙模型和下牙模型之间的开角咬合关系的模型,如转动角度可以为0°~3°、3°~5°、5°~10°、10°~15°、15°~25°和25°~30°,转动角度目的是使下牙咬合面和上牙咬合面不直接接触,在制作排牙器时,下牙不会穿透腹板;
5)如图7所示,以矫正后的牙颌模型中下颌牙模绘制矫正下牙弓曲线,依据矫正下牙弓曲线形成下牙咬合面及上牙咬合面;如图10所示,将下牙咬合面向下拉伸得到覆盖下牙的下牙覆盖部8,在下牙覆盖部下形成第二支撑部的模型9,将上牙咬合面向上拉伸得到覆盖上牙的上牙覆盖部10,在上牙覆盖部上形成第一支撑部的模型11,从而获得排牙器原型,将所述排牙器原型与步骤4)得到的开角咬合关系的模型进行布尔运算,确定上牙部和下牙部的位置关系,如图11所示,得到所述排牙器的模型,上牙部的上牙插入排牙部41与开角咬合关系的模型中上牙咬合面重合,下牙部的下牙插入排牙部与开角咬合关系的模型中下牙咬合面重合;
6)以步骤5)的排牙器的模型制作模具;
7)将硅胶注入步骤6)获得的模具,得到排牙器。
所述模具用于本实用新型排牙器的注塑成型,其中,排牙器的上牙插入排牙部和下牙插入排牙部分别于矫正后的牙颌模型牙齿的牙冠形状匹配;所述第一支撑部与矫正后的牙颌模型上牙牙龈形状匹配;所述第二支撑部与矫正后的牙颌模型下牙牙龈形状匹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步骤4)中,所述倾斜移动以距牙根根尖根长的1/3处为旋转中心;所述倾斜移动以距牙根根尖根长的1/3处的水平牙槽骨宽为界限;
2)步骤4)中,所述排齐状态下的牙颌模型中的牙齿排齐后具有共同就位道;
3)步骤5)中,矫正下牙弓曲线向外等距偏移2~4mm,向内等距偏移10~16mm,如图8所示向外等距偏移3mm,向内等距偏移12mm,得到下牙咬合面;下牙咬合面前移1~6mm,如图9所示下牙咬合面前移2mm,得到上牙咬合面;
4)步骤5)中,所述排牙器原型对应上牙部和下牙部的唇侧壁的外侧形成弓形板6的模型;
5)步骤5)中,矫正下牙弓曲线的获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在矫正后的牙颌模型中,下颌牙齿上选择4点,该4点为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
第二步,以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之间的间距作为直径,以该直径作圆,则覆盖前牙段的半圆即为第一前牙段弓形;
第三步,连接左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与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形成第一直线,连接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与右侧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牙冠颊侧中心点形成第二直线,所述第一直线、第二直线与前牙段弧形弓形相交获得第一交点及第二交点,获得矫正牙弓,其包括以第一交点为顶点的第一射线、以第二交点为顶点的第二射线组成的后牙段弓形以及第一交点、第二交点之间的第二前牙段弓形。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排牙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成型的排牙器本体,所述排牙器本体包括唇侧壁(1)、舌侧壁(2)和腹板(3),所述腹板(3)连接所述唇侧壁(1)和所述舌侧壁(2),所述唇侧壁(1)和所述舌侧壁(2)均具有上牙部和下牙部,所述唇侧壁(1)的上牙部和所述舌侧壁(2)的上牙部在所述腹板(3)上方突出,与所述腹板(3)形成上牙沟槽(4),所述唇侧壁(1)的下牙部和所述舌侧壁(2)的下牙部在所述腹板(3)下方突出,与所述腹板(3)形成下牙沟槽(5),所述上牙沟槽(4)包括上牙插入排牙部(41),所述唇侧壁(1)的上牙部的上部设有覆盖上牙龈的第一支撑部(11),所述下牙沟槽(5)包括下牙插入排牙部,所述唇侧壁(1)的下牙部的下部设有覆盖下牙龈的第二支撑部(12),上牙插入排牙部(41)和下牙插入排牙部形成咬合关系,所述咬合关系匹配排齐状态下上牙和下牙的开角咬合关系,所述开角咬合关系的开角为0°~30°,所述开角为:以排齐并完全咬合状态下的下颌骨位置为起始,下颌骨绕髁突转动轴的转动角,所述髁突转动轴(7)为髁突连接形成的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牙插入排牙部(41)和所述下牙插入排牙部产生使牙倾斜移动的作用力,所述牙倾斜移动的旋转中心为距牙根根尖根长的1/3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牙插入排牙部(41)和所述下牙插入排牙部与用户排齐状态下的牙齿匹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牙器,其特征在于,覆盖前牙区牙龈的第一支撑部距前牙区牙龈2~4mm,覆盖前磨牙区牙龈的第一支撑部距前磨区牙龈2~3mm,覆盖磨牙区牙龈的第一支撑部距后牙区牙龈1~2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牙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所述唇侧壁(1)和所述舌侧壁(2)与用户的矫正牙弓匹配;
2)所述唇侧壁对应上牙龈边界处设有上牙缓冲区,所述上牙缓冲区的宽度为1~2mm,所述上牙缓冲区距对应牙龈0.5~1mm;所述唇侧壁对应下牙龈边界处设有下牙缓冲区,所述下牙缓冲区的宽度为1~2mm,所述下牙缓冲区距对应牙龈0.5~1mm;
3)所述排牙器还包括弓形板(6),所述弓形板(6)设于所述唇侧壁(1)的外侧,所述弓形板(6)与用户的矫正牙弓匹配;
4)所述第一支撑部(11)对应于中切牙的部位设有上唇系带预留槽(111);
5)所述第二支撑部(12)对应于中切牙的部位设有下唇系带预留槽(121);
6)所述排牙器本体的材料为食品级硅胶,邵氏硬度为30~60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牙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a)特征3)中,覆盖前牙的弓形板厚度为2~4mm,覆盖后牙的弓形板厚度为1~4mm;
b)特征4)中,所述上唇系带预留槽(111)为V型缺口;
c)特征5)中,所述下唇系带预留槽(121)为V型缺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牙器本体的厚度为2~4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牙插入排牙部(41)和所述下牙插入排牙部的形状与用户牙齿排齐状态下的牙齿形状匹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牙齿排齐状态是指,以用户牙齿初始位置为起始,使牙齿倾斜移动至上牙及下牙分别具有共同就位道的状态。
10.一种排牙套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排牙器和一个或多个牙齿矫正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364153.2U CN210170200U (zh) | 2019-03-21 | 2019-03-21 | 一种排牙器和排牙套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364153.2U CN210170200U (zh) | 2019-03-21 | 2019-03-21 | 一种排牙器和排牙套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70200U true CN210170200U (zh) | 2020-03-24 |
Family
ID=69829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364153.2U Active CN210170200U (zh) | 2019-03-21 | 2019-03-21 | 一种排牙器和排牙套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7020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64490A (zh) * | 2019-03-21 | 2019-11-19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一种排牙器、排牙套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0464490B (zh) * | 2019-03-21 | 2024-11-12 | 苏州博思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排牙器、排牙套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2019
- 2019-03-21 CN CN201920364153.2U patent/CN21017020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64490A (zh) * | 2019-03-21 | 2019-11-19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一种排牙器、排牙套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N110464490B (zh) * | 2019-03-21 | 2024-11-12 | 苏州博思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排牙器、排牙套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33261B2 (en) | Dental appliance with repositioning jaw elements | |
EP3791824B1 (en) | Method for displaying repositioning jaw elements | |
CN110063801B (zh) | 一种隐形矫治器 | |
US20140322671A1 (en) | Artificial tooth, a jig for arranging the same, an arrangement method of the same and a denture | |
CN111281578B (zh) | 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法及制备方法、牙齿矫治系统 | |
CN210612259U (zh) | 一种隐形矫治器 | |
CN114917046A (zh) | 数字化活动全口义齿的制作方法 | |
AU2015341709A1 (en) | Artificial teeth | |
JP4495245B2 (ja) | 人工臼歯 | |
CN210170200U (zh) | 一种排牙器和排牙套盒 | |
KR102087899B1 (ko) | 기간단축 및 비대칭개선을 위한 투명교정 장치 생성 방법 | |
CN217938416U (zh) | 一种壳状牙科器械及牙齿矫治系统 | |
CN113749797B (zh) | 一种非均匀厚度的隐形矫治器及其设计方法 | |
JPH11290347A (ja) | 人工臼歯 | |
CN110464490B (zh) | 一种排牙器、排牙套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0464489B (zh) | 一种排牙器、排牙套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209645100U (zh) | 一种排牙器和排牙套盒 | |
CN220695367U (zh) | 一种结合数字化口扫的正畸咬合记录装置 | |
CN220917523U (zh) | 一种全口义齿连体人工牙 | |
CN116509576B (zh) | 正畸功能矫治器设计方法、制造方法和正畸功能矫治器 | |
CN116636940B (zh) | 正畸矫治器设计方法、制造方法及正畸矫治器 | |
CN219846879U (zh) | 一种舌侧推杆整体远移后牙列的装置 | |
CN112274277B (zh) | 一种用于双侧唇腭裂患者的新型上颌扩弓器及矫正方法 | |
JP5001329B2 (ja) | 人工歯の排列方法 | |
CN110464490A (zh) | 一种排牙器、排牙套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30 Address after: 215000-3-311, building 2, microsystem Park, No. 2 Peiyuan Road, Suzhou high tech Zone,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BOSIMEI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011 No. 639, manufacturing Bureau Road, Shanghai, Huangp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