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67828U - 无线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67828U
CN210167828U CN201921148580.3U CN201921148580U CN210167828U CN 210167828 U CN210167828 U CN 210167828U CN 201921148580 U CN201921148580 U CN 201921148580U CN 210167828 U CN210167828 U CN 2101678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oil
fixing plate
panel
charging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4858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孝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ku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4858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678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678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6782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揭示了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控制板与充电板;充电板包括充电线圈、隔磁板以及固定板,充电线圈设置于固定板内并与充电控制板电性连接,充电线圈至少包括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隔磁板设置于充电线圈之间以使充电线圈之间的电磁波传输隔绝,且第一充电线圈、第二充电线圈可为外部待充电的移动终端充电;固定板一侧与所述充电控制板连接,使固定板翻转盖合充电控制板。通过将充电板与充电控制板连接使充电板可翻转盖合充电控制板,且在充电板的两个充电线圈之间设置隔磁板,以实现充电板可同时对多台待充电的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节省充电时间。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无线充电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移动终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导致移动终端的待机时间越来越短,充电越来越频繁,无线充电成为充电技术的主流趋势,无线充电采用的是无线电波及电磁感应技术,通过发射线圈以及待充电设备内的接收线圈感应产生电流,并将感应电流转换成电磁波信号,而电磁波信号从无线充电器传输到待充电设备后,通过待充电设备内的接收装置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转换成设备充电所使用的直流电源,从而实现对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然而,现在的无线充电设备基本上都是单面充电,若多台电子设备需要同时充电,则需要等待造成浪费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旨在解决等待时间的浪费、对多个待充电的移动终端进行同时充电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控制板与充电板;
所述充电板包括充电线圈、隔磁板以及固定板,所述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固定板内与所述充电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线圈至少包括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所述隔磁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之间,使所述第一充电线圈和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之间的电磁波传输隔绝,且所述第一充电线圈、所述第二充电线圈可为外部待充电的移动终端充电;
所述固定板一侧与所述充电控制板连接,使所述固定板翻转盖合所述充电控制板。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盖合所述充电控制板时,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充电控制板的板面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正对所述充电控制板的所述充电线圈。
进一步地,沿所述充电控制板的任意一侧边方向设置有连接柱,所述固定板一侧与所述连接柱连接,所述固定板以所述连接柱为轴心旋转,使所述固定板翻转盖合所述充电控制板。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连接柱一体成型;
所述连接柱凸出于所述固定板,且两端延伸出固定柱,所述充电控制板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柱的两端,且所述凸台设置有匹配放置所述固定柱的第一凹槽;
所述固定板以所述连接柱为轴心旋转,带动所述固定柱在所述第一凹槽内转动。
进一步地,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的所述固定板一侧设置有供所述连接柱穿过的通孔;
所述充电控制板上一侧面两端设置有凸出的卡紧位;
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通孔后与所述卡紧位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充电板旋转活动连接,所述充电板沿所述连接柱为轴心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控制板朝上的方向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靠近所述连接柱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还包括移动电源,移动电源电性连接充电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红外感应装置,所述红外感应装置用于感测所述充电板上是否存在待充电的移动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控制板内设置有第三充电线圈,所述第三充电线圈与所述充电控制板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控制板设置有供外界电源向所述充电线圈供电的充电端口;
所述充电板侧面设置有连接外部的插接接口,所述插接接口用于与外部数据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充电板与充电控制板连接使充电板可翻转盖合充电控制板,且在充电板的两个充电线圈之间设置隔磁板,以实现充电板可同时对多台待充电的移动终端进行无线充电,节省充电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控制板1与充电板2;充电板2包括充电线圈22、隔磁板23以及固定板21,充电线圈22设置于固定板21内与充电控制板1电性连接,充电线圈22至少包括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隔磁板23设置于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之间,使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之间的电磁波传输隔绝,且第一充电线圈、第二充电线圈均可为外部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充电;固定板21一侧与充电控制板1连接,使固定板21翻转盖合充电控制板1。
无线充电装置,是指不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连接到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上的充电器,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交变磁场,传输电能,电感耦合技术成为连接充电基站和设备的桥梁。通过应用电磁波感应原理,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荷,线圈和电容器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高效传输的技术。利用物理学中两个震动频率相同的物体能高效传输能量的共振原理实现无线充电,其中,输电线中的电能传入采用铜材质制造的天线,天线以10兆赫兹的波长震动,产生电磁波,天线发出的能量传播远。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板2包括有充电线圈22、隔磁板23以及固定板21,其中,充电线圈22和隔磁板23设置于固定板21内,固定板21一侧与充电控制板1连接,使固定板21翻转以盖合充电控制板1,充电线圈22至少包括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将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设置于固定板21内后,通过在两个充电线圈22之间设置隔磁板23,且隔磁板23隔绝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之间传输的电磁波,使充电板2的第一充电线圈、第二充电线圈均可对外部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进行充电。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固定板21盖合充电控制板1时,固定板21朝向充电控制板1的一面的板面内层叠设置有两个充电线圈,分别为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通过将隔磁板23设置于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之间以使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之间的电磁波传输隔绝,此时盖合于充电控制板1上的固定板21朝向以及背向充电控制板1的一面均可对外部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进行充电,若将固定板21翻转与充电控制板1呈一定角度设置时,可将移动终端3放置可充电的固定板21任意一面进行充电。
充电控制板1电性连接充电线圈22,当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放置于固定板21上,可通过充电控制板1控制充电板2对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进行无线充电,其中,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充电控制板1还设置有供外界电源向充电线圈22供电的充电端口,将充电控制板1与外界电源连接,以实现充电板2对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进行无线充电。在固定板21上设置两面或多面分别同时对不同的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进行充电,且各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互不影响,节省时间,若充电完成,还可将充电板2旋转盖合于充电控制板1上,节省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3可以是具有无线接收线圈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板21盖合充电控制板1时,固定板21朝向充电控制板1的板面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正对充电控制板1的充电线圈22。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21一侧与充电控制板1连接,使固定板21可相对充电控制板1翻转以覆盖于充电控制板1上或与充电控制板1呈一定角度打开,在固定板21内设置有充电线圈22,且固定板21内的充电线圈22之间设置有隔磁板23,通过隔磁板23隔离充电线圈22之间的电磁波传递。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当固定板21盖合充电控制板1时,固定板21朝向充电控制板1的板面内设置有两个正对充电控制板1的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均正对充电控制板1且层叠设置,在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之间设置有隔磁板23,当将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放置于固定板21朝向或者背向充电控制板1的板面上,均可以实现对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进行充电。
在一实施例中,沿充电控制板1的任意一侧方向设置有连接柱4,固定板21一侧与连接柱4连接,固定板21以连接柱4为轴心旋转,使固定板21翻转盖合充电控制板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充电控制板1上沿任意一侧方向设置连接柱4,具体地,该连接柱4设置于充电控制板1一侧的上部,设置于充电控制板1上的连接柱4与充电控制板1固定连接,当固定板21与连接柱4连接,固定板21可以以连接柱4为轴心相对充电控制板1进行旋转。设置可相对充电控制板1旋转的固定板21,可以任意旋转固定板21与充电控制板1之间的夹角,夹角的大小可以通过固定板21与连接柱4之间的摩擦力进行限定,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固定板21翻转盖合充电控制板1时,固定板21朝向充电控制板1的方向中心设置有隔磁板23,在隔磁板23朝向充电控制板1的面设置有第一充电线圈,以及背向充电控制板1的面设置有第二充电线圈,可根据需要使用固定板21的任意一面对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进行充电,如待充电手机在播放视频或者视频通话等,需要将手机立放起来,若同时也需要进行充电,则将充电板2以连接柱4为轴心相对充电控制板1进行旋转,使充电板2与充电控制板1成一定角度(如90度),以用于将手机竖直放立使用,方便用户使用。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板21与连接柱4一体成型;连接柱4凸出于固定板21,且两端延伸出固定柱,充电控制板1与连接柱4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凸台11,凸台11分别设置于连接柱4的两端,且凸台11设置有匹配放置固定柱的第一凹槽;固定板21以连接柱4为轴心旋转,带动固定柱在第一凹槽内转动。在另一实施例中,充电控制板1与连接柱4连接的一侧设置有放置槽,该放置槽适配放置连接柱4,连接柱4两端的固定柱分别与放置槽的两端抵顶,使固定板21以连接柱4为轴心旋转,带动固定柱在放置槽内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21与连接柱4一体成型,在连接柱4的两端延伸出固定柱,连接柱4沿充电控制板1一侧边方向设置,通过连接柱4两端的固定柱与充电控制板1连接,使固定板21可沿连接柱4为轴心进行旋转;在充电控制板1上与连接柱4连接的一侧的两端均设置有凸台11,凸台11朝向放置连接柱4的一面向内设置有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用于放置固定柱,且连接柱4自转可时固定柱在第一凹槽内自转,固定板21沿连接柱4的轴心转动时,带动固定柱自转,通过固定柱与第一凹槽之间的摩擦力对固定板21与充电控制板1之间的角度限位。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固定板21上设置有适配连接柱4放置的凹槽,且该凹槽槽口朝向设置于充电控制板1上的连接柱4,当该凹槽与连接柱4适配卡紧时,固定板21以连接柱4旋转转动,进而使充电板2与充电控制板1呈一定角度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柱4与充电控制板1连接后,连接柱4可沿轴心自转,当固定板21上的凹槽与连接柱4适配卡紧时,此时,固定板21与连接柱4之间不可相对旋转转动,当要旋转固定板21时,固定板21带动连接柱4沿连接柱4的轴心转动,进而相对充电控制板1翻转。
在一实施例中,与连接柱4连接的固定板21一侧设置有供连接柱4穿过的通孔;充电控制板1上一侧面两端设置有凸出的卡紧位,连接柱4穿过通孔后的与卡紧位固定连接,连接柱4与充电板2旋转活动连接,充电板2沿连接柱4为轴心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控制板1两端设置的卡紧位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连接柱4的长度方向的距离,将穿进充电板2通孔的连接柱4两端分别与卡紧位固定连接,此时,可以通过旋转充电板2,使充电板2以连接柱4为轴心进行转动,进而实现充电板2与充电控制板1旋转成一定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控制板1朝上的方向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设置于靠近连接柱4的位置处,当采用充电板2朝向充电控制板1的面进行无线充电,则需要将充电板2旋转成竖直的状态,充电时,由于倾斜面可能会导致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放置不稳而滑落,而在充电板2上增加第二凹槽后,第二凹槽设置于靠近连接柱4的位置处,可以通过第二凹槽支撑固定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
在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移动电源,移动电源电性连接充电线圈22。无线充电装置中设置有移动电源,移动电源电性连接充电线圈22,在无线充电装置中增加移动电源,便于使用者使用时,携带方便。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移动电源可以包括可拆卸的一次性电池或者充电电池等供电的移动电源,将移动电源设置于充电控制板1内,且将移动电源电性连接充电线圈22,以实现充电控制板1控制移动电源为充电线圈22进行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板21上设置有吸附装置,充电板2通过吸附装置将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吸附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吸附装置可以将放置于固定板21上的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吸附住,以便后续对需充电的待充电移动终端3进行充电,防止移动终端3滑落。其中吸附装置可以采用如吸盘,通过真空吸附实现对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进行吸附。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板21上设置有红外感应装置,红外感应装置用于感测充电板2上是否存在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
红外感应装置,是一种能够感应目标辐射的红外线,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灵敏度高,反应快。其工作原理为:1、根据待测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可进行红外系统的设定;2、待测目标的红外辐射通过地球大气层时,由于气体分子和各种气体以及各种溶胶粒的散射和吸收,将使得红外源发出的红外辐射发生衰减;3、通过光学接收器接收目标的部分红外辐射并传输给红外传感器;4、通过辐射调制器对来自待测目标的辐射调制成交变的辐射光,提供目标方位信息,并可滤除大面积的干扰信号;5、利用红外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所呈现出来的物理效应探测红外辐射的传感器;6、通过探测器制冷器经过制冷,设备可以缩短响应时间,提高探测灵敏度;7、通过信号处理系统将探测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并从这些信号中提取出信息,然后将此类信息转化成为所需要的格式,最后输送到控制设备或者显示器中;8、通过显示设备显示所需显示的内容,如采用的显示设备包括有示波器、显像管、红外感光材料、指示仪器和记录仪。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控制板1内设置有第三充电线圈,第三充电线圈与充电控制板1电性连接。充电控制板1内设置有朝上放置的第三充电线圈,第三充电线圈与充电控制板1电性连接,且可为放置于第三充电线圈上部的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进行充电。
在一实施例中,充电控制板1设置有供外界电源向充电线圈22供电的充电端口;充电板2侧面设置有连接外部的插接接口,插接接口用于与外部数据线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控制板1设置有供外界电源向充电线圈22供电的充电端口,用于若需要将移动终端3放置固定板21上进行充电,可以通过充电端口使外界电源为充电线圈22供电。充电板2侧面设置有连接外部的插接接口。设置插接接口用于与外部的数据线连接,可以与外部的无线充电器连接,增加插接接口可以通过数据线连接增加无线充电器,可以供多个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进行充电,方便使用者可以边充电边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装置,通过将充电板2与充电控制板1连接使充电板2可翻转盖合充电控制板1,且在充电板2的充电线圈22之间设置隔磁板23,以实现充电板2可同时对多台待充电的移动终端3进行无线充电,节省充电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控制板与充电板;
所述充电板包括充电线圈、隔磁板以及固定板,所述充电线圈设置于所述固定板内与所述充电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线圈至少包括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所述隔磁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之间,使所述第一充电线圈和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之间的电磁波传输隔绝,且所述第一充电线圈、所述第二充电线圈可为外部待充电的移动终端充电;
所述固定板一侧与所述充电控制板连接,使所述固定板翻转盖合所述充电控制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盖合所述充电控制板时,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充电控制板的板面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正对所述充电控制板的所述充电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充电控制板的任意一侧边方向设置有连接柱,所述固定板一侧与所述连接柱连接,所述固定板以所述连接柱为轴心旋转,使所述固定板翻转盖合所述充电控制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连接柱一体成型;
所述连接柱凸出于所述固定板,且两端延伸出固定柱,所述充电控制板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的一侧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柱的两端,且所述凸台设置有匹配放置所述固定柱的第一凹槽;
所述固定板以所述连接柱为轴心旋转,带动所述固定柱在所述第一凹槽内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的所述固定板一侧设置有供所述连接柱穿过的通孔;
所述充电控制板上一侧面两端设置有凸出的卡紧位;
所述连接柱穿过所述通孔后与所述卡紧位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充电板旋转活动连接,所述充电板沿所述连接柱为轴心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板朝上的方向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靠近所述连接柱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移动电源,所述移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充电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红外感应装置,所述红外感应装置用于感测所述充电板上是否存在待充电的移动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板内设置有第三充电线圈,所述第三充电线圈与所述充电控制板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板设置有供外界电源向所述充电线圈供电的充电端口;
所述充电板侧面设置有连接外部的插接接口,所述插接接口用于与外部数据线连接。
CN201921148580.3U 2019-07-19 2019-07-19 无线充电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678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48580.3U CN210167828U (zh) 2019-07-19 2019-07-19 无线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48580.3U CN210167828U (zh) 2019-07-19 2019-07-19 无线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67828U true CN210167828U (zh) 2020-03-20

Family

ID=69795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48580.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67828U (zh) 2019-07-19 2019-07-19 无线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678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1443A (zh) * 2019-07-19 2019-10-08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其充电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1443A (zh) * 2019-07-19 2019-10-08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其充电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10988B2 (en) Magnetic alignment systems with NFC for electronic devices
JP7483034B2 (ja) 無線電力伝送用の磁気リレー構造を有するアクセサリ
EP2533139B1 (en) Position detec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portable apparatus
US982167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ic vehicle, and wireless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9620972B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CN206875305U (zh) 一种无线充电的照明设备
CN108450040B (zh) 电子设备和电子设备的配件设备
CN208127901U (zh) 磁吸感应式手机无线充电装置
WO2022247347A1 (zh) 触控笔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14069137A (zh) 能够磁性地附接的电池组
CN210167828U (zh) 无线充电装置
KR20150115256A (ko) 휴대용 충전장치
CN115543106A (zh) 一种手写笔的吸附检测系统
EP1988690B1 (en) Acoustic device
KR102518312B1 (ko) 전자장치 및 이를 자성체로 활용하는 방법
CN212012155U (zh) 一种适用于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保护套
CN109120033A (zh) 电子设备及无线充电系统
CN110311443A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其充电方法
CN205983526U (zh) 一种防金属干扰的nfc标签设备
TW201443612A (zh) 結合便攜式電子裝置之多功能組件
US20230079950A1 (en) Magnetic alignment assembly for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s
CN214314634U (zh) 一种用于便携式设备的新型充电装置
CN210072852U (zh) 一种周界防入侵检测装置
CN208015431U (zh) 医疗设备
KR20220017216A (ko) 웨어러블 전자 장치 내 배치된 코일의 이중 차폐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