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53318U - 车辆用阀系统及其促动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阀系统及其促动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53318U
CN210153318U CN201920808046.4U CN201920808046U CN210153318U CN 210153318 U CN210153318 U CN 210153318U CN 201920808046 U CN201920808046 U CN 201920808046U CN 210153318 U CN210153318 U CN 2101533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unit
valve
driv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0804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柳光珍
金韓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zi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zi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zi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zi Control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533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533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03Housing formed from a plurality of the same valv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44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 F16K31/53Mechanical actuating means with toothed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30Sensors
    • B60Y2400/301Sensors for position or displac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2007/14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using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可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阀来双向控制流体的流动,包括:外壳部,位于至少两个阀之间;一个驱动部,设置于外壳部的内部,用于产生能够同时驱动至少两个阀的驱动力;第一输出部,向至少两个阀中的一个传递驱动部的驱动力;第二输出部,向上述至少两个阀中的另一个传递驱动部的驱动力;以及传感部,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中的一个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可通过一个驱动源驱动双向阀,可精密地控制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阀系统及其促动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阀系统及其促动器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车辆用阀系统及其促动器装置:多个输出部以一个驱动源同时控制与多个阀有关的流体的流动,能够仅通过检测多个输出部中的一个的位置来准确地控制位置。
背景技术
通过作为内燃机的引擎驱动的车辆在内部安装有多种阀,这种阀可根据如引擎的冷却、室内空间的制冷/制热、排气的再循环(EGR)等的用途分配控制或统管多种流体流动。
在车辆用阀中,能够以两个方向以上控制流体的流路的阀主要适用于内燃机的引擎流体循环线路,这种阀还可称为多方向切换阀或多路阀。多路阀主要适用于以多方向控制在引擎内外循环的冷却水的流动。
另一方面,在多路阀中,随着切换冷却水的方或调解流量,直接影响车辆用引擎的性能。因此,近来,进行用于改善可准确地控制车辆用冷却水的流动的车辆用多路阀的性能的各种研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500391号
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8-0072781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一个驱动源分别独立地控制与多个阀有关的流体的流动的车辆用阀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仅通过检测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中的一个的位置来准确地控制驱动位置的车辆用阀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实现上述目的的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可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阀来双向控制流体的流动,包括:外壳部,位于上述至少两个阀之间;一个驱动部,设置于上述外壳部的内部,用于产生能够同时驱动上述至少两个阀的驱动力;第一输出部,向上述至少两个阀中的一个传递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第二输出部,向上述至少两个阀中的另一个传递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以及传感部,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中的一个的位置。
并且,上述第一输出部被上述传感部检测到位置来控制,能够利用与上述驱动部相连接的上述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的齿轮传动比来控制上述第二输出部。
并且,上述驱动部可包括:驱动源,用于产生驱动力;驱动齿轮,与上述驱动源相结合来进行旋转;以及分配齿轮,与上述驱动齿轮相结合,向上述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分配并传递上述驱动力。
并且,上述分配齿轮包括:分配轴,被上述外壳部支撑;第一分配小齿轮,从上述分配轴沿着直径方向扩张,来与上述驱动齿轮相连接;以及第二分配小齿轮及第三分配小齿轮,隔着上述第一分配小齿轮来分别设置于上述分配轴的一侧和另一侧的外周面,上述第二分配小齿轮与上述第一输出部相连接,上述第三分配小齿轮可与上述第二输出部相连接。
并且,上述第一输出部包括以第一输出轴为中心来通过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进行旋转的第一输出齿轮,上述第一输出轴与上述至少两个阀中的一个相连接,上述第二输出部包括以第二输出轴为中心来通过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进行旋转的第二输出齿轮,上述第二输出轴与上述至少两个阀中的另一个相连接,在上述外壳部可突出设置有分别向上述第一输出轴及第二输出轴插入来引导结合位置的第一引导销及第二引导销。
并且,上述第一输出齿轮及第二输出齿轮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旋转角度。
并且,上述第一输出轴及第二输出轴分别贯通上述外壳部并通过第一轴孔及第二轴孔和第一引导卡止部及第二引导卡止部来引导与上述外壳部有关的结合位置,上述第一轴孔及第二轴孔可分别使上述第一输出轴及第二输出轴插入,上述第一引导卡止部及第二引导卡止部沿着上述第一轴孔及第二轴孔的周围突出。
并且,在上述至少两个阀分别设置有呈分别包围上述外壳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的结合托架,在上述结合托架可分别贯通形成有能够使上述外壳部的一部分插入的至少一个结合孔,来引导上述促动器装置的结合位置。
本实用新型优选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阀系统包括:阀装置,包括第一阀部及第二阀部;以及促动器装置,设置于上述第一阀部与第二阀部之间,同时向上述第一阀部及第二阀部提供驱动力,上述促动器装置包括:外壳部,位于上述第一阀部与第二阀部之间;一个驱动部,设置于上述外壳部的内部,用于产生驱动力;第一输出部,向上述第一阀部传递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第二输出部,向上述第二阀部传递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以及传感部,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输出部的旋转位置。
并且,上述驱动部包括:驱动源,用于产生驱动力;驱动齿轮,与上述驱动源相结合来进行旋转;以及分配齿轮,与上述驱动齿轮相结合来向上述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分配并传递上述驱动力,能够利用与上述分配齿轮啮合的上述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的齿轮传动比来独立控制上述第二输出部的位置。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效果,即,第一,随着通过一个驱动源同时向多个阀分配并传递驱动力来驱动多个阀,从而可提高阀输出效率。
第二,即使仅检测到与多个阀相连接的多个输出部中的一个的旋转位置,也可适用与分配并传递驱动力的分配齿轮啮合的多个输出齿轮之间的齿轮传动比,从而可独立地控制未检测到位置的其他输出部的角度。
第三,向一个分配齿轮双向分配并传递驱动力,相比于以往的以1:1控制阀的结构,可同时双向控制阀,从而可实现车辆的紧凑化。
第四,通过设置于促动器装置的外壳部的轴孔、引导卡止部及引导销引导输出齿轮的结合位置,准确地引导输出齿轮与阀之间的结合位置,从而可提高输出品质。
第五,可通过设置于阀装置的阀外壳的结合托架的形状引导促动器装置的结合位置,从而可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准确地控制结合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简要分解并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阀系统的立体图。
图2为简要分解并示出图1中所示的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用于说明图2中所示的驱动部的驱动力向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分配的侧视图。
图4为简要示出从外壳部分离分配齿轮与第一输出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用于说明引导第一罩与第一输出部相结合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用于说明第二引导销与第二输出部相结合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优选一实施例的促动器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简要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阀系统的立体图。
图9为简要分解并示出图8中示出的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阀系统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200:车辆用阀系统 10、210:阀装置
20、220:第一阀部 21、221:第一阀外壳
22、222:第一流路管 23、223:第一阀轴
30、230:第二阀部 31、231:第二阀外壳
32、232:第二流路管 33、233:第二阀轴
100:促动器装置 110:外壳部
111:外壳 112:第一罩
112a:第一轴孔 112b:第一引导卡止部
113:第二罩 113a:第二轴孔
113b:第二引导卡止部 120:驱动部
121:驱动源 121a:蜗轮
122:驱动齿轮 122a:驱动轴
122b:驱动小齿轮 123:分配齿轮
123a:分配轴 124:第一分配小齿轮
125:第二分配小齿轮 126:第三分配小齿轮
130:第一输出部 131:第一输出齿轮
132:第一输出轴 140:第二输出部
141:第二输出齿轮 142:第二输出轴
150:传感部 224:第一结合托架
225:第一结合孔 234:第二结合托架
235:第二结合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一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可通过附加、变更及删除构成实施例的结构要素来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这也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思想。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阀系统1包括阀装置10和促动器装置100,能动性地控制如车辆的冷却水的流体的流动。
更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中说明的车辆用阀系统1以安装于具有作为内燃机的引擎的车辆来在引擎、散热器及冷却机三者之间控制包括冷却水的流体的流动的情况例示及图示。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以多路径控制流体的流动,可适用于多种流路上。
作为参照,在本实用新型中说明的车辆用阀系统1可在适用如汽油、柴油、混合动力、电动及天然气等的燃料源的各种车辆中均可适用。
阀装置10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阀来控制流体的流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例示阀装置10设置有两个阀部20、30。以下,为了说明的便利,以图1的图示为基准,将位于上侧的阀称为第一阀部20,将位于下侧的阀称为第二阀部30。
上述第一阀部20及第二阀部30分别设置第一阀外壳21及第二阀外壳31,在第一阀外壳21及第二阀外壳31分别设置多个第一流路管22及第二流路管32。其中,以第一流路管22及第二流路管32分别设置至少3个的情况例示,来与车辆的引擎、散热器及冷却机相连接,但并不限定于此。
优选地,第一阀外壳21及第二阀外壳31由如不锈钢、黄铜等耐腐蚀性和耐久性优秀的金属材质或工程塑料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一方面,虽未详细示出,在第一阀部20及第二阀部30的内部设置有与后述促动器装置100相连接来旋转驱动的第一阀及第二阀(未图示)。通过上述第一阀部20及第二阀部30的第一阀及第二阀(未图示)的旋转动作开放及封闭多个第一流路管22及第二流路管32,从而控制如冷却水的流体的流动。
作为参照,在本实施例中示出及例示的阀部20、30的数量仅为一例,并不限定于所示的例。并且,如图1所示,第一阀部20及第二阀部30的第一流路管22及第二流路管32的位置也并不限定于所示的例。并且,第一流路管22及第二流路管32的数量可根据适用对象改变。
促动器装置100设置于第一阀部20与第二阀部30之间,通过使分别设置于第一阀部20及第二阀部30的多个阀(未图示)进行旋转驱动来以双向同时控制包括冷却水的流体的流动。为此,如图2所示,促动器装置100包括外壳部110、驱动部120、第一输出部130、第二输出部140以及传感部150。
外壳部110在内部形成空间,具有呈一侧和另一侧开放的形状的外壳111。上述外壳111的开放的一侧与另一侧分别被第一罩112及第二罩113覆盖,保护内置的驱动部120、第一输出部130、第二输出部140以及传感部150。
另一方面,与上述第一阀部20及第二阀部30的第一阀外壳21及第二阀外壳31相同地,外壳部110可由耐腐蚀且耐久性优秀的金属材质或工程塑料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驱动部120设置于外壳部110的内部来产生可驱动第一阀部20及第二阀部30的驱动力。上述驱动部120包括驱动源121、驱动齿轮122以及分配齿轮123。
驱动源121包括产生旋转力的常规旋转马达,并设置于外壳部110的内部。上述驱动源121通过设置于同轴的蜗轮121a(Worm Gear)向后述驱动齿轮122侧传递所产生的驱动力。
驱动齿轮122与驱动源121的蜗轮121a啮合来接收驱动力。若通过在驱动源121产生的驱动力进行旋转的蜗轮121a进行旋转,则驱动齿轮122通过啮合一同进行旋转。在此情况下,驱动齿轮122以固定于外壳部110的内部面的驱动轴122a为中心进行旋转。
如图2及图3所示,上述驱动齿轮122以驱动轴122a为中心进行旋转,具有与后述的分配齿轮123啮合的驱动小齿轮112b。驱动小齿轮112b沿着驱动轴122a的外周面形成,具有小于驱动齿轮122的直径的尺寸。
分配齿轮123向第一输出部130及第二输出部140分配并传递从驱动源121产生的驱动力。为此,分配齿轮123包括分配轴123a、第一分配小齿轮124、第二分配小齿轮125及第三分配小齿轮126。
如图2所示,分配轴123a被外壳部110支撑。
第一分配小齿轮124为以与驱动齿轮122相连接的方式从分配轴123a沿着直径方向扩张的小齿轮。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分配小齿轮124与驱动齿轮122的驱动小齿轮122b啮合来通过驱动齿轮122的旋转力进行旋转。
第二分配小齿轮125及第三分配小齿轮126隔着第一分配小齿轮124分别设置于分配轴123a的一侧和另一侧的外周面。上述第二分配小齿轮125及第三分配小齿轮126具有小于第一分配小齿轮124的直径的直径,为从分配轴123a沿着直径方向扩张的小齿轮。在此情况下,第二分配小齿轮125及第三分配小齿轮126分别与后述的第一输出部130及第二输出部140相连接来分配并传递驱动源121的驱动力。
第一输出部130向第一阀部20及第二阀部30中的一个传递驱动部120的驱动力。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输出部130与分配齿轮123的第二分配小齿轮125啮合来接收驱动力。上述第一输出部130包括以第一输出轴13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一输出齿轮131。
第一输出齿轮131与第二分配小齿轮125啮合来以第一输出轴13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输出轴132与第一阀部20的第一阀轴23相连接来通过第一输出齿轮131的旋转力旋转驱动第一阀部20。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通过从外壳部110的外壳111突出的第一引导销133引导第一输出齿轮131的设置位置。并且,如图5所示,通过贯通形成于外壳部110的第一罩112的第一轴孔112a和沿着第一轴孔112a的周围突出的第一引导卡止部112b引导第一输出齿轮131的第一输出轴132的设置位置。即,与外壳111相向的第一输出齿轮131的一侧向第一引导销133插入,通过第一引导卡止部112b引导朝向与覆盖外壳111的第一罩112相向的第一输出齿轮131的另一侧突出的第一输出轴132的设置位置。在此情况下,第一输出轴132通过第一轴孔112a与第一阀轴23相连接。
第二输出部140向第一阀部20及第二阀部30中的另一个传递驱动部120的驱动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输出部140与第二阀部30相连接来驱动。如图2及图3所示,上述第二输出部140包括与分配齿轮123的第三分配小齿轮126啮合来接收驱动力并以第二输出轴142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二输出齿轮141。在此情况下,第二输出轴142通过与第二阀部30的第二阀轴33相连接来旋转驱动第二阀部30。
如图6所示,上述第二输出部140向与外壳111相向的一侧插入第二引导销143来引导设置位置。并且,如图2所示,通过沿着覆盖外壳111的另一侧的第二罩113的第二轴孔113a的周围突出的第二引导卡止部113b引导第二输出轴142的设置位置。在此情况下,第二输出轴142通过第二轴孔113a与第二阀轴33相连接。
其中,为了不干扰第一阀23及第二阀轴33的旋转且稳定地支持与外壳部110有关的旋转,第一引导销133及第二引导销143分别向第一输出轴132及第二输出轴142插入。
作为参照,在第二罩113的第二轴孔113a与第二阀轴33之间设置密封部件144来密封流体的流路为佳。
传感部150通过检测第一输出部130及第二输出部140中的一个的位置来控制旋转姿势。如图2所示,上述传感部150包括用于检测第一输出部130的旋转姿势的电磁感应传感器(Inductive sensor)。在图3中,传感部150位于第一输出部130与第二输出部140之间,与第一输出部130相向来检测第一输出部130的旋转姿势。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能够以传感部150可检测第一输出部130的旋转姿势的各种位置来变更,这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分别与分配齿轮123的第二分配小齿轮125及第三分配小齿轮126啮合的第一输出齿轮131及第二输出齿轮141的齿轮传动比可预设。由此,可使传感部150检测第一输出齿轮131的旋转姿势,从而能够以预设的齿轮传动比独立地控制第二输出齿轮141的旋转姿势。即,仅检测第一输出齿轮131及第二输出齿轮141中的一个个便能够以预设的齿轮传动比来检测另一个的位置。
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输出齿轮131与第二输出齿轮141的直径相互或两者中的一个相对的大或相对的小。并且,第二输出齿轮141可使用小于第一输出齿轮131或与第一输出齿轮131相同的旋转角度,在360度以内使用的情况下,还可适用大于第一输出齿轮131的旋转角度。例如,在第一输出齿轮131旋转150度的情况下,第二输出齿轮141还能够以旋转230度的齿轮传动比来预设。
上述第一输出齿轮131及第二输出齿轮141的直径及旋转角度并不限定于所示的例,可根据第一阀部20及第二阀部30的驱动条件改变。
参照图7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阀系统1的促动器装置100的控制方法。
如图7所示,驱动部120进行旋转来从驱动源121产生驱动力(步骤310)。通过驱动齿轮122向分配齿轮123传递从驱动部120产生的驱动力来分配驱动力(步骤320)。
在此情况下,分配齿轮123的第一分配小齿轮124与驱动齿轮122啮合来进行旋转,同轴设置于分配轴123a的第二分配小齿轮125及第三分配小齿轮126也一同进行旋转。由此,第一输出部130及第二输出部140进行旋转(步骤330)。
更具体地,与第二分配小齿轮125啮合的第一输出部130进行旋转(步骤331),来驱动轴连接的第一阀部20。并且,与第三分配小齿轮126啮合的第二输出部140也进行旋转(步骤332),来驱动轴连接的第二阀部30。
通过传感部150检测上述第一输出部130的旋转(步骤340)。即,传感部150与第一输出部130的第一输出齿轮131相向来检测第一输出齿轮131的旋转姿势并确认位置(步骤340)。在通过上述方式确认的第一输出部130的位置为预设位置的情况下,停止驱动。但是,在通过传感部150检测的第一输出部130的位置不是预设位置的情况下,直到在预设位置确认到第一输出部130的位置为止,驱动部120将持续产生驱动力。
即,直到通过传感部150检测的第一输出齿轮131的旋转位置为预设位置为止,驱动部120持续驱动,若检测为预设位置,则驱动部120停止驱动。
另一方面,通过传感部150检测到第一输出部130的位置,但未检测到与第一输出部130一同驱动的第二输出部140的位置。如上所述,即使未检测到第二输出部140的位置,也可通过适用与分配齿轮123啮合的第一输出齿轮131与第二输出齿轮141之间的齿轮传动比来使第二输出齿轮141独立地控制第一输出齿轮131的旋转角度。
参照图8,简要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阀系统200。
如图8所示,另一实施例的车辆用阀系统200包括阀装置210和促动器装置100。
其中,促动器装置100的结构与参照图1至图7说明的一实施例的促动器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因此,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另一实施例的阀装置210包括第一阀部220及第二阀部230。上述第一阀部220及第二阀部230分别在内部设置第一阀外壳221及第二阀外壳231和多个第一流路管222及第二流路管232,上述第一阀外壳221及第二阀外壳231形成有流体的流路,上述多个第一流路管222及第二流路管232贯通第一阀外壳221及第二阀外壳231来使流体流入或排出。
并且,在第一阀外壳221及第二阀外壳231的内部设置有为了开闭第一流路管222及第二流路管232而旋转驱动的第一阀及第二阀(未图示),第一阀及第二阀(未图示)分别设置第一阀轴223及第二阀轴233来分别与促动器装置100的第一输出部130及第二输出部140相连接。上述结构与上述一实施例类似,因此,将省略详细说明。
另一实施例的阀装置210设置有引导使第一阀部220及第二阀部230分别与促动器装置100相结合的第一结合托架224及第二结合托架234。如图9所示,上述第一结合托架224及第二结合托架234呈与促动器装置100的外壳部110相对应的形状,分别使外壳部110的一侧和另一侧插入并与外壳部110的一侧和另一侧相结合。
更具体地,在第一阀外壳221及第二阀外壳231设置第一结合托架224和第二结合托架234,上述第一结合托架224呈与促动器装置100的外壳部110的一侧相对应的形状,上述第二结合托架234呈与促动器装置100的外壳部110的另一侧相对应的形状。在此情况下,在第一结合托架224及第二结合托架234贯通形成有可使包括旋转马达的驱动源121插入的至少一个第一结合孔225及第二结合孔235。
由此,通过向第一结合孔225及第二结合孔235插入呈圆筒形状的驱动源121来向准确的位置引导与第一结合托架224及第二结合托架234有关的促动器装置100的结合位置。即,设置有第一结合孔225及第二结合孔235的第一结合托架224及第二结合托架234引导以第一阀部20及第二阀部30有关的促动器装置100的结合位置来使第一阀部220及第二阀部230在准确的位置与促动器装置100相连接。
另一方面,通过第一结合托架224及第二结合托架234在准确的位置引导第一阀部220及第二阀部230与促动器装置100之间的结合,从而,无需设置用于引导如在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第一引导销133及第二引导销143以及第一引导卡止部112b及第二引导卡止部113b的设置位置的结构。即,在另一实施例中,与在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第一引导销133及第二引导销143以及第一引导卡止部112b及第二引导卡止部113b一同设置第一结合托架224及第二结合托架234,或者仅通过第一结合托架224及第二结合托架234引导结合位置。
作为参照,在本实施例中,贯通形成可插入包括旋转马达的驱动源121的一部分的第一结合孔225及第二结合孔235,第一结合孔225及第二结合孔235的位置可改变,来可使促动器装置100的另一部件插入,而不是使驱动源121插入。即,设置于第一结合托架224及第二结合托架234的第一结合孔225及第二结合孔235的位置以能够插入促动器装置100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在相对应的形状及位置贯通形成至少一个,从而能够以在准确的位置引导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改变。
如上所述,参照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只要是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在不超出在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领域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改及变更。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阀来双向控制流体的流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部,位于上述至少两个阀之间;
一个驱动部,设置于上述外壳部的内部,用于产生能够同时驱动上述至少两个阀的驱动力;
第一输出部,向上述至少两个阀中的一个传递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
第二输出部,向上述至少两个阀中的另一个传递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以及
传感部,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中的一个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输出部被上述传感部检测到位置来控制,
能够利用与上述驱动部相连接的上述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的齿轮传动比来控制上述第二输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部包括:
驱动源,用于产生驱动力;
驱动齿轮,与上述驱动源相结合来进行旋转;以及
分配齿轮,与上述驱动齿轮相结合,向上述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分配并传递上述驱动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齿轮包括:
分配轴,被上述外壳部支撑;
第一分配小齿轮,从上述分配轴沿着直径方向扩张,来与上述驱动齿轮相连接;以及
第二分配小齿轮及第三分配小齿轮,隔着上述第一分配小齿轮来分别设置于上述分配轴的一侧和另一侧的外周面,
上述第二分配小齿轮与上述第一输出部相连接,上述第三分配小齿轮与上述第二输出部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输出部包括以第一输出轴为中心来通过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进行旋转的第一输出齿轮,上述第一输出轴与上述至少两个阀中的一个相连接,
上述第二输出部包括以第二输出轴为中心来通过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进行旋转的第二输出齿轮,上述第二输出轴与上述至少两个阀中的另一个相连接,
在上述外壳部突出设置有分别向上述第一输出轴及第二输出轴插入来引导结合位置的第一引导销及第二引导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输出齿轮及第二输出齿轮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旋转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输出轴及第二输出轴分别贯通上述外壳部并通过第一轴孔及第二轴孔和第一引导卡止部及第二引导卡止部来引导与上述外壳部有关的结合位置,上述第一轴孔及第二轴孔能够分别使上述第一输出轴及第二输出轴插入,上述第一引导卡止部及第二引导卡止部沿着上述第一轴孔及第二轴孔的周围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阀系统的促动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至少两个阀分别设置有呈分别包围上述外壳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的结合托架,
在上述结合托架分别贯通形成有能够使上述外壳部的一部分插入的至少一个结合孔,来引导上述促动器装置的结合位置。
9.一种车辆用阀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
阀装置,包括第一阀部及第二阀部;以及
促动器装置,设置于上述第一阀部与第二阀部之间,同时向上述第一阀部及第二阀部提供驱动力,
上述促动器装置包括:
外壳部,位于上述第一阀部与第二阀部之间;
一个驱动部,设置于上述外壳部的内部,用于产生驱动力;
第一输出部,向上述第一阀部传递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
第二输出部,向上述第二阀部传递上述驱动部的驱动力;以及
传感部,用于检测上述第一输出部的旋转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阀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部包括:
驱动源,用于产生驱动力;
驱动齿轮,与上述驱动源相结合来进行旋转;以及
分配齿轮,与上述驱动齿轮相结合来向上述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分配并传递上述驱动力,
能够利用与上述分配齿轮啮合的上述第一输出部及第二输出部的齿轮传动比来独立控制上述第二输出部的位置。
CN201920808046.4U 2019-05-22 2019-05-31 车辆用阀系统及其促动器装置 Active CN21015331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59799 2019-05-22
KR1020190059799A KR102144818B1 (ko) 2019-05-22 2019-05-22 차량용 밸브시스템, 이의 액추에이터장치 및 제어 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53318U true CN210153318U (zh) 2020-03-17

Family

ID=69761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08046.4U Active CN210153318U (zh) 2019-05-22 2019-05-31 车辆用阀系统及其促动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144818B1 (zh)
CN (1) CN21015331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5751A1 (ko) * 2020-09-28 2022-03-31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냉각수 제어 모듈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59325B1 (ko) * 2020-10-08 2022-02-08 현담산업 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통합 열관리 시스템 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3716B2 (ja) * 2012-04-17 2016-10-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流路切替装置
KR101500391B1 (ko) 2013-12-20 2015-03-09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멀티 유량 제어밸브를 갖는 엔진
US10344877B2 (en) 2015-12-01 2019-07-09 Tesla Motors, Inc. Multi-port valve with multiple operation mod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5751A1 (ko) * 2020-09-28 2022-03-31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냉각수 제어 모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144818B1 (ko) 2020-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03716B2 (ja) 流路切替装置
US9932882B2 (en) Valve device and hydraulic control system
CN210153318U (zh) 车辆用阀系统及其促动器装置
US10280829B2 (en) Flow rate control valve
US7992589B2 (en) Dual butterfly valve driven by a common drive motor
CN104769514B (zh) 用于燃烧发动机的恒温器阀
JP6581367B2 (ja) 流量制御弁
US9523307B2 (en) Engine system having coolant control valve
EP2259000A1 (en) Internal bypass exhaust gas cooler
JP6708178B2 (ja) バルブ装置、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EP1859156B1 (en) By-pass and egr integrated valve
WO2019021918A1 (ja) バルブ装置、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CN110753810B (zh) 阀装置
JP2017003064A (ja) 流量制御弁
EP1860298A2 (en) Cooling circuit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11719350B2 (en) Coolant flow control module
JP6557044B2 (ja) 流量制御弁
WO2021113003A1 (en) Coolant control valve with non-coaxial rotary valve bodies
EP2565505A1 (en) Fluid control valve assembly
CN210372139U (zh) 车辆用多路阀及其促动器装置
JP7331646B2 (ja) バルブ装置
US10151252B2 (en) Control valve for an exhaust system and an exhaust system having such a control valve
CN109751435B (zh) 集成电动四通换向阀
JP6742489B2 (ja)
KR102448879B1 (ko) 자동차용 통합 열관리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