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51931U - 气膜建筑 - Google Patents

气膜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51931U
CN210151931U CN201920872991.0U CN201920872991U CN210151931U CN 210151931 U CN210151931 U CN 210151931U CN 201920872991 U CN201920872991 U CN 201920872991U CN 210151931 U CN210151931 U CN 210151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air film
building
ai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7299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红顺
稽蔚冰
吴浩
周乾龙
薛飞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Broadwel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Broadwel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Broadwel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Broadwel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7299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519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51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519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膜建筑,涉及气膜建筑技术领域,多个呈首尾相接式排布的基础墙、连接在相邻两基础墙之间的接缝膜以及设置于基础墙顶部的气膜主体,接缝膜的顶部于气膜主体连接;在气膜建筑充气后,接缝膜的曲率大于气膜主体的曲率。达到了使气膜建筑能够应对大尺寸沉降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气膜建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膜建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气膜建筑。
背景技术
充气膜是一种较新颖的建筑形式,其使用较轻的高强度膜材作为建筑“外壳”,通过向气膜建筑内部充气形成一定的内外压差,形成一定刚度,使建筑具有可抵抗外部风、雪荷载的能力。由于其自重较轻,内部形成压力,因此与传统建筑相比此类建筑对基础的反力一般为上拔力,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较低。由于上述原因,充气膜建筑的基础一般采用天然地基,配合基础上部覆土的自重来抵抗上部膜结构对基础的上拔力。一般充气膜建筑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为30kPa-80kPa,大多数土质都可满足,但承载力在此范围内的土质一般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沉降问题。
现有技术中应对沉降一般采用预留沉降缝的方法或者对地基进行处理或者采用桩基;预留沉降缝的操作是在缝内填充沥青麻筋、沥青木板、橡塑板等偏柔性材料,能够消除沉降不均匀的量较小,其应对的沉降一般不超过5cm,无法解决较大的沉降量。而对地基进行处理或者采用桩基的话,又会大大提高建设成本并延长建设时间。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应对较大沉降量的气膜建筑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膜建筑,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气膜建筑应对较大沉降量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气膜建筑,包括多个呈首尾相接式排布的基础墙、连接在相邻两所述基础墙之间的接缝膜以及设置于所述基础墙顶部的气膜主体,所述接缝膜的顶部与所述气膜主体连接;
在气膜建筑充气后,所述接缝膜的曲率大于所述气膜主体的曲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接缝膜包括第一膜体和第二膜体,所述第一膜体和所述第二膜体固定连接;
相邻两所述基础墙通过所述第一膜体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膜体与所述气膜主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在气膜建筑充气后,所述第一膜体呈柱面,所述第二膜体呈球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气膜建筑还包括第一压板;
各所述基础墙的用于与所述第一膜体相连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第一螺栓,多个所述第一螺栓沿所述基础墙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膜体的两侧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螺栓匹配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压板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一通孔并由螺母锁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第一膜体的两侧边缘处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阻止所述第一膜体自所述第一压板与所述基础墙之间脱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气膜建筑还包括第二压板;
各所述基础墙的用于与所述气膜主体相连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第二螺栓,多个所述第二螺栓沿所述基础墙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气膜主体的两侧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螺栓匹配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压板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并由螺母锁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气膜主体的边缘处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阻止所述气膜主体自所述第二压板与所述基础墙之间脱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第二压板呈L形,所述第二压板包括竖板和横板;
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横板上;
所述气膜主体用于与所述接缝膜相连的部位处设置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的两端与所述竖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加固件包括钢丝绳和包裹于所述钢丝绳外部的膜材,所述膜材与所述气膜主体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绳两端分别与相邻两所述基础墙上的所述竖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九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气膜主体与所述接缝膜为一体结构。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膜建筑,包括基础墙、气膜主体和接缝膜;多个基础墙通过接缝膜首位依次相连,接缝膜的顶部与气膜主体连接;在气膜建筑充气后,接缝膜的曲率大于气膜主体的曲率;基础墙的顶部与气膜主体连接。
在现有技术中相邻两基础墙之间通过气膜主体连接在一起,当相邻两基础墙发生相对沉降时,位于相邻两基础墙连接处的气膜主体会受到巨大的剪切力,从而使得气膜主体被撕开。而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基础墙之间通过接缝膜连接,因此在相邻的两个基础墙发生相对沉降时,相邻的两基础墙会牵拉接缝膜,并且因为接缝膜的曲率大于气膜主体的曲率,因此接缝膜会随着基础墙的移动而伸展开,从而能够避免相邻两基础墙对气膜主体直接进行撕扯,因此能够减小甚至避免气膜主体受到过大剪切力而造成损坏的几率。因此使得气膜建筑能够应对沉降量较大的沉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膜建筑在第一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膜建筑在第二视角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气膜建筑中第一膜体和第一压板连接时的示意图。
图标:100-基础墙;110-第一螺栓;120-第二螺栓;
200-气膜主体;210-第二压板;211-竖板;212-横板;220-第二限位部;
300-接缝膜;310-第一膜体;311-第一限位部;320-第二膜体;330-第一压板;
400-加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竖直”、“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膜建筑,包括多个呈首尾相接式排布的基础墙100、连接在相邻两基础墙100之间的接缝膜300以及设置于基础墙100顶部的气膜主体200,接缝膜300的顶部与气膜主体200连接;在气膜建筑充气后,接缝膜300的曲率大于气膜主体200的曲率。
在现有技术中相邻两基础墙100之间通过气膜主体200连接在一起,当相邻两基础墙100发生相对沉降时,位于相邻两基础墙100连接处的气膜主体200会受到巨大的剪切力,从而使得气膜主体200被撕开。而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基础墙100之间通过接缝膜300连接,因此在相邻的两个基础墙100发生相对沉降时,相邻的两基础墙100会牵拉接缝膜300,并且因为接缝膜300的曲率大于气膜主体200的曲率,因此接缝膜300会随着基础墙100的移动而伸展开,从而能够避免相邻两基础墙100对气膜主体200直接进行撕扯,因此能够减小甚至避免气膜主体200受到过大剪切力而造成损坏的几率。因此使得气膜建筑能够应对沉降量较大的沉降。
具体的,多个基础墙100首尾相连形成气膜建筑的整体基础,而相邻的两基础墙100通过接缝膜300相互连接。
其中,接缝膜300和气膜主体200的材质相同,均采用高强度的建筑膜材。
其中,接缝膜300的曲率大于气膜主体200的曲率,指的是接缝膜300的弯曲程度大于气膜主体200的弯曲程度。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接缝膜300包括第一膜体310和第二膜体320,第一膜体310和第二膜体320固定连接;相邻两基础墙100通过第一膜体310连接在一起,第二膜体320与气膜主体200连接。
具体的,第一膜体310和第二膜体320为一体化结构,第二膜体320位于第一膜体310顶部,第一膜体310左右两端与相邻的两基础墙100连接,第二膜体320与气膜主体200连接在一起。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膜体320与气膜主体200固定连接在一起,以保证在发生沉降时第二膜体320不会与气膜主体200分离。
其中,安装完成后,第一膜体310沿竖直方向的长度与基础墙100的高度相同,以使第一膜体310能够延伸至基础墙100的底部位置,从而使得第一膜体310受力稳定。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在气膜建筑充气后,第一膜体310呈柱面,第二膜体320呈球面。
其中,接缝膜300的尺寸大于相邻两基础墙100之间的缝隙,因此在气膜建筑充气后,接缝膜300会鼓起;当地质发生沉降导致基础墙100下陷时,基础墙100会牵拉接缝膜300,由于接缝膜300的尺寸较大,使得接缝膜300受到牵拉时变形量较小,从而对气膜主体200影响较小。
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气膜建筑还包括第一压板330;各基础墙100的用于与第一膜体310相连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第一螺栓110,多个第一螺栓110沿基础墙100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第一膜体310的两侧设置有多个与第一螺栓110匹配的第一连接孔,第一压板330设置有多个与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第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一通孔并由螺母锁紧。
在安装接缝膜300时,接缝膜300上的第一膜体310通过第一压板330固定在基础墙100上,具体的,先将第一膜体310贴在基础墙100上,且第一膜体310上的第一通孔与第一螺栓110对应,然后将第一压板330贴在基础墙100上,且第一压板330上的第一通孔与第一螺栓110对应,然后在第一螺栓110上设置螺母,并旋紧螺母以固定第一压板330,从而固定第一膜体310。
其中,第一膜体310与压板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垫,第一膜体310与基础墙100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垫,在实现密封的同时,避免基础墙100或第一压板330对第一膜体310造成损害。
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膜体310的两侧边缘处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11;第一限位部311用于阻止第一膜体310自第一压板330与基础墙100之间脱离。
参见图5所示,具体的,当第一膜体310的两端被第一压板330压在基础墙100上时,第一膜体310上的第一限位部311不会受到第一压板330的压迫,而是与第一压板330抵接,当第一膜体310的主体受到牵拉时,第一膜体310会有从第一压板330和基础墙100内抽出的趋势,而通过第一限位部311与第一压板330抵接抵消上述趋势,保证第一膜体310长期稳定的位于第一压板330和基础墙100之间。
其中,第一膜体310的主体部分和第一限位部311分别位于第一压板330的两侧,因此通过第一限位部311能够阻挡第一膜体310从第一压板330和基础墙100之间抽出。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压板330和基础墙100配合完成对第一膜体310的固定,并且第一压板330的转角处经过圆角处理,避免第一压板330的尖锐处对第一气膜造成破坏。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气膜建筑还包括第二压板210;各基础墙100的用于与气膜主体200相连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第二螺栓120,多个第二螺栓120沿基础墙1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气膜主体200的两侧设置有多个与第二螺栓120匹配的第二连接孔,第二压板210设置有多个与第二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第二螺栓依次穿过第二连接孔和第二通孔并由螺母锁紧。
在安装接缝膜300时,气膜主体200通过第二压板210固定在基础墙100上,具体的,先将气膜主体200在基础墙100上,且气膜主体200上的第二通孔与第二螺栓120对应,然后将第二压板210贴在基础墙100上,且第二压板210上的第二通孔与第二螺栓120对应,然后在第二螺栓120上设置螺母,并旋紧螺母以固定第二压板210,从而固定气膜主体200。
其中,气膜主体200与压板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垫,气膜主体200与基础墙100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垫,在实现密封的同时,避免基础墙100或第二压板210对气膜主体200造成损害。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气膜主体200的边缘处还设置有第二限位部220;第二限位部220用于阻止气膜主体200自第二压板210与基础墙100之间脱离。
具体的,当气膜主体200的两端被第二压板210压在基础墙100上时,气膜主体200上的第二限位部220不会受到第二压板210的压迫,而是与第二压板210抵接,当气膜主体200的主体受到牵拉时,气膜主体200会有从第二压板210和基础墙100内抽出的趋势,而通过第二限位部220与第二压板210抵接抵消上述趋势,保证气膜主体200长期稳定的位于第二压板210和基础墙100之间。
其中,气膜主体200的主体部分和第二限位部220分别位于第二压板210的两侧,因此通过第二限位部220能够阻挡气膜主体200从第二压板210和基础墙100之间抽出。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二压板210呈L形,第二压板210包括竖板211和横板212,第二通孔设在横板212上;气膜主体200用于与接缝膜300相连的部位处设置有加固件400,加固件400的两端与竖板211连接。
具体的,L形的第二压板210和基础墙100配合完成对气膜主体200的固定,并且L形第二压板210的转角处经过圆角处理,避免第二压板210的尖锐处对气膜主体200造成破坏。
并且,为减小气膜主体200与接缝膜300之间连接处的作用力,在气膜主体200靠近与接缝膜300的连接处设置加固件400,加固件400与气膜主体200固定连接,并且加固件400与第二压板210连接,从而在基础墙100发生下陷时,能够减小接缝膜300与气膜主体200两者的连接处受到的应力,避免接缝膜300与气膜主体200撕裂。
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加固件400包括钢丝绳和包裹于钢丝绳外部的膜材,膜材与气膜主体200固定连接,钢丝绳两端分别与相邻两基础墙100上的竖板211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气膜主体200与接缝膜300为一体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气膜建筑内部长期存在室内外压差,因此接缝膜300与气膜主体200的连接处以及接缝膜300与基础墙100的连接处都会长期受到内压作用。一般气膜建筑的内压为200Pa-500Pa。如缝间距为0.5m,接缝膜300受气压鼓起后呈半圆/球状,则此处膜材的曲率半径为0.25m,膜材受到的张力T=P*R=500Pa*0.25m=125N/m。而气膜主体200与接缝膜300两者的强度一般为80KN/m,远大于此处膜材受力,能够保证气膜建筑正常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呈首尾相接式排布的基础墙(100)、连接在相邻两所述基础墙(100)之间的接缝膜(300)以及设置于所述基础墙(100)顶部的气膜主体(200),所述接缝膜(300)的顶部与所述气膜主体(200)连接;
在气膜建筑充气后,所述接缝膜(300)的曲率大于所述气膜主体(200)的曲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缝膜(300)包括第一膜体(310)和第二膜体(320),所述第一膜体(310)和所述第二膜体(320)固定连接;
相邻两所述基础墙(100)通过所述第一膜体(310)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膜体(320)与所述气膜主体(20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在气膜建筑充气后,所述第一膜体(310)呈柱面,所述第二膜体(320)呈球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压板(330);
各所述基础墙(100)的用于与所述第一膜体(310)相连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第一螺栓(110),多个所述第一螺栓(110)沿所述基础墙(100)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一膜体(310)的两侧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螺栓(110)匹配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压板(330)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一通孔并由螺母锁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体(310)的两侧边缘处还设置有第一限位部(311),所述第一限位部(311)用于阻止所述第一膜体(310)自所述第一压板(330)与所述基础墙(100)之间脱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压板(210);
各所述基础墙(100)的用于与所述气膜主体(200)相连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第二螺栓(120),多个所述第二螺栓(120)沿所述基础墙(10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气膜主体(200)的两侧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螺栓(120)匹配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压板(210)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栓(120)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并由螺母锁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膜主体(200)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二限位部(220),所述第二限位部(220)用于阻止所述气膜主体(200)自所述第二压板(210)与所述基础墙(100)之间脱离。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板(210)呈L形,所述第二压板(210)包括竖板(211)和横板(212);
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横板(212)上;
所述气膜主体(200)用于与所述接缝膜(300)相连的部位处设置有加固件(400),所述加固件(400)的两端与所述竖板(21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400)包括钢丝绳和包裹于所述钢丝绳外部的膜材,所述膜材与所述气膜主体(200)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所述基础墙(100)上的所述竖板(21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气膜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膜主体(200)与所述接缝膜(300)为一体结构。
CN201920872991.0U 2019-06-11 2019-06-11 气膜建筑 Active CN2101519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72991.0U CN210151931U (zh) 2019-06-11 2019-06-11 气膜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72991.0U CN210151931U (zh) 2019-06-11 2019-06-11 气膜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51931U true CN210151931U (zh) 2020-03-17

Family

ID=69762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72991.0U Active CN210151931U (zh) 2019-06-11 2019-06-11 气膜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519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8773A (zh) * 2019-06-11 2019-08-23 江苏博德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气膜建筑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8773A (zh) * 2019-06-11 2019-08-23 江苏博德维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气膜建筑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094310C (en) Increasing uplift resistance of metal standing seam roof
US9758941B2 (en) Offshore tower for drilling and/or production
US20130004239A1 (en) Pile Wall System, Pile and Method of Installation
CN210151931U (zh) 气膜建筑
CN112127385A (zh) 海上风电自立式多边形筒型基础
US9555959B1 (en) Modular fluid storage tank
CN209854912U (zh) 气膜拉索固定装置
US9120611B2 (en) Flexible fluid storage tank
CN115370214B (zh) 接地安装组件
CN214940288U (zh) 一种抗浮沉的钢护筒及围堰
CN213625673U (zh) 海上风电自立式多边形筒型基础
US20220298739A1 (en) Weak soil anchor device to anchor one or several structures and method to arrange an anchor in weak soil
CN210621737U (zh) 一种组合式环筒导管架基础结构
CN217352419U (zh) 一种锚杆静压桩的封桩结构
CN109778926A (zh) 一种单桩抗压静载试验装置、施工方法及专用工具
WO2023154536A1 (en) Floating offshore foundation including modular components, method for modular assembly of the floating offshore foundation, and a reconfigurable system for the floating offshore foundation
CN110158773A (zh) 气膜建筑
CN110397064A (zh) 一种组合式环筒导管架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JP3882124B2 (ja) 空圧式起伏ゲート
US20050271479A1 (en) Elongated structural members for use in forming barrier walls
CN211368353U (zh) 钢栈桥钢管桩混凝土桥台
CN212744222U (zh) 海上风机基础及塔筒组合结构
CN210942162U (zh) 一种海洋fpso上部模块组合支撑结构
CN218713048U (zh) 桩锚支护型基坑用装配式阴角支撑结构
CN112359888A (zh) 炭过滤罐体纠偏加固施工的静压桩反力架顶升体系及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