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45296U - 无菌对接器 - Google Patents

无菌对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45296U
CN210145296U CN201920569899.7U CN201920569899U CN210145296U CN 210145296 U CN210145296 U CN 210145296U CN 201920569899 U CN201920569899 U CN 201920569899U CN 210145296 U CN210145296 U CN 2101452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channel
fluid
assembly
aseptic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6989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学军
方勇军
徐鹏
邓忠
李力
梁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hanghai) Biological Medic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hanghai) Biological Medic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hanghai) Biological Medic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hanghai) Biological Medic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6989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452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452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4529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菌对接器,至少包括:第一装配体,所述第一装配体包括第一正面和经第一正面贯穿所述第一装配体的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外围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内设有流体内通道组件,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密封滑动连接;第二装配体;2个保护薄膜;2个保护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菌对接器可建立一个相对无菌的第一层无菌通道,但通过对接、挤压并去除薄膜过程中,考虑到薄膜的厚度、均匀性和密封件形变的因素,不能完全保证形成理想的无菌环境,因此存在侵入少量细菌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又在第一层无菌通道的基础上再建立第二层无菌通道,有效地保证了最终无菌通道的建立。

Description

无菌对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菌对接器。
背景技术
在采输血、细胞培养、制备疫苗、做生物反应等过程中,大多数操作步骤都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液体之间是通过管路来传送,通常选用塑料软管。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将两条管路对接的情况,此时,就必须在洁净的无菌环境下进行,这就给生产带来了很多限制。如何在有菌环境下实现无菌对接,是目前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菌对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菌对接器,所述无菌对接器至少包括:
第一装配体,所述第一装配体包括第一正面和经第一正面贯穿所述第一装配体的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外围设有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内设有流体内通道组件,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密封滑动连接;
第二装配体,所述第二装配体包括第二正面和从第二正面一侧贯穿所述第二装配体的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外围设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正面与所述第一正面能进行对接,并使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相互对接,且使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能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密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上分别设有的相互匹配的对接用连接件,用于所述第一正面和所述第二正面的对接和固定。
2个保护薄膜,所述保护薄膜可去除地分别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正面和第二正面,用于分别密封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正面的端口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正面的端口;
2个保护盖,所述保护盖可去除地分别活动连接到所述第一装配体和所述第二装配体上,用于在所述保护盖未被去除时覆盖所述保护薄膜;
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用于经过流体。
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用于在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对接后进行密封,形成第一层无菌通道。
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密封滑动连接,用于在所形成的第一层无菌通道基础上,形成第二层无菌通道,保证流体在无菌的环境下流通。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只要有少量的细菌侵入就会对细胞培养产生很大的风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菌对接器可建立一个相对无菌的第一层无菌通道,但通过对接、挤压并去除薄膜过程中,考虑到薄膜的厚度、均匀性和密封件形变的因素,不能完全保证形成理想的无菌环境,因此存在侵入少量细菌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又在第一层无菌通道的基础上再建立第二层无菌通道,有效地保证了最终无菌通道的建立。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处于预对接状态时第一装配体一侧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处于预对接状态时第二装配体一侧的示意图。
图3-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处于预对接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3-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爆炸图(无保护薄膜)。
图3-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去掉流体内通道组件及定位盖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处于预对接状态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第一装配体的处于初始状态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第二装配体的处于初始状态图。
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处于未对接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处于未对接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处于第一对接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0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处于第二对接状态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11-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第一密封件的示意图。
图11-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第一密封件的主视图。
图11-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第一密封件的侧视图。
图12-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内密封件的示意图。
图12-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内密封件的主视图。
图12-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内密封件的侧视图。
图1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定位座示意图。
图14-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定位盖的与所述定位座相接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14-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定位盖的与所述活塞管相接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14-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定位盖的与所述定位座相接的一侧的正视图。
图14-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定位盖的与所述活塞管相接的一侧的正视图。
图1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活塞管侧视图。
图1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保护薄膜结构示意图。
图1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横向剖视图。
图18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第一装配体无保护薄膜示意图。
图1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第一装配体有保护薄膜示意图。
图20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第二装配体无保护薄膜示意图。
图2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的第一装配体有保护薄膜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第一装配体
1.1 第一正面
1.2 第一流体通道
1.3 第一密封件
1.4 流体内通道组件
1.4.1 活塞管
1.4.2 内密封件
1.5 流体通道连接件
1.5.1 定位盖
1.5.2 定位座
1.5.3 定位圈
1.5.4 定位凸起
1.5.5 定位槽
1.5.5.1 第一槽段
1.5.5.2 第二槽段
1.5.5.3 防滑凸起
1.5.6 固定圈
2 第二装配体
2.1 第二正面
2.2 第二流体通道
2.3 第二密封件
2.4 第二连接管
3 保护薄膜
4 保护盖
4.1 保护盖连接件
4.2 通气孔
4.3 展膜件
5 对接用连接组件
5.1 第一连接件
5.1.1 第一延伸部
5.1.2 侧部分
5.1.3 通道
5.1.4 锁闩件
5.2 第二连接件
5.2.1 第二延伸部
5.2.2 接合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2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菌对接器,所述无菌对接器至少包括:
第一装配体1,所述第一装配体1如图18所示,包括第一正面1.1和经第一正面贯穿所述第一装配体1的第一流体通道1.2,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外围设有第一密封件1.3,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内设有流体内通道组件1.4(见图7),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1.4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密封滑动连接。所述相互匹配的对接用连接件组成对接用连接组件5。
第二装配体2,所述第二装配体2如图20所示,包括第二正面2.1和从第二正面一侧贯穿所述第二装配体2的第二流体通道2.2,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外围设有第二密封件2.3,所述第二正面2.1与所述第一正面1.1能进行对接,并使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相互对接,且使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1.4能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密封滑动连接。如图1至2所示,所述第一装配体1和所述第二装配体2上分别设有的相互匹配的对接用连接件,用于所述第一正面和所述第二正面的对接和固定。
2个保护薄膜3,如图4、图17、图19和图21所示,所述保护薄膜可去除地分别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正面1.1和第二正面2.1,用于分别密封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正面的端口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正面的端口。
2个保护盖4,如图1至6所示,所述保护盖可去除地分别活动连接到所述第一装配体1和所述第二装配体上2,用于在所述保护盖未被去除时覆盖所述保护薄膜。
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用于经过流体。
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用于在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对接后进行密封,形成第一层无菌通道。
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密封滑动连接,用于在所形成的第一层无菌通道基础上,形成第二层无菌通道,保证流体在无菌的环境下流通。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只要有少量的细菌侵入就会对细胞培养产生很大的风险。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菌对接器可建立一个相对无菌的第一层无菌通道,但通过对接、挤压并去除薄膜过程中,考虑到薄膜的厚度、均匀性和密封件形变的因素,不能完全保证形成理想的无菌环境,因此存在侵入少量细菌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又在第一层无菌通道的基础上再建立第二层无菌通道,有效地保证了最终无菌通道的建立。
所述保护薄膜用于保证在对接之前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处于无菌环境。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菌对接器可以处于初始状态、未对接状态、预对接状态、第一对接状态和第二对接状态。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无菌对接器处于初始状态,保护盖4闭合,第一装配体1和第二装配体2完全分离。如图7和8所示,所述无菌对接器处于未对接状态,保护盖4打开,第一装配体1和第二装配体2互相对齐,但尚未以任何方式相互连接。保护薄膜分别密封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正面的端口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正面的端口。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无菌对接器处于预对接状态,保护盖打开,第一装配体和第二装配体相互对接,但保护薄膜未被去除。如图9所示,所述无菌对接器处于第一对接状态,保护盖4被去除,同时保护薄膜被去除,第一装配体1和第二装配体2互相对接,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连通,形成第一层无菌通道。如图10所示,所述无菌对接器处于第二对接状态,在第一对接状态的基础上,流体内通道组件1.4与第二流体通道2.2,密封滑动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3,图4和图18所示,所述第一密封件1.3设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靠近第一正面1.1的一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20所示,所述第二密封件2.3设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靠近第二正面2.1的一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2所示,所述第一密封件1.3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可拆卸式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2所示,所述第二密封件2.3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可拆卸式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为圆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为圆管。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流体通道远离所述第二正面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管,用于与外部的管道连接。
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相互对接的一端的形状和直径相同,对接后同轴,保证对接的密闭性。
如图4、图11-1、图11-2和图11-3所示,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均为中空圆柱体,中空部分的直径分别略大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的外径。
设第一流体通道的延伸方向为方向a,
如图4和图18所示,所述第一装配体在靠近第一正面1.1的一端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密封件1.3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密封件1.3的在方向a上的长度要略大于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使第一密封件稍突出于第一凹槽,确保第一密封件对接时与第二密封件充分接触,以便形成一个无菌性密封。
如图4和图20所示,所述第二装配体在靠近第二正面2.1的一端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密封件2.3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密封件2.3的在方向a上的长度要略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使第二密封件稍突出于第二凹槽,确保第二密封件对接时与第一密封件充分接触,以便形成一个无菌性密封。
进一步的,如图3-2和图4所示,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1.4包括活塞管1.4.1和内密封件1.4.2,所述活塞管1.4.1一端嵌套所述内密封件1.4.2,所述内密封件1.4.2嵌套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件1.3、第二密封件2.3和内密封件1.4.2中的一个或多个为弹性材料制成。优选的,为医用级硅胶制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1-1、图11-2、图11-3、图12-1、图12-2和图12-3所示,所述第一密封件1.3、第二密封件2.3和内密封件1.4.2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外表面呈波浪形。其中,图11-1、图11-2和图11-3显示为第一密封件1.3图,所述第二密封件2.3与所述第一密封件相同。不再附图赘述。
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的外径略小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内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装配体1还包括用于连接内通道组件1.4与第一流体通道1.2的流体通道连接件1.5。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流体通道连接件1.5包括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所述定位盖1.5.1与所述活塞管1.4.1连接且同轴,所述定位座1.5.2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连接且同轴,所述定位盖1.5.1与所述定位座1.5.2配合连接形成第一连接位与第二连接位,以使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经第一连接位连接时,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的一端仅位于第一流体通道1.2内,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经第二连接位连接时,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的一端通入第二流体通道2.2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图4、图13、图14-1、图14-2、图14-3和图14-4所示,所述定位盖1.5.1与所述定位座1.5.2在第一连接位与第二连接位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定位圈1.5.3。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4-1、图14-2、图14-3和图14-4所示,所述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上分别设有匹配的定位凸起1.5.4与定位槽1.5.5,所述定位槽1.5.5至少包括垂直连通的第一槽段1.5.5.1和第二槽段1.5.5.2,所述第一槽段1.5.5.1用于使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保持第一连接位,所述第二槽段1.5.5.2用于使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保持第二连接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槽段1.5.5.1和第二槽段1.5.5.2的连通处设有防滑凸起1.5.5.3。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密封件1.4.2与所述活塞管1.4.1可拆卸式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1.4上设有内密封件槽,用于放置内密封件,可防止内密封件脱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4-1、图14-2、图14-3、图14-4和图15所示,所述活塞管1.4.1与所述定位盖1.5.1上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固定圈1.5.6。用于所述活塞管1.4.1与所述定位盖1.5.1的固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塞管1.4.1与所述定位盖1.5.1所述活塞管1.4.1与所述定位盖扣合之后,则不可拆卸。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4-1、图14-2、图14-3和图14-4所示,所述定位圈1.5.3可为卡扣等间隔围成的圆环和与其匹配的圆环,方便扣合。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4-1、图14-2、图14-3、图14-4和图15所示,所述固定圈1.5.6可为卡扣等间隔围成的圆环和与其匹配的圆环,方便扣合。
所述第一正面和所述第二正面上可以设有表面位置以允许所述保护薄膜3的一端分别附接到所述第一正面和所述第二正面上。所述保护盖4与所述保护薄膜3连接,在平行于所述第二正面2.1的一个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装配体地去除所述保护盖4能使所述保护薄膜3从所述第二正面上去除。如图4、图16、图21所示,以所述第二装配体为例,所述保护薄膜3一端附接在所述保护盖的一面,另一端附接在第二正面靠近所述保护盖3的一端,并在第二正面2.1上形成至少一个折叠。在所述保护盖盖合及打开时,所述保护薄膜在第二正面折叠,使其密封第二流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正面的端口;在所述保护盖去除时,所述保护薄膜脱离所述第二正面的端口。
如图19所示,所述保护盖4与所述保护薄膜3连接,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正面1.1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装配体地去除所述保护盖4能使所述保护薄膜3从所述第一正面1.1上去除。以所述第一装配体为例,所述保护薄膜3一端附接在所述保护盖的一面,另一端附接在第一正面靠近所述保护盖3的一端,并在第一正面1.1上形成至少一个折叠。在所述保护盖盖合及打开时,所述保护薄膜在第一正面折叠,使其密封第一流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正面的端口;在所述保护盖去除时,所述保护薄膜脱离所述第一正面的端口。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护薄膜分别被热焊接到第一正面和第二正面上。
如图1至图4所示,2个保护盖4上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保护盖连接件4.1,使2个保护盖相互连接。使保护薄膜能够同时从第一正面和第二正面上去除。所述连接件为现有技术中的结构,例如卡扣结构,能实现该功能的结构均可。
所述保护盖连接件4.1的数量为2个,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保护盖4上还设有通气孔4.2。用于在所述保护盖处于盖合状态进行高温灭菌时,蒸汽能够通过通气孔4.2进入到第一装配体或第二装配体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保护盖4上还设有展膜件4.3。用于固定保护薄膜。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17所示,对接用连接组件5,包括所述第一装配体1和所述第二装配体2上分别设有的相互匹配的对接用连接件,用于所述第一正面和所述第二正面的对接和固定。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17所示,所述对接用连接件5分别设于与第一正面1.1或第二正面2.1的垂直的侧上。所述对接用连接件彼此可相结合,并且确保第一正面1.1和第二正面2.1对齐。相应的,第一正面1.1与第二正面2.1对接时,位于第一装配体上的对接用连接件5与位于第二装配体上的对接用连接件5相接合。同样的,位于第二装配体上的对接用连接件5与位于第一装配体上的对接用连接件5相接合。连接件可以使用可实现接合和对齐功能的各类连接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17所示,所述对接用连接件包括相互匹配的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延伸部5.1.1和多个侧部分5.1.2,所述延伸部和多个侧部分围成一个通道5.1.3,所述通道中设有锁闩件5.1.4。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延伸部5.2.1,所述第二延伸部能够匹配插入到所述通道中。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还设有与所述锁闩件相互匹配的接合腔5.2.2。在所述第二延伸部匹配插入到所述通道中时,与所述锁闩件接合。
所述对接用连接件5数量为2个。
如图8和图17所示,所述第一装配体上同时包含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所述第二装配体上的与其相对的位置同时包含相对应的第二连接件5.2和第一连接件5.1。使所述对接用连接件对接时,所述连接件相对锁合,保证对接用连接件对接后不会再次被打开。防止在使用过程中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无菌对接器进行流体通道进行无菌连接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分别覆盖有保护盖和保护薄膜的第一装配体和第二装配体;如图7和图8。
2)分别打开位于第一装配体和第二装配体上的保护盖,暴露分别覆盖连接有保护薄膜的第一正面和第二正面;如图19和图21。
3)将所述覆盖连接有保护薄膜的第一正面和第二正面对接,并使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相互对接;如图1至图3-1和图4。
4)去除所述保护薄膜;如图9。
5)推动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使其进入到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中,形成最终的无菌通道,实现流体通道无菌连接。如图10。
进一步的,步骤4)中,所述保护盖与所述保护薄膜连接,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正面的一个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装配体地去除所述保护盖以使所述保护薄膜从所述第一正面上去除;和,在平行于所述第二正面的一个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装配体地去除所述保护盖以使所述保护薄膜从所述第二正面上去除。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2个保护盖上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保护盖连接件,使2个保护盖相互连接,使保护薄膜能够同时从第一正面和第二正面上去除。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1)中,所述第一装配体上的定位盖和定位座处于第一连接位,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的一端仅位于第一流体通道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步骤5)中,通过旋转定位盖,使定位盖和定位座处于第二连接位,进而带动与其连接的活塞管,使其连接有密封件的一端被推入到第二流体通道中,即使流体内通道组件进入到第二流体通道中。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无菌对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菌对接器至少包括:
第一装配体(1),所述第一装配体(1)包括第一正面(1.1)和经第一正面贯穿所述第一装配体(1)的第一流体通道(1.2),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外围设有第一密封件(1.3),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内设有流体内通道组件(1.4),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1.4)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密封滑动连接;
第二装配体(2),所述第二装配体(2)包括第二正面(2.1)和从第二正面一侧贯穿所述第二装配体(2)的第二流体通道(2.2),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外围设有第二密封件(2.3),所述第二正面(2.1)与所述第一正面(1.1)能进行对接,并使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相互对接,且使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1.4)能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密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装配体(1)和所述第二装配体(2)上分别设有的相互匹配的对接用连接件,用于所述第一正面和所述第二正面的对接和固定;
2个保护薄膜(3),所述保护薄膜可去除地分别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正面(1.1)和第二正面(2.1),用于分别密封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正面的端口和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正面的端口;
2个保护盖(4),所述保护盖可去除地分别活动连接到所述第一装配体(1)和所述第二装配体上(2),用于在所述保护盖未被去除时覆盖所述保护薄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菌对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1.4)包括活塞管(1.4.1)和内密封件(1.4.2),所述活塞管(1.4.1)一端嵌套所述内密封件(1.4.2),所述内密封件(1.4.2)嵌套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菌对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体(1)还包括用于连接内通道组件(1.4)与第一流体通道(1.2)的流体通道连接件(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菌对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连接件(1.5)包括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所述定位盖(1.5.1)与所述活塞管(1.4.1)连接且同轴,所述定位座(1.5.2)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连接且同轴,所述定位盖(1.5.1)与所述定位座(1.5.2)配合连接形成第一连接位与第二连接位,以使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经第一连接位连接时,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的一端仅位于第一流体通道(1.2)内,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经第二连接位连接时,所述流体内通道组件的一端通入第二流体通道(2.2)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菌对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盖(1.5.1)与所述定位座(1.5.2)在第一连接位与第二连接位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定位圈(1.5.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菌对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上分别设有匹配的定位凸起(1.5.4)与定位槽(1.5.5),所述定位槽(1.5.5)至少包括垂直连通的第一槽段(1.5.5.1)和第二槽段(1.5.5.2),所述第一槽段(1.5.5.1)用于使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保持第一连接位,所述第二槽段(1.5.5.2)用于使定位盖(1.5.1)与定位座(1.5.2)保持第二连接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菌对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段(1.5.5.1)和第二槽段(1.5.5.2)的连通处设有防滑凸起(1.5.5.3)。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菌对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项或多项:
所述内密封件(1.4.2)与所述活塞管(1.4.1)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第一密封件(1.3)、第二密封件(2.3)和内密封件(1.4.2)中的一个或多个为弹性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菌对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项或多项:
所述第一密封件(1.3)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1.2)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第二密封件(2.3)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2.2)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保护盖(4)与所述保护薄膜(3)连接,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正面(1.1)的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装配体地去除所述保护盖(4)能使所述保护薄膜(3)从所述第一正面(1.1)上去除;和,在平行于所述第二正面(2.1)的一个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二装配体地去除所述保护盖(4)能使所述保护薄膜(3)从所述第二正面上去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菌对接器,其特征在于,特征e中,2个保护盖上分别设有相互匹配的保护盖连接件(4.1),使2个保护盖相互连接。
CN201920569899.7U 2019-04-24 2019-04-24 无菌对接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1452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69899.7U CN210145296U (zh) 2019-04-24 2019-04-24 无菌对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69899.7U CN210145296U (zh) 2019-04-24 2019-04-24 无菌对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45296U true CN210145296U (zh) 2020-03-17

Family

ID=69757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69899.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145296U (zh) 2019-04-24 2019-04-24 无菌对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4529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99333A (zh) * 2019-04-24 2019-07-12 华道(上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无菌对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99333A (zh) * 2019-04-24 2019-07-12 华道(上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无菌对接器
CN109999333B (zh) * 2019-04-24 2024-05-10 华道(上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无菌对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9333B (zh) 无菌对接器
RU2537781C2 (ru) Стерильный соединитель с нестерильным изгибаемым кольцом и способ
EP2024673B1 (en) Aseptic coupling devices
US6234538B1 (en) Connector element
CN107255198B (zh) 无菌性联结装置
US9851037B2 (en) Fluid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aking sealed fluid connections
US8257286B2 (en) Safety connector apparatus
US6814726B1 (en) Connector element with a sealing part
CN101686896B (zh) 用于无污染地传送危险药物的方法和设备
US8746278B2 (en) Connector and related method
EP2103325B1 (en) Connector device and connection method for contamination-free and/or sterile connections
US20130220484A1 (en) Asceptic dispenser
US20100007134A1 (en) Disconnectable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1507567A (ja) 多管腔チューブ用の多チャネルカプリング
CN210145296U (zh) 无菌对接器
JP2024515185A (ja) バイオ医薬製品のためのフィッティング接続でのガス漏れの可能性を検出するためのシーリング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CN219970512U (zh) 一种3d立体储液的一次性生物工艺袋
CN219215992U (zh) 一种一次性生物工艺袋
CN208780609U (zh) 一种spr仪器的受样器与耦合器的连接结构
US20230302456A1 (en) Configurable assembly for retaining and dispensing liquids
CN117803785A (zh) 一种无菌对接器和使用方法
CA3211283A1 (en) Aseptic connector with disposable air lock
CN115605704A (zh) 管道连接器
MXPA96001469A (en) Connector for med tub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