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41697U - 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41697U
CN210141697U CN201920103481.7U CN201920103481U CN210141697U CN 210141697 U CN210141697 U CN 210141697U CN 201920103481 U CN201920103481 U CN 201920103481U CN 210141697 U CN210141697 U CN 2101416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cast aluminum
heat transfer
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he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0348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派树
郭嘉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a Foshan Electric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a Foshan Electric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a Foshan Electric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a Foshan Electric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0348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416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416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416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包括电加热管、螺旋管、铸铝体、过渡连接管,所述的电加热管内部设置有内管,所述的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有填充物,所述的填充物内部设置有发热丝,所述的填充物外侧设置有外管,所述的电加热管的端部设置有电极,所述的电加热管外侧被铸铝体包覆着,所述的螺旋管除两端的管头外其余部份设置在铸铝体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装置进行通电后电加热管的热量能更有效地给被加热介质吸收,且电加热管内不会聚积热量,高温导致发热丝氧化的概率降低,加热器的热效率高,寿命更长,灵活变化,适用性强,能够及时进行断电安全性高。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器,具体的说,尤其是一种既可以向里,又可以向外传热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大部份电加热器都是单向传热的,即热量只能向加热管外部传递,这样的加热器热效率较低,体积较大,即使传统的电热管也采用在其表面进行铸铝的方式以提高设计减小管表负荷减小热损耗,但由于发热管内部空间的局限性,无法在性能及功能上达到大功率小体积的理想设计要求,而且发热管内积聚的热量一方面严重影响发热丝的寿命,另一方面导致的热态泄漏电流值增大随之影响到电热管的安全性;自2016年发明双向电热管以来,其管表负荷可设计量虽然比传统加热管的管表可设计负荷增加了80%以上,电热效率也增加了6%以上,但应用过程中受结构限制,立卧通用性不足的问题和可靠性问题也暴露了,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原有双向加热管的原理上及结构上进行了再次扩展,达到了既有通用性,又进一步提高了电热转换效率和寿命,现将相关发明专利申请内容作如下简述。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款既可以向加热管内侧传热,又可以向加热管外侧传热的铸铝电加热器,以达到大功率小体积,寿命长,热效率高,立卧通用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包括电加热管、螺旋管、铸铝体、过渡连接管,所述的电加热管由内管、填充物、发热丝、外管组成,所述的电加热管内部设置有内管,所述的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有填充物,所述的填充物内部设置有发热丝,所述的电加热管的端部设置有电极,所述的电加热管两端的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之间两侧均设置有密封层,所述的外管外侧被铸铝体包覆着,所述的螺旋管除两端的管头外其余部份均匀设置在铸铝体中,所述内管带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的螺旋管的带有进口端与出口端,所述的过渡连接管一端连接内管的出口端,所述的过渡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螺旋管的进口端,所述的内管的进口端上设置有进口,所述的螺旋管的出口端上为设置有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加热管端部设置有绝缘头,绝缘头可以有效地避免电极与各金属部件的电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的电极上设置有端子片。
进一步地,所述的过渡连接管为U型管,所述的过渡连接管与电加热管的内管连接,且过渡连接管一端延伸进内管的内部,所述的内管端部设置有封头。
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的进口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温度探头管头与第一管螺纹头,所述的螺旋管的出口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温度探头管头与第二管螺纹头,所述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的进口端或出口端可相互调换。
进一步地,所述铸铝体表面处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两侧设置有第一螺柱和第二螺柱,所述铸铝体外表面上部设置有第三螺柱与接地符号,当被用于需要接地的产品时,可以将地线接于第三螺柱,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被加热介质从螺旋管的进口进入,通过螺旋管、过渡连接管再到内管,最后从内管的出口流出,或者反之,当被加热介质流经内管时,电加热管内侧的热量被吸收;当被加热介质流经螺旋管时,电加热管外侧的热量被吸收。这样电加热管的热量能更方便,更有高效地给被加热介质吸收,且电加热管内不会聚积热量,高温导致发热丝氧化的概率降低,加热器的热效率高,寿命更长。
2、本实用新型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因电加热管外管的外侧由铸铝体包覆,而被加热介质置于铸铝体中的螺旋管中,这样管表负荷大大降低,热量交换面大大增加,使得加热器的热效率更高,寿命更长。
3、本实用新型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因流经被加热介质的空间都是截面积较小的管道,所以不存在无被加热介质的空间,所以不管是立着用还是卧着用,都不存在干烧的可能性,立卧可通用。
4、本实用新型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因内管是换热管,螺旋管也是换热管,换热面积大,可以相对做到大功率,所以可以实现大功率小体积。
5、本实用新型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可根据安装的便利性与不同产品的设计要求等,被加热介质可以设计成外进内出(即螺旋管进,内管出),也可以设计成内进外出(即内管进,螺旋管出),进出端可设置在同一头,也可在不同的两头;也可匹配不同的零配件,端子片可以使电加热器与外部的电连接更加方便牢固,进口端的第一温度探头管头可以探测被加热介质的初始温度,出口端的第二温度探头管头可以探测被加热介质加热后的温度,管螺头可以使与其他部件联接更加方便,牢固,且温度探头管头和管螺头的位置可以根据空间及安装的需要更换不同的方位。根据产品要求灵活变化,适用性强。
6、本实用新型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铸铝体上设置有凸台和螺柱,用来安装温度控制器,当加热器里无被加热介质时,可以切断加热器的电,防止出现安全隐患。
7、本实用新型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当被用于需要接地的产品时,可以将地线接于第三螺柱,方便快捷。
整体来讲,本实用新型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是一款热效率高、寿命长、通用性强、安全又可靠,可实现大功率小体积的电加热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管和弯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另一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剖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中所示:电加热管1、内管101、填充物102、发热丝103、外管104、电极105、密封层106、螺旋管2、第一温度探头管头201、第一管螺纹头202、第二温度探头203、第二管螺纹头204、进口205、出口206、铸铝体3、凸台301、第一螺柱302、第二螺柱303、第三螺柱304、接地符号305、连接管4、绝缘头5、端子片6、封头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描述的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包括电加热管1、螺旋管2、铸铝体3、过渡连接管4,所述的电加热管由内管101、填充物102、发热丝103、外管104组成,所述的电加热管1内部设置有内管101,所述的内管101与外管104之间设置有填充物102,所述的填充物102内部设置有发热丝103,所述的电加热管1的端部设置有电极105,所述的电加热管1两端的内管101外壁与外管104内壁之间两侧均设置有密封层106,所述的外管104外侧被铸铝体3包覆着,所述的螺旋管2除两端的管头外其余部份均匀设置在铸铝体3中,所述内管101带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的螺旋管2的带有进口端与出口端,所述的过渡连接管4一端连接内管101的出口端,所述的过渡连接管4的另一端连接螺旋管2的进口端,所述的内管101的进口端上设置有进口205,所述的螺旋管2的出口端上为设置有出口206。
所述的电加热管端部设置有绝缘头5,绝缘头5可以有效地避免电极与各金属部件的电导通。
所述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的电极105上设置有端子片6。
所述的过渡连接管4为U型管,所述的过渡连接管4与电加热管1的内管101连接,且过渡连接管4一端延伸进内管101的内部,所述的内管101端部设置有封头7。
所述内管101的进口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温度探头管头201与第一管螺纹头202,所述的螺旋管2的出口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温度探头203管头与第二管螺纹头204,所述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的进口端201或出口端202可相互调换。
所述铸铝体3表面处设置有凸台301,所述凸台301两侧设置有第一螺柱302和第二螺柱303,能用来安装温度控制器,当加热器里无被加热介质时,可以切断加热器的电,防止出现安全隐患,所述铸铝体3外表面上部设置有第三螺柱304与接地符号305,当被用于需要接地的产品时,可以将地线接于第三螺柱304,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对装置进行通电能通过设置在电加热管内部的加热丝进行加热,进一步被加热介质从螺旋管的进口进入,通过螺旋管、过渡连接管再到内管,最后从内管的出口流出,或者反之,当被加热介质流经内管时,电加热管内侧的热量被吸收,当被加热介质流经螺旋管时,电加热管外侧的热量被吸收,能使加热管上热能更有效进行吸收,且装置的进口端设置有第一温度探头管头,通过第一温度探头管头可以探测被加热介质的初始温度,出口端设置有第二温度探头管头,通过第二温度探头管头可以探测被加热介质加热后的温度,在装置的连接方式设置有管螺头能更好的与其他部件进行联接,整体来讲,本实用新型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是一款热效率高、寿命长、通用性强、安全又可靠,可实现大功率小体积的电加热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包括电加热管(1)、螺旋管(2)、铸铝体(3)、过渡连接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加热管由内管(101)、填充物(102)、发热丝(103)、外管(104)组成,所述的电加热管(1)内部设置有内管(101),所述的内管(101)与外管(104)之间设置有填充物(102),所述的填充物(102)内部设置有发热丝(103),所述的电加热管(1)的端部设置有电极(105),所述的电加热管(1)两端的内管(101)外壁与外管(104)内壁之间两侧均设置有密封层(106),所述的外管(104)外侧被铸铝体(3)包覆着,所述的螺旋管(2)除两端的管头外其余部份均匀设置在铸铝体(3)中,所述内管(101)带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的螺旋管(2)的带有进口端与出口端,所述的过渡连接管(4)一端连接内管(101)的出口端,所述的过渡连接管(4)的另一端连接螺旋管(2)的进口端,所述的内管(101)的进口端上设置有进口(205),所述的螺旋管(2)的出口端上为设置有出口(2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加热管(1)端部设置有绝缘头(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的电极(105)上设置有端子片(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连接管(4)为U型管,所述的过渡连接管(4)与电加热管(1)的内管(101)连接,且过渡连接管(4)一端延伸进内管(101)的内部,所述的内管(101)端部设置有封头(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01)的进口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温度探头管头(201)与第一管螺纹头(20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管(2)的出口端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温度探头(203)管头与第二管螺纹头(20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铝体(3)表面处设置有凸台(301),所述凸台(301)两侧设置有第一螺柱(302)和第二螺柱(303),所述铸铝体(3)外表面设置有第三螺柱(304)与接地符号(30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的进口(205)或出口(206)可相互调换。
CN201920103481.7U 2019-01-22 2019-01-22 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 Active CN2101416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03481.7U CN210141697U (zh) 2019-01-22 2019-01-22 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03481.7U CN210141697U (zh) 2019-01-22 2019-01-22 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41697U true CN210141697U (zh) 2020-03-13

Family

ID=69732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03481.7U Active CN210141697U (zh) 2019-01-22 2019-01-22 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416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90811U (zh) 一种电磁加热热水器及其电热交换器
CN210141697U (zh) 一种双向传热铸铝电加热器
CN206073433U (zh) 一种高效船用电加热器
CN202066176U (zh) 光波高效节能热水器的即热式加热装置
CN211378265U (zh) 一种连接稳固的电加热器
CN201396902Y (zh) 速热式半导体电加热器
CN212930438U (zh) 一种气电混合快热式热水器
CN211090380U (zh) 一种电阻散热装置
CN209042743U (zh) 一种高压流体加热器
CN209857375U (zh) 一种单胆四螺旋单循环模块
CN202853094U (zh) U形电加热水管
CN202535232U (zh) 一种电机加热器的安装结构
CN207783178U (zh) 一种多股丝冷热接头压接及隔离结构
CN2345907Y (zh) 强热型不带电陶瓷发热器
CN110360747A (zh) 一种热水器用电磁发热体组件
CN211204410U (zh) 一种具有防爆管功能的加热器
CN205944183U (zh) 一种蓄电池隔热固定装置
CN208923611U (zh) 一种电气自动化配电柜
CN211457382U (zh) Ptc加热芯体和加热器总成
CN211451952U (zh) 一种液氮蒸发器
CN218270309U (zh) 一种蓄能型高能效换热装置
CN220569485U (zh) 一种小型化水冷电阻器
CN208810054U (zh) 一种反应釜回流冷凝装置
CN219014624U (zh) 一种铸铝发热器
CN215863308U (zh) 半导体电热锅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