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9019U -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29019U
CN210129019U CN201920546439.2U CN201920546439U CN210129019U CN 210129019 U CN210129019 U CN 210129019U CN 201920546439 U CN201920546439 U CN 201920546439U CN 210129019 U CN210129019 U CN 210129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module
flash
resistor
ze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4643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胜利
魏巍
姜兆宁
刘达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Yila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Yeelin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Yeelin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Yeelin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4643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29019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4484 priority patent/WO202021111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29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29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Current Or Volt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包括过零比较模块、输出电阻、放电电容、隔离光耦和开关检测模块;过零比较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输出电阻的第一端、隔离光耦的阴极输入端连接;输出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放电电容的第一端、隔离光耦的阳极输入端连接;放电电容的第二端与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入端与隔离光耦的输出端连接,用于输出隔离光耦的通断检测信号;隔离光耦的导通现象标志直流输入信号发生闪断;当隔离光耦的导通间隔时间大于交流输入信号的信号周期时,标志交流输入信号发生闪断。本申请有效地降低了系统功耗,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也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传统开关如家用墙壁开关等在进行开关动作后往往只进行一次开关状态切换,即该类开关若在导通状态下被触按后,将切换并保持关断状态,直至下一次被触按。如此,传统开关将无法适用于智能家居中的智能控制方式。这是因为,在现代智能家居技术中,为方便用于使用,多采用WIFI等远程遥控方式来智能启动用电设备,而传统开关在关断后将切断整个电路的供电电源,使得WIFI模块自身无法上电工作,因而也无法启动用电设备。由此,需要利用一种与传统开关工作模式不同的闪断开关来实现现代智能家居控制。与传统开关不同,闪断开关被触按后仅仅会瞬间断电或者电压跌落,然后会令电压再恢复到原态,如此,用户触按闪断开关并未在线路上切断用电设备的电源,WIFI模块仍可进行工作,当检测到闪断开关被触按后即可通过远程遥控指令控制用电设备启动或者关闭。闪断检测电路是用于检测闪断开关是否发生动作的电路,其可利用隔离光耦器件在实现隔离的基础上进行闪断检测。然而,现有技术的闪断检测电路中,隔离光耦在大部分时间内是处于导通状态的,其导通电流至少为1mA,因此会产生较高的系统功耗。鉴于此,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亟待关注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以便有效地降低系统功耗,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包括过零比较模块、输出电阻、放电电容、隔离光耦和开关检测模块;
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作为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作为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输出电阻的第一端、所述隔离光耦的阴极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放电电容的第一端、所述隔离光耦的阳极输入端连接;所述放电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隔离光耦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作为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隔离光耦的通断检测信号;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用于对输入信号进行过零检测,并在所述输入信号过零时为所述放电电容提供放电回路;
若所述输入信号为直流信号,则所述隔离光耦的导通现象标志所述直流信号发生闪断;若所述输入信号为交流信号,则当所述隔离光耦的导通间隔时间大于所述交流信号的信号周期时,标志所述交流信号发生闪断。
可选地,所述开关检测模块包括上拉电阻和第一电源;
所述隔离光耦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上拉电阻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并作为所述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隔离光耦的第二输出端接地。
可选地,所述开关检测模块还包括连接在所述隔离光耦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保护电容。
可选地,还包括与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的输入电阻。
可选地,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稳压管。
可选地,所述过零比较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基准电压源、比较器和反相器;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所述基准电压源的第一电源输入端均相互连接,并作为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均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均相互连接;所述基准电压源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均相互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均相互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均相互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并作为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基准电压源的第二电源输入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均相互连接,并作为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
第二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包括闪断开关、整流模块、调压模块、控制模块、驱动模块以及如上所述的任一种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所述闪断开关的第一端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闪断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模块和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调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将交流电整流输出直流电;所述调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供电端连接,用于为所述控制模块提供对应的工作电压;所述驱动模块的供电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与用电设备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用电设备;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输出的所述通断检测信号确定所述闪断开关的切换状态,并根据所述切换状态控制用电设备进行状态切换。
可选地,还包括滤波模块,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调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整流模块具体为桥式整流模块。
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驱动模块均包括无线通信单元,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闪断开关的所述切换状态,向所述驱动模块发送状态切换的无线控制指令。
本申请所提供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包括过零比较模块、输出电阻、放电电容、隔离光耦和开关检测模块;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作为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作为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输出电阻的第一端、所述隔离光耦的阴极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放电电容的第一端、所述隔离光耦的阳极输入端连接;所述放电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隔离光耦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作为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隔离光耦的通断检测信号;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用于对输入信号进行过零检测,并在所述输入信号过零时为所述放电电容提供放电回路;若所述输入信号为直流信号,则所述隔离光耦的导通现象标志所述直流信号发生闪断;若所述输入信号为交流信号,则当所述隔离光耦的导通间隔时间大于所述交流信号的信号周期时,标志所述交流信号发生闪断。
可见,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提供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利用过零比较模块、放电电容与隔离光耦的特定连接结构,使得放电电容仅在输入信号降低至基准电压瞬间进行放电,并利用隔离光耦对放电电容的放电现象进行检测,由此可根据放电现象是否产生或者其周期规律分别实现对直流或者交流输入信号的闪断检测。由于隔离光耦仅在短暂的放电过程中处于导通状态,因此极大地降低了系统功耗,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本申请所提供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包括上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本申请实施例描述中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的介绍。当然,下面有关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描述的仅仅是本申请中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所获得的其他附图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过零比较模块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电路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框图;
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以便有效地降低系统功耗,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为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前所述,闪断开关可以为在被触按后仅令电路发生瞬间闪断、而后又恢复的电路开关。具体来说,闪断开关进行一次开关动作将引发电路通断状态的两次切换:在闪断开关被触按时,电路由导通状态切换为关断状态,令电压跌落或者断电;在触按结束即闪断开关被松开时,电路切换为导通状态,令电压回升恢复,或者,闪断开关内部可设置有自动定时回弹结构,在电路断开时间达到预设固定时长后,自动将电路恢复切换为导通状态。由于电路断开又导通的整个过程时间较短,因此,闪断开关在每次被触按后将令电路发生一次闪断。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参照图1所示,该电路包括过零比较模块、输出电阻Ro、放电电容Ci、隔离光耦OC和开关检测模块;
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作为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作为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过零比较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输出电阻Ro的第一端、隔离光耦OC的阴极输入端连接;输出电阻Ro的第二端分别与放电电容Ci的第一端、隔离光耦OC的阳极输入端连接;放电电容Ci的第二端与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入端与隔离光耦OC的输出端连接,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作为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输出隔离光耦OC的通断检测信号;过零比较模块用于对输入信号进行过零检测,并在输入信号过零时为放电电容Ci提供放电回路;
若输入信号Vin为直流信号,则隔离光耦OC的导通现象标志直流信号发生闪断;若输入信号Vin为交流信号,则当隔离光耦OC的导通间隔时间大于交流信号的信号周期时,标志交流信号发生闪断。
如图1所示,本申请所提供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具体是利用隔离光耦OC对放电电容Ci的放电过程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输入信号闪断现象的检测。其中,所述输入信号Vin可具体为交流信号,例如市电,则可将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接入火线、将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接入零线;所述输入信号Vin也可具体为直流信号,则可将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接入直流信号的正相端,将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接地。
所述过零比较模块具体可利用内置的基准电压源Ref和比较器U对输入信号Vin进行过零检测,并可在输入信号Vin过零时切换内部电路导通状态,以便为放电电容Ci提供放电回路,进而实现对输入信号Vin的闪断检测。
具体地,若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输入信号Vin为交流信号,则在输入信号Vin的电压值较高时,放电电容Ci处于充电状态。在此期间,由于B点电压始终不高于A点电压,所以隔离光耦OC中的发光器件(图1中所示的发光二极管)没有导通,因此使得隔离光耦OC中的光敏开关(图1中所示的光敏三极管)也处于关断状态。而当输入信号Vin减小到一定程度例如过零时,过零比较模块内部电路的导通结构切换,为放电电容Ci提供放电回路;此时,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B点电压将高于A点电压,放电电容Ci将沿着过零比较模块提供的放电回路进行放电,使得隔离光耦OC导通,并且隔离光耦OC的导通时长取决于放电电容Ci的放电电流的持续时长。随着输入信号Vin的变化,当输入信号Vin再次增大时,放电电容Ci再次恢复充电状态,隔离光耦OC则依旧处于关断状态。
由上述过程分析可知,对于交流输入信号Vin,在其一个交流周期内,放电电容Ci的放电现象只出现一次,即发生在输入信号Vin降低到一定程度如过零的时刻,因此,相应地,隔离光耦OC也只导通一次,所以,在正常状态即没有闪断发生的情况下,隔离光耦OC的每相邻两次导通的间隔时间就等于交流输入信号Vin的信号周期。一般地,所采用的交流输入信号Vin为市电,其信号周期为20ms。然而,一旦输入信号Vin发生了闪断,影响了输入信号Vin的连续性,势必会令隔离光耦OC的导通间隔时间大于原本固定的信号周期,由此即可判定输入信号Vin发生了闪断。
另一方面,若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输入信号Vin为直流信号,则在正常状态下,输入信号Vin的电压值较高,B点电压始终不高于A点电压,所以隔离光耦OC处于关断状态。而一旦输入信号Vin发生闪断,则在闪断期间放电电容Ci将进行一次短暂的放电过程,同时隔离光耦OC也出现一次短暂的导通现象。由此,对于直流输入信号Vin,当检测到隔离光耦OC的导通现象时,即可判定输入信号Vin发生了闪断。
还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对于交流输入信号还是直流输入信号,在上述检测过程中,由于放电电容Ci的放电过程会很快结束,因此隔离光耦OC的导通状态是瞬间完成切换的,隔离光耦OC在大部分时间内均处于关断状态,没有导通电流,因此极大地降低了系统功耗。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自行选择并设计开关检测模块的具体电路结构,只要能够根据其输出的通断检测信号获取隔离光耦OC的导通状态即可,本申请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本申请所提供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包括过零比较模块、输出电阻Ro、放电电容Ci、隔离光耦OC和开关检测模块;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作为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作为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过零比较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输出电阻Ro的第一端、隔离光耦OC的阴极输入端连接;输出电阻Ro的第二端分别与放电电容Ci的第一端、隔离光耦OC的阳极输入端连接;放电电容Ci的第二端与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入端与隔离光耦OC的输出端连接,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作为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输出隔离光耦OC的通断检测信号;过零比较模块用于对输入信号进行过零检测,并在输入信号过零时为放电电容Ci提供放电回路;若输入信号为直流信号,则隔离光耦OC的导通现象标志直流信号发生闪断;若输入信号为交流信号,则当隔离光耦OC的导通间隔时间大于交流信号的信号周期时,标志交流信号发生闪断。
可见,本申请所提供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利用过零比较模块、放电电容与隔离光耦的特定连接结构,使得放电电容仅在输入信号降低至基准电压瞬间进行放电,并利用隔离光耦对放电电容的放电现象进行检测,由此可根据放电现象是否产生或者其周期规律分别实现对直流或者交流输入信号的闪断检测。由于隔离光耦仅在短暂的放电过程中处于导通状态,因此极大地降低了系统功耗,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请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框图。
如图2所示,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开关检测模块包括上拉电阻Rp和第一电源Vcc;隔离光耦OC的第一输出端通过上拉电阻Rp与第一电源Vcc连接,并作为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出端,隔离光耦OC的第二输出端接地。
具体地,当隔离光耦OC处于关断状态时,图2所示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出因上拉电阻Rp的作用而为高电平;当隔离光耦OC导通时,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出因隔离光耦OC的接地作用而为低电平。由于隔离光耦OC的导通时长相对于关断时长非常短,因此,导通状态对应的低电平在波形上就体现为一个负脉冲。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开关检测模块还包括连接在隔离光耦OC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保护电容Cs。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还包括与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的输入电阻Ri。至于输入电阻Ri的具体阻值大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自行设计并实现,本申请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还包括连接在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稳压管D。
具体地,可设置稳压管D对比较器U进行输入保护。此外,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器U和基准电压源Ref可具体选择相关封装好的集成芯片。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放电电容Ci的容值为56nF;输出电阻Ro的阻值为1.5kΩ。
具体地,合理设置放电电容Ci与输出电阻Ro的参数大小,可对放电电流以及放电时长进行合理调节,其中,放电过程的快速完成有利于提高检测速度和精度。
参见图3,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过零比较模块的电路结构。所述过零比较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PMOS管P1、第二PMOS管P2、第一NMOS管N1、第二NMOS管N2、基准电压源Ref、比较器U和反相器;
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PMOS管P1的源极、第二PMOS管P2的源极、基准电压源Ref的第一电源输入端均相互连接,并作为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一PMOS管P1的漏极均相互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比较器U的正相输入端均相互连接;基准电压源Ref的输出端与比较器U的反相输入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一NMOS管N1的漏极均相互连接;第一PMOS管P1的栅极、第一NMOS管N1的栅极、比较器U的输出端、反相器的输入端均相互连接;反相器的输出端、第二PMOS管P2的栅极、第二NMOS管N2的栅极均相互连接;第二PMOS管P2的漏极与第二NMOS管N2的漏极连接,并作为过零比较模块的输出端;基准电压源Ref的第二电源输入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一NMOS管N1的源极、第二NMOS管N2的源极均相互连接,并作为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
具体地,基准电压源Ref用于输出基准电压至比较器U的反相输入端,比较器U根据其正、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大小关系输出比较结果信号。当过零比较模块的输入信号Vin的电压较高时,比较器U输出高电平,经反相器反相后,第二PMOS管P2导通、第二NMOS管N2关断,后续电路中的输出电阻Ro与放电电容Ci通过第二PMOS管P2接入电路,放电电容Ci处于充电状态。当过零比较模块的输入信号Vin反向过零即由较高的电压值降低到一定阈值而过零时,比较器U的输出发生翻转,变成低电平,经反相器反相后,第二PMOS管P2关断、第二NMOS管N2导通,即切换改变了过零比较模块的内部电路导通结构,令第二PMOS管P2配合后续电路中的隔离光耦OC为放电电容Ci形成放电回路,进而令流经有放电电流的隔离光耦OC导通。
下面对本申请所提供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4,图4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框图,包括闪断开关1、整流模块2、调压模块3、控制模块4、驱动模块5以及如上所述的任一种输入闪断检测电路6;
闪断开关1的第一端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闪断开关1的第二端分别与整流模块2和输入闪断检测电路6的输入端连接;整流模块2的输出端与调压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将交流电整流输出直流电;调压模块3的输出端与控制模块4的供电端连接,用于为控制模块4提供对应的工作电压;驱动模块5的供电端与整流模块2的输出端连接,驱动模块5的输出端与用电设备连接,用于驱动用电设备;控制模块4的输入端与输入闪断检测电路6的输出端连接,控制模块4的输出端与驱动模块5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根据输入闪断检测电路6输出的通断检测信号确定闪断开关1的切换状态,并根据切换状态控制用电设备进行状态切换。
具体地,所说的交流电源通常采用市电,闪断开关1通过与火线连接而接入市电。来自市电的交流电依次经过整流、调压后,用于供给控制模块4和驱动模块5工作。其中,控制模块4用于接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6所输出的隔离光耦OC的通断检测信号,从而根据隔离光耦OC的导通情况判断闪断开关1的动作情况,进而对用电设备进行状态切换控制。由于闪断开关1进行动作时仅仅是闪断,并未持续将电源切断,因此后续电路如控制模块4等仍能正常供电和工作。
由于市电是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因此,此时控制模块4可具体在检测到隔离光耦OC的导通间隔时长大于20ms时,判定输入闪断检测电路6的输入信号因闪断开关1动作而发生了闪断,由此便可控制用电设备如智能灯等进行状态切换,例如具体可将用电设备由开启状态切换为关闭状态,或者由关闭状态切换为开启状态,又或者由高功率状态切换为低功率状态等。其中,控制模块4具体可以通过向驱动模块4发送对应的指令而控制用电设备进行状态切换。
本申请所提供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具体采用了前文所述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利用比较器、放电电容与隔离光耦的特定连接结构,使得放电电容仅在输入信号降低至基准电压瞬间进行放电,并利用隔离光耦对放电电容的放电现象进行检测,由此可利用放电现象的周期规律对闪断开关是否动作进行检测,进而基于闪断开关的切换状态控制用电设备。由于隔离光耦仅在短暂的放电过程中处于导通状态,因此极大地降低了系统功耗,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框图。
如图5所示,在上述内容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还包括滤波模块7,滤波模块7的输入端与整流模块2的输出端连接,滤波模块7的输出端与调压模块3的输入端连接。
具体地,为了进一步提高直流电的供电质量,还可以设置滤波模块7对整流模块2输出的直流电进行滤波。
其中,在上述内容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整流模块2具体为桥式整流模块。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选择其他类型的整流电路结构。
在上述内容基础上,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控制模块4和驱动模块5均包括无线通信单元,控制模块4具体用于根据闪断开关1的切换状态,向驱动模块发送状态切换的无线控制指令。
具体地,如前所述,在智能家居应用场景中,控制模块4具体还可通过无线通信单元与匹配的智能用电设备进行无线通信,从而完成对用电设备的状态切换控制。其中,所说的无线通信单元可具体包括但不限于WIFI通信单元或者蓝牙通信单元。
本申请所提供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与上文所描述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可相互对应参照,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还需说明的是,在本申请文件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者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者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电路、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电路、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电路、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电路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过零比较模块、输出电阻、放电电容、隔离光耦和开关检测模块;
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作为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作为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输出电阻的第一端、所述隔离光耦的阴极输入端连接;所述输出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放电电容的第一端、所述隔离光耦的阳极输入端连接;所述放电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隔离光耦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作为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所述隔离光耦的通断检测信号;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用于对输入信号进行过零检测,并在所述输入信号过零时为所述放电电容提供放电回路;
若所述输入信号为直流信号,则所述隔离光耦的导通现象标志所述直流信号发生闪断;若所述输入信号为交流信号,则当所述隔离光耦的导通间隔时间大于所述交流信号的信号周期时,标志所述交流信号发生闪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检测模块包括上拉电阻和第一电源;
所述隔离光耦的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上拉电阻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并作为所述开关检测模块的输出端,所述隔离光耦的第二输出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检测模块还包括连接在所述隔离光耦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之间的保护电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的输入电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稳压管。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零比较模块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第一NMOS管、第二NMOS管、基准电压源、比较器和反相器;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所述基准电压源的第一电源输入端均相互连接,并作为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均相互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均相互连接;所述基准电压源的输出端与所述比较器的反相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均相互连接;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所述反相器的输入端均相互连接;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均相互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并作为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基准电压源的第二电源输入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均相互连接,并作为所述过零比较模块的第二输入端。
7.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闪断开关、整流模块、调压模块、控制模块、驱动模块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所述闪断开关的第一端用于与交流电源连接,所述闪断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整流模块和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调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将交流电整流输出直流电;所述调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的供电端连接,用于为所述控制模块提供对应的工作电压;所述驱动模块的供电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与用电设备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用电设备;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输入闪断检测电路输出的所述通断检测信号确定所述闪断开关的切换状态,并根据所述切换状态控制用电设备进行状态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波模块,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调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模块具体为桥式整流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驱动模块均包括无线通信单元,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闪断开关的所述切换状态,向所述驱动模块发送状态切换的无线控制指令。
CN201920546439.2U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Active CN210129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46439.2U CN210129019U (zh)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PCT/CN2019/084484 WO2020211114A1 (zh) 2019-04-19 2019-04-26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46439.2U CN210129019U (zh)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29019U true CN210129019U (zh) 2020-03-06

Family

ID=69660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46439.2U Active CN210129019U (zh) 2019-04-19 2019-04-19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290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91535A (zh) * 2019-04-19 2019-07-09 青岛亿联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91535A (zh) * 2019-04-19 2019-07-09 青岛亿联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CN109991535B (zh) * 2019-04-19 2024-04-30 青岛亿联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1535B (zh)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US9866108B2 (en) PFC shutdown circuit for light load
CN108712062B (zh) 开关控制电路、芯片、适配器及开关控制方法
CN109963393B (zh) 一种闪断开关检测电路
RU2617831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сточника питания
CN210670688U (zh) 一种闪断开关检测电路和智能灯具
CN212568933U (zh) 一种过零检测校准装置以及过零检测校准系统
CN104980009A (zh) 电源供应装置
CN211656009U (zh) 开关电源的控制装置、芯片及开关电源
US20160380527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Switching Power-Supply Device
US11843318B2 (en) Converter and power adapter for reducing energy loss
CN109890115B (zh) 一种智能灯控系统及其闪断控制电路
CN103872914B (zh) 开关电源装置的控制电路
CN210129019U (zh)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CN103889114A (zh) 一种led调光驱动电路
KR20100020611A (ko) 전력 변환기, 그 스위칭 제어 장치 및 구동 방법
CN105471285A (zh) 开关电源装置
CN104980036A (zh) 一种反激式开关电源电路
CN111596123A (zh) 一种过零检测电路
WO2020211114A1 (zh) 一种闪断开关控制系统及其输入闪断检测电路
US20230387818A1 (en) Synchronous Rectifier Scheme for 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 in Primary Side Controlled Fly-Back Converter
CN210670691U (zh) 一种交流控制电路以及智能灯控系统
CN210042325U (zh) 一种智能灯控系统及其闪断控制电路
CN112117803A (zh) 一种电压输出装置及电压输出控制方法
KR102230495B1 (ko) 전원 공급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6000 Qingdao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Province, No. 1, Keyuan-wei Road, Block B, 10-storey B4, Qingdao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Patentee after: Qingdao Yila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000 Qingdao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Province, No. 1, Keyuan-wei Road, Block B, 10-storey B4, Qingdao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Yeelin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