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0137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20137U
CN210120137U CN201921228762.1U CN201921228762U CN210120137U CN 210120137 U CN210120137 U CN 210120137U CN 201921228762 U CN201921228762 U CN 201921228762U CN 210120137 U CN210120137 U CN 210120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display
light emitting
power supply
auxiliary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287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楼均辉
朱修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2876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20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20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20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元件层,位于衬底上,发光元件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位于第一电极上的第一发光层以及位于第一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以及辅助电极结构,辅助电极结构在平行于衬底的面上呈具有多个开口的网状结构,辅助电极结构与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在平行于衬底的面上,多个开口中的至少部分开口内容纳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能够降低第二电极的电压降,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不良;无需过多占用非显示区面积,从而避免显示面板的边框变宽,保证其具有较高的有效显示占比。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OLED)显示装置作为平面显示装置,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
现有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在不同区域的亮度具有差异,具有显示不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减小显示面中不同区域的亮度差异,缓解显示不均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元件层,位于衬底上,发光元件层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位于第一电极上的第一发光层以及位于第一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以及辅助电极结构,辅助电极结构在平行于衬底的面上呈具有多个开口的网状结构,辅助电极结构与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在平行于衬底的面上,多个开口中的至少部分开口内容纳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发光元件层还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第三电极、位于第三电极上的第二发光层以及位于第二发光层上的第四电极,辅助电极结构还与第四电极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二电极与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的第四电极互连为公共电极,辅助电极结构与公共电极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显示面板还包括围绕至少部分第一显示区的非显示区,公共电极覆盖第一显示区以及第二显示区,并且至少部分延伸至非显示区,辅助电极结构包括设置在非显示区的连接部,辅助电极结构通过连接部与公共电极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辅助电极结构与第一电极同层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辅助电极结构与第一电极材质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辅助电极结构与第一电极同时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辅助电极结构与第三电极材质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辅助电极结构与第三电极同时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辅助电极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显示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显示区包括第一子区和第二子区,第二子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一子区的透光率,辅助电极结构包括位于第一子区的第一辅助电极单元以及位于第二子区的第二辅助电极单元,其中,第二辅助电极单元的材质为透光导电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辅助电极单元的材质为非透光导电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子区为指纹识别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在平行于衬底的面上,开口内容纳两个以上第一发光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同一开口内容纳有不同色的两个以上第一发光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每个开口内容纳有第一发光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显示面板还包括:器件层,位于衬底与发光元件层之间,器件层包括:第一供电结构,位于第一显示区,用于向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供电;以及第二供电结构,位于第二显示区,用于向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三电极供电,其中,第二供电结构与第一供电结构彼此绝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器件层还包括:第一供电引线,在非显示区延伸设置,并与第一供电结构连接;以及第二供电引线,在非显示区延伸设置,并与第二供电结构连接,第二供电引线与第一供电引线彼此绝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供电引线与第二供电引线连接至同一电源信号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供电引线与第二供电引线分别连接至各自对应的电源信号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供电引线与第一供电引线同层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供电引线为图案化的金属结构。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根据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显示面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为显示面,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感光组件位于显示面板的第二表面侧,感光组件与第二显示区位置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其包括辅助电极结构,辅助电极结构与第二电极电连接,从而降低第二电极的电压降(IR-drop),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不良。辅助电极结构在平行于衬底的面上呈具有多个开口的网状结构,其中,在平行于衬底的面上,多个开口中的至少部分开口内容纳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使得辅助电极结构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布置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内,无需过多占用非显示区面积,从而避免显示面板的边框变宽,保证其具有较高的有效显示占比。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显示区,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辅助电极结构还与第二显示区内的第四电极电连接,从而降低透光率较高的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不良问题,改善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之间的显示不均现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辅助电极结构与第一电极同层设置,使得与第一电极同层的任意导电结构均能与辅助电极结构同时形成,提高显示面板制作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包括第一子区和第二子区,第二子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一子区的透光率,第二子区可以是指纹识别区。其中,第二辅助电极单元的材质为透光导电材料,从而减少对指纹识别的不利影响,提高识别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第一供电结构和第二供电结构,第一供电结构用于向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供电;第二供电结构用于向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三电极供电。其中,第二供电结构与第一供电结构彼此绝缘,使得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三电极独立于第一显示区供电,从而降低第一显示区第一供电结构的电压降对第二显示区的影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与第二供电结构连接的第二供电引线在非显示区延伸设置,避免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供电结构形成冲突,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供电引线与第一供电引线同层设置,可以与同层的其它导电结构在同一图案化过程中形成,从而节省制程,降低成本。当第二供电引线为图案化的金属结构时,可以降低其电阻。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图1中Q-Q向的剖面图;
图4示出图1中Y-Y向的剖面图;
图5示出根据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又一俯视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7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8示出图7中Z-Z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
图1、图2分别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其中图2相比图1隐去了部分结构绘示。图3示出图1中Q-Q向的剖面图,图4示出图1中Y-Y向的剖面图。
显示面板10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0还包括第二显示区AA2,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大于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
如图3,显示面板1000包括衬底100、发光元件层200以及辅助电极结构300。发光元件层200位于衬底100上。发光元件层200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0。第一发光元件210包括第一电极211、位于第一电极211上的第一发光层212以及位于第一发光层212上的第二电极2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元件层200还包括像素定义层230。像素定义层在第一显示区AA1具有多个第一像素开口,每个第一发光元件210对应于一个第一像素开口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第一发光元件210的设计需要,其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或电子传输层中的至少一种。第一电极211、第二电极213中的其中一个为阳极、另一个为阴极。本文中,以第一电极211是阳极、第二电极213是阴极为例进行说明。
辅助电极结构300在平行于衬底100的面上呈具有多个开口310的网状结构。该辅助电极结构300与第二电极213电连接,从而降低第二电极213的电压降(IR-drop),改善显示面板1000的显示不良。
其中,在平行于衬底100的面上,辅助电极结构300的多个开口310中的至少部分开口310内容纳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210,使得辅助电极结构300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布置在显示面板1000的显示区内。辅助电极结构300无需过多占用非显示区NA面积,从而避免显示面板1000的边框变宽,保证其具有较高的有效显示占比。
相关技术中,在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电子设备上,需要在设置显示面板1000的一侧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红外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等感光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电子设备上设置透光的显示区,将感光组件设置在透光的显示区下方,在保证感光组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
然而,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中,上述透光的显示区通常位于整个显示面板1000的远离供电信号源的一端,供电结构将供电信号传输至透光的显示区时容易产生电压降,使得透光的显示区与非透光的显示区之间存在较大的显示差异。
如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元件层200还包括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220。第二发光元件220包括第三电极221、位于第三电极221上的第二发光层222以及位于第二发光层222上的第四电极223。
像素定义层在第二显示区AA2具有多个第二像素开口,每个第二发光元件220对应于一个第二像素开口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电极结构300还与第四电极223电连接,降低供电结构中供电信号到达第四电极223时的电压降,从而降低透光率较高的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不良问题,改善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之间的显示不均现象。
辅助电极结构30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显示区AA1。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电极结构300同时延伸在第一显示区AA1及第二显示区AA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区AA2的面积小于第一显示区AA1的面积,并且辅助电极结构300延伸于第一显示区AA1而未延伸于第二显示区AA2,从而避免辅助电极结构300对第二显示区AA2透光性能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0的第二电极213与多个第二发光元件220的第四电极223互连为公共电极CE,辅助电极结构300与公共电极CE电连接。
如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0还包括围绕至少部分第一显示区AA1的非显示区NA。公共电极CE覆盖第一显示区AA1以及第二显示区AA2,并且至少部分延伸至非显示区NA。辅助电极结构300包括设置在非显示区NA的连接部320。请同时参考图1及图3,辅助电极结构300通过连接部320与公共电极CE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电极结构300与第一电极211同层设置,使得与第一电极211同层的任意导电结构均能与辅助电极结构300同时形成,提高显示面板1000制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210的第一电极211为包括反射层的电极结构,例如是包括两层透光导电层以及夹设在两层透光导电层之间的反射层,其中透光导电层可以是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等,反射层可以是金属层,例如是银材质制成。第一发光元件210的第二电极213可以是透光的导电层,例如是透光率较高的镁银合金。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元件220的第三电极221为透光的电极结构,例如是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等制成。第二发光元件220的第四电极223可以是透光的导电层,例如是透光率较高的镁银合金。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电极结构300与第一电极211材质相同,即可以包括两层透光导电层以及夹设在两层透光导电层之间的反射层。辅助电极结构300可以与第一电极211同时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电极结构300与第三电极221材质相同,即可以ITO等透光导电材料制成。辅助电极结构300可以与第三电极221同时形成。
如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辅助电极结构300,在平行于衬底100的面上呈具有多个开口310的网状结构,其中开口310的形状为大致的矩形。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开口310的形状还可以是其它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电极结构300的每个开口310内均容纳有第一发光元件210。
在本实施例中,在平行于衬底100的面上,开口310内容纳两个以上第一发光元件210。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开口310内容纳有不同色的两个以上第一发光元件210。例如,同一开口310内可以同时容纳一个红色发光元件、一个绿色发光元件以及一个蓝色发光元件,每个开口310内容纳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0形成像素单元。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开口内310容纳第一发光元件210的数量、颜色种类以及各颜色发光元件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调整。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开口310内可以仅容纳一个第一发光元件210。
在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0中,公共电极CE和/或辅助电极结构300可以连接至显示面板的阴极电源信号源,以向第一发光元件210、第二发光元件220提供阴极电源信号(VSS)。
如前所述,显示面板1000包括位于衬底100与发光元件层200之间的器件层400。图5示出根据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又一俯视示意图,其中隐去了显示面板的部分层结构,以示出器件层的部分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器件层400包括第一供电结构410以及第二供电结构420。第一供电结构410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用于向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0的第一电极211供电。第二供电结构420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用于向多个第二发光元件220的第三电极221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11为第一发光元件210的阳极,第一供电结构410用于向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发光元件210提供阳极电源信号(VDD)。第三电极221为第二发光元件220的阳极,第二供电结构420用于向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发光元件220提供阳极电源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器件层400内包括第一像素电路和第二像素电路,其中第一像素电路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210显示,第二像素电路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220显示。第一发光元件210的第一电极211可以通过第一像素电路与第一供电结构410连接;第二发光元件220的第三电极221可以通过第二像素电路与第二供电结构420连接。
第二供电结构420与第一供电结构410彼此绝缘,使得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发光元件220的第三电极221独立于第一显示区AA1供电,从而降低第一显示区AA1第一供电结构410的电压降对第二显示区AA2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器件层400还包括第一供电引线430以及第二供电引线440。第一供电引线430在非显示区NA延伸设置,并与第一供电结构410连接。第二供电引线440在非显示区NA延伸设置,并与第二供电结构420连接。第二供电引线440与第一供电引线430彼此绝缘,避免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供电结构410形成冲突,减小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供电引线430与第二供电引线440连接至同一电源信号源,例如是连接至同一阳极电源信号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供电引线430与第二供电引线440分别连接至各自对应的电源信号源。即第一供电引线430连接至一个阳极电源信号源,第二供电引线440连接至另一阳极电源信号源,使得第一发光元件210的阳极电源信号与第二发光元件220的阳极电源信号彼此独立,可以单独控制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的显示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供电引线440与第一供电引线430同层设置,从而可以与同层的其它导电结构在同一图案化过程中形成,节省制程,降低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供电引线440为图案化的金属结构,第一供电引线430也可以是图案化的金属结构,两者可以在同一图案化过程中形成,并且由于采用金属材质,可以降低电阻,提高供电效率。
图6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为清楚示出显示面板中辅助电极结构,图6隐去了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绘示。
图6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类似,以下将对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类似之处不再详述。
如前所述,辅助电极结构30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包括第一子区SA1和第二子区SA2,第二子区SA2的透光率大于第一子区SA1的透光率。
辅助电极结构300包括位于第一子区SA1的第一辅助电极单元330以及位于第二子区SA2的第二辅助电极单元34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单元330的材质为非透光导电材料,例如是包括反射层的导电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电极单元330的材质与第一发光元件210的第一电极211的材质相同,可以是包括两层透光导电层以及夹设在两层透光导电层之间的反射层,其中透光导电层可以是ITO、氧化铟锌等,反射层可以是金属层,例如是银材质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辅助电极单元340的材质为透光导电材料,例如是ITO、氧化铟锌等。
第二子区SA2可以配置为指纹识别区。由于第二辅助电极单元340的材质为透光导电材料,可以减少第二子区SA2对指纹识别的不利影响,提高识别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0。
图7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8示出图7中Z-Z向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1000可以是上述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并且包括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以及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的非显示区NA。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大于显示面板1000的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
显示面板100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其中第一表面S1为显示面。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2000,该感光组件2000位于显示面板1000的第二表面S2侧,感光组件2000与第二显示区AA2位置对应。
感光组件2000可以是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外部图像信息。本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0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图像采集装置,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0也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图像采集装置等其它形式的图像采集装置。可以理解的是,感光组件2000可以不限于是图像采集装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0也可以是红外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等光传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其显示面板1000包括辅助电极结构300,辅助电极结构300与第二电极213电连接,从而降低第二电极213的电压降,改善显示面板1000的显示不良。辅助电极结构300在平行于衬底100的面上呈具有多个开口310的网状结构,其中,在平行于衬底100的面上,多个开口310中的至少部分开口310内容纳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210,使得辅助电极结构300的至少部分结构能够布置在显示面板1000的显示区内,无需过多占用非显示区NA面积,从而避免显示面板1000的边框变宽,保证其具有较高的有效显示占比。
依照本实用新型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实用新型以及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2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
发光元件层,位于所述衬底上,所述发光元件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第一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层上的第二电极;以及
辅助电极结构,所述辅助电极结构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面上呈具有多个开口的网状结构,所述辅助电极结构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其中,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面上,多个所述开口中的至少部分所述开口内容纳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所述发光元件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第三电极、位于所述第三电极上的第二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层上的第四电极,
所述辅助电极结构还与所述第四电极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二电极与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四电极互连为公共电极,所述辅助电极结构与所述公共电极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围绕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公共电极覆盖所述第一显示区以及所述第二显示区,并且至少部分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所述辅助电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的连接部,所述辅助电极结构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公共电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结构与所述第一电极同层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结构与所述第一电极材质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结构与所述第一电极同时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结构与所述第三电极材质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结构与所述第三电极同时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电极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第一子区和第二子区,所述第二子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一子区的透光率,所述辅助电极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子区的第一辅助电极单元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第二辅助电极单元,其中,所述第二辅助电极单元的材质为透光导电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电极单元的材质为非透光导电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区为指纹识别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衬底的面上,所述开口内容纳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发光元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开口内容纳有不同色的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发光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开口内容纳有所述第一发光元件。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器件层,位于所述衬底与所述发光元件层之间,所述器件层包括:
第一供电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用于向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一电极供电;以及
第二供电结构,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用于向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所述第三电极供电,其中,所述第二供电结构与所述第一供电结构彼此绝缘。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围绕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器件层还包括:
第一供电引线,在所述非显示区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一供电结构连接;以及
第二供电引线,在所述非显示区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二供电结构连接,所述第二供电引线与所述第一供电引线彼此绝缘。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引线与所述第二供电引线连接至同一电源信号源。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引线与所述第二供电引线分别连接至各自对应的电源信号源。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引线与所述第一供电引线同层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引线为图案化的金属结构。
2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为显示面,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二表面侧,所述感光组件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位置对应。
CN201921228762.1U 2019-07-31 2019-07-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120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8762.1U CN210120137U (zh) 2019-07-31 2019-07-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28762.1U CN210120137U (zh) 2019-07-31 2019-07-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20137U true CN210120137U (zh) 2020-02-28

Family

ID=69616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28762.1U Active CN210120137U (zh) 2019-07-31 2019-07-31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2013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4540A (zh) * 2020-03-20 2020-10-2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终端
CN113497093A (zh) * 2020-04-02 2021-10-1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1972731B2 (en) 2021-02-26 2024-04-30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brightness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4540A (zh) * 2020-03-20 2020-10-2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终端
CN113497093A (zh) * 2020-04-02 2021-10-1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497093B (zh) * 2020-04-02 2022-11-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US11937473B2 (en) 2020-04-02 2024-03-19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972731B2 (en) 2021-02-26 2024-04-30 Hefei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brightness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19018B (zh) 一种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8338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329685B2 (ja) 表示パネル
CN109817672B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装置
CN210200763U (zh) 透光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70108971A1 (en) Oled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wearable device, driving method and compensation circuit
CN11218602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4800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30436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120137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0120138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08511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0783385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439818B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WO2020047911A1 (zh) 一种amoled显示面板
CN210627870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311267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129515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586313B2 (en) Display device
WO2023109136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561634B2 (en) Display module,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US11231795B2 (en) Touch control array substrate having a plurality of auxiliary conductive lines,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US11630546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1293159B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210257592A1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