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2061U - 移动终端及其后盖组件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及其后盖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12061U CN210112061U CN201921117028.8U CN201921117028U CN210112061U CN 210112061 U CN210112061 U CN 210112061U CN 201921117028 U CN201921117028 U CN 201921117028U CN 210112061 U CN210112061 U CN 2101120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hole
- glue
- side wall
- wireless char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96 beau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后盖组件,该后盖组件包括后壳、无线充电模块及胶水。后壳的外侧表面向外凸设有凸台。凸台开设有第一通孔,凸台沿第一通孔的周侧向第一通孔内凸设有平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底座和连接于底座上的无线充电模块主体。无线充电模块主体暴露于第一通孔中。底座的外侧表面贴合于平台的内侧表面,底座的侧壁与第一通孔的侧壁之间形成胶水成型空间。胶水填充于胶水成型空间,并随胶水成型空间凝固成型,以形成密集的防水层。成型后的胶水连接无线充电模块和后壳,并且在后壳中阻挡水进入移动终端内部,从而提高移动终端的防水性能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因其体积小、功能齐全等特性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种环境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终端的各种功能在逐渐优化,以满足不同时期的用户的不同需求。
在无线传输技术发展的高速期中,移动终端集成无线技术以实现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并以无线充电模块实现电能转化,其中,无线充电模块外露于移动终端的后壳,通过双面胶实现无线充电模块的外表面与电池盖的内壁密封,而无线充电模块外边缘粘胶宽度较短,导致移动终端的防水性能较低,从而降低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后盖组件,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的防水性能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盖组件,包括:后壳,其外侧表面向外凸设有凸台;所述凸台开设有内外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凸台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侧向所述第一通孔内凸设有平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底座和连接于所述底座上的无线充电模块主体;所述底座的外侧表面贴合于所述平台的内侧表面,所述底座的侧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之间形成胶水成型空间;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主体暴露于所述第一通孔中;及胶水,填充于所述胶水成型空间,使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后壳密封连接。
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内侧表面凸设有金属片;所述底座的侧壁在朝向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的方向上超出所述金属片的侧壁;所述胶水连接所述金属片的侧壁和所述底座的侧壁,且不超出于所述金属片的内侧表面。
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内侧表面沿其边缘开设有缺口;所述胶水不超出于所述底座的内侧表面。
可选的,所述后壳的内侧表面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侧设置有导向角,该导向角由内向外渐窄,且导向于所述胶水成型空间。
可选的,所述后盖组件还包括双面胶层;所述双面胶层连接所述底座的外侧表面和所述平台的内侧表面,且所述双面胶层的一端在朝向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的方向上超出于所述底座的侧壁。
可选的,所述双面胶层的另一端在朝向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主体的方向上不超出于所述平台的侧壁。
可选的,所述平台的外侧表面超出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主体的外侧表面;所述平台的外侧表面与所述凸台的外侧表面平齐。
可选的,所述后盖组件还包括电池盖,该电池盖盖合于所述后壳;所述电池盖设置有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的侧壁围合于所述凸台的外侧壁。
可选的,所述电池盖和所述后壳均采用注塑一体成型;所述后盖组件还包括多个磁铁;多个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电池盖和所述后壳之间,且绕所述凸台均匀地圆周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任一后盖组件。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及后盖组件中,无线充电模块主体暴露于第一通孔中;底座的外侧表面贴合于平台的内侧表面,使得无线充电模块相对于后壳的凸台布置,并且无线充电模块充分利用后壳的凸台空间,从而提高移动终端内部结构的紧凑性。
底座的外侧表面贴合于平台的内侧表面,底座的侧壁与第一通孔的侧壁之间形成胶水成型空间。胶水填充于胶水成型空间,并随胶水成型空间凝固成型,以形成密集的防水密封层。成型后的胶水密封连接无线充电模块和后壳,并且在后壳中阻挡水进入移动终端内部,从而提高移动终端的防水性能和使用寿命。由于成型后的胶水位于后壳内,并通过后壳隔绝成型后的胶水与外界的接触,从而避免成型后的胶水受损,进一步地提高移动终端的防水性能。另外,底座的外侧表面贴合于平台的内侧表面,阻止胶水在流动状态下向外渗漏,提高后盖组件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背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无线充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后盖与磁铁的布置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磁铁的安装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移动终端;110、后盖组件;120、屏幕;130、边框;140、摄像头模组;
1、后壳;11、凸台;111、第一通孔;12、平台;121、斜面;13、卡扣槽;14、导向角;
2、无线充电模块;21、底座;211、金属片;212、缺口;22、无线充电模块主体;
3、胶水;
4、双面胶层;
5、电池盖;51、卡扣;52、第二通孔;
6、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背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盖组件110以及具有该后盖组件110的移动终端100。移动终端100为手机、平板电脑等。接下来以手机为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100包括后盖组件110、主控器(未图示)、电子部件(未图示)、屏幕120、边框130和摄像头模组140。后盖组件110扣合于边框130,并通过密封胶实现后盖组件110与边框130的密封连接。主控器、电子部件和屏幕120均位于后盖组件110与边框130所围合的空间中,而屏幕120沿其周侧贴合于边框130,并外露于移动终端100上。摄像头模组140暴露于后盖组件110,并对外进行摄像。
主控器用于对移动终端100的控制系统进行运算,并对应输出相关的操作指令。电子部件连接主控器,并对主控器输出的操作指令传递至相应的操作端。屏幕120作为移动终端100的显示面,能够显示移动终端100的各个功能界面。
在相关技术中,移动终端100集成无线技术以实现移动终端100的无线充电,并以充电模块实现电能转化,其中,充电模块外露于移动终端100,通过双面胶实现充电模块的密封,而充电模块外边缘粘胶宽度较短,导致移动终端100的防水性能较低,从而降低移动终端100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一种后盖组件110,并通过后盖组件110提高移动终端100的防水性能,从而提高移动终端100的使用寿命。基于图1的视图方向为参照,以移动终端100为方位参照基准,往后盖组件110面向屏幕120的方向为“内”,相反的方向为“外”。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且主要体现后盖组件110的整体结构。
结合图3所示,后盖组件110包括后壳1、无线充电模块2和胶水3。后壳1一般位于移动终端100的背面,并与边框130扣合连接。无线充电模块2固定安装在后壳1上,且两者通过胶水3密封连接。
后壳1的外侧表面向外凸设有凸台11,该凸台11可选地位于后壳1的中部。具体的,凸台11呈圆柱状。
凸台11开设有内外贯通的第一通孔1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1呈圆形。凸台11沿第一通孔111的周侧向第一通孔111内凸设有平台12。平台12连接第一通孔111的侧壁,可选的,平台12的外侧表面与凸台11的外侧表面齐平。具体的,平台12的横截面呈矩形。平台12沿第一通孔111的周侧围合成环状,并开设有第三通孔(未图示)。第三通孔连通第一通孔111。
进一步地,平台12的外侧表面沿第三通孔周侧设置有斜面121,该斜面121由内向外渐扩。
另外,后壳1的内侧表面沿所述第一通孔111的周侧设置有导向角14,该导向角14由内向外渐窄。
无线充电模块2利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实现对移动终端100的无线充电,其中,无线充电模块2也分为小功率无线充电和大功率无线充电,小功率无线充电为电磁感应式充电,大功率无线充电为谐振式充电。
无线充电模块2相对于凸台11布置,并位于凸台11中。无线充电模块2包括底座21和连接于底座21上的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
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凸设于底座21的外侧表面,并与底座21的外侧表面连接。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的侧壁接近于平台12的侧壁,且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与平台12间隙配合,使得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暴露于第一通孔111中。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的外表面不超出于平台12的外侧表面,使得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的外表面和平台12的外侧表面存在间隙,并且避免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受损。
进一步地,平台12的外侧表面的一端设置有斜面121,该斜面121的两端分别连接平台12的外侧表面和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的外侧表面。通过斜面121导向水由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排出平台12外。
底座21作为无线充电模块2的支撑部分,底座21一般为圆柱形。底座21的外侧表面贴合于平台12的内侧表面,其中底座21的外径小于第一通孔111的内径,故底座21的侧壁与第一通孔111的侧壁具有间隙,并且该间隙为底座21的侧壁与第一通孔111的侧壁之间的胶水成型空间。
胶水成型空间主要用于限定胶水3的成型。胶水3能够填充于胶水成型空间,并随胶水成型空间凝固成型,以形成密集的防水密封层。成型后的胶水3密封连接无线充电模块2和后壳1,并且在后壳1中阻挡水进入移动终端100内部,从而提高移动终端100的防水性能和使用寿命。由于成型后的胶水3位于后壳1内,并通过后壳1隔绝成型后的胶水3与外界的接触,从而避免成型后的胶水3受损,进一步地提高移动终端100的防水性能。另外,胶水3的密度比水大,故水难以穿透胶水3。进一步地,后壳1的导向角14由内向外渐窄,且导向于胶水成型空间,使得胶水3沿导向角112填充于胶水成型空间,加快胶水3的流动并且胶水3之间实现堆叠,提高胶水层的密集程度。
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底座21的内侧表面凸设有金属片211,该金属片211具体为钢片,并且具有隔磁性。通过金属片211的隔磁性能避免磁场对无线充电模块2的影响。具体的,金属片211为圆柱形。底座21的侧壁在朝向第一通孔111的侧壁的方向上超出金属片211的侧壁,并形成台阶,此时,胶水成型空间对应为台阶槽,胶水3连接金属片211的侧壁和底座21的侧壁,且不超出于金属片211的内侧表面,使得胶水3凝固后的形状为台阶状。金属片211的侧壁、底座21的侧壁和内侧表面均连接胶水3,进一步地提高底座21和后壳1的连接强度。可选的,胶水3与金属片211的内侧表面平齐。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无线充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再结合图4所示,底座21的内侧表面沿其边缘开设有缺口212,使得底座21的侧壁具有台阶槽,此时,胶水成型空间对应为台阶槽,胶水3不超出于底座21的内侧表面,使得胶水3凝固后的形状为台阶状,底座21的内侧表面和侧壁均连接胶水3,进一步地提高底座21和后壳1的连接强度。可选的,胶水3与底座21的内侧表面平齐。
图5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主要体现底座21和平台12的连接结构。
参阅图5所示,底座21的外侧表面和平台12的内侧表面之间设置有双面胶层4,并通过双面胶层4胶接于底座21的外侧表面和平台12的内侧表面,从而实现底座21与平台12的贴合。在无线充电模块2安装于平台12的过程中,双面胶层4预先胶接于平台12的内侧表面,方便底座21安装于平台12,并通过双面胶层4实现底座21的临时定位,提高底座21和后盖组件110的安装效率。
双面胶层4为环状双面胶层,以适应于平台12。双面胶层4的一端在朝向第一通孔111的侧壁的方向上超出于底座21的侧壁。可选的,双面胶层4的一端与底座21的侧壁平齐。双面胶层4的另一端在朝向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的方向上不超出于平台12的侧壁,可选的,双面胶层4的另一端距离平台12的侧壁0.3mm~1mm。通过双面胶层4设置于底座21与平台12之间,并将胶水3与外界隔离,阻止胶水3在流动状态下向外渗漏,提高后盖组件110的美观性。
图2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立体结构剖视示意图。图6是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考图2和图6所示,后盖组件110还包括电池盖5,电池盖5的内侧表面设置有卡扣51,而后壳1的外侧表面开设有对应卡扣51的卡扣槽13,通过卡扣51扣合于卡扣槽13实现电池盖5盖合于后壳1的外侧表面,从而保证电池盖5的外观面美观,提高后盖组件110的美观度。进一步地,电池盖5和后壳1之间可以铺设双面胶层4,进一步提高稳固性。
结合图3所示,电池盖5开设有第二通孔52,该第二通孔52的侧壁围合于凸台11的外侧壁,且第二通孔52与凸台11间隙配合。同时,电池盖5靠近凸台11的外侧表面与凸台11平齐,另外,无线充电模块2透过第二通孔52暴露于电池盖5。可选的,电池盖5和后壳1均采用注塑一体成型。
图7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后盖与磁铁的结构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终端的磁铁的安装结构图。
参考图7和图8所示,后盖组件110还包括多个磁铁6。多个磁铁6设置于电池盖5和后壳1之间,并卡合于后壳1。多个磁铁6绕后壳1的凸台11均匀地圆周布置,并通过磁铁6的磁性力实现移动终端100快速固定于待磁性吸附的表面。具体的,磁铁6设置有四个。可选的,磁铁6嵌入于后壳1,并被电池盖5盖合,使得磁铁6固定于后壳1和电池盖5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100及其后盖组件110中,无线充电模块主体22暴露于第一通孔111中。底座21的外侧表面贴合于平台12的内侧表面,使得无线充电模块2相对于后壳1的凸台11布置,并且无线充电模块2充分利用后壳1的凸台空间,从而提高移动终端100内部结构的紧凑性。
底座21的外侧表面贴合于平台12的内侧表面,底座21的侧壁与第一通孔111的侧壁之间形成胶水成型空间。胶水3填充于胶水成型空间,并随胶水成型空间凝固成型,以形成密集的防水密封层。成型后的胶水3密封连接无线充电模块2和后壳1,并且在后壳1中阻挡水进入移动终端100内部,从而提高移动终端100的防水性能和使用寿命。由于成型后的胶水3位于后壳1内,并通过后壳1隔绝成型后的胶水3与外界的接触,从而避免成型后的胶水3受损,进一步地提高移动终端100的防水性能。另外,底座21的外侧表面贴合于平台12的内侧表面,阻止胶水3在流动状态下向外渗漏,提高后盖组件110的美观性。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壳,其外侧表面向外凸设有凸台;所述凸台开设有内外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凸台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侧向所述第一通孔内凸设有平台;
无线充电模块,包括底座和连接于所述底座上的无线充电模块主体;所述底座的外侧表面贴合于所述平台的内侧表面,所述底座的侧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之间形成胶水成型空间;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主体暴露于所述第一通孔中;及
胶水,填充于所述胶水成型空间,使得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和所述后壳密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内侧表面凸设有金属片;所述底座的侧壁在朝向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的方向上超出所述金属片的侧壁;所述胶水连接所述金属片的侧壁和所述底座的侧壁,且不超出于所述金属片的内侧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内侧表面沿其边缘开设有缺口;所述胶水不超出于所述底座的内侧表面。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的内侧表面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侧设置有导向角,该导向角由内向外渐窄,且导向于所述胶水成型空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组件还包括双面胶层;所述双面胶层连接所述底座的外侧表面和所述平台的内侧表面,且所述双面胶层的一端在朝向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的方向上超出于所述底座的侧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胶层的另一端在朝向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主体的方向上不超出于所述平台的侧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的外侧表面超出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主体的外侧表面;所述平台的外侧表面与所述凸台的外侧表面平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组件还包括电池盖,该电池盖盖合于所述后壳;所述电池盖设置有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的侧壁围合于所述凸台的外侧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盖和所述后壳均采用注塑一体成型;所述后盖组件还包括多个磁铁;多个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电池盖和所述后壳之间,且绕所述凸台均匀地圆周布置。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盖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17028.8U CN210112061U (zh) | 2019-07-16 | 2019-07-16 | 移动终端及其后盖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117028.8U CN210112061U (zh) | 2019-07-16 | 2019-07-16 | 移动终端及其后盖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12061U true CN210112061U (zh) | 2020-02-21 |
Family
ID=69566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117028.8U Active CN210112061U (zh) | 2019-07-16 | 2019-07-16 | 移动终端及其后盖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12061U (zh) |
-
2019
- 2019-07-16 CN CN201921117028.8U patent/CN21011206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015424B1 (en) | Coil unit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 |
CN216354785U (zh) | 具有天线的背盖 | |
EP3713207A1 (en) | Camera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 |
CN107071661B (zh) | 发声装置模组和电子产品 | |
CN114401477A (zh) |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05622861U (zh) | 扬声器模组以及便携式设备 | |
CN115002626A (zh) | 扬声器模组的内核、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0112061U (zh) | 移动终端及其后盖组件 | |
EP4262232A1 (en) | Speaker module and earpiece | |
CN113473323B (zh) |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 |
CN219067908U (zh) | 一种磁吸无线充电器 | |
CN207560262U (zh) | 具有灯光提醒功能的mic组件及电子设备 | |
CN208461505U (zh) | 一种磁吸式数据线及无线充电装置 | |
CN213937543U (zh) | 一种具有无线磁吸的充电模组结构 | |
JP4449605B2 (ja) | スピーカモジュール、このスピーカモジュールを用いた電子機器および装置 | |
EP4387269A1 (en) | Inner core of loudspeaker module, loudspeaker module and earphone | |
CN203014891U (zh) | 一种内置fpc天线的手机 | |
CN216121935U (zh) | 一种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 |
CN113991880A (zh) | 一种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 |
CN108681028B (zh) |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装置 | |
CN222321136U (zh) | 一种充电设备 | |
CN221175887U (zh) | 电机控制器磁环结构及电机控制器 | |
CN214380319U (zh) | 一种无线移动电源 | |
CN216312701U (zh) | 一种多功能移动充电设备 | |
CN211826917U (zh) | 智能手表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Shandong City, Qingdao Province, Jiangxi City Road No. 11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Shandong City, Qingdao Province, Jiangxi City Road No. 11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