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07615U - 新风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07615U
CN210107615U CN201920832999.4U CN201920832999U CN210107615U CN 210107615 U CN210107615 U CN 210107615U CN 201920832999 U CN201920832999 U CN 201920832999U CN 210107615 U CN210107615 U CN 2101076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xhaust
fan
fresh air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3299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黎阳
法浩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aili Group Co Ltd
Shanghai Highl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aili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aili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aili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3299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076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076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076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系统,该系统包括新风机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所述新风机子系统包括:送风通道、排风通道、制冷剂通道以及加湿器,所述送风通道与所述排风通道之间通过内循环风门连通;所述控制子系统包括输入单元、控制单元和输出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输入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输出单元,所述输出单元分别连接所述新风风门、所述新风风机、所述排风风门、所述排风风机、所述变频压缩机、所述四通阀、所述新风盘管、所述节流阀、所述排风盘管和所述内循环风门。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系统,可获得环境的空气质量、温度和湿度等多中环境因素,通过其可实现了一种多控制因素的新风机工作方式。

Description

新风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内循环和变频压缩机的新风机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对室外空气污染,装修后室内空气污染,人口密度高时的空气质量等状况更加关注,更加要求对居住环境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有一定的监测,并得到同步的控制。
目前,风机盘管、空气净化器、新风净化器、除湿机等产品越来越多,这些产品在温湿度控制和通风净化等方面都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整体环境质量的控制上又有局限性,尤其是在空气质量和温湿度自动化控制和精细化控制方面。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其功能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能减少空气流通引起的能耗损耗。因此,亟需一种多控制因素的新风机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机系统通过输入单元获得新风机系统所处的各个环境参数,从而获得多种参考参数,并且具有多种新风机运行模式,实现应对多环境因素的新风机工作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系统,包括新风机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
所述新风机子系统包括:
送风通道,包括通过风道连通的新风风门、新风盘管的空气通道和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连通用于通入室内的出风口;
排风通道,包括通过风道连通的排风盘管的空气通道、排风风机和排风风门,所述排风盘管的空气通道与回风口连通;
制冷剂通道,包括变频压缩机、四通阀、新风盘管、节流阀和排风盘管;以及
加湿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
所述送风通道与所述排风通道之间通过内循环风门连通;
所述控制子系统包括输入单元、控制单元和输出单元;
所述输入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回风口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多个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远程数据采集子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输入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输出单元,所述输出单元分别连接所述新风风门、所述新风风机、所述排风风门、所述排风风机、所述变频压缩机、所述四通阀、所述新风盘管、所述节流阀、所述排风盘管和所述内循环风门。
优选地,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回风口的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门的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变频压缩机的吸气端的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变频压缩机的排气端的第五温度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排风盘管的第六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新风机子系统还包括分别为设置于所述回风口的室内湿度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门的室外湿度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为设置于所述变频压缩机的吸气口的第一压力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变频压缩机的排气口的第二压力传感器。
优选地,所述输出单元包括:
多个IO输出端,分别用于与所述四通阀、所述加湿器、所述新风风门和所述排风风门的开关相连接;
两个PWM输出端,分别用于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相连接;
两个步进电机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节流阀和所述内循环风门相连接;
变频控制输出端,与所述变频压缩机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新风机子系统还包括新风侧水盘、排风侧水盘、第一风道提升泵和第二风道提升泵;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新风侧水盘的第一液位开关和设置于排风侧水盘的第二液位开关;
所述第一液位开关与所述第一风道提升泵的开关相连接;
所述第二液位开关与所述第二风道提升泵的开关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输入单元还包括外部联动信号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外部空调或其他开关联动信号。
优选地,所述新风机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子系统电连接的人机界面。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系统,可获得环境的空气质量、温度和湿度等多因素参考参数,同时新风机具有多种工作模式,通过该新风机系统,可实现一种应对多环境因素的新风机工作方式。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新风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控制子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0 新风风门
120 排风风门
210 新风盘管
220 排风盘管
310 新风风机
320 排风风机
410 出风口
420 回风口
500 内循环风门
610 变频压缩机
620 四通阀
630 节流阀
700 加湿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新风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该新风机系统包括新风机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
所述新风机子系统包括:
送风通道,包括通过风道连通的新风风门110、新风盘管210的空气通道和新风风机310,所述新风风机连通用于通入室内的出风口410;
排风通道,包括通过风道连通的排风盘管220的空气通道、排风风机320和排风风门120,所述排风盘管的空气通道与回风口420连通;以及制冷剂通道,包括变频压缩机610、四通阀620、新风盘管210、节流阀630和排风盘管220;加湿器700,设置于所述出风口410;所述送风通道与所述排风通道之间通过内循环风门500连通。本实用新型的节流阀630采用电子膨胀阀,以实现自动控制。变频空调器的制冷循环系统中的节流阀一般采用毛细管或者高效用的电子膨胀阀或电子节流阀,电子膨胀阀和电子节流阀具有流量调节范围大、控制精度高和适于电脑控制等特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采用电子膨胀阀或电子节流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控制子系统的示意图,所述控制子系统包括输入单元M100、控制单元M200和输出单元M300;
所述输入单元M100包括设置于所述回风口420口的空气质量传感器(见图中c圆圈位置)、多个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远程数据采集子单元。空气质量传感器可以是多合一传感器,可以感测PM2.5浓度指数、二氧化碳浓度、甲醛浓度或室内TVOC(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
在图1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口410的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回风口420的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门110的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变频压缩机610的吸气端的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变频压缩机610的排气端的第五温度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排风盘管220的第六温度传感器,具体见图中a圆圈位置。第一度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送风通道中的送风温度;第二度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内回风温度;第三度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室室外温度;系统根据所需的送风温度控制压缩机的转速;第四温度传感器和第五温度传感器分别用于系统吸气过热度计算和排气过热度控制法的计算,两者和第六温度传感器都用于系统运行温度过高和结霜保护。
所述新风机子系统还包括分别为设置于所述回风口420的室内湿度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门110的室外湿度传感器,具体见图中b圆圈位置。
所述压力传感器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变频压缩机的吸气口的第一压力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变频压缩机的排气口的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为低压传感器,用于系统吸气过热度控制法计算;第二压力传感器为高压传感器,用于排气压力保护。
所述新风机子系统还包括新风侧水盘、排风侧水盘、第一风道提升泵和第二风道提升泵;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新风侧水盘的第一液位开关和设置于排风侧水盘的第二液位开关;
所述第一液位开关与所述第一风道提升泵的开关相连接;
所述第二液位开关与所述第二风道提升泵的开关相连接;
新风侧水盘或排风侧水盘中的液体开关决定是否开启第一风道提升泵或第二风道提升泵。
所述控制单元M200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输入单元M100,所述控制单元M200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输出单元M300,所述输出单元M300分别连接所述新风风门110、所述新风风机310、所述排风风门120、所述排风风机320、所述变频压缩机610、所述四通阀620、所述新风盘管210、所述节流阀630、所述排风盘管220和所述内循环风门500。在输出单元M300所连接的多个对象的不同状态下可实现新风机系统的多种工作模式。
具体地,所述输出单元M300可以包括:
多个IO输出端,分别用于与所述四通阀620、所述加湿器700、所述新风风门110和所述排风风门120的开关相连接;此时的新风风门110和排风风门120均是采用电动调节阀,即多个IO输出端分别控制四通阀620、加湿器700、新风风门110和排风风门120。
两个PWM输出端,分别用于与所述新风风机310和所述排风风机320相连接;新风风机310的速度均可设定为多挡,每一档的速度可设定,由空气质量情况和所需送风的温度决定新风风机310的档位;同样,排风风机320的档位可由新风风机310档位和排风盘管220的温度决定,可通说PWM输出端控制其工作的档位。
两个步进电机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节流阀630和所述内循环风门500相连接;此时的内循环风门500的开启的角度是由步进电机控制的。
变频控制输出端,与所述变频压缩机相连接,系统根据所需的送风温度控制变频控制输出端,从而控制压缩机的转速。
开启所述新风模式时,所述新风风门110和所述排风风门120均处于开启状态,所述新风风机310和所述排风风机320均处于运行状态,所述内循环风门500处于关闭状态。外部联动信号接收单元接收的输入信号也可以是其他开关信号。
为了增加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系统的可操作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子系统电连接的人机界面。人机界面可用于开启和设置新风机控制子系统,同时可将新风机系统的工作状态以及其他信息显示于用户界面。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系统可以通过输入单元获取多种参考参数。而输出单元的多个连接对象的不同开闭状态则可以实现多种新风机工作模式。下面,将具体给出几种在不同参考参数下对应的新风机工作模式的示例。可理解的是,以下示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的应用模式,而非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系统运行和功能实现的唯一方式。在其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新风机系统的工作模式可以自由设置,在应用中也可以由用户在参考输入单元获取的参考参数的基础上手动选择各个对象的开闭等等,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新风机系统,输入单元获取第一空气质量指数和第二空气质量指数;所述第一空气质量指数为室外PM2.5浓度指数,所述第二空气质量指数为室内PM2.5浓度指数、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室内甲醛浓度或室内TVOC浓度的任意一种。
当第一空气质量指数小于第一阈值,且第二空气质量指数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新风风门、所述排风风门、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处于开启状态;并且内循环门处于关闭状态。
当第一空气质量指数小于第一阈值,且第二空气质量指数不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新风风门、所述排风风门、所述新风风机节能模式和所述排风风机节能模式处于开启状态;并且内循环门处于关闭状态;通常的,将在第一空气质量指数小于第一阈值是运行的模式称之为新风模式。
当第一空气质量指数不小于第一阈值,且第二空气质量指数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输出单元所述内循环风门和所述新风风机处于开启状态;并且所述新风风门、所述排风风门和所述排风风机处于关闭状态;
当第一空气质量指数不小于第一阈值,且第二空气质量指数不大于第二阈值时,所述输出单元开启所述内循环风门和所述新风风机节能模式处于开启状态;并且所述新风风门、所述排风风门和所述排风风机处于关闭状态。
举例来说,第一空气质量指数为室外PM2.5浓度指数,室外PM2.5浓度指数可通过输入单元的远程数据采集子单元获得,第一阈值可以是一个设定的值,也可以是当时的室内PM2.5浓度指数,室内PM2.5浓度指数可以通过回风口的空气质量传感器获得。
同时,当所述第二空气质量指数不大于第二阈值,室内湿度大于第三阈值时,所述变频压缩机自动除湿模式和所述节流阀处于开启状态,并且所述四通阀和所述加湿器处于关闭状态。
当第一空气质量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室内温度大于第四阈值时,所述变频压缩机的制冷模式和所述节流阀处于开启状态;并且所述四通阀处于关闭状态;
当第一空气质量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室内温度小于第五阈值;一般的,所述第五阈值小于所述第四阈值;所述变频压缩机的加热模式、所述节流阀和所述四通阀处于开启状态。
当所述输入单元获取室内湿度小于第六阈值时,一般的,所述第六阈值小于所述第三阈值,所述加湿器处于开启状态。
由于新风机系统的只是在第一空气质量指数小于第一阈值,即新风模式下对流通空气进行加热或制冷,其余模式下室内制冷制热的调节还是通过室内的中央空调,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输入单元M200还包括外部联动信号接收单元,在实际的使用中,外部联动信号接收单元接收的是室内的中央空调开关信号,当所述外部联动信号接收单元接收的输入信号为断开开关时,开启新风模式。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应当理解的是,“下”或“上”,“向下”或“向上”等用语用来参照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在图中显示的位置描述这些特征;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Claims (8)

1.一种新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机子系统和控制子系统;
所述新风机子系统包括:
送风通道,包括通过风道连通的新风风门、新风盘管的空气通道和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连通用于通入室内的出风口;
排风通道,包括通过风道连通的排风盘管的空气通道、排风风机和排风风门,所述排风盘管的空气通道与回风口连通;
制冷剂通道,包括变频压缩机、四通阀、新风盘管、节流阀和排风盘管;以及
加湿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
所述送风通道与所述排风通道之间通过内循环风门连通;
所述控制子系统包括输入单元、控制单元和输出单元;
所述输入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回风口的空气质量传感器、多个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远程数据采集子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输入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输出单元,所述输出单元分别连接所述新风风门、所述新风风机、所述排风风门、所述排风风机、所述变频压缩机、所述四通阀、所述新风盘管、所述节流阀、所述排风盘管和所述内循环风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回风口的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门的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变频压缩机的吸气端的第四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变频压缩机的排气端的第五温度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排风盘管的第六温度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子系统还包括分别为设置于所述回风口的室内湿度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门的室外湿度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为设置于所述变频压缩机的吸气口的第一压力传感器和设置于所述变频压缩机的排气口的第二压力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单元包括:
多个IO输出端,分别用于与所述四通阀、所述加湿器、所述新风风门和所述排风风门的开关相连接;
两个PWM输出端,分别用于与所述新风风机和所述排风风机相连接;
两个步进电机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节流阀和所述内循环风门相连接;
变频控制输出端,与所述变频压缩机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子系统还包括新风侧水盘、排风侧水盘、第一风道提升泵和第二风道提升泵;
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新风侧水盘的第一液位开关和设置于排风侧水盘的第二液位开关;
所述第一液位开关与所述第一风道提升泵的开关相连接;
所述第二液位开关与所述第二风道提升泵的开关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系统,所述输入单元还包括外部联动信号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外部空调或其他开关联动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子系统电连接的人机界面。
CN201920832999.4U 2019-06-04 2019-06-04 新风机系统 Active CN2101076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32999.4U CN210107615U (zh) 2019-06-04 2019-06-04 新风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32999.4U CN210107615U (zh) 2019-06-04 2019-06-04 新风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07615U true CN210107615U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63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32999.4U Active CN210107615U (zh) 2019-06-04 2019-06-04 新风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0761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97037A (zh) * 2020-03-19 2020-07-10 江苏联线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协调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2628911A (zh) * 2020-11-27 2021-04-09 福建冠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居通风控制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97037A (zh) * 2020-03-19 2020-07-10 江苏联线环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协调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2628911A (zh) * 2020-11-27 2021-04-09 福建冠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居通风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9076B (zh) 一种房间温控通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3336772U (zh) 中央空调控制装置
CN210107615U (zh) 新风机系统
CN112344534A (zh) 空调系统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CN202734006U (zh) 一种厨房抽油烟机自动补风系统
CN209341520U (zh) 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中央空调系统
CN203274107U (zh) 空调新风智能一体双风系统
CN102563820B (zh) 用于通信基站/机房的蒸发式冷气机及其防凝露的方法
CN101109552A (zh) 商用空调室内机温度感知设定装置及方法
CN110398036B (zh) 一种空调制冷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01779808U (zh) 电气室空调机回风型运行装置
CN110701673A (zh) 一种五恒空调净化一体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45155A (zh) 一种机车空调控制系统
CN112032880A (zh) 新风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308570U (zh) 一种机车空调控制系统
CN205536392U (zh) 一种用于机房的精密空调节能装置
CN203385112U (zh) 一种恒温恒湿风冷式变频空调
CN211575241U (zh) 一种五恒空调净化一体机
CN111536595A (zh) 一种空调一次回风系统的pm2.5节能控制方法
CN201063582Y (zh) 一种节电设备
CN114396701B (zh) 空调控制方法和非易失性存储介质
CN2874923Y (zh) 一种节电设备
CN215336677U (zh) 一种恒温恒湿智能控制装置
CN2819087Y (zh) 一种空调器
CN214701108U (zh) 集中式空调送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