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95360U - 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095360U CN210095360U CN201920598459.4U CN201920598459U CN210095360U CN 210095360 U CN210095360 U CN 210095360U CN 201920598459 U CN201920598459 U CN 201920598459U CN 210095360 U CN210095360 U CN 2100953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p
- handle
- heat
- inner bag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able Devices O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包括杯体和把手,所述把手连接在杯体的侧面,所述杯体和把手为一个整体,所述杯体的内部设置有内胆,所述内胆的顶部通过隔热环与把手连接,所述隔热环的顶部通过第一粘胶层与杯体粘接在一起,所述隔热环的底部通过第二粘胶层与内胆粘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隔热环,可以将杯体与内胆连接在一起,同时避免内胆将热量传递至杯体,使得内胆的热量无法传递至杯体和把手,通过设置了隔热套,可以避免内胆通过空气将热量传递至杯体或桌面,且避免了真空隔热容易漏气的缺陷,解决了现有的陶瓷水杯装热水或热咖啡时容易烫伤用户,放在桌面上容易烫伤桌面,隔热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水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
背景技术
陶瓷杯就是用陶瓷做成的杯子,用来喝盛酒、水、茶等的器皿。所谓“陶瓷”就是粘土制成一种形状,由粘土或其它无机非金属原料,经成型、烧结等工艺处理。陶瓷水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用品,在水杯使用过程中,通常用水杯盛接多种液体,例如果汁或白水等,而陶瓷的导热性能好,隔热性能差,当陶瓷水杯装热水或热咖啡时容易烫伤用户,放在桌面上容易烫伤桌面,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具备隔热性能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陶瓷水杯装热水或热咖啡时容易烫伤用户,放在桌面上容易烫伤桌面,隔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包括杯体和把手,所述把手连接在杯体的侧面,所述杯体和把手为一个整体,所述杯体的内部设置有内胆,所述内胆的顶部通过隔热环与把手连接,所述隔热环的顶部通过第一粘胶层与杯体粘接在一起,所述隔热环的底部通过第二粘胶层与内胆粘接在一起,所述杯体、把手和内胆均为陶瓷材料。
优选的,所述杯体与内胆之间设置有隔热套,所述隔热套可拆卸。
优选的,所述隔热环和隔热套均由玻璃纤维层、石棉层和岩棉层组成,所述石棉层位于玻璃纤维层和岩棉层之间。
优选的,所述玻璃纤维层与石棉层粘接在一起,所述石棉层与岩棉层粘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玻璃纤维层的厚度为2-3mm,所述石棉层的厚度为2-4mm,所述岩棉层的厚度为5-7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内胆,使得杯体与热水不直接接触,通过设置了隔热环,可以将杯体与内胆连接在一起,同时避免内胆将热量传递至杯体,使得内胆的热量无法传递至杯体和把手,通过设置了隔热套,可以避免内胆通过空气将热量传递至杯体或桌面,且避免了真空隔热容易漏气的缺陷,通过采用隔热环和隔热套进行隔热,解决了现有的陶瓷水杯装热水或热咖啡时容易烫伤用户,放在桌面上容易烫伤桌面,隔热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隔热环结构示意图。
图中:1杯体、2把手、3内胆、4隔热环、5第一粘胶层、6第二粘胶层、7隔热套、8玻璃纤维层、9石棉层、10岩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技术方案的杯体1、把手2、内胆3、隔热环4、第一粘胶层5、第二粘胶层6、隔热套7、玻璃纤维层8、石棉层9和岩棉层10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3,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包括杯体1和把手2,把手2连接在杯体1的侧面,杯体1和把手2为一个整体,杯体1的内部设置有内胆3,内胆3的顶部通过隔热环4与把手2连接,隔热环4的顶部通过第一粘胶层5与杯体1粘接在一起,隔热环4的底部通过第二粘胶层6与内胆3粘接在一起,杯体1、把手2和内胆3均为陶瓷材料,通过设置了隔热环4,可以将杯体1与内胆3连接在一起,同时避免内胆3将热量传递至杯体1,使得内胆3的热量无法传递至杯体1和把手2,通过设置了隔热套7,可以避免内胆3通过空气将热量传递至杯体1或桌面,且避免了真空隔热容易漏气的缺陷,通过采用隔热环4和隔热套7进行隔热,解决了现有的陶瓷水杯装热水或热咖啡时容易烫伤用户,放在桌面上容易烫伤桌面,隔热效果差的问题。
杯体1与内胆3之间设置有隔热套7,隔热套7可拆卸,隔热环4和隔热套7均由玻璃纤维层8、石棉层9和岩棉层10组成,石棉层9位于玻璃纤维层8和岩棉层10之间,玻璃纤维层8与石棉层9粘接在一起,石棉层9与岩棉层10粘接在一起,玻璃纤维层8的厚度为2-3mm,石棉层9的厚度为2-4mm,岩棉层10的厚度为5-7mm,通过设置了隔热环4,可以将杯体1与内胆3连接在一起,同时避免内胆3将热量传递至杯体1,使得内胆3的热量无法传递至杯体1和把手2,通过设置了隔热套7,可以避免内胆3通过空气将热量传递至杯体1或桌面,且避免了真空隔热容易漏气的缺陷,通过采用隔热环4和隔热套7进行隔热,解决了现有的陶瓷水杯装热水或热咖啡时容易烫伤用户,放在桌面上容易烫伤桌面,隔热效果差的问题。
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优点是绝缘性好、耐热性强、抗腐蚀性好,机械强度高。
使用时,通过设置了隔热环4,可以将杯体1与内胆3连接在一起,同时避免内胆3将热量传递至杯体1,使得内胆3的热量无法传递至杯体1和把手2,通过设置了隔热套7,可以避免内胆3通过空气将热量传递至杯体1或桌面,且避免了真空隔热容易漏气的缺陷,通过采用隔热环4和隔热套7进行隔热,解决了现有的陶瓷水杯装热水或热咖啡时容易烫伤用户,放在桌面上容易烫伤桌面,隔热效果差的问题。
综上所述:该防烫手的陶瓷水杯,通过杯体1、把手2、内胆3、隔热环4、第一粘胶层5、第二粘胶层6和隔热套7的配合,解决了现有的陶瓷水杯装热水或热咖啡时容易烫伤用户,放在桌面上容易烫伤桌面,隔热效果差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包括杯体(1)和把手(2),所述把手(2)连接在杯体(1)的侧面,所述杯体(1)和把手(2)为一个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1)的内部设置有内胆(3),所述内胆(3)的顶部通过隔热环(4)与把手(2)连接,所述隔热环(4)的顶部通过第一粘胶层(5)与杯体(1)粘接在一起,所述隔热环(4)的底部通过第二粘胶层(6)与内胆(3)粘接在一起,所述杯体(1)、把手(2)和内胆(3)均为陶瓷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1)与内胆(3)之间设置有隔热套(7),所述隔热套(7)可拆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环(4)和隔热套(7)均由玻璃纤维层(8)、石棉层(9)和岩棉层(10)组成,所述石棉层(9)位于玻璃纤维层(8)和岩棉层(1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层(8)与石棉层(9)粘接在一起,所述石棉层(9)与岩棉层(10)粘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纤维层(8)的厚度为2-3mm,所述石棉层(9)的厚度为2-4mm,所述岩棉层(10)的厚度为5-7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98459.4U CN210095360U (zh) | 2019-04-28 | 2019-04-28 | 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98459.4U CN210095360U (zh) | 2019-04-28 | 2019-04-28 | 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095360U true CN210095360U (zh) | 2020-02-21 |
Family
ID=69537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598459.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95360U (zh) | 2019-04-28 | 2019-04-28 | 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095360U (zh) |
-
2019
- 2019-04-28 CN CN201920598459.4U patent/CN21009536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891397U (zh) | 一种金属保温杯 | |
CN210095360U (zh) | 一种防烫手的陶瓷水杯 | |
CN209202678U (zh) | 一种具有多层结构的保温杯 | |
CN206652001U (zh) | 一种渣液分离煎煮壶 | |
CN210493598U (zh) | 一种茶艺壶 | |
CN211154980U (zh) | 复层容器 | |
CN209932259U (zh) | 一种隔热型密胺模塑组合碗具 | |
CN211022039U (zh) | 一种具有隔热功能的茶缸 | |
CN208658554U (zh) | 一种保温壶结构 | |
CN205006529U (zh) | 一种防滑隔热纸杯 | |
CN209058669U (zh) | 一种两用式陶瓷杯 | |
CN212912648U (zh) | 保温陶瓷杯 | |
CN210330282U (zh) | 一种防溢营养煲 | |
CN218683527U (zh) | 一种具有保温隔热功能的陶瓷碗 | |
CN214678622U (zh) | 一种家用和个人用电加热容器端面密封结构 | |
CN210810585U (zh) | 一种可视钢化玻璃锅盖结构 | |
CN212196414U (zh) | 一种绿色保温陶瓷器皿 | |
CN213405644U (zh) | 一种无塑耐高温纸杯 | |
CN213488183U (zh) | 一种隔热性好的陶瓷餐具 | |
CN214631598U (zh) | 一种竹壳不锈钢保温焖烧罐 | |
CN212438117U (zh) | 一种隔热性好的陶瓷餐具 | |
CN212729446U (zh) | 一种带防尘帽的裸露式双层隔热吸管水杯 | |
CN219742478U (zh) | 一种保温锅 | |
CN214631692U (zh) | 一种隔热型吊环 | |
CN107080426A (zh) | 一种可改变杯体大小的保温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