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91947U -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 Google Patents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91947U
CN210091947U CN201920774845.4U CN201920774845U CN210091947U CN 210091947 U CN210091947 U CN 210091947U CN 201920774845 U CN201920774845 U CN 201920774845U CN 210091947 U CN210091947 U CN 210091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pring damping
damping mechanism
power supply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7484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诗长
黄文体
郭德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7484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91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91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919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包括开关壳体、储能操作机构、至少一组接触系统、至少一个灭弧室;每组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组件、负载端触头、第一电源触头和第二电源触头,储能操作机构与动触头组件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组件转动;每组所述接触系统均与一个灭弧室对应配合;所述接触系统和灭弧室设置在储能操作机构的一侧,灭弧室设置在动触头组件的一侧,灭弧室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触头对应配合,灭弧室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触头对应配合,灭弧室的中部与负载端触头对应配合;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能实现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的自动转换,且灭弧性能好。

Description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许多重要场合都采用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进行供电,是将负载电路从一路电源自动转换接至到另一电路的开关电器,因此对供电的连续性,可靠性有十分重要的要求,所有在紧急供电系统中产品的可靠性尤为重要。
现有三段位旋转插入式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多存在以下问题:
大多数产品分闸与合闸速度完全取决于驱动电机的转换速度,此类产品不能使触头快速接通和分断,导致接通与分断能力不高。
灭弧室安装和固定结构复杂,灭弧效果不好,灭弧产生的高温气体不能及时排出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接触系统的动触头组件结构复杂,动触头的安装不可靠,影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动作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能实现第一电源和第二电源的自动转换,且灭弧性能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包括开关壳体以及设置在开关壳体内部的储能操作机构A、至少一组接触系统3020、至少一个灭弧室3b;每组所述接触系统3020包括动触头组件30a以及与动触头组件30a配合的负载端触头2a、第一电源触头2b和第二电源触头2c,储能操作机构A与动触头组件30a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组件30a转动,使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导通,或者使负载端触头2a和第二电源触头2c导通;
每组所述接触系统3020均与一个灭弧室3b对应配合;所述接触系统 3020和灭弧室3b设置在储能操作机构A的一侧,灭弧室3b设置在动触头组件30a的一侧,灭弧室3b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触头2b对应配合,灭弧室 3b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触头2c对应配合,灭弧室3b的中部与负载端触头 2a对应配合。
优选的,所述开关壳体包括第一电源基座1a、第二电源基座1b和罩壳 1c,罩壳1c和第二电源基座1b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源基座1a上侧的两端;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设置在罩壳1c和第一电源基座1a之间,接触系统3020 和灭弧室3b设置在第二电源基座1b和第一电源基座1a之间。
优选的,所述灭弧室3b包括灭弧壁30b和灭弧栅片31b,在相对设置的两个灭弧壁30b之间设有四个栅片组,依次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栅片组31b0、第二栅片组31b1、第三栅片组31b2和第四栅片组31b3,各栅片组均包括多片并排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31b,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的距离>同一栅片组内的相邻两个灭弧栅片31b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栅片组31b0设置在第二电源触头2c一侧,第二栅片组31b1和第三栅片组31b2分别设置在负载端触头2a两侧,第四栅片组31b3设置在第一电源触头2b一侧,第一栅片组31b0和第二栅片组31b1位于第二电源触头2c和负载端触头2a之间,第三栅片组31b2和第四栅片组31b3位于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 之间。
优选的,所述灭弧栅片31b为U字形结构,其包括栅片横梁310b以及分别设置在栅片横梁310b两端的栅片高脚311b和栅片低脚312b,栅片高脚311b的长度>栅片低脚312b的长度,栅片高脚311b、栅片横梁310b、栅片低脚312b围成C形的灭弧槽315b,灭弧狭缝314b一端与灭弧槽315b 相通;在同一栅片组中,相邻的两片灭弧栅片31b,一个灭弧栅片31b的栅片高脚311b、栅片低脚312b分别与另一个灭弧栅片31b的栅片低脚312b、栅片高脚311b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组件30a包括触头支持300a、接触片301a、弹簧片302a和触头固定轴303a,触头支持300a一侧设有触头装配槽3000a,触头装配槽3000a中部设有触头隔板3002a,两个接触片301a相对设置在触头装配槽3000a内且分别位于触头隔板3002a的两侧,两个接触片301a 的两端均相对设置形成具有接触槽的两个动触头,两个弹簧片302a分别设置在两个接触片301a的两侧,每个弹簧片302a的两端均与一个接触片301a 的两端抵压,触头固定轴303a穿过接触片301a、弹簧片302a和触头支持 300a,将接触片301a、弹簧片302a和触头支持300a固定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接触片301a为“凵”字形结构,包括装配部3010a、触点臂3011a和动触点3012a,两个触点臂3011a分别与装配部3010a的两端折弯相连,每个触点臂3011a与装配部3010a之间的夹角为α,90°<α<180°,每个触点臂3011a的自由端一侧均设有一个动触点3012a,触点臂3011a和装配部3010a位于同一平面内,两个动触点3012a位于两个触点臂3011a的同一侧;所述装配部3010a的与触头装配槽3000a底侧接触的边沿上设有至少一个触头凸起3013a,触头装配槽3000a的底侧设有至少一个触头限位槽3001a,触头凸起3013a与触头限位槽3001a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包括机构支架1,机构支架1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之间设有驱动转盘3、连杆机构、左弹簧阻尼机构61、右弹簧阻尼机构60、左驱动轴71、右驱动轴70,驱动转盘3枢转设置在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之间,连杆机构与驱动转盘3相连,左弹簧阻尼机构61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另一端通过左驱动轴71与连杆机构相连,右弹簧阻尼机构60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另一端与连杆机构相连,左驱动轴71和右驱动轴70分别与动触头组件30a 驱动配合,相对设置的两个左轨道孔15分别设置在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 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右轨道孔14分别设置在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上,左驱动轴7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左轨道孔15内且能在左轨道孔15内往复滑动,右驱动轴7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右轨道孔14内且能在右轨道孔 14内往复滑动;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的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右弹簧阻尼机构60 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一电源和负载,并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的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 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二电源和负载,并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
优选的,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第一电源合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一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处于第二电源合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 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二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优选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右驱动杆40、左驱动杆41、右连杆50和左连杆51;所述右驱动杆40一端与驱动转盘3相连,另一端通过右驱动轴 70与右连杆50一端、右弹簧阻尼机构60一端铰接,右弹簧阻尼机构60另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左驱动杆41一端与驱动转盘3相连,另一端通过左驱动轴71与左连杆51一端、左弹簧阻尼机构61一端铰接,左弹簧阻尼机构61另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右连杆50另一端通过铰接轴52与左连杆51另一端铰接,铰接轴52的两端分别与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相连;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右驱动杆40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一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左驱动杆41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 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机构3a快速导通第二电源和负载,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
优选的,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右驱动杆 40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一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左驱动杆41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快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二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负载端触头与灭弧室中部对应配合,第一电源触头与灭弧室下端对应配合,第二电源触头与灭弧室上端对应配合,使灭弧室的不同部分对自动转换的不同触头产生的电弧进行熄灭,确保接触系统各部分产生的电弧被充分熄灭。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将储能操作机构设置在一个空间内,将接触系统和灭弧室设置在另一空间内,实现了电气隔离,保证了用户的用电安全,同时避免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保证了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开关壳体的第一电源基座、第二电源基座和罩壳;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储能操作机构、接触系统、灭弧室与第一电源基座的装配关系;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第一电源触头和第二电源触头的位置关系;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接触系统和灭弧室的配合关系;
图5是本实用新型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动触头组件既没有导通负载端触头和第一电源触头,也没有导通负载端触头和第二电源触头;
图6是本实用新型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动触头组件导通负载端触头和第一电源触头;
图7是本实用新型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动触头组件导通负载端触头和第二电源触头;
图8是本实用新型储能操作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储能操作机构的投影视图,至少示出了驱动转盘、连杆机构、左弹簧阻尼机构、右弹簧阻尼机构的连接关系;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操作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驱动转盘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驱动圆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机构支架的投影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机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前侧壁的结构;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机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后侧壁的结构;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组件的投影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图17的A1-A1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触头支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触头支持的投影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图20的A2-A2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动触头的投影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弹簧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弹簧片的投影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灭弧室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灭弧室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去除了一侧的灭弧壁,示出了四组栅片组的分布;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去除一侧灭弧壁的灭弧室的投影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灭弧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灭弧栅片的投影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负载端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负载端触头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电源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电源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电源基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电源基座的投影示意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图36的A3-A3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电源基座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
图3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电源基座的结构示意图,至少示出了第二电源装配台;
图4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电源基座的投影示意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图40的A4-A4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实用新型储能操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驱动圆盘与第一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第三微动开关的位置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1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包括开关壳体以及设置在开关壳体内部的储能操作机构A、至少一组接触系统3020、至少一个灭弧室3b;每组所述接触系统3020与一个灭弧室3b对应配合;每组所述接触系统3020 均包括动触头组件30a以及与动触头组件30a配合的负载端触头2a、第一电源触头2b和第二电源触头2c;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与动触头组件30a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组件30a转动,使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 导通,或者使负载端触头2a和第二电源触头2c导通。
优选的,如图1-4所示,所述开关壳体包括第一电源基座1a、第二电源基座1b和罩壳1c,第二电源基座1b和罩壳1c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源基座 1a上侧两端。进一步的,如图1-4所示,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设置在罩壳 1c和第一电源基座1a之间,接触系统3020和灭弧室3b设置在第二电源基座1b和第一电源基座1a之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方向,所述罩壳1c的右侧与第二电源基座1b的左侧相连。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将储能操作机构A设置在一个空间内,将接触系统和灭弧室设置在另一空间内,实现了电气隔离,保证了用户的用电安全,同时避免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保证了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源基座1b和第一电源基座1a之间、罩壳1c和第一电源基座1a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或者螺钉连接,或者两种方式兼用。优选的,如图4-7所示,所述接触系统3020包括动触头组件30a以及与动触头组件30a配合的负载端触头2a、第一电源触头2b和第二电源触头 2c;所述动触头组件30a包括两个动触头,所述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其中一个动触头位于第二电源触头2c与负载端触头2a之间,另一个动触头位于负载端触头2a与第一电源触头2b之间;所述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处于双分闸状态时,所述动触头组件30a向方向D1旋转,使两个动触头分别与负载端触头2a和第二电源触头2c接触导通,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所述自动触头组件30a向方向D2旋转,使两个动触头分别与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接触导通,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所述方向D1与方向D2为相反方向。
优选的,如图8-15所示,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包括机构支架1,机构支架1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储能操作机构A还包括设置在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之间的驱动转盘3、连杆机构、左弹簧阻尼机构 61、右弹簧阻尼机构60、左驱动轴71和右驱动轴70,驱动转盘3枢转设置在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之间,连杆机构与驱动转盘3相连,左弹簧阻尼机构61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另一端通过左驱动轴71与连杆机构相连,右弹簧阻尼机构60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另一端与连杆机构相连,左驱动轴和右驱动轴70分别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动触头组件30a驱动配合;所述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上均设有相对设置的左轨道孔15和右轨道孔14,设置在前侧壁10上的左轨道孔15、右轨道孔14分别与设置在后侧壁11上的左轨道孔15、右轨道孔14相对设置,左驱动轴7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左轨道孔15内,左轨道孔15的形状与左驱动轴71的运动轨迹匹配,右驱动轴7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右轨道孔14内,右轨道孔14的形状与右驱动轴70的运动轨迹匹配。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的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右弹簧阻尼机构60 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一电源和负载,并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 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 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机构3a快速分断第一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的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 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二电源和负载,并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所述储能操作机构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 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 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机构3a快速分断第二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时,经过右弹簧阻尼机构60的储能和释能,使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则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一电源和负载,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时,经过右弹簧阻尼机构61的储能和释能,使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则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二电源和负载,从而使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合闸速度显著提高,不会受到电机或手动操作的速度的影响,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动作性能;而且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能分别保持在双分闸状态、第一电源合闸状态、第二电源合闸状态,实现了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三段式操作;所述机构支架1确保了储能操作机构A各部分的可靠安装,保证了储能操作机构A可靠稳定的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第一临界点是右弹簧阻尼机构60由储能状态变为释能状态的分界点;所述第二临界点是左弹簧阻尼机构61由储能状态变为释能状态的分界点;所述方向R1和方向R2指代驱动转盘3的两个不同的转动方向,具体的,如图9所示,方向R1为逆时针方向,方向R2为顺时针方向。
优选的,所述灭弧室3b内设有多个栅片组。如图4-7所示,所述灭弧室3b包括灭弧壁30b和灭弧栅片31b,在相对设置的两个灭弧壁30b之间设有四个栅片组,依次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栅片组31b0、第二栅片组31b1、第三栅片组31b2和第四栅片组31b3,各栅片组均包括多片并排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31b,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的距离>同一栅片组内的相邻两个灭弧栅片31b之间的距离。所述接触系统3020包括动触头组件30a以及与动触头组件30a配合使用的负载端触头2a、第一电源触头2b和第二电源触头 2c,负载端触头2a位于第一电源触头2b和第二电源触头2c之间,所述第一栅片组31b0设置在第二电源触头2c一侧,第二栅片组31b1和第三栅片组31b2分别设置在负载端触头2a两侧,第四栅片组31b3设置在第一电源触头2b一侧,第一栅片组31b0和第二栅片组31b1位于第二电源触头2c 和负载端触头2a之间,第三栅片组31b2和第四栅片组31b3位于第一电源触头2b和负载端触头2a之间。优选的,所述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其中一个动触头位于第二电源触头2c与负载端触头2a之间,且位于第一栅片组31b0和第二栅片组31b1之间,另一个动触头位于负载端触头2a与第一电源触头2b之间,且位于第三栅片组31b2和第四栅片组 31b3之间。所述第一栅片组31b0用于熄灭动触头与第二电源触头2c分离时产生的电弧,第二栅片组31b1和第三栅片组31b2用于动触头从不同方向与负载端触头2a分离时产生的电弧,第四栅片组31b3用于熄灭动触头与第一电源触头2b分离时产生的电弧,本实用新型灭弧室3b可熄灭接触系统3020各处产生的电弧,同时相比于现有的灭弧栅片连续设置的灭弧室,可有效减少灭弧栅片的使用数量,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而且有利于减轻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自重,便于安装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可以根据触头打开的角度、排气口的位置,灵活设置栅片组的位置和每组栅片组的灭弧栅片的倾斜角度,以实现最佳的灭弧和排气效果。
优选的,如图28所示,所述第一栅片组31b0和第四栅片组31b3互为对称结构,第二栅片组31b1和第三栅片组31b2互为对称结构,第一栅片组。进一步的,每组栅片组内的多片灭弧栅片31b均平行间隔设置,使每组栅片组的出气端均与一个排气口相对设置。
优选的,如图29和30所示,所述灭弧栅片31b为U字形结构,其包括栅片横梁310b以及分别设置在栅片横梁310b两端的栅片高脚311b、栅片低脚312b,栅片高脚311b的长度>栅片低脚312b的长度,栅片横梁310b、栅片高脚311b、栅片低脚312b围成C形的灭弧槽315b,栅片横梁310b上设有灭弧狭缝314b,灭弧狭缝314b一端与灭弧槽315b相同。进一步的,如图27所示,同一栅片组中,相邻的两片灭弧栅片31b,一个灭弧栅片31b 的栅片高脚311b、栅片低脚312b分别与另一个灭弧栅片31b的栅片低脚 312b、栅片高脚311b相对设置。所述灭弧狭缝314b有利于减小电弧进入栅片组的阻力,有利于提高灭弧效率;而且每个栅片组中的灭弧栅片交替设置,形成栅片组进口处的栅片高脚、栅片低脚交错结构,也有利于减小电弧进入栅片组的阻力,有利于提高灭弧效率。
优选的,如图16-25所示,所述动触头组件30a包括触头支持300a、接触片301a、弹簧片302a和触头固定轴303a,触头支持300a一侧设有触头装配槽3000a,触头装配槽3000a中部设有触头隔板3002a,两个接触片301a相对设置在触头装配槽3000a内且分别位于触头隔板3002a的两侧,两个接触片301a的两端均相对设置形成具有接触槽的两个动触头,每个弹簧片302a的两端均与一个接触片301a的两端抵压,触头固定轴303a穿过接触片301a、弹簧片302a、触头隔板3002a和触头支持300a,将接触片 301a、弹簧片302a和触头支持300a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动触头组件30a,其结构简单,便于装配,触头隔板3002a使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片 301a之间形成一定距离的间隙,有利于简化接触片301a的结构,更加便于动触头与负载端触头、电源触头的插接配合。进一步的,如图22和23所示,所述接触片301a为“凵”字形结构,包括装配部3010a、触点臂3011a 和动触点3012a,两个触点臂3011a与分别与装配部3011a的两端折弯相连,每个触点臂3011a与装配部3010a之间的夹角为α,90°<α<180°,每个触点臂3011a的自由端一侧均设有一个动触点3012a,触点臂3011a和装配部3010a位于同一平面内,两个动触点位于两个触点臂3011a的同一侧。进一步的,如图18、22和23所示,所述装配部3010a朝向触头装配槽3001a 底侧的边沿上设有至少一个触头凸起3013a,触头限位槽3001a与触头凸起 3013a限位配合。所述触头凸起3013a和触头限位槽3001a的限位配合,可有效限制接触片301a与触头支持300a之间的相对移动。
如图1-4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一种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包括开关壳体以及设置在开关壳体内部的储能操作机构A、至少一组接触系统3020、至少一个灭弧室3b;每组所述接触系统3020与一个灭弧室3b对应配合;每组所述接触系统3020均包括动触头组件30a以及与动触头组件30a配合的负载端触头2a、第一电源触头2b、第二电源触头2c;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与动触头组件30a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组件30a转动,使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导通,或者使负载端触头2a和第二电源触头2c导通。
在实际使用中,所述负载端触头2a与负载相连,第一电源触头2b与第一电源相连,第二电源触头2c与第二电源相连;其中,第一电源是常用电源,则第二电源是备用电源,第一电源是备用电源,则第二电源是常用电源。
具体的,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包括四组并排设置的接触系统3020和四个灭弧室3b,每个接触系统3020与一个灭弧室3b对应配合,四个接触系统3020的动触头组件30a同轴联动,组成动触头机构3a,储能操作机构A设置在动触头机构3a一端外侧,与其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机构3a转动。
优选的,如图1-4所示,所述开关壳体包括第一电源基座1a、第二电源基座1b和罩壳1c,第二电源基座1b和罩壳1c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源基座 1a上侧两端,储能操作机构A设置在罩壳1c和第一电源基座1a之间,接触系统3020和灭弧室3b设置在第二电源基座1b和第一电源基座1a之间。
优选的,如图4-7所示,所述接触系统3020中,第一电源触头2b和第二电源触头2c分别设置在动触头组件30a的下侧和上侧,负载端触头2a 位于动触头组件30a的一侧,负载端触头2a、第一电源触头2b、第二电源触头2c分别位于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具体的,如图4-7所示方向,所述接触系统3020中,负载端触头2a、第一电源触头2b和第二电源触头2c设置在动触头组件30a的环向外侧,第二电源触头2c设置在动触头组件30a的上侧,第一电源触头2b设置在动触头组件30a的下侧,负载端触头2a设置在动触头组件30a的左侧且位于第一电源触头2b和第二电源触头2c之间。
如图4-7所示,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储能操作机构A具有三种工作状态,分别是:1、双分闸状态,如图4和5所示,动触头组件30a 既不导通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也不导通负载端触头2a和第二电源触头2c;2、第一电源合闸状态,如图6所示,动触头组件30a导通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3、第二电源合闸状态,如图7所示,动触头组件30a导通负载端触头2a和第二电源触头2c。进一步的,如图5 所示,所述动触头组件30a向方向D2(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进入图6所示状态,动触头组件30a导通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所述动触头组件30a向方向D1(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进入图7的状态,动触头组件30a导通负载端触头2a和第二电源触头2c。
如图8-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储能操作机构A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包括机构支架1,机构支架1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储能操作机构A还包括枢转设置在前侧壁10和后侧壁 11之间的驱动转盘3、连杆机构、左弹簧阻尼机构61、右弹簧阻尼机构60、左驱动轴71和右驱动轴70,连杆机构与驱动转盘3相连,左弹簧阻尼机构 61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另一端通过左驱动轴71与连杆机构相连,右弹簧阻尼机构60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另一端通过右驱动轴70与连杆机构相连,左驱动轴71和右驱动轴70分别与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动触头组件30a驱动配合;所述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上均设有相对设置的左轨道孔15和右轨道孔14,前侧壁10上的左轨道孔15和右轨道孔14分别与后侧壁11上的左轨道孔15、右轨道孔14相对设置,左驱动轴7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左轨道孔15内,左轨道孔15的形状与左驱动轴71的运动轨迹匹配,右驱动轴7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右轨道孔14内,右轨道孔14的形状与右驱动轴70的运动轨迹匹配。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的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右弹簧阻尼机构60 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一电源和负载,并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 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 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一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的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 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二电源和负载,并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 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 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二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具体的,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电源导通的方向R1为逆时针方向,第二电源导通的方向R2为顺时针方向。如图9所示,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的方向R1(逆时针方向),右弹簧阻尼机构60的左端由下向上摆动,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变为平直状态时,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达到最大(即第一临界点),右弹簧阻尼机构60的左端继续向上摆动,则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右弹簧阻尼机构60 释能,带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向方向 R1(逆时针方向)转动,快速导通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图9所示的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的方向R2(顺时针方向)转动,右弹簧阻尼机构60的左端由上向下摆动,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变为平直状态时,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达到最大(即第一临界点),右弹簧阻尼机构60的左端继续向下摆动,则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带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 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向方向R2(顺时针方向)转动,快速分断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如图9所示,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的方向R2转动(顺时针方向),左弹簧阻尼机构61的右端由下而上摆动,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变为平直状态时,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达到最大(即第二临界点),左弹簧阻尼机构61的右端继续向上摆动,则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带动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 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向方向R2(顺时针方向)转动,快速导通负载端触头 2a和第二电源触头2c,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图9所示的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的方向R1(逆时针方向)转动,左弹簧阻尼机构 61的右端由上而下摆动,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变为平直状态,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达到最大(即第二临界点),左弹簧阻尼机构61的右端继续向下摆动,则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带动左驱动轴71 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向方向R1(逆时针方向)转动,快速分断负载端触头2a和第二电源触头2c,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优选的,如图10所示,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左驱动杆41、右驱动杆40、左连杆51和右连杆50;所述右驱动杆40一端与驱动转盘3相连,另一端通过右驱动轴70与右连杆50一端、右弹簧阻尼机构60一端铰接,右弹簧阻尼机构60另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左驱动杆41一端与驱动转盘3相连,另一端通过左驱动轴71与左连杆51一端、左弹簧阻尼机构61一端铰接,左弹簧阻尼机构61另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右连杆50另一端通过铰接轴52与左连杆51另一端铰接,铰接轴5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前侧壁10 和后侧壁11上。
优选的,所述铰接轴52可以发生微小范围的移动,以便于储能操作机构A的组装。
具体的,如图9和10所示,所述驱动转盘3设置在左弹簧阻尼机构61 和右弹簧阻尼机构61上方,且左弹簧阻尼机构61和右弹簧阻尼机构60分别位于驱动转盘3的左侧和右侧,连杆机构设置在驱动转盘3下侧且位于左弹簧阻尼机构61和右弹簧阻尼机构60上方,驱动转盘3下部两端分别与左驱动杆41的上端、右驱动杆40的上端相连,左驱动杆41的下端通过左驱动轴71与左连杆51的左端、左弹簧阻尼机构61的右端铰接,左弹簧阻尼机构61的左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右驱动杆40的下端通过右驱动轴 70与右连杆50的右端、右弹簧阻尼机构60的左端铰接,右弹簧阻尼机构 60的右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左连杆51的右端通过铰接轴52与右连杆50 的左端铰接,铰接轴52位于左驱动杆41和右驱动杆40之间,且两端分别与机构支架1的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相连。
如图9所示,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右驱动杆40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一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 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右驱动杆40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一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如图9所示,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外力使驱动转盘3 向第二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左驱动杆41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急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二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左驱动杆41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快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二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 进入双分闸状态。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右驱动杆40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右驱动杆前端和右驱动杆后端,右驱动杆前端设有沿右驱动杆40轴向延伸的右腰形孔400,右驱动杆后端通过右驱动轴70与右弹簧阻尼机构60一端铰接;所述左驱动杆41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左驱动杆前端和左驱动杆后端,左驱动杆前端设有沿左驱动杆41轴向延伸的左腰形孔410,左驱动杆后端通过左驱动轴71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铰接;如图9和10所示,所述驱动转盘3包括设置在其上的右曲柄30和左曲柄31,右曲柄30插装在右腰形孔400内且右曲柄30能在右腰形孔400内往复移动,左曲柄31插装在左腰形孔410内且左曲柄31能在左腰形孔410内往复移动。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所述左曲柄31到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与右曲柄30到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距离相同;所述左曲柄31与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与右曲柄30与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β<180°且≥90°。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所述左曲轴31和右曲轴30均位于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下方。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驱动转盘3、右曲柄30、左曲柄31、右驱动杆40、左驱动杆41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配合,即右驱动杆40不设置右腰形孔400,左驱动杆41不设置左腰形孔410,而是在驱动转盘3上设置相应的两个腰形孔,右曲柄30设置在一个腰形孔中且与右驱动杆40上端铰接,左曲柄31设置在另一个腰形孔中且与左驱动杆41上端铰接。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右弹簧阻尼机构60、右驱动杆40、右连杆 50、右驱动轴70均位于铰接轴52和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一侧,左弹簧阻尼机构61、左驱动杆41、左连杆51、左驱动轴71均位于铰接轴 52和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连线另一侧。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所述铰接轴52和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连线L-L,右弹簧阻尼机构60和左弹簧阻尼机构61、右驱动杆40和左驱动杆41、右连杆50和左连杆51、右驱动轴70和左驱动轴71,均以连线L-L为对称轴互为对称结构。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右弹簧阻尼机构60包括右弹簧602、右弹簧支架601和右枢轴604,右弹簧支架601包括设置在其一端沿右弹簧支架 601轴向延伸的右支架腰形孔603,右枢轴604插装在右支架腰形孔603内且两端分别与前侧壁10、后侧壁11相连,右弹簧602套设在右弹簧支架 601上,一端与右枢轴604相连,另一端与右弹簧支架601的与右驱动杆 40铰接的一端相连;所述左弹簧阻尼机构61包括左弹簧612、左弹簧支架 611和左枢轴614,左弹簧支架611包括设置在其一端沿左弹簧支架611轴向延伸的左支架腰形孔613,左枢轴614插装在左支架腰形孔613内且两端分别与前侧壁10、后侧壁11相连,左弹簧612套设在左弹簧支架611上,一端与左枢轴614相连,另一端与左弹簧支架611的与左驱动杆41铰接的一端相连。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右弹簧阻尼机构60和左弹簧阻尼机构61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以右弹簧阻尼机构60为例,将右弹簧支架601替换为伸缩杆,也可以上完成右弹簧602的储能和释能过程,但是相比于本实用新型的右弹簧支架601,伸缩杆的伸缩过程的摩擦力,可能影响右弹簧602 的释能速度,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储能操作机构A的动作性能受到移动程度的影响。
以下内容,将以所述右弹簧阻尼机构60为例,对右弹簧阻尼机构60 和左弹簧阻尼机构61的储能释能过程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为右弹簧阻尼机构60的初始状态,当其左端向上摆动时,由于右连杆50的一端固定,使得右弹簧支架601在摆动同时向左侧移动,使右枢轴603与右驱动轴70 之间的间距逐渐缩短,则右弹簧602逐渐被压缩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 60摆动至水平状态时,右弹簧602储能达到最大,右弹簧阻尼机构60左端继续向上摆动,则右弹簧602开始释能,同时右弹簧支架601向左侧移动,带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
优选的,如图8所示,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还包括枢转设置在机构支架12一侧的驱动圆盘2,驱动圆盘2与动触头组件30a同轴联动,驱动圆盘2包括对称分布在其两侧的右圆弧槽20和左圆弧槽21,右圆弧槽20和左圆弧槽21的圆心与驱动圆盘2的转动中心重合,右圆弧槽20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右圆弧槽上端200和右圆弧槽下端201,左圆弧槽21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左圆弧槽上端210和左圆弧槽下端211,右驱动轴70 一端设置在右圆弧槽20内,左驱动轴71一端设置在左圆弧槽21内。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圆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右驱动杆40驱动右弹簧阻尼机构60 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通过右驱动轴70推动右圆弧槽上端200,使驱动圆盘2加速转动,驱动圆盘2带动动触头组件30a转动并使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一电源和负载,并使储能操作机构 A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的驱动转盘 3通过右驱动杆40驱动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通过右驱动轴70推动右圆弧槽下端201,使驱动圆盘2 加速转动,驱动圆盘2带动动触头组件30a转动并使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一电源和负载,并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左驱动杆41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 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通过左驱动轴71推动左圆弧槽上端210,使驱动圆盘2加速转动,驱动圆盘2带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二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左驱动杆41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 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通过左驱动轴71推动左圆弧槽下端211,使驱动圆盘2加速转动,驱动圆盘2 带动动触头组件30a转动并使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二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驱动转盘3通过右驱动杆40驱动右弹簧阻尼机构 60储能和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时,驱动转盘3的左曲轴31在左驱动杆 41的左腰形孔410内移动,不会使左驱动杆41动作,左驱动轴71的位置不变;所述驱动转盘3通过左驱动杆41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和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时,驱动转盘3的右曲轴30在右驱动杆40的右腰形孔400内移动不会使右驱动杆40动作,右驱动杆70的位置不变。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也可以不设置驱动圆盘2,而是在动触头组件30a的触头支持300a的侧面上设置与左圆弧槽21、右圆弧槽 20类似的结构,以通过左驱动轴71、右驱动轴70驱动动出头组件30a转动。
优选的,如图42所示,所述驱动圆盘2还包括设置在其一端的触发凸起22以及设置在驱动圆盘2另一端的触发凹槽23;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还包括设置在前侧壁10一侧的第一微动开关2w0、第二微动开关2w1和第三微动开关2w2,第一微动开关2w0与双分闸指示灯相连,第二微动开关2w1 与第一电源导通指示灯相连,第三微动开关2w2与第二电源导通指示灯相连;所述触发凹槽23与第一微动开关2w0配合,触发凸起22分别与第二微动开关2w1、第三微动开关2w2配合;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第一微动开关2w0导通,双分闸指示灯点亮,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第一电源合闸状态时,第一微动开关2w0关断,双分闸指示灯熄灭,第二微动开关2w1导通,第一电源导通指示灯点亮,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第二电源合闸状态时,第一微动开关2w1关断,双分闸指示灯熄灭,第三微动开关2w2导通,第二电源导通指示灯点亮。
具体的,如图42所示,所述触发凸起22设置在驱动圆盘2的上端,触发凹槽23设置在驱动圆盘2的下端,第二微动开关2w1和第三微动开关 2w2分别设置在触发凸起22的左右两侧,第一微动开关2w0设置在驱动圆盘2下方;所述第一微动开关2w0包括第一拨杆,第一拨杆一端与第一微动开关2w0相连,另一端设有滚轮,滚轮设于触发凹槽23内,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第一微动开关2w0的滚轮位于触发凹槽23内,此时第一微动开关2w0导通,双分闸指示灯点亮;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转换至第一电源合闸状态时,驱动圆盘2逆时针旋转,触发凸起 22顶压第二微动开关2w1的拨杆使其导通,触发凹槽23则从滚轮上方向右上方移动,使驱动圆盘2的边沿顶压滚轮,使第一微动开关2w0关断,则双分闸指示灯熄灭;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转换至第二电源合闸状态时,驱动圆盘2顺时针旋转,触发凸起22顶压第三微动开关2w2的拨杆使其导通,触发凹槽23则从滚轮上方向左上方移动,使驱动圆盘2的边沿顶压滚轮,使第一微动开关2w0关断,则双分闸指示灯熄灭。
优选的,如图9-11所示,为所述驱动转盘3的一个实施例。
所述驱动转盘3包括相对设置且互为镜像结构的第一盘340和第二盘 341,第一盘340和第二盘341的上端通过两个并排设置的连接轴33相连,连接轴33位于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上方,左曲柄31和右曲柄30位于穷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下方,左曲柄31和右曲柄30位于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下方,左曲柄31、右曲柄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盘340、第二盘341 相连,左曲柄31与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连线,与右曲柄30与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β<180°且>0°。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所述驱动转盘3为轴对称结构。
优选的,如图8-11所示,所述驱动转盘3还包括设置在其上的转盘轨道轴32,转盘轨道轴32中部与驱动转盘3固定相连,两端分别插装在机构支架1的两个转盘轨道孔12内且能在转盘轨道孔12内往复移动,转盘轨道孔12的形状与转盘轨道轴32的运动轨迹匹配。进一步的,所述转盘轨道孔12为弧形孔,其圆心与驱动转盘3的旋转中心重合。
优选的,如图8所示,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还包括为驱动转盘3提供使其转动的外力的电机,电机与驱动转盘3的转盘轴孔相连。进一步的,如图8和11所示,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还包括手柄,手柄下边设有手柄卡槽,使用手柄驱动驱动转盘3转动时,手柄下端插入驱动转盘3的第一盘 340和第二盘341之间,且卡置在两个连接轴33之间,手柄卡槽与转盘轨道轴32限位配合。
如图8,13-15所示,为所述的机构支架1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机构支架1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壁10和后侧11,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上均设有对称设置的左轨道孔15和右轨道孔14、圆盘枢轴孔16以及转盘枢轴孔13,前侧壁10上的左轨道孔15和右轨道孔14,分别与后侧壁11上的左轨道孔15和右轨道孔14对称设置,前侧壁10上的圆盘枢轴孔16和转盘枢轴孔13,分别与后侧壁11上的圆盘枢轴孔16和转盘枢轴孔13对称设置。优选的,如图8,13-15所示,所述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上均设有转盘轨道孔12,两个转盘轨道孔12对称设置。优选的,如图8,13-15 所示,所述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的中部两侧分别设有左安装臂18和右安装臂17,前侧壁10上的左安装臂18、右安装臂17分别与后侧壁11上的左安装臂18、右安装臂17相对设置。进一步的,同一侧壁的左安装臂18 和右安装臂17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机构支架1为一体式结构,前侧壁10的一端通过连接壁 19与后侧壁11的一端相连,前侧壁10的另一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组装臂102,组装臂102与前侧壁10直角相连,且两个组装臂102均向后侧壁11方向折弯,每个组装臂102的自由端均设有一个卡槽,后侧壁11的另一端两侧各设有一个卡臂113,卡臂113卡置在卡槽中。
具体的,如图13所示,同一侧壁上的左轨道孔15和右轨道孔14分别设置在该侧壁的圆盘枢轴孔16的两侧,左轨道孔15、右轨道孔14均为弧形孔,左轨道孔15的圆心、右轨道孔14的圆心、圆盘枢轴孔16的圆心重合,转盘枢轴孔13位于圆盘枢轴孔16上侧;所述转盘轨道孔12设置在转盘枢轴孔13的上侧,转盘轨道孔12为弧形孔,其圆心与转盘枢轴孔13的圆心重合,同一侧壁上的左安装臂18和右安装臂17分别设置在该侧壁的中部两端,前侧壁10下端通过连接壁19与后侧壁11的下端相连,前侧壁 10的上端两侧各设有一个组装臂102,后侧壁11的上端两侧各设有一个卡臂113。
如图4,26-30所示,为所述灭弧室3b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灭弧室3b包括灭弧壁30b和灭弧栅片31b,在相对设置的两个灭弧壁30b之间依次间隔设有第一栅片组31b0、第二栅片组31b1、第三栅片组31b2和第四栅片组31b3,各组栅片组均包括多片并排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31b,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的距离>同一栅片组内的相邻两个灭弧栅片 31b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的,如图27和28所示,所述第一栅片组31b0、第二栅片组31b1、第三栅片组31b2和第四栅片组31b3成扇形分布。
优选的,如图27所示,在同一栅片组中,相邻的两片灭弧栅片31b,一个灭弧栅片31b的栅片高脚311b、栅片低脚312b,分别与另一个灭弧栅片31b的栅片低脚312b、栅片高脚311b相对设置。
优选的,如图29和30所示,所述灭弧栅片31b为U字形结构,其包括栅片横梁310b以及分别设置在栅片横梁310b两端的栅片高脚311b和栅片低脚312b,栅片高脚311b的长度>栅片低脚312b的长度,栅片横梁310b、栅片高脚311b、栅片低脚312b围成C形的灭弧槽315b,栅片横梁310b上设有灭弧狭缝314b,灭弧狭缝314b一端与灭弧槽315b相同。进一步的,如图30所示,所述栅片高脚311b和栅片低脚312b分别与栅片横梁310b 的两端直角相连。进一步的,如图29和30所示,所述灭弧狭缝314b设置在栅片横梁310b中部,优选的,灭弧狭缝314b为一矩形槽。进一步的,如图29和30所示,所述栅片高脚311b和栅片低脚312b上均设有与灭弧壁30b配合的栅片凸起313b。优选的,如图27所示,所述灭弧壁30b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下端和上端的灭弧壁下端30b1和灭弧壁上端30b2,灭弧壁下端30b1和灭弧壁上端30b2之间且位于灭弧壁30b一侧设有触头支持避让槽30b0,灭弧壁下端30b1上设有第一限位槽30b4,第一限位槽30b4将灭弧壁下端30b1分隔为两部分,分别是下端左部30b11和下端右部30b10,灭弧壁上端30b2的一个顶角处设有第二限位槽30b30,第二限位槽30b30 位于第一栅片组31b0和第二栅片组31b1之间。
如图4所示,所述灭弧室3b与接触系统3020的一种装配方式如下:
所述第一栅片组31b0设置在第二电源触头2c一侧,第二栅片组31b1 和第三栅片组31b2分别设置在负载端触头2a两侧,第四栅片组31b3设置在第一电源触头2b一侧,第一栅片组31b0和第二栅片组31b1位于第二电源触头2c和负载端触头2a之间,第三栅片组31b2和第四栅片组31b3位于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之间。
如图35-37所示,为所述第一电源基座1a的一种实施方式。
如图35所示,所述第一电源基座1a包括设置在其上的至少一个下装配腔13a,下装配腔13b包括下装配腔底壁135a,下装配腔底壁135a上设有第一限位筋130a以及位于第一限位筋130a两侧的第三排气口132a、第四排气口131a。进一步的,如图35所示,所述下装配腔底壁135a上还设有第三限位筋136a,第三限位筋136a和第一限位筋130a分别位于第四排气口135a的两侧,第三限位筋136a和第一限位筋130a均由下装配腔底壁 135a向上延伸。进一步的,如图35和37所示,所述下装配腔13a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装配负载端触头2a的负载端装配台133a和用于装配第一电源触头2b的第一电源装配台134a。进一步的,如图35所示,所述下装配腔13a的一对侧壁上还分别设有用于装配动触头组件30a的触头支持300a 的下半轴槽。
优选的,所述第三排气口132a和第四排气口131a均由多个并排设置的排气孔组成。
具体的,如图35所示,所述第一电源基座1a包括四个并排设置的下装配腔13a,相邻下装配腔13a之间绝缘间隔设置;如图37所示,每个所述下装配腔13a均包括下装配腔底壁135a,下装配腔底壁135a上设有由左向右依次分布的第一第三限位筋136a、限位筋130a、第三排气孔132a、第四排气孔131a,下装配腔13a的左端设有第一电源装配台134a,右端设有负载端装配台133a。
如图38-41所示,为所述第二电源基座1b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第二电源基座1b包括设置在其上的至少一个上装配腔15b,上装配腔15b包括上装配腔顶壁150b和左侧壁,左侧壁为台阶式结构,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左侧壁10b、第二左侧壁1011b和第三左侧壁11b,上装配腔顶壁150b一端与第一左侧壁10b一端折弯相连,第一左侧壁10b上设有第一排气口100b,第三左侧壁11b上设有第二排气口110b,上装配腔底壁150b 上设有第二限位筋16b,第二限位筋16b由上装配腔顶壁150b向下延伸。进一步的,如图38所示,所述第一左侧壁10b一端与上装配腔顶壁150b 直角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左侧壁1011b一端直角相连,第二左侧壁1011b 另一端与第三左侧壁11b一端直角相连,上装配腔顶壁150b与第二左侧壁 1011b平行,第一左侧壁10b与第三左侧壁11b平行。优选的,如图39所示,所述上装配腔15b另一端设有用于装配第二电源触头2c的第二电源装配台130b。进一步的,如图41所示,所述上装配腔15b的一对侧壁下端还分别设有用于装配动触头组件30a的触头支持300a的上半轴槽。
优选的,如图第一排气口100b和第二排气口110b均由多个并排设置的排气孔组成。
具体的,如图38-40所示,所述第二电源基座1b包括4个并排设置的上装配腔15b,相邻上装配腔15b之间绝缘间隔设置;如图41所示,每个上装配腔15b均包括上装配腔顶壁150b,上装配腔顶壁150b上设有第二限位筋16b,第二限位筋16b由上装配腔顶壁150b向下延伸,上装配腔15b 右端设有第二电源装配台130b,左端设有左侧壁,左侧壁包括第一左侧壁 10b、第二左侧壁1011b和第三左侧壁11b,第一左侧壁10b上端与上装配腔顶壁150b左端直角相连,下端与第二左侧壁1011b的右端直角相连,第二左侧壁1011b的左端与第三左侧壁11b的上端相连,第一左侧壁10b上设有第一排气口100b,第三左侧壁11b上设有第二排气口110b。
如图4所示,所述灭弧室3b、接触系统3020、第一电源基座1a、第二电源基座1b的一种装配方式如下:
所述接触系统3020的动触头组件30a的触头支持300a两端均转动置于上半轴槽和下半轴槽之间,负载端触头2a固定设置在负载端装配台113a 上,第一电源触头2b固定设置在第一电源装配台134a上,第二电源触头 2c固定设置在第二电源装配台130b上;所述灭弧室3b的上端、下端分别设置在上装配腔15b和下装配腔13b内,灭弧壁30b的灭弧壁上端30b2被县委在第一左侧壁10b和第三限位筋16b之间,第一左侧壁10b和第二左侧壁11b分别与第二限位槽30b30的侧边限位配合,灭弧壁30b的灭弧壁下端30b1的第一限位槽30b4与第一限位筋130b限位配合,灭弧壁下端30b1 的下端左部30b11卡置在负载端装配台133a和第一限位筋130a之间,下端右部30b10卡置在第三限位筋136a和第一限位筋130a之间,灭弧室3b的第一栅片组31b0与第一排气口100b对应配合,第二栅片组31b1与第二排气口110b对应配合,第三栅片组31b2与第三排气口132a对应配合,第四栅片组31b3与第四排气口131a对应配合,即第一栅片组31b0的出气口与第一排气口100b相对设置,第二栅片组31b1的出气口与第二排气口110b 相对设置,第三栅片组31b2的出气口与第三排气口132a相对设置,第四栅片组31b3的出气口与第四排气口131a相对设置。
如图16-25所示,为所述动触头组件30a的一种实施方式。
所述动触头组件30a包括触头支持300a、接触片301a、弹簧片302a、触头固定轴303a,触头支持300a一侧设有触头装配槽3000a,触头装配槽 3000a中部设有触头隔板3002a,两个接触片301a相对设置在触头装配槽 3000a内且分别位于触头隔板3002a两侧,两个接触片301a的两端均相对设置形成具有接触槽的两个动触头,两个弹簧片302a分别设置在两个接触片301a的两侧,每个弹簧片302a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接触片301a的两端抵压,触头固定轴303a穿过接触片301a、弹簧片302a和触头支持300a,将接触片301a、弹簧片302a和触头支持300a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一电源触头2b、负载端触头2a和第二电源触头2c的一端均设有能够插入动触头的接触槽内的接触刀,与动触头插接配合。
优选的,如图22和23所示,所述接触片301a为“凵”字形结构,包括装配部3010a、触点臂3011a和动触点3012a,两个触点臂3011a分别与装配部3010a的两端折弯相连,每个触点臂3011a与装配部3010a之间的夹角为α,90°<α<180°,每个触点臂3011a的自由端一侧均设有一个动触点3012a,触点臂3011a和装配部3010a位于同一平面内,两个动触点 3012a位于两个触点臂3011a的同一侧。进一步的,如图22所示,所述装配部3010a中部还设有用于触头固定轴303a穿过的触头安装孔3014a。进一步的,如图22所示,所述装配部3010a朝向触头装配槽3001a底侧的边沿上设有至少一个触头凸起3013a。进一步的,如图22所示,所述触头凸起3013a的个数为2个,两个触头凸起3013a间隔设置。进一步的,如图 22和23所示,所述接触片301a的位于两个触点臂3011a的边沿为弧形。
优选的,如图24和25所示,所述弹簧片302a包括弹簧片连接部3020a 和弹簧臂3021a,两个弹簧臂3021a分别与弹簧片连接部3020a的两端折弯相连,两个弹簧臂3021a向弹簧片连接部3020a所在平面的一侧倾斜。
优选的,如图19-21所示,所述触头支持300a包括圆柱体结构的支持本体3007a,支持本体3007a一侧设有触头装配槽3000a,触头装配槽3000a 中部设有触头隔板3002a,触头装配槽3000a的底侧的两端均设有沿触头装配槽3000a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触头限位槽3001a,两个触头限位槽3001a分别位于触头隔板3002a的两侧,支持本体3007a中部还设有转轴安装孔 3004a,转轴安装孔3004a的两端外侧均设有同圆心的第一环形台3005a和第二环形台3006a,第一环形台3005a的外径>第二环形台3006a的外径,第一环形台3005a设置在支持本体3007a和第二环形台3006a之间。进一步的,如图17和18所示,所述支持本体3007a上还设有多个减重孔。
如图16和18所示,所述接触片301a与触头支持300a装配时,两个接触片301a分别设置在触头隔板3002a两侧,且两个装配部3010a紧贴触头隔板3002a的两侧,如图18所示方向,所述装配部3010a的上侧边沿与触头装配槽3000a的底侧相对,触头凸起3013a与触头限位槽3001a限位配。优选的,如图18所示方向,所述触头装配槽3000a的底侧与装配部3010a的设有触头凸起3013a的边沿接触相连。所述触头隔板3002a的最大高度与装配部3010a的最大厚度相同。所述动触头组件30a装配至第一电源基座1a和第二电源基座1b之间时,触头支持300a的第二环形台3006a转动设置在第一电源基座1a的下半轴槽和第二电源基座1b的上半轴槽之间。多个所述动触头组件30a的联动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联动轴依次穿过多个动触头组件30a的转轴安装孔3004a,将多个动触头组件30a连接在一起,实现多个动触头组件30a的联动。
如图31和32所示,所述负载端触头2a包括负载端接线板20a、负载端过渡板21a以及负载端接触刀33a,负载端过渡板21a一端与负载端接线板20a直角相连,另一端与负载端接触刀22a直角相连,负载端接线板20a 和负载端接触刀22a分别位于负载端过渡板21a两侧,负载端接触刀22a 一端为与动触头配合的接触刀,且负载端接触刀22a与负载端接线板20a 相互垂直。优选的,如图31所示,所述负载端接触刀22a一端的接触刀的上端和下端的侧棱处均设有倒角结构,便于与动触头组件30a插接配合。
如图33所示,所述第一电源触头2b包括第一电源接线板20b,第一电源过渡板22b和第一电源接触刀21b,第一电源过渡板22b一端与第一电源接线板20b相连,第一电源过渡板22b经过扭转后,另一端与第一电源接触刀21b相连,使第一电源接触刀21b与第一电源接线板20b相互垂直。第一电源接触刀21b一端为与动触头配合的接触刀,优选的,如图33所示,所述第一电源接触刀21b的接触刀的侧棱设置倒角结构,便于与动触头组件30a插接配合。
如图34所示,所述第二电源触头2c包括第二电源接线板20c、第二电源过渡板22c和第二电源接触刀21c,第二电源过渡板22c一端与第二电源接线板20c相连,第二电源过渡板22c经过扭转后,另一端与第二电源接触刀21c相连,使第二电源接触刀21c与第二电源接线板20c相互垂直。第二电源接触刀21c一端为与动触头配合的接触刀,优选的,如图34所示,所述第二电源接触刀21c的接触刀的侧棱设置倒角结构,便于与动触头组件30a的插接配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开关壳体以及设置在开关壳体内部的储能操作机构(A)、至少一组接触系统(3020)、至少一个灭弧室(3b);每组所述接触系统(3020)包括动触头组件(30a)以及与动触头组件(30a)配合的负载端触头(2a)、第一电源触头(2b)和第二电源触头(2c),储能操作机构(A)与动触头组件(30a)驱动相连,驱动动触头组件(30a)转动,使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导通,或者使负载端触头(2a)和第二电源触头(2c)导通;
每组所述接触系统(3020)均与一个灭弧室(3b)对应配合;所述接触系统(3020)和灭弧室(3b)设置在储能操作机构(A)的一侧,灭弧室(3b)设置在动触头组件(30a)的一侧,灭弧室(3b)的一端与第一电源触头(2b)对应配合,灭弧室(3b)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源触头(2c)对应配合,灭弧室(3b)的中部与负载端触头(2a)对应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壳体包括第一电源基座(1a)、第二电源基座(1b)和罩壳(1c),罩壳(1c)和第二电源基座(1b)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源基座(1a)上侧的两端;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设置在罩壳(1c)和第一电源基座(1a)之间,接触系统(3020)和灭弧室(3b)设置在第二电源基座(1b)和第一电源基座(1a)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3b)包括灭弧壁(30b)和灭弧栅片(31b),在相对设置的两个灭弧壁(30b)之间设有四个栅片组,依次为间隔设置的第一栅片组(31b0)、第二栅片组(31b1)、第三栅片组(31b2)和第四栅片组(31b3),各栅片组均包括多片并排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31b),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的距离>同一栅片组内的相邻两个灭弧栅片(31b)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栅片组(31b0)设置在第二电源触头(2c)一侧,第二栅片组(31b1)和第三栅片组(31b2)分别设置在负载端触头(2a)两侧,第四栅片组(31b3)设置在第一电源触头(2b)一侧,第一栅片组(31b0)和第二栅片组(31b1)位于第二电源触头(2c)和负载端触头(2a)之间,第三栅片组(31b2)和第四栅片组(31b3)位于负载端触头(2a)和第一电源触头(2b)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栅片(31b)为U字形结构,其包括栅片横梁(310b)以及分别设置在栅片横梁(310b)两端的栅片高脚(311b)和栅片低脚(312b),栅片高脚(311b)的长度>栅片低脚(312b)的长度,栅片高脚(311b)、栅片横梁(310b)、栅片低脚(312b)围成C形的灭弧槽(315b),灭弧狭缝(314b)一端与灭弧槽(315b)相通;在同一栅片组中,相邻的两片灭弧栅片(31b),一个灭弧栅片(31b)的栅片高脚(311b)、栅片低脚(312b)分别与另一个灭弧栅片(31b)的栅片低脚(312b)、栅片高脚(311b)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组件(30a)包括触头支持(300a)、接触片(301a)、弹簧片(302a)和触头固定轴(303a),触头支持(300a)一侧设有触头装配槽(3000a),触头装配槽(3000a)中部设有触头隔板(3002a),两个接触片(301a)相对设置在触头装配槽(3000a)内且分别位于触头隔板(3002a)的两侧,两个接触片(301a)的两端均相对设置形成具有接触槽的两个动触头,两个弹簧片(302a)分别设置在两个接触片(301a)的两侧,每个弹簧片(302a)的两端均与一个接触片(301a)的两端抵压,触头固定轴(303a)穿过接触片(301a)、弹簧片(302a)和触头支持(300a),将接触片(301a)、弹簧片(302a)和触头支持(300a)固定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301a)为“凵”字形结构,包括装配部(3010a)、触点臂(3011a)和动触点(3012a),两个触点臂(3011a)分别与装配部(3010a)的两端折弯相连,每个触点臂(3011a)与装配部(3010a)之间的夹角为α,90°<α<180°,每个触点臂(3011a)的自由端一侧均设有一个动触点(3012a),触点臂(3011a)和装配部(3010a)位于同一平面内,两个动触点(3012a)位于两个触点臂(3011a)的同一侧;所述装配部(3010a)的与触头装配槽(3000a)底侧接触的边沿上设有至少一个触头凸起(3013a),触头装配槽(3000a)的底侧设有至少一个触头限位槽(3001a),触头凸起(3013a)与触头限位槽(3001a)限位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包括机构支架(1),机构支架(1)包括相对设置的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之间设有驱动转盘(3)、连杆机构、左弹簧阻尼机构(61)、右弹簧阻尼机构(60)、左驱动轴(71)、右驱动轴(70),驱动转盘(3)枢转设置在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之间,连杆机构与驱动转盘(3)相连,左弹簧阻尼机构(61)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另一端通过左驱动轴(71)与连杆机构相连,右弹簧阻尼机构(60)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另一端与连杆机构相连,左驱动轴(71)和右驱动轴(70)分别与动触头组件(30a)驱动配合,相对设置的两个左轨道孔(15)分别设置在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右轨道孔(14)分别设置在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上,左驱动轴(71)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左轨道孔(15)内且能在左轨道孔(15)内往复滑动,右驱动轴(70)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右轨道孔(14)内且能在右轨道孔(14)内往复滑动;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的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一电源和负载,并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的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二电源和负载,并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第一电源合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一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处于第二电源合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连杆机构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二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右驱动杆(40)、左驱动杆(41)、右连杆(50)和左连杆(51);所述右驱动杆(40)一端与驱动转盘(3)相连,另一端通过右驱动轴(70)与右连杆(50)一端、右弹簧阻尼机构(60)一端铰接,右弹簧阻尼机构(60)另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左驱动杆(41)一端与驱动转盘(3)相连,另一端通过左驱动轴(71)与左连杆(51)一端、左弹簧阻尼机构(61)一端铰接,左弹簧阻尼机构(61)另一端与机构支架(1)相连,右连杆(50)另一端通过铰接轴(52)与左连杆(51)另一端铰接,铰接轴(52)的两端分别与前侧壁(10)和后侧壁(11)相连;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右驱动杆(40)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释能,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导通第一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处于双分闸状态时,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左驱动杆(41)驱动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加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机构(3a)快速导通第二电源和负载,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一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二电源导通方向R2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右驱动杆(40)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使右弹簧阻尼机构(60)储能,当右弹簧阻尼机构(60)摆动过第一临界点后,右弹簧阻尼机构(60)驱动右驱动轴(70)加速移动,右驱动轴(70)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一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所述储能操作机构(A)由双分闸状态进入第二电源合闸状态后,外力使驱动转盘(3)向第一电源导通方向R1转动,驱动转盘(3)通过左驱动杆(41)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使左弹簧阻尼机构(61)储能,当左弹簧阻尼机构(61)摆动过第二临界点后,左弹簧阻尼机构(61)释能,左弹簧阻尼机构(61)驱动左驱动轴(71)快速移动,左驱动轴(71)驱动动触头组件(30a)快速分断第二电源和负载,使储能操作机构(A)进入双分闸状态。
CN201920774845.4U 2019-05-27 2019-05-27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Active CN210091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74845.4U CN210091947U (zh) 2019-05-27 2019-05-27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74845.4U CN210091947U (zh) 2019-05-27 2019-05-27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91947U true CN210091947U (zh) 2020-02-18

Family

ID=69480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74845.4U Active CN210091947U (zh) 2019-05-27 2019-05-27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919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06999U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储能操作机构
CN209981022U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接触系统
CN110164724B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US20230411098A1 (en)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ircuit breaker
CN208077849U (zh) 旋转式电气开关接触系统及旋转式电气开关
CN108417429B (zh) 旋转式电气开关
CN210091947U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CN210349623U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CN109119259B (zh) 分极式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211125536U (zh) 断路器的电动操作装置
CN211828540U (zh) 旋转式气吹灭弧装置
CN108666164B (zh) 旋转式电气开关接触系统及旋转式电气开关
CN114498147A (zh) 一种方便装卸的多功能插排
CN115188623A (zh) 操作机构及开关
CN217933583U (zh) 一种信号触发结构及隔离开关
CN219832501U (zh) 一种支持多侧操作的隔离开关
CN215008043U (zh) 一种隔离开关的触头系统
CN220984365U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及其触头系统
CN210865981U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CN220439429U (zh) 隔离开关合闸储能机构及隔离开关
CN114639566B (zh) 开关
CN218160243U (zh) 接触系统及断路器
CN114639568B (zh) 开关
CN217386937U (zh) 一种开关单元及旋转开关
CN117524757B (zh) 开关触头和插拔式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Wenzhou Zhengtai Electrical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Zhejiang Chint Electrics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0330000078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utomatic change-over switch electric applian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8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01021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