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86861U - 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86861U
CN210086861U CN201920406354.4U CN201920406354U CN210086861U CN 210086861 U CN210086861 U CN 210086861U CN 201920406354 U CN201920406354 U CN 201920406354U CN 210086861 U CN210086861 U CN 2100868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guide
supporting component
supporting
canop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0635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丹
鲁德利
周智
陈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South China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South China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South China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0635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868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868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868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棚及其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及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导向配合,使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支撑组件沿预设方向往复移动。所述支撑结构能够连续、便捷的在基坑中行走,提高了施工效率;如此,采用所述支撑结构的雨棚在基坑中能够顺畅、连续的行走,在雨雪天气也能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Description

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例如地铁、桥梁、水库等基础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基建项目在进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并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通常会使用到雨棚以保证在雨雪天气也能正常进行施工。为了适应施工进度及施工地点的转移,传统的雨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能够实现连续使用,传统的雨棚主要借助行走轨道实现在基坑中的行走,由于施工条件较为复杂,会出现行走不便的问题,降低了施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雨棚及其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能够连续、便捷的在基坑中行走,提高了施工效率;如此,采用所述支撑结构的雨棚在基坑中能够顺畅、连续的行走,在雨雪天气也能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雨棚的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及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导向配合,使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支撑组件沿预设方向往复移动。
上述雨棚的支撑结构,使用时,第一支撑组件对第一棚体进行支撑,第二支撑组件对第二棚体进行支撑。第二支撑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从而使得第二棚体设置于第一棚体的下方。第二支撑组件与第一支撑组件的导向配合,从而使得第二支撑组件能够相对第一支撑组件沿预设方向往复移动。其中,当第二支撑组件未相对第一支撑组件发生移动时,第二棚体设置于第一棚体的正下方,由第二棚体和第二支撑组件组成的第二遮蔽空间与由第一棚体和第一支撑组件组成的第一遮蔽空间相互重合,可以在第二遮蔽空间内正常进行施工而不会受到雨雪的影响;当第二支撑组件相对第一支撑组件发生移动时,第二棚体从容纳腔内伸出,第二遮蔽空间与第一遮蔽空间分离并连通,不仅增加了可供施工的空间,而且不需进行拆装即可对新的施工场地进行遮蔽;随着施工的进一步进行,可将第一支撑组件相对第二支撑组件朝向施工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再次简单、快捷的实现对新的施工场地进行遮蔽;如此往复进行,即可使得雨棚在基坑内实现连续、便捷的行走,适应施工进度及施工地点的转移,提高了施工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导向配合的第二导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导向梁,所述导向梁设有导向槽及贯穿所述导向槽的开口,所述第二导向部包括导杆及与所述导杆转动连接的转动体,所述导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连接,所述导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开口内并使所述转动体设置于所述导向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梁包括连接件、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导向件与所述第二导向件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向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向件的另一端还设有朝向所述第二导向件设置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导向件的另一端还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导向件设置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对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开口,且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导向件围设成所述导向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三支撑体和第四支撑体,所述第三支撑体与所述第四支撑体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支撑体与所述第一支撑体导向配合,所述第四支撑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导向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体包括至少两根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杆、以及设置于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一根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另一根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杆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支撑体包括至少两根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杆、以及设置于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一根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另一根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所述第二支撑杆倾斜设置。如此,提高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支撑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侧边还设有第一排水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侧边还设有第二排水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排水口,且所述第二端距水平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距水平面的距离;所述第二排水件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设有第二排水口,且所述第四端距水平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端距水平面的距离。如此,提高排水效率,便于雨水的收集。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雨棚,包括:第一棚体、第二棚体及所述的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棚体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棚体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围设成第一遮蔽空间,所述第二棚体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棚体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围设成第二遮蔽空间,且所述第二遮蔽空间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一遮蔽空间的容积。
上述雨棚,使用时,第一支撑组件对第一棚体进行支撑,第二支撑组件对第二棚体进行支撑。第二支撑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从而使得第二棚体设置于第一棚体的下方。第二支撑组件与第一支撑组件的导向配合,从而使得第二支撑组件能够相对第一支撑组件沿预设方向往复移动。其中,当第二支撑组件未相对第一支撑组件发生移动时,第二棚体设置于第一棚体的正下方,由第二棚体和第二支撑组件组成的第二遮蔽空间与由第一棚体和第一支撑组件组成的第一遮蔽空间相互重合,可以在第二遮蔽空间内正常进行施工而不会受到雨雪的影响;当第二支撑组件相对第一支撑组件发生移动时,第二棚体从容纳腔内伸出,第二遮蔽空间与第一遮蔽空间分离并连通,不仅增加了可供施工的空间,而且不需进行拆装即可对新的施工场地进行遮蔽;随着施工的进一步进行,可将第一支撑组件相对第二支撑组件朝向施工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再次简单、快捷的实现对新的施工场地进行遮蔽;如此往复进行,即可使得雨棚在基坑内实现连续、便捷的行走,适应施工进度及施工地点的转移,在雨雪天气也能保证施工正常进行,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近地端设有第一行走轨道,且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近地端与所述第一行走轨道导向配合;和/或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近地端设有第二行走轨道,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近地端与所述第二行走轨道导向配合。如此,能够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避免陷入泥土,便于雨棚的铺设。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雨棚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雨棚的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导向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雨棚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的雨棚的第二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的雨棚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雨棚,100、第一支撑组件,110、第一支撑体,111、第一支撑杆,112、第一连接杆,120、第二支撑体,121、第二支撑杆,130、导向梁,131、连接件,132、第一导向件,1321、第一凸起,133、第二导向件,1331、第二凸起,134、导向槽,135、开口,140、第一遮蔽空间,200、第二支撑组件,210、第三支撑体,220、第四支撑体,230、第二导向部,231、导杆,232、转动体,240、第二排水件,241、第二连接板,242、第二侧板,243、第二底板,244、第二排水沟,250、连接柱,260、第二遮蔽空间,300、第一棚体,400、第二棚体,500、第一行走轨道,600、第二行走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转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约束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用语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雨棚10的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100及第二支撑组件200,第一支撑组件100设有容纳腔,第二支撑组件200设置于容纳腔内,且第二支撑组件200与第一支撑组件100导向配合,使第二支撑组件200能够相对第一支撑组件100沿预设方向往复移动。
上述实施例的雨棚10的支撑结构,使用时,第一支撑组件100对第一棚体300进行支撑,第二支撑组件200对第二棚体400进行支撑。第二支撑组件200设置于容纳腔内,从而使得第二棚体400设置于第一棚体300的下方。第二支撑组件200与第一支撑组件100的导向配合,从而使得第二支撑组件200能够相对第一支撑组件100沿预设方向往复移动。其中,当第二支撑组件200未相对第一支撑组件100发生移动时,第二棚体400设置于第一棚体300的正下方,由第二棚体400和第二支撑组件200组成的第二遮蔽空间260与由第一棚体300和第一支撑组件100组成的第一遮蔽空间140相互重合,可以在第二遮蔽空间260内正常进行施工而不会受到雨雪的影响;当第二支撑组件200相对第一支撑组件100发生移动时,第二棚体400从容纳腔内伸出,第二遮蔽空间260与第一遮蔽空间140分离并连通,不仅增加了可供施工的空间,而且不需进行拆装即可对新的施工场地进行遮蔽;随着施工的进一步进行,可将第一支撑组件100相对第二支撑组件200朝向施工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再次简单、快捷的实现对新的施工场地进行遮蔽;如此往复进行,即可使得雨棚10在基坑内实现连续、便捷的行走,适应施工进度及施工地点的转移,提高了施工效率。
第一支撑组件100及第二支撑组件200可以采用桁架结构,也可以采用格栅结构,只需满足能够对第一棚体300和第二棚体400进行支撑,从而使得第一棚体300和第二棚体400呈现上下分层设置即可。
第一支撑组件100与第二支撑组件200的导向配合,可以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滚动配合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第二支撑组件200能够相对第一支撑组件100沿预设方向往复移动即可。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组件100设有第一导向部,第二支撑组件200设有与第一导向部导向配合的第二导向部230。如此,利用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230之间的导向配合从而实现第一支撑组件100与第二支撑组件200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能够适应施工进度和施工地点的转移。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230的导向配合,可以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滚动配合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第二支撑组件200能够相对第一支撑组件100沿预设方向往复移动即可。
如图2所示,具体地,第一导向部包括导向梁130,导向梁130设有导向槽134及贯穿导向槽134的开口135,第二导向部230包括导杆231及与导杆231转动连接的转动体232,导杆231的一端与第二支撑组件200连接,导杆231的另一端伸入开口135内并使转动体232设置于导向槽134内。如此,利用导向槽134的内壁对转动体232的限位与导向,使得第二支撑组件200能够顺畅的相对于第一支撑组件100沿预设方向移动;同时,第二支撑组件200在移动的过程中,转动体232能够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减小了第二支撑组件200在移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使得第二支撑组件200的移动更加顺畅,提高了雨棚10的铺设效率。导杆231与转动体232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铰接的方式实现,还可以通过转轴与孔配合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能够使得转动体232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即可。转动体232可以是滚轮、滚球或其他能够绕自身的中心轴线转动的元件。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导向梁130包括连接件131、第一导向件132和第二导向件133,连接件131与第一支撑组件100连接,第一导向件132与第二导向件133相对间隔设置,第一导向件132的一端与连接件131的一端连接,第二导向件133的一端与连接件13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导向件132的另一端还设有朝向第二导向件133设置的第一凸起1321,第二导向件133的另一端还设有朝向第一导向件132设置的第二凸起1331,第一凸起1321与第二凸起1331相对间隔设置形成开口135,且连接件131、第一导向件132、第一凸起1321、第二凸起1331、第二导向件133围设成导向槽134。如此,第二支撑组件200相对第一支撑组件100发生移动时,第一导向件132和第二导向件133均能够对转动体232的移动进行导向,同时,第一凸起1321和第二凸起1331能够对转动体232进行限位,避免转动体232从导向槽134中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导杆231和转动体232与导向槽134进行安装时,可以借助吊桥结构,先将第二支撑组件200吊起至使导杆231的高度与导向梁130相同高度处,再将转动体232从导向槽134的侧方滑入,安装完毕后对导向槽134的两端进行封堵,避免转动体232从导向槽134内滑出。导向梁130的安装高度可以为整个第一支撑组件100高度的三分之二,也可以为四分之三。根据施工工程对于施工高度的要求,以及雨棚10构建的成本,综合考虑施工高度。比如说,将导向梁130设置于第一支撑组件100高度的三分之二处,既能够满足对第二棚体400的高度要求,导向梁130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第一支撑组件100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整体稳定性。导向梁130可以沿第一支撑组件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如图4所示,导杆231与第二支撑组件200的连接,可以仅通过从第二支撑组件200的顶端延伸下来的连接柱250进行连接,连接柱250不需延伸至近地端,如此,节省材料。
第一支撑组件100及第二支撑组件200可以采用桁架结构,也可以采用格栅结构,只需满足能够对第一棚体300和第二棚体400进行支撑,从而使得第一棚体300和第二棚体400呈现上下分层设置即可。
如图1及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组件100包括第一支撑体110和第二支撑体120,第一支撑体110与第二支撑体120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容纳腔,第二支撑组件200包括第三支撑体210和第四支撑体220,第三支撑体210与第四支撑体220相对间隔设置,且第三支撑体210与第一支撑体110导向配合,第四支撑体220与第二支撑体120导向配合。如此,第一支撑体110能够对第一棚体300的一侧进行支撑,第二支撑体120能够对第一棚体300的另一侧进行支撑,第一支撑体110与第二支撑体120相对间隔设置,再与第一棚体300配合后能够形成第一遮蔽空间140;第三支撑体210能够对第二棚体400的一侧进行支撑,第四支撑体220能够对第二棚体400的另一侧进行支撑,第三支撑体210与第四支撑体220相对间隔设置,再与第二棚体400配合后能够形成第二遮蔽空间260;再利用第三支撑体210与第一支撑体110的导向配合以及第四支撑体220与第二支撑体120的导向配合,从而能够顺畅的将第二棚体400从第一遮蔽空间140内伸出或收回,进而适应施工进度及施工地点的转移,提高了施工效率。
第一支撑体110、第二支撑体120、第三支撑体210及第四支撑体220可以采用桁架结构,也可以采用格栅结构,只需满足能够对第一棚体300和第二棚体400进行支撑,从而使得第一棚体300和第二棚体400呈现上下分层设置即可。
如图1及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体110包括至少两根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杆111、以及设置于相邻的两根第一支撑杆111之间的第一连接杆112,第一连接杆112的一端与一根第一支撑杆111连接,第一连接杆112的另一端与另一根第一支撑杆111连接,且第一连接杆112相对第一支撑杆111倾斜设置;第二支撑体120包括至少两根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杆121、以及设置于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撑杆121之间的第二连接杆(未示出),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一根第二支撑杆121连接,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另一根第二支撑杆121连接,且第二连接杆相对第二支撑杆121倾斜设置。如此,至少两根第一支撑杆111竖直且相对间隔设置,第一连接杆112设置于相邻的两根第一支撑杆111之间,增强了第一支撑体110的支撑强度;第一连接杆11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一支撑杆111转动连接,且第一连接杆112相对第一支撑杆111倾斜设置,可将至少两根第一连接杆112交错设置于相邻的两根第一支撑杆111之间,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支撑体110的支撑强度。至少两根第二支撑杆121竖直且相对间隔设置,第二连接杆设置于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撑杆121之间,增强了第二支撑体120的支撑强度;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撑杆121转动连接,且第二连接杆相对第二支撑杆121倾斜设置,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将至少两根第二连接杆交错设置于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撑杆121之间,进一步提高了第二支撑体120的支撑强度。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三支撑体210与第四支撑体220可采用与第一支撑体110和第二支撑体120相同的结构,即第三支撑体210和第四支撑体220也可采用支撑杆和连接杆交错设置的形式,支撑强度高。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131和第二连接件131和采用连杆结构,第一棚体300采用柔性材质,如此,可以使得相邻的两根第一支撑杆111能够相互靠拢或远离,也能使得相邻的两根第二支撑杆121能够相互靠拢或远离,从而能够将第一支撑组件100收拢,进一步减小了第一支撑组件100占用的空间,便于搬运。同理,第二支撑组件200也能采取和第一支撑组件100相同的结构,使得第二支撑组件200也能收拢,也减小了第二支撑组件200占用的空间,便于搬运。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支撑组件100的侧边还设有第一排水件(未示出)。如此,利用第一排水件能够顺利的对第一棚体300上的雨水进行收集和排出,避免基坑积水。
第一排水件可以是排水管、排水槽或其他能够对水进行收集与排出的元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排水件包括第一连接板(未示出)、第一侧板(未示出)和第一底板(未示出),第一连接板贴合于第一支撑组件100设置并与第一棚体300的一侧连接,第一底板设置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一侧板之间,且第一连接板、第一侧板及第一底板配合形成第一排水沟。第一排水沟的截面形状类似于槽钢的截面形状,凹槽内供雨水流动。为了提高排水效果,可以在第一棚体300的两侧均设置第一排水件。
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支撑组件200的侧边还设有第二排水件240。如此,利用第二排水件240能够顺利的对第二棚体400上的雨水进行收集和排出,避免基坑积水。
第二排水件240可以是排水管、排水槽或其他能够对水进行收集与排出的元件。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排水件240包括第二连接板241、第二侧板242和第二底板243,第二连接板241贴合于第二支撑组件200设置并与第二棚体400的一侧连接,第二底板243设置于第二连接板241和第二侧板242之间,且第二连接板241、第二侧板242及第二底板243配合形成第二排水沟244。第二排水沟244的截面形状类似于槽钢的截面形状,凹槽内供雨水流动。为了提高排水效果,可以在第二棚体400的两侧均设置第二排水件240。
进一步地,第一排水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有第一排水口,且第二端距水平面的距离大于第一端距水平面的距离;第二排水件240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设有第二排水口,且第四端距水平面的距离大于第三端距水平面的距离。如此,便于雨水沿倾斜方向向下流动排出,提高了排水效率;也可以在第一排水口和/或第二排水口处设置收集容器,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再利用,也避免雨水排出后流入基坑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排水件和第二排水件240,也可以设置为中间高,两端低,雨水从两端流出。雨水从两端流出能够加快对汇集的雨水排出,避免恶劣天气下雨水的进一步累积。
如图1及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雨棚10,包括:第一棚体300、第二棚体40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支撑结构,第一棚体300与第一支撑组件100连接,第一棚体300与第一支撑组件100围设成第一遮蔽空间140,第二棚体400与第二支撑组件200连接,第二棚体400与第二支撑组件200围设成第二遮蔽空间260,且第二遮蔽空间260的容积小于第一遮蔽空间140的容积。
上述实施例的雨棚10,使用时,第一支撑组件100对第一棚体300进行支撑,第二支撑组件200对第二棚体400进行支撑。第二支撑组件200设置于容纳腔内,从而使得第二棚体400设置于第一棚体300的下方。第二支撑组件200与第一支撑组件100的导向配合,从而使得第二支撑组件200能够相对第一支撑组件100沿预设方向往复移动。其中,当第二支撑组件200未相对第一支撑组件100发生移动时,第二棚体400设置于第一棚体300的正下方,由第二棚体400和第二支撑组件200组成的第二遮蔽空间260与由第一棚体300和第一支撑组件100组成的第一遮蔽空间140相互重合,可以在第二遮蔽空间260内正常进行施工而不会受到雨雪的影响;当第二支撑组件200相对第一支撑组件100发生移动时,第二棚体400从容纳腔内伸出,第二遮蔽空间260与第一遮蔽空间140分离并连通,不仅增加了可供施工的空间,而且不需进行拆装即可对新的施工场地进行遮蔽;随着施工的进一步进行,可将第一支撑组件100相对第二支撑组件200朝向施工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再次简单、快捷的实现对新的施工场地进行遮蔽;如此往复进行,即可使得雨棚10在基坑内实现连续、便捷的行走,适应施工进度及施工地点的转移,在雨雪天气也能保证施工正常进行,提高了施工效率。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棚体300和第二棚体400可以采用薄膜、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耐力板;优选为彩面瓦,彩面瓦具有良好的形体稳定性,能够在恶劣天气下不发生变形。第一棚体300和第二棚体400可以设置为类似抛物线的弧形,中间高,两端低。以第一棚体300为例,在第一棚体300的两侧设置第一排水件,雨水落到第一棚体300上后向着两侧滑落到第一排水件内,再通过第一排水件将雨水收集排出。在雨停后,累积在棚面上的雨水也不会从棚面上四处滑落,而是通过第一排水件将雨水汇集至一处,也能够便于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棚体300和第二棚体400长度均为15m,在需要使用第二棚体400时,将第二棚体400相对第一棚体300向外伸展,第一棚体300和第二棚体400的长度相加最大能够达到30m,从而可以将雨棚10的遮蔽位置向前移动15m;当施工进一步进行时,将第一棚体300相对第二棚体400进行移动,进而可以将雨棚10的遮蔽位置再向前移动15m,如此往复进行第一棚体300与第二棚体400之间的相对移动,即可方便、快捷的实现雨棚10的连续移动;第二棚体400不需要使用时可以将第二棚体400收拢至第一遮蔽空间140内,只剩下第一棚体300的15m,以此可以有效地减少在第二棚体400不使用时占用的空间,减少对施工的干扰。
如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组件100的近地端设有第一行走轨道500,且第一支撑组件100的近地端与第一行走轨道500导向配合。如此,利用第一支撑组件100的近地端与第一行走轨道500的导向配合,使得第一支撑组件100能够顺畅的相对地面沿第一行走轨道500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利用第一行走轨道500也增大了第一支撑组件10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避免第一支撑组件100陷入基坑内,提高了第一支撑组件100移动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第二支撑组件200设置于容纳腔内,第二支撑组件200的近地端可以通过第一导向部与第二导向部230之间的导向配合而悬空设置,如此,能够减少第一支撑组件100的材料投入;也可以将第二支撑组件200的近地端与地面接触。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组件200的近地端设有第二行走轨道600,且第二支撑组件200的近地端与第二行走轨道600导向配合。如此,利用第二支撑组件200的近地端与第二行走轨道600的导向配合,使得第二支撑组件200能够顺畅的相对地面沿第二行走轨道600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利用第二行走轨道600也增大了第二支撑组件200与地面的接触面积,避免第二支撑组件200陷入基坑内,提高了第二支撑组件200移动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约束。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雨棚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及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有容纳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导向配合,使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支撑组件沿预设方向往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棚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部导向配合的第二导向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棚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导向梁,所述导向梁设有导向槽及贯穿所述导向槽的开口,所述第二导向部包括导杆及与所述导杆转动连接的转动体,所述导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连接,所述导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开口内并使所述转动体设置于所述导向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棚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梁包括连接件、第一导向件和第二导向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导向件与所述第二导向件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向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导向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向件的另一端还设有朝向所述第二导向件设置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导向件的另一端还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导向件设置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相对间隔设置形成所述开口,且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导向件围设成所述导向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雨棚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三支撑体和第四支撑体,所述第三支撑体与所述第四支撑体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三支撑体与所述第一支撑体导向配合,所述第四支撑体与所述第二支撑体导向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雨棚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包括至少两根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杆、以及设置于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一根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另一根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杆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支撑体包括至少两根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杆、以及设置于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一根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另一根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对所述第二支撑杆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雨棚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侧边还设有第一排水件;和/或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侧边还设有第二排水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雨棚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件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一排水口,且所述第二端距水平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距水平面的距离;所述第二排水件包括相对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设有第二排水口,且所述第四端距水平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端距水平面的距离。
9.一种雨棚,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棚体、第二棚体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棚体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棚体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围设成第一遮蔽空间,所述第二棚体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棚体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围设成第二遮蔽空间,且所述第二遮蔽空间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一遮蔽空间的容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雨棚,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近地端设有第一行走轨道,且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近地端与所述第一行走轨道导向配合;和/或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近地端设有第二行走轨道,且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近地端与所述第二行走轨道导向配合。
CN201920406354.4U 2019-03-27 2019-03-27 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Active CN2100868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06354.4U CN210086861U (zh) 2019-03-27 2019-03-27 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06354.4U CN210086861U (zh) 2019-03-27 2019-03-27 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86861U true CN210086861U (zh) 2020-02-18

Family

ID=69472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06354.4U Active CN210086861U (zh) 2019-03-27 2019-03-27 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868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9162A (zh) * 2019-03-27 2019-09-20 中铁建华南建设有限公司 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9162A (zh) * 2019-03-27 2019-09-20 中铁建华南建设有限公司 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86861U (zh) 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CN110259162A (zh) 雨棚及其支撑结构
CN107855296A (zh) 一种发电储能设备清洗装置
CN209397957U (zh) 一种防水型廊道
US8220475B2 (en) Portable structure configured to drain rainwater
CN108266004B (zh) 一种抽屉式行走施工棚及其施工方法
CN210263579U (zh) 一种平改坡光伏屋顶结构
CN214737361U (zh) 一种防止桥梁上积水渗水的排水装置
CN216587262U (zh) 一种具有抗风性能的钢结构屋顶
CN111648473A (zh) 一种高强度的钢结构
CN213709431U (zh) 一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洞内的导流排水结构
CN217923032U (zh) 一种钢结构景观桥
CN216921447U (zh) 建筑用的防雨罩
CN216517123U (zh) 一种移动式结构棚
CN216994249U (zh) 基坑栈桥的洗车结构
CN215906979U (zh) 一种房屋建设防水结构
CN218292518U (zh) 一种建筑结构工程用屋顶防水结构
CN214941751U (zh) 一种引流排水管
CN214737115U (zh) 一种水泥路面结构
CN217629485U (zh) 一种悬浇箱梁施工用挂篮
CN214227786U (zh) 一种变电站扣槽式防雨防风沙电缆沟盖板
CN220014563U (zh) 一种分流式排水护栏
CN209293514U (zh) 一种便于排水的车位雨棚
CN220539663U (zh) 一种液压支架架间防淋水装置
CN214402653U (zh) 一种用于机电安装的安全防护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