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72276U -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72276U
CN210072276U CN201920802996.6U CN201920802996U CN210072276U CN 210072276 U CN210072276 U CN 210072276U CN 201920802996 U CN201920802996 U CN 201920802996U CN 210072276 U CN210072276 U CN 2100722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chromic
module
layer
ligh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029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029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722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722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72276U/zh
Priority to EP20177481.7A priority patent/EP3754421B1/en
Priority to US16/887,562 priority patent/US11604393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电致变色模组包括第一基板、电致变色功能层和第二基板。电致变色功能层设于第一基板的一侧且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电致变色体,至少两个电致变色体能够被分别独立控制以在着色态和透明态之间切换。第二基板设于电致变色功能层的背离第一基板的一侧。以上的电子设备的外观能够适应更多样化的使用场景,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外观特性。

Description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一般设有光学器件(摄像头模组、环境光传感器、闪光灯等),移动终端需要对应设置透光区以供光学器件入光或者出光,透光区一般呈透明状,透光区的存在容易破坏移动终端的外观整体性。也有采用将光学器件可移动地设置在移动终端内部来保障移动终端的外观整体性,但是可移动的部分本身仍然面临外观整体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以使得光学器件的设置不影响移动终端的外观整体性。
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包括:
第一基板;
电致变色功能层,设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且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电致变色体;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变色体能够被分别独立控制以在着色态和透明态之间切换;及
第二基板,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的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以上的电致变色模组应用于电子设备时,电致变色体可以覆盖光学器件,通过控制电路可以对电致变色体进行控制以使电致变色体在透明态和着色态之间切换。电致变色体在透明态时,光学器件可以正常使用,在着色态时电致变色体呈现预定的颜色,以使电子设备的光学器件的安装位置处能够与电子设备的其他部分呈现一体化的外观,以提升电子设备的外观表现力。由于至少两个电致变色体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电致变色体可以对暂不需要使用的光学器件予以遮蔽,将需要使用的光学器件予以显现,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外观适应更多样化的使用场景,提升了电子设备的外观特性。
一种盖板组件,包括:
盖体,设有用于光学器件透光的透光区并具有相对靠近光学器件的内表面和与内表面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及
以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连接所述盖体的内表面且覆盖所述透光区;在着色态时所述透光区被所述电致变色体遮蔽,在透明态时所述透光区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显现。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本体,设有安装空间,所述本体设有透光区;
以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连接所述本体且覆盖所述透光区;及
光学器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且每一所述电致变色体覆盖至少一个所述光学器件,在透明态时所述光学器件从所述透光区显现,在着色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被所述电致变色体遮蔽。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显示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
以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相对另一侧,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壳体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及
光学器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且每一所述电致变色体覆盖至少一个所述光学器件,所述电致变色体在透明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能够从所述壳体的相对另一侧被观察到,所述电致变色体在着色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被所述电致变色体遮蔽。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显示屏,设于所述壳体;
光学器件,设于所述壳体;及
以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所述第一基板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盖设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光学器件,所述电致变色体在着色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被所述电致变色体遮蔽,在透明态时所述光学器件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显现。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显示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
以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相对另一侧,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壳体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及
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且包括光学器件;所述安装座能够相对所述壳体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光学器件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且每一所述电致变色体覆盖至少一个所述光学器件,且所述电致变色体在透明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能够从背离所述显示屏模组的一侧显现,在着色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被所述电致变色体遮蔽,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光学器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外。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
显示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
后盖,设于所述壳体的相对另一侧,所述后盖与所述壳体形成安装空间;
以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连接所述后盖且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及
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且包括光学器件;所述安装座能够相对所述壳体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光学器件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且每一所述电致变色体覆盖至少一个所述光学器件,且在透明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能够从背离所述显示屏模组的一侧显现,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光学器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电子设备的后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壳体的后视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电致变色模组的剖视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电致变色模组的剖视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主视图;
图7为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一种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电子设备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电子设备的又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电子设备沿A-A处的剖视图;
图11-图20为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电致变色模组的一种制造流程图;
图21为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电致变色模组的另一种制造流程图;
图22为图14所示电子设备的电致变色模组的第二透明导电层的一种分区示意图;
图23为图16所示电子设备的电致变色模组的第二线路层的一种分区示意图;
图24-图33为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电致变色模组的一种制造流程图;
图34为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电致变色模组的另一种制造流程图;
图35为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36为图35所示电子设备的后视图;
图37为图36所示电子设备的安装有电致变色模组的后盖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8为图36所示电子设备的安装有电致变色模组的后盖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9为又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安装座位于第一位置的立体图;
图40为图39所示电子设备的后视图;
图41为图39所示电子设备的安装座位于第二位置的立体图;
图42为图41所示电子设备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作为在此使用的“终端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数种连接方式连接的能够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
(1)经由有线线路连接方式,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
(2)经由无线接口方式,如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
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被称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装置:
(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
(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
(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
(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
(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
参考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为智能手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可以为平板、掌上电脑、掌上游戏机等。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光学器件100、电路板、显示屏模组200和壳体300等,光学器件100连接于电路板,电路板连接于壳体300,壳体300能够对电路板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电路板可以集成电子设备10的处理器、存储单元、电源管理单元、基带芯片等电子元器件。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电池,电池连接于电路板且能够为电路板和光学器件100供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为可拆的模块,用户可以较为方便地更换电池。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是定制的,用户不能随意更换,也即电池的模块化、易更换的设计对于电子设备10不是必须的。显示屏模组200 与壳体300固定连接且与电路板通信连接,显示屏模组200可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学器件100可以包括摄像头模组、闪光灯、补光灯、环境光传感器、对焦传感器、人脸识别模组、结构光模组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其中,摄像头模组可用于采集图像,例如用于拍照、视频录制、视频通话等。闪光灯可用于为后置摄像头补光,以提升后置摄像头的拍摄质量。补光灯可用于为前置摄像头补光,以提升前置摄像头的拍摄质量。环境光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光的强度,以使显示屏模组200能够根据环境光的强度调整显示亮度,以使用户能够较为舒适地查看显示屏模组200显示的信息。对焦传感器可用于摄像头模组在拍摄过程中的对焦,以提升摄像头模组拍摄的质量。人脸识别模组可用于用户的人脸识别过程,以使电子设备10能够确认用户的身份,其可以进一步包括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和点阵投影器,这些元件能够和电路板通信连接以在人脸识别过程中发挥各自的功能。结构光模组可用于拍摄过程中获得具有深度信息的图像,获得更为真实的拍摄效果。当然,结构光模组也可以用在人脸识别过程中,以检测用户面部的深度特征,进而用于验证用户的身份。
同时参考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包括电致变色模组400,壳体300可以设有用于光学器件100进光或者出光的通孔310。电致变色模组 400包括第一基板410、第二基板420和设于第一基板410和第二基板420之间的电致变色功能层430,第一基板410或者第二基板420连接壳体300,当然,第一基板410或第二基板420也可通过其他中间件连接壳体300。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电致变色体431,电致变色体431用于盖设光学器件100。至少两个电致变色体431能够分别独立控制以在着色态和透明态之间切换,在着色态时光学器件100被电致变色体431遮蔽,在透明态时光学器件 100从电致变色模组400显现。由于至少两个电致变色体431能够分别独立控制,因此可以将能够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分别覆盖同种或者不同种的光学器件100,以对暂不需要使用的光学器件100予以遮蔽,将需要使用的光学器件 100予以显现,以针对多样化的使用场景设置多样化的控制方案,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的外观适应更多样化的使用场景,并提升电子设备10的外观特性。
具体地,以光学器件100为摄像头模组为例,在着色态时电致变色模组400 的透光率小于等于20%,摄像头模组被遮蔽,电致变色体431呈现预定的颜色,以使电致变色模组400呈现的颜色在整体上一致,或者使得电致变色模组400 呈现的颜色能与周围其他零部件的颜色在整体上一致,以使得在着色态下电子设备10的外观整体性不因摄像头模组的设置而受到不利影响。在透明态时电致变色模组400的透光率大于等于80%,摄像头模组可以正常采光以拍摄图像或者视频。换言之,在透明态时摄像头模组的功能可以不受影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光学器件100为环境光传感器或对焦传感器时,电致变色模组400在着色态时同样能够遮蔽环境光传感器或者对焦传感器,在透明态时环境光传感器或者对焦传感器则能够正常采光。当光学器件100为闪光灯、补光灯、结构光模组、人脸识别模组中的任一种时,电致变色模组400在着色态时能够遮蔽这类光学器件100,在透明态时这类光学器件100能够正常出光。
参考图1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壳体300包括基材301及注塑成型于基材 301上的多种辅助结构,辅助结构可用于连接和支撑电子设备10的电路板、电池、显示屏模组200等元器件,以使这些元器件能够在壳体300可靠地定位。基材301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或者不锈钢等。通孔310开设于辅助结构且与光学器件100的安装位置对应,电致变色体431覆盖用于入光或出光的通孔310。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因基材301延展出来的部分较多而形成中板,也可以将通孔310设置在基材301的中板。
从显示屏模组200的显示区一侧入光或者出光的光学器件100可以包括摄像头模组、环境光传感器、补光灯、结构光模组、人脸识别模组中的一种或多种,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摄像头模组100作为前置摄像头使用,在透明态时用户能够通过摄像头模组100进行自拍、视频通话等操作。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显示屏模组200包括显示屏和屏幕保护盖板201,屏幕保护盖板201盖设显示屏并连接壳体300,屏幕保护盖板201的材质可以为玻璃或者蓝宝石,显示屏可以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也可以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屏。屏幕保护盖板201的周向边缘可以设置油墨层,油墨层能够界定出视窗区203且油墨层能够用于呈现外观效果,视窗区203与显示屏模组200的显示区对应。设有油墨层的区域可以视为遮光区,油墨层能够起到遮光、装饰效果且能够界定出用于光学器件100入光或者出光的透光区,透光区位于视窗区203之外,透光区与光学器件100对应设置。例如,屏幕保护盖板201的周向边缘可以先制得油墨层,再在油墨层开设盲孔,以使油墨层界定出透光区。在透明态时透光区的透光率与遮光区的透光率显著不同,例如,透光区的透光率可以在80%以上,遮光区的透光率在20%以下。在着色态时透光区被电致变色体431遮蔽以使透光区的透光率与遮光区的透光率大致相同。进一步,在着色态时电致变色模组400的颜色与油墨层的颜色的色差可以极小,以使电子设备10的显示屏模组200所在一侧能够呈现一体化的外观效果。
在光学器件100从显示屏模组200的显示区一侧入光或者出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电致变色模组400的第一基板410连接显示屏模组200的屏幕保护盖板201,并使得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和第二基板420位于第一基板410的背离屏幕保护盖板201的一侧。例如,第一基板410可以采用光学胶粘接于屏幕保护盖板201。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将电致变色模组400做成通用性较高的模块,以利于电致变色模组400与屏幕保护盖板201的组装。当然,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屏幕保护盖板201可以复用为第一基板410,也即在加工电致变色模组400时,可以将第一基板410的面积做得大于第二基板420的面积,并将第一基板 410作为屏幕保护盖板201盖设在显示屏上。这种设置有利于减小屏幕保护盖板 201与电致变色模组400在组装后的厚度,以利于电子设备10的轻薄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屏为规则的形状,例如为矩形状或者圆角矩形状或者圆形或者跑道形或者其他规则的形状。参考图6,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屏可以开孔或者开槽,并将光学器件100安装于孔或槽内。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模组400可以对应孔或者槽设置,并使电致变色体431覆盖光学器件100,电致变色体431在着色态时可以对光学器件100予以遮蔽,并且电致变色模组400在着色态时的颜色可以和周围区域的颜色的色差极小,以使电子设备10具有较高的一体化外观。
对于从显示屏模组200的显示区一侧入光或者出光的光学器件100,由于至少两个电致变色体431能够分别独立控制,因此可以将能够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分别覆盖同种或者不同种的光学器件100,以对暂不需要使用的光学器件100予以遮蔽,将需要使用的光学器件100予以显现。具体地,在一些使用场景中,覆盖前置摄像头和补光灯的电致变色体431可以同时处于透明态,或者同时处于着色态,覆盖环境光传感器的电致变色体431则可以另行控制以在着色态和透明态之间切换。覆盖人脸识别模组或者结构光模组的电致变色体431 可以和覆盖前置摄像头的电致变色体431分别独立控制。
进一步,以电子设备10包括前置摄像头、环境光传感器、补光灯为例,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可以包括两个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其中一个电致变色体431覆盖前置摄像头和补光灯,另一个覆盖环境光传感器,在使用显示屏模组200但无需调用前置摄像头的使用场景中,电致变色模组400可以将前置摄像头和补光灯遮蔽,而使得环境光传感器从电致变色模组400显现;在需要调用前置摄像头的使用场景中,则使得前置摄像头和补光灯显现。
同样以电子设备10包括前置摄像头、环境光传感器、补光灯为例,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可以包括三个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三个电致变色体431能够分别独立控制,以使其中任一个光学器件100显现或者被遮蔽。例如,在一些环境中,补光灯与前置摄像头无需同时使用,因此可以使前置摄像头显现,而将补光灯遮蔽,在需要使用补光灯时再将补光灯显现。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前置摄像头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摄像头的电子设备10,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可以设置更多个,例如可以为四个或者四个以上。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电子设备10,前置摄像头、补光灯、环境光传感器、人脸识别模组以及结构光模组无需同时具备,对于同种类的多个的光学器件100 例如多个摄像头,或者对于不同种类的光学器件100例如摄像头模组和环境光传感器,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致变色体431设计多种控制方案,因此电致变色模组400的结构可以对应有多种,本申请对此不再一一列举。
参考图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包括设于壳体300的背离显示屏模组200一侧的后盖500,且后盖500盖设于电子设备10的电池,后盖500 有时也被称为后壳或电池盖。后盖500与壳体300形成安装空间,安装空间用于容置电池、电路板、光学器件100等,电致变色模组400的第一基板410或者第二基板420与后盖500固定连接。后盖50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材质例如铝合金、镁合金、不锈钢等,后盖500的材质也可以为非金属材质例如玻璃、陶瓷、塑胶等。后盖500具有较大的外表面,电子设备10的外观的主要部分依靠后盖500来呈现。从后盖500所在一侧入光或者出光的光学器件100包括摄像头模组、闪光灯、对焦传感器、结构光模组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以摄像头模组为例,从后盖500所在一侧入光的摄像头模组用于执行后置摄像头的功能,电致变色体431在透明态时,用户可以通过摄像头模组进行近景拍摄、远景拍摄、视频录制等操作。从后盖500所在一侧入光的摄像头模组可以包括常规镜头、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长焦镜头、黑白镜头的一种或者多种,其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或者3个以上,闪光灯用于为后置摄像头补光,以提升后置摄像头在暗光环境的拍摄质量。对焦传感器则可用于后置摄像头的对焦,结构光模组可以用于获取具有深度信息的图像,以提升后置摄像头的拍摄质量。
在光学器件100从后盖500所在一侧入光或者出光实施方式中,后盖500 对应光学器件100的安装位置设有透光区,电致变色模组400连接后盖500且电致变色体431覆盖透光区。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模组400 的第一基板410连接后盖500,并使得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和第二基板420位于第一基板410的背离后盖500的一侧。进一步,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和第二基板420容置于安装空间。例如,第一基板410可以采用粘胶粘接于后盖500。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将电致变色模组400做成通用性较高的模块,以利于电致变色模组400与后盖500的组装。进一步,在后盖500为金属材质的实施例中,后盖500的外表面可以经过阳极氧化、电镀等多种表面处理工艺,以使金属材质的后盖500的外表面呈现需要的颜色,在着色态时电致变色模组400的颜色与后盖500的颜色的色差可以极小,以使电子设备10的后盖500所在一侧能够呈现一体化的外观效果。由于光学器件100被电致变色体431覆盖,电致变色体 431在透明态时光学器件100可以正常使用,以上设置可以使得电子设备10在后盖500所在一侧具有较高的外观整体性。
在后盖500为金属材质或者透光率不高的非金属材质时,后盖500开设有透光孔502作为透光区使用,以用于光学器件100的出光或者入光,如图2所示。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后盖500由玻璃或者其他高透光率的材质制成,后盖500无需开设透光孔502以用于光学器件100的出光或者入光。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后盖500可以复用为第一基板410,也即在加工电致变色模组400时,可以将第一基板410的面积做得大于第二基板420的面积,并将第一基板410 作为后盖500盖设在电池上,使得第一基板410与壳体300形成安装空间。
对于从后盖500所在一侧入光或者出光的光学器件100,由于至少两个电致变色体431能够分别独立控制,因此可以将能够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分别覆盖同种或者不同种的光学器件100,以对暂不需要使用的光学器件100予以遮蔽,将需要使用的光学器件100予以显现。具体地,以电子设备10包括后置摄像头、对焦传感器、闪光灯为例,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可以包括两个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其中一个电致变色体431覆盖后置摄像头和对焦传感器,另一个覆盖闪光灯,在无需调用闪光灯的使用场景中,电致变色模组 400可以将闪光灯遮蔽,而使得后置摄像头和对焦传感器从电致变色模组400显现;在需要调用闪光灯的使用场景例如暗光环境中,则使得闪光灯显现。
同样以电子设备10包括后置摄像头、对焦传感器、闪光灯为例,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可以包括三个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三个电致变色体 431能够分别独立控制,以使其中任一个光学器件100显现或者被遮蔽。例如,在一些环境中,后置摄像头与对焦传感器无需同时使用,因此可以使后置摄像头显现,而将闪光灯、对焦传感器遮蔽,在需要使用闪光灯或者对焦传感器时再分别控制其显现。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后置摄像头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摄像头的电子设备10,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可以设置为更多个,例如可以为四个或者四个以上。
特别地,参考图7、图8、图9和图10,以摄像头模组包括常规摄像头101、广角摄像头102和长焦摄像头103的三摄方案为例,每一摄像头覆盖有电致变色体4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覆盖每一摄像头的电致变色体431能够分别独立控制,也即常规摄像头101的显现和遮蔽可以不受其他两个摄像头状态的影响,同样地,广角摄像头102或者长焦摄像头103的显现和遮蔽也可以不受其他两个摄像头状态的影响。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三摄像头中的任意两个对应的电致变色体431进行同步控制,以使这两个摄像头同时显现或者同时被遮蔽,另一个摄像头则可以另行控制。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覆盖三个摄像头的电致变色体431进行同步控制,以使三个摄像头同时显现或者同时被遮蔽。参考图8和图10,在一些使用场景中,可以控制全部的电致变色体431处于着色态,以将闪光灯104和三个摄像头全部遮蔽,以使后盖500一侧具有较高的外观整体性。参考图7,在一些使用场景中,可以控制全部的电致变色体431处于透明态,以将闪光灯104和三个摄像头全部显现,以执行后置摄像头的功能。参考图9,在另一些使用场景中,可以使得三个摄像头中的任一个以及闪光灯104从后盖500所在侧显现,以执行后置摄像头的功能。针对三摄方案结合闪光灯104,还可以设计更多种的控制方案,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对于摄像头模组包括一个摄像头,或者两个摄像头,或者四个及四个以上摄像头的电子设备10,可以参照以上三摄像头的控制方案结合其他光学器件100 例如闪光灯、对焦传感器、结构光模组进行设计,以形成多样化的分区控制方案,本申请对此不再一一列举。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电子设备10,后置摄像头、闪光灯、对焦传感器、结构光模组无需同时具备,对于同种类的多个的光学器件100例如多个摄像头,或者对于不同种类的光学器件100例如摄像头模组和对焦传感器,可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致变色体431设计多种控制方案,因此电致变色模组400的结构可以对应有多种,对此不再赘述。
电致变色体431包括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能够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使得电致变色材料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在电子设备10包括处理器和电池的实施例中,电池能够通过电路板为电致变色模组400供电,处理器能够对电致变色模组400进行控制,例如,处理器可以控制流经电致变色模组400的电流的大小以及加载在电致变色模组400上的电压的大小、相位等参数,以使电致变色模组400能够在着色态和透明态之间切换。例如,在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400在断电状态下呈着色态,当用户需要使用光学器件 100时,控制器可以控制电致变色模组400的控制电路处于导通状态,使得电致变色模组400切换成透明态,以使用户能够通过光学器件100进行相应的操作。在一实施例中,用户的操作结束后,控制器可以断开电致变色模组400的控制电路,电致变色模组400逐渐转变为着色态。在一实施例中,用户操作结束后,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电路向电致变色模组400加载瞬间反相电压继而切换成短路状态,以使电致变色模组400能够迅速切换至着色态。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反相电压的持续时间为0.2s至0.5s,而后控制电路被迅速切换为短路模式,待电致变色模组400转变为着色态后再切换到断开模式。上述控制方式可以缩短电致变色模组400由透明态切换至着色态的时间,例如,可以将电致变色模组400由透明态切换至着色态的时间控制在0.3s至0.5s的范围内,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体验。当然,上述控制方式也可用于缩短电致变色模组400由着色态转变为透明态的时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体431可以包括纳米导电颗粒,纳米导电颗粒用于提升电致变色体431的电导率,进而提升变色的速率,缩短由着色态切换至透明态或者由透明态切换至着色态的时间。
以上的电致变色模组400应用于电子设备10时,通过控制电路可以对电致变色体431进行控制以使电致变色体431在透明态和着色态之间切换。电致变色体431在透明态时,光学器件100可以正常使用,在着色态时电致变色体431 呈现预定的颜色,以使电子设备10的与光学器件100的安装位置对应的外观部分能够与电子设备10的其他部分呈现一体化的外观,以提升电子设备10的外观表现力。由于至少两个电致变色体431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电致变色体431 可以对暂不需要使用的光学器件100予以遮蔽,将需要使用的光学器件100予以显现,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的外观适应更多样化的使用场景,提升了电子设备10的外观特性。
参考图4和图5,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433、框体435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37,第一透明导电层433设于第一基板410,第二透明导电层437设于第二基板420,第一透明导电层433、框体435及第二透明导电层437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容置腔401,电致变色体431设于容置腔 40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层433的材质可以为ITO(氧化铟锡),第二透明导电层437的材质可以与第一透明导电层433的材质相同。框体435的材质为绝缘材料例如塑胶、硅胶、橡胶或者其他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结合图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容置腔401内还设有支撑体440,支撑体440抵接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37,支撑体440呈颗粒状,其可以通过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37对第一基板410和第二基板420形成支撑,以使容置腔401在抽真空或者形成真空的过程中保持稳定,防止容置腔401塌陷。可以理解的是,各层之间有无外物都可以视为层叠设置。例如,第一基板 410和第一透明导电层433之间、第二透明导电层437和第二基板420之间可以没有中间层,也可以设有其他中间层,这些情形都应当视为层叠设置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410和第二基板420分别为透明状,例如,第一基板410的透光率可以在85%以上,第二基板420的透光率可以在85%以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板410的材质为常规玻璃,或者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ET具有较高的成膜性、光学性能和耐候性,采用PET材质制成的第一基板410具有良好的透光性。第一基板410的材质也可以为PI(Polyimide,聚酰亚胺)等透光性能较好的材料。第二基板420 的材质可以与第一基板410的材质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二基板420的材质可以为常规玻璃,也可以为PET,或者PI等透光性能较好的材料。
进一步,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410的朝向电致变色功能层430的一侧和背离电致变色功能层430的一侧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增透膜450,或者第二基板420的朝向电致变色功能层430的一侧和背离电致变色功能层430 的一侧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增透膜450。具体地,第一基板410的相背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可以设置增透膜450,第二基板420可以无需设置增透膜450。当然,第二基板420的相背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可以设置增透膜450,第一基板410可以无需设置增透膜450。增透膜450能够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模组400的透光率,可以理解的是,增透膜450可以包括多层,多层增透膜450可用于分别提升某些波长的光线的透过率,以进一步提升电致变色模组400的透光率。
进一步,参考图4和图5,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一透明导电层433相互隔离,或者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二透明导电层437相互隔离。具体地,以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包括两个能够相互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为例,在一实施例中,覆盖两个电致变色体431的第一透明导电层433相互隔离,覆盖两个电致变色体431的第二透明导电层437可以相互隔离。可以理解的是,覆盖两个电致变色体431的第二透明导电层437也可以不隔离,也即第二透明导电层437可以为一整体,对第一透明导电层433进行分区控制即可。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覆盖两个电致变色体431的第二透明导电层437相互隔离,覆盖两个电致变色体431的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可以隔离或者不隔离,同样能够实现对两个电致变色体431的分别控制。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的数量在三个及以上时,可以参考以上设置方法进行设计,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框体435覆盖第一透明导电层433、第二透明导电层437的边缘。具体地,对于一个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其周向边缘被框体435覆盖,对于相互隔离的两个第一透明导电层433,每一第一透明导电层433的周向边缘分别被框体435覆盖。第二透明导电层437边缘被覆盖的设置方式与此类似,此处不再赘述。这种设置可以防止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37裸露而接触灰层等异物或者水汽等,避免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37导通而出现短路。
进一步,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包括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二线路层439,第一线路层438设于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和框体435之间且框体435覆盖第一线路层438,第二线路层439设于第二透明导电层437和框体435之间且框体435覆盖第二线路层439,每一电致变色体431的外周分别设有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二线路层439。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二线路层439用于引出控制线,以进一步电性连接至电子设备10的电路板,以使电子设备10能够通过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一透明导电层433,以及第二线路层439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37在电致变色体431的相背两侧施加电压,进而使得电致变色体431在透明态和着色态之间切换。
第一线路层438为银质层,或者铜质层,或者金质层,或者钼铝钼镀膜玻璃(MOALMO)层,第一线路层438宽度小于等于1.5mm例如第一线路层438 的宽度可以约为1mm,阻抗小于等于5Ω。第二线路层439为银质层,或者铜质层,或者金质层,或者钼铝钼镀膜玻璃层,第二线路层439宽度小于等于1.5mm 例如第二线路层439的宽度可以约为1mm,阻抗小于等于5Ω。由于第一线路层438、第二线路层439的材质影响导电率,宽度影响阻抗和体积,以上设置可以兼顾电致变色模组400的变色速率和器件小型化的要求,在提升变色速率的同时满足小型化、轻薄化设计。
进一步,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一线路层438相互隔离,或者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二线路层439相互隔离。具体地,以电致变色功能层430包括两个能够相互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为例,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对应的两个第一线路层438相互隔离,两个电致变色体431的对应的两个第二线路层439可以相互隔离。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对应的第二线路层439也可以不隔离,也即第二线路层439可以为一整体,对第一线路层438 进行分区控制即可。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对应的第二线路层439相互隔离,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对应的第二线路层439可以相互隔离或者不隔离,同样能够实现对两个电致变色体431的分别控制。进一步,在电致变色体431的一侧,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一线路层438相互隔离且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一透明导电层433相互隔离。或者,在电致变色体431的另一侧,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二线路层439相互隔离且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电致变色体431分别对应的两个第二透明导电层437相互隔离。也即在电致变色体431的用于加载电压的相背的两侧,任一侧的线路层和透明导电层同时分区即可实现对电致变色体431的分区控制,另一侧的线路层可分区也可不分区,另一侧的透明导电层可分区也可不分区。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电致变色体431的数量在三个及以上时,可以参考以上设置方法进行设计,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17、图19和图20,在一实施例中,框体435包括基体435a和连接基体435a的塞体435b,基体435a设有与容置腔401连通的灌注通道402,塞体 435b封闭灌注通道402。灌注通道402用于向容置腔401内注入流体状的电致变色材料进而形成电致变色体431,塞体435b则用于在容置腔401注满电致变色体431后将灌注通道402封闭,并和基体435a形成容置腔401。在一实施例中,灌注通道402连通相邻的两个容置腔401,塞体435b能够隔离相邻的两个容置腔401。这种结构设计能够提升电致变色材料的灌注效率,例如,在图19 所述实施例中,四个相互隔离的容置腔401设置两处灌注通道402即可。
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二线路层439中的至少一者在灌注通道402处断开。例如,可以是第一线路层438在灌注通道402处断开,塞体435b可以无需覆盖第一线路层438。当然,也可以是第二线路层439在灌注通道402处断开,塞体435b可以无需覆盖第二线路层439。这种设置可以节省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二线路层439的材料,并能够防止在灌注电致变色材料的过程中电致变色材料残留在第一线路层438或者第二线路层439的表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一电致变色体431外周的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二线路层439分别呈闭合状。这种设置,可以简化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二线路层439 的加工,可以采用一些方式防止电致变色材料残留在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二线路层439,例如,在灌注通道402处的第一线路层438或者第二线路层439表面涂覆或者贴附隔离材料即可。
参考图11至图21,以下对设有灌注通道402的电致变色模组400的加工过程予以说明。
步骤S100,在第一基板410的表面镀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在第二基板420 的表面镀第二透明导电层437。
参考图11、图12、图13、图14并结合图22,根据分区控制的设计,可以使得第二透明导电层437进行分区加工,以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区域,隔离的方式可以采用机械去除材料或者激光去除材料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当然,也可以使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37的其中一个满足分区设计即可,无需同时满足。
步骤S200,在第一透明导电层433的背离第一基板410的一侧镀第一线路层438,在第二透明导电层437的背离第二基板420的一侧镀第二线路层439。
参考图15、图16并结合图23,对应第二透明导电层437的分区设计,可以使得第二线路层439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区域,隔离的方式可以采用机械去除材料或者激光去除材料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当然,也可以对第一线路层438进行分区加工,以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二线路层439的其中一个满足分区设计即可,无需同时满足。
步骤S300,在第一线路层438的背离第一基板410的一侧制作框体435的基体435a,制得上片。
参考图17,基体435a覆盖第一线路层438并延伸覆盖第一透明导电层433 的边缘,基体435a与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形成至少两个容置槽403,基体435a 设有灌注槽404,至少两个相邻的容置槽403被一个灌注槽404连通。图17所示的基体435a形成了4个容置槽403,灌注槽404有两个,其中一个灌注槽404 连通相邻的两个容置槽403,另一个灌注槽404连通剩余的两个相邻的容置槽 403。容置槽403的数量与最终所需的电致变色体431数量相同,容置槽403数量可以根据需要作出变化。例如,容置槽40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及以上。灌注通道402不限于图示位置和数量,例如,可以对每一容置槽403设置独立的灌注槽404。
步骤S400,在第二线路层439围设的区域内设置支撑体440,并进行固化,制得下片。
具体地,参考图18,可以先在容置槽403印刷粘接点,再将粒状的支撑体 440喷洒在容置槽403内,再进行UV固化,使得支撑体440通过粘接点可靠地固定在容置槽403内,防止支撑体440在后续灌注电致变色材料的过程中轻易移动。
步骤S500,将上片和下片贴合,并进行固化形成灌注通道402和灌注腔405,并使得支撑体440支撑上片和下片。
参考图19,灌注槽404被第二透明导电层437覆盖形成灌注通道402,容置槽403被第二透明导电层437覆盖形成灌注腔405,至少两个相邻的灌注腔 405被一个灌注通道402连通。
步骤S600,往灌注腔405内灌注电致变色材料,用塞体435b将灌注通道 402封闭。
参考图20,塞体435b、基体435a、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37形成封闭的容置腔401,至少两个容置腔401相互隔离,以使容置腔401内的电致变色体431相互隔离。灌注可以在真空环境中完成。
参考图24至图3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灌注通道402的设计不是必须的,框体435为一体成型。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每一电致变色体431外周的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二线路层439中的至少一者呈闭合状。例如,每一电致变色体431 外周的第一线路层438可以呈闭合状,或者每一电致变色体431外周的第二线路层439呈闭合状。这种设置能够简化第一线路层438或者第二线路层439的加工。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ODF(One Drop Filling,液晶滴下)工艺制成电致变色模组400。具体地,参考图24至图34,对ODF工艺作简要说明。
步骤S1000,在第一基板410的表面镀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在第二基板420 的表面镀第二透明导电层437。
参考图24、图25、图26和图27,根据分区控制的设计,可以使得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区域,隔离的方式可以采用机械去除材料或者激光去除材料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当然,也可以对第二透明导电层437进行分区加工,以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37的其中一个满足分区设计即可,无需同时满足。
步骤S2000,在第一透明导电层433的背离第一基板410的一侧镀第一线路层438,在第二透明导电层437的背离第二基板420的一侧镀第二线路层439。
参考图28和图29,对应第一透明导电层433的分区设计,可以使得第一线路层438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区域,隔离的方式可以采用机械去除材料或者激光去除材料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当然,也可以对第二线路层439进行分区加工,以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线路层438和第二线路层439的其中一个满足分区设计即可,无需同时满足。
步骤S3000,在第一线路层438的背离第一基板410的一侧制作框体435,制得上片。
参考图30,框体435覆盖第一线路层438并延伸覆盖第一透明导电层433 的边缘,框体435与第一透明导电层433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容置槽403。图30所示的框体435形成了4个容置槽403,容置槽403的数量与最终所需的电致变色体431数量相同,容置槽403数量可以根据需要作出变化。例如,容置槽40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及以上。
步骤S4000,在第二线路层439围设的区域内设置支撑体440,并进行固化,制得下片。
具体地,参考图31,可以先在容置槽403印刷粘接点,再将粒状的支撑体 440喷洒在容置槽403内,再进行UV固化,使得支撑体440通过粘接点可靠地固定在容置槽403内,防止支撑体440在后续灌注电致变色材料的过程中轻易移动。
步骤S5000,在上片的容置槽403内滴电致变色材料,再将上片和下片贴合,并进行固化,以使支撑体440支撑上片和下片。此步骤也可在真空环境中完成。
结合图32和图33,第一透明导电层433、框体435和第二透明导电层437 形成容置腔401,至少两个容置腔401内的电致变色体431相互隔离。
参考图35和图36,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具有另一种结构形式。具体地,电子设备10包括光学器件100、显示屏模组200、壳体300、电致变色模组400和后盖500。显示屏模组200设于壳体300的一侧,显示屏模组200可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后盖500设于壳体300的相对的另一侧并与壳体300形成安装空间。电致变色模组400设于后盖500的朝向显示屏模组 200的一侧。壳体300可以是围设于显示屏模组200外周的边框,壳体300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或者不锈钢等。壳体300可以进一步向电子设备10内部延伸形成中板,中板可用于安装电子设备10的电路板、电池等元器件。光学器件100 可以安装于壳体300,也可以安装于电路板再通过电路板安装于壳体300。电致变色模组400的电致变色体431覆盖光学器件100。当电致变色体431处于着色态时,光学器件100被电致变色体431遮蔽,电致变色体431处于透明态时光学器件100从电致变色模组400显现且能够正常入光或者出光。电致变色体431 处于透明态时,光学器件100可以正常使用。本实施方式中的光学器件100可以包括摄像头模组、闪光灯、对焦传感器、结构光模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别地,虽然图未详细示出,摄像头模组可以包括常规镜头、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长焦镜头、黑白镜头的一种或者多种。当然,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410可以复用为后盖500,也即将第一基板410的面积做大,第一基板410连接壳体300并覆盖电子设备10内的电池和电路板,以将第一基板410作为后盖 500使用,第一基板410与壳体300形成安装空间。
由于光学器件100被电致变色模组400覆盖,电致变色体431在透明态时光学器件100可以正常使用,后盖500无需开设透光孔,因此后盖500的背向显示屏模组200的显示区的一侧可以具有较高的外观整体性。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器件100的安装区域的后盖500的部分可以设有电致变色体431,对应于光学器件100的安装区域以外的后盖500的部分可以无需设置电致变色体431。例如,对应于光学器件100的安装区域以外的后盖500 的部分可以采用油墨着色,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形成装饰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光学器件100的安装区域以外的部分可以视为遮光区,在透明态时透光区的透光率与遮光区的透光率显著不同,例如,透光区的透光率可以在80%以上,遮光区的透光率在20%以下。在着色态时透光区被电致变色体431遮蔽以使透光区的透光率与遮光区的透光率大致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致变色模组400的第一基板410贴在后盖500的内表面。参考图37,后盖500为强化玻璃,后盖500用于盖设壳体300的背离显示屏模组200的一侧以形成安装空间,电致变色模组400设于安装空间。后盖 500包括朝向电子设备10外部的第一表面501和朝向电子设备10内部的第二表面503。第一表面501可以设置防指纹层504或强化层。第二表面503一侧可以依次层叠设置NCVM(Non Conductive Vapor Metallization,不导电电镀)层505、防碎层506、装饰层507以及防爆膜508。NCVM层505是采用镀出金属及绝缘化合物等薄膜的方式,利用相互不连续的特性,得到外观有金属质感且不影响到无线通讯传输效果的膜层。防碎层506可以采用OC0(喷涂树脂液防破碎工艺)工艺制得,装饰层507可以采用印刷或喷涂油墨制得,防爆膜508用于防止后盖500爆裂。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描述的镀层对于后盖500不是必须的,无需同时满足。进一步,第二表面503的多层镀层和第二表面503可以形成凹槽510,凹槽510的边界确定透光区,凹槽510的槽底为第二表面503的一部分。凹槽510内进一步设有光学胶层509,电致变色模组400的第一基板410通过光学胶层509固定于后盖500。光学胶层509可以延伸至防爆膜508表面,电致变色模组400全部位于防爆膜508的一侧。但这种设置不是必须的,例如,凹槽 510的容积可以设置得大一些,在凹槽510内设置光学胶层509后,电致变色模组400的第一基板41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容置在凹槽510内,这种设置可以减薄第二基板420至第二表面503之间的厚度,提升透光区的透光率。参考图38,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后盖500的第二表面503可以设置光学膜片520,光学膜片520可以对终端设备10起到装饰效果,电致变色模组400进一步设置于光学膜片520的背离后盖500的一侧。
参考图39和图40,在又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可以具有另一种结构形式,且以上实施方中的电致变色模组400同样适用。具体地,电子设备10包括显示屏模组200、壳体300、电致变色模组400、后盖500和安装座600。显示屏模组200设于壳体300的一侧,显示屏模组200可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后盖500设于壳体300的相对的另一侧并与壳体300形成安装空间。电致变色模组400设于后盖500的朝向显示屏模组200的一侧。壳体300能够对显示屏模组200和电致变色模组400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具体地,壳体300可以是围设于显示屏模组200外周的边框,壳体300的材质可以为铝合金或者不锈钢等。壳体300可以进一步向电子设备10内部延伸形成中板,中板可用于安装电子设备10的电路板、电池等元器件。
同时参考图41和图42,显示屏模组200和后盖500之间可以形成安装槽 320,安装槽320可以视为安装空间的一部分。安装座600设于安装槽320且安装座600包括光学器件100,安装座600能够在安装槽320相对壳体300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参考图39和图40,在第一位置时安装座600收容于安装槽320,从后盖500所在一侧入光或者出光的光学器件100被电致变色体431覆盖,且每一电致变色体431覆盖至少一个光学器件100,在透明态时光学器件 100能够从背离显示屏模组200的一侧显现。参考图41和图42,在第二位置时安装座600伸出安装槽320以使光学器件100伸出壳体300外。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座600的朝向显示屏模组200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光学器件100例如前置摄像头、补光灯、环境光传感器、结构光模组、人脸识别模组等,在第二位置时,这些光学器件100可以正常使用。这些光学器件100可以覆盖电致变色体431,也即安装座600可以设有电致变色模组400以在第二位置时对光学器件100予以遮蔽或者显现,进而在提升外观特性的同时适应电子设备10的多种使用场景。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安装座600上的电致变色模组400可以是分区控制设计,也可以不采用分区控制的设计。这种结构的电子设备10,由于在第一位置时从显示屏模组200一侧入光或者出光的光学器件100无需占用显示屏模组200所在一侧的面积,因此可以提升电子设备10的屏占比,例如,在第一位置时,电子设备10的屏占比可以在90%以上。又由于在第一位置时光学器件100被电致变色体431覆盖,在第二位置时光学器件100外露,后盖500无需开设透光孔,因此后盖500一侧可以具有较高的外观整体性。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基板410可以复用为后盖500,也即将第一基板410的面积做大,第一基板410连接壳体300并覆盖电子设备10内的电池和电路板,以将第一基板410作为后盖500 使用,第一基板410与壳体300形成安装空间。
进一步,参考图40,在第一位置时对应于光学器件100的安装区域的后盖 500可以设有电致变色体431。在第一位置时电致变色体431可以处于着色态,光学器件100被电致变色体431遮蔽,电致变色模组400呈现预定的颜色,对应于光学器件100的安装区域的电致变色模组400能够与电子设备10的其他部分呈现一体化的外观。在第一位置时还可使得电致变色体431处于透明态,以使光学器件100能够正常出光或者入光。在第一位置且电致变色体431处于透明态时,电致变色模组400可以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例如,电致变色模组400 的透光率可以在80%以上,因此在第一位置时光学器件100能够正常使用。这种设置既能够保证电子设备10的后盖500一侧的外观整体性,还有利于光学器件100的便捷使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位置时对应于光学器件100的安装区域的后盖500的部分可以设有电致变色体431,对应于光学器件100的安装区域以外的后盖500的其他部分可以无需设置电致变色体431。例如,对应于光学器件100的安装区域以外的后盖500可以采用油墨着色,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形成装饰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光学器件100 的安装区域以外的部分可以视为遮光区,在透明态时透光区的透光率与遮光区的透光率显著不同,例如,透光区的透光率可以在80%以上,遮光区的透光率在20%以下。在着色态时透光区被电致变色体431遮蔽以使透光区的透光率与遮光区的透光率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中,从后盖500一侧入光或者出光的光学器件100可以包括摄像头模组、闪光灯、对焦传感器、结构光模组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别地,虽然图未详细示出,摄像头模组可以包括常规镜头、广角镜头、超广角镜头、长焦镜头、黑白镜头的一种或者多种,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37)

1.一种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
电致变色功能层,设于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且包括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电致变色体;至少两个所述电致变色体能够被分别独立控制以在着色态和透明态之间切换;及
第二基板,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的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框体和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设于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设于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所述框体及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形成至少两个相互隔离的容置腔,所述电致变色体设于所述容置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体包括纳米导电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所述电致变色体分别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相互隔离;或者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所述电致变色体分别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相互隔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覆盖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的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内设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抵接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包括第一线路层和第二线路层,所述第一线路层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框体之间且所述框体覆盖所述第一线路层,所述第二线路层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和所述框体之间且所述框体覆盖所述第二线路层,每一所述电致变色体的外周分别设有所述第一线路层和所述第二线路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所述电致变色体分别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线路层相互隔离,或者能够分别独立控制的两个所述电致变色体分别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线路层相互隔离。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为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致变色体外周的所述第一线路层和所述第二线路层中的至少一者呈闭合状。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基体和连接所述基体的塞体,所述基体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灌注通道,所述塞体封闭所述灌注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通道连通相邻的两个容置腔,所述塞体能够隔离相邻的两个所述容置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路层和所述第二线路层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灌注通道处断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电致变色体外周的所述第一线路层和所述第二线路层分别呈闭合状。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路层为银质层,或者铜质层,或者金质层,或者钼铝钼镀膜玻璃层;所述第二线路层为银质层,或者铜质层,或者金质层,或者钼铝钼镀膜玻璃层。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个:
在透明态时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透光率大于等于80%,在着色态时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透光率小于等于20%;
所述第一线路层宽度小于等于1.5mm,阻抗小于等于5Ω;
所述第二线路层宽度小于等于1.5mm,阻抗小于等于5Ω。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朝向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的一侧和背离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的一侧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增透膜;或者所述第二基板的朝向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的一侧和背离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的一侧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增透膜。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基板的面积,且所述第一基板用于结合电子设备的显示屏或壳体。
19.一种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体,设有用于光学器件透光的透光区并具有相对靠近光学器件的内表面和与内表面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及
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连接所述盖体的内表面且覆盖所述透光区;在着色态时所述透光区被所述电致变色体遮蔽,在透明态时所述透光区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显现。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为用于盖设显示屏的屏幕保护盖板。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为用于盖设电池的后盖。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设有装饰层,所述装饰层设有延伸至所述内表面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光学胶层,所述电致变色模组通过所述光学胶层固定于所述盖体。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依次层叠设置有NCVM层、防碎层、装饰层和防爆膜,所述内表面所在侧设有贯穿所述NCVM层、所述防碎层、所述装饰层和所述防爆膜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光学胶层,所述电致变色模组通过所述光学胶层固定于所述盖体。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盖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设有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设有延伸至所述内表面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光学胶层,所述电致变色模组通过所述光学胶层固定于所述盖体。
2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设有安装空间,所述本体设有透光区;
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连接所述本体且覆盖所述透光区;及
光学器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且每一所述电致变色体覆盖至少一个所述光学器件,在透明态时所述光学器件从所述透光区显现,在着色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被所述电致变色体遮蔽。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壳体和连接所述壳体的屏幕保护盖板,所述透光区位于所述屏幕保护盖板,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连接所述屏幕保护盖板。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器件包括摄像头模组、补光灯、环境光传感器、人脸识别模组、结构光模组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壳体和连接所述壳体的后盖,所述壳体和所述后盖形成所述安装空间,所述透光区位于所述后盖,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连接所述后盖。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器件包括摄像头模组、闪光灯、对焦传感器、结构光模组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3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显示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
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相对另一侧,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壳体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及
光学器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且每一所述电致变色体覆盖至少一个所述光学器件,所述电致变色体在透明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能够从所述壳体的相对另一侧被观察到,所述电致变色体在着色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被所述电致变色体遮蔽。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器件包括摄像头模组、闪光灯、对焦传感器和结构光模组中的至少一种。
3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显示屏,设于所述壳体;
光学器件,设于所述壳体;及
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所述第一基板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盖设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光学器件,所述电致变色体在着色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被所述电致变色体遮蔽,在透明态时所述光学器件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显现。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器件包括摄像头模组、补光灯、环境光传感器、人脸识别模组、结构光模组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3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显示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
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相对另一侧,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壳体形成安装空间,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及
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且包括光学器件;所述安装座能够相对所述壳体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光学器件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且每一所述电致变色体覆盖至少一个所述光学器件,且所述电致变色体在透明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能够从背离所述显示屏模组的一侧显现,在着色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被所述电致变色体遮蔽,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光学器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外。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设有另一电致变色模组以在第二位置时对所述光学器件予以遮蔽或者显现。
3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显示屏模组,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
后盖,设于所述壳体的相对另一侧,所述后盖与所述壳体形成安装空间;
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模组,连接所述后盖且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及
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空间且包括光学器件;所述安装座能够相对所述壳体移动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光学器件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且每一所述电致变色体覆盖至少一个所述光学器件,且在透明态时所述光学器件能够从背离所述显示屏模组的一侧显现,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光学器件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外。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设有另一电致变色模组以在第二位置时对所述光学器件予以遮蔽或者显现。
CN201920802996.6U 2019-05-30 2019-05-30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100722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2996.6U CN210072276U (zh) 2019-05-30 2019-05-30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EP20177481.7A EP3754421B1 (en) 2019-05-30 2020-05-29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US16/887,562 US11604393B2 (en) 2019-05-30 2020-05-29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2996.6U CN210072276U (zh) 2019-05-30 2019-05-30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72276U true CN210072276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55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02996.6U Active CN210072276U (zh) 2019-05-30 2019-05-30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7227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3933A (zh) * 2019-05-30 2019-08-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4698313A (zh) * 2020-12-31 2022-07-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33933A (zh) * 2019-05-30 2019-08-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4698313A (zh) * 2020-12-31 2022-07-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4698313B (zh) * 2020-12-31 2023-11-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95622A (zh) 保护盖板、壳组件和移动终端
CN110133933A (zh)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09618029B (zh) 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后盖组件和显示屏组件
CN107229148B (zh)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9462675A (zh) 壳组件和移动终端
CN109491170A (zh) 电致变色模组、壳组件和移动终端
CN110213408B (zh) 电子设备、转动组件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EP3745192B1 (en) Display device
JP2021503211A (ja) 端末ディスプレイアセンブリおよび携帯端末
CN109256047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10072276U (zh) 电致变色模组、盖板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09233878U (zh) 壳组件和移动终端
CN110783363B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220294949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783364B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9962060U (zh) 电子设备、壳体组件及其电致变色器件
CN112153837A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CN112165803A (zh) 电子设备及其壳体组件
CN106991922A (zh) 显示装置与移动电子终端
CN110767728B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213471B (zh) 终端设备
CN209089029U (zh) 移动终端和壳组件
EP3754421B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WO2020239075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
CN108494910B (zh) 显示屏组件、电子设备及显示屏组件的组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