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55637U - 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55637U
CN210055637U CN201920404003.XU CN201920404003U CN210055637U CN 210055637 U CN210055637 U CN 210055637U CN 201920404003 U CN201920404003 U CN 201920404003U CN 210055637 U CN210055637 U CN 210055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o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outer pot
guide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0400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新忠
甘嵩
方恩光
吴久东
邓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fu Xin 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fu Xin 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fu Xin 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fu Xin 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0400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55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55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556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包括外锅、内锅,内锅位于外锅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圈,线圈由导线绕制成型,线圈位于外锅与内锅之间,线圈的一端与内锅电性相连,线圈的另一端与外锅电性相连;蒸煮器还包括电源模块,内锅与外锅分别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本方案提供了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实现电源模块对线圈的供电以及实现蒸煮器内锅可排水,解决了现有蒸煮器因通电结构的限制导致蒸煮器只能实现外锅排水无法实现内锅排水的问题,以及解决了现有的蒸煮器的结构复杂、使用不安全、用户难以清洗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电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蒸煮器均在外锅上设置电磁阀用于排水,电磁阀的内部主要设置线圈来实现针对外锅排水的动作结构,通过外锅排水来制作低糖米饭,电磁阀的工作需要电磁阀内的线圈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以便电源模块供电给线圈工作,现有的蒸煮器在外锅上安装电磁阀的位置设置插接片通电结构来实现线圈的供电设置,这样使得外锅结构复杂,且插接片通电结构容易沾水,用户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确保插接片上无水,否则容易导致短路或者漏电,使用不安全;同时不方便用户对外锅的清洗,体验效果较差。
目前的蒸煮器的电磁阀内的线圈的供电结构,使得现有的蒸煮器只能将电磁阀设置在外锅上,确保电磁阀能直接通过插接片实现对线圈供电,无法将电磁阀设置在内锅上,因此现有的蒸煮器均设置在外锅上安装电磁阀来对外锅进行排水,此时就需要设置独立的水箱来盛装外锅排出的水,导致蒸煮器的整体结构复杂,不方便用户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主要提供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实现电源模块对线圈的供电以及实现蒸煮器内锅可排水,解决现有蒸煮器因通电结构的限制导致蒸煮器只能实现外锅排水无法实现设置内锅排水的问题,解决现有蒸煮器设置插接片来对线圈供电导致的外锅结构复杂,以及易沾水导致短路或漏电的问题,并解决现有的蒸煮器的结构复杂、使用不安全、用户难以清洗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包括外锅、内锅,内锅位于外锅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圈,线圈由导线绕制成型,线圈位于外锅与内锅之间,线圈的一端与内锅电性相连,线圈的另一端与外锅电性相连;蒸煮器还包括电源模块,内锅与外锅分别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
前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蒸煮器的上部安装有通过旋转来开闭外锅上部的煲盖,煲盖的端面上安装有多个第一导柱。
前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第一导柱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内锅通过第一导柱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
前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内锅上安装有多个与线圈的另一端电性相连的第二导柱,线圈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导柱与外锅电性相连。
前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内锅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凸起的触点,触点与线圈的另一端电性相连,线圈的另一端通过触点与外锅电性相连。
前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第一导柱可伸缩地安装在煲盖上,和/或第二导柱可伸缩地安装在内锅上。
前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煲体内安装有多个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的第三导柱,外锅通过第三导柱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
前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线圈的内部安装有可移动的阀芯,阀芯用于开闭排水口。
前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阀芯的上部和/或外侧部设置有磁芯,磁芯可通过磁力带动阀芯移动。
前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第三导柱可伸缩地安装在煲体内,和/或第三导柱设置为温度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方案通过设置线圈的一端通过内锅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线圈的另一端通过外锅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通过设置线圈在外锅与内锅之间并利用外锅和内锅来实现对线圈的供电电路结构,利用了外锅和内锅作为对线圈供电电路的一部分,形成电源模块对线圈的供电电路结构,简化了外锅和内锅的结构,且针对线圈无需设置独立的插接片结构来实现对线圈供电,解决了现有蒸煮器设置插接片来对线圈供电导致的外锅结构复杂,以及易沾水导致短路或漏电的问题。
本方案通过在内锅上设置第二导柱或触点,通过第二导柱或触点来实现内锅与外锅之间的电性相连,实现了线圈的另一端可通过外锅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进而实现了针对内锅上的线圈进行供电,解决了现有设置插接片通电结构导致无法实现线圈安装到内锅上,现有的蒸煮器只能将线圈安装到外锅上通过插接片通电结构实现对线圈的供电,本方案解决了现有蒸煮器因通电结构的限制导致蒸煮器只能实现外锅排水无法实现设置内锅排水的问题。
本方案通过在内锅上安装阀芯、磁芯,线圈通电后使得阀芯、磁芯能产生磁力,磁芯可通过磁力带动阀芯移动来开闭排水口,并结合利用外锅、内锅的通电结构实现了蒸煮器的内锅可排水,内锅内的水可派送到外锅内;内锅内的水可排送到外锅内或者外锅内的水可进入到内锅内,能利用该蒸煮器来制作低糖食物,实现食材和水在蒸煮过程中的分离,特备是方便制作低糖米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方案的蒸煮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方案的内锅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方案的内锅的剖面图;
图4为本方案的内锅上安装第二导柱的剖面图;
图5为本方案的内锅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方案的电性连接的框图;
图7为本方案的对线圈供电的连接示意图且通过触点电性相连;
图8为本方案的对线圈供电的连接示意图且通过第二导柱电性相连;
图9为本方案的蒸煮器的整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10为本方案的内锅未排水的示意图;
图11为本方案的内锅内的水排送到外锅内且内锅内水和食材分离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煲体,2-煲盖,3-线圈,4-外锅,5-内锅,501-触点,502-排水通道,503-排水口,6-第一导柱,7-第二导柱,8-第三导柱,9-电源模块,10-阀芯,11-磁芯,12-第四导柱,13-隔绝件,14-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如图1至图11构成所示,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包括外锅4、内锅5,内锅5位于外锅4内,外锅4用于盛水,且用于盛放内锅5排出的水,当内锅5内的食材和水分离进行排水时,内锅5内的水排放到外锅4内;蒸煮器还包括线圈3,线圈3由导线绕制成型,线圈3位于外锅4与内锅5之间,线圈3的一端与内锅5电性相连,线圈3的另一端与外锅4电性相连;蒸煮器还包括电源模块9,内锅5与外锅4分别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
本方案涉及到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还通过设置磁芯11和阀芯10,通过磁芯11不直接接触阀芯10来带动阀芯10移动,以便实现对蒸煮器内锅5上的排水口503进行开闭的效果,电源模块9用于对线圈3供电,使得线圈3通电后能使得阀芯10和磁芯11产生一定的磁力,磁芯11可通过磁力带动阀芯10移动,主要是磁芯11和阀芯10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来实现阀芯10的移动动作。
外锅4的主要结构,外锅4设置在煲体1内,并在煲体1内设置加热件来实现对外锅4加热,并实现对内锅5的加热,加热件可直接对外锅4加热再利用外锅4内的蒸汽对内锅5进行加热,也可以设置加热件对内锅5直接进行加热,比如电磁盘来对内锅5进行加热,通过电磁盘实现对内锅5的电磁加热效果,只需能实现对内锅5的加热即可。
内锅5上的排水结构,在线圈3的内部安装有可移动的阀芯10,阀芯10用于开闭排水口503,阀芯10的上部和/或外侧部设置有磁芯11,磁芯11可通过磁力带动阀芯10移动,主要为线圈3通电后能使得阀芯10和磁芯11产生一定的磁力,磁芯11可通过磁力带动阀芯10移动来开闭排水口503。
内锅5的主要结构,在内锅5上设置有排水口503,主要在内锅5的底面设置排水口503,磁芯11可通过磁力带动阀芯10移动来开闭排水口503,主要的结构为在内锅5上设置有排水通道502,阀芯10位于排水通道502内,排水通道502的末端设置有排水口503,磁芯11可通过磁力带动阀芯10移动来开闭排水口503;内锅5上设置有排水口503,排水通道502也可以设置为独立的一部分安装在内锅5上,排水口503设置在排水通道502的末端上实现对排水口503的设置;磁芯11安装在阀芯10的上部和/或外侧部,其中磁芯11安装在排水通道502内的上部,磁芯11也可安装在排水通道502的外侧部,需确保磁芯11位于阀芯10的上部和/或外侧部,线圈3绕制在磁芯11的外侧,线圈3包绕磁芯11和阀芯10,确保线圈3通电后能使磁芯11和阀芯10产生一定的磁力。
本方案的线圈3外部设置外壳,外壳与内锅5底部之间设置硅胶件密封,外壳安装到内锅5上时压接在硅胶件上,线圈3位于外壳内,外壳直接用螺钉锁接在内锅5底面上,在内锅5的底面上焊接有螺帽,通过螺钉实现对外壳的安装固定,并实现对线圈3的密封安装。
本方案在磁芯11的外侧设置有线圈3,磁芯11可通过磁力带动阀芯10移动且磁芯11与阀芯10不直接接触,线圈3由导线绕制成型,线圈3的作用为,当线圈3通电后,因线圈3内部的电流通过使得位于线圈3内环的磁芯11和阀芯10能产生一定磁力,当线圈3通电后,阀芯10和磁芯11具有磁力,主要具有相互吸引的磁力,磁芯11通过磁力带动阀芯10向上移动;当线圈3无通电后,阀芯10和磁芯11的磁力消失,此时阀芯10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整个过程实现线圈3对阀芯10和磁力的磁力供给,进而实现阀芯10的移动来对排水口503的开闭效果;线圈3的有无通电主要为线圈3需连接电源模块9,通过电源模块9实现对线圈3的供电,电源模块9与线圈3形成供电的完整回路。
本方案针对线圈3的供电电路结构,蒸煮器还包括电源模块9,主要通过设置线圈3在外锅4与内锅5之间并利用外锅4和内锅5来实现对线圈3的供电电路结构,利用了外锅4和内锅5作为对线圈3供电电路的一部分,形成电源模块9对线圈3的供电电路结构,主要为线圈3由导线绕制成型,线圈3位于外锅4与内锅5之间,线圈3的一端与内锅5电性相连,线圈3的另一端与外锅4电性相连;内锅5与外锅4分别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即为实现线圈3的一端通过内锅5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线圈3的另一端通过外锅4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
本方案的线圈3的一端与内锅5电性相连,可将线圈3的一端压接接触贴合在内锅5的底面上,也可以将线圈3的一端焊接在第四导柱12上,当线圈3安装到内锅5上时,第四导柱12直接顶住贴合内锅5的底面,实现线圈3的一端与内锅5的电性相连;优选的,可以将第四导柱12设置为可伸缩的结构,主要在第四导柱12安装的位置设置弹性件,实现第四导柱12可以伸缩变形,确保线圈3的一端通过第四导柱12与内锅5之间的电性连接。
本方案蒸煮器的线圈3通电的电路结构,主要为对线圈3进行供电,确保线圈3与电源模块9的电性相连,线圈3只有在通电的情况下才能使得磁芯11和阀芯10产生一定的磁力,才能实现磁芯11通过磁力带动阀芯10移动;电源模块9与电路板电性相连,电路板实现对电源模块9的电源的开闭控制,当需要对线圈3供电时,控制板控制电源模块9对线圈3通电,此时线圈3可实现磁芯11带动阀芯10移动来实现开闭排水口503的效果。
本方案的蒸煮器利用内锅5、外锅4来实现对线圈3的通电电路结构,主要为线圈3的一端通过内锅5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线圈3的另一端通过外锅4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通过在煲盖2的端面上安装有多个第一导柱6来实现内锅5与电源模块9的电性相连;第一导柱6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内锅5通过第一导柱6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具体为内锅5与电源模块9的电性相连结构为内锅5通过安装在煲盖2上的第一导柱6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其中,蒸煮器的上部安装有通过旋转来开闭外锅4上部的煲盖2,煲盖2位于煲体1的上部可旋转来开闭外锅4和内锅5的上部位置,当煲盖2向下旋转盖合在内锅5上时,此时安装在煲盖2上的第一导柱6与内锅5接触贴合可实现电性相连,可使得电源模块9的电流通过第一导柱6进入到内锅5上,并进入到线圈3的一端;第一导柱6用导线直接连接到电源模块9上,实现第一导柱6与电源模块9的电性相连。
本方案的线圈3的另一端可以通过外壳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主要为可直接将线圈3的另一端焊接或压接在外壳上,实现线圈3的另一端与外壳的电性相连可导电,当内锅5放置到外锅4内时,外壳与外锅4接触贴合,外锅4因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即为实现线圈3的另一端通过外壳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
其中,内锅5上安装有多个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性相连的第二导柱7,线圈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导柱7与外锅4电性相连;具体为线圈3的另一端与外锅4电性相连,其中线圈3的另一端与外锅4电性相连的结构为,线圈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导柱7与外锅4电性相连且外锅4通过安装在煲体1内的第三导柱8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在内锅5的端面上安装有多个可伸缩的第二导柱7,在内锅5的底部端面上主要在外壳的底部端面上安装第二导柱7,线圈3的另一端可焊接在第二导柱7上实现线圈3的另一端与第二导柱7的电性相连,第二导柱7向下可接触贴合外锅4上,主要接触贴合在外锅4的内部底面上,实现线圈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导柱7与外锅4的电性相连,线圈3上的电流可进入到第二导柱7后再进入到外锅4上,实现线圈3的另一端与外锅4的电性相连;当内锅5安装到外锅4内时,第二导柱7能接触贴合外锅4的内部底面,以便实现线圈3的另一端能通过第二导柱7与外锅4的电性相连的效果,实现对线圈3的供电电路结构。
或者,内锅5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凸起的触点501,触点501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性相连,线圈3的另一端通过触点501与外锅4电性相连;具体为线圈3的另一端与外锅4电性相连的结构为,在内锅5的端面上主要在外壳的底部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凸起的触点501,触点501为外壳的一部分,主要在外壳上设置触点501,线圈3的另一端直接焊接在外壳上或压接在外壳上,实现线圈3的另一端与外壳之间的电性连接,外壳上的触点501向下可接触贴合外锅4的内部底面,即可实现外壳与外锅4之间的电性相连,即为实现线圈3的另一端与外锅4的电性相连;当内锅5安装到外锅4内时,触点501能接触贴合外锅4的内部底面,以便实现线圈3的另一端能通过触点501与外锅4的电性相连的效果,实现对线圈3的供电电路结构。
其中,煲体1内安装有多个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的第三导柱8,外锅4通过第三导柱8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具体为外锅4与电源模块9的电性相连结构为外锅4通过安装在煲体1内的第三导柱8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第三导柱8接触贴合外锅4的底面,可使得线圈3另一端的电流进入到外锅4上时能通过第三导柱8进入到电源模块9内,第三导柱8用导线直接连接到电源模块9上,实现第三导柱8与电源模块9的电性相连,以此实现了对线圈3的供电,形成一个完整的供电电路结构,以便实现电源模块9、第一导柱6、内锅5、线圈3、第二导柱7、外锅4、第三导柱8之间可以相互电性相连,基于上述的电性相连结构形成对线圈3供电的回路结构。
其中,本方案中具体的结构设置为第一导柱6可伸缩地安装在煲盖2上,和/或第二导柱7可伸缩地安装在内锅5上,同样的,可将第三导柱8设置为可伸缩地安装在煲体1内,和/或第三导柱8设置为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第三导柱8可以为现有的温度传感器,利用温度传感器上的探头来实现外锅4与电源模块9的电性相连,温度传感器本身为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来检测外锅4的底部温度,可直接利用温度传感器来实现外锅4与电源模块9之间的电性相连。
针对本方案的通电结构,在内锅5的侧面设置有隔绝件13,隔绝件13的作用是防止外锅4和内锅5相互之间的上部接触导致内锅5与外锅4之间通电,确保内锅5与外锅4之间供电只能通过线圈3来实现两者之间的通电结构,内锅5通电后,内锅5的电流进入到线圈3的一端然后经过线圈3的另一端进入到外锅4,确保线圈3能正常通电。
本方案还可在内锅5内设置侧面伸出的凸台,凸台上可以设置安装可拆卸的滤网14,滤网14上用于盛放食材,如滤网14上用于盛放米,可实现对滤网14上的米进行蒸汽蒸煮的效果,可有效的防止米进入到排水通道502内引起堵塞的问题,且方便用户的清洗。
上述方案中提到的供电电路的部件均设置为可以导电的结构,以便实现电路中电流的通过;内锅5、外锅4、第一导柱6、第二导柱7、第三导柱8、第四导柱12、外壳均设置为导电的结构,如设置为铝材质或铁材质或铜材质制成,且为了提高电性相连的可靠性,第一导柱6、第二导柱7、第三导柱8、第四导柱12的数量均设置为多个。
优选的,为了更稳定的实现电性相连的效果,防止因外锅4或内锅5变形引起电性相连的接触不良,将第一导柱6设置为可伸缩地安装在煲盖2上,通过设置弹性件来实现第一导柱6的可伸缩效果,在第一导柱6的外侧安装弹簧来实现;并将第三导柱8设置为可伸缩地安装在煲体1内,第二导柱7设置为可伸缩的安装在外壳上,均可通过在第二导柱7、第三导柱8外设置弹簧来实现,确保电性相连的可靠性更高。
本方案的蒸煮器制作低糖食物,如制作低糖米饭的过程,外锅4内盛放水,内锅5内用于盛放水和米,外锅4内的水位的高度小于内锅5内的水位高度,加热件对外锅4进行加热,外锅4内的水在加热件的加热作用下产生高温的水蒸气,水蒸气可直接对内锅5进行高温蒸汽加热,也可以通过在内锅5的上部设置通气孔使得部分高温蒸汽能从外锅4进入到内锅5内,以便高温蒸汽对内锅5内的水和米进行蒸汽加热,当加热一段时间后,水和米在内锅5内经过充分的熬煮后,此时电源模块9通过内锅5和外锅4实现线圈3的供电,电源模块9、内锅5、线圈3、外锅4之间形成供电的通路,线圈3通电后可使得磁芯11和阀芯10产生一定的磁力,此时磁芯11可通过磁力带动阀芯10向上移动,实现内锅5上的排水口503打开,使得内锅5内的米汤通过排水口503进入到外锅4内,实现了内锅5内的水和米饭的分离,米汤在排出的过程中带走了米饭中的淀粉和糖,使得内锅5内的米饭中的含淀粉和糖的含量降低,内锅5内水和米饭分离后,加热件持续加热使得内锅5内的米饭在高温蒸汽下被蒸熟,即实现了低糖米饭的制作。
低糖食物,如低糖米饭因其米饭中的合淀粉和糖的含量低,可供糖尿病人或肥胖人士食用,减少对淀粉和糖的摄入量,且同时能增加饱腹感,且低糖米饭的口感相对平常米饭的口感更佳,正常人食用也能起到预防糖尿病的效果。
工作原理:本方案通过设置线圈3的一端通过内锅5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线圈3的另一端通过外锅4与电源模块9电性相连,通过设置线圈3在外锅4与内锅5之间并利用外锅4和内锅5来实现对线圈3的供电电路结构,利用了外锅4和内锅5作为对线圈3供电电路的一部分,形成电源模块9对线圈3的供电电路结构;电源模块9的电流通过导线进入到第一导柱6,通过第一导柱6进入到内锅5上,然后通过内锅5进入到线圈3的一端,经过线圈3的另一端进入到第二导柱7上或触点501上,然后经过第二导柱7或触点501进入到外锅4上,最后经过第三导柱8使得电流最终回到电源模块9上,形成对线圈3的完整供电回路;在线圈3供电的过程中,线圈3使得其内部的磁芯11和阀芯10产生磁力,磁芯11可通过磁力带动阀芯10移动,进而实现阀芯10移动来开闭排水口503的效果。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包括外锅、内锅,内锅位于外锅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圈,线圈由导线绕制成型,线圈位于外锅与内锅之间,线圈的一端与内锅电性相连,线圈的另一端与外锅电性相连;
蒸煮器还包括电源模块,内锅与外锅分别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蒸煮器的上部安装有通过旋转来开闭外锅上部的煲盖,煲盖的端面上安装有多个第一导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导柱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内锅通过第一导柱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锅上安装有多个与线圈的另一端电性相连的第二导柱,线圈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导柱与外锅电性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内锅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凸起的触点,触点与线圈的另一端电性相连,线圈的另一端通过触点与外锅电性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导柱可伸缩地安装在煲盖上,和/或第二导柱可伸缩地安装在内锅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煲体内安装有多个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的第三导柱,外锅通过第三导柱与电源模块电性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线圈的内部安装有可移动的阀芯,阀芯用于开闭排水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阀芯的上部和/或外侧部设置有磁芯,磁芯可通过磁力带动阀芯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三导柱可伸缩地安装在煲体内,和/或第三导柱设置为温度传感器。
CN201920404003.XU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 Active CN210055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04003.XU CN210055637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04003.XU CN210055637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55637U true CN210055637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35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04003.XU Active CN210055637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556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7990A (zh) 供应饮用水的自动煮食设备
CN109316051A (zh) 一种蒸煮器
CN210055637U (zh) 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
CN209899070U (zh) 一种蒸煮器的结构
CN201337304Y (zh) 具有煮粥功能的电热煲
CN108652440A (zh) 防溢养生壶
CN109793417A (zh) 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
CN209909172U (zh) 一种电磁阀及其蒸煮器
CN208491699U (zh) 养生壶
CN115103470A (zh) 一种具有线圈盘的快速感温面板及使用它的电磁烹饪器具
CN210330284U (zh) 一种蒸煮器的连接结构
CN210330270U (zh) 一种蒸煮器
CN211022229U (zh) 一种电饭煲防溢探头结构
CN208491718U (zh) 一种多功能蒸台
CN210748677U (zh) 一种内锅及其蒸煮器
CN209360366U (zh) 一种蒸煮器
CN210330280U (zh) 蒸煮器
CN218738434U (zh) 一种发热盘的密封结构
CN205697265U (zh) 一种电饭煲超薄上盖及电饭煲
CN212307532U (zh) 烹饪器具
CN216416801U (zh) 一种“水开下米,先煮后蒸”水米分离的蒸煮柜
CN109846337A (zh) 一种蒸煮器的结构
CN216652020U (zh) 电加热锅装置
CN215016112U (zh) 烹饪器具
CN220675769U (zh) 蒸煮空气炸一体的多功能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a steam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4

Pledgee: Shandong Qufu Rural Commercial Bank Co.,Ltd.

Pledgor: QUFU SINODO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980002735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