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35660U - 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035660U CN210035660U CN201920132244.3U CN201920132244U CN210035660U CN 210035660 U CN210035660 U CN 210035660U CN 201920132244 U CN201920132244 U CN 201920132244U CN 210035660 U CN210035660 U CN 2100356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outlet
- evaporator
- generator
- pum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该换热机组包括: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布液装置、溶液热交换器与换热器;布液装置为多个,吸收器、发生器与蒸发器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布液装置;发生器中布液装置采用串联连接,并与溶液热交换器连接。溶液在每一级发生器和吸收器之间串联,并配有一个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逐级发生和吸收。其结构方式和系统流程,一次热媒通过该流程可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侧的热水,将热水加热至较高的温度,且该温度高于一次热媒的最高温度。区别与传统的吸收式换热机组,本实用新型能实现一次热媒侧小温差向热水侧大温差的转化。并且采用多级串联的连接方式,提高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背景技术
广泛应用于住宅、机关、厂矿、医院、宾馆、学校等场合的采暖系统。实际应用中,经常需要将较低温度的介质加热到较高温度,但是热源不足,只存在中温可用热源,中温热源的最高温度低于被加热介质需要达到的温度。针对此种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溶液热交换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冷凝器、布液装置与换热器;所述布液装置为多个,所述吸收器、所述发生器与所述蒸发器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布液装置;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吸收器连通,所述发生器与所述冷凝器连通;冷凝器壳体出口与蒸发器壳体入口连接,蒸发器壳体出口与蒸发器中所述布液装置连接;热媒输入口与蒸发器换热管入口连接,蒸发器换热管出口与发生器换热管入口连接,发生器换热管出口与所述热媒排出口连接;冷凝器换热管出口与所述换热器低温侧入口连接,换热器低温侧出口与所述吸收器换热管入口连接。吸收器壳体出口与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入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出口与所述发生器中所述布液装置连接,所述发生器中多个所述布液装置串联连接;发生器壳体出口与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入口连接,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出口与所述吸收器中所述布液装置连接。所述热媒输入口与所述换热器高温侧入口连接,所述换热器高温侧出口与所述热媒排出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为多个,多个所述蒸发器的换热管串联;所述吸收器为多个,多个所述吸收器的换热管依次串联;所述发生器为多个,多个所述发生器的换热管并联;所述冷凝器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凝器的换热管依次串联。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泵,所述第一泵设置在所述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入口与所述发生器壳体出口之间;和/或还包括第二泵,所述第二泵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壳体入口与所述冷凝器壳体出口之间;和/或还包括第三泵,所述第三泵设置在所述蒸发器中所述布液装置与所述蒸发器壳体出口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泵为溶液泵,所述第二泵为冷剂泵,所述第三泵为冷剂循环泵。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槽;所述第一槽设置在所述吸收器中最下端;和/或还包括第二槽;所述第二槽设置在所述发生器中最下端;和/或还包括第三槽;所述第三槽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中最下端;和/或还包括第四槽;所述第四槽设置在所述蒸发器中最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第二槽为溶液槽;所述第三槽与所述第四槽为冷剂槽。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包括其结构方式和系统流程,一次热媒通过该流程可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侧的热水,将热水加热至较高的温度,且该温度高于一次热媒的最高温度。区别与传统的吸收式换热机组,本发明能实现一次热媒侧小温差向热水侧大温差的转化。并且采用多级串联的连接方式,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吸收式热泵;2:布液装置;3:蒸发器;31:蒸发器壳体入口;32蒸发器壳体出口;33:蒸发器换热管入口;34:蒸发器换热管出口;4:吸收器;41:吸收器壳体入口;42:吸收器壳体出口;43:吸收器换热管入口;44:吸收器换热管出口;5:发生器;51:发生器壳体入口;52:发生器壳体出口;53:发生器换热管入口;54:发生器换热管出口;6:冷凝器;61:冷凝器壳体入口;62:冷凝器壳体出口;63:冷凝器换热管入口;64:冷凝器换热管出口;7:溶液热交换器;71: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入口;72: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出口;73: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入口;74: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出口;8:热媒输入口;9:热媒排出口;10:第一泵;11:第二泵;12:第三泵;13:第一槽;14:第二槽;15:第三槽;16:第四槽;17:换热器;171:换热器高温侧入口;172:换热器高温侧出口;173:换热器低温侧入口;174:换热器低温侧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层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包括:溶液热交换器7、蒸发器3、吸收器4、发生器5、冷凝器6、布液装置2与换热器17;布液装置2为多个,吸收器4、发生器5与蒸发器3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布液装置2;蒸发器3与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5与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壳体出口62与蒸发器壳体入口31连接,蒸发器壳体出口32与蒸发器3中布液装置2连接;热媒输入口8与蒸发器换热管入口33连接,蒸发器换热管出口34与发生器换热管入口53连接,发生器换热管出口54与热媒排出口连接9;冷凝器换热管出口64与换热器低温侧入口173连接,换热器低温侧出口174与吸收器换热管入口43连接。吸收器壳体出口42与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入口73连接,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出口74与发生器5中布液装置2连接,发生器5中多个布液装置2串联连接;发生器壳体出口52与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入口71连接,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出口72与吸收器4中布液装置2连接。热媒输入口8与换热器高温侧入口171连接,换热器高温侧出口172与热媒排出口连接9。布液装置2、蒸发器3、吸收器4、发生器5、冷凝器6、溶液热交换器7与泵组成吸收式热泵。吸收式热泵与换热器17组成一种多级并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每个蒸发器3具有一个蒸发器壳体入口31、一个蒸发器壳体出口32、一个蒸发器换热管入口33和一个蒸发器换热管出口34;每个吸收器4具有一个吸收器壳体入口41、一个吸收器壳体出口42、一个吸收器换热管入口43和一个吸收器换热管出口44;每个发生器5具有一个发生器壳体入口51、一个发生器壳体出口52、一个发生器换热管入口53和一个发生器换热管出口54;每个冷凝器6具有一个冷凝器壳体入口61、一个冷凝器壳体出口62、一个冷凝器换热管入口63和一个冷凝器换热管出口64;每个溶液热交换器7具有一个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入口71、一个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出口72、一个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入口73和一个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出口74;每个换热器17具有一个换热器高温侧入口171、一个换热器高温侧出口172、一个换热器低温侧入口173和一个换热器低温侧出口174。其结构方式和系统流程,一次热媒通过该流程可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侧的热水,将热水加热至较高的温度,且该温度高于一次热媒的最高温度。区别与传统的吸收式换热机组,本发明能实现一次热媒侧小温差向热水侧大温差的转化。并且采用多级串联的连接方式,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的,蒸发器3为多个,多个蒸发器3的换热管串联;吸收器4为多个,多个吸收器4的换热管依次串联;发生器5为多个,多个发生器5的换热管并联;冷凝器6为多个,多个冷凝器6的换热管依次串联。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泵10,第一泵10设置在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入口71与发生器壳体出口52之间;和/或还包括第二泵11,第二泵11设置在蒸发器壳体入口31与冷凝器壳体出口62之间;和/或还包括第三泵12,第三泵设置在蒸发器3中布液装置2与蒸发器壳体出口32之间。
可选的,第一泵10为溶液泵,第二泵11为冷剂泵,第三泵12为冷剂循环泵。多级蒸发器3共用一个冷剂循环泵,冷剂在冷凝器6和蒸发器3中串联流动,共用一个冷剂泵。
可选的,还包括:第一槽13;第一槽13设置在吸收器4中最下端;和/或还包括第二槽14;第二槽14设置在发生器中5最下端;和/或还包括第三槽15;第三槽15设置在冷凝器6中最下端;和/或还包括第四槽16;第四槽16设置在蒸发器3中最下端。
可选的,第一槽13与第二槽为溶液槽14;第三槽15与第四槽16为冷剂槽。
换热器17可以是板式换热器。一次热媒分两路,一路进入换热器17,一路先后进入吸收式热泵1的蒸发器3和发生器5。热水依次进入吸收式热泵1的各级冷凝器6、换热器17和吸收式热泵1的各级吸收器4吸热升温。蒸发器3中,一次热媒从下往上串联,发生器5中,一次热媒并联。
溶液循环侧为:发生器壳体出口52通过溶液泵连接至吸收器壳体入口41,吸收器壳体出口42连接至发生器壳体入口51。溶液热交换器7串联在吸收器壳体入口41和发生器5壳体之间的管路中间。由此,发生器5产生的浓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7与来自吸收器4的高温稀溶液换热后输送到吸收器4中吸收蒸发器3产生的冷剂蒸汽,变成稀溶液后经过溶液热交换器7放热,然后进入发生器5发生出冷剂蒸汽变成浓溶液,完成溶液循环。
吸收器4和发生器5之间配有一个溶液泵10和溶液热交换器7,溶液在每一级发生器5和吸收器4之间串联,逐级发生和吸收。底层发生器5配浓溶液槽14,底层吸收器4配稀溶液槽13。
冷剂水循环侧为:冷凝器壳体出口62通过冷剂泵11连接至蒸发器壳体入口31。冷剂水在蒸发器3内蒸发成冷剂蒸汽,被吸收器4吸收,进入溶液循环侧,后进入发生器5发生成冷剂蒸汽,在冷凝器6中被冷凝成冷剂水,由此完成冷剂的循环过程。冷剂在冷凝器6和蒸发器3中串联流动,共用一个冷剂泵11。冷凝器6在底层设置一个冷剂槽15。各级冷凝器6的冷剂水均流到底层冷剂槽15,经一个冷剂泵11后,进入顶层蒸发器3中布液装置2,各级蒸发器3冷剂侧串联,分级蒸发成冷剂蒸汽。
热水侧:热水依次进入吸收式热泵1的冷凝器6、换热器17和吸收式热泵1的吸收器4吸热升温。
本实用新型旨在保护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包括:溶液热交换器7、蒸发器3、吸收器4、发生器5、冷凝器6、布液装置2与换热器17;布液装置2为多个,吸收器4、发生器5与蒸发器3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布液装置2;蒸发器3与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5与冷凝器6连通;冷凝器壳体出口62与蒸发器壳体入口31连接,蒸发器壳体出口32与蒸发器3中布液装置2连接;热媒输入口8与蒸发器换热管入口33连接,蒸发器换热管出口34与发生器换热管入口53连接,发生器换热管出口54与热媒排出口连接9;冷凝器换热管出口64与换热器低温侧入口173连接,换热器低温侧出口174与吸收器换热管入口43连接。吸收器壳体出口42与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入口73连接,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出口74与发生器5中布液装置2连接,发生器5中多个布液装置2串联连接;发生器壳体出口52与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入口71连接,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出口72与吸收器4中布液装置2连接。热媒输入口8与换热器高温侧入口171连接,换热器高温侧出口172与热媒排出口连接9。其结构方式和系统流程,一次媒通过该流程可将热量传递给另一侧的热水,将热水加热至较高的温度,且该温度高于一次热媒的最高温度。区别与传统的吸收式换热机组,本发明能实现一次热媒侧小温差向热水侧大温差的转化。并且采用多级串联的连接方式,提高换热效率。
以上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予以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限定。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换和修改,这些替换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溶液热交换器(7)、蒸发器(3)、吸收器(4)、发生器(5)、冷凝器(6)、布液装置(2)与换热器(17);
所述布液装置(2)为多个,所述吸收器(4)、所述发生器(5)与所述蒸发器(3)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布液装置(2);
所述蒸发器(3)与所述吸收器(4)连通,所述发生器(5)与所述冷凝器(6)连通;
冷凝器壳体出口(62)与蒸发器壳体入口(31)连接,蒸发器壳体出口(32)与蒸发器(3)中所述布液装置(2)连接;
热媒输入口(8)与蒸发器换热管入口(33)连接,蒸发器换热管出口(34)与发生器换热管入口(53)连接,发生器换热管出口(54)与热媒排出口(9)连接;
冷凝器换热管出口(64)与换热器低温侧入口(173)连接,换热器低温侧出口(174)与吸收器换热管入口(43)连接;
吸收器壳体出口(42)与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入口(73)连接,溶液热交换器高温侧出口(74)与所述发生器(5)中所述布液装置(2)连接,所述发生器(5)中多个所述布液装置(2)串联连接;
发生器壳体出口(52)与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入口(71)连接,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出口(72)与所述吸收器(4)中所述布液装置(2)连接;
所述热媒输入口(8)与换热器高温侧入口(171)连接,换热器高温侧出口(172)与所述热媒排出口(9)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3)为多个,多个所述蒸发器(3)的换热管串联;所述吸收器(4)为多个,多个所述吸收器(4)的换热管依次串联;所述发生器(5)为多个,多个所述发生器(5)的换热管并联;所述冷凝器(6) 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凝器(6)的换热管依次串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泵(10),所述第一泵(10)设置在所述溶液热交换器低温侧入口(71)与所述发生器壳体出口(52)之间;和/或
还包括第二泵(11),所述第二泵(11)设置在所述蒸发器壳体入口(31)与所述冷凝器壳体出口(62)之间;和/或
还包括第三泵(12),所述第三泵设置在所述蒸发器(3)中所述布液装置(2)与所述蒸发器壳体出口(3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泵(10)为溶液泵,所述第二泵(11)为冷剂泵,所述第三泵(12)为冷剂循环泵。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槽(13);所述第一槽(13)设置在所述吸收器(4)中最下端;和/或
还包括第二槽(14);所述第二槽(14)设置在所述发生器(5)中最下端;和/或
还包括第三槽(15);所述第三槽(15)设置在所述冷凝器(6)中最下端;和/或
还包括第四槽(16);所述第四槽(16)设置在所述蒸发器(3)中最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13)与所述第二槽(14)为溶液槽;所述第三槽(15)与所述第四槽(16)为冷剂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32244.3U CN210035660U (zh) | 2019-01-25 | 2019-01-25 | 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32244.3U CN210035660U (zh) | 2019-01-25 | 2019-01-25 | 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035660U true CN210035660U (zh) | 2020-02-07 |
Family
ID=69352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132244.3U Active CN210035660U (zh) | 2019-01-25 | 2019-01-25 | 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03566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64148A (zh) * | 2020-08-17 | 2020-11-20 | 清华大学 | 一种可实现多区域独立供热的吸收式换热器及调试方法 |
DE102022004920A1 (de) | 2022-12-22 | 2024-06-27 | Bassols Absorption & Energieanlagen GmbH | Vorrichtung zur Stoff- und Wärmeübertragung bei Wärmepumpen mit Lösungskreislauf |
-
2019
- 2019-01-25 CN CN201920132244.3U patent/CN21003566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64148A (zh) * | 2020-08-17 | 2020-11-20 | 清华大学 | 一种可实现多区域独立供热的吸收式换热器及调试方法 |
DE102022004920A1 (de) | 2022-12-22 | 2024-06-27 | Bassols Absorption & Energieanlagen GmbH | Vorrichtung zur Stoff- und Wärmeübertragung bei Wärmepumpen mit Lösungskreislauf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S5818574B2 (ja) | キユウシユウシキヒ−トポンプ | |
CN104566597B (zh) | 热泵机组 | |
CN210035660U (zh) | 一种多级串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 |
CN104848328A (zh) | 换热机组 | |
CN210242070U (zh) | 一种多级高效大温差吸收式热泵及吸收式换热器 | |
CN109631392B (zh) | 一种立式降膜吸收器及第二类双级吸收式热泵 | |
CN210035661U (zh) | 一种多级并联的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 | |
CN203159268U (zh) | 一种太阳能空调海水淡化系统 | |
CN111615312A (zh) | 换热系统 | |
US20150000275A1 (en) | Multi-stage otec power plant | |
CN209801852U (zh) | 一种立式降膜吸收器及第二类双级吸收式热泵 | |
CN216281670U (zh) | 一种热水供应系统 | |
CN207196448U (zh) | 空气能热泵蒸汽机组 | |
CN203642306U (zh) | 三级蒸发吸收式热泵型供热机组 | |
CN105020942A (zh) | 一种多壳管满液式换热器 | |
CN210861791U (zh) | 一种自然循环产蒸汽的升温型吸收式热泵 | |
CN210425621U (zh) | 一种吸收式组合制冷系统 | |
CN210108101U (zh) | 分离式热管转换装置及分离式热管系统 | |
CN112268382A (zh) | 一种新型循环方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 |
CN206648492U (zh) | 一种小端差凝汽器 | |
CN216282134U (zh) | 一种高温热源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机 | |
CN214829123U (zh) | 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和海水淡化系统 | |
CN106802018B (zh) | 吸收式制冷单元 | |
CN212064745U (zh) | 换热系统 | |
CN106152505B (zh) | 热泵热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