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35373U - 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35373U
CN210035373U CN201921096023.1U CN201921096023U CN210035373U CN 210035373 U CN210035373 U CN 210035373U CN 201921096023 U CN201921096023 U CN 201921096023U CN 210035373 U CN210035373 U CN 2100353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ver
mixing structure
printing opacity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9602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增路
王国建
陈友鑫
马季
姜兆宁
刘达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Yila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Yeelin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Yeelin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Yeelin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9602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353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353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353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包括灯板、覆盖所述灯板的第一透光罩,还包括沿底部至上端口渐扩的反射罩;所述反射罩的底部的中央设有容纳所述第一透光罩的透光孔,所述反射罩的上端口贴合设有第二透光罩。上述双透镜混光结构能够通过第一透光罩和反射罩混光,反射罩和第二透光罩配合将光线束缚在一定的角度内,实现特定的光型,提升灯光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灯饰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味的提高,居家照明已经成为主导空间气氛的主要因素,灯具在装饰点缀、环境布置、营造气氛以及情感表达上,议程为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再只是个照明的辅助工具。传统的灯具尤其是落地灯大多采用正面光源或者以点光源的形式在三度空间发光,通常没有设置背景光源,而现有的落地灯等灯饰即使设有背景光源,背景光源也无法实现特定的光型,混光效果较差。
因此,如何实现特定的光型,提升混光效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该双透镜混光结构能够实现特定的光型,提升混光效果,进而提高整体灯光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包括灯板、覆盖所述灯板的第一透光罩,还包括沿底部至上端口渐扩的反射罩;
所述反射罩的底部的中央设有容纳所述第一透光罩的透光孔,所述反射罩的上端口贴合设有第二透光罩。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光罩为半透明的透光罩。
可选地,所述透光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一透光罩为与所述圆形孔配合的半球型罩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光罩的底部还设有用以防止其沿所述透光孔至所述第二透光罩方向滑脱的卡接部。
可选地,所述反射罩的反射面为锥形面。
可选地,所述反射罩的纵截面的外轮廓为抛物线。
可选地,所述反射罩的上端口的周向设有卡接槽,所述第二透光罩的周向设有于所述卡接槽配合的卡接爪,所述卡接槽沿其周向设有用以供所述卡接爪嵌入的开口部。
可选地,所述灯板为LED灯板,且所述灯板与所述第一透光罩胶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光罩和所述第二透光罩的材质均为塑料。
可选地,所述第二透光罩为经磨砂处理的透光罩。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透镜混光结构包括灯板、第一透光罩、第二透光罩和反射罩,灯板通电发光充当光源,第一透光罩包覆灯板起到将灯板发出的光线发散和均光的作用;反射罩呈沿其底部至上端口渐扩的形状,发射罩底部的透光孔用来容纳第一透光罩,发射罩的上端口则用来连接固定第二透光罩。
第一透光罩穿过透光孔伸入反射罩内,灯板作为一阶光源,通电发出光线,光线在穿过第一透光罩时经第一透光罩的发散和均光作用,在第一透光罩的表面形成一个发光面。此时,第一透光罩相当于一个二阶光源,向反射罩和第二透光罩发出光线,部分光线直接射向第二透光罩,一部分光线则射向反射罩并经反射罩的反射到达第二透光罩,直射到达第二透光罩的光线与经反射罩发射到达第二透光罩的光线在第二透光罩形成干涉,达到一定的混光效果,进而提高了灯光效果。
此外,第一透光罩作为一个二阶光源设置在反射罩底部的中央,其发出的光线受反射罩和第二透光镜的限制,反射罩沿第一透光罩至第二透光罩渐扩的设计,将光线束缚在一定的角度内,实现特定的光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多种形状的反射罩,通过和第二透光罩的配合发出各种所需的光型,提升背景光效果及整体灯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透镜混光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双透镜混光结构的爆炸图。
其中:
1-灯板、2-第一透光罩、21-卡接部、3-反射罩、31-卡接槽、32-开口部、4-第二透光罩、41-卡接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透镜混光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双透镜混光结构的爆炸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透镜混光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用来发光的灯板1、第一透光罩2、反射罩3和第二透光罩4;其中,反射罩3沿底部至其上端口渐扩,反射罩3的底部设有供第一透光罩2伸入反射罩3的透光孔,第一透光罩2和第二透光罩4分别设置在反射罩3的底部和上端口。第一透光罩2用来包覆灯板1,灯板1作为一阶光源通电发光,光线经第一透光罩2的散射和均光作用射向第二透光罩4和反射罩3,并在第一透光罩2的表面形成一个发光源。
此时,第一透光罩2相当于一个二阶光源,通过将灯板1的光源整合成一个二阶光源,有利于混光;此外,通过将灯板1上的发光点整合成一个发光面,极大地减少了直视眩光问题;第一透光罩2还起到对灯板1上的焊点、电线等的遮蔽作用,使灯饰乃至灯光更加美观。
由于第一透光罩2固定在反射罩3底部中央的透光孔内,而反射罩3又呈现沿底部至上端口渐扩的形状,经第一透光罩2发出的光线一部分会直接射向第二透光罩4,另外一部分则会射向反射罩3且在反射罩3的反射作用下射向第二透光罩4,在第二透光罩4处形成干涉,达到较好的混光效果。光线在到达第二透光罩4时,在反射罩3的上端口的光阑效应作用下,最终出射光线被限制在一定的角度之内,实现特定的光型。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特定光型与反射罩3结构及反射罩3与第二透光罩4的连接有关,上述一定的角度大致相当于反射罩3的外轮廓与其穿过灯板1的轴线的夹角。可根据实际混光需要和对光型的要求灵活选用反射罩3的外轮廓与其中轴线的夹角不同的反射罩3,进而实现特定的光型和一定的混光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透镜混光结构进行更加详细的介绍。
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双透镜混光结构的第一透光罩2采用半球型透光罩,反射罩3则选用反射面为锥形面的反射罩3,反射罩3底部的中央开设有透光孔,透光孔优选采用圆形孔,圆形孔的直径等于或略大于半球型的第一透光罩2的直径以便于第一投光罩通过圆形的透光孔伸入反射罩3内。
显然,上述半球型透光罩并非是实心的半球型罩体,为了形成对灯板1的包覆,将灯板1的光源整合成一个发光面状的二阶光源,第一透光罩2实际上是一个半球型的壳体,通过将半球型的壳体套设在灯板1上的灯珠上,在半球型的第一透光罩2的外表面形成一个发光面。
灯板1可以直接卡嵌固定在第一透光罩2内,为了使灯板1和第一透光罩2更好地固定连接,还可以采用在灯板1上点胶,然后将第一透光罩2和灯板1胶接。
第一透光罩2通过将灯板1上的灯珠整合成面光源,减少了直视眩光现象;更进一步地,第一透光罩2可以采用塑料的半透明的罩体,避免灯板1引发眩光。同时,半透明的罩体能够较好的遮蔽灯板1上的焊点和导线,实现更好的灯光效果。
为了防止第一透光罩2沿透光孔完全滑脱入反射罩3内,无法实现第一透光罩2相对反射罩3的固定。第一透光罩2可以与反射罩3的透光孔的侧壁通过点胶实现胶接。但是,此种方式又会引起反射罩3和第一透光罩2相互分离不方便,不便于对灯板1进行维修更换。
为了优化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特别在第一透光罩2上设置防止第一透光罩2沿透光孔向第二透光罩4方向滑脱的卡接部21,卡接部21具体可采用沿第一透光罩2的底端向外周延伸的凸缘,且凸缘的直径大于透光孔的直径,防止第一透光罩2完全滑脱进入反射罩3内。显然,卡接部21还可以设置为其它形状的凸起,只要确保该凸起能够被透光孔卡嵌无法穿过透光孔即可。
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透光罩2和第二透光罩4的材料均为塑料,相对于玻璃的透光罩而言,塑料的透光罩更容易加工成型且不容易破碎,而且成本较低。灯板1则优选采用LED灯板,也即固接有LED灯珠的PCB电路板,LED灯板的发热更少,有利于节能减排。反射罩3可以采用反射面为锥形面的反射罩3,也可以采用纵截面的外轮廓为不同离心率的抛物线的反射罩3,无论采用何种的反射罩3,目的都是为了配合第一透光罩2形成混光,并与第二透光罩4配合将光线束缚在一定的角度内,实现特定的光型。反射罩3的外轮廓与其中轴线的夹角可根据需要进行选定,进而实现不同的光型。
为了保证反射罩3与第二透光罩4的连接,反射罩3的上端口的周向设有卡接槽31,第二透光罩4的周向则设有与卡接槽31配合的卡接爪41,卡接槽31的上方沿周向设置若干个开口部32,卡接爪41的与开口部32的数目相同,位置对应,将卡接爪41对应置于开口部32内,相对反射罩3旋转第二透光罩4,卡接爪41与开口部32形成错位即可实现卡接爪41卡接于卡接槽31内,进而实现第二透光罩4相对反射罩3的固定。此外,第二透光罩4与反射罩3还可以通过螺纹旋转连接。
为了进一步削弱眩光现象,第二透光罩4用经磨砂处理过的透光罩,可以在第二透光罩4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进行磨砂处理,还可以同时对第二透光罩4的内表面和外表面进行磨砂处理,通过磨砂处理避免直视灯板1的灯珠,进一步避免了直视灯珠产生眩光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透镜混光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板(1)、覆盖所述灯板(1)的第一透光罩(2),还包括沿底部至上端口渐扩的反射罩(3);
所述反射罩(3)的底部的中央设有容纳所述第一透光罩(2)的透光孔,所述反射罩(3)的上端口贴合设有第二透光罩(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透镜混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罩(2)为半透明的透光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透镜混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一透光罩(2)为与所述圆形孔配合的半球型罩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透镜混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罩(2)的底部还设有用以防止其沿所述透光孔至所述第二透光罩(4)方向滑脱的卡接部(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透镜混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3)的反射面为锥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透镜混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3)的纵截面的外轮廓为抛物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双透镜混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3)的上端口的周向设有卡接槽(31),所述第二透光罩(4)的周向设有于所述卡接槽(31)配合的卡接爪(41),所述卡接槽(31)沿其周向设有用以供所述卡接爪(41)嵌入的开口部(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透镜混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板(1)为LED灯板,且所述灯板(1)与所述第一透光罩(2)胶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透镜混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罩(2)和所述第二透光罩(4)的材质均为塑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透镜混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罩(4)为经磨砂处理的透光罩。
CN201921096023.1U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 Active CN2100353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6023.1U CN210035373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6023.1U CN210035373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35373U true CN210035373U (zh) 2020-02-07

Family

ID=69349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96023.1U Active CN210035373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353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16779B (zh) 发光鸟澡盆、集成发光鸟澡盆
CN107085287A (zh) 具有led的光学元件以及包括该光学元件的光源
CN104712938B (zh) 大角度led灯
CN202884798U (zh) 用于led灯的透镜
CN107588337A (zh) 配光透镜及使用该透镜的led灯
CN204534217U (zh) 大角度led灯
TW201128111A (en) An electric lighting device
CN207065143U (zh) 一种发光模组及应用该发光模组的照明装置
CN210035373U (zh) 一种双透镜混光结构
CN204141497U (zh) 灯具与其光学引导组件
CN208222272U (zh) 灯泡及水晶灯
CN208332012U (zh) 一种吸顶灯
CN113790403B (zh) 一种模拟自然光照的灯具
CN214840362U (zh) 一种影音集成灯具
CN206398473U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206072896U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210345047U (zh) 一种模块化模拟灯丝结构
CN108591897A (zh) 灯泡及水晶灯
US20170329067A1 (en) Novel Nightlight Having a Simple Structure
CN107687597A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9295035U (zh) 一种导光件及灯具
CN205807289U (zh) 一种透镜及照明装置
CN201706398U (zh) 照明装置的灯罩
CN201663174U (zh) 发光二极管
CN110778990A (zh) 一种反射式和直射式结合的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6000 Qingdao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Province, No. 1, Keyuan-wei Road, Block B, 10-storey B4, Qingdao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Patentee after: Qingdao Yila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000 Qingdao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Province, No. 1, Keyuan-wei Road, Block B, 10-storey B4, Qingdao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Park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Yeelin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