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27065U -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27065U
CN210027065U CN201920802017.7U CN201920802017U CN210027065U CN 210027065 U CN210027065 U CN 210027065U CN 201920802017 U CN201920802017 U CN 201920802017U CN 210027065 U CN210027065 U CN 2100270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wireless charging
panel body
adjusting mechanism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0201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0201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270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270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270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包括:面板本体,控制装置,位置调节机构,其中,所述面板本体上设有信息采集装置;所述面板本体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实现了对充电接收面板与发射线圈间的高度进行动态调整,使充电接收面板处于合适的位置,有效减小漏磁,达到提高充电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无线充电接收面板(线圈)均固定在底盘某一位置,车辆驶入停车位,安装在车辆底部的接收面板与车位处的发射线圈重合,车辆与充电服务器建立通讯开始充电,发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接收线圈产生电流通过逆变器将电能传递到电池。由于接收与发射线圈间存在竖直方向的气隙,如果在水平位置没有对准,存在水平偏移,则造成漏感较大,致使系统的无功功率大,电能传输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实现了对充电接收面板与发射线圈间的高度进行动态调整,使充电接收面板处于合适的位置,有效减小漏磁,提高了充电效率。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包括:面板本体,控制装置,位置调节机构,其中,
所述面板本体上设有信息采集装置;
所述面板本体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控制装置为整车控制器VCU(Vehicle Control Unit,简称VCU)。
可选地,所述位置调节机构为机械臂。
可选地,所述机械臂包括第一关节、第二关节和第三关节,所述第一关节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关节连接,所述第二关节通过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关节连接,所述第三关节与所述面板本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关节、第二关节和第三关节为多自由度机械关节。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杆为可伸缩杆。
可选地,所述信息采集装置包括磁场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接收面板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在所述位置调节机构远离所述面板本体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所述安装座与车身底盘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方案中,通过在面板本体上设置信息采集装置对充电磁场、电压等信息进行采集,控制装置根据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控制位置调节机构,实现无线充电的接收面板可根据发射线圈实际位置动态可调的效果,有效避免了无线接收面板与发射线圈对不正而导致的充电过程中的漏磁现象,提高了无线充电效率,节省了充电时间及用电成本。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接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接收面板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面板本体;
2、控制装置;
3、信息采集装置;
4、位置调节机构;
41、第一关节;
42、第二关节;
43、第三关节;
44、第一连杆;
45、第二连杆;
5、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包括:面板本体1,控制装置2,位置调节机构4,其中,
所述面板本体1上设有信息采集装置3;
所述面板本体1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2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电连接。
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面板本体上设置信息采集装置3对充电磁场、电压等信息进行采集,控制装置2根据信息采集装置3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控制位置调节机构4对无线接收面板即面板本体1的位置进行调整,实现无线充电的面板本体1可根据发射线圈实际位置动态可调的效果,有效避免了无线接收面板与发射线圈对不正而导致的充电过程中的漏磁现象,提高了无线充电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2为整车控制器VCU(Vehicle ControlUnit,简称整车控制器)。
该实施例中,整车控制器VCU是汽车的核心控制部件,主要功能是解析驾驶员需求,监控汽车行驶状态,协调其他控制单元,实现整车的上下电、驱动控制、能量回收、附件控制和故障诊断等功能。本实施例中,将整车控制器VCU作为控制装置2,当无线充电车辆停车入位进行充电,面板本体1上的位置信息采集装置3采集面板本体1相对发射线圈的位置,由整车控制器VCU判断面板本体1与发射线圈是否对正,未对正则VCU发出面板本体1位置修正指令,由位置调节机构4执行完成。充电期间,通过信息采集装置采集磁场变化、由VCU对磁场变化、充电电压变化、充电效率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并由VCU发出无线接收面板高度调节指令,通过位置调节机构4对接收面板(线圈)与发射线圈间的高度进行动态调整,以调节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存在竖直方向的气隙,信息采集装置3动态反馈磁场、位置信息,最大限度减小漏磁,提高充电效率。充电完成后,VCU给位置调节机构4指令,收回面板本体1。该方案实现了无线接收面板的动态可调。
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为机械臂。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无线充电接收面板的侧视图,可从图2可以看出,所述机械臂包括第一关节41、第二关节42和第三关节43,所述第一关节41通过第一连杆44与所述第二关节42连接,所述第二关节42通过第二连杆45与所述第三关节43连接,所述第三关节43与所述面板本体1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关节41、第二关42和第三关节43为多自由度机械关节。
该实施例中,位置调节机构4可以具体为机械臂,本实施例中机械臂可以包括第一关节41、第二关42和第三关节43以及第一连杆44和第二连杆45,根据实际需要可调整关节和连杆的数量,通过第一关节41、第二关42和第三关节43的位置调整实现面板本体1的位置动态可调。
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杆45为可伸缩杆。
该实施例中,第二连杆45设置为二节伸缩杆,实现第二连杆45的长度可调,进一步提高了机械臂的位置调整的灵活性。根据实际需要,第一连杆44也可设计为伸缩杆。
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信息采集装置3包括磁场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
该实施例中,沿面板本体的外圈设有磁场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利用磁场传感器采集磁场变化,利用位置传感器检测接收面板(线圈)相对发射线圈(停车位)的位置,磁场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送给整车控制器VCU。
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座5,所述安装座5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在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远离所述面板本体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座5与车身底盘固定连接。
该实施例中,通过安装座5将位置调节机构4以及位置调节机构4连接的面板本体1固定在车身某一位置。
上述方案,结合磁感类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机械臂等,实现了无线充电接收面板(线圈)自动可调,通过接收传感器信号,使机械臂执行自动修正接收面板即面板本体1的位置的命令,确保每次停车无线充电时,面板本体1处于合适的位置,有效减小漏磁,达到提高充电效率的效果。当无线充电车辆停车入位充电,面板本体1上的位置传感器检测接收线圈相对发射线圈(停车位)的位置,由整车控制器VCU判断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是否对正,未对正则VCU发出面板本体1位置修正指令,由机械臂执行完成。充电期间,通过磁场传感器采集磁场变化、由VCU对磁场变化、充电电压变化、充电效率数据进行综合评估,并由VCU对发出面板本体1高度调节指令,通过机械臂对面板本体1与发射线圈间的高度进行动态调整,以调节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存在竖直方向的气隙,信息采集装置动态反馈磁场、位置信息,最大限度减小漏磁,提高充电效率。充电完成后,VCU给机械臂指令,收回接收面板。本方案能够有效减少无线充电漏磁情况,提高无线充电效率,进而节省充电时间及用电成本。本方案可应用到不同无线充电技术路线上,如:磁感应式、磁场共振式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本体(1),控制装置(2),位置调节机构(4),其中,
所述面板本体(1)上设有信息采集装置(3);
所述面板本体(1)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2)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2)为整车控制器VCU。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为机械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臂包括第一关节(41)、第二关节(42)和第三关节(43),所述第一关节(41)通过第一连杆(44)与所述第二关节(42)连接,所述第二关节(42)通过第二连杆(45)与所述第三关节(43)连接,所述第三关节(43)与所述面板本体(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关节(41)、第二关节(42)和第三关节(43)为多自由度机械关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45)为可伸缩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采集装置(3)包括磁场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座(5),所述安装座(5)与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在所述位置调节机构(4)远离所述面板本体(1)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所述安装座(5)与车身底盘固定连接。
CN201920802017.7U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 Active CN2100270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2017.7U CN210027065U (zh)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2017.7U CN210027065U (zh)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27065U true CN210027065U (zh) 2020-02-07

Family

ID=69345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02017.7U Active CN210027065U (zh) 2019-05-30 2019-05-30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270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79310B2 (ja) 給電装置、車両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WO2011118404A1 (ja) 給電装置
WO2013039143A1 (ja) 移動車両給電システム
US20150336464A1 (en) Ultrasonic location for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JP5719466B2 (ja) 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CN103683521A (zh) 激光定位智能对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收发系统
CN208630401U (zh) 基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3326447B (zh) 电动车无线充电系统
JP2018534896A (ja) 誘導的なエネルギー伝送方法、及び、誘導的なエネルギー伝送装置を駆動する装置
CN108382242B (zh) 电动汽车无线快速充电方法
CN105691222A (zh) 一种接收电磁铁组件位置可调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装置
WO2011116394A1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for electric and plug-in hybrid vehicles
JP2011139566A (ja) 車両用無線受電装置
CN110027417A (zh) 无线充电装置、系统及无线充电控制方法
CN103832337A (zh) 一种电动车辆无线充电引导系统
CN205544343U (zh) 用于车辆的充电设备
JP5966332B2 (ja) 移動車両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CN210027065U (zh) 一种无线充电接收面板
WO2014054608A1 (ja) 非接触給電装置
CN210011608U (zh) 无线充电装置及系统
CN216659643U (zh) 一种电动汽车扩容系统
JP2013169109A (ja) 移動車両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CN210380394U (zh) 基于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系统的信息交互装置
CN210126446U (zh) 一种动态无线充电系统
JP2013115877A (ja) 移動車両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