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20763U - 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020763U CN210020763U CN201920743726.2U CN201920743726U CN210020763U CN 210020763 U CN210020763 U CN 210020763U CN 201920743726 U CN201920743726 U CN 201920743726U CN 210020763 U CN210020763 U CN 2100207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se
- manifold
- nasal
- shaped pipe
- supporting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包括鼻插管装置;鼻插管装置通过歧管与气体入口导管相连接;气体入口导管通过肘节接头与气体输送导管相连接;肘节接头处设置有颈部连接件;鼻插管装置包括歧管、面部结合件;歧管的一端设置有气体入口、另一端竖直设置有气体出口;气体出口与面部结合件相连接;面部结合件包括支撑座;支撑座上分别竖直设置有一号鼻状管、二号鼻状管;一号鼻状管、二号鼻状管均与气体出口相连通;支撑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侧连接带;侧连接带均与可调节头带相连接;可调节头带的前端通过支撑环与气体入口导管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不仅密封性好,固定牢固,而且佩戴方便,婴儿也可以放心使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属于呼吸科医疗器材领域。
背景技术
在对病人进行呼吸治疗时,通常采用的通气方式有插管、口面罩及经鼻几种,其中经鼻通气方式主要采用鼻塞和鼻插管的形式实现,这两种形式的通气装置结构简单,佩戴方便。但这两种形式的通气装置都存在一个较严重的副作用:为了给病人提供一个纯净的吸气空间,鼻塞或鼻插管都需利用伸入病人鼻腔内的通气导管部分紧贴鼻腔来实现密封及固定,在长期佩戴装置进行氧疗后,会出现鼻腔变形等的副作用,而且,对于婴儿患者,现有的经鼻呼吸装置均佩戴不方便,容易使婴儿娇嫩的皮肤受伤。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密封性好、舒适度高、佩戴方便的鼻插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包括鼻插管装置;鼻插管装置通过歧管与气体入口导管相连接;气体入口导管通过肘节接头与气体输送导管相连接;肘节接头处设置有颈部连接件;
鼻插管装置包括歧管、面部结合件;歧管的一端设置有气体入口、另一端竖直设置有气体出口;气体出口与面部结合件相连接;面部结合件包括支撑座;支撑座上分别竖直设置有一号鼻状管、二号鼻状管;支撑座的下端盖置于气体出口的上端;一号鼻状管、二号鼻状管均与气体出口相连通;一号鼻状管、二号鼻状管的后侧面均设置有出气孔且均向后弯曲;一号鼻状管与二号鼻状管互相平行且等距离地分布在支撑座的中心两侧;
支撑座的前端设置有管状凸起、后端匹配设置有弧形连接板;支撑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侧连接带;侧连接带均与可调节头带相连接;可调节头带的前端通过支撑环与气体入口导管相连接。
侧连接带均通过连接绳与挂耳环相连接;侧连接带上设置有支撑环。
一号鼻状管、二号鼻状管的管半径均为5~20mm;一号鼻状管、二号鼻状管的向后倾斜角度均为12~18°。
可调节头带包括一号连接带、二号连接带;一号连接带的左端、右端均通过调节带扣与二号连接带相连接;一号连接带的前端设置有支撑环。
颈部连接件上设置有卡扣。
管状凸起与歧管接触相接且位于歧管的前端。
侧连接带、一号鼻状管、二号鼻状管、歧管、管状凸起的材质均为热塑性弹性体。
本实用新型不需要通气导管部分紧贴鼻腔来实现密封与固定,不仅密封性好,固定牢固,避免了患者长期使用出现副作用,而且佩戴方便,婴儿也可以放心使用,同时患者可以随意运动,增强了使用舒适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鼻插管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实施例二中鼻插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歧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鼻插管装置;2、气体入口导管;3、气体输送导管;4、一号连接带;5、二号连接带;6、肘节接头;7、调节带扣;8、支撑环;9、颈部连接件;10、侧连接带;11、一号鼻状管;12、二号鼻状管;13、气体出口;14、歧管;15、挂耳环;16、支撑座;17、管状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的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包括鼻插管装置1;鼻插管装置1通过歧管14与气体入口导管2相连接;气体入口导管2通过肘节接头6与气体输送导管3相连接;气体输送导管3与可使用的气体来源相连接。气体输送导管3通过气体入口导管2与鼻插管装置1相连接,减轻了患者需要承受的重量,患者活动更加方便自如。肘节接头6处设置有颈部连接件9;颈部连接件9用于承担一部分气体入口导管2与气体输送导管3的重量,从而增加鼻插管装置1与患者鼻腔的贴合度。颈部连接件9上设置有卡扣。卡扣设计,方便患者佩戴颈部连接件9,打开或闭合方便。
鼻插管装置1包括歧管14、面部结合件;歧管14的一端设置有气体入口、另一端竖直设置有气体出口13;气体出口13与面部结合件相连接;面部结合件包括支撑座16;支撑座16上分别竖直设置有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支撑座16的下端盖置于气体出口13的上端;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均与气体出口13相连通;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的后侧面均设置有出气孔且均向后弯曲;出气孔均设置于后侧面,方便气体第一时间进入鼻腔,避免气体泄露,出气孔的横截面积分别大于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管脚的横截面积。
一号鼻状管11与二号鼻状管12互相平行且等距离地分布在支撑座16的中心两侧;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的管半径均为5~20mm;优选的,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因为该形状与人的鼻通道的形状最接近,从而为患者提供舒适的贴合度,保证了治疗气体的正常传送。
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的向后倾斜角度均为12~18°。当从顶部看鼻插管装置1时,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朝向彼此且均向后倾斜15度。在使用时,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均朝向患者鼻腔的背部向后弯曲。优选的,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朝向患者鼻通道的后部均弯曲,使得传送的气体流朝向患者鼻通道的后部。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均向后弯曲不仅保证了跟随人体鼻通道的自然曲线,确保气体被输送到患者的鼻腔中,而且有助于减少鼻腔内气体的泄漏,同时可以更舒适、更有效地将呼吸气体输送到患者鼻腔内。
支撑座16的前端设置有管状凸起17、后端匹配设置有弧形连接板;弧形连接板与人体脸部的贴合度更高,使得鼻插管装置1的固定更牢固,管状凸起17用于患者握持,从而方便患者拿取鼻插管装置1,管状凸起17与歧管14接触相接且位于歧管14的前端。支撑座1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侧连接带10;弧形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侧连接带10;侧连接带10均与可调节头带相连接;可调节头带的前端通过支撑环8与气体入口导管2相连接。可调节头带包括一号连接带4、二号连接带5;一号连接带4套置于患者后脑勺上,二号连接带5套置于患者头顶部,固定更加牢固。一号连接带4、二号连接带5均为弹性带,患者使用更加舒适。一号连接带4的左端、右端均通过调节带扣7与二号连接带5相连接;调节带扣7方便拆卸与安装二号连接带5,还可根据患者的使用需求,调节二号连接带5的长度。一号连接带4的前端设置有支撑环8。支撑环8使得气体入口导管2与气体输送导管3的重量不会施加于鼻插管装置1上,保证了鼻插管装置1的密封性与使用舒适度。
侧连接带10、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歧管14、管状凸起17的材质均为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弹性体既具备传统交联硫化橡胶的高弹性、耐老化、耐油性各项优异性能,同时又具备普通塑料加工方便、加工方式广的特点。既简化加工过程,又降低加工成本,具有环保、无毒、手感舒适、外观精美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鼻插管装置,不仅保证了患者使用过程中的密封性,而且贴合人体鼻腔曲线,避免了产生副作用,同时使用舒适度更高,满足了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需求。此外,本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广泛应用于呼吸科各经鼻通气场合。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侧连接带10均与可调节头带相连接,一号连接带4的前端设置有支撑环8。
实施例二:
侧连接带10均通过连接绳与挂耳环15相连接;侧连接带10上设置有支撑环8。
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鼻插管装置(1);所述鼻插管装置(1)通过歧管(14)与气体入口导管(2)相连接;所述气体入口导管(2)通过肘节接头(6)与气体输送导管(3)相连接;所述肘节接头(6)处设置有颈部连接件(9);
所述鼻插管装置(1)包括歧管(14)、面部结合件;所述歧管(14)的一端设置有气体入口、另一端竖直设置有气体出口(13);所述气体出口(13)与面部结合件相连接;所述面部结合件包括支撑座(16);所述支撑座(16)上分别竖直设置有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支撑座(16)的下端盖置于气体出口(13)的上端;所述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均与气体出口(13)相连通;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的后侧面均设置有出气孔且均向后弯曲;一号鼻状管(11)与二号鼻状管(12)互相平行且等距离地分布在支撑座(16)的中心两侧;
所述支撑座(16)的前端设置有管状凸起(17)、后端匹配设置有弧形连接板;支撑座(1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侧连接带(10);所述侧连接带(10)均与可调节头带相连接;所述可调节头带的前端通过支撑环(8)与气体入口导管(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连接带(10)均通过连接绳与挂耳环(15)相连接;侧连接带(10)上设置有支撑环(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的管半径均为5~20mm;一号鼻状管(11)、二号鼻状管(12)的向后倾斜角度均为12~1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头带包括一号连接带(4)、二号连接带(5);所述一号连接带(4)的左端、右端均通过调节带扣(7)与二号连接带(5)相连接;一号连接带(4)的前端设置有支撑环(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连接件(9)上设置有卡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凸起(17)与歧管(14)接触相接且位于歧管(14)的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连接带(10)、歧管(14)、面部结合件的材质均为热塑性弹性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43726.2U CN210020763U (zh) | 2019-05-21 | 2019-05-21 | 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43726.2U CN210020763U (zh) | 2019-05-21 | 2019-05-21 | 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020763U true CN210020763U (zh) | 2020-02-07 |
Family
ID=69367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74372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20763U (zh) | 2019-05-21 | 2019-05-21 | 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020763U (zh) |
-
2019
- 2019-05-21 CN CN201920743726.2U patent/CN21002076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552527B1 (en) | Respiratory mask with ribbed contacting surface | |
AU2004266693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with nasal interface | |
US6494207B1 (en) | Harness assembly for a nasal mask | |
EP3254721A1 (en) | Face mask | |
EP2954920A1 (en) | Nasal respiratory mask with flexible arms | |
JP2011143255A (ja) | 可撓性のcpapマスク | |
WO2013084109A1 (en) | Cushion assembly having compression dampening portion | |
AU2011234068A1 (en) | Respiratory mask with ribbed contacting surface | |
WO2016124109A1 (zh) | 鼻罩 | |
WO2011117766A1 (en) | Patent interface device employing a floating adjustment arm | |
EP3095478A1 (en) | Respiratory mask with improved cushion | |
CN210020763U (zh) | 一种呼吸科经鼻通气装置 | |
CN219001603U (zh) | 呼吸面罩及通气治疗设备 | |
WO2023051820A1 (zh) | 排气组件、框架组件、衬垫组件及患者接口装置 | |
WO2023051819A1 (zh) | 排气组件、通气组件、框架组件及面罩系统 | |
EP2954918B1 (en) | New structure for a nasal respiratory mask | |
CN111282113A (zh) | 一种内科护理用防堵吸氧管 | |
CN204910419U (zh) | 一种柔性面罩 | |
CN218280280U (zh) | 呼吸组件及无创呼吸面罩 | |
CN108697870B (zh) | 用于与通风和正空气压力系统一起使用的具有内部中间上颌支撑件的面罩 | |
CN214860291U (zh) | 一种重症监护无创呼吸面罩固定装置 | |
CN220025816U (zh) | 一种高流量鼻氧管 | |
CN214860310U (zh) | 一种俯卧位通气面罩 | |
CN220424320U (zh) | 一种多功能麻醉呼吸面罩 | |
CN211024610U (zh) | 一种用于新生儿无创cpap的通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07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