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5829U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5829U
CN210005829U CN201921098937.1U CN201921098937U CN210005829U CN 210005829 U CN210005829 U CN 210005829U CN 201921098937 U CN201921098937 U CN 201921098937U CN 210005829 U CN210005829 U CN 2100058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backlight modul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9893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智勇
肖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9893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58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58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58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显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组和透明隔热胶层,导光板包括相接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光源设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并朝向导光板的入光面发光,光学膜片组设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透明隔热胶层设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上,由此,透明隔热胶层将光源与导光板隔离开来,可避免光源的高温对导光板产生影响,同时,光源与透明隔热胶层之间可靠近设置以使得光线尽可能多地入射至透明隔热胶层中和导光板中,保证高的光线入射率,避免光线损失;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其导光板不会受到光源的高温影响,且具有较高的光线利用率,从而具有较高的显示亮度。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是一种非自发光的显示器,其需要设置在显示面板后方的背光模组提供光线。目前的液晶显示器有侧入式背光和直下式背光两种。对于侧入式背光方案,如图1所示,LED光源001从导光板002的侧面入光,因LED灯珠的表面温度较高,而塑胶材料的导光板002的熔融温度较低,所以需要将塑胶导光板的入光面与LED灯珠表面隔开一段距离,防止LED表面烫伤导光板002或者熔融导光板002。但隔开后LED发出的光无法全部入射到导光板002内部,导致光的利用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光效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包括相接的入光面和出光面;
光源,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并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发光;
光学膜片组,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以及
透明隔热胶层,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隔热胶层为紫外光固化透明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隔热胶层的厚度为1毫米~2毫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明隔热胶层的入光面为平面;或者
所述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所述透明隔热胶层的入光面形成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层,其至少设于所述透明隔热胶层上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对应的侧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延伸至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边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为黑色油墨层或黑色胶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壳体,包括相对安装的后壳和前盖;
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设于所述后壳和前盖之间;以及
显示面板,设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出光侧与所述前盖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壳包括底板和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周缘的侧板,所述光源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侧板之间设有散热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层为导热硅胶、导热硅脂和导热双面胶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叠层形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
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组和透明隔热胶层,透明隔热胶层设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上,光源设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并朝向导光板的入光面发光,由此,透明隔热胶层将光源与导光板之间隔离开来,避免光源的高温对导光板产生影响,同时,光源与透明隔热胶层之间可靠近设置以使得光线尽可能多地入射至透明隔热胶层中,保证高的光线入射率,避免光线损失;基于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其导光板不会受到光源的高温影响,且具有较高的显示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001-LED光源,002-导光板;
100-背光模组;1-导光板;2-光源,21-电路板,22-发光元件;3-透明隔热胶层,30-凹槽;4-遮光层;5-光学膜片组,51-扩散片,52-棱镜片;
200-显示装置;9-壳体,91-后壳,911-底板,912-侧板,92-前盖,93-胶框;8-散热层;显示面板7,反射片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0,包括导光板1、光源2、光学膜片组5以及透明隔热胶层3,其中,导光板1包括相接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光源2设于导光板1的入光面一侧并朝向该入光面发光,光学膜片组5设于导光板1的出光面一侧,透明隔热胶层3设于导光板1的入光面上,由此,透明隔热胶层3位于导光板1的入光面与光源2之间,光源2发出的光线首先折射进入透明隔热胶层3,然后折射进入导光板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通过在导光板1的入光面上设置透明隔热胶层3,使得光源2与导光板1之间间隔开来,由此,可以避免光源2工作产生的高温影响导光板1,同时,光源2发出的光线首先折射进入透明隔热胶层3,然后折射进入导光板1,光源2可以与透明隔热胶层3之间设置地尽量靠近,从而可以提高光线入射至透明隔热胶层3和导光板1的比例,进而提高光线利用率,保证背光源的高亮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明隔热胶层3为无影胶,也即紫外光固化透明胶,其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生聚合、交联反应而由液态转变为固体层,可以通过涂覆、印刷等方式设置于导光板1的入光面上,并且能够牢固地附着于导光板1的入光面上,无需其他的固定结构,简化安装;此外,无影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能,用于光源2与导光板1之间不会造成光线的损失。
透明隔热胶层3的厚度根据光源2的功率以及导光板1的耐热性进行具体选择。光源2功率越大,则需要的透明隔热胶层3的厚度(指由导光板1的入光面至光源2方向)也就越大,导光板1本身材料的耐热性差,则可以设置厚度更大的透明隔热胶层3。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明隔热胶层3的厚度为大于或等于1毫米。进一步地,基于背光模组100的窄边框考虑,透明隔热胶层3的厚度d可为1毫米~2毫米,如图2所示。
具体来说,光源2包括电路板21以及设于电路板21上的至少一个发光元件22,发光元件22朝向导光板1的入光面发光。发光元件22可以是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珠,也可以是其他合适的形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透明隔热胶层3的入光面也即其朝向光源2的一面可为平面,由此,透明隔热胶层3大体呈长方体等规则形状,这样的形状便于透明隔热胶层3的制作,如图2所示。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透明隔热胶层3的入光面上对应光源2形成至少一个凹槽30,具体可以是形成一个凹槽30,其一个或多个发光元件22均设于该凹槽30内,电路板21可设于凹槽30的外部,这样的好处在于,透明隔热胶层3从发光元件22的多个方向进行包围,能够使光线尽可能多地进入透明隔热胶层3,进而提高光线的利用率;或者,当发光元件22为多个且相邻两个发光元件22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时,透明隔热胶层3的入光面上对应每一个发光元件22均形成一个凹槽30,发光元件22一一对应地设于凹槽30内,同样可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参见图3所示。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光线进入导光板1的比例,背光模组100还包括遮光层4,其设于透明隔热胶层3的侧面上,尤其是透明隔热胶层3上的与导光板1的出光面对应的侧面,这样可以避免光线从导光板1的出光面一侧泄漏并进一步泄漏至前方的显示面板,造成漏光和显示不均问题。当然,较佳的是,遮光层4围设于透明隔热胶层3的侧面,以阻挡光线从透明隔热胶层3的各个侧面出射而造成光线的损失。
进一步地,遮光层4还延伸至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边缘和导光板1的底面的边缘中的至少一个,以进一步遮挡光线从导光板1的边缘出射。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遮光层4延伸至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边缘,这样可以节省遮光层4的设置成本。
具体来说,遮光层4可为黑色油墨层,其可以通过喷涂、印刷等方式设置于透明隔热胶层3的侧面上以及导光板1的边缘,视黑色油墨层的性质进行相应的固化;遮光层4也可以为黑色胶层,其可以通过粘贴的方式设置于所需要的位置。此外,遮光层4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可用的遮光形式。
请参阅图2和图3,光学膜片组5用于进一步调整从导光板1的出光面出射的光线。例如,光学膜片组5包括设于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扩散片51,扩散片51用于进一步均匀化从导光板1的出光面出射的光线;光学膜片组5还可包括设于扩散片51的出光面上的棱镜片52,棱镜片52用于调整光线的出射角度,使光线集中于中心视角处,进而可以提高中心视角处的亮度。
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其包括前端具有开口(未图示)的壳体9、设于壳体9内部的上述背光模组100,以及设于壳体9内部且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其背光模组100的光源2与导光板1之间设有透明隔热胶层3,使得光源2与导光板1之间间隔开来,由此,可以避免光源2工作产生的高温影响导光板1,同时,光源2可以与透明隔热胶层3之间设置地尽量靠近,从而可以提高光线入射至导光板1的比例,进而提高光线利用率,保证显示面板7具有高的显示亮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9可以包括后壳91和前盖92,前盖92的中心处形成上述的开口,后壳91和前盖92相对地安装以将背光模组100和显示面板7限制于内。显示面板7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与前盖92之前,并朝向前盖92的开口进行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7具有显示区和设于显示区外围的非显示区,显示区从开口处暴露。遮光层4延伸至导光板1的边缘且仍保持在非显示区内,不会对显示区的显示造成影响,同时可以防止非显示区漏光而延伸影响到显示区。
请参阅图4,后壳91包括底板911和围设于底板911的周缘的侧板912,电路板21与后壳91的侧板912大体平行地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21与侧板912之间还设有散热层8,以将电路板21的热量及时地传递至侧板912。后壳91优选为金属材料制作,以保证显示装置200整体良好的散热性。
在具体应用中,散热层8可以是导热硅胶、导热硅脂、导热双面胶层等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叠层形式。
请继续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9还包括胶框93,其一部分设于侧板912和前盖92之间,另一部分承载在显示面板和光学膜片组5之间,以避免光学膜片组5和显示面板之间因刚性接触而造成损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底板911与导光板1的底面之间还设有反射片6,以使光线不从导光板1的底面出射,而是全部反射后从其出光面出射,进一步提高光线利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具有相接的入光面和出光面;
光源,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一侧并朝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发光;
光学膜片组,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以及
透明隔热胶层,设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隔热胶层为紫外光固化透明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隔热胶层的厚度为1毫米~2毫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隔热胶层的入光面为平面;或者
所述光源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元件,所述透明隔热胶层的入光面形成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凹槽内。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层,其至少设于所述透明隔热胶层上的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对应的侧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还延伸至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边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为黑色油墨层或黑色胶层。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相对安装的后壳和前盖;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设于所述后壳和前盖之间;以及
显示面板,设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出光侧与所述前盖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包括底板和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周缘的侧板,所述光源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侧板之间设有散热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层为导热硅胶、导热硅脂和导热双面胶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叠层形式。
CN201921098937.1U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0058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8937.1U CN210005829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98937.1U CN210005829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5829U true CN210005829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10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98937.1U Active CN210005829U (zh) 2019-07-12 2019-07-12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582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80496A (zh) * 2020-10-22 2021-01-0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1238432A1 (zh) * 2020-05-27 2021-1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透明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38432A1 (zh) * 2020-05-27 2021-1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透明显示装置
US12044929B2 (en) 2020-05-27 2024-07-23 Hefei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module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apparatus
CN112180496A (zh) * 2020-10-22 2021-01-0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07442B1 (ko)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상기 백라이트 모듈을 이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0317610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5026841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547740B (zh) 具遮光模組之背光模組以及使用此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US9921360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TWI655480B (zh) 背光模組及其面光源組件
US20150138487A1 (en) Optical member,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10120707A (ko) 표시 장치
WO2012081395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3823320B (zh) 背光模组
US9229155B2 (en) 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WO2019007068A1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21000582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WO2016092678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6970486B (zh) 背光模组与显示装置
CN210835519U (zh) 一种显示屏背光模组
JP508714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EP2618047A1 (en) Double-sided planar light apparatus
WO2013088594A1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9389354B2 (en) Backlight module
JP3117497U (ja) 大面積発光ダイオードの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の構造
CN209746319U (zh) 一种背光均匀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
KR20200041414A (ko) 광 가이드 바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장치
US1039395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CN216901234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