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3512U -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3512U
CN210003512U CN201821614328.2U CN201821614328U CN210003512U CN 210003512 U CN210003512 U CN 210003512U CN 201821614328 U CN201821614328 U CN 201821614328U CN 210003512 U CN210003512 U CN 2100035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heating
heating unit
cavity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1432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媛媛
徐双超
焦立业
李涛
杨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Dishwash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Dishwash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Dishwash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Dishwash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1432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35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35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35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包括泵体;泵体内设置有,容纳液体的泵腔;泵体上设置有,与泵腔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泵腔内设置有,与电机连接的叶轮;还包括自泵体外部向泵腔内延伸设置,对泵腔内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设置于泵体上,与加热组件连接的第一压力开关;叶轮将泵腔划分为靠近进液口的第一腔室以及远离进液口的第二腔室;加热组件设置于第二腔室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在保证泵体功能的前提下,缩小泵体的体积,提升洗涤装置的洗涤容纳空间,提升泵腔内流域情况,使得流量更均匀,减少对腔壁的冲击小,同时通过加热组件的结构变化,使得泵腔内的热场变得更均匀,避免了热力耦合带来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产品的质量、性能、使用的人性化、操作的智能化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洗碗机作为一款优秀的产品也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目前洗碗机技术普遍用洗涤与加热功能集成为一体的加热泵,带加热功能的泵体,通常包括上下泵壳、安装于泵壳内的叶轮、用于驱动叶轮转动的电机、以及用于加热流体的加热体等。现有的几种加热泵,在应用于液体驱动并连续循环加热的一类家电应用场景下,需要一个紧凑的液体驱动与加热部件,加热体安装在泵壳内部或单独为泵壳的一部分(如上泵壳或下泵壳),安装在泵壳内部的加热体,如环状加热管,由于需要缠绕在叶轮外侧与泵壳之间,从而导致泵泵壳积增大,泵效率降低。同时加热管自身的安全保护装置措施缺失,无法通过非正常条件下的测试,如加热管干烧实验。另加热体为泵壳一部分的加热泵,因泵壳需要良好的密封以及抗热性,泵壳及加热管密封结构一般较为复杂,零件制造及装配等综合成本较高。
申请号为CN201810240903.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洗碗机的加热泵以及具有该用于洗碗机的加热泵的洗碗机,所述用于洗碗机的加热泵包括:泵壳,泵壳内具有加热泵腔,加热泵腔具有进口和出口;电机,电机具有转轴且与泵壳相连,转轴伸入到加热泵腔内;叶轮,叶轮在加热泵腔内且安装在转轴上,叶轮包括本体部和延伸部,延伸部的直径小于所述本体部的直径;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熔断器和设在所述加热管内的加热丝;所述加热组件置于所述进口和所述叶轮之间,所述弧形段的内径大于叶轮延伸部的外径,且所述弧形段的内径小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径。
申请号为CN201810143548.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集热泵和洗碗机,其中,集热泵包括:泵壳,具有泵腔,且泵壳的上端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分隔件,设于泵腔内,并将泵腔分隔为一级泵腔和二级泵腔,二级泵腔位于一级泵腔的上方,且分隔件上成形有位于一级泵腔的第一螺旋扩压流道,第一螺旋扩压流道的末端设有连通二级泵腔的流道出口,且第一螺旋扩压流道的顶壁至少部分与二级泵腔连通;二级泵腔与出水口连通;加热件,设于二级泵腔;叶轮,设于一级泵腔;以及连通件,用以连通进水口与一级泵腔。
上述现有技术,虽然提出了针对加热泵防干烧以及泵体体积大、效率等问题的技术方案,但依然存在着,液体在泵体内循环时,效率低、流量均匀性差;加热组件在泵体内设置占用过大的空间;加热组件的加热管部分设置存在技术缺陷,导致加热不均匀或者热力耦合导致局部应力过大,对加热管寿命造成影响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洗涤装置的泵,能够在保证泵体功能的前提下,缩小泵体的体积,提升洗涤装置的洗涤容纳空间,同时通过改变叶轮的结构,提升泵腔内流域情况,使得流量更均匀,减少对腔壁的冲击小,延长泵体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加热组件的结构变化,使得泵腔内的热场变得更均匀,避免了热力耦合带来的问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洗涤装置的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包括
泵体;
泵体内设置有,容纳液体的泵腔;
泵体上设置有,与泵腔连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泵腔内设置有,与电机连接的叶轮;
还包括
自泵体外部向泵腔内延伸设置,对泵腔内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
设置于泵体上,与加热组件连接的第一压力开关;
叶轮将泵腔划分为靠近进液口的第一腔室以及远离进液口的第二腔室;
加热组件设置于第二腔室内。
其中,所述
液体经由进液口流入泵腔,依次流经叶轮和加热组件后,从出液口流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出液口在泵腔内的投影,至少覆盖叶轮和部分加热组件,通过覆盖叶轮和加热组件的设置,使得第二腔室内的沉积液体得到有效地循环,避免了液体过多的沉积在第二腔室内造成流域的循环不畅,进而影响泵体的使用。
此外,所述
加热组件自泵体的径向方向伸入泵腔内,将加热组件从泵体的径向方向伸入泵腔内,避免了加热组件与叶轮之间形成平面夹角,使得液体在泵腔内循环时产生噪音,同时在夹角的作用下,产生涓流,对泵腔壁造成冲击,长时间使用影响泵体的使用寿命;
之外,加热组件包括
加热管以及设置于加热管内部的熔断器和加热丝;
依次设置并通过穿过的螺栓与螺母配合,实现加热管与泵体连接的第一加热单元、第二加热单元和第三加热单元,重新定义了加热组件与泵体的连接方式,使得加热组件在泵体内外均受到夹紧力,提升了装置的密封性能,也使得对加热组件的拆卸、维修、维护、保养以及对压力开关的更换得到了改善,提升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
加热管包括弧形段、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
第一直线段与弧形段的一端连接,第二直线段与弧线段的另一端连接;
熔断器设在所述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中的至少一个内且远离所述弧形段;
加热管自泵体的侧部伸入泵腔内的第二腔室;
弧形部环绕叶轮且与叶轮间隔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管的弧形段、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共处一个平面内,形成一个将流经的液体加热的加热平面,在加热管上,热应力耦合更加均匀,加热管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加热组件寿命减短或者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
更进一步地,所述
第一加热单元设置于泵腔内;
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螺栓自泵腔内侧向外穿过第一加热单元上设置的第一通孔组;
第一加热单元还设置有,为第一压力开关感应泵腔内液位的感应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单元上设置的第一通孔组与感应孔在同一平面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单元形成一个罩体或壳体或压盖,实现第二加热单元在泵腔内的密封;
第一加热单元防止第二加热单元受热,在螺栓安装方向上产生形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单元的硬度大于第二加热单元。
还进一步地,所述
第二加热单元与泵体上的安装槽以及第三加热单元配合,自泵体的外侧向内侧伸入泵腔内,在第一加热单元的作用下,实现在泵腔的密封;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螺栓穿过第一加热单元后,穿过设置于第二加热单元上,与第一通孔组相对应的第二通孔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加热单元还设置有,与第一压力开关配合的固定座,固定座与感应孔对应;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座为具有弹性或内部带螺纹或卡扣的柱体结构。
再进一步地,所述
第三加热单元与泵体上的安装槽配合,自泵体的外侧向内,将第二加热单元与泵体的安装槽压紧,进而实现第二加热单元的密封;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螺栓穿过第三加热单元上设置的,与第一通孔组和第二通孔组相对应的第三通孔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加热单元还设置有,与第二加热单元的固定座相配合的固定孔。
同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第二加热单元与第三加热单元通过与泵体上设置的安装槽配合,形成一个安装平面。
并且,所述第一压力开关与加热组件连接后,形成一个自泵腔内部,依次通过感应孔、固定座和固定孔的,对泵腔内液位进行感应的感应平面。
另外,所述
第一压力开关对泵腔内液位进行感应的感应平面不低于,加热组件在泵腔内对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平面,和\或,加热组件与安装槽配合形成的安装平面,将压力开关的感应平面与加热平面,和\或,安装平面设置于同一平面内,有效的避免了加热组件干烧情况的发生,同一感应平面内的压力开关对泵腔内的液体感应更加灵敏,提升了泵体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在一个实施例中,感应平面与加热平面和安装平面共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加热组件的安装平面与加热平面设置于同一平面内,保证了在加热的过程中,在加热管上,热应力耦合更加均匀,加热管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加热组件寿命减短或者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
2、进一步地,将压力开关的感应平面与加热平面,和\或,安装平面设置于同一平面内,有效的避免了加热组件干烧情况的发生,同一感应平面内的压力开关对泵腔内的液体感应更加灵敏,提升了泵体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3、进一步地,通过叶轮与加热组件的位置关系设置,改善了泵腔内流域的情况,使得流量更加均匀,加热效率更高,将加热组件设置于叶轮的下部,保证了加热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加热组件对泵体空间的额外占用,也避免了加热组件受到进入泵腔内液体的冲击,提升了加热组件的安全性能;
4、进一步地,对加热组件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将压力开关与之合并,使得加热平面、安装平面与感应平面共处一面,同时,通过加热组件结构的改进,重新定义了加热组件与泵体的连接方式,使得加热组件在泵体内外均受到夹紧力,提升了装置的密封性能,也使得对加热组件的拆卸、维修、维护、保养以及对压力开关的更换得到了改善,提升了用户体验;
5、进一步地,将加热组件从泵体的径向方向伸入泵腔内,避免了加热组件与叶轮之间形成平面夹角,使得液体在泵腔内循环时产生噪音,同时在夹角的作用下,产生涓流,对泵腔壁造成冲击,长时间使用影响泵体的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洗涤装置泵体结构的爆炸示意图,用来展示泵体中各个组件的配合关系;
图2是本实用新型洗涤装置泵体结构剖视图第一示意图,用来展示加热组件、叶轮等在泵体内部的设置情况;
图3是本实用新型洗涤装置泵体结构剖视图第二示意图,在图2的基础上旋转了90°,对泵体结构内部腔室,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展示;
图4是本实用新型泵体结构的加热组件爆炸第一示意图,沿加热组件安装方向,对加热组件各个部分进行了爆炸展示;
图5是本实用新型泵体结构的加热组件爆炸第二示意图,从与图4的另一个视角,对加热组件各个部分进行了爆炸展示;
图6是本实用新型泵体结构的加热组件剖视示意图,在主视图的基础上,将加热组件进行了剖视展示;
图7是本实用新型泵体结构的叶轮爆炸图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泵体结构的叶轮流域示意图,将液体在叶轮中流动形成的流域进行了展示;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叶轮中第二轮体的俯视示意图,在俯视图中,将出口角度进行了展示;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泵体结构渐开线示意图,主要对泵腔内渐开线设计中的渐开角度进行了展示;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泵体结构第一示意图,主要对在出液口处设置第二压力关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展示;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泵体结构第二示意图,主要对在泵体外侧设置温度开关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展示;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泵体结构第三示意图,主要展示在泵腔内壁靠近出液口处设置的挡水筋。
图中:1、泵体;1.1、第一泵壳;1.2、第二泵壳;1.3、渐开角度;2、泵腔;2.1、第一腔室;2.2、第二腔室;3、进液口;4、出液口;5、叶轮;5.1、循环孔;5.2、第一轮体; 5.3、第二轮体;5.4、进水口;5.5、出液腔;5.6、第一水路;5.7、第二水路;5.8、叶片;5.9、凸起;5.10、小孔;5.11、出口角度;6、电机;7、加热组件;7.1、加热管;7.1.1、弧形段;7.1.2、第一直线段;7.1.3、第二直线段;7.2、螺栓;7.3、螺母;7.4、第一加热单元;7.5、第二加热单元;7.6、第三加热单元;7.7、第一通孔组;7.8、感应孔;7.9、第二通孔组;7.10、固定座;7.11、第三通孔组;7.12、第一卡爪;7.13、第一卡槽;7.14、压片凹槽;7.15、固定孔;8、压力感应部;8.1、第一压力开关;8.2、第二压力开关;9、引流壁;10、出液管;11、第一安装座;12、温度开关;13、第二安装座;14、定位销;15、定位座;16、密封圈;17、第二卡爪;18、第二卡槽;19、定位筋;20、安装槽;21、挡水筋。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产品的质量、性能、使用的人性化、操作的智能化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洗碗机作为一款优秀的产品也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当中,目前洗碗机技术普遍用洗涤与加热功能集成为一体的加热泵,带加热功能的泵体1,通常包括上下泵壳、安装于泵壳内的叶轮5、用于驱动叶轮5转动的电机6、以及用于加热流体的加热体等。现有的几种加热泵,在应用于液体驱动并连续循环加热的一类家电应用场景下,需要一个紧凑的液体驱动与加热部件,加热体安装在泵壳内部或单独为泵壳的一部分(如上泵壳或下泵壳),安装在泵壳内部的加热体,如环状加热管7.1,由于需要缠绕在叶轮5外侧与泵壳之间,从而导致泵泵壳积增大,泵效率降低。同时加热管7.1自身的安全保护装置措施缺失,无法通过非正常条件下的测试,如加热管7.1干烧实验。另加热体为泵壳一部分的加热泵,因泵壳需要良好的密封以及抗热性,泵壳及加热管7.1密封结构一般较为复杂,零件制造及装配等综合成本较高。
因此,针对上述在使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洗涤装置的泵体1结构,能够在保证泵体1功能的前提下,缩小泵体1的体积,提升洗涤装置的洗涤容纳空间,同时通过改变叶轮5的结构,提升泵腔2内流域情况,使得流量更均匀,减少对腔壁的冲击小,延长泵体1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加热组件7的结构变化,使得泵腔2内的热场变得更均匀,避免了热力耦合带来的问题,具体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洗涤装置泵体1结构的爆炸示意图,用来展示泵体1中各个组件的配合关系,从附图1中可以看出,洗涤装置的泵体1结构分为泵体1和加热组件7两部分,其中加热组件7的加热平面与安装平面共处于同一平面内,保证了在加热的过程中,在加热管7.1上,热应力耦合更加均匀,加热管7.1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加热组件7寿命减短或者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此外,泵体1沿叶轮5的旋转方向依安装顺序分别设置有第一泵壳1.1、第二泵壳1.2、定位销14、定位座15、密封圈16、第二泵壳1.2 和电机6,泵体1中的第一泵壳1.1和第二泵壳1.2通过第二卡爪17和第二卡槽18实现连接,图1中还可看到第一压力开关8.1与加热组件7共同连接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将压力开关的感应平面与加热平面,和\或,安装平面设置于同一平面内,有效的避免了加热组件7干烧情况的发生,同一感应平面内的压力开关对泵腔2内的液体感应更加灵敏,提升了泵体1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图2是本实用新型洗涤装置泵体1结构剖视图第一示意图,用来展示加热组件7、叶轮5 等在泵体1内部的设置情况,从附图2中可以看到包括加热组件7在内的泵体1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可以清晰的看到,加热组件7设置于叶轮5的下部,具体来说,叶轮5的下部指的是泵体1结构的进液口3朝上,电机6朝下时的方位,此方位也为泵体1结构安装到洗涤装置上时的位置,可以看到出液口4在泵腔2内的投影,至少覆盖叶轮5和部分加热组件7,通过覆盖叶轮5和加热组件7的设置,使得第二腔室2.2内的沉积液体得到有效地循环,避免了液体过多的沉积在第二腔室2.2内造成流域的循环不畅,进而影响泵体1的使用,此外,通过叶轮5与加热组件7的位置关系设置,改善了泵腔2内流域的情况,使得流量更加均匀,加热效率更高,将加热组件7设置于叶轮5的下部,保证了加热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加热组件7对泵体1空间的额外占用,也避免了加热组件7受到进入泵腔2内液体的冲击,提升了加热组件7的安全性能。
图3是本实用新型洗涤装置泵体1结构剖视图第二示意图,在图2的基础上旋转了90°,对泵体1结构内部腔室,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展示,具体来说,图3为图2的左视图,主要为了将泵体1结构内的泵腔2进行清晰的展示,从图3中可以看到,叶轮5将泵腔2划分为靠近进液口3的第一腔室2.1以及远离进液口3的第二腔室2.2,加热组件7设置于第二腔室2.2内,通过叶轮5与加热组件7的位置关系设置,改善了泵腔2内流域的情况,使得流量更加均匀,加热效率更高,将加热组件7设置于叶轮5的下部,保证了加热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加热组件7对泵体1空间的额外占用,也避免了加热组件7受到进入泵腔2内液体的冲击,提升了加热组件7的安全性能。
图4是本实用新型泵体1结构的加热组件7爆炸第一示意图,沿加热组件7安装方向,对加热组件7各个部分进行了爆炸展示,将加热组件7内部的结构逐一分解开,可以看到,加热组件7的加热管7.1形成的加热平面与加热组件7的安装部件形成的安装平面处于一个平面内,保证了在加热的过程中,在加热管7.1上,热应力耦合更加均匀,加热管7.1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加热组件7寿命减短或者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
图5是本实用新型泵体1结构的加热组件7爆炸第二示意图,从与图4的另一个视角,对加热组件7各个部分进行了爆炸展示,为了将第一加热单元7.4、第二加热单元7.5和第三加热单元7.6的另一面结构进行展示,从图5中可以看出第三加热单元7.6设置有沉槽,第二加热单元7.5镶嵌于第三加热单元7.6的沉槽内,第一加热单元7.4从泵腔2内部与在泵腔2外部的第二加热单元7.5和第三加热单元7.6配合,通过螺栓7.2与螺母7.3的作用,使的第二加热单元7.5被夹紧,进而实现加热组件7与泵体1的密封;
图6是本实用新型泵体1结构的加热组件7剖视示意图,在主视图的基础上,将加热组件7进行了剖视展示,从主视图的剖面情况进一步将图5所述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展示;
图7是本实用新型泵体1结构的叶轮5爆炸图示意图,将叶轮5的第一轮体5.2与第二轮体5.3进行了分离,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申请所述的叶轮5有进一步的了解,将叶轮 5的第一轮体5.2和第二轮体5.3连接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使得第一轮体5.2与第二轮体5.3之间通过凸起5.9、小孔5.10定位后,热熔成一体,并且采用弧形叶片5.8以及特定出口角度5.11,提升了叶轮5整体结构的性能,以及对流域引流的作用;
图8是本实用新型泵体1结构的叶轮5流域示意图,将液体在叶轮5中流动形成的流域进行了展示,从附图8可以看出,所述液体经由进液口3流入叶轮5,形成随叶片5.8的引流,流经出液腔5.5,自出液口4流出的第一水路5.6;流经出液腔5.5,进入第二腔室2.2,并从第二轮体5.3上设置的循环孔5.1回流至出液腔5.5,最终汇流至第一水路5.6从出液口4流出的第二水路5.7;同时,通过在叶轮5结构,设置了从叶轮5下部循环孔5.1回流至叶轮5内部的第二水路5.7,保证了加热组件7对液体加热功能的同时,使得泵腔2内的流域更加合理,实现了吸、排一体,同时减少了叶轮5与加热组件7对泵腔2空间的占用,使得泵体1的体积得到了缩小;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叶轮5中第二轮体5.3的俯视示意图,在俯视图中,将出口角度5.11 进行了展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叶片5.8的出口角度5.11进行了解;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泵体1结构渐开线示意图,主要对泵腔2内渐开线设计中的渐开角度 1.3进行了展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渐开线在泵体1上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需要说明的是,图10仅仅是一个示意图,在泵腔2内壁靠近出液口4一侧还设置有挡水筋21,在图10中没有做出表达,但不代表泵腔2内部的具体结构便如图10所示;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泵体1结构第一示意图,主要对在出液口4处设置第二压力关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展示,需要说明的是,图11将第一压力开关8.1与第二压力开关8.2设置于同一附图11内,但并不代表在设置第一压力开关8.1或者第二压力开关8.2时,就一定同时需要第二压力开关8.2或者第一压力开关8.1,当将其中某一个压力开关去除时,此方案依然可行,仅需通过塞体或者其他放液漏的措施将安装口堵住即可;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泵体1结构第二示意图,主要对在泵体1外侧设置温度开关12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展示,需要说明的是,图12中的温度开关12的技术方案,也可以包含设置第一压力开关8.1,和\或,第二压力开关8.2的技术方案,同时温度开关12拆除时,可通过塞体或者其他放液漏的措施将安装口堵住即可;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泵体1结构第三示意图,主要展示在泵腔2内壁靠近出液口4处设置的挡水筋21,在泵腔2内部靠近出液口4处,也就是出液管10的位置,泵腔2的内部多出了一段挡水筋21,在泵腔2内壁的出液管10处增加渐开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挡水筋21,可以有效增大叶轮5对液体的力的作用,提高作用时间,增大水压。
将上述所述的技术方案应用到具体的实施例中时,如下所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包括泵体1;泵体1内设置有,容纳液体的泵腔2;泵体1上设置有,与泵腔2连通的进液口3和出液口4;泵腔2内设置有,与电机6通过转轴连接的叶轮5;还包括自泵体1外部向泵腔2内延伸设置,对泵腔2内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7;设置于泵体1上,与加热组件7连接的第一压力开关8.1;叶轮5 将泵腔2划分为靠近进液口3的第一腔室2.1以及远离进液口3的第二腔室2.2;加热组件7 设置于第二腔室2.2内,当液体经由进液口3流入泵腔2后,依次流经叶轮5和加热组件7 后,从出液口4流出。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出液口4在泵腔2内的投影,至少覆盖叶轮5和部分加热组件7,通过覆盖叶轮5和加热组件7的设置,使得第二腔室2.2内的沉积液体得到有效地循环,避免了液体过多的沉积在第二腔室2.2内造成流域的循环不畅,进而影响泵体1的使用。
实施例三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加热组件7包括加热管7.1以及设置于加热管7.1内部的熔断器和加热丝;依次设置并通过穿过的螺栓7.2与螺母7.3配合,实现加热管7.1与泵体1 连接的第一加热单元7.4、第二加热单元7.5和第三加热单元7.6,重新定义了加热组件7与泵体1的连接方式,使得加热组件7在泵体1内外均受到夹紧力,提升了装置的密封性能,也使得对加热组件7的拆卸、维修、维护、保养以及对压力开关的更换得到了改善,提升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管7.1包括弧形段7.1.1、第一直线段7.1.2和第二直线段7.1.3;第一直线段7.1.2与弧形段7.1.1的一端连接,第二直线段7.1.3与弧线段的另一端连接;熔断器设在所述第一直线段7.1.2和第二直线段7.1.3中的至少一个内且远离所述弧形段 7.1.1;加热管7.1自泵体1的侧部伸入泵腔2内的第二腔室2.2;弧形部环绕叶轮5且与叶轮5间隔开。
实施例四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加热管7.1的弧形段7.1.1、第一直线段7.1.2 和第二直线段7.1.3共处一个平面内,形成一个将流经的液体加热的加热平面,在加热管7.1 上,热应力耦合更加均匀,加热管7.1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加热组件7寿命减短或者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
实施例五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四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第一加热单元7.4设置于泵腔2内;第一直线段7.1.2、第二直线段7.1.3和螺栓7.2自泵腔2内侧向外穿过第一加热单元7.4上设置的第一通孔组7.7,第一通孔组7.7为将加热管7.1的第一直线段7.1.2和第二直线段7.1.3 以及螺栓7.2进行定位的通孔,可以是同一尺寸也可以是不同的尺寸,为了便于与其他加热单元区分,因此,在第一加热单元7.4内将其称为第一通孔组7.7,另外,第一加热单元7.4 还设置有,为第一压力开关8.1感应泵腔2内液位的感应孔7.8,泵腔2的液体通过感应孔 7.8,将液位的高度传递给第一压力开关8.1,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第一加热单元7.4 上设置的第一通孔组7.7与感应孔7.8在同一平面内。
实施例六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五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第一加热单元7.4形成一个罩体或壳体或压盖,实现第二加热单元7.5在泵腔2内的密封,第一加热单元7.4防止第二加热单元7.5受热,在螺栓7.2安装方向上产生形变,进一步地,第一加热单元7.4的硬度大于第二加热单元7.5。
实施例七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六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第二加热单元7.5与泵体1上的安装槽20以及第三加热单元7.6配合,自泵体1的外侧向内侧伸入泵腔2内,在第一加热单元7.4的作用下,实现在泵腔2的密封,第一直线段7.1.2、第二直线段7.1.3和螺栓7.2穿过第一加热单元7.4后,穿过设置于第二加热单元7.5上,与第一通孔组7.7相对应的第二通孔组7.9,第二加热单元7.5还设置有,与第一压力开关8.1配合的固定座7.10,固定座7.10与感应孔7.8对应,第一压力开关8.1通过固定座7.10实现与加热组件7的固定,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座7.10为中空的结构,第一压力开关8.1通过前端设置的凸起5.9,穿过中空的固定座7.10,实现固定。
实施例八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七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固定座7.10为具有弹性或内部带螺纹或卡扣的柱体结构。
实施例九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八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第三加热单元7.6与泵体1上的安装槽20配合,自泵体1的外侧向内,将第二加热单元7.5与泵体1的安装槽20压紧,进而实现第二加热单元7.5的密封,第一直线段7.1.2、第二直线段7.1.3和螺栓7.2穿过第三加热单元7.6上设置的,与第一通孔组7.7和第二通孔组7.9相对应的第三通孔组7.11,第三加热单元7.6还设置有,与第二加热单元7.5的固定座7.10相配合的固定孔7.15,固定孔7.15主要设置是为了第一压力开关8.1的穿过第三加热单元7.6。
实施例十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九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第一加热单元7.4、第二加热单元7.5与第三加热单元7.6通过与泵体1上设置的安装槽20配合,形成一个安装平面。
进一步地,第一压力开关8.1与加热组件7连接后,形成一个自泵腔2内部,依次通过感应孔7.8、固定座7.10和固定孔7.15的,对泵腔2内液位进行感应的感应平面。
实施例十一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十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第一压力开关8.1对泵腔2内液位进行感应的感应平面不低于,加热组件7在泵腔2内对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平面,和\或,加热组件7与安装槽20配合形成的安装平面,将压力开关的感应平面与加热平面,和\或,安装平面设置于同一平面内,有效的避免了加热组件7干烧情况的发生,同一感应平面内的压力开关对泵腔2内的液体感应更加灵敏,提升了泵体1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实施例十二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十一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感应平面与加热平面和安装平面共面。
实施例十三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十二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包括泵体1;泵体1通过扣合的第一泵壳1.1与第二泵壳1.2形成容纳液体的泵腔2;泵体1上设置有,与泵腔2连通的进液口3和出液口4;泵腔2内设置有,与电机6连接的叶轮5;还包括自泵体1外部向泵腔2内延伸设置,对泵腔2内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7;叶轮5将泵腔2划分为靠近进液口3的第一腔室2.1以及远离进液口3的第二腔室2.2;加热组件7设置于第二腔室2.2内;设置于叶轮5本体上,使第二腔室2.2内的液体回流至叶轮5,并从出液口4流出的循环孔5.1。
实施例十四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十三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叶轮5包括与第一泵壳1.1形状相适合的第一轮体5.2以及安装有叶片5.8的第二轮体5.3;第一轮体5.2设置有对应进液口3的进水口 5.4;第二轮体5.3上,两个叶片5.8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循环孔5.1;第一轮体5.2与第二轮体5.3之间形成有出液腔5.5;通过对叶轮5结构的重新定义,使得泵腔2内的液体流域得到了重新规划,液体在泵腔2内的流量更加均匀,避免了由于过多拐角导致的对腔壁的冲击。
实施例十五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十四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液体经由进液口3流入叶轮5,形成随叶片5.8 的引流,流经出液腔5.5,自出液口4流出的第一水路5.6;流经出液腔5.5,进入第二腔室 2.2,并从第二轮体5.3上设置的循环孔5.1回流至出液腔5.5,最终汇流至第一水路5.6从出液口4流出的第二水路5.7;同时,通过在叶轮5结构,设置了从叶轮5下部循环孔5.1回流至叶轮5内部的第二水路5.7,保证了加热组件7对液体加热功能的同时,使得泵腔2 内的流域更加合理,实现了吸、排一体,同时减少了叶轮5与加热组件7对泵腔2空间的占用,使得泵体1的体积得到了缩小。
实施例十六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十五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循环孔5.1的孔径大于等于叶轮5直径的5%。
实施例十七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十六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进液口3包括一段向泵腔2内延伸设置的引流壁9;引流壁9伸入第一轮体5.2上设置的进水口5.4中,将流经进液口3的液体引入叶轮5 的出液腔5.5中,具体来说,第一轮体5.2与第一泵壳1.1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腔室2.1,而由于引流壁9伸入至第一轮体5.2上的进水口5.4,因此,在液体流入叶轮5时,第一腔室2.1内并无液体流入,之后由于叶轮5的旋转作用,才会有一定的液体进入第一腔室2.1,因此,第一腔室2.1在泵体1工作处的作用很小,所以,本申请将第一腔室2.1尽量缩小,通过对叶轮5与泵体1的进液口3之间设置引流壁9的结构,使得液体可直接流入叶轮5,避免了在叶轮5上设置过高或过大亦或过复杂的引流结构,同时,将叶轮5与泵体1之间的形状进行结构适合的设置,极大的减小了叶轮5与泵体1之间的间隙,使得泵体1的体积得到了进一步的缩小。
实施例十八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十七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叶片5.8迎向第一轮体5.2一面间隔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5.9;对应叶片5.8上设置的凸起5.9,在第一轮体5.2上设置有对应的小孔5.10;第一轮体5.2与第二轮体5.3扣合时,凸起5.9穿过小孔5.10,经熔融处理后,第一轮体5.2 与第二轮体5.3形成一体结构;将叶轮5的第一轮体5.2和第二轮体5.3连接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定义,使得第一轮体5.2与第二轮体5.3之间通过凸起5.9、小孔5.10定位后,热熔成一体。
实施例十九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十八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叶片5.8为,设置于第二轮体5.3,自叶轮5 的旋转中心向叶轮5边沿延伸设置的涡形扇叶;随着向叶轮5边沿的延伸设置,叶片5.8的宽度逐渐减小。
实施例二十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十九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叶片5.8数量为质数;叶片5.8的延长线与叶片5.8旋转的切线形成的出口角度5.11介于30°和50°之间;采用弧形叶片5.8以及特定出口角度5.11,提升了叶轮5整体结构的性能,以及对流域引流的作用。
实施例二十一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二十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泵体1内壁采用渐开线设计,在泵腔2内壁靠近出液口4处,通过渐开线的延长而形成一个挡水筋21,在泵腔2内壁的出液管10处增加渐开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挡水筋21,可以有效增大叶轮5对液体的力的作用,提高作用时间,增大水压。
实施例二十二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二十一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出液口4被挡水筋21遮挡后的面积与出液口4 的面积比值小于等于0.67。
实施例二十三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二十二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渐开角度1.3介于3°至7°之间。
实施例二十四
如图7至图10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二十三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叶轮5的直径与泵体1的直径比值介于0.75至 0.85之间,泵体1内部采用渐开线设计,提升了泵体1内部液体流域的合理性,也提升了泵体1结构的性能和寿命。
实施例二十五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二十四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包括泵体1;泵体1内设置有,容纳液体的泵腔2;泵体 1上设置有,与泵腔2连通的进液口3和出液口4;泵腔2内设置有,与电机6连接的叶轮5;还包括自泵体1外部向泵腔2内延伸设置,对泵腔2内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7;设置于泵体1上,对泵腔2内液位进行感应的压力感应部8;叶轮5将泵腔2划分为靠近进液口3 的第一腔室2.1以及远离进液口3的第二腔室2.2;加热组件7设置于第二腔室2.2内。
实施例二十六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二十五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压力感应部8包括设置于泵体1上,并与加热组件7连接的第一压力开关8.1;设置于泵体1的出液口4,并与出液管10连接的第二压力开关8.2;在泵体1出液管10处设置压力开关,对流经出液口4的液体进行检测,进一步保证该了泵体1的加热功能,同时,压力开关通过与出液管10直接连接,避免了由于热的液体经过对压力开关的影响,出液管1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压力开关8.2的第一安装座11;压力感应部8对泵腔2内液面的感应形成一个感应平面。
实施例二十七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二十六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压力感应部8对泵腔2内液位进行感应的感应平面不低于,加热组件7在泵腔2内对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平面,和\或,加热组件7与安装槽20配合形成的安装平面,有效的避免了加热组件7干烧情况的发生。
实施例二十八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二十七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第一压力开关8.1对泵腔2内液位进行感应的感应平面与加热平面,和\或,安装平面共面,同一感应平面内的压力开关对泵腔2内的液体感应更加灵敏,提升了泵体1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实施例二十九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二十八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包括泵体1;泵体1内设置有,容纳液体的泵腔2;泵体 1上设置有,与泵腔2连通的进液口3和出液口4;泵腔2内设置有,与电机6连接的叶轮5;还包括自泵体1外部向泵腔2内延伸设置,对泵腔2内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7;设置于泵体1的出液口4,对流经出液口4的液体进行感应的第二压力开关8.2;叶轮5将泵腔2划分为靠近进液口3的第一腔室2.1以及远离进液口3的第二腔室2.2;加热组件7设置于第二腔室2.2内。
实施例三十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二十九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出液口4处设置有出液管10;出液管10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二压力开关8.2的第一安装座11;第一安装座11通过挤压或螺纹或卡接实现第二压力开关8.2的固定,在泵体1出液管10处设置压力开关,对流经出液口4的液体进行检测,进一步保证该了泵体1的加热功能,同时,压力开关通过与出液管10直接连接,避免了由于热的液体经过对压力开关的影响。
实施例三十一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三十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第二压力开关8.2对泵腔2内液位进行感应的感应平面不低于,加热组件7在泵腔2内对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平面,和\或,加热组件7与安装槽20配合形成的安装平面,有效的避免了加热组件7干烧情况的发生,同一感应平面内的压力开关对泵腔2内的液体感应更加灵敏,提升了泵体1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实施例三十二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三十一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加热平面和安装平面共面。
实施例三十三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三十二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包括泵体1;泵体1内设置有,容纳液体的泵腔2;泵体 1上设置有,与泵腔2连通的进液口3和出液口4;泵腔2内设置有,与电机6连接的叶轮5;还包括自泵体1外部向泵腔2内延伸设置,对泵腔2内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7;设置于泵体1上,对泵腔2内液体温度进行监测的温度开关12;叶轮5将泵腔2划分为靠近进液口3的第一腔室2.1以及远离进液口3的第二腔室2.2;加热组件7设置于第二腔室2.2内。
实施例三十四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三十三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泵体1设置有,用于固定温度开关12的第二安装座13,温度开关12自第二安装座13伸入泵腔2内,第二安装座13的安装平面与加热组件7的加热平面平行。
实施例三十五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三十四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第二安装座13的安装平面与加热组件7的加热平面共面。
实施例三十六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三十五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所述的第二安装座13通过挤压或螺纹或卡接实现温度开关12的固定,在泵体1外侧设置了温度开关12,使得对泵腔2内加热实际的把握变得多维化和多样化,对温度的监测也进一步避免了干烧问题的发生。
实施例三十七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三十六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泵的加热装置,包括自泵体1外部向泵腔2内延伸设置,对泵腔2 内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7;加热组件7通过泵体1上设置的安装槽20实现与泵体1之间的连接;加热组件7与泵体1通过安装槽20连接形成的安装平面和加热组件7在泵体1的泵腔2内对液体进行加热形成的加热平面平行。
实施例三十八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三十七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泵的加热装置,其所述的加热组件7包括加热管7.1以及设置于加热管7.1内部的熔断器和加热丝;依次设置并通过穿过的螺栓7.2与螺母7.3配合,实现加热管7.1与泵体1连接的第一加热单元7.4、第二加热单元7.5和第三加热单元7.6,重新定义了加热组件7与泵体1的连接方式,使得加热组件7在泵体1内外均受到夹紧力,提升了装置的密封性能,也使得对加热组件7的拆卸、维修、维护、保养以及对压力开关的更换得到了改善,提升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三十九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三十八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泵的加热装置,其所述的加热管7.1包括弧形段7.1.1、第一直线段7.1.2和第二直线段7.1.3;第一直线段7.1.2与弧形段7.1.1的一端连接,第二直线段 7.1.3与弧线段的另一端连接;熔断器设在所述第一直线段7.1.2和第二直线段7.1.3中的至少一个内且远离所述弧形段7.1.1,加热管7.1的弧形段7.1.1、第一直线段7.1.2和第二直线段7.1.3共处一个平面内,形成一个将流经的液体加热的加热平面,在加热管7.1上,热应力耦合更加均匀,加热管7.1的结构更加紧凑,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加热组件7 寿命减短或者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
实施例四十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三十九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泵的加热装置,其所述的加热管7.1自泵体1的外部伸入泵腔2内;加热管7.1在泵体1内,位于叶轮5相对进液口3的另一边,弧形部环绕叶轮5且与叶轮5 间隔开,通过叶轮5与加热组件7的位置关系设置,改善了泵腔2内流域的情况,使得流量更加均匀,加热效率更高,将加热组件7设置于叶轮5的下部,保证了加热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加热组件7对泵体1空间的额外占用,也避免了加热组件7受到进入泵腔2内液体的冲击,提升了加热组件7的安全性能。
实施例四十一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四十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泵的加热装置,其所述的第一加热单元7.4设置于泵腔2内;第一直线段7.1.2、第二直线段7.1.3和螺栓7.2自泵腔2内侧向外穿过第一加热单元7.4上设置的第一通孔组7.7;第一加热单元7.4还设置有感应孔7.8,感应孔7.8用于通过液体,进而实现对泵腔2内液位进行感应,第一加热单元7.4形成一个罩体或壳体或压盖,实现第二加热单元7.5在泵腔2内的密封,第一加热单元7.4防止第二加热单元7.5受热,在螺栓7.2安装方向上产生形变,第一加热单元7.4的硬度大于第二加热单元7.5。
实施例四十二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四十一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泵的加热装置,其所述的第二加热单元7.5与泵体1上的安装槽20 以及第三加热单元7.6配合,自泵体1的外侧向内侧伸入泵腔2内,在第一加热单元7.4的作用下,实现在泵腔2的密封,第一直线段7.1.2、第二直线段7.1.3和螺栓7.2穿过第一加热单元7.4后,穿过设置于第二加热单元7.5上,与第一通孔组7.7相对应的第二通孔组 7.9,第二加热单元7.5还设置有,与感应孔7.8相对应的固定座7.10,固定座7.10用于固定对泵腔2内液位进行感应的第一压力开关8.1,固定座7.10为具有弹性或内部带螺纹或卡扣的柱体结构。
实施例四十三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四十二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泵的加热装置,其所述的第三加热单元7.6与泵体1上的安装槽20 配合,自泵体1的外侧向内,将第二加热单元7.5与泵体1的安装槽20压紧,进而实现第二加热单元7.5的密封,第一直线段7.1.2、第二直线段7.1.3和螺栓7.2穿过第三加热单元 7.6上设置的,与第一通孔组7.7和第二通孔组7.9相对应的第三通孔组7.11,第三加热单元7.6还设置有,与第二加热单元7.5的固定座7.10相配合的固定孔7.1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单元7.4、第二加热单元7.5与第三加热单元7.6通过与泵体1 上设置的安装槽20配合,形成一个安装平面。
实施例四十四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四十三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泵的加热装置,其所述的加热组件7通过设置于第三加热单元7.6 上的压片凹槽7.14与设置于第一泵壳1.1上的定位筋19对接,实现加热组件7的定位;加热组件7通过设置于第三加热单元7.6两侧的第一卡槽7.13与设置于第一泵壳1.1上的第一卡爪7.12对接,实现加热组件7的固定,具体来说,加热组件7通过定位筋19与压片凹槽 7.14实现就加热组件7与安装槽20的对位,然后将加热组件7插入泵体1的安装槽20内,再通过将第一卡爪7.12和第一卡槽7.13卡扣实现夹紧,通过加热组件7结构的改进,重新定义了加热组件7与泵体1的连接方式,使得加热组件7在泵体1内外均受到夹紧力,提升了装置的密封性能,也使得对加热组件7的拆卸、维修、维护、保养以及对压力开关的更换得到了改善,提升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四十五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四十四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泵的加热装置,其所述的加热组件7与泵体1通过安装槽20连接形成的安装平面和加热组件7在泵体1的泵腔2内对液体进行加热形成的加热平面共面,有效的避免了加热组件7干烧情况的发生,同一感应平面内的压力开关对泵腔2内的液体感应更加灵敏,提升了泵体1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能源的浪费。
实施例四十六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施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四十五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洗涤泵的加热装置,其所述的加热组件7自泵体1的径向方向伸入泵腔2内,将加热组件从泵体的径向方向伸入泵腔内,避免了加热组件与叶轮之间形成平面夹角,使得液体在泵腔内循环时产生噪音,同时在夹角的作用下,产生涓流,对泵腔壁造成冲击,长时间使用影响泵体的使用寿命。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实用新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实用新型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独实施例。
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包括
泵体(1);
泵体(1)内设置有,容纳液体的泵腔(2);
泵体(1)上设置有,与泵腔(2)连通的进液口(3)和出液口(4);
泵腔(2)内设置有,与电机(6)连接的叶轮(5);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自泵体(1)外部向泵腔(2)内延伸设置,对泵腔(2)内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组件(7);
设置于泵体(1)上,与加热组件(7)连接的第一压力开关(8.1);
叶轮(5)将泵腔(2)划分为靠近进液口(3)的第一腔室(2.1)以及远离进液口(3)的第二腔室(2.2);
加热组件(7)设置于第二腔室(2.2)内;
加热组件(7)自泵体(1)的径向方向伸入泵腔(2)内;
叶轮(5)包括与第一泵壳(1.1)形状相适合的第一轮体(5.2)以及安装有叶片(5.8)的第二轮体(5.3);
第一轮体(5.2)设置有对应进液口(3)的进水口(5.4);
第一轮体(5.2)与第二轮体(5.3)之间形成有出液腔(5.5);
进液口(3)包括一段向泵腔(2)内延伸设置的引流壁(9);
引流壁(9)伸入第一轮体(5.2)上设置的进水口(5.4)中,将流经进液口(3)的液体引入叶轮(5)的出液腔(5.5)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
液体经由进液口(3)流入泵腔(2),依次流经叶轮(5)和加热组件(7)后,从出液口(4)流出;
出液口(4)在泵腔(2)内的投影,至少覆盖叶轮(5)和部分加热组件(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
加热组件(7)包括
加热管(7.1)以及设置于加热管(7.1)内部的熔断器和加热丝;
依次设置并通过穿过的螺栓(7.2)与螺母(7.3)配合,实现加热管(7.1)与泵体(1)连接的第一加热单元(7.4)、第二加热单元(7.5)和第三加热单元(7.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
加热管(7.1)包括弧形段(7.1.1)、第一直线段(7.1.2)和第二直线段(7.1.3);
第一直线段(7.1.2)与弧形段(7.1.1)的一端连接,第二直线段(7.1.3)与弧线段的另一端连接;
熔断器设在所述第一直线段(7.1.2)和第二直线段(7.1.3)中的至少一个内且远离所述弧形段(7.1.1);
加热管(7.1)自泵体(1)的侧部伸入泵腔(2)内的第二腔室(2.2);
弧形部环绕叶轮(5)且与叶轮(5)间隔开;
加热管(7.1)的弧形段(7.1.1)、第一直线段(7.1.2)和第二直线段(7.1.3)共处一个平面内,形成一个将流经的液体加热的加热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加热单元(7.4)设置于泵腔(2)内;
第一直线段(7.1.2)、第二直线段(7.1.3)和螺栓(7.2)自泵腔(2)内侧向外穿过第一加热单元(7.4)上设置的第一通孔组(7.7);
第一加热单元(7.4)还设置有,为第一压力开关(8.1)感应泵腔(2)内液位的感应孔(7.8);
第一加热单元(7.4)上设置的第一通孔组(7.7)与感应孔(7.8)在同一平面内;
第一加热单元(7.4)形成一个罩体或壳体或压盖,实现第二加热单元(7.5)在泵腔(2)内的密封;
第一加热单元(7.4)防止第二加热单元(7.5)受热,在螺栓(7.2)安装方向上产生形变;
第一加热单元(7.4)的硬度大于第二加热单元(7.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二加热单元(7.5)与泵体(1)上的安装槽(20)以及第三加热单元(7.6)配合,自泵体(1)的外侧向内侧伸入泵腔(2)内,在第一加热单元(7.4)的作用下,实现在泵腔(2)的密封;
第一直线段(7.1.2)、第二直线段(7.1.3)和螺栓(7.2)穿过第一加热单元(7.4)后,穿过设置于第二加热单元(7.5)上,与第一通孔组(7.7)相对应的第二通孔组(7.9);
第二加热单元(7.5)还设置有,与第一压力开关(8.1)配合的固定座(7.10),固定座(7.10)与感应孔(7.8)对应;
固定座(7.10)为具有弹性或内部带螺纹或卡扣的柱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三加热单元(7.6)与泵体(1)上的安装槽(20)配合,自泵体(1)的外侧向内,将第二加热单元(7.5)与泵体(1)的安装槽(20)压紧,进而实现第二加热单元(7.5)的密封;
第一直线段(7.1.2)、第二直线段(7.1.3)和螺栓(7.2)穿过第三加热单元(7.6)上设置的,与第一通孔组(7.7)和第二通孔组(7.9)相对应的第三通孔组(7.11);
第三加热单元(7.6)还设置有,与第二加热单元(7.5)的固定座(7.10)相配合的固定孔(7.15)。
8.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7.4)、第二加热单元(7.5)与第三加热单元(7.6)通过与泵体(1)上设置的安装槽(20)配合,形成一个安装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开关(8.1)与加热组件(7)连接后,形成一个自泵腔(2)内部,依次通过感应孔(7.8)、固定座(7.10)和固定孔(7.15)的,对泵腔(2)内液位进行感应的感应平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洗涤装置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
第一压力开关(8.1)对泵腔(2)内液位进行感应的感应平面不低于,加热组件(7)在泵腔(2)内对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平面,和\或,加热组件(7)与安装槽(20)配合形成的安装平面;
感应平面与加热平面和安装平面共面。
CN201821614328.2U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Active CN2100035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14328.2U CN210003512U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14328.2U CN210003512U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3512U true CN210003512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298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14328.2U Active CN210003512U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35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35807U (zh) 用于洗碗机的加热泵和洗碗机
EP3134653B1 (en) Heat pump and dishwasher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5020180A (zh) 用于洗碗机的加热泵和洗碗机
CN106050680B (zh) 一种无管泵及使用该无管泵的设备
CN207349172U (zh) 洗涤泵和具有其的洗碗机
CN210003512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003518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003511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003514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003513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003515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003517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003519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003516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08203592U (zh)
CN110966211A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122953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110966222A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196039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196040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210122952U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110960172A (zh) 一种洗涤泵的加热装置
CN110966212A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110966215A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CN110966214A (zh) 一种洗涤装置的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