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0193U - 抗冲击防护脚垫 - Google Patents

抗冲击防护脚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0193U
CN210000193U CN201920940094.9U CN201920940094U CN210000193U CN 210000193 U CN210000193 U CN 210000193U CN 201920940094 U CN201920940094 U CN 201920940094U CN 210000193 U CN210000193 U CN 2100001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panel
absorbing
foot pad
uppe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4009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进
宗士曾
汪波
刘荣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ield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ield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ield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ield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4009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01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01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019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抗冲击防护脚垫,属于机动车冲击波防护装置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防护脚垫的抗冲击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抗冲击防护脚垫,包括吸能层,所述吸能层包括上面板、下面板以及间隔排布于上面板与下面板之间的多个吸能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件由弹性材料制成,每一所述吸能部件包括均呈圆弧碗状的上部与下部,所述上部的大端与上面板相连,所述下部的大端与下面板相连,所述上部的小端与下部的小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提高了防护脚垫的抗冲击效果。

Description

抗冲击防护脚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动车冲击波防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冲击防护脚垫。
背景技术
反车辆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已成为装甲车的主要威胁,因此人们在提升装甲车的机动性能和运输性能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装甲车的防地雷能力,以减小地雷或爆炸装置引爆时的冲击波给车内乘员造成的人身伤害。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20704792.4)提供了一种车辆乘员腿部抗冲击防护脚垫,包括上平面板、下平面板和位于上平面板与下平面板之间的吸能部件,吸能部件包括双层管结构,双层管结构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和外管之间通过翻卷的管壁连接,吸能部件在冲击过程中吸收能量后能回复原状。通过设置具有双层管结构且可重复使用的吸能部件,提高防护脚垫的吸能性,从而减小冲击波对车内乘员的损伤。
然而,该技术方案中的吸能部件结结构设计较为复杂,不利于模具设计和制备,生产成本较高,并且内管和外管均直管,不利于快速挤压变形吸收冲击波能量,同时内管插接于外管内,不利于提高吸能部件的内部空腔容积,吸能空间小,这些均使得吸能部件的抗冲击效果不佳,亟待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抗冲击防护脚垫,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防护脚垫的抗冲击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抗冲击防护脚垫,包括吸能层,所述吸能层包括上面板、下面板以及间隔排布于上面板与下面板之间的多个吸能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件由弹性材料制成,每一所述吸能部件包括均呈圆弧碗状的上部与下部,所述上部的大端与上面板相连,所述下部的大端与下面板相连,所述上部的小端与对应下部的小端相连通。
吸能部件由弹性材料制成,便于受到冲击时发生挤压变形和吸能后的复位,从而实现防护脚垫的循环使用。吸能部件包括上部和下部的结构设置,使上部和下部呈相互倒扣的碗装结构上部,且使吸能部的两端大、中间小,有利于吸能部件受到冲击时两端快速朝中间挤压变形以吸收冲击波的能量,提高脚垫的抗冲击性能。同时上部和下部均呈圆弧碗装且上部下端的小端与下部上端的下端相连通,有利于增大吸能部件的内部空腔体积,增大吸能空间,提高脚垫的抗冲击性能,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包括内管和外管的吸能部件的双层结构,本专利结构简单,便于模具设计和制备,有利于降低脚垫制备成本,且可显著提高防护脚垫的抗冲击效果,减小爆炸时的冲击波给车内乘员造成的人身伤害。
在上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中,所述上部的截面与下部的截面均呈对称的外凸圆弧形。即上部和下部均为外凸圆弧碗状,可使吸能部件受到冲击时迅速发生变形以吸收冲击波的能量,同时可进一步增大吸能部件的内部空腔体积,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防护脚垫的抗冲击效果。优选地,上部与对应下部的结构对称相同,便于加工制备,且有利于保障吸能层受力均匀,提高吸能层的缓冲能力和吸能效果。
在上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中,所述吸能部件还包括位于上部与下部之间的中部,所述上部通过中部与下部相连,所述中部的截面呈间隔对称的内凹圆弧形。中部的结构设置,使得中部具有连通上部和下部的空腔,同时使中部呈蜂腰状,保障吸能部件受到冲击时迅速发生变形以吸收冲击波的能量,同时进一步增大吸能部件的内部空腔体积,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护脚垫的抗冲击效果。
在上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中,所述上部的大端和小端均呈敞口设置,所述上面板上开设有与上部大端敞口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一,所述通孔一的直径与对应上部大端敞口的直径相同。上部的两端均呈敞口设置,便于模具设计和制备,上面板上通孔一的设置,便于冲击波快速传递至吸能部件中并被吸能部件吸收,从而提高防护脚垫的抗冲击效果。
在上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中,所述下部的大端和小端均呈敞口设置,所述下面板上开设有与下部大端敞口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二,所述通孔三的直径与对应下部的大端敞口的开口直径相同。下部的两端均呈敞口设置,便于模具设计和制备,下面板上通孔二的设置,便于冲击波快速传递至吸能部件中并被吸能部件吸收,从而提高防护脚垫的抗冲击效果。
在上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中,所述防护脚垫还包括盖设于上面板上方的防滑垫,所述防滑垫贴设于上面板上。防滑垫可增大车内成员脚步与防滑脚垫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爆炸时车内成员的乘坐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高防护脚垫的抗冲击效果。
在上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中,所述吸能层一体成型设置。便于模具设计和加工,有利于降低防护脚垫的生产成本,且提高吸能部件与上面板、下面板之间的连接稳固性,从而有利于提高防护脚垫的抗冲击效果。
在上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中,所述吸能层的数量至少为两层,所述吸能层从上之下依次排列,相邻吸能层中位于上方的吸能层的下面板与位于下方的吸能层的上面板相贴合。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吸能层结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防护脚垫的抗冲击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抗冲击防护脚垫具有以下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一的吸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中,1、吸能层;11、上面板;11a、通孔一;12、下面板;12a、通孔二;13、吸能部件;131、上部;132、下部;133、中部;2、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防滑垫2和设置于防滑垫2下方的吸能层1。吸能层1包括上面板11、下面板12以及呈矩阵排布于上面板11与下面板12之间的多个吸能部件13,相邻吸能部件13之间间隔设置,便于给吸能部件13提供变形空间。吸能部件13由弹性材料制成,便于受到冲击时发生挤压变形和吸能后的复位,从而实现本实施例的循环使用。每一吸能部件13包括上部131、下部132以及连接上部131与下部132的中部133,上部131和下部132均呈圆弧碗状的,上部131的大端与上面板11相连,下部132的大端与下面板12相连,上部131的小端与对应下部132的小端相连通,这样设置使上部131和下部132呈相互倒扣的碗装结构上部131,且使吸能部的两端大、中间小,有利于吸能部件13受到冲击时两端快速朝中间挤压变形以吸收冲击波的能量,提高本实施例的抗冲击性能。同时上部131和下部132均呈圆弧碗装、且上部131下端的小端与下部132上端的下端相连通,有利于增大吸能部件13的内部空腔体积,增大吸能空间,显著提高本实施例的抗冲击效果,减小爆炸时的冲击波给车内乘员造成的人身伤害。
具体地,上部131的截面与下部132的截面均呈对称的外凸圆弧形,即上部131和下部132均为外凸圆弧碗状,可使吸能部件13受到冲击时迅速发生变形以吸收冲击波的能量,同时可进一步增大吸能部件13的内部空腔体积,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的抗冲击效果。且上部131与对应下部132的结构对称相同,便于加工制备,且有利于保障吸能层1受力均匀,提高吸能层1的缓冲能力和吸能效果。
中部133的截面呈间隔对称的内凹圆弧形,使得中部133具有连通上部131和下部132的空腔,同时使中部133呈蜂腰状,保障吸能部件13受到冲击时迅速发生变形以吸收冲击波的能量,同时进一步增大吸能部件13的内部空腔体积,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的抗冲击效果。
上部131的大端和小端均呈敞口设置,上面板11上开设有与上部131大端敞口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一11a,通孔一11a的直径与对应上部131大端敞口的直径相同。下部132的大端和小端均呈敞口设置,下面板12上开设有与下部132大端敞口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二12a,通孔三的直径与对应下部132的大端敞口的开口直径相同,上面板11和下面板12的结构对称相同。上部131的两端和下部132的两端均呈敞口设置,便于模具设计和制备,通孔一11a和通孔二12a的设置,便于冲击波快速传递至吸能部件13中并被吸能部件13吸收,提高本实施例的抗冲击效果,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上面板11和下面板12的连接稳固性。
吸能层1一体成型设置。便于模具设计和加工,有利于降低本实施例的生产成本,且提高吸能部件13与上面板11、下面板1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本实施例的抗冲击效果。
防滑垫2贴设于上面板11上,可增大车内成员脚步与防滑本实施例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爆炸时车内成员的乘坐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本实施例的抗冲击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基本相同,其区别点在于,如图4和图5所示,吸能层1的数量为两层,可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的抗冲击效果。具体地,吸能层1从上之下依次排列,相邻吸能层1中位于上方的吸能层1的下面板12与位于下方的吸能层1的上面板11相贴合。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抗冲击防护脚垫,包括吸能层(1),所述吸能层(1)包括上面板(11)、下面板(12)以及间隔排布于上面板(11)与下面板(12)之间的多个吸能部件(13),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件(13)由弹性材料制成,每一所述吸能部件(13)包括均呈圆弧碗状的上部(131)与下部(132),所述上部(131)的大端与上面板(11)相连,所述下部(132)的大端与下面板(12)相连,所述上部(131)的小端与对应下部(132)的小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131)的截面与下部(132)的截面均呈对称的外凸圆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件(13)还包括位于上部(131)与下部(132)之间的中部(133),所述上部(131)通过中部(133)与下部(132)相连,所述中部(133)的截面呈间隔对称的内凹圆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131)的大端和小端均呈敞口设置,所述上面板(11)上开设有与上部(131)大端敞口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一(11a),所述通孔一(11a)的直径与对应上部(131)大端敞口的直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132)的大端和小端均呈敞口设置,所述下面板(12)上开设有与下部(132)大端敞口一一对应的多个通孔二(12a),所述通孔三的直径与对应下部(132)的大端敞口的开口直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脚垫还包括盖设于上面板(11)上方的防滑垫(2),所述防滑垫(2)贴设于上面板(1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层(1)一体成型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冲击防护脚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层(1)的数量至少为两层,所述吸能层(1)从上之下依次排列,相邻吸能层(1)中位于上方的吸能层(1)的下面板(12)与位于下方的吸能层(1)的上面板(11)相贴合。
CN201920940094.9U 2019-06-20 2019-06-20 抗冲击防护脚垫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001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40094.9U CN210000193U (zh) 2019-06-20 2019-06-20 抗冲击防护脚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40094.9U CN210000193U (zh) 2019-06-20 2019-06-20 抗冲击防护脚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0193U true CN210000193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10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4009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00193U (zh) 2019-06-20 2019-06-20 抗冲击防护脚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01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44390B2 (en) Helmet with shock absorbing inserts
CA2148526C (en) Shock absorber for improving safety in passenger compartments in motor vehicles
CN201094314Y (zh) 双层安全帽帽壳结构
EP2293696A1 (en) A compressible liner for impact protection
US20140210232A1 (en) Armrest for a door of a motor vehicle
CN210000193U (zh) 抗冲击防护脚垫
CN108791113A (zh) 具有低峰值吸能结构的高集成一体化汽车顶棚
CN209965291U (zh) 复合型抗冲击结构
CN213657663U (zh) 一种适用于防地雷车的双层v形防雷底板
CN207059760U (zh) 油箱保护装置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CN201872708U (zh) 一种安全气囊盖
CN104514837B (zh) 用于保护性身体装备的减震器
US7175200B1 (en) Protective motorcycle impact cage
CN1048948C (zh) 飞机空难生命保障系统
CN109720290A (zh) 一种仿海鸥羽轴结构的吸能管
CN102632858B (zh) 安全气囊用烟火式气体发生器
CN217242862U (zh) 一种缓冲装置及具有其的安全帽
CN206388759U (zh) 电池包防护梁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9895872A (zh) 一种军用车辆柔性防雷地板
CN205757356U (zh) 赛车驾驶员下肢体保护架
EP3363313A1 (en) Helmet
CN213974190U (zh) 一种高强度复合型赛车单体壳
KR102631290B1 (ko) 휴대용 헬멧
CN210747382U (zh) 一种护具
CN112793671B (zh) 一种多传力途径的b柱下接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