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81218U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81218U
CN209981218U CN201920327070.6U CN201920327070U CN209981218U CN 209981218 U CN209981218 U CN 209981218U CN 201920327070 U CN201920327070 U CN 201920327070U CN 209981218 U CN209981218 U CN 2099812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electronic device
receiver
transmitt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270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楠
关赛新
肖德塘
李宗政
周祥禾
林君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270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812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812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812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面板层、缓冲层、发射器和接收器。面板层为自发光显示面板,并与缓冲层层叠设置;缓冲层和面板层在层叠方向上设有贯穿二者的贯穿区。发射器和接收器位于缓冲层远离面板层的一侧;发射器的发射面和接收器的接收面容纳于贯穿区内或正对贯穿区设置。发射器用于发射感测光线,感测光线被待测对象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反射光线携带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且经过贯穿区而被接收器接收。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电子装置在不断追求全面屏,屏占比不断加大。从三段式到刘海屏,液晶显示模组一直都需要让出一定的空间,来给摄像模组做避让的设计。例如刘海屏的电子装置,需要留出一大段区域来设置深度摄像模组,此结构并不利于电子装置屏占比的提高,且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能够捕获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且屏占比较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面板层、缓冲层、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面板层为自发光显示面板,并与所述缓冲层层叠设置;所述缓冲层和所述面板层在层叠方向上设有贯穿二者的贯穿区。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位于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面板层的一侧;所述发射器的发射面和所述接收器的接收面容纳于所述贯穿区内或正对所述贯穿区设置。所述发射器用于发射感测光线,所述感测光线被待测对象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携带所述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且经过所述贯穿区而被所述接收器接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感测光线为红外光线,所述接收器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为近红外摄像头;或者,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为双通道摄像头,所述双通道摄像头还用于接收可见光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的个数为一个;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与所述发射器间隔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器还包括至少一个RGB摄像头,所述RGB摄像头与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和所述发射器中之一相邻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穿过同一所述贯穿区。或者,所述RGB摄像头的前端、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的前端和所述发射器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间隔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摄像头;所述发射器、所述接收器和所述摄像头中至少二者相邻配置,并且至少二者的前端位于同一所述贯穿区内。或者,所述发射端的前端、所述接收器的前端和所述摄像头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内。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面板层、缓冲层、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面板层为自发光显示面板,并与所述缓冲层层叠设置。所述缓冲层和所述面板层在层叠方向上设有贯穿二者的贯穿区;所述接收器的接收面容纳于所述贯穿区内或正对所述贯穿区设置。所述缓冲层在层叠方向上还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暴露出所述面板层;所述发射器的发射面容纳于所述通孔内或正对所述通孔设置。所述发射器用于发射感测光线;所述感测光线被待测对象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携带所述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且经过所述贯穿区而被所述接收器接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感测光线为脉冲光线;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摄像头;所述接收器和所述摄像头相邻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位于同一所述贯穿区内。或者,所述接收器的前端和所述摄像头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10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面板层远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所述触控层覆盖所述贯穿区或所述通孔,并在对应所述贯穿区或所述通孔的区域形成触控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10还包括摄像头;所述贯穿区的个数为三个,或者所述贯穿区和所述通孔的个数之和为三个;所述触控层覆盖所述贯穿区/所述通孔并形成对应的三个所述触控键。
本申请通过在缓冲层和面板层的层叠方向形成贯穿区,并将贯穿区用于设置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实现屏下摄影和屏下的三维人脸识别等功能。
通过在缓冲层上的层叠方向上设置通孔,并将通孔用于设置发射器,可以降低面板层的开孔个数,提高电子装置的集成度并且能够尽可能地提高电子装置的屏占比,以提高消费者的体验。
本申请通过触控层覆盖贯穿区/通孔,使得贯穿区/通孔对应的显示屏区域可以作为触控区域来使用,进而提高该区域的使用频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电子装置的部分结构在一实施例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电子装置的横截面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电子装置的部分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电子装置的部分结构在再一实施例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4的电子装置的横截面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电子装置的部分结构在再一实施例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电子装置的部分结构在再一实施例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电子装置的部分结构在再一实施例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电子装置的部分结构在再一实施例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电子装置的部分结构在再一实施例中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电子装置的通孔、贯穿区、缓冲层、面板层和透明保护层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b是本申请电子装置的显示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10。所述电子装置10用于捕获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所述深度信息可以是包括待测对象在三维空间内的相关数据。所述深度信息能够提供三维的人脸识别等功能,以提高消费者的体验效果以及提高电子装置10的安全可靠性。
所述电子装置10包括面板层210、缓冲层220、发射器30和接收器。所述面板层210用于显示画面并给消费者呈现图像、文字等信息。所述面板层210为自发光显示面板,可例如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所述缓冲层220与所述面板层210层叠设置;并且在使用该电子装置10时,相对于所述面板层210,所述缓冲层220位于电子装置10的内部。其中,所述缓冲层220可例如为面状缓冲层220,其材料可例如为泡棉。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面板层210和所述缓冲层220在层叠的方向上设有贯穿二者的贯穿区225。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接收器位于所述缓冲层220远离所述面板层210的一侧,并且所述发射器30的发射面及所述接收器的接收面容纳于所述贯穿区225内或正对所述贯穿区225设置。具体而言,通过所述贯穿区225,可以将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接收器中至少一部分穿过所述缓冲层220和所述面板层210。所述发射器30的发射面或所述接收器的接收面的外轮廓与所述贯穿区225的尺寸基本一致,以此实现所述发射器30或所述接收器与所述贯穿区225的区面之间的无缝贴合,进而可以尽可能地提高电子装置10的屏占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贯穿区225,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接收器能够不经过所述面板层210就进行光线的发射和接收。由于面板层210的透光率较低,因此,没有将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接收器放置在所述面板层210的下方,此结构不会影响到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接收器的正常工作。此外,在将发射器30的功率提高、和/或将接收器的接收时间或者曝光时间提高之后,也可以将发射器30放置在所述面板层210的下方,此结构的电子装置10同样可以获取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器30用于发射感测光线。所述感测光线被待测对象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携带所述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且经过所述贯穿区225而被所述接收器接收。进而,所述电子装置10能够获取并处理该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以进行后续的人脸识别等操作。以下各实施例中以摄像头40或者以专门接收发射器30的反射光线的接收元件50作为接收器的例子示出;但是,并不以此限制接收器所可以拥有的种类,能够接收发射光线的器件都可以作为本申请中的接收器。
应当理解的是,当把接收元件50用于接收反射光线时,所述摄像头40可以不接收反射光线,而是作为一般使用的RGB摄像头或者近红外摄像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器30的前端可以是感测光线发射出所述发射器30的端部;所述发射器30的前端包括了该发射器30的发射面。所述摄像头40的前端可以是所述摄像头40的镜头端部;所述摄像头40的端部包括了该摄像头40的接收面。红外光线或者可见光线能够通过所述摄像头40的镜头端部进入至所述摄像头40内部的感光单元。其中,所述感光单元能够接收获取红外光线或者可见光线。根据所述感测光线的类型,所述贯穿区225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大于三个。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10,其感测光线为红外光线;该红外光线可以是带有图案的红外光线,可例如为编码/散斑的红外光线。所述摄像头40包括用于接收该些红外光线的近红外摄像头401。通过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接收该些红外光线,以获取相关的感测光线,该些感测光线可用于实现三维人脸识别等功能。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与所述发射器30间隔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225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隔配置可以理解为(间隔配置的)二者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0mm。例如: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与所述发射器30间隔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与所述发射器30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0mm。此外,依据使用环境和电子装置10的部件选择等的调整,所述间隔配置也可以是理解成(间隔配置的)二者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20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10的摄像头40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摄像头40还包括至少一个RGB摄像头402;所述至少一个RGB摄像头402可用于接收可见光线,以此在可见光和红外光的波段范围内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所述RGB摄像头402和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分别实现接收。图3例示出一个RGB摄像头402。其中所述RGB摄像头402也是由所述缓冲层220朝向所述面板层210设置,并将所述RGB摄像头402的前端容纳于所述贯穿区225内,以此使所述RGB摄像头402可以不通过所述面板层210就实现对光线的接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RGB摄像头402与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和所述发射器30中之一相邻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穿过同一所述贯穿区225。具体而言,由于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和所述发射器30之间为了实现对携带待测对象深度信息的光线的获取,而设置成间隔配置。以此,可以将所述RGB摄像头402与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设置成相邻配置;或者将所述RGB摄像头402与所述发射器30设置成相邻配置。并且将所述RGB摄像头402的前端、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的前端和所述发射器30中之一的前端容纳于同一个贯穿区225内。如图4和图5例示的,是将所述RGB摄像头402与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设置成相邻配置。
基于此,当所述RGB摄像头402的个数为一个时,所述缓冲层220上仅需要开设两个贯穿区225。其中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发射器30的前端,另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RGB摄像头402的前端和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的前端;或者其中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发射器30的前端和所述RGB摄像头402的前端,另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的前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相邻配置可以理解为(相邻配置的)二者之间为相靠近设置或者二者至少有部分以相贴合的方式设置。例如:所述RGB摄像头402和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相邻配置,可以理解为所述RGB摄像头402和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至少有部分相贴合设置或者二者相靠近设置;并且由于所述RGB摄像头402和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相邻,可以将二者的前端放置在同一个贯穿区225内。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RGB摄像头402与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和所述发射器30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225内。具体而言,所述RGB摄像头402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缓冲层220朝向所述面板层210的一侧的任意位置上,并且另外设置一个用于容纳所述RGB摄像头402前端的贯穿区225。基于此,当所述RGB摄像头402的个数为一个时,所述缓冲层220上需要开设三个贯穿区225。其中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发射器30的前端,另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RGB摄像头402的前端,再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的前端。
可以理解的,如图1至图5所示出的各种电子装置10,可适用于结构光的方式来获取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10,其感测光线为红外光线。所述摄像头40包括两个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40;两个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40间隔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225内。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40可实现对感测光线的接收。该红外光线可以是带有图案的红外光线,可例如为编码/散斑的红外光线;通过该红外光线可以提高对待测对象的感测光线捕获的精准度。其中,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40可以是近红外摄像头401;但是并非限制为仅能是近红外摄像头401。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40也可以是能够接收红外光线和可见光线的双通道摄像头。该双通道摄像头可适用于图1至图7所对应的多个实施例的电子装置。
如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器30可以与两个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40中之一相邻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位于同一所述贯穿区225内。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220上仅需要开设两个贯穿区225。其中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一个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40的前端,另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发射器30的前端和另一个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40的前端。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器30与两个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40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225内。进一步的,所述发射器30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缓冲层220朝向所述面板层210的一侧的任意位置上,并且另外设置一个用于容纳所述发射器30前端的贯穿区225。即,所述缓冲层220上开设有三个贯穿区225,以分别容纳发射器30的前端和两个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40的前端。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40为近红外摄像头401时,所述摄像头40还包括至少一个RGB摄像头402。所述至少一个RGB摄像头402可以是仅能够接收可见光线、也可以是能够接收可见光线和红外光线。所述RGB摄像头402的前端位于所述贯穿区225内并用于接收可见光线。以下以所述RGB摄像头402的个数为一个的情况作为例子示出,但不以此限制所述RGB摄像头402的个数以及其所能够放置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中之一、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RGB摄像头402中二者为相邻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位于同一所述贯穿区225内。此情况下的缓冲层220需要开设三个贯穿区225。具体而言,可以是一个近红外摄像头401与所述发射器30或所述RGB摄像头402相邻配置。以近红外摄像头401与所述RGB摄像头402相邻配置作为例示,其中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一个近红外摄像头401的前端,另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发射器30的前端,再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RGB摄像头402的前端和另一个近红外摄像头401的前端。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近红外摄像头401中之一、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RGB摄像头402相邻配置,且此三者的前端位于同一所述贯穿区225内。此情况下的缓冲层220需要开设两个贯穿区225。进一步的,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一个近红外摄像头401的前端,另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发射器30的前端、RGB摄像头402的前端和另一个近红外摄像头401的前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RGB摄像头402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缓冲层220朝向所述面板层210的一侧的任意位置上,并且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RGB摄像头402之间不是相邻配置。进一步而言,所述缓冲层220上开设有四个贯穿区225,以分别容纳发射器30的前端、RGB摄像头402的前端和两个近红外摄像头401的前端。此结构可以提高各摄像头40和发射器30的稳定性,以确保各结构可以发射或者接收相关的信息,而不会被相邻配置的其他结构所影响。
可以理解的,如图6或图7所示出的电子装置10,可适用于双目视觉配合结构光的方式来获取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
如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10,包括:面板层210、发射器30和接收元件50。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接收元件50位于所述缓冲层220远离所述面板层210的一侧,且所述发射器30的发射面及所述接收元件50的接收面容纳于所述贯穿区225内或正对所述贯穿区225设置。所述发射器30所发射感测光线为脉冲光线。所述脉冲光线被待测对象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携带所述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且经过所述面板层210及所述贯穿区225而被所述接收元件50接收。通过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接收元件50及电子装置10的其他部件的配合,可以进行人脸识别等功能。其中,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接收元件50可以是相邻配置,也可以不是相邻配置;图8例示的发射器30和接收元件50不是相邻配置。对于所述发射器30、所述接收元件50和所述摄像头40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做限制;三者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缓冲层220朝向所述面板层210的一侧的任意位置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10还包括摄像头40(如图8所例示出的电子装置10就包括了摄像头40,但也可以不设置摄像头40)。所述接收元件50、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摄像头40中二者相邻配置,并且所述二者的前端位于同一所述贯穿区225内。以所述接收元件50和所述发射器30相邻配置作为例示,所述贯穿区225的个数为两个;其中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摄像头40的前端,另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接收元件50的前端和所述发射器30的前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元件50的前端包括了该接收元件50的接收面。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元件50、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摄像头40相邻配置,并且此三者的前端位于同一所述贯穿区225内。由此,所述贯穿区225的个数仅为一个;该贯穿区225同时容纳所述接收元件50的前端、所述发射器30的前端和所述摄像头40的前端。
如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元件50、所述发射器30和所述摄像头40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225内。由此,所述贯穿区225的个数为三个;其中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发射器30的前端,另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接收元件50的前端,再一个贯穿区225用于容纳所述摄像头40的前端。
可以理解的,如图8或图9所示出的电子装置10,可以适用于飞行时间测距法来获取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
例示的,当所述摄像头40为一个时,该摄像头40可以是能够接收可见光线的RGB摄像头402。当所述摄像头40为两个时,此两个摄像头40可以包括一个RGB摄像头402和一个近红外摄像头401,或者包括两个RGB摄像头402。此两个摄像头40可以是相邻配置,也可以不是相邻配置。
请同时参考图10和图11,在一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装置10,相对于上述各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该电子装置10的缓冲层220和面板层210在层叠方向上设有贯穿二者的贯穿区225;所述接收器的接收面容纳于所述贯穿区225内或正对所述贯穿区225设置。进一步的,该电子装置10的缓冲层220在层叠方向上设置有通孔227,所述通孔227暴露出所述面板层210。所述发射器30的发射面容纳于所述通孔227内或正对所述通孔227设置。即,所述发射器30的前端不是容纳在贯穿区225内,而是容纳在所述缓冲层220的通孔227内。
应当理解的,由于面板层210是自发光显示面板,将发射器30设置在通孔227内,一方面,可以使得面板层210所需要开孔的个数减少(即所述贯穿区225的个数减少),降低面板层210制程的不良率;另一方面,通过减少贯穿区225的个数,可以提高电子装置10的显示效果。如图10和图11所例示的:所述电子装置10具有发射器30、摄像头40和接收元件50各一个。则,仅需要设置至多两个贯穿区225来容纳所述接收器的前端和所述摄像头的前端。所述电子装置10不需要设置一个贯穿区225来容纳所述发射器30的前端。进而使得最终形成的电子装置10的显示面上最多只有两个孔状结构,以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装置10的屏占比。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电子装置适用于利用飞行时间测距法(TOF)来获取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此外,图10和图11所示出的电子装置也适用于利用结构光或双目视觉的方法来获取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
进而,在图10和图11的电子装置中,为了提高接收元件50对所述反射光线的接收效果,所述接收元件50的接收时间或曝光时间大于等于5s。以此克服将所述反射器30设置在所述面板层210下所可能产生的接收效果不佳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器可以是摄像头40或者以专门接收发射器30的反射光线的接收元件50。本实施例中以接收元件50作为接收器的下位例子示出,但是不以此限制接收器的种类。
进一步的,图1至图9所对应的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都可以是将该些电子装置10的发射器30的前端放置在通孔227内,而不是放置贯穿区225内。对应的,可以提高发射器30的功率和/或接收器的曝光时间/接收时间;进而可以降低面板层210上孔的个数,并提高该些电子装置10的屏占比。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另一类型的电子装置,大体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相同;不同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的发射器、接收器(和摄像头)是位于贯穿区或者通孔外,并正对着贯穿区或者通孔设置;而没有将发射器的前端、接收器的前端和摄像头的前端容纳于贯穿区或者通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10还包括触控层(图未示),其用于实现电子装置10的触控功能。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面板层210远离所述缓冲层220的一侧。所述触控层覆盖所述贯穿区225并在对应所述贯穿区225的区域形成触控键。所述触控键可以实现消费者与电子装置10之间的人机交互。通过将所述触控层覆盖所述贯穿区225,使得消费者在触摸对应所述贯穿区225的面板层210区域(即所述触控键)时,可以在触控键的区域设置关联的反馈操作;进一步的,可以将该不透光的贯穿区225之上的面板层210区域作为电子装置10的导航键来使用。以上各实施例中所示出的贯穿区225的个数为一个、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a所示,以贯穿区225的个数为三个作为例示;该三个贯穿区225可以包含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任一个电子装置10内,只要该个电子装置10设置有三个贯穿区225或者在电子装置10的某一形态中存在有三个贯穿区225。例如:三个所述贯穿区225可以是用于分别容纳发射器30的前端、近红外摄像头401的前端和RGB摄像头402的前端。所述电子装置10包括三个所述贯穿区225对应的三个触控键。可以是一个触控键作为返回键,另一个触控键作为主界面键,再一个触控键作为菜单键/相机启动键。
具体而言,在电子装置10启动后,可以是在该三个触控键的周围区域形成对应“返回”、“主界面”和“菜单/相机”的图标,以提示消费者对应触控键的功能,以提高用户体验。或者该三个触控键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调整,并在三个触控键的周围区域显示对应的调整后的图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2b所示,以贯穿区225的个数为一个作为例示;电子装置10包括与该一个贯穿区225对应的一个触控键。该贯穿区225内容纳有接收元件50的前端、发射器30的前端和摄像头40的前端。在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时,可以通过该贯穿区225进行识别;而在其他的应用环境下,该贯穿区225对应的触控键可以作为一键多用的导航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各实施例中的面板层210可理解为所述电子装置10上用于显示的显示模组的一部分。即,所述面板层210作为电子装置10的显示面,该面板层210可以是位于所述电子装置10的正面上,也可以是位于所述电子装置10的背面上。正面和背面为电子装置10相背对的两面;所述电子装置10也可以是双面屏显示的装置,示出的实施例并不对所述面板层210在所述电子装置10上的位置进行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方便描述,图1至图11仅例示出发射器30、摄像头40和接收元件50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横截面示意图。但是并非以此限制发射器30、摄像头40和接收元件50之间所可以具有的其他的位置关系。发射器30、摄像头40和接收元件50也可以是设置在不同的水平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装置10还包括透明保护层60,所述透明保护层60位于所述面板层210上并且覆盖所述面板层210。所述透明保护层60用于保护所述面板层210不会被划伤或者磕损,以提高电子装置10的使用寿命。具体的,所述透明保护层60的材质可例如为玻璃或者塑胶。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具体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层、缓冲层、发射器和接收器;
所述面板层为自发光显示面板,并与所述缓冲层层叠设置;所述缓冲层和所述面板层在层叠方向上设有贯穿二者的贯穿区;
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位于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面板层的一侧;所述发射器的发射面和所述接收器的接收面容纳于所述贯穿区内或正对所述贯穿区设置;
所述发射器用于发射感测光线,所述感测光线被待测对象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携带所述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且经过所述贯穿区而被所述接收器接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测光线为红外光线,所述接收器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
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为近红外摄像头;或者,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为双通道摄像头,所述双通道摄像头还用于接收可见光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的个数为一个;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与所述发射器间隔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还包括至少一个RGB摄像头,所述RGB摄像头与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和所述发射器中之一相邻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穿过同一所述贯穿区;或者,
所述RGB摄像头的前端、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的前端和所述发射器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用于接收红外光线的摄像头间隔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摄像头;所述发射器、所述接收器和所述摄像头中至少二者相邻配置,并且至少二者的前端位于同一所述贯穿区内;或者,
所述发射端的前端、所述接收器的前端和所述摄像头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内。
7.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板层、缓冲层、发射器和接收器;
所述面板层为自发光显示面板,并与所述缓冲层层叠设置;
所述缓冲层和所述面板层在层叠方向上设有贯穿二者的贯穿区;所述接收器的接收面容纳于所述贯穿区内或正对所述贯穿区设置;
所述缓冲层在层叠方向上还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暴露出所述面板层;所述发射器的发射面容纳于所述通孔内或正对所述通孔设置;
所述发射器用于发射感测光线;所述感测光线被待测对象反射后形成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携带所述待测对象的深度信息,且经过所述贯穿区而被所述接收器接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测光线为脉冲光线;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摄像头;所述接收器和所述摄像头相邻配置,并且二者的前端位于同一所述贯穿区内;或者,
所述接收器的前端和所述摄像头的前端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贯穿区内。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位于所述面板层远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所述触控层覆盖所述贯穿区或所述通孔,并在对应所述贯穿区或所述通孔的区域形成触控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摄像头;所述贯穿区的个数为三个,或者所述贯穿区和所述通孔的个数之和为三个;所述触控层覆盖所述贯穿区/所述通孔并形成对应的三个所述触控键。
CN201920327070.6U 2019-03-14 2019-03-14 电子装置 Active CN2099812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27070.6U CN209981218U (zh) 2019-03-14 2019-03-14 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27070.6U CN209981218U (zh) 2019-03-14 2019-03-14 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81218U true CN209981218U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54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27070.6U Active CN209981218U (zh) 2019-03-14 2019-03-14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812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078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isplay screen statuses
CN107092311B (zh)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0825171B (zh)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KR101262252B1 (ko) 표시장치용 윈도우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US2019002598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proximity touch function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EP3328039A1 (en) Display device with a fingerprint sensor
WO2020034781A1 (zh)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EP3905101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CN108769296A (zh) 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6453726A (zh) 传感器组件及终端
EP3846078A1 (en) Under-screen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apparatus, lcd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600421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8494909A (zh) 电子装置和制造方法
EP3489793B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built-in proximity sensor
CN108512960A (zh)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10401950U (zh) 屏下检测系统、液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110785771B (zh)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系统、指纹识别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769298A (zh) 电子装置
US20240019715A1 (en) Air floating video display apparatus
CN110619305A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833615A (zh) 电子装置
CN109271058B (zh)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09981218U (zh) 电子装置
CN211349376U (zh)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9167945U (zh) 一种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OMS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east of Xueyuan 6th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330000 east of Xueyuan 6th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OFilm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29 No. 1189 Jingdong Avenue, Nanchang high tech Zone, Jiangxi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BIO-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