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78427U - 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78427U
CN209978427U CN201920303333.XU CN201920303333U CN209978427U CN 209978427 U CN209978427 U CN 209978427U CN 201920303333 U CN201920303333 U CN 201920303333U CN 209978427 U CN209978427 U CN 2099784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y valve
interface
heat exchanger
hea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0333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国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run United High-Tech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run United High-Tech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run United High-Tech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run United High-Tech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0333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784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784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784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2Heat recovery pumps, i.e. heat pump based systems or units able to transfer the thermal energy from one area of the premises or part of the facilities to a different one, improv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三四通阀、气液分离器、室外侧换热部、功能模块、热回收换热器、水源侧换热器、室内侧换热器、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以及若干电磁阀、单向阀;本实用新型将蒸发冷技术、太阳能技术与风冷热泵技术、水源热泵技术及热回收技术相融合,实现了空调机组全功能覆盖;实现了多种冷源制冷,即可以空气、喷淋冷却水、地下水、污水、工业废水等为冷源制冷;也实现了多种热源制热,即以空气、太阳能、地热能、废热能等为热源实现热泵制热;同时还可以对机组制冷时产生废热能进行热回收。

Description

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适应于不同环境、满足客户对冷、暖、热水等多种需求的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热泵机组主要有以下四种:(1)风冷热泵——利用室外环境空气为冷热源的空调;(2)水(地)源热泵——利用地下水、污水、江河、湖泊或土壤为冷热源的空调;(3)蒸发冷热泵——利用水为冷源,空气为热源的空调;(4)太阳能热泵——以太阳能为热源的空调。
上述空调都很好的解决了单一制冷、制热空调中能耗高且功能单一的问题,但每种空调使用环境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
风冷(热泵)可实现制冷、制热功能,特别是低温型风冷热泵实现了满足传统制冷功能前提下能够代替锅炉采暖制热,解决了冷暖两用问题。但由于在低温环境下热泵压缩机衰减严重,制热能力低下所致能耗偏高、运行费用客户难以接受;水(地)源热泵能很好的实现制冷、制热较风冷热泵具有更高的效率,但往往受政策、自然环境所限无法使用;蒸发冷热泵较风冷热泵实现了更高的制冷效果,热泵综合效能提高,但制热以空气为热源所致低温工况下耗能仍偏高;太阳能热泵起步较晚,没有规范性的产品,一般以单一制热为主,由于太阳能辐照量波动大,且夜间不能实现光热转化,所以机组运行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聚集所有传统机组功能及节能优势于一身,可以空气、水、太阳能为冷、热源实现制冷、制热功能,且可以进行制冷模式下的全热回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为喷气增焓压缩机,具有出流口、回流口和EVI喷射口;
第一四通阀,第一四通阀具有i、j、k、l四个接口,k接口连接压缩机的出流口;
第二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具有e、f、g、h四个接口,第一四通阀的k接口与第二四通阀的g接口连接;
第三四通阀,第三四通阀具有a、b、c、d四个接口,第二四通阀的g接口与第三四通阀的c接口连接;第二四通阀的f接口通过第二单向阀与第三四通阀的b接口连接;
气液分离器,第一四通阀的i接口、第二四通阀的e接口、第三四通阀的a接口分别通过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回流口连接;
室外侧换热部,室外侧换热部具有R、S、T接口,室外侧换热部的R接口和T接口分别通过第三三通阀后连接第三四通阀的d接口,或者R接口和T接口分别通过第三三通阀及第一单向阀后连接第二四通阀的h接口;
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具有U、V、Q接口,室外侧换热部的S接口通过第八电磁阀及第一三通阀后连接至功能模块的U接口;功能模块的Q接口连接压缩机的EVI喷射口;
热回收换热器,热回收换热器具有X、Y接口,功能模块的V接口通过第二三通阀及第二电磁阀连接热回收换热器的Y接口;热回收换热器的X接口连接第一四通阀的l接口;
水源侧换热器,水源侧换热器具有W、Z接口,功能模块的V接口通过第二三通阀及第三电磁阀连接水源侧换热器的Z接口,水源侧换热器的W接口连接第一四通阀的j接口;
室内侧换热器,室内侧换热器具有M、N接口,功能模块的V接口通过第二三通阀及第七电磁阀连接室内侧换热器的N接口,室内侧换热器的N接口通过第五电磁阀与室外侧换热器的S接口连接,或者室内侧换热器的N接口通过第一电磁阀连接热回收换热器的Y接口;室内侧换热器的M接口连接第二四通阀的f接口,或者通过第二单向阀连接第三三通阀的b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储液罐、干燥过滤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经济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九电磁阀,功能模块的U接口依次连接储液罐、干燥过滤器、经济器、第二电子膨胀阀和V接口;干燥过滤器依次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经济器和Q接口。所述功能模块与喷气增焓压缩机组合使用时,所述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可用于低温环境的夏季制冷、冬季制热。
进一步的,所述室外侧换热部包括室外侧风机、风冷换热器、蒸发冷换热器、喷淋器、喷淋泵;室外侧风机使空气流经风冷换热器的表面,喷淋器向蒸发冷换热器表面喷淋冷却水;室外侧换热部的R接口依次连接风冷换热器和S接口;室外侧换热部的T接口连接蒸发冷换热器和S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外部连接室内侧循环泵。
进一步的,热回收换热器的外部连接热回收泵、加热水箱,加热水箱内装有感温探头。
进一步的,水源侧换热器的外部连接水源侧循环泵。
更进一步,所述功能模块可以替换为第二功能模块:所述第二功能模块具有U、V接口;所述第二功能模块包括储液罐、干燥过滤器和第三电子膨胀阀,U接口依次连接储液罐、干燥过滤器、第三电子膨胀阀和V接口。当功能模块替换为第二功能模块时,所述压缩机替换为普通压缩机,所述普通压缩机只具有出流口、回流口,此时,所述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只能用于非寒冷地区(-10℃以上环境)的制热。
更进一步,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和室内侧循环泵可以替换为多联室内机组,所述多联室内机组包括冷媒翅片换热器和室内侧风机,室内侧风机使空气流经冷媒翅片换热器的表面,用于机组的制冷、制热。
更进一步,所述第一三通阀可以替换为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方向相反,分别与功能模块的U接口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第二三通阀可以替换为第五单向阀和第六单向阀,所述第五单向阀和第六单向阀方向相反,分别与功能模块的V接口连接。
更进一步,所述第三三通阀可以替换为第四电磁阀和第十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和第十电磁阀分别连接室外侧换热部的R接口和T接口。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蒸发冷技术、太阳能技术与风冷热泵技术、水源热泵技术及热回收技术相融合,实现了空调机组全功能覆盖;实现了多种冷源制冷,即可以空气、喷淋冷却水、地下水、污水、工业废水等为冷源制冷;也实现了多种热源制热,即以空气、太阳能、地热能、废热能等为热源实现热泵制热;同时还可以对机组制冷时产生废热能进行热回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含的第一四通阀21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含的第二四通阀22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含的第三四通阀23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含的气液分离器7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含的室外侧换热部3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含的室内侧换热器61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含的功能模块10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含的热回收换热器51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含的水源侧换热器41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风冷制冷模式流程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蒸发冷却制冷模式流程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水源热泵冷源供冷模式流程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空气源供暖模式流程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水源热泵供热模式流程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空气源热水模式流程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水源热水模式流程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制冷热回收热水模式流程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制冷化霜模式流程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水源热泵化霜模式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热水化霜模式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实施例五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实施例六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所含第二功能模块10a的局部放大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所含多联室内机组的局部放大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所含第三三通阀123替换为两个电磁阀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所含第一三通阀121和第二三通阀122替换为单向阀时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压缩机;111、出流口;112、回流口;113、EVI喷射口;21、第一四通阀;22、第二四通阀;23、第三四通阀;3、室外侧换热部;31、室外侧风机;32、风冷换热器;33、蒸发冷换热器;34、喷淋器;35、喷淋泵;41、水源侧换热器;42、水源侧循环泵;51、热回收换热器;52、热回收泵;53、加热水箱;54、感温探头;61、室内侧换热器;62、室内侧循环泵;61a、冷媒翅片换热器;62a、室内侧风机;7、气液分离器;8、储液罐;9、干燥过滤器;10、功能模块;101、第一电子膨胀阀;102、第二电子膨胀阀;103、第三电子膨胀阀;11、经济器;121、第一三通阀;122、第二三通阀;123、第三三通阀;131、第一单向阀;132、第二单向阀;133、第三单向阀;134、第四单向阀;135、第五单向阀;136、第六单向阀;141、第一电磁阀;142、第二电磁阀;143、第三电磁阀;144、第四电磁阀;145、第五电磁阀;147、第七电磁阀;148、第八电磁阀;149、第九电磁阀;150、第十电磁阀。10a、第二功能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1-10,本实用新型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及各局部放大图。
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包括:
压缩机1,所述压缩机1为喷气增焓压缩机,具有出流口111、回流口112和EVI喷射口113;
第一四通阀21,第一四通阀21具有i、j、k、l四个接口,k接口连接压缩机的出流口111;
第二四通阀22,第二四通阀22具有e、f、g、h四个接口,第一四通阀21的k接口与第二四通阀22的g接口连接;
第三四通阀23,第三四通阀23具有a、b、c、d四个接口,第二四通阀22的g接口与第三四通阀23的c接口连接;第二四通阀22的f接口通过第二单向阀132与第三四通阀23的b接口连接;
气液分离器7,第一四通阀21的i接口、第二四通阀22的e接口、第三四通阀23的a接口分别通过气液分离器7与压缩机1的回流口112连接;
室外侧换热部3,室外侧换热部3具有R、S、T接口,室外侧换热部3的R接口和T接口分别通过第三三通阀123后连接第三四通阀23的d接口,或者R接口和T接口分别通过第三三通阀123及第一单向阀131后连接第二四通阀22的h接口;
功能模块10,功能模块具有U、V、Q接口,室外侧换热部3的S接口通过第八电磁阀148及第一三通阀121后连接至功能模块10的U接口;功能模块10的Q接口连接压缩机1的EVI喷射口113;
热回收换热器51,热回收换热器51具有X、Y接口,功能模块10的U接口通过通过第二三通阀122及第二电磁阀142连接热回收换热器51的Y接口;热回收换热器51的X接口连接第一四通阀21的l接口;
水源侧换热器41,水源侧换热器41具有W、Z接口,功能模块10的V接口通过第二三通阀122及第三电磁阀143连接水源侧换热器41的Z接口,水源侧换热器41的W接口连接第一四通阀21的j接口;
室内侧换热器61,室内侧换热器61具有M、N接口,功能模块10的V接口通过第二三通阀122及第七单向阀147连接室内侧换热器61的N接口,室内侧换热器61的N接口通过第五电磁阀145与室外侧换热部3的S接口连接,或者室内侧换热器61的N接口通过第一电磁阀141连接热回收换热器51的Y接口;室内侧换热器61的M接口连接第二四通阀22的f接口,或者通过第二单向阀132连接第三三通阀23的b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模块10包括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第一电子膨胀阀101、经济器11、第二电子膨胀阀102、第九电磁阀149,功能模块的U接口依次连接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经济器11、第二电子膨胀阀102和V接口;干燥过滤器9依次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101、经济器11和Q接口。所述功能模块10与喷气增焓压缩机组合使用,所述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可用于低温环境的制热。
进一步的,所述室外侧换热部3包括室外侧风机31、风冷换热器32、蒸发冷换热器33、喷淋器34、喷淋泵35;室外侧风机31使空气流经风冷换热器32的表面,喷淋器34向蒸发冷换热器33表面喷淋冷却水;室外侧换热部3的R接口依次连接风冷换热器32和S接口;室外侧换热部3的T接口连接蒸发冷换热器33和S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室内侧换热器61的外部连接室内侧循环泵62,所述室内侧换热器61属于机组的组成部分,用于机组的制冷、制热;室内侧循环泵62不属于机组的组成部分,只是与机组通过管道连接的外部件,实现主机的冷、热向室内传输。
进一步的,所述热回收换热器51的外部连接热回收泵52、加热水箱53,加热水箱53内装有感温探头54;所述热回收换热器51属于机组的组成部分,用于机组的制冷、制热;热回收泵52、加热水箱53不属于机组的组成部分,只是与机组通过管道连接的外部件,实现主机的热回收。
进一步的,水源侧换热器41的外部连接水源侧循环泵42,水源侧换热器41属于机组的组成部分,用于机组的制冷、制热;水源侧循环泵42不属于机组的组成部分,只是与机组通过管道连接的外部件,为载冷剂或冷却水循环提供循环动力,确保主机运行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一的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具有十一种工作模式:
(一)风冷制冷模式:
如图11所示,此模式下第一四通阀21的j-k端、l-i端相通;第二四通阀22的e-f端、h-g端相通;第三四通阀23的a-b端、c-d端相通。第一三通阀121的n-m端相通;第二三通阀122的p-r端相通;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喷淋泵35关闭、室外侧风机31启动、喷淋器34处于关闭喷淋状态。压缩机1处于工作状态。图中标记箭头的路径为工作回路,其余部分关闭。
喷液增焓压缩机1通电工作,从压缩机出流口111喷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三四通阀23,c端入、d端出之后,进入进入室外换热部3:室外侧风机31启动,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此时处于风冷却状态,通过室外侧风机31带走大部分冷媒热量,进入室外侧换热器32进一步冷凝降温液化,此时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改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过第八电磁阀148,再经过第一三通阀121,n端入、m端出,再依次通过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后,分为两路:
(1)主回路,通过经济器11与二次回路中的经济器另一侧冷媒换热进一步冷凝降温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02降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阀122,p端入、r端出后,进入室内侧换热器61,通过第三四通阀23,b端入、a端出(或通过第二四通阀22,f端入、e端出),通过气液分离器7后回压缩机的回流口112,结束冷媒主循环进入下一循环。
(2)辅助EVI回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1节流降压后经经济器11的一侧与主回路一侧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汽化升温后,变为中温中压蒸汽,回到压缩机的EVI喷射口113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
当压缩机温度较高时,为防止压缩机高温击穿,第九电磁阀149关闭,减少冷媒进入经济器11二次汽化量,增加一次冷媒回流量,从而降低压缩机温度。
(二)蒸发冷却制冷模式:
如图12所示,此模式下第一四通阀21的j-k端、l-i端相通;第二四通阀22的e-f端、h-g端相通;第三四通阀23的a-b端、c-d端相通。第一三通阀121的n-m端相通;第二三通阀122的p-r端相通;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喷淋泵35开启、室外侧风机31启动、喷淋器34处于喷淋状态。压缩机1处于工作状态。图中标记箭头的路径为工作回路,其余部分关闭。
喷液增焓压缩机1通电工作,从压缩机出流口111喷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三四通阀23,c端入、d端出之后,进入室外换热部3:喷淋泵35开启,室外侧风机31启动,喷淋器34喷淋,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此时喷淋水喷淋处于蒸发冷却状态,冷却水通过汽化蒸发通过室外侧风机31带走大部分冷媒热量冷凝降温液化,此时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改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过第八电磁阀148,再经过第一三通阀121,n端入、m端出,依次通过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后,分为两路:
(1)主回路,通过经济器11与二次回路中的经济器另一侧冷媒换热进一步冷凝降温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02降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阀122,p端入、r端出后进入室内侧换热器61,通过第三四通23,b端入、a端出(或通过第二四通阀22,f端入、e端出),通过气液分离器7后回压缩机回流口112,结束冷媒主循环进入下一循环。
(2)辅助EVI回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1节流降压后经经济器11的一侧与主回路一侧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汽化升温后,变为中温中压蒸汽,回到压缩机EVI喷射口113,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
当压缩机温度较高时,为防止压缩机高温击穿,第九电磁阀149关闭,减少冷媒进入经济器11二次汽化量,增加一次冷媒回流量,从而降低压缩机温度。
(三)水源热泵冷源供冷模式:
如图13所示,此模式下第一四通阀21的j-k端、l-i端相通;第二四通阀22的e-f端、h-g端相通;第三四通阀23的a-c端、b-d端相通。第一三通阀121的n-m端相通;第二三通阀122的p-r端相通;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喷淋泵35关闭、室外侧风机31关闭、喷淋器34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1处于工作状态。图中标记箭头的路径为工作回路,其余部分关闭。
喷液增焓压缩机1通电工作,从压缩机出流口111喷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一四通阀21,k端入、j端出之后,进入水源换热器41,地下冷水与水源换热器41内冷媒蒸汽换热,冷水变为较高温度热水回流入地下,冷媒蒸汽降温后冷凝降温液化,此时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改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一三通阀121,n端入、m端出,依次通过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后,分为两路:
(1)主回路:通过经济器11与二次回路中的经济器另一侧冷媒换热进一步冷凝降温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02降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阀122,p端入、r端出后,进入室内侧换热器61,通过第三四通23,b端入、a端出,通过气液分离器7后回压缩机回流口112,结束冷媒主循环进入下一循环。
(2)辅助EVI回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1节流降压后经济器11的一侧与主回路一侧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汽化升温后,变为中温中压蒸汽,回到压缩机EVI喷射口113,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
当压缩机温度较高时,为防止压缩机高温击穿,电磁阀149关闭,减少冷媒进入经济器11二次汽化量,增加一次冷媒回流量,从而降低压缩机温度。
(四)空气源供暖模式:
图14所示,此模式下第一四通阀21的j-k端、l-i端相通;第二四通阀22的g-f端、h-e端相通;第三四通阀23的a-d端、c-b端相通。第一三通阀121的o-m端相通;第二三通阀122的p-q端相通;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喷淋泵35关闭、室外侧风机31启动、喷淋器34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1处于工作状态。图中标记箭头的路径为工作回路,其余部分关闭。
喷液增焓压缩机1通电工作,从压缩机出流口111喷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二四通阀22,g端入、f端出之后,进入室内侧换热器61,室内较低温度水与室内侧换热器61内冷媒蒸汽换热,较低温度水变为较高温度的水(或载冷剂)通过室内侧循环泵62运送至室内,与室内空气热交换达到制热目的。冷媒蒸汽降温后冷凝降温液化从室内侧换热器61流出,此时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改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一三通阀121,o端入、m端出,再依次通过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后,分为两路:
(1)主回路,通过经济器11与二次回路中的经济器另一侧冷媒换热进一步冷凝降温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02降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阀122,p端入、q端出后,经过第八电磁阀148,进入室外侧换热部3,通过第三三通阀123,t端入、s端出后,经第三四通阀23的d端入、a端出(或经四通阀22的h端入、e端出),通过气液分离器7后回压缩机回流口112,结束冷媒主循环进入下一循环。
(2)辅助EVI回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1节流降压后经经济器11的一侧与主回路一侧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汽化升温后,变为中温中压蒸汽回到压缩机EVI喷射口113,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
当压缩机温度较高时,为防止压缩机高温击穿,第九电磁阀149关闭,减少冷媒进入经济器11二次汽化量,增加一次冷媒回流量,从而降低压缩机温度。
(五)水源热泵供热模式:
图15所示,此模式下第一四通阀21的j-i端、l-k端相通;第二四通阀22的g-f端、h-e端相通;第三四通阀23的a-d端、c-b端相通。第一三通阀121的o-m端相通;第二三通阀122的p-q端相通;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喷淋泵35关闭、室外侧风机31关闭、喷淋器34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1处于工作状态。图中标记箭头的路径为工作回路,其余部分关闭。
喷液增焓压缩机1通电工作,从压缩机出流口111喷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二四通阀22,g端入、f端出之后,进入室内侧换热器61,室内较低温度水与室内侧换热器61内冷媒蒸汽换热,较低温度水变为较高温度的水(或载冷剂)通过室内侧冷冻泵62运送至室内,与室内空气热交换达到制热目的。冷媒蒸汽降温后冷凝降温液化从室内侧换热器61流出,此时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改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过第一三通阀121,o端入、m端出,依次通过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后,分为两路:
(1)主回路,通过经济器11与二次回路中的经济器另一侧冷媒换热进一步冷凝降温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02降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阀122,p端入、q端出后,进入水源侧换热器41,低温液态冷媒与水源侧换热器41内流动的热水换热,热水变为冷水回流地下,冷媒汽化蒸发吸热为低温低压蒸汽,通过第一三通阀21,j端入、i端出后,通过气液分离器7后回压缩机回流口112,结束冷媒主循环进入下一循环。
(2)辅助EVI回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1节流降压后经经济器11的一侧与主回路一侧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汽化升温后,变为中温中压蒸汽,回到压缩机EVI喷射口113,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
当压缩机温度较高时,为防止压缩机高温击穿,第九电磁阀149关闭,减少冷媒进入经济器11二次汽化量,增加一次冷媒回流量,从而降低压缩机温度。
(六)空气源热水模式:
图16所示,此模式下第一四通阀21的j-i端、l-k端相通;第二四通阀22的e-f端、h-g端相通;第三四通阀23的a-d端、c-b端相通。第一三通阀121的n-m端相通;第二三通阀122的p-r端相通;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喷淋泵35关闭、室外侧风机31启动、喷淋器34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1处于工作状态。图中标记箭头的路径为工作回路,其余部分关闭。
喷液增焓压缩机1通电工作,从压缩机出流口111喷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一四通阀21,k端入、l端出之后,进入热回收换热器51,加热水箱53内较低温度水与热回收加热器51内冷媒蒸汽换热,较低温度水变为较高温度水通过热回收泵52运送至加热水箱53,冷水与冷媒蒸汽热交换达到制热水目的。冷媒蒸汽降温后冷凝降温液化从热回收加热器51流出,经过第二电磁阀142,流经第一三通阀121,n端入、m端出,此时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改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依次通过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分为两路:
(1)主回路,通过经济器11与二次回路中的经济器另一侧冷媒换热进一步冷凝降温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02降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阀122,p端入、r端出后,进入风冷换热器32,低温液态冷媒与风冷换热器32内流动的较高温度空气换热,温度较高空气变为低温空气流出,冷媒汽化蒸发吸热为低温低压蒸汽,通过第三三通阀123,t端入、s端出后,再通过第三四通阀23,d端入、a端出,通过气液分离器7后回压缩机回流口112,结束冷媒主循环进入下一循环。
(2)辅助EVI回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1节流降压后经经济器11的一侧与主回路一侧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汽化升温后,变为中温中压蒸汽,回到压缩机EVI喷射口113,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
当压缩机温度较高时,为防止压缩机高温击穿,第九电磁阀149关闭,减少冷媒进入经济器11二次汽化量,增加一次冷媒回流量,从而降低压缩机温度。
(七)水源热水模式:
图17所示,此模式下第一四通阀21的j-i端、l-k端相通;第二四通阀22的e-f端、h-g端相通;第三四通阀23的a-d端、c-b端相通。第一三通阀121的o-m端相通;第二三通阀122的p-q端相通;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喷淋泵35关闭、室外侧风机31关闭、喷淋器34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1处于工作状态。图中标记箭头的路径为工作回路,其余部分关闭。
喷液增焓压缩机1通电工作,从压缩机出流口111喷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一四通阀21,k端入、l端出之后,进入热回收换热器51,加热水箱53内较低温度水与热回收加热器51内冷媒蒸汽换热,较低温度水变为较高温度水通过热回收泵52运送至加热水箱53,冷水与冷媒蒸汽热交换达到制热水目的。冷媒蒸汽降温后冷凝降温液化从热回收加热器51流出,经第二电磁阀142,流经第一三通阀121,n端入、m端出,此时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改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依次通过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后,分为两路:
(1)主回路,通过经济器11与二次回路中的经济器另一侧冷媒换热进一步冷凝降温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02降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阀122,p端入、q端出后,经过第三电磁阀143,进入水源换热器41,低温液态冷媒与水源换热器41内流动的较高温度热水换热,温度较高热水变为低温冷水流出回流地下,冷媒汽化蒸发吸热为低温低压蒸汽,通过第一四通阀21,j端入、i端出后,通过气液分离器7后回压缩机回流口112,结束冷媒主循环进入下一循环。
(2)辅助EVI回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1节流降压后经经济器11的一侧与主回路一侧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汽化升温后,变为中温中压蒸汽,回到压缩机EVI喷射口113,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
当压缩机温度较高时,为防止压缩机高温击穿,第九电磁阀149关闭,减少冷媒进入经济器11二次汽化量,增加一次冷媒回流量,从而降低压缩机温度。
(八)制冷热回收热水模式:
图18所示,此模式下第一四通阀21的j-i端、l-k端相通;第二四通阀22的e-f端、h-g端相通;第三四通阀23的a-d端、c-b端相通。第一三通阀121的n-m端相通;第二三通阀122的p-r端相通;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喷淋泵35关闭、室外侧风机31关闭、喷淋器34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1处于工作状态。图中标记箭头的路径为工作回路,其余部分关闭。
喷液增焓压缩机1通电工作,从压缩机出流口111喷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一四通阀21,k端入、l端出之后,进入热回收换热器51,加热水箱53内较低温度水与热回收换热器51内冷媒蒸汽换热,较低温度水变为较高温度水通过热回收泵52运送至加热水箱53,冷水与冷媒蒸汽热交换达到制热水目的。冷媒蒸汽降温后冷凝降温液化从热回收换热器51流出,经第二电磁阀142,流经第一三通阀121,n端入、m端出,此时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改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依次通过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后,分为两路:
(1)主回路,通过经济器11与二次回路中的经济器另一侧冷媒换热进一步冷凝降温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02降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阀122,p端入、r端出后,进入室内侧换热器61,低温液态冷媒与室内侧换热器61内流动的较高温度热水换热,温度较高热水变为低温冷冻水流出回流室内与室内冷却室内空气达到制冷目的。冷媒汽化蒸发吸热为低温低压蒸汽,通过第二四通阀22,f端入、e端出后,通过气液分离器7后回压缩机回流口112,结束冷媒主循环进入下一循环。
(2)辅助EVI回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1节流降压后经经济器11的一侧与主回路一侧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汽化升温后,变为中温中压蒸汽,回到压缩机EVI喷射口113,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
当压缩机温度较高时,为防止压缩机高温击穿,第九电磁阀149关闭,减少冷媒进入经济器11二次汽化量,增加一次冷媒回流量,从而降低压缩机温度。
(九)制冷化霜模式:
图19所示,此模式下第一四通阀21的j-k端、l-i端相通;第二四通阀22的e-f端、h-g端相通;第三四通阀23的a-b端、c-d端相通。第一三通阀121的n-m端相通;第二三通阀122的p-r端相通;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喷淋泵35关闭、室外侧风机31关闭、喷淋器34处于关闭喷淋状态。压缩机1处于工作状态。图中标记箭头的路径为工作回路,其余部分关闭。
喷液增焓压缩机1通电工作,从压缩机出流口111喷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三四通阀23,c端入、d端出之后,进入进入室外侧换热部3:室外侧风机31关闭,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此时处于化霜状态,风冷换热器32盘管内冷媒高温高压蒸汽将盘管外结冰融化,此时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改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八电磁阀148及第一三通阀121,n端入、m端出,再依次通过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后,分为两路:
(1)主回路:通过经济器11与二次回路中的经济器另一侧冷媒换热进一步冷凝降温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02降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阀122,p端入、r端出后,进入室内侧换热器61,与流经室内侧换热器61的较高温度热水换热,放热后热水变为冷水在冷冻泵回流室内,冷媒液体吸热后为低温低压冷媒蒸汽,通过第三四通22,b端入、a端出(或通过第二四通阀22,f端入、e端出),通过气液分离器7后回压缩机回流口112,结束冷媒主循环进入下一循环。
(2)辅助EVI回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1节流降压后经经济器11的一侧与主回路一侧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汽化升温后,变为中温中压蒸汽,回到压缩机EVI喷射口113,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
当压缩机温度较高时,为防止压缩机高温击穿,第九电磁阀149关闭,减少冷媒进入经济器11二次汽化量,增加一次冷媒回流量,从而降低压缩机温度。
此模式为应急化霜模式:当蓄热水箱温度低于设定值时或水源热泵化霜模式不具备启动条件时启动此模式。最大程度降低此模式使用频次,避免由于化霜造成对室内温度影响。
(十)水源热泵化霜模式:
图20所示,此模式下第一四通阀21的j-i端、l-k端相通;第二四通阀22的e-f端、h-g端相通;第三四通阀23的a-b端、c-d端相通。第一三通阀121的n-m端相通;第二三通阀122的p-q端相通;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喷淋泵35关闭、室外侧风机31关闭、喷淋器34处于停止状态。压缩机1处于工作状态。图中标记箭头的路径为工作回路,其余部分关闭。
喷液增焓压缩机1通电工作,从压缩机出流口111喷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三四通阀23,c端入、d端出之后,进入室外换热部3:风机31关闭,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此时处于化霜状态,风冷换热器32盘管内冷媒高温高压蒸汽将盘管外结冰融化,此时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改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八电磁阀148及第一三通阀121,n端入、m端出,再依次通过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后,分为两路:
(1)主回路,通过经济器11与二次回路中的经济器另一侧冷媒换热进一步冷凝降温后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02降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阀122,p端入、q端出后,经第三电磁阀143,进入水源侧换热器41,与流经此水源侧换热器41的较高温度热水换热,较高温度热水降温后流出水源侧换热器41,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吸热后为低温低压蒸汽,通过第一四通阀21,j端入、i端出后,通过气液分离器7后回压缩机回流口112,结束冷媒主循环进入下一循环。
(2)辅助EVI回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1节流降压后经经济器11的一侧与主回路一侧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汽化升温后,变为中温中压蒸汽,回到压缩机EVI喷射口113,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
当压缩机温度较高时,为防止压缩机高温击穿,第九电磁阀149关闭,减少冷媒进入经济器11二次汽化量,增加一次冷媒回流量,从而降低压缩机温度。
(十一)热水化霜模式:
图21所示,此模式下第一四通阀21的j-k端、l-i端相通;第二四通阀22的e-f端、h-g端相通;第三四通阀23的a-b端、c-d端相通。第一三通阀121的n-m端相通;第二三通阀122的p-r端相通;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喷淋泵35关闭、室外侧风机31关闭、喷淋器34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1处于工作状态。图中标记箭头的路径为工作回路,其余部分关闭。
喷液增焓压缩机1通电工作,从压缩机出流口111喷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三四通阀23,c端入、d端出之后,进入室外侧换热部3:室外侧风机31关闭,第三三通阀123的s-t端相通,此时处于化霜状态,风冷换热器32盘管内冷媒高温高压蒸汽将盘管外结冰融化,此时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改变为高温高压液态制冷剂,经第八电磁阀148及第一三通阀121,n端入、m端出,再依次通过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后,分为两路:
(1)主回路,通过经济器11与二次回路中的经济器另一侧冷媒换热进一步冷凝降温后经过电子膨胀阀102降为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制冷剂,通过第二三通阀122,p端入、r端出后,经过第六电磁阀146和第一电磁阀141,进入热回收加热器51,与流经此热回收加热器51的较高温度热水换热,较高温度热水降温后流出换热器,低温低压冷媒液体吸热后为低温低压蒸汽,通过第一四通阀21,j端入、i端出后,通过气液分离器7后回压缩机回流口112,结束冷媒主循环进入下一循环。
(2)辅助EVI回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101节流降压后经经济器11的一侧与主回路一侧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汽化升温后,变为中温中压蒸汽,回到压缩机EVI喷射口113,进入压缩机完成一个循环。
当压缩机温度较高时,为防止压缩机高温击穿,第九电磁阀149关闭,减少冷媒进入经济器9二次汽化量,增加一次冷媒回流量,从而降低压缩机温度。
实施例二: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在实施例一结构的基础上,将所述功能模块10替换为第二功能模块10a,即为实施例二的结构,如图22所示。当功能模块10替换为第二功能模块10a时,所述压缩机为普通压缩机,所述普通压缩机只具有出流口111、回流口112,所述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只能用于非寒冷环境下(-10℃以上)的制热。
实施例三: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在实施例一结构的基础上,将室内侧换热器61和室内侧循环泵62替换为多联室内机组,即为实施三的结构,如图23所示。所述多联室内机组包括冷媒翅片换热器61a和室内侧风机62a,室内侧风机62a使空气流经冷媒翅片换热器61a的表面,用于机组的制冷、制热。
实施例四: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在实施例一结构的基础上,将所述功能模块10替换为第二功能模块10a,同时将室内侧换热器61和室内侧循环泵62替换为多联室内机组,即为实施四的结构,如图24所示。
实施例五: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一三通阀121替换为第三单向阀133和第四单向阀134,所述第三单向阀133和第四单向阀134方向相反,分别与功能模块的U接口连接;将所述第二三通阀122替换为第五单向阀135和第六单向阀136,所述第五单向阀135和第六单向阀136方向相反,分别与功能模块的V接口连接;将所述第三三通阀123替换为第四电磁阀144和第十电磁范150,第四电磁范144和第十电磁范150分别连接室外侧换热部3的R接口和T接口。即为实施例五的结构,如图25所示。
实施例六: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一三通阀121替换为第三单向阀133和第四单向阀134,所述第三单向阀133和第四单向阀134方向相反,分别与功能模块的U接口连接;将所述第二三通阀122替换为第五单向阀135和第六单向阀136,所述第五单向阀135和第六单向阀136方向相反,分别与功能模块的V接口连接;将所述第三三通阀123替换为第四电磁阀144和第十电磁范150,第四电磁范144和第十电磁范150分别连接室外侧换热部3的R接口和T接口。即为实施例六的结构,如图26所示。
图27为本实用新型所含第二功能模块10a的局部放大图,所述第二功能模块10a功能模块具有U、V接口;所述第二功能模块10a包括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和第三电子膨胀阀103,U接口依次连接储液罐8、干燥过滤器9、第三电子膨胀阀103和V接口。
图28为本实用新型所含多联室内机组的局部放大图,所述多联室内机组包括冷媒翅片换热器61a和室内侧风机62a,室内侧风机62a使空气流经冷媒翅片换热器61a的表面,用于机组的制冷、制热。
图29为本实用新型所含第三三通阀123替换为两个电磁阀时的局部放大图。将所述第三三通阀123替换为第四电磁阀144和第十电磁阀150,第四电磁阀144和第十电磁阀150分别连接室外侧换热部3的R接口和T接口。
图30为本实用新型所含第一三通阀121和第二三通阀122替换为单向阀时的局部放大图。将所述第一三通阀121替换为第三单向阀133和第四单向阀134,所述第三单向阀133和第四单向阀134方向相反,分别与功能模块的U接口连接;将所述第二三通阀122替换为第五单向阀135和第六单向阀136,所述第五单向阀135和第六单向阀136方向相反,分别与功能模块的V接口连接。
此机组实现模块化安装,较传统冷水机组和双源热泵机组相比,无需专用机房而减少占用建筑内部面积,且无需冷却管网。优化的的管路结构可实现11种工作模式转换,保证机组制冷、制热、热水功能。配合喷汽增涵技术可使机组在低温工况下强劲制热。因而,本机组是一款真正意义的万能热泵机组,可完全实现制冷+制热+热水功能,完全代替了传统空调+采暖锅炉+热水炉的方式。
虽然说明书中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提示,不应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为喷气增焓压缩机,具有出流口、回流口和EVI喷射口;
第一四通阀,第一四通阀具有i、j、k、l四个接口,k接口连接压缩机的出流口;
第二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具有e、f、g、h四个接口,第一四通阀的k接口与第二四通阀的g接口连接;
第三四通阀,第三四通阀具有a、b、c、d四个接口,第二四通阀的g接口与第三四通阀的c接口连接;第二四通阀的f接口通过第二单向阀与第三四通阀的b接口连接;
气液分离器,第一四通阀的i接口、第二四通阀的e接口、第三四通阀的a接口分别通过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回流口连接;
室外侧换热部,室外侧换热部具有R、S、T接口,室外侧换热部的R接口和T接口分别通过第三三通阀后连接第三四通阀的d接口,或者R接口和T接口分别通过第三三通阀及第一单向阀后连接第二四通阀的h接口;
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具有U、V、Q接口,室外侧换热部的S接口通过第八电磁阀及第一三通阀后连接至功能模块的U接口;功能模块的Q接口连接压缩机的EVI喷射口;
热回收换热器,热回收换热器具有X、Y接口,功能模块的V接口通过第二三通阀及第二电磁阀连接热回收换热器的Y接口;热回收换热器的X接口连接第一四通阀的l接口;
水源侧换热器,水源侧换热器具有W、Z接口,功能模块的V接口通过第二三通阀及第三电磁阀连接水源侧换热器的Z接口,水源侧换热器的W接口连接第一四通阀的j接口;
室内侧换热器,室内侧换热器具有M、N接口,功能模块的V接口通过第二三通阀及第七电磁阀连接室内侧换热器的N接口,室内侧换热器的N接口通过第五电磁阀与室外侧换热器的S接口连接,或者室内侧换热器的N接口通过第一电磁阀连接热回收换热器的Y接口;室内侧换热器的M接口连接第二四通阀的f接口,或者通过第二单向阀连接第三三通阀的b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储液罐、干燥过滤器、第一电子膨胀阀、经济器、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九电磁阀,功能模块的U接口依次连接储液罐、干燥过滤器、经济器、第二电子膨胀阀和V接口;干燥过滤器依次连接第一电子膨胀阀、经济器和Q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侧换热部包括室外侧风机、风冷换热器、蒸发冷换热器、喷淋器、喷淋泵;室外侧风机使空气流经风冷换热器的表面,喷淋器向蒸发冷换热器表面喷淋冷却水;室外侧换热部的R接口依次连接风冷换热器和S接口;室外侧换热部的T接口连接蒸发冷换热器和S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的外部连接室内侧循环泵;热回收换热器的外部连接热回收泵、加热水箱,加热水箱内装有感温探头;水源侧换热器的外部连接水源侧循环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块替换为第二功能模块:所述第二功能模块具有U、V接口;所述第二功能模块包括储液罐、干燥过滤器和第三电子膨胀阀,U接口依次连接储液罐、干燥过滤器、第三电子膨胀阀和V接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侧换热器和室内侧循环泵替换为多联室内机组,所述多联室内机组包括冷媒翅片换热器和室内侧风机,室内侧风机使空气流经冷媒翅片换热器的表面,用于机组的制冷、制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通阀替换为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方向相反,分别与功能模块的U接口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通阀替换为第五单向阀和第六单向阀,所述第五单向阀和第六单向阀方向相反,分别与功能模块的V接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三通阀替换为第四电磁阀和第十电磁阀,第四电磁阀和第十电磁阀分别连接室外侧换热部的R接口和T接口。
CN201920303333.XU 2019-03-11 2019-03-11 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 Active CN2099784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03333.XU CN209978427U (zh) 2019-03-11 2019-03-11 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03333.XU CN209978427U (zh) 2019-03-11 2019-03-11 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78427U true CN209978427U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54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03333.XU Active CN209978427U (zh) 2019-03-11 2019-03-11 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7842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6104A (zh) * 2019-03-11 2019-06-21 李国斌 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
CN112050329A (zh) * 2020-09-17 2020-12-08 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热源切换的多联机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6104A (zh) * 2019-03-11 2019-06-21 李国斌 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
CN112050329A (zh) * 2020-09-17 2020-12-08 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热源切换的多联机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05102B (zh) 空调系统
US9885504B2 (en) Heat pump with water heating
CN106642789B (zh) 实现太阳能综合利用与土壤跨季节储能的热源塔热泵系统
CN109974326B (zh) 一种蒸发冷太阳能与空气热源复合热泵热回收机组
CN108759142A (zh) 一种特殊的复叠式空气源高温热泵冷暖系统
CN108775729B (zh) 蒸发冷热泵机组
CN209978427U (zh) 一种蒸发冷多源热泵机组
CN117870205A (zh) 蒸发冷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多联热泵机组
CN114264109A (zh) 一种冷却分散用户端的冷网首站系统
CN106369874A (zh) 冰源热泵系统
CN212324592U (zh)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KR20080093279A (ko) 연속 제상이 가능한 냉,난방 히트펌프장치
CN108106045A (zh) 一种集中制冷分体供冷的空调冰箱联用系统
CN113418312B (zh) 一种引射增焓蒸发冷却式风冷热泵机组
CN202660808U (zh) 一种新型的热管热泵组合型制冷装置
CN113418316B (zh) 一种引射增焓水冷却风冷热泵模块机组
CN210004618U (zh) 一种蒸发冷太空能双源热泵热回收机组
CN201787767U (zh) 双系统螺杆式全热回收地源热泵机组
CN210374151U (zh) 一种双储液罐蒸发冷多联热泵机组
CN209944564U (zh) 空调器
CN209944565U (zh) 空调器
CN207815764U (zh) 一种超低温型多功能热泵系统
CN209978428U (zh) 蒸发冷太空能双源多联热泵全热回收机组
CN210374150U (zh) 一种简易结构的蒸发冷热泵机组
CN216048464U (zh) 一种增焓蒸发冷却式风冷热泵机组及由其组成的多联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