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44323U - 一种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和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和灶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44323U CN209944323U CN201821790045.3U CN201821790045U CN209944323U CN 209944323 U CN209944323 U CN 209944323U CN 201821790045 U CN201821790045 U CN 201821790045U CN 209944323 U CN209944323 U CN 2099443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xing chamber
- fire
- gas mixing
- ring wall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和灶具,包括有混气室以及覆盖其上的火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位于混气室之下的喷嘴座;设置在喷嘴座的中央位置,伸出位于喷嘴座上的面板之上的第一喷射器,以及第一引射管,该第一引射管的入气口端与第一喷射器相对,该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与混气室相连通;第一火孔,至少具有两个连通混气室,并沿周向地间隔开设在火盖邻近内圈壁面的区域;由内圈壁围成连通外界与第一火孔的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将火盖设计成一体式火盖,有效扩大了二次空气通道的补气区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的火盖,尤其涉及一种应用有该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和灶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不少燃气灶具中已经开始使用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由于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在燃烧时所需的一、二次空气均来自灶具面板的上部,因而燃气灶具的底盘可以全密封,与传统的下进风结构的燃烧器相比,完全上进风式的燃烧器不仅使用更加安全,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开关橱柜门导致灶具熄火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完全上进风的燃烧器在补充一次空气时都是通过混气室与基座间的间隙来实现,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混气室与基座间存在间隙,面板的安装螺钉安装上后,从燃烧器外部可以看到安装螺钉,造成燃烧器的外形不够美观。并且,在基座与混气室之间设置间隙后,溢液会通过该间隙而流入基座以及位于面板下方的圆形盆状主体即术语“底杯”,对用户的维护、保洁存在诸多不便,而且溢液若长久得不到清除,则会影响到燃烧器的正常使用。另外,“底杯”的结构使得引射管出口与混合气通道相连处往往存在急弯现象,明显增加了引射阻力,此类设计如专利号为ZL201120156854.0(授权公告号为CN20208292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气体燃烧器》,引射效果欠佳,同时,该类上进风燃烧器从面板之上补入的一次空气是利用喷嘴喷射燃气所产生的负压而进入“底杯”,容易造成一次空气的气流分布不均匀,一定程度上影响一次空气系数,从而使得外环火盖或是内环火盖沿周向设置的火孔流出的燃气压力不均,从而导致外环火盖产生的外圈火或是内环火盖产生的内圈火的火焰不均匀,同时,该类燃烧器的第二引射管和第一引射管均与“底杯”一体设置,或是与底杯分体设置,不论是与“底杯”一体设置所带来的影响引射效果差的问题,还是与底杯分体设置所带来的接缝所产生的漏气带来的安全隐患,均需要对现有的上进风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另外,有一类如申请号为200810220263.8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一种多喷嘴、大流量、完全上进风的嵌入式家用燃气灶用燃烧器》(公开号为 CN101446415A),该实用新型将内、外环引射器所对应的内、外喷嘴分设在燃烧器所在直径范围内的两侧,能有效改善引射管长度偏短的局限,同时还能实现内、外火独立调节,燃烧功率较大,追求大功率的上进风燃烧器己成为主流趋势,但由于内、外环引射器仍然设置“底杯”内,燃烧器的整体高度仍然较高,整体的美观性较差。
而另外该灶用燃气灶包括有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内环火盖与外环火盖之间具有环形腔,二次空气通道均是需要通过环形腔给予内环火盖补充二次空气,则内环火盖占据了一部分环形腔的空间,从而导致二次空气的补充面积相应减小,内环火盖的燃烧热效率降低,为此在燃烧器内部结构及燃烧效果上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提高内环补充空气有效面积的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火盖并能提高内环燃烧热效率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在实现大火力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燃烧器整个高度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空气补入充足而燃烧充分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五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方便用户清洁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六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火盖,所述火盖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形成内圈壁和外圈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孔开设在所述内圈壁上,并且该内圈壁围成有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火孔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通道。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该上进风燃烧器,安装座以及置于安装座之上的混气室,所述混气室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外圈壁面以及连接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的底壁,所述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覆盖有所述火盖,并且火盖的内圈壁与混气室的内圈壁面相接合,火盖的外圈壁与混气室的外圈壁面相接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喷嘴座,位于所述混气室之下;
第一喷射器,设置在所述喷嘴座的中央位置,伸出位于所述喷嘴座上方的所述安装座之上;
第一引射管,该第一引射管的入气口端与所述第一喷射器相对,该第一引射管的出气口端与所述混气室相连通;
第一火孔,至少具有两个并连通所述混气室,沿周向地间隔开设在所述火盖内圈壁邻近所述混气室内圈壁面的部位。
为了实现内环补充空气有效面积增大,略去了现有技术中的“内环火盖”形成一体式火盖,还包括有:
分隔件,设置在所述混气室内,并将所述混气室分隔为位于内侧的第一混气室和位于外侧的第二混气室,所述第一火孔连通所述第一混气室;
第二喷射器,设置在所述喷嘴座并伸出安装座之上,并与所述的第一喷射器间隔设置;
第二引射管,独立于所述第一引射管,设置在所述混气室内,其入气口与所述的第二喷射器相对,出气口与所述的第二混气室相连通;以及
第二火孔,至少具有两个并连通所述第二混气室,沿周向地间隔开设在所述外圈壁上。
分隔件的设置还使得用户单独地控制燃烧器形成的中心火和外周火。
为了稳焰第一火孔,所述内圈壁上于所述第一火孔的上方、沿周向还开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火孔交错间隔设置的第一稳焰孔,所述第一稳焰孔连通所述第一混气室。
为了防止溢液堵塞第一火孔和第一稳焰孔,所述火盖的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朝朝所述内圈壁面围成的环形腔体方向径向向内延伸的挡壁,所述挡壁构成有遮挡在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一稳焰孔上方的挡水檐。
为了稳焰第一稳焰孔,所述挡壁继而向下延伸有局部遮挡所述第一稳焰孔的挡缘。当混合气从第一混气室中出来,经第一火孔和第一稳焰孔后撞击到挡缘后,混合气的流速被减速,最后从挡缘和第一稳焰孔之间的间隙流出,此间隙形成的出口大小决定了稳焰火的大小,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决定出口大小同,因混合气经过挡缘的撞击最后流出燃烧,气流速度低,也起到很好的稳焰作用。
进一步地实现第二火孔出火火焰的均匀及稳定,所述第二火孔的进气端位于所述的外圈壁的底端,所述的第二火孔的出气端位于所述的外圈壁,所述外圈壁于所述第二火孔的出气端下方周向地开设有第一凹槽,在所述的外圈壁的底端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的第二稳焰孔。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凹槽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倾斜并与所述第二火孔相交。第一凹槽与第二稳焰孔相贯通形成类似倒置“V“型的稳焰通道,不仅起到稳焰的效果,同时还能防止溢液倒灌。
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喷嘴座,所述外圈壁向外延伸而构成遮挡在所述喷嘴座上方的保护伞。此设计带来如下的好处:一、该外圈壁能构成喷嘴座上方的防水檐,以防止溢液进入喷嘴座上的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二、该外圈壁能采用隔热材料制成,以防止第二火孔及第二稳焰孔出火火焰产生的火焰热对喷嘴座上的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的补充产生干扰;三、外圈壁能作为“分隔板”以分隔用来补充连通第二混气室的第二火孔及第二稳焰孔的二次空气以及补充给喷嘴座上的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
为了使得溢液能快速地流向喷嘴座之外,所述外圈壁朝所述混气室的径向向外而自上而下地逐渐向下延伸。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一次空气通道,所述一次空气通道形成于所述外圈壁面上对应所述喷嘴座的部位沿所述混气室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处;向内凹入的所述外圈壁面部分直接作为分隔所述一次空气通道和所述二次空气通道的分隔部,所述分隔部上开设有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以及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入气口端。
为了加强第一引射管的引射长度以及引射能力,所述第一引射管横向贯穿所述环形腔体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混气室的底壁于所述一次空气通道外围的其它部分,则至少有一处下凹形成支脚,相邻支脚之间形成的间隔连通所述二次空气通道,所述二次空气通道与所述一次空气通道相互独立。混气室下表面的一次空气通道和二次空气通道之间相互独立,且巧妙地利用外圈壁面的局部作为分隔彼此、不相互影响的分隔部,不需要额外增加其它的分隔部件,结构简单的同时还能保证燃烧器整体高度不会太高,结构紧凑。
为了能有效降低燃烧器整个高度,本实用新型将第二引射管巧妙地设置在混气室内;所述支脚内形成容纳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凹腔。
为了能进一步地使得火盖沿周向设置的第一火孔和第二火孔流出的燃气压力均匀,进一步地,所述混气室内设置用于稳压混气室内燃气的稳压件,所述稳压件能局部伸入所述凹腔内。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搁置稳压件,所述稳压件包括有板体,所述板体的中央具有位于所述环形腔体外围的中央孔,所述中央孔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凸壁,所述凸壁局部构成所述分流件的一部分,而所述板体的外周沿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局部覆盖住所述凹腔。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射管由形状适配的上管体和下管体对合而成,其中,所述下管体由所述支脚的底部局部下凹形成,所述上管体则由所述板体对应所述凸壁的部分自下而上凹入形成。该第二引射管的拼接缝在燃烧器的外环混气室的内部,降低密封工艺难度和要求。
为了使得混气室内的结构简单、紧凑,所述火盖的环状顶壁自上而下延伸有与所述凸壁相抵靠的环状挡板,所述环状挡板与所述凸壁相抵,并局部构成所述分隔件的其它部分。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最后一个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应用上述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包括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座是所述面板的局部。
应用上述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也可以为包括有位于燃烧器之下的盛液盘,其特征在于:该盛液盘即作为所述的安装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提供的火盖巧妙地略去了内外环构成的同心多环的火盖结构,而是将火盖设计成一体式火盖,有效扩大了二次空气通道的补气区域,而应用有上述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取消了常规的位于盛液盘之下的底杯,而是直接通过喷嘴座安装第一喷射器,从而第一喷射器可直接通过面板上方的空气进行一次空气的补充,另外,取消了常规的位于盛液盘之下的底杯的同时,补充方便的同时还能保证一次、二次空气补入量充足而促进燃烧器的燃烧充分,同时第一火孔设置在内圈区域可使得高温烟气在通过时从中央到外围形成连续节流扩张效应,增加与锅具的热交换系数,由此提高热效率,混气室,火盖以及喷嘴座均为易于拆卸安装结构,方便用户清洁,最后,应用有上述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混气室使用支撑柱的支撑连接方式位于混气室之上的面板或盛液盘,接触的导热,提高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搁置在面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略去面板);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一个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混气室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混气室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略去稳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10为图2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0所示,为本实施例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混气室1,混气室1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11和外圈壁面12以及连接内圈壁面11和外圈壁面12的底壁13,内圈壁面11和外圈壁面12上方覆盖有火盖2,本上进风燃烧器巧妙地略去了内外环构成的同心多环的火盖2结构,而是将火盖2设计成一体式火盖2,还包括有位于混气室1之下的喷嘴座3,喷嘴座3的中央位置设置有第一喷射器31,并伸出位于喷嘴座3上方的面板401之上,以及与第一喷射器31相对的第一引射管4,该第一引射管4的入气口端41与第一喷射器31相对,第一引射管4的出气口端 42则与混气室1相连通;而火盖2邻近内圈壁面11的区域具有多个连通混气室1并沿周向地间隔开设的第一火孔21,本火盖2的特殊性还体现在由内圈壁22围成连通外界与第一火孔21的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通道5,还巧妙地略去了现有技术中内外环构成的同心多环的内环火盖结构,有效扩大了二次空气通道5的补气区域,补充方便的同时还能保证一次、二次空气补入量充足而促进燃烧器的燃烧充分,同时第一火孔21设置在内圈区域可使得高温烟气在通过时从中央到外围形成连续节流扩张效应,增加与锅具的热交换系数,由此提高热效率。
具体地,为了实现内环补充空气有效面积增大,本实用新型的火盖具有特殊结构,略去了现有技术中的“内环火盖”形成一体式火盖2,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本体的环状顶壁20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与内圈壁面11相接合的内圈壁22以及与外圈壁面12相接合的外圈壁23,第一火孔21开设在内圈壁22上。而为了用户单独地控制燃烧器形成的中心火和外周火,在混气室1内设置有分隔件30,设置,并将混气室1分隔为位于内侧的第一混气室130和位于外侧的第二混气室14,第一火孔21连通第一混气室 130;另外还包括设置在位于第二混气室14之下的喷嘴座3,第一喷射器31设置在喷嘴座3的中央位置,并伸出位于喷嘴座3上方的面板401之上,还包括有同样设置在喷嘴座3上并与第一喷射器31间隔设置的第二喷射器,以及独立于第一引射管4设置在第二混气室14内的第二引射管,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61与第二喷射器相对,而出气口62则与第二混气室14相连通。利用喷嘴座3取消了常规的位于面板401之下的底杯,而是直接通过喷嘴座3安装第一喷射器31以及第二喷射器,从而第一喷射器31以及第二喷射器可直接通过面板401上方的空气通道进行空气的补充,补充方便的同时还能保证空气补入量充足而促进燃烧器的燃烧充分;另外,取消了常规的位于盛面板401之下的底杯的同时,还巧妙地将第二引射管置于第二混气室14之内,一方面能减少燃烧器整体的高度,另一方面还能避免若第二引射管为接缝连接时漏气所会带来的安全隐患;而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喷射器多个引射管的方式,克服了引射管局限于燃烧器所在的直径范围内而导致引射管尺寸仍然偏短的局限性,保证燃烧器一次空气引射能力,实现大火力。本实施例中,第二喷射器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第二喷射器32和第二第二喷射器32′,并对称地设置在第一喷射器31的两侧,第二引射管也相对应地设置两个,分别为第一第二引射管6和第二第二引射管6′,为了使得燃烧器整体的高度不至于过高,同时在面板 401之上补充一次空气且一次空气的量充足,还包括有一次空气通道7,一次空气通道7 形成于外圈壁面12上对应喷嘴座3的部位沿混气室1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处;向内凹入的外圈壁面12部分直接作为分隔一次空气通道7和二次空气通道5的分隔部230,不需要额外增加其它的分隔部230件,结构简单的同时还能保证燃烧器整体高度不会太高,结构紧凑,分隔部230上开设有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61以及第一引射管4的入气口端41。另外,第二混气室14的底壁13于一次空气通道7外围的其它部分,则至少有一处下凹形成支脚10,为了避免一次空气通道7和二次空气通道5的相互干涉,本实施例优选为相对喷嘴座3的相对侧的一处,为此,相邻支脚10之间形成的间隔连通二次空气通道5和外界,同时为防止补充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时的相互干扰,二次空气通道5与一次空气通道7为相互独立设置。同时,由于下凹处形成的支脚10内呈中空不仅形成容纳第一第二引射管6的第一凹腔81以及容纳第二第二引射管6′的第二凹腔82,还能有效降低燃烧器整个高度,为了能进一步地使得第二火盖2沿周向设置的火孔流出的燃气压力均匀,第二混气室14内设置用于稳压第二混气室14内燃气的稳压件9,并且稳压件 9能局部伸入第一凹腔81和第二凹腔82内。
具体的各个稳压件9包括有板体91,板体91的中央具有位于由内圈壁面11围成的环形腔体110外围的中央孔911,中央孔911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凸壁9111,凸壁 9111局部构成分隔件30的一部分,而板体91的外周沿910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局部覆盖住第一凹腔81或第二凹腔82内。为了加工方便,第一第二引射管6和第二第二引射管6′由形状适配的上管体101和下管体102对合而成,其中,下管体102由支脚 10的底部局部下凹形成,上管体101则由板体91对应凸壁9111的部分自下而上凹入形成,该第二引射管的拼接缝在燃烧器的外环混气室1的内部,降低密封工艺难度和要求。为了使得混气室1内的结构简单、紧凑,火盖2的环状顶壁20自上而下延伸有与凸壁9111 相抵靠的环状挡板2010,环状挡板2010与凸壁9111相抵,并局部构成分隔件30的其它部分。
最后,本实用新型的火盖2也具有特殊性,火盖2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本体的环状顶壁20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与内圈壁面11相接合的内圈壁22以及与外圈壁面12相接合的外圈壁23,第一火孔21开设在内圈壁22上,为了稳焰第一火孔21,内圈壁22上于第一火孔21的上方、沿周向还开设有多个与第一火孔21交错间隔设置的第一稳焰孔221,第一稳焰孔221连通第一混气室130,为了防止溢液堵塞第一火孔21 和第一稳焰孔221,同时为了稳焰第一稳焰孔221,挡壁201继而向下延伸有局部遮挡第一稳焰孔221的挡缘202,当混合气从第一混气室130中出来,经第一火孔21和第一稳焰孔221后撞击到挡缘202后,混合气的流速被减速,最后从挡缘202和第一稳焰孔221 之间的间隙流出,此间隙形成的出口大小决定了稳焰火的大小,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决定出口大小同,因混合气经过挡缘202的撞击最后流出燃烧,气流速度低,也起到很好的稳焰作用。另外为了实现第二火孔24出火火焰的均匀及稳定,第二火孔24的进气端 241位于外圈壁23的底端,第二火孔24的出气端242位于外圈壁23,外圈壁23于第二火孔24的出气端242下方周向地开设有第一凹槽231,在外圈壁23的底端上还开设有与第一凹槽231相连通的第二稳焰孔232,第一凹槽231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倾斜并与第二火孔24相交,第一凹槽231的设置与第二稳焰孔232相贯通形成类似倒置“V“型的稳焰通道,不仅起到稳焰的效果,同时还能防止溢液倒灌。而为了防止溢液进入喷嘴座3,外圈壁23向外延伸而构成遮挡在喷嘴座3上方的保护伞。此设计带来如下的好处:一、该外圈壁23能构成喷嘴座3上方的防水檐,以防止溢液进入喷嘴座3上的第一喷射器31和第二喷射器;二、该外圈壁23能采用隔热材料制成,以防止第二火孔24及第二稳焰孔232出火火焰产生的火焰热对喷嘴座3上的第一喷射器31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的补充产生干扰;三、外圈壁23能作为“分隔板”以分隔用来补充连通第二混气室14的第二火孔24及第二稳焰孔232的二次空气以及补充给喷嘴座3上的第一喷射器31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最后为了使得溢液能快速地流向喷嘴座3之外,外圈壁23朝混气室1的径向向外而自上而下地逐渐向下延伸。
而为了减少与面板401或是盛液盘400接触的导热,提高热效率,混气室1使用支撑柱402的支撑连接方式,如上所述,一次空气、燃气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在燃烧器内部的路径如下,由于并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而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吸入喷嘴座3的第一喷射器31,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分别进入第一混气室130,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火盖2的第一火孔21、第一稳焰孔221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中心火,外周火所需的一次空气和燃气由第二引射管独立于第一引射管4 而输入至第二混气室14中,同时,第二混气室14与第一混气室130分离,以此方式实现第二混气室14和第一混气室130的流体分离,然后可以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以允许用户单独控制进入第一引射管4和第二引射管中燃料混合物的流入,若要调节外周火和中心火的大小,调节连接于第一喷射器31的第一进气管80以及与第一第二喷射器32和第二第二喷射器32′相连通的第二进气管50和第三进气管60相接连的总进气管70的调节阀即可,另外,由于第一第二喷射器32和第二第二喷射器32′以及第二进气管50和第三进气管60相对于第一喷射器31对称设计,使得整体的喷嘴座3呈T型,有利于各喷射器的喷射压力均衡。
Claims (20)
1.一种火盖,所述火盖(2)包括有环状的本体,所述本体的环状顶壁(20)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形成内圈壁(22)和外圈壁(23),其特征在于:第一火孔(21)开设在所述内圈壁(22)上,并且该内圈壁(22)围成有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一火孔(21)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通道(5)。
2.一种应用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有安装座(40)以及置于安装座(40)之上的混气室(1),所述混气室(1)包括有呈环形并且同心间隔设置的内圈壁面(11)、外圈壁面(12)以及连接内圈壁面(11)和外圈壁面(12)的底壁(13),所述内圈壁面(11)和外圈壁面(12)上方覆盖有所述火盖(2),并且火盖(2)的内圈壁(22)与混气室(1)的内圈壁面(11)相接合,火盖(2)的外圈壁(23)与混气室(1)的外圈壁面(12)相接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喷嘴座(3),位于所述混气室(1)之下;
第一喷射器(31),设置在所述喷嘴座(3)的中央位置,伸出位于所述喷嘴座(3)上方的所述安装座(40)之上;
第一引射管(4),该第一引射管(4)的入气口端(41)与所述第一喷射器(31)相对,该第一引射管(4)的出气口端(42)与所述混气室(1)相连通;
第一火孔(21),至少具有两个并连通所述混气室(1),沿周向地间隔开设在所述火盖内圈壁(22)邻近所述混气室(1)内圈壁面(11)的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分隔件(30),设置在所述混气室(1)内,并将所述混气室(1)分隔为位于内侧的第一混气室(130)和位于外侧的第二混气室(14),所述第一火孔(21)连通所述第一混气室(130);
第二喷射器(32,32′),设置在所述喷嘴座(3)并伸出安装座(40)之上,并与所述的第一喷射器(31)间隔设置;
第二引射管(6,6′),独立于所述第一引射管(4),设置在所述混气室(1)内,其入气口(61)与所述的第二喷射器(32,32′)相对,出气口(62′)与所述的第二混气室(14)相连通;以及
第二火孔(24),至少具有两个并连通所述第二混气室(14),沿周向地间隔开设在所述外圈壁(23)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壁(22)上于所述第一火孔(21)的上方、沿周向还开设有至少两个与所述第一火孔(21)交错间隔设置的第一稳焰孔(221),所述第一稳焰孔(221)连通所述第一混气室(13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2)的环状顶壁(20) 的内侧边缘朝所述内圈壁面(11)围成的环形腔体(110)方向径向向内延伸的挡壁(201),所述挡壁(201)构成有遮挡在所述第一火孔(21)和所述第一稳焰孔(221)上方的挡水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壁(201)继而向下延伸有局部遮挡所述第一稳焰孔(221)的挡缘(202)。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火孔(24)的进气端(241)位于所述的外圈壁(23)的底端,所述的第二火孔(24)的出气端(242)位于所述的外圈壁(23),所述外圈壁(23)于所述第二火孔(24)的出气端(242)下方周向地开设有第一凹槽(231),在所述的外圈壁(23)的底端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231)相连通的第二稳焰孔(2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凹槽(231)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倾斜并与所述第二火孔(24)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壁(23)向外延伸而构成遮挡在所述喷嘴座(3)上方的保护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壁(23)朝所述混气室(1)的径向向外而自上而下地逐渐向下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3~10任意一项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次空气通道(7),所述一次空气通道(7)形成于所述外圈壁面(12)上对应所述喷嘴座(3)的部位沿所述混气室(1)的径向方向局部向内凹入处;向内凹入的所述外圈壁(23)面部分直接作为分隔所述一次空气通道(7)和所述二次空气通道(5)的分隔部(230),所述分隔部(230)上开设有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61)以及所述第一引射管(4)的入气口端(4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射管(4)横向贯穿环形腔体(110)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气室(1)的底壁(13)除去所述一次空气通道(7)外围的部分,则至少有一处下凹形成支脚(10),相邻支脚(10)之间形成的间隔连通所述二次空气通道(5),所述二次空气通道(5)与所述一次空气通道(7)相互独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10)内形成容纳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凹腔(81,8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气室(1)内设置用于稳压混气室(1)内燃气的稳压件(9),所述稳压件(9)能局部伸入所述凹腔(81,82)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件(9)包括有板体(91),所述板体(91)的中央具有位于环形腔体(110)外围的中央孔(911),所述中央孔(911)的孔壁向上凸出形成一圈凸壁(9111),所述凸壁(9111)局部构成分隔件(30)的一部分,而所述板体(91)的外周沿(910)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能局部覆盖住所述凹腔(81,82)。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射管(6,6′)由形状适配的上管体(101)和下管体(102)对合而成,其中,所述下管体(102)由所述支脚(10)的底部局部下凹形成,所述上管体(101)则由所述板体(91)对应所述凸壁(9111)的部分自下而上凹入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2)的环状顶壁(20)自上而下延伸有与所述凸壁(9111)相抵靠的环状挡板(2010),所述环状挡板(2010)与所述凸壁(9111)相抵,并局部构成所述分隔件(30)的其它部分。
19.一种应用有根据权利要求2~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包括有面板(40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座(40)是所述面板(401)的局部。
20.一种应用有根据权利要求2~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包括有位于燃烧器之下的盛液盘(400),其特征在于:该盛液盘(400)即作为所述的安装座(4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90045.3U CN209944323U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一种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和灶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90045.3U CN209944323U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一种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和灶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44323U true CN209944323U (zh) | 2020-01-14 |
Family
ID=69118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790045.3U Active CN209944323U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一种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和灶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944323U (zh) |
-
2018
- 2018-10-31 CN CN201821790045.3U patent/CN20994432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804673U (zh) | 一种灶具燃烧器 | |
CN210861084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209706046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111964054B (zh) |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燃烧器 | |
CN109959004B (zh) |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 |
CN110836411A (zh) |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隔热罩的燃气灶 | |
CN111121034B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209944323U (zh) | 一种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和灶具 | |
CN111121026A (zh) | 一种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上进风燃烧器和灶具 | |
CN209944322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209706044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209569723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212987206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111121033A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111121037A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111121027A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209706043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210662844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107525072A (zh) | 高热效能的火盖及使用该火盖的炉头 | |
CN209569722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209706048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209569721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 | |
CN111121036B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213237520U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
CN111121032B (zh) |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以及应用有该上进风燃烧器的灶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