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28186U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28186U
CN209928186U CN201920976847.1U CN201920976847U CN209928186U CN 209928186 U CN209928186 U CN 209928186U CN 201920976847 U CN201920976847 U CN 201920976847U CN 209928186 U CN209928186 U CN 2099281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positioning
backlight module
protrusion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768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士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281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281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其中背光模块包含光源单元、定位件及光学膜片。光源单元包含载板及多个光源。载板具有相对的承载面与背面,多个光源设置于承载面。定位件设置于载板。光学膜片具有定位部且设置于载板的一侧,定位部定位于定位件,以限制光学膜片相对于载板的移动。显示装置包含背光模块及背板,其中背板设置于背光模块的一侧,且载板的背面与背板的内面实质完全贴合。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定位光学膜片的背光模块及包含此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平面及曲面显示装置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式的电子装置之中,例如移动电话、个人穿戴装置、电视、交通工具用主机、个人电脑、数字数码相机、掌上型电玩等。然而为了提高使用者的视觉感受,业者仍在不断地就显示装置的光学表现进行改良。
以传统的显示装置而言,显示装置的光学膜片通常通过背板定位。为了定位光学膜片与显示面板的相对位置关系,通常会在背板的非入光侧采用钢柱将光学膜片铆合设置于背板,或者在背板形成定位机构定位光学膜片,以避免光学膜片过度移动。然而,随着窄边框或无边框设计的发展,可供定位设计的空间大幅缩减,且常发生可视区边缘品味问题,例如光学膜片边缘定位结构处的明暗不均、漏光或混光不均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通过光源单元定位光学膜片。
于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包含光源单元、定位件及光学膜片,其中光源单元包含载板及多个光源,载板具有相对的承载面与背面,多个光源设置于承载面;定位件设置于载板;光学膜片具有定位部且设置于载板的一侧,定位部定位于定位件,以限制光学膜片相对于载板的移动。
于一实施例,定位件为与载板一体成形且自载板凸起的突出部。
于一实施例,定位件包含本体部及突出部,本体部连接突出部并设置于载板,突出部突出于载板。
于一实施例,定位部为包含定位孔的舌部,且定位孔套设于突出部。
于一实施例,于平行承载面的法线方向上,突出部的厚度小于承载面及背面之间的距离。
于一实施例,定位件还包含延伸部,本体部连接延伸部及突出部,本体部设置于载板的承载面及背面其中之一,且延伸部朝承载面及背面其中之另一的方向延伸。
于一实施例,定位件还具有限位部,限位部自突出部远离载板的一端朝背面的方向延伸,以于限位部及载板之间定义容置空间。
于一实施例,载板具有容置槽,容置槽设置于背面;本体部设置于载板的容置槽中,且与背面实质共平面。
于一实施例,载板还具有凹槽,凹槽对应突出部形成于载板的相对侧,且延伸部于凹槽中延伸。
于一实施例,本体部包含非导电材质,且设置于承载面。于另一实施例,本体部包含导热材质,且设置于背面。
于一实施例,本体部设置于承载面且具有内缩区,多个光源其中之一设置邻近于本体部且延伸进入内缩区。
于一实施例,突出部远离载板的宽度大于突出部邻近载板的宽度。
于一实施例,定位件为形成于载板的通道,定位部为自光学膜片的一侧延伸的舌部,且舌部伸入通道。
于一实施例,背光模块包含多个定位件,多个定位件沿载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定位件其中之一设置于载板的中央区,且多个定位件的其余定位件相对于设置于中央区的定位件对称设置于中央区的两侧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通过光源单元将光学膜片定位于入光侧。
于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包含如上所述的背光模块以及背板,其中背板设置于背光模块的一侧,且载板的背面与背板的内面实质完全贴合。
于一实施例,背板包含底板及侧壁,侧壁直立连接于底板,光学膜片位于底板上方,且定位部延伸通过载板至侧壁上方。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通过光源单元有效定位光学膜片,简化定位设计。再者,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通过光源单元将光学膜片定位于入光侧,不仅提升窄边框或无边框设计可行性,还可通过光源单元与背板贴合而提升散热效应。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分解及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载板及定位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3A及图3B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载板及定位件的正视示意图。
图4A至图4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载板及定位件的正视、侧视及俯视示意图。
图5A至图5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载板及定位件的上视分解示意图、侧视分解及组合示意图。
图6A及图6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载板及定位件的分解及组合示意图。
图7A及图7B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载板及定位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8A及图8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载板及定位件的正视及侧视示意图。
图8C为图8A的定位件的正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载板及定位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10及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装置
10背光模块
100光源单元
110载板
110a中央区
110b侧区域
111顶部
112承载面
113底部
114背面
115凹槽
116容置槽
120光源
130连接器
140导光板
200定位件
210、210'、210”、210”'突出部
300光学膜片
310定位部
312定位孔
400、500、600、700、700'、800、900定位件
410、510、610、810、910本体部
420、520、620、820、920突出部
430、530、630、930延伸部
640、940限位部
830内缩区
20背板
22底板
24侧壁
242内面
30显示面板
L1长度方向
L2、L3法线方向
T1、T2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描述各种实施例,且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参照说明搭配附图下,应可轻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与原则。然而,虽然在文中会具体说明一些特定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仅作为例示性,且于各方面而言皆非视为限制性或穷尽性意义。因此,对于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与原则下,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化及修改应为显而易见且可轻易实现的。
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层、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与另一元件连接,或者中间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连接”可以指物理及/或电性连接。再者,“电性连接”或“耦接”可为二元件间存在其它元件。
应当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及/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及/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第一部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而不脱离本文的教导。
这里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内容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包括多个形式,包括“至少一个”。“或”表示“及/或”。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还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及/或“包括”指定所述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及/或部件的存在或添加,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及/ 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本文参考作为理想化实施例的示意图的截面图来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因此,可以预期到作为例如制造技术及/或公差的结果的图示的形状变化。因此,本文所述的实施例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如本文所示的区域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例如由制造导致的形状偏差。例如,示出或描述为平坦的区域通常可以具有粗糙及/或非线性特征。此外,所示的锐角可以是圆的。因此,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并且它们的形状不是旨在示出区域的精确形状,并且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其通过光源单元有效定位光学膜片,提升显示装置的窄边框或无边框设计可行性。于后,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的细节。
图1A及图1B为背光模块10的实施例分解及组合示意图。如图1A及图1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10包含光源单元100、定位件(例如突出部210)及光学膜片300。光源单元100包含载板110及多个光源120。载板110具有相对的承载面112与背面114。多个光源120设置于载板110 的承载面112。定位件设置于载板110。光学膜片300具有定位部310并设置于载板110的一侧,且定位部310定位于定位件,以限制光学膜片300 相对于载板110的移动。
于一实施例,载板110优选为供载置并电连接多个光源120的电路板,其上具有驱动多个光源120的光源电路。载板110优选为长条板状,而承载面112及背面114为沿其长度方向L1在顶部111及底部113之间延伸的两侧表面。承载面112上优选具有光源电路的多个电接点,供与多个光源120 电连接。多个光源120优选沿长度方向L1间隔设置于载板110。于一实施例,多个光源120优选为发光二极管,且可通过例如表面贴装(SMT)或焊接等技术固定于载板110并与光源电路的电接点形成电连接。再者,连接器130可设置于载板110上的合宜位置,以作为光源单元100与其他部件的电连接部件。
于此实施例,定位件优选为与载板110一体成形且自载板110凸起的突出部210。具体而言,突出部210可具有自载板110的顶部111向上延伸且与载板110一体成形的柱体、板体或块体形状。例如,可依据光学膜片300 的尺寸及定位机构的设计,通过加工处理载板110,而于载板110的顶部111 形成一或多个突出部210,以作为定位件。于一实施例,突出部210优选延续承载面112自载板110的顶部111向上延伸突起,即突出部210优选与承载面112实质共平面,但不以此为限。依据实际应用,突出部210可自载板 110的顶部111任何合宜的位置向上延伸突起。于此实施例,背光模块10 优选包含多个定位件(例如但不限于三个突出部210),且多个定位件沿载板110的长度方向L1间隔设置。多个定位件其中之一设置于载板110的中央区110a,且多个定位件的其余定位件相对于设置于中央区110a的定位件对称设置于中央区110a的两侧区域110b。具体而言,当定位件为奇数个时,其中一个定位件优选设置于载板110的中央区110a,以实质对应光学膜片 300设有定位部310的侧边中线位置,而其余定位件则以中央区110a的定位件为中心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侧区域110b,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背光模块可包含偶数个定位件,且偶数个定位件优选沿载板110的长度方向 L1对称设置。
于一实施例,如图2的侧视图所示,于平行承载面112的法线方向L3 上,突出部210的厚度T1优选小于承载面112及背面114之间的距离(即载板110在承载面112的法线方向L3上的厚度T2),使得载板110于顶部 111形成支撑面,以支撑光学膜片300的定位部310,借此加强定位的稳定性。具体而言,突出部210可自载板110的顶部111局部向上延伸,而使得载板110邻接突出部210底端的顶部表面作为支撑面。换言之,支撑面至少部分位于突出部210与背面114之间,以支撑邻近背面114的定位部310。
光学膜片300优选可为扩散板、增亮膜、分光膜等用以提升光学表现的单一膜片或多个膜片的组合,且光学膜片300的尺寸可配合背光模块10的应用。光学膜片300实质设置于载板110的一侧,例如邻近承载面112侧,且光学膜片300的法线方向L2与承载面112的法线方向L3相交,例如实质垂直相交。于此实施例,光学膜片300可具有一或多个定位部310,且定位部310的数目优选对应定位件(例如突出部210)的数目(例如三个)。举例而言,定位部310可为包含定位孔312的舌部,且舌部对应定位件(例如突出部210)自光学膜片300邻近载板110的侧边朝载板110突出,使得光学膜片300设置有定位部310的侧边呈凹凸形状的侧缘。换句话说,对应定位件的设置,光学膜片300平行于载板110长度方向L1的侧边可具有凹凸结构,而相对突出的凸部为作为定位部310的舌部。于此实施例,定位部 310的定位孔312,用以与定位件(例如突出部210)形成定位机构。具体而言,定位孔312的形状和尺寸与突出部210对应,使得定位孔312可套设于突出部210,以限制光学膜片300相对于载板110的移动,进而实现光学膜片300的定位。
在此须注意,突出部210自载板110的顶部111向上延伸的长度依据光学膜片300的厚度设计,使得光学膜片300通过定位孔312套设于突出部 210而不轻易自突出部210脱出。举例而言,光学膜片300通过定位孔312 套设于突出部210后,突出部210可突出光学膜片300(或定位部310)表面一段距离,即突出部210高出一段长度,该距离(或长度)优选大于例如 0.7mm,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可依据实际应用或突出部的形状,使得该距离(或长度)小于或等于0.7mm。
再者,如图3A及图3B所示,于其他实施例中,突出部210'或210”远离载板110的宽度优选大于突出部210'或210”邻近载板110的宽度。亦即,作为定位件的突出部210'或210”优选具有上宽下窄的形状,以加强定位部 310的定位。具体而言,在载板110的长度方向L1上,突出部210'(或210”) 连接载板110的底部宽度优选小于突出部210'(或210”)远离载板110顶部111的顶部宽度。举例而言,突出部210'可具有“T”字型的形状,或突出部210”可具有梯形的形状。当定位孔312自突出部210'(或210”)的宽顶部向下套入窄底部后,定位孔312与突出部210'(或210”)的窄底部之间可具有受热膨胀的余裕,且不易自突出部210'(或210”)的宽顶部向上脱离。举例而言,定位孔312套接于突出部210时,定位孔312与突出部210之间的间隙优选约0.05mm至0.1mm,以提供光学膜片300受热膨胀的余裕,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定位孔312与突出部210之间的间隙可依据光学膜片300的材料性质变化。
此外,载板110可具有凹槽115,用以定位下方的光学膜片(未示出),例如反射片、导光片等。凹槽115优选对应突出部210(或210'、210”)形成于载板110的相对侧。具体而言,突出部210自载板110的顶部111突出,凹槽115形成于载板110的底部113,且优选连通承载面112及背面114。凹槽115自底部113凹陷的深度优选依据光学膜片的厚度设计。举例而言,下方光学膜片可具有类似的舌部,且凹槽115构成载板110的通道,并容许舌部自承载面112伸入凹槽115中,以通过凹槽侧壁限制舌部的侧向位移,进而限制下方光学膜片相对于载板110的移动,而达到定位效果。于此实施例,凹槽115与定位部210的位置可呈直线对准,但不以此为限。依据实际应用,凹槽115可与定位部210呈交错设置,或载板110可不设置凹槽115。
上述实施例中,定位件虽为与载板110一体成形的突出部210(或210'、210”),但于其他实施例中,定位件可为通过卡合、粘合、或锁固等固着手段附加于载板的独立部件,以简化载板的加工程序并提升定位件的设置弹性。于后着重于定位件与载板的差异说明,而光学膜片的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说明。
图4A至图4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4A至图4C所示,定位件400包含本体部410及突出部420。本体部410连接突出部420 并设置于载板110,且突出部420突出于载板110。于此实施例,定位件400 还包含延伸部430,且本体部410连接延伸部430及突出部420。具体而言,突出部420及延伸部430分别连接于本体部410的相对两端,以使得本体部410通过例如卡合、粘合、或锁固等方式设置于载板110时,突出部420朝远离载板110的方向延伸而突出于顶部111,且延伸部430朝接近载板110 的方向水平延伸。于此实施例,本体部410优选设置于载板110的背面114,且延伸部430朝承载面112的方向延伸于凹槽115中,使得本体部410及延伸部430构成“n”字型的形状,而可夹设于载板110,增加组装便利性。再者,定位件400设置于载板110的背面114时,定位件400优选包含导热材质,以提升光源单元100的散热。举例而言,定位件400可由金属片(例如铜片、铝片、铁片等)弯折而成,且定位件400的厚度优选小于载板110 的厚度,使得载板110的顶部111可作为支撑面,以支撑光学膜片300的定位部310于突出部410后方的部分。于此实施例,可依据实际应用,调整定位件400的位置及数目,提升定位件的设置弹性。
图5A至图5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A至图5C所示,载板110更具有容置槽116,且容置槽116优选设置于载板110的背面 114。定位件500包含本体部510、突出部520及延伸部530。定位件500 具有类似于定位件400的结构,差异在于本体部510的形状及尺寸对应容置槽116,使得本体部510可设置于载板110的容置槽116中,且优选与载板110的背面114实质共平面。换言之,容置槽116的深度优选对应本体部510 的厚度,而使得定位件500通过本体部510及延伸部530夹设于载板110 时,本体部510嵌入容置槽116且突出部520突出于载板110的顶部111。借此,即使定位件500设置于载板110上,载板110的背面114仍具有实质平面的表面,而促进与其他散热部件形成实质完全的面接触,以提升散热效果。
图6A及图6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变化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A及图 6B所示,定位件600与定位件500的差异在于,定位件600更具限位部640。限位部640自突出部620远离载板110的一端朝背面114的方向延伸,以于限位部640及载板110之间定义容置空间S。具体而言,限位部640及本体部610连接于突出部620的相对两端,且限位部640优选平行于承载面112 的法线方向L3朝背面114延伸,而使得限位部640下方形成容置光学膜片 300的定位部310的容置空间S,借此可限制光学膜片300相对于突出部610 延伸方向的位移,有效防止光学膜片300脱离。在此须注意,定位件600 的本体部610、突出部620及延伸部630的细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于此不再赘述。
图7A及图7B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变化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7A及图 7B所示,定位件700及700'具有类似于定位件600的结构,差异在于定位件700及700'不具有延伸部,且定位件700嵌入载板110中与背面114实质共平面,而定位件700'设置于载板110的背面114,形成凹凸表面。
图8A至图8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8A及图8B 为载板110及定位件800的组合正视图及侧视图,而图8C为定位件800的示意图。如图8A至图8C所示,定位件800优选设置于载板110的承载面 112,且定位件800包含本体部810及突出部820。本体部810连接突出部 820并设置于载板110的承载面112,而使得突出部820自载板110的顶部111延伸突出。具体而言,定位件800优选由非导电材质制成的板件,且具有内缩区830,例如“工”字形聚合物板。定位件800设置于承载面112时,多个光源120其中之一设置邻近于本体部810且延伸进入内缩区830。换句话说,定位件800可设置于光源120之间,且内缩区830的设计使得光源 120的设置实质不受影响。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变化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定位件900 具有类似于定位件800的结构,且还包含延伸部930及限位部940。具体言,定位件900的本体部910连接延伸部930及突出部920,且限位部940连接于突出部920的末端。定位件900设置于载板110时,本体部910设置于承载面112,突出部920突出于载板110的顶部111,延伸部930朝背面114 的方向延伸于凹槽115中,且限位部940自突出部920远离载板110的一端朝背面114的方向延伸,以于限位部940及载板110的顶部111之间定义容置空间S。
在此须注意,依据实际应用,定位件的本体部可设置于承载面112及背面114其中之一,且延伸部优选朝承载面112及背面114其中之另一的方向延伸。例如,在图4B、图5B、图6B的实施例中,本体部410、510、610 设置于载板110的背面114,且延伸部430、530、630优选朝承载面112的方向延伸于凹槽115中。在图9的实施例中,本体部410、510、610设置于载板110的承载面112,且延伸部430、530、630优选朝背面114的方向延伸于凹槽115中。
前述实施例中,光学膜片300的定位部310虽为包含定位孔312的舌部,但不以此为限。于图10的变化实施例中,定位部可包含形成于光学膜片300 邻近承载面112一侧的定位孔312。换句话说,光学膜片300邻近承载面112 的侧边的可不具有凹凸边缘(或定位孔312不设置在相对侧边突出的凸结构),定位孔312是对应定位件(例如突出部210)开设于光学膜片300的合宜位置。
再者,于前述实施例中,光学膜片300及载板110通过定位孔312套设突出部(例如210)作为定位机制,但不以此为限。于图11的变化实施例中,多个突出部210”'可突出于载板110,而使得定位件200为形成于载板 110的通道(或凹槽),且定位部310为自光学膜片300的一侧延伸的舌部。具体而言,相邻突出部210”'之间形成通道(或凹槽)形式的定位件200,容许光学膜片300的舌部310伸入通道形式的定位件200,以限制光学膜片 300相对于载板110的移动而实现定位。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显示装置1包含图1A至图11任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块(例如10)及背板20。在此须注意,前述实施例中虽未示出,背光模块20还可包含其他提升光学表现的部件,例如导光板140,且导光板140对应多个光源120设置,以将光源120发出的光导向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30。背板20设置于背光模块的一侧,且载板110的背面114与背板20的内面242实质完全贴合。具体而言,背板20优选由导热材质制成,例如金属。背板20包含底板22及侧壁24,侧壁24直立连接于底板22,且底板22相对于显示面板30位于导光板的140的另一侧(例如下方)。背光模块的载板110位于底板22上且邻近侧壁24,亦即载板110的背面114面对侧壁24的内面242,且优选实质完全贴合,以提升散热效应。举例而言,载板及定位件的组合具有如图1B、图5B、图6B、图7A、图8B或图9的结构时,载板110的背面114为实质平面,背板20的侧壁24的内面242可为对应平面,而使得载板110的背面 114实质完全贴合侧壁24的内面242。载板及定位件的组合具有如图4B或图7B的结构时,载板110的背面114为凹凸面,背板20的侧壁24的内面 242优选为对应凸凹平面,而使得载板110的背面114与侧壁24的内面242 嵌合,以提升散热效应。
再者,光学膜片300位于底板210上方,且定位部310优选延伸通过载板110至侧壁24上方。借此,不仅可增加光学膜片300的定位部的设计弹性,亦可通过侧壁24的顶部支撑定位部,增加定位稳定性。
上文中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应注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与原则下,本实用新型可进行各种变化及修改。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应明了的是,本实用新型由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且在符合本实用新型的意旨下,各种可能置换、组合、修饰及转用等变化皆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由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含:
一光源单元,包含一载板及多个光源,该载板具有相对的一承载面与一背面,该多个光源设置于该承载面;
一定位件,设置于该载板;以及
一光学膜片,具有一定位部,该光学膜片设置于该载板的一侧,且该定位部定位于该定位件,以限制该光学膜片相对于该载板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定位件为与该载板一体成形且自该载板凸起的一突出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定位件包含一本体部及一突出部,该本体部连接该突出部并设置于该载板,该突出部突出于该载板。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定位部为包含一定位孔的一舌部,且该定位孔套设于该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于平行该承载面的一法线方向上,该突出部的厚度小于该承载面及该背面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定位件还包含一延伸部,该本体部连接该延伸部及该突出部,该本体部设置于该承载面及该背面其中之一,且该延伸部朝该承载面及该背面其中之另一的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定位件更具有一限位部,该限位部自该突出部远离该载板的一端朝该背面的方向延伸,以于该限位部及该载板之间定义一容置空间。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载板具有一容置槽,该容置槽设置于该背面;该本体部设置于该载板的该容置槽中,且与该背面实质共平面。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载板更具有一凹槽,该凹槽对应该突出部形成于该载板的相对侧。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载板更具有一凹槽,该凹槽对应该突出部形成于该载板的相对侧,且该延伸部于该凹槽中延伸。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部包含非导电材质,且设置于该承载面。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部包含导热材质,且设置于该背面。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本体部设置于该承载面且具有一内缩区,该多个光源其中之一设置邻近于该本体部且延伸进入该内缩区。
1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突出部远离该载板的宽度大于该突出部邻近该载板的宽度。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定位件为形成于该载板的一通道,该定位部为自该光学膜片的一侧延伸的一舌部,该舌部伸入该通道。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包含多个该定位件,该多个定位件沿该载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该多个定位件其中之一设置于该载板的一中央区,且该多个定位件的其余定位件相对于设置于该中央区的该定位件对称设置于该中央区的两侧区域。
1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含:
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以及
一背板,设置于该背光模块的一侧,且该载板的该背面与该背板的一内面实质完全贴合。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板包含一底板及一侧壁,该侧壁直立连接于该底板,该光学膜片位于该底板上方,且该定位部延伸通过该载板至该侧壁上方。
CN201920976847.1U 2018-11-27 2019-06-26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0992818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216118U TWM577955U (zh) 2018-11-27 2018-11-27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107216118 2018-11-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28186U true CN209928186U (zh) 2020-01-10

Family

ID=67353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76847.1U Active CN209928186U (zh) 2018-11-27 2019-06-26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28186U (zh)
TW (1) TWM5779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1747A1 (zh) * 2022-05-31 2023-12-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的支撑件及制备方法、柔性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和组装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7182B (zh) * 2019-08-07 2020-10-1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774591B (zh) * 2021-10-22 2022-08-1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背光模組及其光源模組定位結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1747A1 (zh) * 2022-05-31 2023-12-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模组的支撑件及制备方法、柔性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和组装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77955U (zh) 2019-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28186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US20080316744A1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Device
US9964695B2 (en) Display with heat radiation
US7911559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8047668B2 (en)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module of such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ixing circuit board on such backlight module
US9726812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493683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CN212084545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9111472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module,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LED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backlight assembly
CN101964160B (zh) 显示装置
CN103728771A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20120275182A1 (en) Le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extrusion housing
KR10108418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니트 및 이를 채용한 디스플레이 모듈
US6517229B2 (en) Sprea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having heat sink function
US20230087424A1 (en) Mini-led backlight panel and mini-led backlight module
KR101283068B1 (ko) 블랑켓 일체형 방열회로기판, 이을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213240748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装置
KR102057990B1 (ko) 블랑켓 일체형 방열회로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2070639B1 (ko) 방열회로기판,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