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11757U - 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11757U
CN209911757U CN201920847134.5U CN201920847134U CN209911757U CN 209911757 U CN209911757 U CN 209911757U CN 201920847134 U CN201920847134 U CN 201920847134U CN 209911757 U CN209911757 U CN 2099117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link
circuit board
moving structure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4713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贵鸿
梅文辉
汪孝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Xinnuo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AISCENT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AISCENT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AISCENT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4713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117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117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117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夹持装置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有第一导向通道和第二导向通道;连杆机构,连杆机构设有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第一移动结构与第一导向通道导向配合,第二移动结构与第二导向通道导向配合;驱动件,驱动件与第一移动结构或与第二移动结构传动连接;及夹持件,夹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夹持端;当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夹持端与夹持台相对设置并配合形成夹持部;当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夹持端与夹持台错位设置。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能够快速、方便的对线路板实现稳定的夹持定位,曝光效率和曝光质量高。

Description

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板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线路板作为电子元器件电气连接的提供者,在电子设备中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线路板进行生产时,通常会使用到线路板曝光机以对线路板进行曝光处理。为了保证曝光质量,进行曝光处理前,需对线路板进行稳定的定位。传统的定位方式,通过人工加设螺栓或螺母等紧固件以实现对线路板的锁止固定,传统的定位方式不仅工作效率较低,而且无法保证线路板定位的稳定性,从而影响曝光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提出了一种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能够快速、方便的对线路板实现稳定的夹持定位;如此,采用所述夹持装置的线路板曝光机的曝光效率和曝光质量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导向通道和第二导向通道;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设有联动的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且所述第一移动结构与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导向配合,所述第二移动结构与所述第二导向通道导向配合;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或与所述第二移动结构传动连接;及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夹持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结构连接;其中,当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或带动所述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夹持端与夹持台相对设置并配合形成用于夹持线路板的夹持部;当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或带动所述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夹持端与所述夹持台错位设置。
上述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使用时,将线路板的一侧放置于夹持台上,使得驱动件工作,利用驱动件带动第一移动结构沿第一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二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二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或利用驱动件带动第二移动结构沿第二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一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一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一位置,同时,夹持件也随第二移动结构的移动而移动,从而使得夹持端移动至夹持台的上方并与夹持台配合形成能够对线路板的一侧进行夹持的夹持部,从而能够快速、方便的对线路板实现稳定的夹持定位,进而在利用曝光装置对线路板进行曝光处理时线路板能够保持稳定,保证了曝光效率和曝光质量。曝光完成后,利用驱动件带动第一移动结构沿第一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二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二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或利用驱动件带动第二移动结构沿第二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一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一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二位置,同时,夹持件也随第二移动结构的移动而移动,从而使得夹持端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夹持端与夹持台分离错位,从而能够将下一块线路板的一侧放置于夹持台上继续进行夹持定位以进行曝光。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及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均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及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所述第二移动结构,且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或所述第二连杆传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或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或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平行或近似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均平行或近似平行设置,当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或驱动所述第二移动结构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三连杆均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连杆及所述第四连杆平行或近似平行于水平面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二转动部,且所述第一转动部及所述第二转动部均能够沿所述第一导向通道的轨迹往复移动;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四转动部,且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第四转动部均能够沿所述第二导向通道的轨迹往复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还包括底板,所述支撑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件相对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底板配合形成安装腔,所述底板的一端伸出所述安装腔设置并形成用于放置线路板的所述夹持台,所述驱动件包括为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连接;其中,当所述伸缩杆伸张至使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夹持端伸出所述安装腔外且与所述夹持台相对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所述夹持部;当所述伸缩杆收缩至使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夹持端收进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夹持台错位设置。如此,能够将夹持端收进安装腔内,避免夹持端受到异物的污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包括沿所述驱动件的驱动方向设置的第一导向槽、及沿所述夹持端的夹持方向设置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转动部能够沿所述第一导向槽的轨迹往复移动,所述第二转动部能够沿所述第一导向槽的轨迹及所述第二导向槽的轨迹均往复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向通道包括沿所述驱动件的驱动方向设置的第三导向槽、及沿所述夹持端的夹持方向设置的第四导向槽,所述第三转动部能够沿所述第三导向槽的轨迹往复移动,所述第四转动部能够沿所述第三导向槽的轨迹及所述第四导向槽的轨迹均往复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端设有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的第一夹持面,所述夹持台设有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的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能够与所述第二夹持面配合形成所述夹持部。如此,能够避免线路板从夹持部中脱落。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线路板曝光机,包括曝光装置及所述的夹持装置,所述曝光装置用于对所述夹持装置夹持的线路板进行曝光。
上述线路板曝光机,使用时,将线路板的一侧放置于夹持台上,使得驱动件工作,利用驱动件带动第一移动结构沿第一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二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二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或利用驱动件带动第二移动结构沿第二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一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一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一位置,同时,夹持件也随第二移动结构的移动而移动,从而使得夹持端移动至夹持台的上方并与夹持台配合形成能够对线路板的一侧进行夹持的夹持部,从而能够快速、方便的对线路板实现稳定的夹持定位,进而在利用曝光装置对线路板进行曝光处理时线路板能够保持稳定,保证了曝光效率和曝光质量。曝光完成后,利用驱动件带动第一移动结构沿第一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二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二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或利用驱动件带动第二移动结构沿第二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一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一导向通道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二位置,同时,夹持件也随第二移动结构的移动而移动,从而使得夹持端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夹持端与夹持台分离错位,从而能够将下一块线路板的一侧放置于夹持台上继续进行夹持定位以进行曝光。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的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处于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的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的A-A的剖视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的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处于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的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的B-B的剖视图;
图7为图4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的连杆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图7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的连杆机构的受力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夹持装置,100、支撑件,110、第一导向通道,111、第一导向槽,112、第二导向槽,120、第二导向通道,121、第三导向槽,122、第四导向槽,200、连杆机构,210、第一连杆,220、第二连杆,230、第三连杆,240、第四连杆,300、驱动件,310、伸缩杆,400、夹持件,410、夹持端,420、连接端,500、底板,510、夹持台,600、垫块,700、盖板,1000、第一转动部,2000、第二转动部,3000、第三转动部,4000、第四转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转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约束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用语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至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10,包括:支撑件100,支撑件100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导向通道110和第二导向通道120;连杆机构200,连杆机构200设有联动的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且第一移动结构与第一导向通道110导向配合,第二移动结构与第二导向通道120导向配合;驱动件300,驱动件300与第一移动结构或与第二移动结构传动连接;及夹持件400,夹持件400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420和夹持端410,连接端420与第二移动结构连接;其中,当驱动件300带动第一移动结构或带动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夹持端410与夹持台510相对设置并配合形成用于夹持线路板的夹持部;当驱动件300带动第一移动结构或带动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夹持端410与夹持台510错位设置。
上述实施例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10,使用时,将线路板的一侧放置于夹持台510上,使得驱动件300工作,利用驱动件300带动第一移动结构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二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或利用驱动件300带动第二移动结构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一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一位置,同时,夹持件400也随第二移动结构的移动而移动,从而使得夹持端410移动至夹持台510的上方并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能够对线路板的一侧进行夹持的夹持部,从而能够快速、方便的对线路板实现稳定的夹持定位,进而在利用曝光装置对线路板进行曝光处理时线路板能够保持稳定,保证了曝光效率和曝光质量。曝光完成后,利用驱动件300带动第一移动结构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二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或利用驱动件300带动第二移动结构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一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二位置,同时,夹持件400也随第二移动结构的移动而移动,从而使得夹持端410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夹持端410与夹持台510分离错位,从而能够将下一块线路板的一侧放置于夹持台510上继续进行夹持定位以进行曝光。
支撑件100可以为支撑台或支撑板,优选为支撑板,便于在支撑板上按预设轨迹开设第一导向通道110和第二导向通道120,加工方便。夹持件400可以为夹持块、夹持条或其他能够与夹持台510配合从而对线路板进行夹持的元件。
连杆机构200可以是四连杆机构200,也可以是五连杆机构200,只需满足能够带动夹持件400移动至使得夹持端410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能够对线路板的一侧进行夹持的夹持部即可。
如图3、图6及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杆机构200包括第一连杆210、第二连杆220、第三连杆230及第四连杆240,第一连杆210与第三连杆230相对间隔设置,第二连杆220与第四连杆240相对间隔设置,第一连杆210与第二连杆220的一端及第四连杆240的一端均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一移动结构,第三连杆230与第二连杆220的另一端及第四连杆240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二移动结构,且驱动件300与第一连杆210和/或第二连杆220传动连接。如此,驱动件300工作时,带动第一连杆210或第二连杆220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三连杆230和第四连杆240联动并同步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夹持件400的夹持端410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夹持端410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能够对线路板的一侧进行夹持的夹持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端420与第二连杆220的另一端连接。如此,第二连杆220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时带动夹持件400的夹持端410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夹持端410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能够对线路板的一侧进行夹持的夹持部。
如图3及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端420与第四连杆240的另一端连接。如此,第四连杆240随第一连杆210或第二连杆220的联动而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时带动夹持件400的夹持端410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夹持端410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能够对线路板的一侧进行夹持的夹持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端420与第三连杆230连接。如此,第三连杆230随第一连杆210或第二连杆220的联动而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时带动夹持件400的夹持端410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夹持端410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能够对线路板的一侧进行夹持的夹持部。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10与第三连杆230平行或近似平行设置,第二连杆220与第四连杆240平行或近似平行设置,当驱动件300驱动第一移动结构或驱动第二移动结构至第一位置时,第一连杆210及第三连杆230均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第二连杆220及第四连杆240均平行或近似平行于水平面设置。如此,第一连杆210与第三连杆230的运动保持一致,第二连杆220与第四连杆240的运动保持一致,从而使得整个连杆机构200的运动轨迹便于控制,进而便于对夹持件400的移动轨迹进行控制。同时,当夹持端410对线路板进行夹持时,第一连杆210及第三连杆230均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第二连杆220及第四连杆240平行或近似平行水平面设置,从而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连杆210及第三连杆230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进而调节夹持端410施加至线路板的夹持力,能够适应不同线路板的夹持,满足使用需求。
第一连杆210与第三连杆230的近似平行设置,以及第二连杆220及第四连杆240均近似平行于水平面设置,是考虑到安装误差或加工误差的因素,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均可认为是平行设置,例如,夹角在0°~3°时也可认为是平行设置。
如图1至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10的一端与第二连杆220的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一转动部1000,第一连杆210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240的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二转动部2000,且第一转动部1000及第二转动部2000均能够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往复移动;第三连杆230的一端与第二连杆22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三转动部3000,第三连杆230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24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四转动部4000,且第三转动部3000与第四转动部4000均能够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往复移动。如此,通过第一转动部1000及第二转动部2000与第一导向通道110的导向配合,从而使得第一转动部1000和第二转动部2000受到驱动力作用时均能够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往复移动,通过第三转动部3000及第四转动部4000与第二导向通道120的导向配合,从而使得第三转动部3000和第四转动部4000受到驱动力作用时均能够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往复移动。
第一连杆210的一端与第二连杆220的一端转动连接,可以通过分别在第一连杆210的一端和第二连杆220的一端开设第一连接孔,再利用第一转轴与第一连接孔的转动配合,从而实现第一连杆210的一端与第二连杆220的一端的相互转动;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一转动部1000能够顺畅的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往复移动,还可以在第一转轴的两端加设轴承等承托件,从而能够减小第一转轴与第一导向通道110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第一转轴受力后能够顺畅的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往复移动。
第一连杆210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240的一端转动连接,可以通过分别在第一连杆210的另一端和第四连杆240的一端开设第二连接孔,再利用第二转轴与第二连接孔的转动配合,从而实现第一连杆210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240的一端的相互转动;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二转动部2000能够顺畅的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往复移动,还可以在第二转轴的两端加设轴承等承托件,从而能够减小第二转轴与第一导向通道110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第二转轴受力后能够顺畅的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往复移动。
第三连杆230的一端与第二连杆22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可以通过分别在第三连杆230的一端和第二连杆220的另一端开设第三连接孔,再利用第三转轴与第三连接孔的转动配合,从而实现第三连杆230的一端与第二连杆220的另一端的相互转动;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三转动部3000能够顺畅的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往复移动,还可以在第三转轴的两端加设轴承等承托件,从而能够减小第三转轴与第二导向通道120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第三转轴受力后能够顺畅的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往复移动。
第三连杆230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24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可以通过分别在第三连杆230的另一端和第四连杆240的另一端开设第四连接孔,再利用第四转轴与第四连接孔的转动配合,从而实现第三连杆230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240的另一端的相互转动;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第四转动部4000能够顺畅的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往复移动,还可以在第四转轴的两端加设轴承等承托件,从而能够减小第四转轴与第二导向通道120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第四转轴受力后能够顺畅的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往复移动。
如图1至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10还包括底板500,支撑件100设置为两个,两个支撑件100相对间隔设置并与底板500配合形成安装腔,底板500的一端伸出安装腔设置并形成用于放置线路板的夹持台510,驱动件300包括伸缩杆310,伸缩杆310的一端与第三转动部3000转动连接;其中,当伸缩杆310伸张至使第二移动结构处于第一位置时,夹持端410伸出安装腔外且与夹持台510相对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夹持部;当伸缩杆310收缩至使第二移动结构处于第二位置时,夹持端410收进安装腔内并与夹持台510错位设置。如此,可以将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10模块化和小型化进行生产;同时,可以将连杆机构200、驱动件300等元件设置于安装腔内,保证连杆机构200或驱动件300的正常工作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进一步地,还可以加设与底板500相对间隔设置的盖板700对安装腔进一步进行封闭,保证安装腔内的零部件能够稳定的工作而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并且,需要对线路板进行夹持定位时即可将夹持端410伸出安装腔而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夹持线路板的夹持部,夹持完成后即可将夹持端410收进安装腔内,保证夹持端410不会受到异物的污染,从而避免线路板受到污染而影响曝光质量。另外,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支撑件100上的第一导向通道110和第二导向通道120对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的移动进行导向,保证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移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不会出现由于受力不均而发生偏移的问题。伸缩杆310的一端与第三转动部3000的转动连接,也可以通过转轴连接的方式实现。
第一移动结构与第一导向通道110的导向配合,可以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实现,例如滑块与滑轨配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滚动配合的方式实现,例如辊轮在滑槽内滚动的形式,只需满足第一移动结构能够沿预设轨迹移动即可。
如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通道110包括沿驱动件300的驱动方向设置的第一导向槽111、及沿夹持端410的夹持方向设置的第二导向槽112,第一转动部1000能够沿第一导向槽111的轨迹往复移动,第二转动部2000能够沿第一导向槽111的轨迹及第二导向槽112的轨迹均往复移动。如此,当驱动件300施加朝向线路板方向的力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上时,第一转动部1000沿第一导向槽111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第二转动部2000沿第一导向槽111的轨迹及第二导向槽112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从而联动第二移动结构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夹持件400的夹持端410移动至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夹持线路板的夹持部;当驱动件300施加背离线路板方向的力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上时,第一转动部1000沿第一导向槽111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第二转动部2000沿第二导向槽112的轨迹移动至第一导向槽111内,从而联动第二移动结构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夹持件400的夹持端410移动至与夹持台510分离错位。第一导向槽111与第二导向槽112可以圆弧过渡或直角过渡。第一导向槽111可以优选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导向槽112优选为沿竖直方向设置,如此,可将驱动件300设置为气缸或液压缸等具有伸缩功能的元件。
第二移动结构与第二导向通道120的导向配合,可以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实现,例如滑块与滑轨配合的形式,也可以通过滚动配合的方式实现,例如辊轮在滑槽内滚动的形式,只需满足第二移动结构能够沿预设轨迹移动即可。
如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向通道120包括沿驱动件300的驱动方向设置的第三导向槽121、及沿夹持端410的夹持方向设置的第四导向槽122,第三转动部3000能够沿第三导向槽121的轨迹往复移动,第四转动部4000能够沿第三导向槽121的轨迹及第四导向槽122的轨迹均往复移动。如此,当驱动件300施加朝向线路板方向的力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上时,第三转动部3000沿第三导向槽121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第四转动部4000沿第三导向槽121的轨迹及第四导向槽122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从而联动第一移动结构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夹持件400的夹持端410移动至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夹持线路板的夹持部;当驱动件300施加背离线路板方向的力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上时,第三转动部3000沿第三导向槽121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第四转动部4000沿第四导向槽122的轨迹移动至第三导向槽121内,从而联动第一移动结构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夹持件400的夹持端410移动至与夹持台510分离错位。第三导向槽121与第四导向槽122可以圆弧过渡或直角过渡。第三导向槽121可以优选为沿水平方向设置,第四导向槽122优选为沿竖直方向设置,如此,可将驱动件300设置为气缸或液压缸等具有伸缩功能的元件。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300设置为液压缸或气缸等具有伸缩杆310的元件,伸缩杆310平行于水平面设置,第一连杆210与第三连杆230相对间隔并平行设置,第二连杆220与第四连杆240相对间隔并平行设置,第一连杆210的一端与第二连杆22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210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24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连杆230的一端与第二连杆22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连杆230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杆24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伸缩杆310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杆的一端通过铰链或转轴而转动连接,夹持件400的连接端420与第四连杆240的另一端连接;伸缩杆310伸张时,先带动第三转动部3000沿第三导向槽121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进而联动使得第一转动部1000沿第一导向槽111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使得第二转动部2000从第一导向槽111移动至第二导向槽112、使得第四转动部4000从第三导向槽121移动至第四导向槽122,进而使得夹持件400的夹持端410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夹持端410移动至夹持台510的上方并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夹持线路板的夹持部,从而能够快捷、稳定的对线路板进行夹持定位,便于后续利用曝光装置对线路板进行曝光处理。曝光完成后,伸缩杆310回缩,先带动第三转动部3000沿第三导向槽121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进而联动使得第一转动部1000沿第一导向槽111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使得第二转动部2000从第二导向槽112回移至第二导向槽112、使得第四转动部4000从第三导向槽121回移至第四导向槽122,进而使得夹持件400的夹持端410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夹持端410与夹持台510分离错位,从而能够将下一块线路板的一侧放置于夹持台510上继续进行夹持定位以进行曝光。
如图7及图8所示,当伸缩杆310水平伸张,直至夹持端410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夹持部时,第一连杆210及第三连杆230与水平面呈夹角θ设置,第二连杆220与第四连杆240均平行于水平面设置,若第三转动部3000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作用力为F1,第三转动部3000受到的第三连杆230的作用力为F2,第三转动部3000受到的支撑件100的作用力为F3,夹持端410受到沿第三连杆230的长度方向上的作用力为F2’,F6为F2’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F5为F2’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则F6为夹持端410对线路板的夹持力,结合力学分析可知:F1=cosθ*F2,F3=sinθ*F2,F2=F2’,F6=sinθ*F2’;所以F6=sinθ*(F1/cosθ)=tanθF1。从而可知,当第一连杆210或第三连杆230与水平面的夹角θ越大时夹持力越大,理论上,当θ无穷接近90°时夹持力F6无穷大,θ大于90°以后夹持力为零。因此,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整θ的大小来调节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10的夹持力。
如图1至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10还包括垫块600及弹性复位件(未示出),弹性复位件的一端与垫块600连接,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与夹持端410连接,当驱动件300带动第一移动结构或带动第二移动结构至第一位置时,垫块600与夹持台510相对设置并配合形成夹持部。如此,在驱动件300的驱动下使得垫块600移动至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用于夹持线路板的夹持部,夹持部对线路板进行夹持的过程中,利用垫块600与夹持端410之间的弹性复位件能够有效的对夹持力进行缓冲,避免因夹持力过大而对线路板造成损伤。弹性复位件可以为弹簧、簧片、弹性垫片或其他具有弹性复位功能的元件。同时,加设垫片还能对夹持高度进行调节,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夹持端410设有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的第一夹持面(未示出),夹持台510设有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的第二夹持面(未示出),第一夹持面能够与第二夹持面配合形成夹持部。如此,当由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配合形成的夹持部对线路板进行夹持后,线路板能够被紧密的夹持,不易从夹持部内脱落,保证夹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也可以与水平面平行设置;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夹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可以在第一夹持面和/或第二夹持面设置防滑结构,例如,加设防滑纹或防滑垫,能够保证夹持后不会出现打滑。第一夹持面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的角度可以为-30°~30°,例如可以是-30°、3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面也可以与水平面平行设置,即第一夹持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线路板曝光机,包括曝光装置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夹持装置10,曝光装置用于对夹持装置10夹持的线路板进行曝光。
上述实施例的线路板曝光机,使用时,将线路板的一侧放置于夹持台510上,使得驱动件300工作,利用驱动件300带动第一移动结构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二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或利用驱动件300带动第二移动结构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一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朝向靠近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一位置,同时,夹持件400也随第二移动结构的移动而移动,从而使得夹持端410移动至夹持台510的上方并与夹持台510配合形成能够对线路板的一侧进行夹持的夹持部,从而能够快速、方便的对线路板实现稳定的夹持定位,进而在利用曝光装置对线路板进行曝光处理时线路板能够保持稳定,保证了曝光效率和曝光质量。曝光完成后,利用驱动件300带动第一移动结构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二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或利用驱动件300带动第二移动结构沿第二导向通道120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一移动结构同步联动而沿第一导向通道110的轨迹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移动结构或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二位置,同时,夹持件400也随第二移动结构的移动而移动,从而使得夹持端410朝向远离线路板方向移动,直至夹持端410与夹持台510分离错位,从而能够将下一块线路板的一侧放置于夹持台510上继续进行夹持定位以进行曝光。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曝光装置可以是曝光头、曝光器或其他能够对线路板进行曝光处理的装置或仪器。夹持装置10可以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夹持装置10沿线路板的周向均匀设置,使得线路板受到均匀的夹持力,定位更加平衡和准确。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约束。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导向通道和第二导向通道;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设有联动的第一移动结构和第二移动结构,且所述第一移动结构与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导向配合,所述第二移动结构与所述第二导向通道导向配合;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或与所述第二移动结构传动连接;及
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夹持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移动结构连接;
其中,当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或带动所述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夹持端与夹持台相对设置并配合形成用于夹持线路板的夹持部;当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或带动所述第二移动结构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夹持端与所述夹持台错位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及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均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及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均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所述第二移动结构,且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杆和/或所述第二连杆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或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或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平行或近似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均平行或近似平行设置,当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移动结构或驱动所述第二移动结构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杆及所述第三连杆均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连杆及所述第四连杆平行或近似平行于水平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二转动部,且所述第一转动部及所述第二转动部均能够沿所述第一导向通道的轨迹往复移动;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并配合形成第四转动部,且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第四转动部均能够沿所述第二导向通道的轨迹往复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板,所述支撑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件相对间隔设置并与所述底板配合形成安装腔,所述底板的一端伸出所述安装腔设置并形成用于放置线路板的所述夹持台,所述驱动件包括为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连接;其中,当所述伸缩杆伸张至使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夹持端伸出所述安装腔外且与所述夹持台相对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所述夹持部;当所述伸缩杆收缩至使所述第二移动结构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夹持端收进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夹持台错位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通道包括沿所述驱动件的驱动方向设置的第一导向槽、及沿所述夹持端的夹持方向设置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转动部能够沿所述第一导向槽的轨迹往复移动,所述第二转动部能够沿所述第一导向槽的轨迹及所述第二导向槽的轨迹均往复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通道包括沿所述驱动件的驱动方向设置的第三导向槽、及沿所述夹持端的夹持方向设置的第四导向槽,所述第三转动部能够沿所述第三导向槽的轨迹往复移动,所述第四转动部能够沿所述第三导向槽的轨迹及所述第四导向槽的轨迹均往复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线路板曝光机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端设有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的第一夹持面,所述夹持台设有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的第二夹持面,所述第一夹持面能够与所述第二夹持面配合形成所述夹持部。
10.一种线路板曝光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曝光装置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夹持装置,所述曝光装置用于对所述夹持装置夹持的线路板进行曝光。
CN201920847134.5U 2019-06-05 2019-06-05 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 Active CN2099117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47134.5U CN209911757U (zh) 2019-06-05 2019-06-05 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47134.5U CN209911757U (zh) 2019-06-05 2019-06-05 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11757U true CN209911757U (zh) 2020-01-07

Family

ID=69049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47134.5U Active CN209911757U (zh) 2019-06-05 2019-06-05 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117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99029B (zh) 一种避免贴片偏移的高速自动贴片机
CN107414452B (zh) 电池盖装配装置及装配方法
CN108098936A (zh) 一种用于工业机械的板材切割机
CN209911757U (zh) 线路板曝光机及其夹持装置
CN109510741B (zh) 交换机测试治具
CN109719531B (zh) 安装有万向摇臂装置的汽配件加工设备
CN209070079U (zh) 全自动pcb板电测机
CN208375131U (zh) 一种多终端自动切换设备
CN108235580B (zh) 偏心定位平台
CN109702667A (zh) 用于电子工程的具有多种角度调节的pcb夹持装置
CN209683139U (zh) 一种丝杆滑轨调宽装置
CN211163632U (zh) 钳工用划线装置
CN210155509U (zh) 曝光机及线路板的夹持装置
CN110497226B (zh) 一种水泵端盖圆周面钻孔定位工装
CN210954093U (zh) 自动化测试装置
CN209110647U (zh) 工件定位机构
CN220171188U (zh) 一种自锁电测试装置
CN209716786U (zh) 指纹膜加工精雕机
CN216846096U (zh) 一种二次元刀具测量仪
CN216577423U (zh) 一种高精度定位翻转机构
CN217170121U (zh) 一种丝网印刷装置
CN112018019B (zh) 一种跳线吸盘及跳线吸取机构
CN204789727U (zh) 多功能电流测试用辅助设备
CN220120940U (zh) 一种用于线路板的检测治具
CN219648978U (zh) 一种激光打标机的输送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29

Address after: 528400 No. 3 Mingzhu Road, Torch Development Zone,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ongshan Xinnuo Microelectron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3, Mingzhu Road, Torch Development Zone, Zhong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ONGSHAN AISCENT TECHNOLOGIE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