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57443U -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57443U CN209857443U CN201822102026.3U CN201822102026U CN209857443U CN 209857443 U CN209857443 U CN 209857443U CN 201822102026 U CN201822102026 U CN 201822102026U CN 209857443 U CN209857443 U CN 2098574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mmonia
- carbon dioxide
- liquid
- liquid separator
- separato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处理技术领域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Ⅰ(2)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2)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Ⅱ(4)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本体底部(8)通过输送管路Ⅲ(6)与二氧化碳过冷器(7)连通,本实用新型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及其处理方法,实现氨液分离器中无液氨残留,防止液氨被夹带进入冷冻压缩机,保障冷冻压缩机安全、稳定的运行,同时氨液分离中的液氨介质直接进入过冷器对二氧化碳产品进行再降温,降低制冷系统运行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在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领域,二氧化碳制冷系统中气氨、液氨需要进行分离。在二氧化碳冷冻液化过程中,在各级换热器中液氨将汽化形成气氨,气氨被输送至氨液冷冻压缩机(气氨液化压缩部件),经过压缩形成液氨后,液氨会重新被用来冷冻液化二氧化碳。而在液氨冷冻机对气氨进行压缩时,液氨是不能进入压缩的,否则会损坏氨液冷冻压缩机。但气氨在输送过程中,往往会夹带一定量的液氨,所以,在气氨进入氨液冷冻压缩机前,需增加预处理工序,通过氨液分离器将气氨和液氨进行分离。随着氨液分离器长时间的运行,氨液分离器中液氨的储量会增多,当达到一定的量时,氨液冷冻压缩机运行产生的吸力将液氨带入压缩机内,导致压缩机本体损坏。目前,99%的二氧化碳冷冻介质采用液氨冷冻降温液化。目前氨液分离器接入系统有两种技术方案:一是将氨液分离器的排液口接入二氧化碳液化器进入,作为二氧化碳液化的介质,此方案根据工艺布置,液化器在精馏塔顶部,需将氨液分离器抬高至液化器的上方,工程造价增加,且不利于日常工作的维护;二是将氨液分离器的排液口直接接入吸收容器中,相当于将此部分液氨直接外排掉,因为液氨是重大危险化学品,此种方案增加了危险源,且增加了氨泄漏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从安全、节能、稳定运行角度出发,对现有设备和工艺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氨液分离器中无液氨残留,从而防止液氨被夹带进入冷冻压缩机,保障了冷冻压缩机安全、稳定的运行,同时氨液分离中的液氨介质直接进入过冷器对二氧化碳产品进行再降温,降低了制冷系统运行成本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包括氨液分离器本体,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Ⅰ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Ⅱ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本体底部通过输送管路Ⅲ与二氧化碳过冷器连通,经过输送管路Ⅰ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输送管路Ⅲ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的液氨体积流量的结构。
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本体底部的高度位置设置为高于二氧化碳过冷器的过冷器顶部的高度位置的结构。
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氨液分离器本体侧面靠近本体底部位置通过输送管路Ⅰ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侧面靠近本体顶部位置通过输送管路Ⅱ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连通。
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氨液分离器本体包括氨液分离器本体Ⅰ和氨液分离器本体Ⅱ,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包括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和食品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所述的二氧化碳过冷器包括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和食品级二氧化碳过冷器。
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Ⅰ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Ⅰ与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连通,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Ⅰ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Ⅱ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Ⅰ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Ⅲ与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连通。
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Ⅰ与食品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连通,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Ⅱ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连通,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Ⅲ与食品级二氧化碳过冷器连通。
经过与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连通的输送管路Ⅰ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Ⅰ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与氨液分离器本体Ⅰ连通的输送管路Ⅲ进入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的液氨体积流量的结构。
经过与食品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连通的输送管路Ⅰ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与氨液分离器本体Ⅱ连通的输送管路Ⅲ进入食品级二氧化碳过冷器的液氨体积流量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步骤简单,能够从安全、节能、稳定运行角度出发,能够有效实现氨液分离器中无液氨残留,从而防止液氨被夹带进入冷冻压缩机,保障了冷冻压缩机安全、稳定的运行,同时氨液分离中的液氨介质直接进入过冷器对二氧化碳产品进行再降温,降低了制冷系统运行成本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方法。
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方法的处理步骤为:1)将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氨液分离器本体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Ⅰ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连通,将氨液分离器本体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Ⅱ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连通,将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本体底部通过输送管路Ⅲ与二氧化碳过冷器连通;2)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启动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输出的气氨经过输送管路Ⅰ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气氨和夹杂在气氨内的液氨在氨液分离器本体内进行分离处理;3)气氨进入输送管路Ⅱ,通过输送管路Ⅱ输送到气氨液化压缩部件内进行压缩,将气氨转化为液氨;4)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输出的气氨经过输送管路Ⅰ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后,夹杂在气氨内的液氨进入输送管路Ⅲ,通过输送管路Ⅲ输送供给二氧化碳过冷器利用,完成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
将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本体底部通过输送管路Ⅲ与二氧化碳过冷器连通时,将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本体底部的高度位置设置为高于二氧化碳过冷器的过冷器顶部的高度,便于夹杂在气氨内的液氨输送离开氨液分离器本体。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启动后进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时,将经过输送管路Ⅰ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输送管路Ⅲ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的液氨体积流量,使得气氨中夹杂的液氨能够完全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避免进入气氨液化压缩部件。
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启动后进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时,将经过与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连通的输送管路Ⅰ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Ⅰ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与氨液分离器本体Ⅰ连通的输送管路Ⅲ进入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的液氨体积流量。
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启动后进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时,将经过与食品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连通的输送管路Ⅰ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与氨液分离器本体Ⅱ连通的输送管路Ⅲ进入食品级二氧化碳过冷器的液氨体积流量。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及处理方法,通过不同输送管路,实现设备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通。这样,在确保有效对气氨进行压缩液化的情况下,避免液氨进入压缩机,保护压缩机安全,同时实现氨液分离器中收集的液氨的再利用,避免液氨排放造成污染,降低成本。经过输送管路Ⅰ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输送管路Ⅲ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的液氨体积流量的结构,这样,确保在氨液分离器中进行分离后的液氨,能够全部干净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不会存在液氨进入压缩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处理设备和方法,将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氨液分离器本体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Ⅰ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连通,将氨液分离器本体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Ⅱ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连通,将氨液分离器本体1 的本体底部通过输送管路Ⅲ与二氧化碳过冷器连通;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启动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输出的气氨经过输送管路Ⅰ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气氨和夹杂在气氨内的液氨在氨液分离器本体内进行分离处理;气氨进入输送管路Ⅱ,通过输送管路Ⅱ输送到气氨液化压缩部件内进行压缩,将气氨转化为液氨;二氧化碳制冷系统输出的气氨经过输送管路Ⅰ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后,夹杂在气氨内的液氨进入输送管路Ⅲ,通过输送管路Ⅲ输送供给二氧化碳过冷器利用,完成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本实用新型的设备和方法,结合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生产装置的工艺布置及生产线主机运行要求,在充分考虑改造后对整个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影响,从而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及其处理方法,能够从安全、节能、稳定运行角度出发,实现氨液分离器中无液氨残留,防止液氨被夹带进入冷冻压缩机,保障了冷冻压缩机安全、稳定的运行,同时氨液分离中的液氨介质直接进入过冷器对二氧化碳产品进行再降温,降低了制冷系统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氨液分离器本体;2、输送管路Ⅰ;3、二氧化碳制冷系统;4、输送管路Ⅱ;5、气氨液化压缩部件;6、输送管路Ⅲ;7、二氧化碳过冷器;8、本体底部;9、本体顶部;10、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1、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2、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3、食品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 14、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5、食品级二氧化碳过冷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包括氨液分离器本体1,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Ⅰ2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Ⅱ4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本体底部8通过输送管路Ⅲ6与二氧化碳过冷器7连通,经过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输送管路Ⅲ6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7的液氨体积流量的结构。上述结构,通过不同输送管路,实现设备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通。这样,在确保有效对气氨进行压缩液化的情况下,避免液氨进入压缩机,保护压缩机安全,同时实现氨液分离器中收集的液氨的再利用,避免液氨排放造成污染,降低成本。经过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输送管路Ⅲ6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7的液氨体积流量的结构,这样,确保在氨液分离器中进行分离后的液氨,能够全部干净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7,不会存在液氨进入压缩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处理设备和方法,将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Ⅰ2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连通,将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Ⅱ4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连通,将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本体底部8通过输送管路Ⅲ6与二氧化碳过冷器7连通;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启动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输出的气氨经过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气氨和夹杂在气氨内的液氨在氨液分离器本体1内进行分离处理;气氨进入输送管路Ⅱ4,通过输送管路Ⅱ4输送到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内进行压缩,将气氨转化为液氨;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输出的气氨经过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后,夹杂在气氨内的液氨进入输送管路Ⅲ6,通过输送管路Ⅲ6输送供给二氧化碳过冷器7利用,完成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本实用新型的设备和方法,结合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生产装置的工艺布置及生产线主机运行要求,在充分考虑改造后对整个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影响,从而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及其处理方法,能够从安全、节能、稳定运行角度出发,对现有设备和工艺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氨液分离器中无液氨残留,从而防止液氨被夹带进入冷冻压缩机,保障了冷冻压缩机安全、稳定的运行,同时氨液分离中的液氨介质直接进入过冷器对二氧化碳产品进行再降温,降低了制冷系统运行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及方法,对各个输送管路的体积流量进行计算,以确保输入量不大于输出量,从而避免液氮的积累,实现对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的保护。以下根据一种具体处理设备的参数举例。例如:根据换热器性能参数,食品级过冷器、工业级过冷器的总热负荷分别为153KW、267KW,食品级过冷器需要消耗的液氨体积流量为0.6m3/h,工业级过冷器需要的液氨体积流量为1.05m3/h。经过计算,流入氨液分离器V-2203的氨气夹带的液氨不大于0.6m3/h时,液氨能够全部进入食品级过冷器进行换热;流入对应的氨液分离器本体的氨气夹带的液氨不大于1.05m3/h时,液氨能够全部进入工业过冷器换热。根据氨液分离器技术参数和内部结构特点,为确保氨液分离中的液氨不被夹带进入冷冻压缩机,损坏压缩机部件。对应的氨液分离器的容积为2.6m3,该容器内液氨的存量不能超过1m3,对应的氨液分离器的容积为5.9m3,该容器内液氨存量不超过3m3。结合系统运行压力的影响,根据设备技术参数和工艺布置,食品级过冷器液氨进口压力为0.038MPa,进口管距离地面高度为300mm;工业级过冷器进口压力为0.038MPa,进口管距离地面高度为300mm。考虑氨液分离中液氨能够顺畅留到过冷器进行换热、管道阻力及裕量,同时考虑优化成本,将氨液分离器放到标高为6.36m平台上。在氨液分离器至过冷器液间合理布置输送液氨的输送管道。
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本体底部8的高度位置设置为高于二氧化碳过冷器7的过冷器顶部的高度位置的结构。通过结构改进,能够确保氨液分离器本体1收集的液氨可靠持续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7,不会在氨液分离器本体1中大量堆积,避免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工作时将液氨吸进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内损坏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
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靠近本体底部8位置通过输送管路Ⅰ2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 1侧面靠近本体顶部9位置通过输送管路Ⅱ4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连通。上述结构,可靠实现各部件的连接和配置。
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包括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和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包括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2和食品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3,所述的二氧化碳过冷器 7包括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4和食品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5。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Ⅰ2与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2连通,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Ⅱ4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Ⅲ6 与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4连通。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Ⅰ2与食品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3连通,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Ⅱ4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连通,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Ⅲ6与食品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4连通。本实用新型的设备中,经过与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2连通的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与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连通的输送管路Ⅲ6进入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4的液氨体积流量的结构。经过与食品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3连通的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与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连通的输送管路Ⅲ6进入食品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5的液氨体积流量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步骤简单,能够从安全、节能、稳定运行角度出发,能够有效实现氨液分离器中无液氨残留,从而防止液氨被夹带进入冷冻压缩机,保障了冷冻压缩机安全、稳定的运行,同时氨液分离中的液氨介质直接进入过冷器对二氧化碳产品进行再降温,降低了制冷系统运行成本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方法。
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方法的处理步骤为:1)将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Ⅰ2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连通,将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Ⅱ4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连通,将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本体底部8通过输送管路Ⅲ6与二氧化碳过冷器7连通;2)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启动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输出的气氨经过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气氨和夹杂在气氨内的液氨在氨液分离器本体1内进行分离处理;3)气氨进入输送管路Ⅱ4,通过输送管路Ⅱ4输送到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内进行压缩,将气氨转化为液氨;4)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 输出的气氨经过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后,夹杂在气氨内的液氨进入输送管路Ⅲ6,通过输送管路Ⅲ6输送供给二氧化碳过冷器7利用,完成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
将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本体底部8通过输送管路Ⅲ6与二氧化碳过冷器7连通时,将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本体底部8的高度位置设置为高于二氧化碳过冷器7的过冷器顶部的高度,便于夹杂在气氨内的液氨输送离开氨液分离器本体1。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启动后进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时,将经过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输送管路Ⅲ6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7的液氨体积流量,使得气氨中夹杂的液氨能够完全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7,避免进入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
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启动后进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时,将经过与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2连通的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与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连通的输送管路Ⅲ6进入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4的液氨体积流量。
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启动后进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时,将经过与食品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3连通的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与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连通的输送管路Ⅲ6进入食品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5的液氨体积流量。
本实用新型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及其处理方法,是在现有工艺及设备结构的基础上,考虑长期主机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对氨液分离器的工艺布置及相应管道进行优化改造,主要目的是尽可能的排出氨液分离器中的液氨,液氨不能在液氨分离器中过量存在,同时降低了液氨循环量,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包括氨液分离器本体(1),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Ⅰ(2)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通过输送管路Ⅱ(4)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本体底部(8)通过输送管路Ⅲ(6)与二氧化碳过冷器(7)连通,经过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输送管路Ⅲ(6)进入二氧化碳过冷器(7)的液氨体积流量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本体底部(8)的高度位置设置为高于二氧化碳过冷器(7)的过冷器顶部的高度位置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靠近本体底部(8)位置通过输送管路Ⅰ(2)与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1)侧面靠近本体顶部(9)位置通过输送管路Ⅱ(4)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包括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和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3)包括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2)和食品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3),所述的二氧化碳过冷器(7)包括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4)和食品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Ⅰ(2)与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2)连通,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Ⅱ(4)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连通,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Ⅲ(6)与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4)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Ⅰ(2)与食品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3)连通,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Ⅱ(4)与气氨液化压缩部件(5)连通,所述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Ⅱ(11)通过一根输送管路Ⅲ(6)与食品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5)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经过与工业级二氧化碳制冷系统(12)连通的输送管路Ⅰ(2)进入氨液分离器本体(1)的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的液氨体积流量设置为不大于经过与氨液分离器本体Ⅰ(10)连通的输送管路Ⅲ(6)进入工业级二氧化碳过冷器(14)的液氨体积流量的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02026.3U CN209857443U (zh) | 2018-12-14 | 2018-12-14 |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102026.3U CN209857443U (zh) | 2018-12-14 | 2018-12-14 |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57443U true CN209857443U (zh) | 2019-12-27 |
Family
ID=68928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102026.3U Active CN209857443U (zh) | 2018-12-14 | 2018-12-14 |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5744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39645A (zh) * | 2018-12-14 | 2019-03-29 |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 |
-
2018
- 2018-12-14 CN CN201822102026.3U patent/CN20985744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39645A (zh) * | 2018-12-14 | 2019-03-29 |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61680B (zh) |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792114B (zh) | Bog再液化工艺及其再液化回收系统 | |
CN113499662B (zh) | 全正压条件下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处理装置及气体回收系统 | |
CN209857443U (zh) |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氨液分离处理设备 | |
CN104613312B (zh) | 处理bog成套设备及采用该设备处理bog的方法 | |
CN112177882A (zh) | 一种与lng系统耦合的液态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及方法 | |
CN109084527B (zh) | 笑气精馏提纯装置以及笑气精馏方法 | |
CN208593831U (zh) | 小本体聚丙烯氮气循环气力输送系统 | |
CN104482396B (zh) | 一种具有储冷功能的bog回收系统 | |
CN216769866U (zh) | 变频机组冻干仓制冷系统 | |
CN106123487A (zh) | 一种由氖氦混合气生产纯氖的装置及其方法 | |
CN103673505A (zh) | 一种led生产中排放废氨气现场回收再利用的方法 | |
CN216591080U (zh) | 氢气增压输出系统 | |
CN204477687U (zh) | 处理bog成套设备 | |
CN114719484A (zh) | 氨冷冻系统 | |
CN210495761U (zh) | 一种铝箔生产用热处理炉油气回收系统 | |
CN112556312A (zh) | 蒸汽驱动空气分离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蒸汽t级利用系统 | |
CN113531386A (zh) | 一种放空天然气车载收集系统及方法 | |
CN109737691B (zh) | 一种钢铁企业空气分离系统 | |
CN207439003U (zh) | 一种低温冷能回收装置及供气系统 | |
CN211513970U (zh) | 一种四氯化硅尾气直冷回收装置 | |
CN208108614U (zh) | 一种用于乙烷液化的压力能回收系统 | |
CN102353232A (zh) | 一种丙烷蒸发气和丁烷蒸发气的液化系统和液化方法 | |
CN206754810U (zh) | 真空吸油装置 | |
CN110715506A (zh) | 一种制氧用压缩预冷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