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57300U - 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57300U
CN209857300U CN201920696931.8U CN201920696931U CN209857300U CN 209857300 U CN209857300 U CN 209857300U CN 201920696931 U CN201920696931 U CN 201920696931U CN 209857300 U CN209857300 U CN 2098573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supply
heat
cold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9693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静静
李建标
胡永锋
江婷
张瑞寒
余莉
刘广宇
邓亚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dian Distributed Energy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dian Distributed Energy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dian Distributed Energy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 Ltd, China Huadia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dian Distributed Energy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9693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573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573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573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包括余热吸收式装置、燃气发电装置、冷却塔、蓄冷装置、供冷装置、蓄热装置和生活水箱,燃气发电装置通过第一循环管组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通,冷却塔通过第二循环管组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通,冷却塔还通过第三循环管组与集成式换热器顺序连通,通过供冷母管与蓄冷装置和供冷装置连通,蓄冷装置和供冷装置均通过供冷管组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通,蓄热装置和供热装置均通过供热管组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通,生活水箱通过换热装置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为带具有供冷需求的建筑持续供冷,无需消耗大量电能,能够避免大量高品位电能的消耗。

Description

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属于楼宇供冷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大型商业建筑及公共事业建筑的传统供能方式或分布式三联供系统,通常仅考虑满足冬季供暖、夏季供冷的需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中需要配置数据机房或对于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夏季需要空调制冷以外,冬季及春秋季有供冷需求楼宇型建筑或建筑群也越来越多。而传统方式一般通过消耗大量的电能来制冷,而采用电制冷的方式会浪费掉大量高品位的能量,造成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能够为具有供冷需求的建筑持续供冷,无需消耗大量电能,能够避免大量高品位电能的消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包括余热吸收式装置、燃气发电装置、冷却塔、蓄冷装置、供冷装置、蓄热装置和生活水箱,燃气发电装置通过第一循环管组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通,所述冷却塔通过第二循环管组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通,所述蓄冷装置和供冷装置均通过供冷管组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通,蓄热装置和供热装置均通过供热管组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通,所述生活水箱通过换热装置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燃气发电装置还通过烟道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
前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中,所述第一循环管组包括a水管、b水管、设置于a水管上的V1阀门和设置于b水管上的V2阀门,所述a水管的一端口与燃气发电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a水管的另一端口与余热吸收式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b水管的一端口与燃气发电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b水管的另一端口与余热吸收式装置的出水口连接。
前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中,所述第二循环管组包括c水管、d水管、设置于c水管上的V3阀门和设置于d水管上的V4阀门,c水管的一端与冷却塔的进水口连接,所述c水管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所述d水管的一端与冷却塔的出水口连接,d水管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
前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中,所述供热管组包括第一供热管、第二供热管、设置于第一供热管上的V5阀门和设置于第二供热管上的V6阀门、第三供热管、第四供热管、设置于第三供热管上的V7阀门和设置于第四供热管上的V8阀门,所述第一供热管和第二供热管的一端口均与供热母管及蓄热装置连接,第一供热管和第二供热管的另一端口均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所述第三供热管的一端口连接于所述供热母管上,所述第三供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供热装置连接;所述第四供热管的一端口连接于所述供热母管上,所述第四供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供热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供冷装置是指为用户可以通过换热获得冷能(或冷风)的装置,可以是空调末端装置或其他设备,供热装置是指用户可以通过换热获得热能(或暖风)的装置,也可以是空调末端装置或其它设备。
前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中,所述供冷管组包括第一供冷管、第二供冷管、第三供冷管、第四供冷管、设置于第一供冷管上的V9阀门、设置于第二供冷管上的V10阀门、设置于第三供冷管上的V11阀门和设置于第四供冷管上的V12阀门,所述第一供冷管的一端口与蓄冷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供冷管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所述第二供冷管的一端与供冷母管及蓄冷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供冷管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所述第三供冷管的一端与所述供冷母管连通,第三供冷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供冷装置连接;所述第四供冷管的一端与供冷母管连通,所述第四供冷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供冷装置连接。
前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中,换热装置包括一级换热器和二级换热器,一级换热器与余热吸收式装置连接,一级换热器与二级换热器连接,二级换热器与生活水箱连接,二级换热器还与燃气发电装置连接,二级换热器还与蓄热装置连接。
前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中,还包括集成式换热器和第三循环管组,冷却塔通过第三循环管组与供冷管组连接,集成式换热器设置于第三循环管组上。
前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中,所述第三循环管组包括e水管、f水管、设置于e水管上的V13阀门和设置于f水管上的V14阀门,所述e水管和f水管的一端均与集成式换热器连接,所述e水管的另一端口与c水管连通,所述f水管的另一端口与d水管连通,e水管和f水管的另一端均与供冷母管连接。从而实现冷却塔与供冷母管及蓄冷装置之间的连接,使得冷却塔所排冷水不仅可以直接供给冷用户,还可以暂存在蓄冷装置中起到削峰填谷的效果。
前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中,所述燃气发电装置为燃气内燃机、微小型燃气轮机或燃料电池。
前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中,所述余热吸收式装置为烟气热水型吸收式机组、烟气热水补燃型吸收式机组、烟气型吸收式机组或烟气补燃型吸收式机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冷却塔将空气中的自然冷量转化为可利用的冷能,从而能够利用转化冷能全年不间断为具有供冷需求的楼宇型建筑或建筑群持续供冷,同时配置有蓄冷装置和蓄热装置,可减少或替代传统的调峰机组设备;无需消耗大量电能,能够避免大量高品位电能的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余热吸收式装置,2-燃气发电装置,3-冷却塔,4-蓄冷装置,5-供冷装置,6-蓄热装置,7-生活水箱,8-第一循环管组,9-第二循环管组,10-供冷管组,11-供热管组,12-换热装置,13-a水管,14-b水管,15-V1阀门,16-V2阀门,17-c水管,18-d水管,19-第一供热管,20-第二供热管,21-第一供冷管,22-第二供冷管,23-第四供热管,24-第三供冷管,25-第四供冷管,26-一级换热器,27-二级换热器,28-集成式换热器,29-供热装置,30-第三供热管,31-烟道,32-第五供热管,33-A三通阀,34-第三循环管组,35-e水管,36-f水管,37-B三通阀,38-供热母管,39-供冷母管。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包括余热吸收式装置1、燃气发电装置2、冷却塔3、蓄冷装置4、供冷装置5、蓄热装置6和生活水箱7,燃气发电装置2通过第一循环管组8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冷却塔3通过第二循环管组9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蓄冷装置4和供冷装置5均通过供冷管组10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蓄热装置6和供热装置29均通过供热管组11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生活水箱7通过换热装置12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燃气发电装置2还通过烟道31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本例中,燃气发电装置2为微小型燃气轮机,余热吸收式装置1为烟气热水型吸收式机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包括余热吸收式装置1、燃气发电装置2、冷却塔3、蓄冷装置4、供冷装置5、蓄热装置6和生活水箱7,燃气发电装置2通过第一循环管组8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冷却塔3通过第二循环管组9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蓄冷装置4和供冷装置5均通过供冷管组10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蓄热装置6和供热装置29均通过供热管组11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生活水箱7通过换热装置12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燃气发电装置2还通过烟道31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具体的,第一循环管组8包括a水管13、b水管14、设置于a水管13上的V1阀门15和设置于b水管14上的V2阀门16,a水管13的一端口与燃气发电装置2的出水口连接,a水管13的另一端口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的进水口连接,b水管14的一端口与燃气发电装置2的进水口连接,b水管14的另一端口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的出水口连接。具体的,第二循环管组9包括c水管17、d水管18、设置于c水管17上的V3阀门和设置于d水管18上的V4阀门,c水管17的一端与冷却塔3的进水口连接,c水管17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d水管18的一端与冷却塔3的出水口连接,d水管18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具体的,供热管组11包括第一供热管19、第二供热管20、设置于第一供热管19上的V5阀门和设置于第二供热管20上的V6阀门、第三供热管30、第四供热管23、设置于第三供热管30上的V7阀门和设置于第四供热管23上的V8阀门,第一供热管19和第二供热管20的一端口均与供热母管38及蓄热装置6连接,第一供热管19和第二供热管20的另一端口均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第三供热管30的一端口连接于供热母管38上,第三供热管30的另一端与供热装置29连接;第四供热管23的一端口连接于供热母管38上,第四供热管23的另一端与供热装置29连接。本例中,燃气发电装置2为燃料电池,余热吸收式装置1为烟气热水补燃型吸收式机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包括余热吸收式装置1、燃气发电装置2、冷却塔3、蓄冷装置4、供冷装置5、蓄热装置6和生活水箱7,燃气发电装置2通过第一循环管组8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冷却塔3通过第二循环管组9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蓄冷装置4和供冷装置5均通过供冷管组10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蓄热装置6和供热装置29均通过供热管组11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生活水箱7通过换热装置12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燃气发电装置2还通过烟道31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具体的,第一循环管组8包括a水管13、b水管14、设置于a水管13上的V1阀门15和设置于b水管14上的V2阀门16,a水管13的一端口与燃气发电装置2的出水口连接,a水管13的另一端口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的进水口连接,b水管14的一端口与燃气发电装置2的进水口连接,b水管14的另一端口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的出水口连接。具体的,第二循环管组9包括c水管17、d水管18、设置于c水管17上的V3阀门和设置于d水管18上的V4阀门,c水管17的一端与冷却塔3的进水口连接,c水管17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d水管18的一端与冷却塔3的出水口连接,d水管18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具体的,供热管组11包括第一供热管19、第二供热管20、设置于第一供热管19上的V5阀门和设置于第二供热管20上的V6阀门、第三供热管30、第四供热管23、设置于第三供热管30上的V7阀门和设置于第四供热管23上的V8阀门,第一供热管19和第二供热管20的一端口均与供热母管38及蓄热装置6连接,第一供热管19和第二供热管20的另一端口均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第三供热管30的一端口连接于供热母管38上,第三供热管30的另一端与供热装置29连接;第四供热管23的一端口连接于供热母管38上,第四供热管23的另一端与供热装置29连接。具体的,供冷管组10包括第一供冷管21、第二供冷管22、第三供冷管24、第四供冷管25、设置于第一供冷管21上的V9阀门、设置于第二供冷管22上的V10阀门、设置于第三供冷管24上的V11阀门和设置于第四供冷管25上的V12阀门,第一供冷管21的一端口与蓄冷装置4的进水口连接,第一供冷管21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第二供冷管22的一端与供冷母管39及蓄冷装置4的出水口连接,第二供冷管22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第三供冷管24的一端与供冷母管39连通,第三供冷管24的另一端与供冷装置5连接;第四供冷管25的一端与供冷母管39连通,第四供冷管25的另一端与所述供冷装置5连接。具体的,换热装置12包括一级换热器26和二级换热器27,一级换热器26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一级换热器26与二级换热器27连接,二级换热器27与生活水箱7连接,二级换热器27还与燃气发电装置2连接。本例中,燃气发电装置2为燃气内燃机,余热吸收式装置1为烟气型吸收式机组。燃气发电装置2经A三通阀33与烟囱连接。由燃气发电装置2排出的烟气通过A三通阀33转换可直接将烟气排入大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包括余热吸收式装置1、燃气发电装置2、冷却塔3、蓄冷装置4、供冷装置5、蓄热装置6和生活水箱7,燃气发电装置2通过第一循环管组8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冷却塔3通过第二循环管组9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蓄冷装置4和供冷装置5均通过供冷管组10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蓄热装置6和供热装置29均通过供热管组11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生活水箱7通过换热装置12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燃气发电装置2还通过烟道31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烟道31上设置有A三通阀33。燃气发电装置2排出的高温烟气通过A三通阀33进入余热吸收式装置1。通切换A三通阀33使得由燃气发电装置2排出的高温烟气能够被输送至余热吸收式装置1中,也能够被直接通过烟囱排出。
具体的,第一循环管组8包括a水管13、b水管14、设置于a水管13上的V1阀门15和设置于b水管14上的V2阀门16,a水管13的一端口与燃气发电装置2的出水口连接,a水管13的另一端口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的进水口连接,b水管14的一端口与燃气发电装置2的进水口连接,b水管14的另一端口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的出水口连接。具体的,第二循环管组9包括c水管17、d水管18、设置于c水管17上的V3阀门和设置于d水管18上的V4阀门,c水管17的一端与冷却塔3的进水口连接,c水管17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d水管18的一端与冷却塔3的出水口连接,d水管18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具体的,供热管组11包括第一供热管19、第二供热管20、设置于第一供热管19上的V5阀门和设置于第二供热管20上的V6阀门、第三供热管30、第四供热管23、设置于第三供热管30上的V7阀门和设置于第四供热管23上的V8阀门,第一供热管19和第二供热管20的一端口均与供热母管38及蓄热装置6连接,第一供热管19和第二供热管20的另一端口均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第三供热管30的一端口连接于供热母管38上,第三供热管30的另一端与供热装置29连接;第四供热管23的一端口连接于第二供热管20上,第四供热管23的另一端与供热装置29连接。具体的,供冷管组10包括第一供冷管21、第二供冷管22、第三供冷管24、第四供冷管25、设置于第一供冷管21上的V9阀门、设置于第二供冷管上的V10阀门、设置于第三供冷管24上的V11阀门和设置于第四供冷管25上的V12阀门,第一供冷管21的一端口与蓄冷装置4的进水口连接,第一供冷管21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第二供冷管22的一端与供冷母管39及蓄冷装置4的出水口连接,第二供冷管22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第三供冷管24的一端与供冷母管39连通,第三供冷管24的另一端与供冷装置5连接;第四供冷管25的一端与供冷母管39连通,第四供冷管25的另一端与所述供冷装置5连接。具体的,换热装置12包括一级换热器26和二级换热器27,余热吸收式装置1通过排烟管道依次与一级换热器26和二级换热器26连接,二级换热器27与生活水箱7连接,二级换热器27还通过烟道31与燃气发电装置2连接,二级换热器26通过第五供热管32与蓄热装置6连接,一级换热器26通过三通阀及管道与第五供热管32连通,一级换热器26还通过三通阀及管道与生活水箱连通。进一步的,还包括集成式换热器28和第三循环管组34,冷却塔3通过第三循环管组34与供冷管组10连接,所述集成式换热器28设置于第三循环管组34上,使得冷却塔3通过第三循环管组34与集成式换热器28顺序连通,具体的,第三循环管组34包括e水管35、f水管36、设置于e水管35上的V13阀门和设置于f水管36上的V14阀门,所述e水管35和f水管36的一端均与集成式换热器28连接,所述e水管35的另一端口与c水管17连通,所述f水管36的另一端口与d水管18连通,e水管35和f水管36的另一端均与供冷母管39连接。本例中,燃气发电装置2为燃气内燃机。余热吸收式装置1为烟气补燃型吸收式机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燃气发电装置2发电后,由燃气发电装置2排出的高温烟气经A三通阀33进入余热吸收式装置1,由燃气发电装置2排出的高温缸套水通过a水管13进入余热吸收式装置1,由余热吸收式装置1排出的烟气依次通过一级换热器26和二级换热器27置换出采暖用热水及生活热水供给热用户,由余热吸收式装置1排出的烟气经一级换热器26和二级换热器27两级换热后,烟气温度可以降到50℃以下;
因燃气发电装置2通过A三通阀33与烟囱连接,所以当燃气发电装置2单独运行或余热吸收式装置1发生故障时,由燃气发电装置2排出的高温烟气通过A三通阀33的转换可直接将高温烟气排入大气,以实现燃气发电装置2的单独运行或者避免高温烟气进入故障的余热吸收式装置1。
在夏季运行时,关闭V5阀门、V6阀门、V13阀门及V14阀门,其它阀门开启,从而本实用新型既可以为冷用户供冷,又可以为生活热水用户供热水,具体过程为:燃气发电装置1发电后所排出的高温烟气通过烟道31进入余热吸收式装置1,燃气发电装置1所排的高温缸套水通过a水管进入余热吸收式装置1,余热吸收式装置1利用热源(进入余热吸收式装置1内的高温烟气及高温缸套水)产生冷水,该冷水经阀门V9通过第一供冷管21和供冷母管39输送至供冷装置5,从而通过供冷装置5为用户端供冷。当夜间冷负荷需求较小时,通过蓄冷装置4储存余热吸收式装置1产生的冷水,被储存在蓄冷装置4中的冷水在白天用能高峰进行释冷,从而起到削峰填谷的效果。余热吸收式装置1可以通过冷却塔3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级换热器26和二级换热器27对余热吸收式装置1的所排烟气进行深度利用,一级换热器26通过切换B三通阀37排出的热水与二级换热器27排出的热水混合,混合后的热水被送至生活水箱7储存,然后供给生活热水用户使用。
冬季运行时,关闭V3阀门、V4阀门、V9阀门和V10阀门,其它阀门开启,本实用新型可以同时为用户提供制冷、供暖及生活热水三种能源,具体过程为:
冬季供暖热水有两处来源,一是由余热吸收式装置1利用燃气发电装置2所排高温烟气及高温缸套水而产生的热水,该热水经阀门V5通过第一供热管19输送至供热装置29;二是由余热吸收式装置1排出的烟气通过一级换热器26换热而得的热水,该热水通过切换B三通阀37与二级换热器27排出的热水混合后被输送至生活水箱7储存以供使用,一级换热器26所排烟气(温度80℃~90℃)继续通过二级换热器27换热后产生50℃的热水,进入生活水箱7储存以供使用。
当夜间热负荷需求较小时,由余热吸收式装置1排出的热水经供热管组11的第一供热管19和供热母管38被输送至蓄热装置6中存储,而由一级换热器26排出的热水则通过B三通阀33经第五供热管32被输送至蓄热装置6中存储,被存储在蓄热装置6中的热水在白天用能高峰进行释能,起到削峰填谷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冬季供冷过程为:由于冬季室外环境温度低,系统利用空气中的自然冷量通过冷却塔3来冷却第二循环管组9中的冷水,冷水通过第三循环管组34与集成式换热器28换热后进入供冷母管39,冷水经第三循环管组34的e水管35通过集成式换热器28换热后再经第三供冷管24输送至用户端的供冷装置5,当冷负荷较小时通过阀门V15进入蓄冷装置4储存,以实现全年不间断为建筑供冷的功能,相对于传统的电制冷大大节省了电能消耗,提高了系统节能率。
本实用新型蓄热装置6和蓄冷装置4的设置可以减少供热设备、供冷设备的配置容量,根据蓄热装置6和蓄冷装置4的容量大小,可使供冷、供热设备投资降低15%~30%。如常规供热设备有燃气锅炉、直燃机、热泵等,本实用新型通过配置蓄热装置6可以替代常规供热设备的功能。蓄热装置6可以在用热低峰时段进行蓄热,在用热高峰时段释放热量,从而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同理蓄冷装置4。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传统的楼宇型分布式供能系统适用范围更广,不仅能够满足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全年为建筑提供制冷,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供能系统节能率10%以上,提高建筑节能率5%以上,通过配置蓄冷装置4和蓄热装置6及采用补燃型的余热吸收式装置1,减少或可直接替代传统的调峰设备,减少了投资及占地面积,达到了较好的节能环保效益。

Claims (10)

1.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余热吸收式装置(1)、燃气发电装置(2)、冷却塔(3)、蓄冷装置(4)、供冷装置(5)、蓄热装置(6)和生活水箱(7),所述燃气发电装置(2)通过第一循环管组(8)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所述冷却塔(3)通过第二循环管组(9)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所述蓄冷装置(4)和供冷装置(5)均通过供冷管组(10)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所述蓄热装置(6)和供热装置(29)均通过供热管组(11)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通,所述生活水箱(7)通过换热装置(12)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所述燃气发电装置(2)还通过烟道(31)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管组(8)包括a水管(13)、b水管(14)、设置于a水管(13)上的V1阀门(15)和设置于b水管(14)上的V2阀门(16),所述a水管(13)的一端口与燃气发电装置(2)的出水口连接,所述a水管(13)的另一端口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b水管(14)的一端口与燃气发电装置(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b水管(14)的另一端口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的出水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管组(9)包括c水管(17)、d水管(18)、设置于c水管(17)上的V3阀门和设置于d水管(18)上的V4阀门,所述c水管(17)的一端与冷却塔(3)的进水口连接,所述c水管(17)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所述d水管(18)的一端与冷却塔(3)的出水口连接,所述d水管(18)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管组(11)包括第一供热管(19)、第二供热管(20)、设置于第一供热管(19)上的V5阀门和设置于第二供热管(20)上的V6阀门、第三供热管(30)、第四供热管(23)、设置于第三供热管(30)上的V7阀门和设置于第四供热管(23)上的V8阀门,所述第一供热管(19)和第二供热管(20)的一端口均与供热母管(38)及蓄热装置(6)连接,所述第一供热管(19)和第二供热管(20)的另一端口均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所述第三供热管(30)的一端口连接于所述供热母管(38)上,所述第三供热管(30)的另一端与所述供热装置(29)连接;所述第四供热管(23)的一端口连接于所述供热母管(38)上,所述第四供热管(23)的另一端与所述供热装置(29)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冷管组(10)包括第一供冷管(21)、第二供冷管(22)、第三供冷管(24)、第四供冷管(25)、设置于第一供冷管(21)上的V9阀门、设置于第二供冷管上的V10阀门、设置于第三供冷管(24)上的V11阀门和设置于第四供冷管(25)上的V12阀门,所述第一供冷管(21)的一端口与蓄冷装置(4)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一供冷管(21)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所述第二供冷管(22)的一端与供冷母管(39)及蓄冷装置(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第二供冷管(22)的另一端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所述第三供冷管(24)的一端与所述供冷母管(39)连通,第三供冷管(24)的另一端与所述供冷装置(5)连接;所述第四供冷管(25)的一端与供冷母管(39)连通,所述第四供冷管(25)的另一端与所述供冷装置(5)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12)包括一级换热器(26)和二级换热器(27),所述一级换热器(26)与余热吸收式装置(1)连接,所述一级换热器(26)与二级换热器(27)连接,所述二级换热器(27)与生活水箱(7)连接,所述二级换热器(27)还与燃气发电装置(2)连接,所述二级换热器(27)还与蓄热装置(6)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成式换热器(28)和第三循环管组(34),所述冷却塔(3)通过第三循环管组(34)与供冷管组(10)连接,所述集成式换热器(28)设置于第三循环管组(34)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循环管组(34)包括e水管(35)、f水管(36)、设置于e水管(35)上的V13阀门和设置于f水管(36)上的V14阀门,所述e水管(35)和f水管(36)的一端均与集成式换热器(28)连接,所述e水管(35)的另一端口与c水管(17)连通,所述f水管(36)的另一端口与d水管(18)连通,e水管(35)和f水管(36)的另一端均与供冷母管(39)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发电装置(2)为燃气内燃机、微小型燃气轮机或燃料电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吸收式装置(1)为烟气热水型吸收式机组、烟气热水补燃型吸收式机组、烟气型吸收式机组或烟气补燃型吸收式机组。
CN201920696931.8U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 Active CN2098573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96931.8U CN209857300U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96931.8U CN209857300U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57300U true CN209857300U (zh) 2019-12-27

Family

ID=68941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96931.8U Active CN209857300U (zh) 2019-05-15 2019-05-15 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5730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98574A (zh) * 2020-08-25 2020-11-27 广州天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商业综合体空调能源回收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98574A (zh) * 2020-08-25 2020-11-27 广州天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商业综合体空调能源回收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01326B2 (en) Electric power peak-shaving and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waste heat recovery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2398164B (zh) 含共享储能系统的微能源网群优化运行及成本分配方法
CN108224535B (zh) 一种火电厂热电联产与压缩空气储能互补集成系统
CN201740299U (zh) 一种组合热源换热器型高温热泵
CN112072211A (zh) 一种分散式大规模电池储能热管理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2345910B (zh) 一种间接蓄冷的水蓄冷空调系统
CN209857300U (zh) 一种带冷却塔间接供能的楼宇型高效节能多联供系统
TW202113281A (zh) 相變蓄冷應急供冷系統
CN212461827U (zh) 一种分散式大规模电池储能热管理系统
CN211060221U (zh) 集中供热大温差集中组合式梯级换热隔压站
CN209213967U (zh) 一种基于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的区域能源供应系统
CN201772579U (zh) 一种间接蓄冷的水蓄冷空调装置
CN214701335U (zh) 一种水源热泵和燃气锅炉耦合的多能互补集中供能站
CN115507405A (zh) 一种区域能源系统及运行方式
CN212930170U (zh) 一种楼宇型冷热电联供系统
CN213955682U (zh) 一种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地源热泵供能装置
CN213066627U (zh) 一种以燃气为核心的联合能源供冷供热系统
CN205593216U (zh) 一种基于内燃机的集中冷热源空调系统
CN211176995U (zh) 集中供热大温差集中组合式梯级换热机组
CN109282456B (zh) 放冷可分散控制独立运行的大型集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2963989A (zh) 一种水源热泵和燃气锅炉耦合的多能互补集中供能站
CN216080017U (zh) 一种混合余热资源利用的储能电站能源系统
CN212204813U (zh) 一种商场内区冷却塔供冷和冷水机组供冷联合空调系统
CN110748939A (zh) 集中供热大温差集中组合式梯级换热隔压站
CN206176613U (zh) 一种以热水和电能为驱动的空调供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