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46272U - 一种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46272U CN209846272U CN201920561155.0U CN201920561155U CN209846272U CN 209846272 U CN209846272 U CN 209846272U CN 201920561155 U CN201920561155 U CN 201920561155U CN 209846272 U CN209846272 U CN 2098462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bric
- upper layer
- line
- weaving
- layer fab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一种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包括下层织物、设置在所述下层织物一侧的第一上层织物、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层织物一侧的第二上层织物、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的织线。所述下层织物包括上表面、以及织线连接处。所述第二上层织物包括交迭处。所述第一上层织物连接在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上层织物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之间。所述第二上层织物局部连接在所述上表面,其他部分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彼此相迭接触形成交迭处。所述织线穿设于所述织线连接处,以使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被所述织线固定。该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结构稳定,且具有弹性张力强化功能,同时产生3D立体悬浮的视觉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面料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在鞋面制造过程中,为了增加鞋面的张力与弹性,一般常将复合结构应用于鞋面上,而传统的复合结构中,其上层与下层之间的贴合通常系透过涂抹热熔胶或黏着剂,然后再利用热压作用处理,致使上层与下层紧密贴合。然而,当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接触面积过小时或者遇到弯折状之连结时,使用热熔胶或黏着剂的贴合效果往往不足,其容易受外力或表面变形而导致上下层分离,无法满足鞋面的需求。另外,在立体复合结构上,其因层与层之间的交错堆栈处而造成接触面积会更小,若只使用热熔胶或黏着剂,容易导致接合处产生脱落现象,进而缩短立体复合结构的使用寿命及破坏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面料稳固性好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以满足工业需求。
一种所述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包括一个下层织物、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下层织物一侧的第一上层织物、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层织物一侧的第二上层织物、以及至少一个穿设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的织线。所述下层织物包括一个上表面、以及至少一个织线连接处。所述第二上层织物包括至少一个交迭处。所述第一上层织物连接在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上层织物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之间。所述第二上层织物局部连接在所述上表面,其他部分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彼此相迭接触形成交迭处,且所述交迭处与所述织线连接处的位置不同。所述织线穿设于所述织线连接处,以使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被所述织线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织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线宽的一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层织物、所述第二上层织物的外表层皆由可塑性高分子弹性纤维制成,其可塑性高分子弹性纤维为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弹性纤维、聚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织线包括一个第一织线连接段、一个第二织线连接段,其第一织线连接段与所述第二织线连接段依据所述织线连接处分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织线连接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织线连接段延伸方向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织线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层织物的第一织线,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的第二织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皆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织线连接处,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皆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织线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的宽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织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线宽的一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通过所述织线将所述第一上层织物、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下层织物固定。所述第一上层织物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之间,所述织线穿设于所述织线连接处,以使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被所述织线固定,且所述第一上层织物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之间,从而将所述第一上层织物的位置得到了固定,且所述第一上层织物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之间,所述第二上层织物局部连接在所述上表面,其他部分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彼此相迭接触形成交迭处,其中第二上层织物在交迭处形成悬浮状,从而整个材料产生局部悬浮以及局部复合固定结构,又达到了弹性张力强化功能,同时产生3D立体悬浮的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第一实施例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的结构示意图,由于本实用新型结构复杂,故采用简单示意的方式绘图。所述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包括一个下层织物100、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下层织物100一侧的第一上层织物200、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一侧的第二上层织物300、以及至少一个穿设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与所述下层织物100的织线400。所述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功能模块,如组装组件等等,其应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技术,在此不再一一详细说明。
所述下层织物100包括一个上表面110、以及至少一个织线连接处120。所述上表面110可为平面或弧面,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所述下层织物100。其所述上表面110连接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
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连接在所述上表面110,且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呈长条状。而且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与所述下层织物100之间。
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包括至少一个交迭处310,一个设置于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上层织物200之间的悬浮段320。其由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搭设在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上,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彼此相迭接触形成交迭处310,也就是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局部连接在所述上表面110,其他部分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彼此相迭接触形成交迭处310,且所述交迭处310与所述织线连接处120的位置不同,所述织线400穿设于所述织线连接处120,以使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与所述下层织物100被所述织线400固定。另外,所述悬浮段320与所述下层织物100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局部形成悬浮状。也就是说,第一上层织物200及第二上层织物300因彼此交错堆栈而造成上方织物呈悬浮状。另外,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的外表层皆由可塑性高分子弹性纤维制成,其可塑性高分子弹性纤维为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弹性纤维、聚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制成。在加工过程中,第一上层织物200及第二上层织物300会经过热压作用处理,且在热压温度于130度至160度,以及热压时间于20秒至30秒的条件下,第一上层织物200及第二上层织物300会出现3D成型及成膜的效果,致使第一上层织物200及第二上层织物300均会与下层织物100之上表面110产生黏合。此外,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的颜色可相同或相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的颜色不同,增加色彩与视觉之丰富感及变化性。
所述织线400穿设于第二上层织物300与下层织物100之织线连接处120,致使第二上层织物300与下层织物100被织线400固定。而且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的宽度相同,所述织线400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线宽的一半,从而利用所述织线400实现绳绣固定的技术。其所述织线400包括一个第一织线连接段410、一个第二织线连接段420,其第一织线连接段410与所述第二织线连接段420依据所述织线连接处120分开,且所述第一织线连接段41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织线连接段420延伸方向不同。换句话说,第二上层织物300在织线连接处120形成折角状或弯曲状,而在织线连接处120利用织线400之绳绣固定技术可大幅增强上下层织物彼此的连结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织线连接处可位于第二上层织物300的直线段而非弯曲段,不以上述揭露为限。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下层织物100、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以及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通过所述织线400的绳绣技术和热压处理,使材料产生局部悬浮结构以及局部复合固定结构,又达到弹性及张力强化之功能,同时能产生3D立体悬浮之视觉效果。
如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的结合示意图。其包括一个下层织物100a、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下层织物100a一侧的第一上层织物200a、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a一侧的第二上层织物300a、以及至少一个穿设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a与所述下层织物100a的织线400a。其中所述下层织物100a、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a、以及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a均与第一实施例中的下层织物100、第一上层织物200、第二上层织物30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织线400a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a的第一织线410a,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a的第二织线410b。另外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a与所述下层织物100a皆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织线连接处120a,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a与所述下层织物100a皆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织线连接处120b。所述第一织线410a穿设于所述第一织线连接处120a,以使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a与所述下层织物100a被所述第一织线410a固定。同理,所述第二织物410b穿设于所述第二织线连接处120b,以使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a与所述下层织物100a被所述第二织线410b固定。且所述所述第一织线410a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a线宽的一半,从而使材料产生局部复合固定结构,而且保持了弹性与张力强化的功能,同时产生了3D立体悬浮的视觉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通过所述织线400将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与下层织物100固定。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与所述下层织物100之间,所述织线400穿设于所述织线连接处120,以使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与所述下层织物100被所述织线400固定,且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与所述下层织物100之间,从而将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的位置得到了固定,且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与所述下层织物100之间,所述第二上层织物300局部连接在所述上表面110,其他部分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200彼此相迭接触形成交迭处310,其中第二上层织物300在交迭处310形成悬浮状,从而整个材料产生局部悬浮以及局部复合固定结构,又达到了弹性张力强化功能,同时产生3D立体悬浮的视觉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包括一个下层织物、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下层织物一侧的第一上层织物、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层织物一侧的第二上层织物、以及至少一个穿设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的织线,所述下层织物包括一个上表面、以及至少一个织线连接处,所述第二上层织物包括至少一个交迭处,所述第一上层织物连接在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上层织物夹设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之间,所述第二上层织物局部连接在所述上表面,其他部分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彼此相迭接触形成交迭处,且所述交迭处与所述织线连接处的位置不同,所述织线穿设于所述织线连接处,以使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被所述织线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线宽的一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所述第二上层织物的外表层皆由可塑性高分子弹性纤维制成,其可塑性高分子弹性纤维为热塑性聚氨基甲酸酯、弹性纤维、聚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制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线包括一个第一织线连接段、一个第二织线连接段,其第一织线连接段与所述第二织线连接段依据所述织线连接处分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线连接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织线连接段延伸方向不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还包括一个设置于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上层织物之间的悬浮段,且所述悬浮段与所述下层织物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二上层织物局部形成悬浮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线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上层织物的第一织线,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上层织物的第二织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皆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织线连接处,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下层织物皆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织线连接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层织物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的宽度相同。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织线的线宽小于所述第一上层织物线宽的一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61155.0U CN209846272U (zh) | 2019-04-23 | 2019-04-23 | 一种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61155.0U CN209846272U (zh) | 2019-04-23 | 2019-04-23 | 一种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46272U true CN209846272U (zh) | 2019-12-27 |
Family
ID=68938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561155.0U Active CN209846272U (zh) | 2019-04-23 | 2019-04-23 | 一种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46272U (zh) |
-
2019
- 2019-04-23 CN CN201920561155.0U patent/CN20984627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42529B (zh) | 多色的三明治布及使用其制成的衣物 | |
US9458559B2 (en) | Multi-layer fabric | |
US2537323A (en) | Unwoven fabric | |
JP5192021B2 (ja) | 抄紙機用織布 | |
US10920110B2 (en) | Tape for producing non-quilted articles and garment using the tape | |
CN209846272U (zh) | 一种高弹性悬浮立体复合面料 | |
CN105780244A (zh) | 一种织带以及带有该织带的沙发 | |
WO2015166556A1 (ja) | 織物の製造方法及び織物 | |
CN206230975U (zh) | 一种立体轻质中空三明治布 | |
CN211334944U (zh) | 一种防摩尔纹效应的粘合衬布 | |
JP7120567B2 (ja) | 車両内装用表皮材 | |
CN210940815U (zh) | 一种梭织通道布羽绒复合面料 | |
CN221437398U (zh) | 一种纤维填充针织布 | |
CN217944545U (zh) | 一种带防护功能的户外用纺织面料 | |
CN217803701U (zh) | 多层透气板 | |
CN212353121U (zh) | 一种高强度弹性牛津布 | |
CN215152493U (zh) | 一种抗拉扯性好的针织面料 | |
CN220116782U (zh) | 针织结构 | |
CN210506677U (zh) | 一种双透气弹性面料 | |
WO2022186106A1 (ja) | 編物基材の編成方法及び編物基材 | |
US11421352B2 (en) | Woven textile | |
CN218711301U (zh) | 一种鳞片状衣服面料 | |
CN218812400U (zh) | 耐用型防水材料用基体和防水材料 | |
US11421357B2 (en) | Woven textile | |
CN215329028U (zh) | 一种三维交织复合造纸毛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