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推拉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推拉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推拉门。
背景技术
推拉门是一种家庭常用门,指可以推动拉动的门。
目前,推拉门包括固定设置在墙体上的门框、沿门框水平宽度方向固定设置在门框上下两端的滑轨槽和嵌合在门框内滑动设置在滑轨槽上的滑移门,所述滑移门包括第一滑移门和第二滑移门。在进行开门时,只需根据人站的位置选择靠近的滑移门向另外一个滑移门滑移即可,将一个滑移门与另外一个滑移门重合,人即可来回出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滑移门的设置满足了人通过的要求,但是当向滑移门内侧的房间内增加家具或者搬离其他物品时,由于推拉门只能打开其中一扇滑移门,所以在搬动大件物品时,滑移门的设置便影响了物品的搬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推拉门,该推拉门具有能够将推拉门在滑移状态和转动状态之间转换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包括门框、设置在门框上下两端的滑轨槽、设置于滑轨槽内的滑动组件和嵌合在门框内的滑移门板,所述滑移门板内部设置有控制滑移门板由滑移状态变为翻转状态的转换装置,所述转换装置包括中控铰接轴、中控铰接杆、连接于中控铰接杆一端的第一控制组件以及连接于中控拼接杆另一端的控制把手、第二控制组件和第三控制组件;所述中控铰接轴固定于滑移门板的内部;所述中控铰接杆的中心与中控铰接轴转动连接,一端与第一控制组件铰接,另一端与控制把手铰接;所述第一控制组件包括两根插入上部滑动组件的竖向设置的第一插杆;第二控制组件及第三控制组件与控制把手固接;第二控制组件包括两根插入下部滑动组件的第二插杆;
所述滑移门板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块,所述门框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铰接块,第一铰接块和第二铰接块均设置竖向的通孔;
所述第三控制组件包括铰接插轴,所述铰接插轴位于第一铰接块和第二铰接块竖向通孔的正下方;所述控制把手向上抬起时,第一插杆与第二插杆均从滑动组件内拔出,使滑移门板脱离滑轨槽的限制,同时,铰接插轴插入第一铰接块和第二铰接块,实现滑移门板与门框的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拉门滑移状态下,将滑移门板内的第一控制组件和第二控制组件分别与对应的滑动组件连接,滑移门板能够通过滑动组件沿着滑轨槽进行滑动;转动状态下,向上移动控制把手,使第一控制组件和第二控制组件分别脱离相对应的滑动组件;滑移门板第三控制组件与门框进行铰接,滑移门板能够沿着门框进行转动。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将推拉门在滑移状态和转动状态之间转换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把手一端设置在滑移门板内部,另一端伸出滑移门板,所述滑移门板上设置供控制把手移动的滑移槽;所述控制把手伸进滑移门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远离控制把手的一侧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卡嵌在滑移门板上的限位槽内,所述限位块滑动设置在限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把手能够沿着滑移槽进行上下移动,同时设置限位块和限位槽,能够对固定块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定,使固定块只能在竖直方向进行上下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控制组件包括第一立杆和第一插件,所述第一立杆的一端与中控铰接杆铰接,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插件,所述第一插件 呈U形,两条竖向平行杆为第一插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移动控制把手能够控制第一插件与滑动组件的结合和分离,以达到使滑移门在滑移和转动状态之间相互切换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控制组件包括第二立杆和U形的第二插件,所述第二立杆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块上,另一端与第二插件固接,所述第二插件的两条竖向平行杆为第二插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移动控制把手能够控制第二插件与滑动组件的结合和分离,以达到使滑移门在滑移和转动状态之间相互切换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控制组件包括第三横杆和第三立杆,所述第三横杆一端与固定块固接,另一端与第三立杆固接,所述第三立杆两端连接有铰接插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移动控制把手能够控制直角插件使门框与滑移门板进行临时铰接,以达到使滑移门在滑移和转动状态之间相互切换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门框的侧壁上开设用于容纳第一铰接块的第一容纳槽,所述滑移门板的侧壁上开设用于容纳第二铰接块的第二容纳槽,所述门框的侧壁上开设用于容纳铰接插轴的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滑移门由滑动状态向转动状态转换时,将直角插件插入第一铰接块和第二铰接块即可,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动轮和滑移块,所述滑动轮滑动设置在滑轨槽内,所述滑动轮与滑移块连接,滑移块滑动设置在滑轨槽内,所述滑移块远离滑动轮的一端开设有插接槽,所述第一插件和第二插件分别插入相对应的插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插件插和第二插件分别插入相对应的插接槽内时,滑移门处于滑动状态,在第一插件插和第二插件分别脱离相对应的插接槽内时,滑移门脱离滑动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铰接插轴的周侧面上固接有旋升块,所述第一铰接块和第二铰接块内壁上开设有供旋升块竖向通过的调节槽,所述第二铰接块内壁上开设有与调节槽连通的向上的螺旋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滑移门旋转时,直角插件上的旋升块沿着调节槽插入第一铰接块和第二铰接块,旋转滑移门板,旋升块沿着螺旋通道向上移动,同时带动滑移门板向上移动,防止滑移门板与地面摩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控制组件、第二控制组件和第三控制组件中所有的拐角处设置加强杆,以形成三角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将相邻的杆件固定连接,增加转换装置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移门板内固定设置有限位套筒,所述限位套筒分别套设在对应的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套筒分别套设在对应的立杆外,使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只能够沿着限位套筒进行滑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滑移门板内部设置转换装置,具有能够将滑移门板在滑移状态和转动状态之间相互转换的优点;
2.通过设置加强杆,能够使转换装置结构更加稳定;
3.通过设置限位套筒,能够对第一立杆和第二立杆的滑动方向进行限制;
4.通过设置螺旋通道,使得旋转时,滑移门板能够被抬起一定高度,避免与地面摩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滑移门关闭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滑移门打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突出转换装置滑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突出转换装置翻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突出开关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突出第一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突出滑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突出第二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突出第三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突出螺旋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门框;2、滑轨槽;3、滑移门板;4、转换装置;41、控制把手;411、固定块;412、限位块;42、第一控制组件;422、第一立杆;423、第一插件;4231、第一插杆;43、第二控制组件;431、第二立杆;432、第二插件;4321、第二插杆;44、第三控制组件;441、第三横杆;442、第三立杆;443、铰接插轴; 4431、旋升块;4432、调节槽;4433、螺旋通道;444、第三水平杆;45、滑动组件;451、滑动轮;452、滑移块;5、加强杆;6、限位套筒;7、第一铰接块;8、第二铰接块;9、中控铰接轴;10、中控铰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多功能推拉门,包括门框1、滑轨槽2、滑移门板3和转换装置4,门框1呈矩形,固定设置在墙体上。在门框1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滑轨槽2,滑轨槽2沿门框1的水平方向通长设置。滑移门板3嵌合在门框1内滑动设置在滑轨槽2上,滑移门板3内部呈中空的腔体。转换装置4设置在滑移门板3的中空腔体内,用于将滑移门板3在滑动和转动之间相互转换。平常使用时,推动滑移门板3进行打开和关闭;在需要将滑移门板3全部打开时,通过转换装置4将滑移门板3与门框1进行铰接,向两侧转动滑移门板3即可。
参照图3和图4,转换装置4包括中控铰接轴9、中控铰接杆10、连接于中控铰接杆10一端的第一控制组件42以及连接于中控拼接杆10另一端的控制把手41、第二控制组件43和第三控制组件44。中控铰接轴9固定于滑移门板3的内部;中控铰接杆10的中心与中控铰接轴9转动连接,一端与第一控制组件42铰接,另一端与控制把手41铰接。第一控制组件42包括两根插入上部滑动组件45的竖向设置的第一插杆4231。第二控制组件43及第三控制组件44与控制把手41固接;第二控制组件43包括两根插入下部滑动组件45的第二插杆4321。
参照图3和图4,滑移门板3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铰接块7,门框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铰接块8,第一铰接块7和第二铰接块8均设置竖向的通孔。
参照图3和图4,第三控制组件44包括铰接插轴443,铰接插轴443位于第一铰接块7和第二铰接块8竖向通孔的正下方;控制把手41向上抬起时,第一插杆4231与第二插杆4321均从滑动组件45内拔出,使滑移门板3脱离滑轨槽2的限制,同时,铰接插轴443插入第一铰接块7和第二铰接块8,实现滑移门板3与门框1的铰接。
参照图4和图5,转换装置4包括控制把手41、第一控制组件42、第二控制组件43和第三控制组件44,控制把手41滑动设置在滑移门板3上,在滑移门板3上开设有供控制把手41上下移动的滑移槽,控制把手41一端伸入滑移门板3内部的中空腔体内,另一端伸出滑移门板3,控制把手41能够沿着滑移槽进行滑动。控制把手41伸入滑移门板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411,固定块411远离控制把手4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412,限位块412卡嵌在设置在滑移门板3上的限位槽内,限位块412滑动设置在限位槽内,固定块411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控制组件42、第二控制组件43和第三控制组件44。
参照图6,第一控制组件42包括第一立杆422和第一插件423,第一立杆422的一端与中控铰接杆10铰接,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插件423,第一插件423呈U形,两条竖向平行杆为第一插杆4231。为了保证第一插件423的受力平衡,将第一立杆422的顶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插件423的中间位置。第一插件423与设置在滑轨槽2内的滑动组件45插接配合。
参照图7,滑动组件45能够在滑轨槽2内部进行移动,滑动组件45包括滑动轮451和滑移块452,滑动轮451滑动设置在滑轨槽2内部,滑动轮451通过连杆与滑移块452连接,滑移块452远离门框1的一侧开设有插接槽,第一插件423插入插接槽内,将滑移门板3与滑动组件45连接。滑轨槽2上开设有供第一插件423移动的通槽,在滑移门板3移动时,第一插件423插入插接槽内,第一插件423沿着通槽带动滑动组件45在滑轨槽2内部进行移动。
参照图8,第二控制组件43包括第二立杆431和第二插件432,第二立杆431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块411上,另一端与第二插件432固接,第二插件432呈U形,为了保证第二插件432的受力平衡,将第二立杆431固定连接在第二插件432的中间位置。第二插件432与设置在滑轨槽2内的滑动组件45插接配合,第二插件432与滑动组件45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插件423与滑动组件45的连接方式相同。
参照图9,第三控制组件44包括第三横杆441和第三立杆442,第三横杆441一端与固定块411固接,另一端与第三立杆442固定连接,为了保证第三立杆442的受力平衡,将第三横杆441固定连接在第三立杆442的中间位置,第三立杆442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三水平杆444,铰接插443固接在第三水平杆伸出滑移门板3的端头。在滑移门板3上固定设置有第一铰接块7,在门框1上固定设置与第一铰接块7相配合的第二铰接块8。在门框1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一铰接块7的第一容置槽,在滑移门板3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第二铰接块8插入的第二容置槽,在门框1的侧壁上开设用于容纳铰接插轴443的插槽,在关闭滑移门板3时,第一铰接块7卡嵌在第一容置槽内,第二铰接块8卡嵌在第二容置槽内,铰接插轴443卡嵌在插槽内,能够将滑移门板3进行完全关闭。
参照图3,为了增加转换装置4的结构强度,在第一控制组件42、第二控制组件43和第三控制组件44的所有拐角处设置加强杆5,加强杆5将相邻的杆件固定连接,形成三角结构,增加转换装置4的结构强度。
参照图10,为了使滑移门板3在旋转时,滑移门板3不会与摩擦到地面,在第二铰接块8的内壁上开设向上的螺旋通道4433,铰接插轴443的周向上靠近顶部位置固定设置有旋升块4431,在第一铰接块7和第二铰接块8内壁上开设与旋升块4431相适配的调节槽4432,第二铰接块8上的调节槽4432的顶端与螺旋通道4433连通,在滑移门板3旋转时,直角插件443上的旋升块4431沿着竖向调节槽4432插入第一铰接块7和第二铰接块8,旋转滑移门板3,旋升块4431沿着螺旋通道4433向上移动,由于控制把手41上表面与滑移门板3受力抱紧,因此实现了带动滑移门板3向上移动。优选地,在滑移门板2的空腔内,第三横杆441的顶部设置隔挡受力条,当控制把手41位于提升状态时,第三横杆441与隔挡受力条抵接受力,从而更好地将滑移门板2提升。
参照图3,为了使第一立杆422和第二立杆431能够沿竖直方向进行移动,在滑移门板3上固定设置两个限位套筒6,两个限位套筒6分别套设在对应的立杆外,使第一立杆422和第二立杆431只能够沿着限位套筒6进行滑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滑移门板3滑移状态时:第一插件423和第二插件432分别插入相对应的插接槽内,推动滑移门板3,滑移门板3能够在滑动组件45的带动下,沿着滑轨槽2进行滑动。
滑移门板3翻转状态时:移动滑移门板3,使第一铰接块7上的通孔和第二铰接块8上的通孔相对应。向上移动控制把手41,控制把手41分别带动中控铰接杆1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立杆422向下移动,第一立杆422带动第一插件423向下移动,第一插件423脱离插接槽;第二立杆431带动第二插件432向上移动,第二插件432脱离插接槽;同时第三立杆442带动铰接插轴443插入通孔内,铰接插轴443将滑移门板3与门框1进行铰接,两个滑移门板3能够沿着门框1的竖直铰接轴线进行转动,将滑移门板3全部打开。
滑移门板3复位:将滑移门板3关闭,使第一插件423和第二插件432分别插入对应的滑动组件45的插接槽内,向下拉动控制把手41,滑移门板3转换到滑移状态。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