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15903U -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15903U
CN209815903U CN201920169136.3U CN201920169136U CN209815903U CN 209815903 U CN209815903 U CN 209815903U CN 201920169136 U CN201920169136 U CN 201920169136U CN 209815903 U CN209815903 U CN 2098159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treatment
wastewater
soil
wast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6913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涔轩
赵博超
朱克松
窦广玉
苑喜男
王雪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2016913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159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159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159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Biological Wast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本实用新型所述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调节沉淀池、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收集池和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所述调节沉淀池内设置过滤层;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内设置适于种植旱地作物和/或景观植物的土壤层,且所述土壤层的上方设置喷施装置;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的池底设置填料层,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内置水生植物和/或水生动物。本实用新型所述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可将食品加工废水变为供给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和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的植物或动物的肥料和水分,实现了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合二为一。

Description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进一步涉及一种农副食品加工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农副食品加工业制品种类繁多,废水成份差别较大,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物,一般可分为洗涤废水和工艺废水。洗涤废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果皮等固体污染物,工艺废水中含有高浓度有机物及氮、磷、钾等物质。农副食品加工废水常表现出生产季节性强、污染负荷变化大、生产季节常在秋冬季,温度低、生化处理效果差、投资高、运行维护困难等特征,因此,其治理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水污染问题。
食品加工废水主要采用生化处理工艺,这类工艺往往投资较高,对进水的水质稳定性及管理运行要求较高,比较适合全年连续生产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但是对于中小型、季节性生产的企业难以胜任。此外,中小型企业往往生产管理水平一般,用水波动较大,导致废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生化处理工艺难以实现稳定处理。废水土地处理法由于其操作简单、管理方便、投资小、能耗低、运行费用低以及出水水质好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随着应用时间增长,该类技术曝露出一些严重的缺陷。例如受到水利负荷和污染物降解能力限制,土地处理系统往往存在占地面积大,土地使用费用高,维护难度大等问题,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如使用氧化塘或稳定塘处理技术,现有氧化塘处理系统降解能力弱,无法承接高污染负荷的废水,且该方法对氧化塘的防渗透环节是一个重要的考验,如防渗透环节出现问题,极易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
现有专利文献CN109205793A,公开了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深度净化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装置及其方法和应用,其中公开了该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池体,所述池体包括下行潜流湿地池和上行潜流湿地池,下行潜流湿地池和上行潜流湿地池之间通过隔板隔开,隔板顶部与下行潜流湿地池和上行潜流湿地池的顶部平齐,隔板的底部高于池底,在上行潜流湿地池的外墙顶部设置有出水采集管,出水采集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管。然而上述装置为保证其出水效果,要求进水水质COD一般在200mg/L,TN一般在600mg/L。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对中小型农副食品加工废水处理效果不佳、投资运行成本高、运行维护困难、经处理的废水易对地下水和周边环境特别是环境敏感地区造成污染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调节沉淀池、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收集池和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
所述调节沉淀池内设置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将所述调节沉淀池分为过滤区和沉淀区,以使废水进入所述过滤区,并通过所述过滤层进入所述沉淀区,利用所述过滤层将废水中的悬浮物截留至所述过滤区,同时通过所述过滤区的废水在所述沉淀区进行沉淀;
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内设置适于种植旱地作物和/或景观植物的土壤层,且所述土壤层的上方设置喷施装置,所述喷施装置与所述沉淀区连通,以将沉淀后的废水喷施至所述土壤层上;
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的池底设置填料层,所述填料层浸没于废水中,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内置水生植物和/或动物。
可选的,还包括,
曝气层,设置于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的废水中,所述曝气层内设置若干多孔爆气器,以对废水曝气。
可选的,还包括,
第一回流管,用于连通所述收集池和所述调节沉淀池,以将所述收集池内的废水回流至所述调节沉淀池;
第二回流管,用于连通所述收集池和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以将所述收集池内的废水回流至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
所述第一回流管和所述第二回流管上设置电磁阀,所述收集池内设置用于检测废水水质的检测器;
控制器,其接受端与所述检测器连接,控制端与所述电磁阀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器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回流管和所述第二回流管上的电磁阀来调控所述收集池内废水的流向。
可选的,相对于同一水平面,所述调节沉淀池、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收集池、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的位置依次降低。
可选的,还包括,第三回流管,用于连通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和所述调节沉淀池,以将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的废水回流至所述调节沉淀池。
可选的,还包括pH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调节沉淀池内,用于调节废水的pH。
可选的,所述pH调节单元上设置氨水或氯化铵添加口,以将氨水或氯化铵通过所述氨水或氯化铵添加口添加至所述调节沉淀池内,控制所述调节沉淀池内废水的pH至6~8。
可选的,所述填料层由泥炭、膨润土、炉渣、页岩和粉煤灰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构成;
所述填料层的厚度为0.3-0.5米。
可选的,所述土壤层由粉土、黄土、粉砂土和细沙土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构成;
所述土壤层的厚度为2-3米。
可选的,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为方形或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可选的,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内旱地作物可为紫花苜蓿、籽粒苋,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内景观植物可为苍耳、百合竹、八角金盘;
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水生植物可为香蒲、茭白、凤眼莲、水浮萍、莲花,所述动物可为金鱼。
可选的,所述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为中小型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针对不同农副食品加工废水的水质特点,以及不同污染物的成分,通过依次连接的调节沉淀池、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收集池和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将农副食品加工废水变为供给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和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的植物或动物的肥料和水分,实现了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合二为一。
本实用新型所述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可有效解决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季节性生产、废水水质、水量变化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底部为防渗设计,废水经过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当废水渗透到池底时,可将废水收集起来后转入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有效提高了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的水利负荷,通过作物的选择可以大幅提高BOD、氮、磷的消纳能力。废水经过本实用新型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的处理后,大幅降低了出水的污染物负荷,此时将其转入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有效解决了氧化塘系统降解能力弱,无法承接高污染负荷废水的问题。通过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与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的联合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土地处理技术或氧化塘处理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生态处理利用系统的水利负荷和污染物负荷大幅提高。
本实用新型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和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废水不会进入外部环境,适合不同地区进行应用,适用范围广,如在环境敏感区(自然保护区)也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述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运行方式灵活多变,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可以根据水质、水量情况单独运行或联合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食品加工废水的生态处理利用系统示意图。
1、调节沉淀池,2、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3、收集池,4、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5、第一回流管,6、第二回流管,7、第三回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实验步骤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常规实验步骤的操作或条件即可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试剂产品。
如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调节沉淀池1、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收集池3和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
所述调节沉淀池1内设置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将所述调节沉淀池1分为过滤区和沉淀区,以使废水进入所述过滤区,并通过所述过滤层进入所述沉淀区,利用所述过滤层将废水中的悬浮物截留至所述过滤区,同时通过所述过滤区的废水在所述沉淀区进行沉淀;
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内设置适于种植旱地作物和/或景观植物的土壤层,且所述土壤层的上方设置喷施装置,所述喷施装置与所述沉淀区连通,以将沉淀后的废水喷施至所述土壤层上;
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的池底设置填料层,所述填料层浸没于废水中,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内内置水生植物和/或动物。
本实用新型中食品加工废水收集汇入调节沉淀池1,调节沉淀池1设置过滤层,例如细格栅,以将所述调节沉淀池1分为过滤区和沉淀区,废水首先通过过滤区,通过细格栅将废水中的悬浮物截留至所述过滤区,然后废水通过所述过滤层进入所述沉淀区,废水中的泥沙等物质在所述沉淀区进行沉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沉淀池1内还设置有pH调节单元,用于调节废水的pH。所述pH调节单元上设置氨水或氯化铵添加口,以将氨水或氯化铵通过所述氨水或氯化铵添加口添加至所述调节沉淀池1内,控制所述调节沉淀池1内废水的pH至6~8。在此pH范围内,废水更易于被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内的旱地作物或景观植物吸收、分解。
在本实用新型中经过调节沉淀池1处理的废水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内设置适于种植旱地作物和/或景观植物的土壤层,且所述土壤层的上方设置喷施装置,所述喷施装置与所述沉淀区连通,以将沉淀后的废水喷施至所述土壤层上。所述喷施装置与所述沉淀区的出水口相连,通过喷施装置将来自沉淀区的废水均匀喷施于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有利于池内植物生长,避免了大量废水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内造成池内阻塞,或池内部分区域氮磷等含量过高不易于植物生长。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喷施装置与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的出水口通过管道相连,所述管道内设置单向阀,仅可以使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内的水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当废水经过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处理后仍不符合要求时,可将不符合要求的废水直接通过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出水口处的水泵均匀喷施于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中,以实现水质再次净化和养分的补充。
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经过废水喷施,第二年在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内种植旱地作物或景观植物,通过作物/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吸收、吸附、分解等净化作用对废水中的有机和/或无机物质进行利用和净化。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内设置旱地作物或景观植物,本实用新型不限定所述旱地作物或景观植物的种类。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旱地作物或景观植物为紫花苜蓿、籽粒苋、苍耳、百合竹、八角金盘,上述旱地作物或景观植物更利于吸收、分解食品加工废水内的有机和无机物质,以实现对废水的利用和净化。本实用新型不限定所述土壤层的组分和用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的土壤层由粉土、黄土、粉砂土和细沙土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构成。优选的,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的土壤层由粉土和黄土混合构成。所述土壤层的厚度为2-3米。优选的所述粉土和黄土的质量比为1:0.1-0.6。经研究发现上述土壤更利于植物对废水中的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吸收和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有效防止池内废水出现渗漏,污染地下水和周边环境。
经过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处理的废水进入收集池3,所述收集池3中的废水还包括降雨过程微生态系统地表面的径流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回流管5,用于连通所述收集池3和所述调节沉淀池1,以将所述收集池3内的废水回流至所述调节沉淀池1;第二回流管6,用于连通所述收集池3和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以将所述收集池3内的废水回流至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所述第一回流管5和所述第二回流管6上设置电磁阀,所述收集池3内设置用于检测废水水质的检测器;控制器,其接受端与所述检测器连接,控制端与所述电磁阀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器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回流管5和所述第二回流管6上的电磁阀来调控所述收集池3内废水的流向。所述监测器,对收集池3内的废水进行检测,然后根据水质pH、BOD、SS等指标确定废水是否进入水生生态系统或打回调节沉淀池1或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当水质pH、BOD、SS等指标符合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时,将其放入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继续处理,当水质pH、BOD、SS等指标不符合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时,根据指标的具体情况通过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回流管5和所述第二回流管6上的电磁阀来调控所述收集池3内废水的流向,例如当水质pH、BOD、SS等指标严重不符合要求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回流管5上的电磁阀,将所述收集池3内废水打回调节沉淀池1,当水质pH、BOD、SS等指标介于严重不符合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的要求与符合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的要求之间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回流管6上的电磁阀,将所述收集池3内废水打回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相对于同一水平面,所述调节沉淀池1、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收集池3、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的位置依次降低,在每个池子的出水口处都设置有水泵。废水可以依靠自身重力依次通过调节沉淀池1、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收集池3、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也可以在每个池子出水口处的水泵助力下,依次通过调节沉淀池1、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收集池3、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当收集池3内水质不达标时,也可依靠水泵将废水打回调节沉淀池1或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
在本实用新型中废水从收集池3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为方形或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本实用新型设置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有效避免废水泄漏,污染地下水或周边环境。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内设置填料层,所述填料层浸没于废水中,本实用新型不限定所述填料层的填料种类和用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填料层由泥炭、膨润土、炉渣、页岩和粉煤灰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构成。所述填料层的厚度为0.3-0.5米。优选的,所述填料层由泥炭、页岩和粉煤灰混合构成。优选的,泥炭、页岩和粉煤灰的质量比为1:0.5-0.9:1-3。所述填料层与池内废水相结合,更利于池内水生植物(景观植物)或动物吸收、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或无机物质。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内设置水生植物和/或动物,本实用新型不限定所述水生植物或动物的种类。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生植物(景观植物)可为香蒲、茭白、凤眼莲、水浮萍、莲花,所述动物可为金鱼。在本实用新型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内还包括曝气层,设置于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内的废水中,所述曝气层内设置若干多孔爆气器,以对废水曝气,可有效增加废水中溶氧,从而进一步提高池内水生植物或动物吸收分解废水中有机或无机物质。在本实用新型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内设置检测器,以监测池内的水质情况,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可将池内废水通过水泵打回收集池3,以实现水质的净化和养分的补充。在本实用新型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回流管7,用于连通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和所述调节沉淀池,以将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的废水回流至所述调节沉淀池。当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的废水严重不达标时,可通过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水泵将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的废水打回所述调节沉淀池,重新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在本实用新型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和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之间设置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接收端与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内检测器相连,所述控制器的控制端与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内的喷施装置相连,所述控制器根据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内的喷施装置,将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内废水均匀喷施于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内,实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内废水和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内废水的智能不间断循环。在本实用新型中,可选的所述废水为中小型农副食品企业加工废水,可选的所述中小型农副食品企业加工废水为葡萄酒加工生产产生的废水。
综上,本实用新型针对不同食品加工废水的水质特点,以及不同污染物的成分,通过依次连接的调节沉淀池1、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收集池3和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将食品加工废水变为供给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2和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4内的植物或动物的肥料和水分,实现了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合二为一。
本实用新型所述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可有效解决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季节性生产、废水水质、水量变化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底部为防渗设计,废水经过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当废水渗透到池底时,可将废水收集起来后转入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有效提高了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的水利负荷,通过作物的选择可以大幅提高BOD、氮、磷的消纳能力。废水经过本实用新型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的处理后,大幅降低了出水的污染物负荷,此时将其转入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有效解决了氧化塘系统降解能力弱,无法承接高污染负荷废水的问题。通过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与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的联合作用、相比于传统的土地处理技术或氧化塘处理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生态处理利用系统的水利负荷和污染物负荷大幅提高。
本实用新型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和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废水不会进入外部环境,适合不同地区进行应用,适用范围广,如在环境敏感区(自然保护区)也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述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运行方式灵活多变,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可以根据水质、水量情况单独运行或联合运行。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调节沉淀池、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收集池和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
所述调节沉淀池内设置过滤层,所述过滤层将所述调节沉淀池分为过滤区和沉淀区,以使废水进入所述过滤区,并通过所述过滤层进入所述沉淀区,利用所述过滤层将废水中的悬浮物截留至所述过滤区,同时通过所述过滤区的废水在所述沉淀区进行沉淀;
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内设置适于种植旱地作物和/或景观植物的土壤层,且所述土壤层的上方设置喷施装置,所述喷施装置与所述沉淀区连通,以将沉淀后的废水喷施至所述土壤层上;
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的池底设置填料层,所述填料层浸没于废水中,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内置水生植物和/或动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曝气层,设置于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的废水中,所述曝气层内设置若干多孔爆气器,以对废水曝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回流管,用于连通所述收集池和所述调节沉淀池,以将所述收集池内的废水回流至所述调节沉淀池;
第二回流管,用于连通所述收集池和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以将所述收集池内的废水回流至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
所述第一回流管和所述第二回流管上设置电磁阀,所述收集池内设置用于检测废水水质的检测器;
控制器,其接受端与所述检测器连接,控制端与所述电磁阀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器的检测结果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回流管和所述第二回流管上的电磁阀来调控所述收集池内废水的流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同一水平面,所述调节沉淀池、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收集池、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的位置依次降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回流管,用于连通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和所述调节沉淀池,以将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的废水回流至所述调节沉淀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pH调节单元,设置于所述调节沉淀池内,用于调节废水的pH;
所述pH调节单元上设置氨水或氯化铵添加口,以将氨水或氯化铵通过所述氨水或氯化铵添加口添加至所述调节沉淀池内,控制所述调节沉淀池内废水的pH至6~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由泥炭、膨润土、炉渣、页岩和粉煤灰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构成;
所述填料层的厚度为0.3-0.5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层由粉土、黄土、粉砂土和细沙土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构成;
所述土壤层的厚度为2-3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为方形或圆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内旱地作物可为紫花苜蓿、籽粒苋,所述土壤生态系统处理池内景观植物可为苍耳、百合竹、八角金盘;
所述水生生态系统处理池内水生植物可为香蒲、茭白、凤眼莲、水浮萍、莲花,水生动物可为金鱼。
CN201920169136.3U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Active CN2098159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69136.3U CN209815903U (zh)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69136.3U CN209815903U (zh)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15903U true CN209815903U (zh) 2019-12-20

Family

ID=68872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69136.3U Active CN209815903U (zh) 2019-01-30 2019-01-30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1590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4247A (zh) * 2019-01-30 2019-05-10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4247A (zh) * 2019-01-30 2019-05-10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169050A (en) Buoyant contact surfaces in waste treatment pond
CN102219332B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12813624U (zh) 一种循环利用的可持续鱼菜共生系统
CN101973637A (zh) 一种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河道净化系统
CN101391855B (zh) 利用高负荷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农村分散污水的方法
CN103159380A (zh) 一种零能耗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0668575A (zh) 一种全自动高效脱氮除磷潮汐流人工湿地及其使用方法
CN109052669A (zh) 厌氧池与人工湿地联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1553667U (zh) 一种污水处理湿地系统
CN106986459A (zh) 经济作物型滤床‑潮汐流人工湿地组合污水处理系统
CN102225804B (zh) 一种快速应急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滤式生物模块反应器及其应用
CN209815903U (zh)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CN205907135U (zh) 沼液废水处理系统
CN109095728A (zh) 一种雨水径流净化装置及净化方法
CN205892991U (zh) 一种生物生态水处理装置
CN102398991B (zh) 潜流式园林滤池污水处理系统
CN211078600U (zh) 一种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一体化生态处理系统
CN205367891U (zh) 微厌氧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CN101348308B (zh) 集镇污水混合处理工艺
CN109734247A (zh) 一种废水生态处理利用系统
CN206783470U (zh) 食品生产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达标农灌资源化处理系统
CN102503021A (zh) 树木净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7175693U (zh) 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206901874U (zh) 一种化粪池污水末端处理装置
CN217498998U (zh) 提升精细磷化工产业园生化尾水生物安全的生态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