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78953U -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78953U
CN209778953U CN201920595759.7U CN201920595759U CN209778953U CN 209778953 U CN209778953 U CN 209778953U CN 201920595759 U CN201920595759 U CN 201920595759U CN 209778953 U CN209778953 U CN 2097789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iece
wire
clamp
clamp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957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树玲
崔宁
武倩倩
郜雪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2059575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789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789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7895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涉及夹持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装夹机构所述装夹机构包括基座以及两个装夹件,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一夹持面,每个所述装夹件上设有第二夹持面,所述两个装夹件均与所述基座连接,每个所述第二夹持面与所述第一夹持面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金属丝的夹持空间。装夹机构使用时,金属丝的装夹牢固可靠,金属丝不易被装夹机构折弯,试验结果更加准确;退火装置包括该装夹机构,具有其所有优点。

Description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夹持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传感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传感器体积小、精度高,这推动了传感器材料的发展。巨磁阻抗效应发现后,金属丝的制备应用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为了提高金属丝的磁性能,人们提出了各种退火工艺,但是由于金属丝直径小,金属丝的退火跟传统材料不同,采用焦耳退火或者焦耳-应力退火等是常用的退火工艺。
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金属丝装夹过程中存在如下缺点:装夹时金属丝易变形,影响金属丝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夹机构,其能够保证金属丝夹持的稳定性,且夹持过程中金属丝不易折弯,不易影响金属丝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退火装置,其能够保证金属丝夹持的稳定性,且夹持过程中金属丝不易折弯,不易影响金属丝的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装夹机构,装夹机构包括基座以及两个装夹件,基座设有用于夹持金属丝并避免金属丝的夹持部位弯曲的第一夹持面,每个装夹件设有用于夹持金属丝并避免金属丝的夹持部位弯曲的第二夹持面,两个装夹件均能够与基座连接,以使每个第二夹持面与第一夹持面形成用于夹持金属丝的夹持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基座包括本体、凸设于本体的第一承载件以及第二承载件,第一承载件与本体沿预设方向滑动连接;第一夹持面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夹持面分别位于第一承载件与第二承载件上;当第一承载件相对于本体滑动时能够改变两个第一夹持面之间的距离;两个装夹件分别为第一装夹件和第二装夹件,第一装夹件能够与第一承载件连接,第二装夹件能够与第二承载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装夹机构还包括第一夹具,第一夹具与本体滑动连接,第一夹具用于夹持第一装夹件与第一承载件。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装夹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安装于本体上,第一驱动件与第一夹具连接,用于驱使第一夹具相对于本体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承载件与本体围绕预设方向转动连接,以对安装于装夹机构上的金属丝加载扭矩。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装夹机构还包括第二夹具,第二夹具与基座转动连接,第二夹具用于夹持第二装夹件与第二承载件,第二装夹件以及第二承载件均相对于第二夹具沿第二夹具的转动方向相对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装夹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安装于本体上,第二驱动件与第二夹具传动连接,用于驱使第二夹具相对于本体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装夹机构还包括罩体,罩体与基座连接,罩体与基座形成用于容纳夹持于装夹机构上的金属丝的操作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装夹机构还包括减震件,减震件安装于基座上。
一种退火装置,包括供电组件以及的装夹机构,供电组件用于给夹持于装夹机构上的金属丝供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施例提供的装夹机构,包括基座和安装在基座上的两个装夹件。基座上设置有第一夹持面,每个装夹件上设置有第二夹持面,装夹件安装在基座上后,第一夹持面和对应的第二夹持面之间形成一个夹持空间。在安装金属丝时,金属丝的两端分别伸入到夹持空间中,利用基座和装夹件的夹持力将金属丝夹持固定,由于金属丝夹持过程中受到压力时,金属丝与两个平面接触,金属丝不易受力变形,不易破坏金属丝的结构,金属丝的使用寿命长。同时,金属丝与第一夹持面和第二夹持面接触,受压过程中,金属丝与基座和装夹件为面接触或者线接触,接触面积大,金属丝夹持过程中更加稳定,不易脱落,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退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退火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退火装置的一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退火装置的另一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电组件的简化示意图。
图中:01-装夹机构;100-基座;110-本体;111-基壳;111a-容置槽;111b-滑动槽;111c-插接凸起;112-第一端壳;113-第二端壳;120-第一承载件;130-第二承载件;140-第一夹持面;200-装夹件;210-第一装夹件;220-第二装夹件;230-第二夹持面;300-第一夹具;310-第一夹块;311-第一卡槽;312-第一卡接凸起;320-第二夹块;321-固定凸起;322-插接部;330-第一固定空间;400-第二夹具;410-第三夹块;411-第二卡槽;420-第四夹块;421-第三卡槽;430-第二固定空间;500-第三夹具;510-第五夹块;511-第一半圆柱形槽;512-第二卡接凸起;520-第六夹块;521-第二半圆柱形槽;530-第三固定空间;600-第一驱动件;700-第二驱动件;800-罩体;900-减震件;010-显示屏;02-供电组件;02a-电源;02b-正极片;02c-负极片;02d-电动机;02e-第一导通接头;02f-第二导通接头;02g-第一定位孔;02h-第二定位孔;02i-按键;03-外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夹机构01,装夹机构01用于装夹金属丝,金属丝的直径范围在10微米-60微米之间,金属丝装夹完成后,金属丝的位置牢固,不易从装夹机构01上脱落;金属丝的装夹部位不易折弯。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装夹机构01包括基座100以及两个第一装夹件210,为了便于描述,两个第一装夹件210分别为第一装夹件210和第二装夹件220,第一装夹件210和第二装夹件220均安装于基座100。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基座100包括本体110、第一承载件120以及第二承载件130。
请参阅图5,可选的,本体110包括基壳111、第一端壳112和第二端壳113,基壳111采用矩形板弯折形成,基壳111的横断形状大致为“U”形,使得基壳111具有容置槽111a,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壳111的横断面形状还可以是等腰梯形或者弧线形等。容置槽111a相对的两个槽壁上分别设置有滑动槽111b,两条滑动槽111b位于同一高度上,滑动槽111b可以是但不限于是矩形槽,滑动槽111b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基壳111的长度方向。第一端壳112和第二端壳113分别安装于基壳111且位于基壳111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端壳112可以是但不限于是长方体形,第一端壳112具有第一容纳腔,第一端壳112安装于基壳111且位于基壳111长度方向的一端,第一容纳腔远离基壳111的一端口封闭,第一容纳腔与容置槽111a连通。第二端壳113可以是但不限于是长方体形,第二端壳113具有第二容纳腔,第二端壳113安装于基壳111且位于基壳111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第二容纳腔远离基壳111的一端口封闭,第二容纳腔与容置槽111a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基壳111、第一端壳112和第二端壳11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制造后装配成型。本实施例中可选的,基壳111、第一端壳112和第二端壳113分别单独加工后再装配得到本体110。基壳1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具有两个插接凸起111c,两个插接凸起111c分别插接在第一端壳112的第一容纳腔内和第二端壳113的第二容纳腔内。
可选的,第一承载件120为板状,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是矩形板,第一承载件120的一板面设置为第一夹持面140,第一夹持面140可以是粗糙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面140也可以是光滑面,保证在夹持金属丝的过程中避免金属丝与第一夹持面140的接触部位弯曲即可。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面140为粗糙面,与金属丝接触时,能够增加第一夹持面140和金属丝之间的摩擦力,金属丝夹持更加稳固。
可选的,第二承载件130为板状,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是矩形板,第二承载件130的一板面设置为第一夹持面140,第一夹持面140可以是粗糙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面140也可以是光滑面,保证在夹持金属丝的过程中避免金属丝与第一夹持面140的接触部位弯曲即可。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一承载件120和第二承载件130上的第一夹持面140均为粗糙面,与金属丝接触时,能够增加第一夹持面140和金属丝之间的摩擦力,金属丝夹持更加稳固。
请参阅图3和图4,可选的,装夹机构01还包括第一夹具300和第二夹具400。
请参阅图6,可选的,第一夹具300包括第一夹块310和第二夹块320。第一夹块310设置有第一卡槽311以及沿第一卡槽31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的两个第一卡接凸起312,两个第一卡接凸起312位于同一高度上,第一卡槽3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夹块310的外壁上,即第一卡槽311为通槽。进一步的,第一卡槽311可以是矩形槽,第一卡槽311的槽底为矩形面。第二夹块320包括长方体形块以及两个固定凸起321,两个固定凸起321分别安装于长方体形块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固定凸起321位于同一高度,每个固定凸起321与长方体形块的底面具有设定距离,使得长方体形块的底面与固定凸起321之间的部分形成插接部322。插接部322插接在第一卡槽311中,插接部322的底面(长方体形块的底面)与第一卡槽311的槽底壁之间形成第一固定空间330,第一固定空间330可以为长方体形腔,利用螺钉穿过固定凸起321后螺接在第一夹块310上实现第一夹块310和第二夹块320的固定。
请参阅图7,可选的,第二夹具400包括第三夹块410和第四夹块420,第三夹块410上设置有矩形状的第二卡槽411,第四夹块420上设置有矩形状的第三卡槽421,第三夹块410和第四夹块420拼接,第二卡槽411与第三卡槽421对应,第二卡槽411和第三卡槽421共同形成第二固定空间430,第二固定空间430可以为长方体形腔。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第一装夹件210和第二装夹件220均可以设置为矩形板。第一装夹件210的一板面设为第二夹持面230,第二装夹件220的一板面设为第二夹持面230。可选的,第一装夹件210和第二装夹件220的第二夹持面230均为粗糙面,与金属丝接触时,能够增加第二夹持面230和金属丝之间的摩擦力,金属丝夹持更加稳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夹持面230也可以是光滑面,保证在夹持金属丝的过程中避免金属丝与第二夹持面230的接触部位弯曲即可。
请参阅图8,可选的,装夹机构01还包括第三夹具500,第三夹具500包括第五夹块510和第六夹块520,第五夹块510设置有第一半圆柱形槽511以及两个第二卡接凸起512,第一半圆柱形槽5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延伸至第五夹块510的两个外壁上,即第一半圆柱形槽511为通槽。两个第二卡接凸起512位于第五夹块510宽度方向的两侧,两个第二卡接凸起512位于同一高度。第六夹块520设置有第二半圆柱形槽521,第二半圆柱形槽52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六夹块520的两个外壁上。第五夹块510和第六夹块520拼接,第一半圆柱形槽511和第二半圆柱形槽521对接形成圆柱形的第三固定空间530,第五夹块510和第六夹块52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可选的,装夹机构01还包括第一驱动件600和第二驱动件700,第一驱动件600可以是拉力计,第二驱动件700可以是电机,进一步的,第二驱动件700可以是步进电机。
本实施例提供的装夹机构01装夹金属丝的过程如下:
金属丝的一端夹持在第一装夹件210和第一承载件120形成的第一夹持空间中,金属丝的另一端夹持在第二装夹件220和第二承载件130形成的第二夹持空间中。将第一承载件120和第一装夹件210卡接在第一固定空间330中,利用螺钉锁紧第一夹块310和第二夹块320,且将第一夹块310的两个第一卡接凸起312分别可滑动地卡接在基壳111上的两个滑动槽111b内,使得第一夹具300与基壳111沿滑动槽111b的长度方向可滑动的配合。同时,第一驱动件600安装在第一容纳腔中,第一驱动件600传动连接第一夹块310,第一驱动件600用于带动第一夹块310相对于基壳111在滑动槽111b中往复滑动。第二装夹件220与第二承载件130夹持在第二夹具400的第二固定空间430内,第二承载件130卡接在第二卡槽411中,第二装夹件220卡接在第三卡槽421中,然后将第二夹具400夹持在第三夹具500的第三固定空间530内,第二夹具400在第三固定空间530中沿第三固定空间530的周向相对于第三夹具500转动,且第二承载件130与第三夹块410沿第三夹块410的转动方向相对固定,第二装夹件220与第四夹块420沿第四夹块420的转动方向相对固定,使得第二夹具400相对于第三夹具500转动时,带动第二承载件130和第二装夹件220一起转动,进而能够对安装于装夹机构01上的金属丝加载扭矩。第三夹具500安装在基壳111上,将第五夹块510上的两个第二卡接凸起512分别插接在两条滑动槽111b中,第二卡接凸起512与基壳111沿滑动槽111b的滑动方向相对固定。同时,第二驱动件700安装在第二容纳腔中,第二驱动件700与第二夹具400传动连接,可选的,第二驱动件700的输出轴与第二夹具400通过凹凸结构可拆卸地连接,第二驱动件700的输出轴转动以带动第二夹具400相对于第三夹具500转动。
待金属丝装夹完成后,金属丝的两端夹持在第一夹持空间和第二夹持空间中,通过控制第一驱动件600驱使第一夹块310沿基壳111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基壳111滑动,能够对金属丝施加拉应力。并且,通过控制第二驱动件700驱使第二夹具400相对于第三夹具500转动,能够带动金属丝的一端转动,进而对金属丝施加扭矩。应当理解,施加在金属丝上的拉应力和扭矩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共同存在,互不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00为拉力计,拉力计施加在金属丝上的拉应力能够以数字的形式直接反应出来,操作人员便于控制拉力。且第二驱动件700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转动角度可控,便于控制施加在金属丝上的扭矩。
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金属丝时,为了提高金属丝的夹持稳定性,第一承载件120和第一装夹件210之间注入胶水;第二承载件130和第二装夹件220之间注入胶水。
请参阅图1-图4,可选的,装夹机构01还包括罩体800,罩体800可以是但不限于是弧形板,罩体800的周向方向的一侧铰接在基壳111上,罩体800相对于基壳111转动过程中,罩体800、基壳111、第一端壳112和第二端壳113能够共同形成一个操作空间,金属丝试验时位于该操作空间内,操作空间可以是封闭空间。换句话说,罩体800能够相对于基壳111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转动,罩体800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罩体800将容置槽111a打开,便于取放金属丝,罩体800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罩体800将容置槽111a关闭,罩体800与基座100共同形成操作空间,便于金属丝试验。由于金属丝在试验过程中处于操作空间中,且操作空间大致为封闭空间,外部空气流动不会造成金属丝的振动,且外部的灰尘不易吸附在金属丝表面,不易影响试验数据,试验数据更加准确可靠。
请参阅图1,可选的,装夹机构01还包括减震件900,减震件900安装在基座100上。可选的,减震件900包括橡胶垫,减震件900大致为长方体形板,减震件900可以采用胶水粘接在基壳111的底部外侧,实验过程中,减震件900置于工作台上,减震件900有效降低传递至金属丝上的振动,使得金属丝的作业环境更加稳定,减少误差。
请参阅图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读数,本实施例中可选的,装夹机构01还包括显示屏010,拉力计和步进电机均通过控制器与显示屏010通信连接,能够将施加在金属丝上的拉应力和扭矩清楚的在显示屏010上显示出来。可选的,显示屏010可以是但不限于是led屏,显示屏010安装在罩体800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装夹机构01,金属丝的装夹牢固可靠,金属丝不易被装夹机构01折弯,试验结果更加准确。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4以及图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退火装置,包括供电组件02以及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夹机构01,供电组件02用于给夹持于装夹机构01上的金属丝供电。
可选的,供电组件02包括电源02a,电源02a可以是电池或者充电电池,电源02a可以设置于基壳111上,电源02a上通过导线引出有正极片02b和负极片02c,正极片02b与负极片02c分别与电源02a的正极和负极导通。金属丝采用电流退火时,将金属丝利用装夹机构01夹持完毕后,将正极片02b和负极片02c分别与金属丝的两端电连接,金属丝与电源02a形成导通的回路,金属丝在通电后温度升高,升高至设定温度后,结束通电。
可选的,供电组件02还包括第一导通接头02e和第二导通接头02f,第一导通接头02e包括两个第一夹头,两个第一夹头分别与第一承载件120和第一装夹件210连接,两个第一夹头之间形成供金属丝穿设的第一定位孔02g,第一定位孔02g可以是圆柱形孔,与金属丝的直径大致相等。同理,第二导通接头02f包括两个第二夹头,两个第二夹头分别与第二承载件130和第二装夹件220连接,两个第二夹头之间形成供金属丝穿设的第二定位孔02h,第二定位孔02h可以是圆柱形孔,与金属丝的直径大致相等。金属丝安装完成后,金属丝的一端穿过第一定位孔02g,金属丝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定位孔02h,第一导通接头02e和第二导通接头02f位于第一夹具300和第二夹具400之间。为金属丝通电时,将正极片02b和负极片02c分别抵持在第一导通接头02e和第二导通接头02f上即可。
通过设置第一导通接头02e和第二导通接头02f,既保证金属丝安装时位置的准确性,同时,为金属丝通电时,正极片02b和负极片02c分别与第一导通接头02e和第二导通接头02f接触,正极片02b和负极片02c不需要直接接触金属丝,避免改变金属丝的状态,影响实验结果。
可选的,供电组件02还包括两个电动机02d,两个电动机02d分别安装在第一夹块310和第五夹块510内,两个电动机02d的输出轴分别与两个正极片02b和负极片02c连接,用于驱使正极片02b和负极片02c转动,进而控制正极片02b与第一导通接头02e接触或者断开,以及控制负极片02c与第二导通接头02f接触或者断开。
可选的,退火装置还包括具有多个按键02i的电路板(未示出),电路板安装在第一端壳112和/或者第二端壳113上,按键02i伸出第一端壳112和/或者第二端壳113,该电路板与控制器连接,通过按压不同的按键02i,可以实现第一夹具300滑动,第二夹具400转动,正极片02b转动和负极片02c转动等功能。
请参阅图9,可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退火装置还包括外套03,外套03可以是透明材料制成的筒结构,将装夹机构01置于外套03中,便于保存收纳。
本实施例提供的退火装置,通过改变第一夹具300的位置以对金属丝施加拉应力,然后进行电流退火,实现拉应力-电流退火;同时,可以通过转动第二夹具400以对金属丝施加扭矩,实现扭矩-电流退火。还可以进行拉应力-扭矩-电流退火。该退火装置的集成化程度高,功能多样化,便于试验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装夹机构,用于装夹金属丝,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夹机构包括基座以及两个装夹件,所述基座设有用于夹持所述金属丝并避免所述金属丝的夹持部位弯曲的第一夹持面,每个所述装夹件设有用于夹持所述金属丝并避免所述金属丝的夹持部位弯曲的第二夹持面,所述两个装夹件均能够与所述基座连接,以使每个所述第二夹持面与所述第一夹持面形成用于夹持所述金属丝的夹持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包括本体、凸设于所述本体的第一承载件以及第二承载件,所述第一承载件与所述本体沿预设方向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面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承载件与所述第二承载件上;当所述第一承载件相对于所述本体滑动时能够改变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面之间的距离;所述两个装夹件分别为第一装夹件和第二装夹件,所述第一装夹件能够与所述第一承载件连接,所述第二装夹件能够与所述第二承载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夹机构还包括第一夹具,所述第一夹具与所述本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夹具用于夹持所述第一装夹件与所述第一承载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夹机构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安装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夹具连接,用于驱使所述第一夹具相对于所述本体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承载件与所述本体围绕所述预设方向转动连接,以对安装于所述装夹机构上的所述金属丝加载扭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夹机构还包括第二夹具,所述第二夹具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夹具用于夹持所述第二装夹件与所述第二承载件,所述第二装夹件以及所述第二承载件均相对于所述第二夹具沿所述第二夹具的转动方向相对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夹机构还包括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夹具传动连接,用于驱使所述第二夹具相对于所述本体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夹机构还包括罩体,所述罩体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罩体与所述基座形成用于容纳夹持于所述装夹机构上的所述金属丝的操作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夹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夹机构还包括减震件,所述减震件安装于所述基座上。
10.一种退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供电组件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夹机构,所述供电组件用于给夹持于所述装夹机构上的所述金属丝供电。
CN201920595759.7U 2019-04-26 2019-04-26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789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95759.7U CN209778953U (zh) 2019-04-26 2019-04-26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95759.7U CN209778953U (zh) 2019-04-26 2019-04-26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78953U true CN209778953U (zh) 2019-12-13

Family

ID=68804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9575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778953U (zh) 2019-04-26 2019-04-26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789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1942A (zh) * 2019-04-26 2019-07-05 青岛理工大学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1942A (zh) * 2019-04-26 2019-07-05 青岛理工大学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WO2020215821A1 (zh) * 2019-04-26 2020-10-29 青岛理工大学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87465B (zh) 应用于潜望式镜头模组的棱镜装置和潜望式镜头模组
US8498069B2 (en) Voice coil motor
US9136744B2 (en) Electric motor with reduced axial footprint
US7628621B2 (en) Electric device with rotatable and receivable plug
EP2001207A9 (en) Desktop charger holder
CN109971942B (zh)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EP3892498A1 (en) Vehicle-mounted mobile phone holder
TWI332308B (en) Driving apparatus
EP1760846A3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289990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N209778953U (zh) 装夹机构以及退火装置
JP2015024490A (ja) ワーク支持装置
CN204989716U (zh) 摄像头模组的防抖装置和摄像头模组
WO2021052265A1 (zh) 一种夹持装置及车载支架
WO2021232764A1 (zh) 充电座
CN111765353A (zh) 一种多角度翻转式支撑机构及无线充电座
US6616302B2 (en) Vehicle lamp
CN210290666U (zh) 驱动机构及传动组件
CN215701210U (zh) 装配治具
JP2011034950A (ja) 電池収容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携帯式電子装置
CN112762298A (zh) 电子设备支架
CN111090210A (zh) 自动对焦用压电式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1669481U (zh) 自动对焦用压电式透镜驱动装置、相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8866199U (zh) 棱镜马达
JP689071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