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69935U - 一种杯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杯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69935U
CN209769935U CN201920381802.XU CN201920381802U CN209769935U CN 209769935 U CN209769935 U CN 209769935U CN 201920381802 U CN201920381802 U CN 201920381802U CN 209769935 U CN209769935 U CN 2097699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top plate
cup cover
multifunctional
c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8180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四化
王春霞
许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engxin New Mater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Hengxin New Mater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Hengxin New Mater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Hengxin New Mater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8180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699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699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699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杯盖,涉及一种盖子,包括杯盖本体,所述杯盖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槽,所述杯盖本体的顶部还开设有贯穿所述杯盖本体顶部的饮用孔,所述杯盖本体的正上方设置有盖塞,所述盖塞具体由与凹槽相对应的第一塞部和与饮用孔对应的第二塞部构成,所述第一塞部具体由第一顶板和第一凸起部构成,所述第一凸起部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板的底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塞部具体由第二顶板和第二凸起部构成,所述第二凸起部安装所述第二顶板的底部;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水杯倾斜时杯中液体不洒出;热饮时饮品不会通过排气孔洒出或溅出;饮用孔开启后可插吸管也可直接饮用;饮用中断时可随时封闭饮用孔等。

Description

一种杯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杯盖,具体为一种带杯塞的杯盖。
背景技术
人们在日常喝水或饮料的过程中,需要利用水杯盛装相应的饮品。但是水杯装入饮料后,因为多数饮用者不会一次性喝完杯中饮品,这就导致需要对杯子进行密封,以避免外部杂物进入杯子内而影响饮品的质量。
在上述过程中,杯盖是人们常用的物品。然而现有的杯盖,多数为对杯子开口端整体的密封,需要饮用的过程中,需要开启杯盖,借助杯口饮用饮料,且需要小心的控制杯子的倾斜角度,以避免杯中饮料完全流出,此过程饮料的流速难以有效控制,且杯盖整体的开启和关闭比较费时费力,因此,完整的杯盖在使用时舒适度较差;现有的部分杯子,也存在于盖体上开设孔洞借助吸管饮用其中的饮料,但是,孔洞的封闭为一次性的,当用吸管刺破孔洞封闭后,无法恢复封闭,导致需要一直保持孔洞朝上的状态,以避免漏液;热饮时需要设置排气孔,但是排气孔会导致饮品洒出或溅出;在饮用中断想过段时间再饮用时,无法封闭饮用孔等。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缺陷,是现今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杯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杯子倾斜时杯中液体易洒出,饮用热饮时排气孔会导致饮品洒出或溅出,饮用中断时不能封闭饮用孔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杯盖,包括杯盖本体,所述杯盖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槽,所述杯盖本体的顶部还开设有贯穿所述杯盖本体顶部的饮用孔,所述杯盖本体的正上方设置有盖塞,所述盖塞具体由与凹槽相对应的第一塞部和与饮用孔对应的第二塞部构成,所述第一塞部具体由第一顶板和第一凸起部构成,所述第一凸起部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板的底部,所述第一凸起部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二者的竖直壁过盈接触且二者的底部互不接触,所述第二塞部具体由第二顶板和第二凸起部构成,所述第二凸起部安装所述第二顶板的底部,且所述第二凸起部设置在所述饮用孔内且二者过盈接触,所述第一顶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凹槽的底部为倾斜面,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底部设置有竖直的挡板,所述挡板的底部不与凹槽底部接触,所述挡板将所述倾斜面分隔为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上任意位置的水平标高均不小于第二倾斜部上任意位置的水平标高,所述第二倾斜部上水平标高最低处开设有贯穿所述凹槽底部的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一凸起部处于所述第二倾斜部上水平标高最高处的正上方位置均开设有第二排气孔。
进一步,将所述第一凸起部替换为竖向围板,所述竖向围板的顶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板的底部且其竖直外壁与所述凹槽的竖直内壁过盈接触,将所述挡板的安装位置由第一凸起部的底部替换为设置在所述竖向围板内且其顶部与所述第一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与所述凹槽互不接触,所述第二排气孔仅开设在所述第一顶板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顶板的顶部还设置有用于卡设第二顶板的两个倒L型凸台,两个倒L型凸台关于所述第一顶板的中心对称设置,且二者的短边处均朝向彼此,所述第二顶板经其与第一顶板的连接处弯折至第一顶板的上方时可通过两个倒L型凸台卡设在第一顶板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杯盖本体的顶部还设置有向下凹陷的且与凹槽连通的多功能槽,所述凹槽的底部向其中心凹陷,且其底部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三排气孔,所述多功能槽的底部朝向所述凹槽方向向下倾斜,且二者连通处多功能槽的底部边缘处与凹槽底部边缘处连接,所述多功能槽正上方的第一顶板上连通有多功能导管,所述多功能导管设置在所述多功能槽内且二者底端互不接触,所述多功能导管的内部空间在竖直方向上具体由排气空间和限位空间构成,所述第二顶板的顶部还设置有与所述限位空间相对应的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顶板沿其与第一顶板连接处弯折后,限位凸起卡设在限位空间内。
进一步,所述排气空间和所述限位空间相互连通。
进一步,所述多功能槽的底部与凹槽底部连接处的顶部还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竖直壁与多功能槽及凹槽均互不接触。
进一步,所述第一顶板的底部还安装有两个圆柱形凸起块,所述杯盖本体的顶部设置有与两个凸起块相对应的向下凹陷的嵌置槽,两个所述凸起块分别设置在一个所述嵌置槽内且彼此过盈接触。
进一步,所述第二顶板上远离所述第一顶板的一端上还设置有提手。
进一步,所述杯盖本体上的所有组件均为一体结构,所述盖塞上的所有组件均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杯盖,通过在杯盖上设置盖塞,并在盖塞上设置与饮用孔对应的第二凸起部,使得在不需要喝水时只需要通过第二凸起部堵塞在饮用孔内,便可避免液体流出,有效地解决了饮用孔无法重复封闭的弊端;通过设置第二凸起部和饮用孔,实现了对饮用流速的有效控制;借助饮用孔,饮用者可直接饮用也和利用吸管饮用,提供了多种饮用方式;通过设置两个交错的排气孔,可有效的防止饮品洒出或溅出;通过将凹槽底部设置为倾斜面,使得进入凹槽内的液体能够通过第一排气孔回流至杯子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杯盖的整体组合使用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杯盖中杯盖本体的正面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杯盖中杯盖本体的背面立体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盖塞的正面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一种盖塞的反面立体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盖塞的正面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盖塞的反面立体图;
图8为实施例三中一种杯盖的整体组合使用立体图;
图9为实施例三中杯盖本体的正面立体图;
图10为实施例三中盖塞的正面立体图;
图11为实施例三中盖塞的反面立体图;
图12为实施例三中多功能导管的仰视图。
图中:1、杯盖本体;2、凹槽;3、饮用孔;4、盖塞;5、第一塞部;6、第二塞部;7、第一顶板;8、第一凸起部;9、第二顶板;10、第二凸起部;11、挡板;12、第一排气孔;13、第二排气孔;14、竖向围板;15、凸起块;16、嵌置槽;17、倒L型凸台;18、提手;19、多功能凹槽;20、第三排气孔;21、多功能导管;22、排气空间;23、限位空间;24、限位凸起;25、第二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杯盖,包括杯盖本体1,杯盖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槽2,杯盖本体1的顶部还开设有贯穿杯盖本体1顶部的饮用孔3,杯盖本体1的正上方设置有盖塞4,盖塞4具体由与凹槽2相对应的第一塞部5和与饮用孔3对应的第二塞部6构成,第一塞部5具体由第一顶板7和第一凸起部8构成,第一凸起部8安装在第一顶板7的底部,第一凸起部8设置在凹槽2内,二者的竖直壁过盈接触且二者的底部互不接触,第二塞部6具体由第二顶板9和第二凸起部10构成,第二凸起部10安装第二顶板9的底部,且第二凸起部10设置在饮用孔3内且二者过盈接触,第一顶板7的一端与第二顶板9的一端连接。
工作原理:
首先将第一凸起部8设置在凹槽2内,第二凸起部10设置在饮用孔3内,然后将杯盖本体1盖设在杯子上,需要饮用杯子内的饮料时,通过第二顶板9开启第二凸起部10,进而开启饮用孔3,用户可通过饮用孔3直接饮用杯子内的饮品或者通过吸管通过饮用孔3插入杯子内直接饮用,当不需要饮用饮品时,通过第二顶板9推动第二凸起部10封闭饮用孔3。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有效地平衡杯子内外的气压,在本实施例中将凹槽2的底部设置为倾斜面,第一凸起部8的底部设置有竖直的挡板11,挡板11的底部不与凹槽2底部接触(即挡板11与凹槽之间设置有平衡缝隙,进而液体或气体可通过缝隙进行流动),挡板11将倾斜面分隔为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第一倾斜部上任意位置的水平标高均不小于第二倾斜部上任意位置的水平标高,第二倾斜部上水平标高最低处开设有贯穿凹槽2底部的第一排气孔12,第一顶板7和第一凸起部8处于第二倾斜部上水平标高最高处的正上方位置均开设有第二排气孔13。
通过上述设置,当杯子内的气味可通过第一排气孔12和第二排气孔13流出杯子散发至外部;当杯子内的饮料通过第一排气孔12进入凹槽2内后,因凹槽2底部为倾斜面,因此,即便部分饮品进入了凹槽2内,仍然会在倾斜面的作用下,汇聚到凹槽2倾斜面的最低端,即第一排气孔12处,最终通过第一排气孔12回流至杯子内,同时实现了平衡杯子内外压力的目的。
优选的,为了有效安装第一塞部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板7的底部还安装有两个圆柱形凸起块15,杯盖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与两个凸起块15相对应的向下凹陷的嵌置槽16,两个凸起块15分别设置在一个嵌置槽16内且彼此过盈接触。
通过上述设置,利用两个圆柱形凸起块15,和两个嵌置槽16之间的过盈配合,进一步增加第一塞部5与杯盖本体1之间的摩擦力,可有效避免盖塞4脱离杯盖本体1。
优选的,为了避免当掀起第二顶板9通过饮用孔3饮用饮料时第二顶板9反弹回饮用孔3的正上方,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顶板7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卡设第二顶板9的两个倒L型凸台17,两个倒L型凸台17关于第一顶板7的中心对称设置,且二者的短边处均朝向彼此,第二顶板9经其与第一顶板7的连接处弯折至第一顶板7的上方时可通过两个倒L型凸台17卡设在第一顶板7的上方。
通过上述设置,当掀起第二顶板9后,将其掀至第一顶板7的上方,并通过两个倒L型凸台17卡设第二顶板9,使得第二顶板9保持该状态,进而可有效避免其反弹的弊端;两个倒L型凸台17在本实施例中为弹性件,有助于卡设或脱离第二顶板9。
优选的,为了便于掀起第二顶板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顶板9上远离第一顶板7的一端上还设置有提手18。
通过把手18可有效提起第二顶板9,降低了开启难度。
优选的,为了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杯盖本体1上的所有组件均为一体结构,盖塞4上的所有组件均为一体结构,即可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分开制造杯盖本体1和盖塞4。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凹槽2的中心、饮用孔3的中心和杯盖本体1顶部的中心共处于同一竖直面上。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杯盖本体1的竖直内壁上设置有螺纹,其与杯子通过螺纹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杯子与杯盖本体1通过螺纹连接。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其主体设置与实施例1相同,主要的区别为将实施例1的第一凸起部8替换为竖向围板14,竖向围板14的顶端固定安装在第一顶板7的底部且其竖直外壁与凹槽2的竖直内壁过盈接触,将挡板11的安装位置由第一凸起部8的底部替换为设置在竖向围板14内且其顶部与第一顶板7的底部固定连接,挡板11与凹槽2互不接触,第二排气孔13仅开设在第一顶板7上,参考图6和图7。
通过上述设置,将凹槽2替换为竖向围板14可有效地降低设备的制造难度。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杯盖本体1的竖直内壁上设置有背离其轴心的环形凸起槽,其与杯子通过环形凸起槽卡设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便于杯盖本体1的安装。
实施例三
结合图8-12,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杯盖,其主体与实施例1相似,区主要的区别在于:
所述杯盖本体(1)的顶部还设置有向下凹陷的且与凹槽(2)连通的多功能槽(19),所述凹槽(2)的底部向其中心凹陷,且其底部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三排气孔(20),所述多功能槽(19)的底部朝向所述凹槽(2)方向向下倾斜,且二者连通处多功能槽(19)的底部边缘处与凹槽(2)底部边缘处连接,所述多功能槽(19)正上方的第一顶板(7)上连通有多功能导管(21),所述多功能导管(21)设置在所述多功能槽(19)内且二者互不接触,所述多功能导管(21)的内部空间在竖直方向上具体由排气空间(22)和限位空间(23)构成,所述第二顶板(9)的顶部还设置有与所述限位空间(23)相对应的限位凸起(24),所述第二顶板(9)沿其与第一顶板(7)连接处弯折后,限位凸起(24)卡设在限位空间(23)内。
通过上述设置,当杯子内装入热饮时,热饮产生的热气可通过第三排气孔20进入凹槽2内,进入后凹槽2内后冷凝,因凹槽2在本实施例中为向中部凹陷的设置,冷凝液会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第三排气孔20回流至杯子内,避免外溢烫伤饮用者;
同时,通过设置多功能导管21的设置,使得热气可经多功能导管21中的排气空间22排出杯体,有助于实现杯子内外压力平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板7能够有效地覆盖凹槽2和多功能槽19,通过设置多功能槽19与凹槽2连通,一方面有助于降低杯盖整个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另一方面由外部看设备整体简洁且美观;
通过将多功能导管21的内部空间分为排气空间22和限位空间23,以及在第二顶板9上设置限位凸起24,使得第二顶板9翻折后,通过限位空间23和限位凸起24的配合,可有效地固定第二顶板9的位置,即饮用者需要饮用饮品时,第二顶板9不会自动复位,便于饮用者饮用;
结合排气空间22和限位空间23互不影响,在第二顶板9翻转或不翻转的状态下,热气通过排气空间22排气均不受到影响,有助于杯子内外压力平衡;
通过限位空间23和限位凸起24的设置,避免了实施例一中需要设置两个倒L型凸台17的弊端,虽然两个倒L型凸台17能够有效限位第二顶板9,但是在外观上并不非常美观,且增加了设备制造成本;本实施例可有效降低设备制造成本,通过外观简单大方。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空间(22)和所述限位空间(23)相互连通;
通过上述设置,有助于降低设备制造的难度;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功能槽(19)的底部与凹槽(2)底部连接处的顶部还设置有第二挡板(25),所述第二挡板(25)的竖直壁与多功能槽(19)及凹槽(2)均互不接触。
通过上述设置,第二挡板25能够有效地遮挡在凹槽2内冷凝的液体或者经第三排气孔20进入凹槽内的液体进入多功能槽19内;
避免了因整个杯体晃动或杯体剧烈振动等情况导致液体经排气空间22流出杯子内的空间导致液体飞溅的弊端;
同时,因第二挡板25的竖直壁不与凹槽2及多功能槽19的侧壁相互接触,使得三者之间存在缝隙,一方面,有助于热气经排气空间22排出,实现杯子内外压力平衡;另一方面,有助于热气在多功能槽19内冷凝的液体回流至杯子内,避免了液体在多功能槽19内积聚的弊端;
结合多功能槽19底部倾斜设置,进一步的促进了液体回流杯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8可以为整体下凸的实体或空心体,也可以为没有底部的空心体,即围板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选用围板结构,有助于降低设备制造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多功能导管21的底部不与多功能槽19相互接触,这样便于排气空间22和限位空间23与外部空间及杯子内部空间的连通;
当安装第一凸起部8、第二凸起部10、限位凸起24时,会对杯子内部产生压力,而通过上述设置,使得产生的压力会经排气空间22泄载,实现内外压力平衡,避免了因安装压力产生液体外溢的弊端。

Claims (10)

1.一种杯盖,包括杯盖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槽(2),所述杯盖本体(1)的顶部还开设有贯穿所述杯盖本体(1)顶部的饮用孔(3),所述杯盖本体(1)的正上方设置有盖塞(4),所述盖塞(4)具体由与凹槽(2)相对应的第一塞部(5)和与饮用孔(3)对应的第二塞部(6)构成,所述第一塞部(5)具体由第一顶板(7)和第一凸起部(8)构成,所述第一凸起部(8)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板(7)的底部,所述第一凸起部(8)设置在所述凹槽(2)内,二者的竖直壁过盈接触且二者的底部互不接触,所述第二塞部(6)具体由第二顶板(9)和第二凸起部(10)构成,所述第二凸起部(10)安装所述第二顶板(9)的底部,且所述第二凸起部(10)设置在所述饮用孔(3)内且二者过盈接触,所述第一顶板(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板(9)的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的底部为倾斜面,所述第一凸起部(8)的底部设置有竖直的挡板(11),所述挡板(11)的底部不与凹槽(2)底部接触,所述挡板(11)将所述倾斜面分隔为第一倾斜部和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上任意位置的水平标高均不小于第二倾斜部上任意位置的水平标高,所述第二倾斜部上水平标高最低处开设有贯穿所述凹槽(2)底部的第一排气孔(12),所述第一顶板(7)和所述第一凸起部(8)处于所述第二倾斜部上水平标高最高处的正上方位置均开设有第二排气孔(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杯盖,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凸起部(8)替换为竖向围板(14),所述竖向围板(14)的顶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顶板(7)的底部且其竖直外壁与所述凹槽(2)的竖直内壁过盈接触,将所述挡板(11)的安装位置由第一凸起部(8)的底部替换为设置在所述竖向围板(14)内且其顶部与所述第一顶板(7)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挡板(11)与所述凹槽(2)互不接触,所述第二排气孔(13)仅开设在所述第一顶板(7)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7)的顶部还设置有用于卡设第二顶板(9)的两个倒L型凸台(17),两个倒L型凸台(17)关于所述第一顶板(7)的中心对称设置,且二者的短边处均朝向彼此,所述第二顶板(9)经其与第一顶板(7)的连接处弯折至第一顶板(7)的上方时可通过两个倒L型凸台(17)卡设在第一顶板(7)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本体(1)的顶部还设置有向下凹陷的且与凹槽(2)连通的多功能槽(19),所述凹槽(2)的底部向其中心凹陷,且其底部的中心处开设有第三排气孔(20),所述多功能槽(19)的底部朝向所述凹槽(2)方向向下倾斜,且二者连通处多功能槽(19)的底部边缘处与凹槽(2)底部边缘处连接,所述多功能槽(19)正上方的第一顶板(7)上连通有多功能导管(21),所述多功能导管(21)设置在所述多功能槽(19)内且二者底端互不接触,所述多功能导管(21)的内部空间在竖直方向上具体由排气空间(22)和限位空间(23)构成,所述第二顶板(9)的顶部还设置有与所述限位空间(23)相对应的限位凸起(24),所述第二顶板(9)沿其与第一顶板(7)连接处弯折后,限位凸起(24)卡设在限位空间(23)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空间(22)和所述限位空间(23)相互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槽(19)的底部与凹槽(2)底部连接处的顶部还设置有第二挡板(25),所述第二挡板(25)的竖直壁与多功能槽(19)及凹槽(2)均互不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5至7任一所述的一种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7)的底部还安装有两个圆柱形凸起块(15),所述杯盖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与两个凸起块(15)相对应的向下凹陷的嵌置槽(16),两个所述凸起块(15)分别设置在一个所述嵌置槽(16)内且彼此过盈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板(9)上远离所述第一顶板(7)的一端上还设置有提手(18)。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本体(1)上的所有组件均为一体结构,所述盖塞(4)上的所有组件均为一体结构。
CN201920381802.XU 2019-03-25 2019-03-25 一种杯盖 Active CN2097699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81802.XU CN209769935U (zh) 2019-03-25 2019-03-25 一种杯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81802.XU CN209769935U (zh) 2019-03-25 2019-03-25 一种杯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69935U true CN209769935U (zh) 2019-12-13

Family

ID=68799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81802.XU Active CN209769935U (zh) 2019-03-25 2019-03-25 一种杯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6993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40221A (zh) * 2020-11-11 2021-02-09 浙江舒康科技有限公司 带折叠塞子的冷热纸浆杯盖、容器组件和使用方法
CN113197477A (zh) * 2021-05-26 2021-08-03 上海诚宇包装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防漏心形杯盖
CN113287925A (zh) * 2021-06-30 2021-08-24 上海诚宇包装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防漏心形杯盖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40221A (zh) * 2020-11-11 2021-02-09 浙江舒康科技有限公司 带折叠塞子的冷热纸浆杯盖、容器组件和使用方法
CN113197477A (zh) * 2021-05-26 2021-08-03 上海诚宇包装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防漏心形杯盖
CN113287925A (zh) * 2021-06-30 2021-08-24 上海诚宇包装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防漏心形杯盖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69935U (zh) 一种杯盖
US6732882B2 (en) No-spill cover assemly for a drink container
US5018635A (en) Fluid containment and access device for a beverage container
CA2466459A1 (en) Recloseable lid with closure plug
US8657148B2 (en) Drinking container lid with soft spout
US20100108701A1 (en) Splash-resistant drinking device
JP3021835U (ja) 缶容器
CN110053864B (zh) 一种超声波焊接式防漏饮料杯盖
CN209995830U (zh) 兼具防回流和多次密封功能的热饮杯盖
CN210842543U (zh) 具有自吸功能的饮料杯
CN216628147U (zh) 一种双饮杯
CN220430986U (zh) 一种直饮杯盖
CN213189034U (zh) 一种新型组合杯盖
CN218559743U (zh) 便于饮用饮料的盖子及咖啡杯
CN205285833U (zh) 一种多功能简易杯
JPH0754159Y2 (ja) 飲料ディスペンサのコップ受部構造
CN214803954U (zh) 一种带有旋转防漏盖的直饮杯
CN218594773U (zh) 一种密封防溢流塑料杯
JP3080115U (ja) 飲料入れ容器
CN216962071U (zh) 杯盖及杯具
CN210556615U (zh) 一种防漏热饮杯盖
CN217610441U (zh) 一种可用于热饮杯的防泼洒杯盖
CN218484273U (zh) 一种杯盖及水杯
CN218651279U (zh) 一种可以两用的杯盖
CN220315882U (zh) 冷热饮共用含防漏塞一体式一次性杯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