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57139U - 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57139U
CN209757139U CN201920301542.0U CN201920301542U CN209757139U CN 209757139 U CN209757139 U CN 209757139U CN 201920301542 U CN201920301542 U CN 201920301542U CN 209757139 U CN209757139 U CN 2097571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fixed shaft
isolation
group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015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舒畅
季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3015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571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571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571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涉及机电的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互隔离的相邻电连接件之间如静接点组的左右接点片之间因潮湿产生爬电现象导致电性导通的技术问题。该静接点组包括底壳和盖板,所述底壳中安装多个相互隔离的电连接件;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底壳,并与所述底壳的接触面之间绝缘密封,用于使相互隔离的相邻所述电连接件相互绝缘。本实用新型静接点组用于转辙机,盖板盖设于底壳并与底壳接触面之间绝缘密封,避免相互隔离的相邻电连接件之间由于潮湿产生的导电层而产生爬电现象,从而使相互隔离的相邻电连接件如左右接点片相互绝缘。

Description

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背景技术
转辙机是指用以可靠地转换道岔位置,改变道岔转换的方向,锁闭道岔尖轨,反映道岔位置的重要的铁路信号基础设备。按动作能源和传动方式分类,转辙机可以分别为电动转辙机、电动液压转辙机和电空转辙机。其中电动转辙机通常采用380伏三相电动机驱动来完成道岔的转换工作。道岔的转换通过转辙机中自动开闭器的动接点组插入和拔出静接点组来控制。具体的,自动开闭器用来及时、正确反映道岔尖轨的位置,并完成控制电动机和挤岔表示的功能。
现有技术中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如中国实用新型申请号为 201810356838.2,公布号为CN108394427A,公布日为2018.08.14,实用新型名称为电动转辙机用防弧恒压静接点组、动接点组及动静接点组,其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左接点片和右接点片安装在静接点座上,并可以与动接点组的动接点环形成电连接。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为ZL201420312261.2,授权公告号为 CN203941820U,授权公告日为2014.11.12,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动静连接的动静接点座,其公开的技术方案中螺柱安装于安装壳体上,螺柱与接点片连接。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纯水属于绝缘体,一般在实验室或提炼所等地方可以见到,而自然界的水,如雨水和空气中含有的水分含有杂质,使得我们看到的水可以导电。由于环境的变换会使轨道周围大自然的水变成水蒸汽,水蒸汽会与空气中的杂质相混合,潮湿空气和雨水会随着转辙机动作杆与标示杆伸缩进入转辙机内部,可以形成导电介质。而且水蒸汽在预冷形成水,在形成过程中可将其水蒸汽所混合的空气中的杂质一同粘覆在物体表面,形成导电介质,该导电介质相当于导线。从而潮湿状态下,左接点片和右接点片之间非常容易产生爬电现象。例如,雨水或潮湿水蒸汽进入相对比较封闭的转辙机内部,导致积存在转辙机内部的雨水和潮湿水蒸汽会在白天日晒气温高时形成水蒸汽,在晚上气温低时形成冷凝水。而含有杂质的冷凝水会滴在自动开闭器的静接点组内,细微水珠通过张力贴覆在静接点组表面且形成不绝缘导电潮湿表面。静接点组上安装的左接点片和右接点片因为380伏高压电和潮湿的不绝缘导电表面而产生同相导通。即,左接片片和右接点片之间导通和380伏高压电三线电之间的相和相之间导通。左节点片和右接点片之间的导通而导致静接点组在非控制导通的情况下自行导通,使转辙机出现不受控制的误动情况。
2.现有技术的静接点组因为转辙机内因潮湿出现的左接点片和右接点片之间爬电不绝缘,静接点组与开闭器铸铁壳体之间不绝缘,因为不绝缘而产生的爬电现象导致静接点组壳体电击穿而碳化连电,从而致使转辙机产生误动、闪断表示而影响列车安全运行。
3.现有技术的静接点组的左右螺柱之间也易出现爬电现象,导致转辙机的静接点组在非控制导通的情况下自行导通。
另外,自动开闭器的动接点环一般通过开口销固定在动接点座上的固定轴上。但是列车经过道岔会产生低频和高频振动会导致开口销在固定轴中产生高频振动加大了开口销与固定轴上下的剪切力,并且开口销在分叉开口端易产生弯曲过度的金属疲劳现象,从而使开口销在列车经过道岔时易断裂脱出而导致动接点环从动接点座上脱落,进而影响电动转辙机安全运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互隔离的相邻电连接件之间如静接点组的左右接点片之间因潮湿产生爬电现象导致电性导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包括底壳,所述底壳中安装多个相互隔离的电连接件;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底壳,并与所述底壳的接触面之间绝缘密封,用于使相互隔离的相邻所述电连接件相互绝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多个所述电连接件通过隔离件相互隔离,所述隔离件形成于所述底壳上;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隔离件并与所述隔离件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和/或,所述盖板与所述隔离件的接触面之间连接有绝缘密封层。
进一步,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所述隔离件包括一体式结构的第一隔离段和第二隔离段;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隔离段并与所述第一隔离段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所述第一隔离段高于所述第二隔离段时,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隔离段适配密封贴合。
进一步,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所述第一隔离段包括间隔设置的同组隔离段和邻组隔离段并均与对应的第二隔离段形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盖板与所述同组隔离段和所述邻组隔离段的顶面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和/或,所述盖板与所述同组隔离段和所述邻组隔离段的上部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
进一步,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所述第二隔离段的顶端形成尖状凸起。
进一步,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还包括绝缘件,所述底壳形成有用于所述电连接件伸入并与所述底壳的底面连通的安装孔,在所述电连接件的底面与所述底壳的底面之间的所述安装孔内密封安装有绝缘件。
进一步,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所述绝缘件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形成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绝缘件通过二次注塑或直接灌入的方式密封安装于所述安装孔。
进一步,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还包括补强片,所述补强片的一端与所述电连接件的电源连接侧连接,所述补强片的另一端抵触于所述电连接件的动接点组连接侧的外壁。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互隔离的相邻电连接件之间如静接点组的左右接点片之间因潮湿产生爬电现象导致电性导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开闭器,包括动接点组和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所述动接点组包括固定轴、动接点环和限位件,所述动接点环活动套设于所述固定轴,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动接点环之上并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轴,且沿所述固定轴的圆周多方向伸出于所述固定轴以可抵触所述动接点环;所述动接点环可插入或拔出于于所述静接点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自动开闭器,所述限位件穿过所述固定轴并与其外壁交接处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固定轴上开设有第一孔,所述限位件通过第二孔穿过所述固定轴,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二孔内或者在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内与所述固定轴固定连接;或者,所述固定轴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所述限位件适配固定嵌入的通槽;或者,所述限位件适配固定套设所述固定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底壳和盖板的设置,底壳上安装有多个相互隔离的电连接件;盖板盖设于底壳上并与底壳接触面之间绝缘密封。从而避免盖板与底壳的接触面之间产生间隙,而使冷凝水在接触面的间隙中形成导电层,进而避免相互隔离的相邻电连接件之间由于潮湿产生的导电层而产生爬电现象,用于使相互隔离的相邻电连接件如左右接点片相互绝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静接点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电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静接点组底部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补强片型静接点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动接点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壳,2-补强片,3-隔离件,4-绝缘件,5-固定轴,6-动接点环,8- 弹性件,11-安装孔,31-第一隔离段,32-第二隔离段,33-同组隔离段,34-邻组隔离段,51-第一孔,71-第一限位件,72-第二限位件,73-第三限位件,81- 左接点片,82-右接点片,83-左螺柱,84-右螺柱,85-第一腔体,86-第二腔体, 87-第三腔体,88-第四腔体,100-第一盖板,101-第一凹槽,102-第三凹槽,103- 第四凸起,104-第七凸起,200-第四盖板,201-第五凹槽,202-第五凸起,321- 尖状凸起,322-支撑块,331-第一凸起,332-第六凸起,341-第三凸起,342-第四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包括底壳1和盖板。底壳1中安装多个相互隔离的电连接件。盖板盖设于底壳1,并与底壳1的接触面之间绝缘密封,用于使相互隔离的相邻所述电连接件相互绝缘。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静接点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装电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盖板沿箭头指示方向盖设于底壳1上。
电连接件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及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其中一个,在此不作限制,并均安装于底壳1上开设的腔体内。其中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相互隔离,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相互隔离。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及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可以作为一组电连接件,在底壳 1上可以安装有三组电连接件,并分别对应与380V高压电中的三相通过导线电性连接。当然,在底壳1上也可以安装有一组或者两组电连接件。每组中的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通过导线通入380V或者他电压的一相电。其中左接点片 81的一端和左螺柱83连接并电性导通,左接点片81的另一端向前伸出于底壳 1;右接点片82的一端和右螺柱221连接并电性导通,右接点片82的另一端向外伸出于底壳1。从而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及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上分别连接有380V高压电,需要相互绝缘隔离。而底壳1和盖板可以均采用绝缘性能良好的材质制作,并具有绝缘性、耐腐蚀性和高强度性等,如,可以采用酚醛玻璃纤维材质制作,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材质,在此不作限制。
盖板盖设于底壳1,用于避免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之间及左螺柱83 和右螺柱84之间产生爬电现象。盖板与底壳1之间绝缘密封,从而避免盖板与底壳1之间的接触面上产生间隙贮存冷凝水在接触面上形成导电层,进而避免产生爬电现象。为了能够达到绝缘密封的效果,盖板与底壳1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在安装时,将盖板盖在底壳1上,为了使盖板能够更加固定的安装于底壳 1上,可以通过抽芯铆钉和螺钉将盖板安装于底壳1上。当然,盖板和底壳1 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定方式安装,只要能够将盖板固定安装于底壳1上即可。但必须保证盖板和底壳1所有接触面绝缘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通过底壳1和盖板的设置,底壳1上安装有多个相互隔离的电连接件;盖板盖设于底壳1上并与底壳1接触面之间绝缘密封。从而避免盖板与底壳1的接触面之间产生间隙,而使冷凝水在接触面的间隙中形成导电层,进而避免相互隔离的相邻电连接件之间由于导电层的形成而产生爬电现象,用于使相互隔离的相邻电连接件相互绝缘。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多个电连接件通过隔离件3相互隔离,隔离件3形成于底壳1上。盖板盖设于隔离件3并与隔离件3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和/ 或,盖板与所述隔离件3的接触面之间连接有绝缘密封层。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隔离件3用于隔离一组电连接件中的相邻的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以及相邻的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还用于隔离相邻组的电连接件。
与盖板相接触的隔离件3的顶壁和侧壁上均可以形成与盖板适配嵌设连接的齿状或者凸起或者凹槽结构。同样的,盖板的底面和侧面也可以形成与隔离件3对应的顶壁和侧壁适配嵌设的齿状或者凸起或者凹槽结构。从而盖板与隔离件3之间的接触面为多个平面经弯折所形成的折弯面结构。从而冷凝水在盖板与隔离件3之间接触面上从一个平面流淌至另一平面时在弯折处受限而不能够继续流通,从而破坏由冷凝水通过张力所形成的导电层的完整性,使导电层断开。另外,盖板与隔离件3适配嵌设后,盖板与隔离件3的接触面之间可以形成为无间隙,从而达到绝缘密封的效果,避免相互隔离的相邻的电连接件之间因不绝缘产生的爬电现象。盖板与隔离件3适配嵌设后,盖板与隔离件3之间的接触面之间如有间隙,可以通过在接触面之间连接有绝缘密封层来填充间隙,起到密封绝缘的作用。
绝缘密封层可以具有粘贴性,如可以采用绝缘胶,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具有粘贴性的材质,在此不作限制。在使用时,可以将绝缘密封层涂覆至盖板或者隔离件3任一相互接触面上,也可以在底壳1的其他与盖板的接触面上涂覆绝缘密封层,然后将盖板盖设在底壳1上,从而盖板与隔离件3的接触面之间以及盖板与底壳1的其他接触面之间的空隙均得到填充,起到密封绝缘的作用。绝缘密封层的厚度可以依据盖板与隔离件3接触面之间以及盖板与底壳2的其他接触面之间的间隙而设置,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的,隔离件3包括一体式结构的第一隔离段31和第二隔离段32。盖板盖设于第一隔离段31并与第一隔离段31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第一隔离段31高于第二隔离段32时,盖板与第二隔离段32密封贴合。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隔离段31用于隔离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从而与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在底壳1上的安装位置相对应;第二隔离段32从盖板的后侧面延伸至底壳1的后侧面,用于增加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之间沿表面的隔离延伸长度,并起到隔离的作用,从而与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在底壳1上的安装位于对应。
在底壳1内,第一隔离段31的两侧分别对应形成第一腔体85和第二腔体 86,第二隔离段32的两侧分别对应形成第三腔体87和第四腔体88。第一腔体 85和第二腔体86用于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分别对应安装,第三腔体87 和第四腔体88用于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分别对应安装。其中,第一腔体85 和第三腔体87连通,以使左接点片81和左螺柱83能够连接;第二腔体86和第四腔体88连通,以使右接点片82和右螺柱84能够连接。
第二隔离段32可以高于第一隔离段31,从而第二隔离段32与盖板之间具有接触面,为了提高绝缘性,第二隔离段32与盖板适配密封贴合,从而避免第二隔离段32与盖板之间的接触形成间隙,进而避免爬电现象的产生。
左接点片81的一端套设左螺柱83,并通过在左螺柱83上螺纹连接左螺母以使左接点片81固定安装于左螺柱83。右螺母同左螺母的安装,不再赘述。可以以安装后左螺母顶面为起点至右螺母顶面之间第二隔离段32与垂面相交的外轮廓线的线长为参考数值设置第二隔离段32的高度,国际电工标准参考值距离为8-13cm。
更进一步的,第一隔离段31包括间隔设置的同组隔离段33和邻组隔离段 34并均与对应的第二隔离段32形成为一体式结构。盖板与同组隔离段33和邻组隔离段34的顶面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和/或,盖板与同组隔离段33和邻组隔离段34的上部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
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其中图4是本实用新型补强片型静接点组的结构示意图。
同组隔离段33用于隔离同一组电连接件中的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以从左至右的方向来讲,邻组隔离段34用于隔离相邻组的电连接件中的右接点片82和左接点片81。同时,邻组隔离段34还用于底壳1的安装。
以图示中的所标注的方向,同组隔离段33的后侧连接有第二隔离段32,以形成一体式结构,邻组隔离段34的后侧连接有另一第二隔离段32,以形成一体式结构。其中,第二隔离段32和另一第二隔离段32为两个相互隔离的第二隔离段32。同组隔离段33和邻组隔离段34以及第二隔离段32的结构均不受限制。以下所述的盖板与同组隔离段33和邻组隔离段34的顶面嵌设连接的实施例1至3中,对应的盖板分别为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和第三盖板。
第一盖板100与同组隔离段33和邻组隔离段34的顶面嵌设连接的实施例 1:
同组隔离段33的顶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凸起331,第一盖板100的底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01,第一凸起331适配嵌入第一凹槽101中。第一凸起 331可以沿第一隔离段31的前后方向延伸至第二隔离段32的前侧面处。第二隔离段32的前侧面与第一凸起331之间形成用于加固和支撑第二隔离段32的支撑块322。对应的第一盖板100的后侧壁形成与支撑块322适配的凹槽,以使第一盖板100与第二隔离段32的接触面之间紧贴而适配嵌设,从而达到密封绝缘的目的。第一凹槽101与第一凸起331对应的沿第一盖板100的底壁前后方向延伸,从而将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绝缘隔离,并避免爬电现象产生。第一凸起331、第一凹槽101和支撑块322的形状不作限制,只要使同组隔离段33和第二隔离段32分别与第一盖板100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多个折弯面即可。另外,第一凸起331和第一凹槽101沿左右方向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根据需要设置即可。
邻组隔离段34的顶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三凸起341,第一盖板100的底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三凹槽102,第三凸起341适配嵌入第三凹槽102中。第三凸起 341可以沿邻组隔离段34的前后方向延伸,对应的第三凹槽102可以沿第一盖板100的前后方向延伸,从而在邻组隔离段34和第一盖板100之间形成折弯面,进而避免多个相邻组的电连接件之间出现爬电现象。
第二盖板与同组隔离段33和邻组隔离段34的顶面嵌设连接的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同组隔离段33的顶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凹槽,第二盖板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凸起,第二凸起适配嵌入第二凹槽中。第二凹槽可以沿同组隔离段33的前后方向延伸,对应的第二凸起可以沿第二盖板的前后方向延伸,从而将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绝缘隔离,并避免爬电现象产生。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的形状不作限制,只要在同组隔离段33与第二盖板之间的接触面形成多个折面即可。
邻组隔离段34的顶面向内凹陷形成第四凹槽342,第二盖板的底面向外延伸形成第四凸起103,第四凸起103适配嵌入第四凹槽342中。第四凸起103 可以沿第二盖板的前后方向延伸,对应的第四凹槽342可以沿邻组隔离段34 的前后方向延伸,从而在邻组隔离段34和第二盖板之间形成折弯面,进而避免多个相邻组的电连接件之间出现爬电现象。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邻组隔离段34的结构还可以与上述实施例1中的同组隔离段33的结构组合使用。
第三盖板与同组隔离段33和邻组隔离段34的顶面嵌设连接的实施例3(未图示):
本实施例3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结合,同组隔离段33可以分别沿前后方向向外延伸形成多个第一凸起331和向内凹陷形成多个第二凹槽,第一凸起 331和第二凹槽间隔设置。对应的,第三盖板沿前后方向向内凹陷形成多个第一凹槽101和向外延伸形成多个第二凸起。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凸起间隔设置。从而在同组隔离段33和第三盖板上分别形成相互啮合连接的齿状结构。从而能够将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绝缘隔离,并避免爬电现象产生。
邻组隔离段34的顶面所形成的第三凸起341和第四凹槽342,以及第三盖板对应形成的第三凹槽102和第四凸起103均可以沿左右方向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根据需要设置即可,以增加折弯面。
如图4所示,盖板与同组隔离段33和邻组隔离段34的上部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的实施方式一实施例,同组隔离段33可以与其对应的第二隔离段32同高度设置,邻组隔离段34可以低于其对应的第二隔离段32。盖板为第四盖板 200,在第四盖板200上对应同组隔离段33的底面形成第五凹槽201,并在对应邻组隔离段34的底面形成第五凸起202。同组隔离段33适配嵌设于第五凹槽201中,第五凸起202适配嵌设于邻组隔离段34中,并且其相互接触面之间无间隙,如有间隙可以通过绝缘密封材质填充间隙,以形成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从而避免爬电现象的产生。
另外,同组隔离段33的顶面和第五凹槽201的顶面可以采用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邻组隔离段34的顶面和第五凸起202的底面可以采用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具有嵌设方式可以采用上述第二盖板与同组隔离段33和邻组隔离段34 的顶面嵌设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第二隔离段32的顶端形成尖状凸起321。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二隔离段32用于绝缘隔离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以及相邻的右螺柱和左螺柱。在第二隔离段32的顶端形成尖状凸起321,从而可以形成折弯面。尖状凸起321的顶部为尖角结构,尖角的角度可以采用锐角如0°至10°的范围内任一角度。尖角凸起321的作用为,在第二隔离段32 上粘覆的冷凝水因其重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解力大于水与第二隔离段32之间的粘接力,从而使冷凝水易于从第二隔离段32的顶端滑落,而不能够形成导电层,避免产生爬电现象。
进一步的,隔离件3和盖板的前侧面上均对应向外伸出形成凸起。
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此实施例中,盖板可以采用第一盖板100,在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伸出于底壳1的前侧面方向上,隔离件3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同组隔离段33向前延伸形成第六凸起332。对应的第一盖板100 向前延伸形成第七凸起104。第六凸起332和第七凸起104分别对应同组隔离段33和第一盖板100沿上下方向延伸。第六凸起332与同组隔离段33的上下面平齐,第七凸起104与第一盖板100的上下面平齐。从而在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之间的前侧方向上形成折弯面,进而避免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 之间产生爬电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件3的同组隔离段33的顶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一凸起 331,第一凸起331可延伸至第六凸起332的顶面。同样的盖板的底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01,第一凹槽101可延伸至第七凸起104,从而提高密封绝缘性。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绝缘件4,底壳1形成有用于电连接件伸入并与底壳1的底面连通的安装孔11,在电连接件的底面与底壳1的底面之间的安装孔11内密封安装有绝缘件4。进一步的,绝缘件4与安装孔11的内壁形成为一体式结构。或者,绝缘件4通过二次注塑或直接灌入的方式密封安装于安装孔11。保证安装于安装孔11内的电连接件,也就是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 均密封在安装孔11内,以与底壳1的底面绝缘。
具体的,如图3所示,其中图3是本实用新型静接点组底部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安装孔11设置为多个,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分别对应安装于两个安装孔 11中。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分别从上至下安装于各自的安装孔11中,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的底面与其各自的安装孔11的底面之间具有第一空间。为了避免冷凝水进入第一空间的侧壁并在左螺柱83和右螺柱84之间的安装孔11 及底壳1的侧壁上形成导电层,在安装孔11内密封安装有绝缘件4。也就绝缘件4与第一空间的侧壁之间无间隙而达到密封状态,避免冷凝水在间隙中形成导电层。
可以将绝缘件4与安装孔11的内壁形成为一体式结构,从而使结构简洁。一般可以在制作底壳1时,如注塑制作底壳1时,同时在第一空间中形成绝缘件4。绝缘件4可以位于第一空间内的任意位置,如绝缘件4的底面可以与底壳1的底面平齐。从而将左螺柱83或者右螺柱84与外界绝缘隔离。
绝缘件4在安装于安装孔11之前可以是流体材质,可以通过二次注塑或者直接灌入的方式装入安装孔11中,并在安装孔11中冷却凝固,以与安装孔11 的侧壁之间形成密封接触面。制作底壳1为一次注塑,则二次注塑为在电连接件安装于底壳1,以及盖板盖设于底壳1后,将静接点组再次放入注塑机中,向安装孔11中注塑绝缘材料以形成绝缘件4。从而绝缘件4与安装孔11的接触面之间为密封状态,避免间隙的形成。从而可以降低工艺难度和制作成本。
绝缘件4还可以通过灌入绝缘胶的方式安装于安装孔11中,从而操作方便,易于安装,并能够在绝缘件4与安装孔11的接触面之间达到密封的效果。
绝缘件4可以在安装孔11内形成单层或多层结构。在多层结构中,可以采用双层结构,其中第一层可以采用玻璃胶材质,第二层可以采用橡胶材质制作,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绝缘材料制作,在此不作限制。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补强片2,补强片2的一端与电连接件的电源连接侧连接,补强片2的另一端抵触于电连接件的动接点组连接侧的外壁。
具体的,如图4所示,补强片2在一组电连接件中可以设置为两个,并分别对应位于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的外侧面,从而避免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变形而使其之间的间距维持不变,进而能够与动接点组实现稳定的电连接。一个补强片2的一端与左螺柱83连接,另一端抵触于左接点片81的外侧面;另一个补强片2的一端与右螺柱84连接,另一端抵触于右接点片82的外侧面。补强片2伸出于底壳1的部分可以采用向外凸起的弧形结构,从而使补强片2具有弹性,进而能够更好的抵触于左接点片81和右接点片82。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自动开闭器,包括动接点组和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动接点组包括固定轴5、动接点环6和限位件。动接点环6活动套设于固定轴5。限位件位于动接点环6之上并固定连接于固定轴5,且沿固定轴5的圆周多方向伸出于固定轴5以可抵触动接点环6。动接点环6可插入或拔出于静接点组。
具体的,如图5所示,其中图5是本实用新型动接点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固定轴5向上伸出于动接点环6,从而用于限位件的固定连接。限位件位于动接点环6之上,并与动接点环6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动接点环6可以活动的套设于固定轴5,也就是动接点环6可以在固定轴5上转动。限位件可以沿固定轴5的圆周在前后方向上分别伸出,也可以同时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分别伸出,也可以在圆周方向上伸出;同时需要限位件的伸出部分投影在动接点环6 的顶面以内,也就是限位件在径向方向上小于动接点环6的外径。从而对动接点环6的向上运动起到限位的作用,进而能够防止动接点环6脱离固定轴5。
限位件的横截面可以是线段或/和曲线构造而成的形状,如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或梯形的任意一种或者其组合,在此不作限制。限位件固定连接于固定轴5,可以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固定轴5,从而在固定时没有折弯或者弯曲存在,故限位件在使用时不会产生弯曲疲劳。从而在高铁经过轨道产生的强烈震动使动接点环6与限位件在高频的撞击接触时,避免了出现限位件类似开口销过度弯曲产生的金属疲劳,并在动接点环6的高频振动时产生的剪切力的作用下而断裂导致动接点环6飞出固定轴5的情况发生。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限位件穿过固定轴5并与其外壁交接处固定连接。或者,固定轴5上开设有第一孔51,限位件通过第二孔穿过固定轴5。第一孔 51与第二孔连通,限位件在第二孔内或者在第一孔51和第二孔内与固定轴5 固定连接。或者,固定轴5的顶部开设有用于限位件适配固定嵌入的通槽。或者,限位件适配固定套设固定轴5。
具体的,限位件可以形成为杆状结构,如一字型杆状结构。当然,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形状的杆状结构,在此不作限制。从而限位件可以穿设固定轴5,为了使限位件能够固定在固定轴5上,可以在限位件与固定轴5的外壁交接处采用焊接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或者其他焊接方式,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5所示,在左侧第一个限位件安装的实施例中,限位件作为第一限位件71可以形成为一字型杆状结构,第一限位件71通过第二孔穿过固定轴5。第一孔51可以开设于固定轴5的顶面并沿轴向延伸以与第二孔连通。在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一限位件71穿过第二孔,安装于固定轴5上。可以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激光经第一孔51至第二孔中第一限位件71,从而将第一限位件71焊接在第二孔中。也可以采用使用焊料的方式,将焊料经第一孔51进入至第二孔中第一限位件71的位置,焊料可以填充至第一孔51和第二孔内,从而将第一限位件71固定在固定轴5内。将第一孔51开设于固定轴5的顶面,从而易于开孔制作和焊接连接。当然,第一孔51也可以位于固定轴5的其他位置,只要能够与第二孔连通即可。
如图5所示,在左侧第二个限位件7安装的实施例中,限位件作为第二限位件72可以形成为一字型杆状结构,在固定轴5的上部开设与第二限位件72 适配的有一字型通槽,以使第二限位件72从固定轴5的顶部进入一字型通槽中,并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将第二限位件72固定焊接在一字型通槽中。由于一字型通槽的顶端和左右两侧端为敞开端,故有利于第二限位件72的安装和焊接。
上述限位件的实施例中,限位件均可以从前后方向抵触动接点环6,以避免动接点环6脱离固定轴5。
如图5所示,在右侧第一个限位件7安装的实施例中,限位件作为第三限位件73可以形成为十字型杆状结构,在固定轴5的上部开设有与第三限位件 73适配的十字型通槽,以使第三限位件73从固定轴5的顶部进入十字型通槽中,并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将第三限位件73固定焊接在十字型通槽中。由于十字型通槽的顶端和左右前后两侧端为敞开端,故有利于第三限位件73的安装和焊接。第三限位件73可以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抵触动接点环6,以避免动接点环6脱离固定轴5。
当然,限位件作为第四限位件也可以形成为中空圆筒结构,圆筒外径小于动接点环6的外径,圆筒的壁厚可以为2-3mm范围内。在安装时,将第四限位件从固定轴5的顶部向下适配套设于固定轴5。第四限位件所具有的圆周方向的底面形成为用于抵触动接点环6的抵触面,从而可以在360°范围内抵触动接点环6,增大了抵触面积。安装后需要将第四限位件固定于固定轴5上,第四限位件的顶面可以形成为敞开口用于作为将第四限位件焊接在固定轴5上的焊接口使用。
这里首选需要说明的是,“向内”是朝向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向外”是远离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壳(1),所述底壳(1)中安装多个相互隔离的电连接件;
盖板,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底壳(1),并与所述底壳(1)的接触面之间绝缘密封,用于使相互隔离的相邻所述电连接件相互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连接件通过隔离件(3)相互隔离,所述隔离件(3)形成于所述底壳(1)上;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隔离件(3)并与所述隔离件(3)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
和/或,所述盖板与所述隔离件(3)的接触面之间连接有绝缘密封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件(3)包括一体式结构的第一隔离段(31)和第二隔离段(32);所述盖板盖设于所述第一隔离段(31)并与所述第一隔离段(31)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
所述第一隔离段(31)高于所述第二隔离段(32)时,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隔离段(32)适配密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段(31)包括间隔设置的同组隔离段(33)和邻组隔离段(34)并均与对应的第二隔离段(32)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盖板与所述同组隔离段(33)和所述邻组隔离段(34)的顶面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
和/或,所述盖板与所述同组隔离段(33)和所述邻组隔离段(34)的上部绝缘密封的适配嵌设。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段(32)的顶端形成尖状凸起(3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件(4),所述底壳(1)形成有用于所述电连接件伸入并与所述底壳(1)的底面连通的安装孔(11),在所述电连接件的底面与所述底壳(1)的底面之间的所述安装孔(11)内密封安装有绝缘件(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4)与所述安装孔(11)的内壁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或者,所述绝缘件(4)通过一次成型或二次注塑或直接灌入的方式密封安装于所述安装孔(11)。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强片,所述补强片的一端与所述电连接件的电源连接侧连接,所述补强片的另一端抵触于所述电连接件的动接点组连接侧的外壁。
9.一种自动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接点组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转辙机用静接点组;
所述动接点组包括固定轴(5)、动接点环(6)和限位件,所述动接点环(6)活动套设于所述固定轴(5),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动接点环(6)之上并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轴(5),且沿所述固定轴(5)的圆周多方向伸出于所述固定轴(5)以可抵触所述动接点环(6);
所述动接点环(6)可插入或拔出于所述静接点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开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穿过所述固定轴(5)并与其外壁交接处固定连接;
或者,所述固定轴(5)上开设有第一孔(51),所述限位件通过第二孔穿过所述固定轴(5),所述第一孔(51)与所述第二孔连通,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二孔内或者在所述第一孔(51)和所述第二孔内与所述固定轴(5)固定连接;
或者,所述固定轴(5)的顶部开设有用于所述限位件适配固定嵌入的通槽;
或者,所述限位件适配固定套设所述固定轴(5)。
CN201920301542.0U 2019-03-08 2019-03-08 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Active CN2097571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01542.0U CN209757139U (zh) 2019-03-08 2019-03-08 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01542.0U CN209757139U (zh) 2019-03-08 2019-03-08 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57139U true CN209757139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54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01542.0U Active CN209757139U (zh) 2019-03-08 2019-03-08 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571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3365A (zh) * 2019-03-08 2019-05-31 李舒畅 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3365A (zh) * 2019-03-08 2019-05-31 李舒畅 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6595B (zh) 压铸成形的外锥形绝缘套管
CN204633517U (zh) 用于电机的功率接口单元
JP6218900B1 (ja) 動力電池のヘッドカバー及び動力電池
CN209757139U (zh) 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BR112014031107B1 (pt) Comutador de média ou alta tensão
CN102339972A (zh) 具有改进端子的电池
CN101923973B (zh) 自动转换开关
CN110435431B (zh) 轨道交通车辆及其受电弓与车辆顶板连接的连接组件
CN109823365A (zh) 一种转辙机用静接点组和自动开闭器
CN101425423A (zh) 真空断路器极柱及其制造方法
CN208760465U (zh) 分段绝缘器、绝缘连接组件、轨道
CN103192741A (zh) 一种轨道侧导电轨电源切换系统
CN203406455U (zh) 可拆卸的微矩形连接器
CN206171206U (zh) 一种抗拉弧碳滑板
WO2019153515A1 (zh) 一种电力连接器
JP5315989B2 (ja) 駆動ユニットの端子台構造
CN208931169U (zh) 分段绝缘器、绝缘连接组件、轨道
CN100546137C (zh) 单相气体绝缘开关设备
CN201117546Y (zh) 真空断路器极柱
KR20180061939A (ko) 리드선 중공 코어 삽입형 구조 개선 원통형 커패시터
JP3989319B2 (ja) 電極取付構造
CN211980536U (zh) 一种高压断路器出线结构
CN220627686U (zh) 一种具有局部放电量消除功能的深度融合极柱
KR100352256B1 (ko) 철로 분기용 절연구조체
CN215496537U (zh) 一种穿墙式固封极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