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24172U - 一种蜂巢帘 - Google Patents
一种蜂巢帘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724172U CN209724172U CN201920126944.1U CN201920126944U CN209724172U CN 209724172 U CN209724172 U CN 209724172U CN 201920126944 U CN201920126944 U CN 201920126944U CN 209724172 U CN209724172 U CN 20972417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il
- belt wheel
- honeycomb curtain
- drawstring
- honeycom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蜂巢帘,包括上轨、下轨、左边轨、右边轨、拉轨以及蜂巢帘体,拉轨上设有左鸡眼扣、右鸡眼扣、左导向滑轮以及右导向滑轮,帘体上左鸡眼扣的右下方设有左导向杆,帘体上右鸡眼扣的左下方设有右导向杆,左导向杆上套设有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右导向杆套设第三带轮与第四带轮,左拉绳一端穿过蜂巢帘体上端后固定于上轨,另一端穿过蜂巢帘体下端绕过第一带轮后再绕过第三带轮,右拉绳一端穿过蜂巢帘体上端后固定于上轨,另一端穿过蜂巢帘体下端绕过第四带轮后再绕过第二带轮。将原来拉绳与鸡眼扣之间的滑动转向改为拉轨上轴式滑轮的滚动转向,将原来拉绳与鸡眼扣之间的滑动摩擦减小,减少了拉绳的磨损,增加了拉绳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蜂巢帘。
背景技术
在日常的家居生活窗帘的款式种类有很多,主要是装设于居家门窗等地点,用以达到遮蔽阳光及装饰的功能。蜂巢帘以其独特的蜂窝结构,是空气存储于中空层,令室内保持恒温,隔热保暖,具有防紫外线与隔热的功能,广泛应用于“阳光房”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图1所示,一种市面上常见的蜂巢帘,包括蜂巢帘体2、上轨11、下轨12、左边轨13、左拉线、右边轨14、右拉线、拉轨3,拉轨3上设有、左导向滑轮51、右导向滑轮52,蜂巢帘体2上设有左鸡眼扣31、右鸡眼扣32、蜂巢帘体2设于上轨11与拉轨3之间,蜂巢帘体的上端连接于上轨,下端连接于拉轨,左拉绳41一端固定于上轨11,另一端穿过蜂巢帘体2经过左鸡眼扣31从右滑轮引出后固定于下轨12,右拉绳42一端固定于上轨11,另一端穿过蜂巢帘体2经过右鸡眼扣32从左滑轮引出后固定于下轨12,从实现将蜂巢帘体2与拉轨3的导向。
但是这种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如图2所示,蜂巢帘体上端固定于拉轨3上,通过拉动拉轨3实现蜂巢帘体2的展开与收拢,所以拉绳要从穿过蜂巢帘体2后再从拉轨3两侧引出,但是因为蜂巢帘体2必须通过固定在软质材料的打包带上才能固定于拉轨3上,而鸡眼扣32也正是固定在打包带上的,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阳光房上的高温会使打包带会变形老化,鸡眼扣的固定点会因打包带的变形老化而在拉动中失去转向作用,导致拉绳松动,拉轨无法平衡,蜂巢帘体开合易出现故障,而且左拉绳41与右拉绳42呈交叉设置,左拉绳41与右拉绳42相互之间也会产生摩擦而导致一定的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了拉绳不易磨损与松动、结构简易、方便安装调节的蜂巢帘。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蜂巢帘,包括上轨、下轨、左边轨、右边轨、拉轨以及蜂巢帘体,所述拉轨上设有左导向滑轮以及右导向滑轮,所述蜂巢帘体上设有左鸡眼扣、右鸡眼扣,所述蜂巢帘体位于拉轨与上轨之间,所述蜂巢帘体的上端连接于上轨,下端连接于拉轨,还包括设置在蜂巢连体上的左拉绳与右拉绳,所述拉轨上设有开口朝上的导向槽,所述左鸡眼扣的右下方设有左导向杆,所述右鸡眼扣的左下方设有右导向杆,所述左导向杆与右导向杆设于导向槽内且沿着导向槽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左导向杆上套设有相互铰接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所述右导向杆套设相互铰接的第三带轮与第四带轮,所述第一带轮与第三带轮相对设置,第二带轮与第四带轮相对设置,所述左拉绳一端穿过蜂巢帘体上端后固定于上轨,另一端穿过蜂巢帘体下端绕过第一带轮后再绕过第三带轮,从右导向滑轮引出后固定于下轨,所述右拉绳一端穿过蜂巢帘体上端后固定于上轨,另一端穿过蜂巢帘体下端绕过第四带轮后再绕过第二带轮,从左导向滑轮引出后固定于下轨。
上述结构中,通过设置带轮将原来拉绳与鸡眼扣之间的硬转向改为柔性转向,用轴式滚动替代了滚动转向减少了拉绳与鸡眼扣之间的滑动摩擦,减少了拉绳的磨损,增加了拉绳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带轮,在蜂巢连体拉动时拉绳可以带动带轮转动,更加省力,手感更好。左拉绳依次第一带轮、第三带轮配合,右拉绳依次与第四带轮、第二带轮配合,避免了左拉绳与右拉绳之间产生摩擦,进一步减少了左拉绳与右拉绳的磨损情况。同时左拉绳呈s形绕设于第一带轮、第三带轮上,右拉绳呈s形绕设于第四带轮、第二带轮上,对第一拉绳与第二拉绳具有张紧的效果,进一步防止拉绳松动。
本使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包括上轨、下轨、左边轨、右边轨围绕成的框体,所述框体的四角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还包括两端分别垂直固定于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若干个支撑柱,所述若干个支撑柱包括靠近相邻左边轨或右边轨设置的一对第一支撑柱、靠近相邻的上边轨或下边轨设置的一对第二支撑柱以及位于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之间的第三支撑柱。
本使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支撑柱上设有环形槽,所述右拉绳从左导向滑轮引出后从所述的一对第一支撑杆之间穿过后绕过环形槽后穿过所述的一对第二支撑柱之间后固定于下轨,所述右拉绳从左导向滑轮引出后从所述的一对第一支撑杆之间穿过后绕过环形槽后穿过所述的一对第二支撑柱之间后固定于下轨。
上述结构中,支撑件是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和5个支撑柱的结构,四个角使用同一个支撑件,不分方向且结构简单,既能满足拉绳转向,又预留尺寸让轨道宽度可以在1cm内自由调节。支撑件的设计满足了多角度的使用要求,同时采用镂空结构节省了材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所述左边轨于与右边轨相对于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能够左右滑动设置。
上述结构中,蜂巢帘安装在安装架安装上时会有一定的误差,会导致左边轨与右边轨安装架之间产生间隙,导致漏光的现象产生,通过左边轨与右边轨左右滑动距离,能够避免漏光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拉轨的两端设有边轨滑轮组件,所述边轨组件包括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第三滚轮以及第四滚轮,所述拉轨的端部沿着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以及第三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第三固定杆左右设置,还包括位于第二滚轮与第三滚轮之间沿着导向槽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第四固定杆,所述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第三滚轮、第四滚轮分别套接于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第三固定杆、第四固定杆上且对应的边轨可滚动设置。
上述结构中,蜂巢帘安装在阳光房内时是水平放置的,第二滚轮、第三滚轮、第四滚轮位于第一滚轮下方,一般的拉轨上滑轮是上、下各两个呈四边形设置的,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第三滚轮呈三角关系设置,不仅节省了成本,蜂巢帘体拉动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四滚轮将拉轨的两端与边轨定位,使得蜂巢帘体轴向方向上拉动时,不容易在径向方向上产生偏移,拉动时更加省力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三带轮与第四带轮通过轴承连接。
上述结构中,减少了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之间的摩擦,减少了第三带轮与第四带轮之间的摩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带轮将原来拉绳与鸡眼扣之间的滑动转向改为滚动转向,减少了拉绳与之间产生的摩擦,增加了拉绳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带轮,在蜂巢连体拉动时拉绳可以带轮能够转动,更加省力,手感更好。左拉绳依次第一带轮、第三带轮配合,右拉绳依次与第四带轮、第二带轮配合,避免了左拉绳与右拉绳之间产生摩擦,进一步减少了左拉绳与右拉绳的磨损情况。同时左拉绳呈s形绕设于第一带轮、第三带轮上,右拉绳呈s形绕设于第四带轮、第二带轮上,对第一拉绳与第二拉绳具有张紧的效果,进一步防止拉绳松动。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蜂巢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蜂巢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拉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左拉绳与右拉绳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11-上轨;12-下轨;13-左边轨;14-右边轨;2-蜂巢帘体;3-拉轨;31-左鸡眼扣;32-右鸡眼扣;33-导向槽;41-左拉绳;42-右拉绳;51-左导向滑轮;52-右导向滑轮;61-左导向杆;62-右导向杆;71-第一带轮;72-第二带轮;73-第三带轮;74-第四带轮;81-第一固定杆;82-第二固定杆;83-第三固定杆;84-第四固定杆;91-第一滚轮;92-第二滚轮;93-第三滚轮;94-第四滚轮;100-支撑件;101-第一支撑板;102-第二支撑板;103-第一支撑柱;104-第二支撑柱;105-第三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图1-6所示,一种蜂巢帘,包括上轨11、下轨12、左边轨13、右边轨14、拉轨3以及蜂巢帘体2,拉轨3上设有左导向滑轮51以及右导向滑轮52,蜂巢帘体2上设有左鸡眼扣31、右鸡眼扣32,蜂巢帘体2位于拉轨3与上轨11之间,蜂巢帘体2的上端连接于上轨11,下端连接于拉轨3,还包括设置在蜂巢连体上的左拉绳41与右拉绳42,拉轨3上设有开口朝上的导向槽33,左鸡眼扣31的右下方设有左导向杆61,右鸡眼扣32的左下方设有右导向杆62,左导向杆61与右导向杆62设于导向槽33内且沿着导向槽33的宽度方向设置,左导向杆61上套设有相互铰接第一带轮71与第二带轮72,右导向杆62套设相互铰接的第三带轮73与第四带轮74,第一带轮71与第三带轮73相对设置,第二带轮72与第四带轮74相对设置,左拉绳41一端穿过蜂巢帘体2上端后固定于上轨11,另一端穿过蜂巢帘体2下端绕过第一带轮71后再绕过第三带轮73,从右导向滑轮52引出后固定于下轨12,右拉绳42一端穿过蜂巢帘体2上端后固定于上轨11,另一端穿过蜂巢帘体2下端绕过第四带轮74后再绕过第二带轮72,从左导向滑轮51引出后固定于下轨12。
上述结构中,通过设置带轮将原来拉绳与鸡眼扣之间的硬转向改为柔性转向,用轴式滚动替代了滚动转向减少了拉绳与鸡眼扣之间的滑动摩擦,减少了拉绳的磨损,增加了拉绳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带轮,在蜂巢连体拉动时拉绳可以带动带轮转动,更加省力,手感更好。左拉绳41依次第一带轮71、第三带轮73配合,右拉绳42依次与第四带轮74、第二带轮72配合,避免了左拉绳41与右拉绳42之间产生摩擦,进一步减少了左拉绳41与右拉绳42的磨损情况。同时左拉绳41呈s形绕设于第一带轮71、第三带轮73上,右拉绳42呈s形绕设于第四带轮74、第二带轮72上,对第一拉绳与第二拉绳具有张紧的效果,进一步防止拉绳松动。
本实施例中,包括上轨11、下轨12、左边轨13、右边轨14围绕成的框体,所述框体的四角设有支撑件100,所述支撑件10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01与第二支撑板102,还包括两端分别垂直固定于第一支撑板101与第二支撑板102的若干个支撑柱,若干个支撑柱包括靠近相邻左边轨13或右边轨14设置的一对第一支撑柱103、靠近相邻的上边轨或下边轨设置的一对第二支撑柱104以及位于第一支撑柱103与第二支撑柱104之间的第三支撑柱。105
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撑柱105上设有环形槽,右拉绳42从左导向滑轮51引出后从的一对第一支撑杆之间穿过后绕过环形槽后穿过所述的一对第二支撑柱104之间后固定于下轨12,右拉绳42从左导向滑轮51引出后从所述的一对第一支撑杆之间穿过后绕过环形槽后穿过所述的一对第二支撑柱104之间后固定于下轨12。
上述结构中,支撑件100是通过第一支撑板101和第二支撑板102和个支撑柱的结构,四个角使用同一个支撑件100,不分方向且结构简单,既能满足拉绳转向,又预留尺寸让轨道宽度可以在1cm内自由调节。支撑件100的设计满足了多角度的使用要求,同时采用镂空结构节省了材料。
本实施例中,左边轨13于与右边轨14相对于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能够左右滑动设置。
上述结构中,蜂巢帘安装在安装架安装上时会有一定的误差,会导致左边轨13与右边轨14安装架之间产生间隙,导致漏光的现象产生,通过左边轨13与右边轨14左右滑动距离,能够避免漏光现象。
本实施例中,拉轨3的两端设有边轨滑轮组件,边轨组件包括第一滚轮91、第二滚轮92、第三滚轮93以及第四滚轮94,拉轨3的端部沿着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固定杆81、第二固定杆82以及第三固定杆83,第一固定杆81与第二固定杆82、第三固定杆83左右设置,还包括位于第二滚轮92与第三滚轮93之间沿着导向槽33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第四固定杆84,第一滚轮91、第二滚轮92、第三滚轮93、第四滚轮94分别套接于第一固定杆81、第二固定杆82、第三固定杆83、第四固定杆84上且对应的边轨可滚动设置。
上述结构中,蜂巢帘安装在阳光房内时是水平放置的,第二滚轮92、第三滚轮93、第四滚轮94位于第一滚轮91下方,一般的拉轨3上滑轮是上、下各两个呈四边形设置的,第一滚轮91、第二滚轮92、第三滚轮93呈三角关系设置,不仅节省了成本,蜂巢帘体2拉动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四滚轮84将拉轨3的两端与边轨定位,使得蜂巢帘体2方向上拉动时,不容易向两侧产生偏移,拉动时更加省力方便。
本实施例中,第一带轮71与第二带轮72通过轴承连接,第三带轮73与第四带轮74通过轴承连接。
上述结构中,减少了第一带轮71与第二带轮72之间的摩擦,减少了第三带轮73与第四带轮74之间的摩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蜂巢帘,包括上轨(11)、下轨(12)、左边轨(13)、右边轨(14)、拉轨(3)以及蜂巢帘体(2),所述拉轨(3)上设有左导向滑轮(51)以及右导向滑轮(52),所述蜂巢帘体(2)上设有左鸡眼扣(31)、右鸡眼扣(32),所述蜂巢帘体(2)位于拉轨(3)与上轨(11)之间,所述蜂巢帘体(2)的上端连接于上轨(11),下端连接于拉轨(3),还包括设置在蜂巢连体上的左拉绳(41)与右拉绳(42),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轨(3)上设有开口朝上的导向槽(33),所述左鸡眼扣(31)的下方设有左导向杆(61),所述右鸡眼扣(32)的下方设有右导向杆(62),所述左导向杆(61)与右导向杆(62)设于导向槽(33)内且沿着导向槽(33)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左导向杆(61)上套设有相互铰接第一带轮(71)与第二带轮(72),所述右导向杆(62)套设相互铰接的第三带轮(73)与第四带轮(74),所述第一带轮(71)与第三带轮(73)相对设置,第二带轮(72)与第四带轮(74)相对设置,所述左拉绳(41)一端穿过蜂巢帘体(2)上端后固定于上轨(11),另一端穿过蜂巢帘体(2)下端绕过第一带轮(71)后再绕过第三带轮(73),从右导向滑轮(52)引出后固定于下轨(12),所述右拉绳(42)一端穿过蜂巢帘体(2)上端后固定于上轨(11),另一端穿过蜂巢帘体(2)下端绕过第四带轮(74)后再绕过第二带轮(72),从左导向滑轮(51)引出后固定于下轨(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巢帘,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轨(11)、下轨(12)、左边轨(13)、右边轨(14)围绕成的框体,所述框体的四角设有支撑件(100),所述支撑件(10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01)与第二支撑板(102),还包括两端分别垂直固定于第一支撑板(101)与第二支撑板(102)的若干个支撑柱,若干个所述支撑柱包括靠近相邻左边轨(13)或右边轨(14)设置的一对第一支撑柱(103)、靠近相邻的上边轨或下边轨设置的一对第二支撑柱(104)以及位于第一支撑柱(103)与第二支撑柱(104)之间的第三支撑柱(10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蜂巢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柱(105)上设有环形槽,所述右拉绳(42)从左导向滑轮(51)引出后从一对第一支撑杆之间穿过后绕过环形槽后穿过一对第二支撑柱(104)之间后固定于下轨(12),所述右拉绳(42)从左导向滑轮(51)引出后从所述的一对第一支撑杆之间穿过后绕过环形槽后穿过一对第二支撑柱(104)之间后固定于下轨(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蜂巢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边轨(13)于与右边轨(14)相对于第一支撑板(101)、第二支撑板(102)能够左右滑动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巢帘,其特征在于,所述拉轨(3)的两端设有边轨滚轮组件,所述边轨组件包括第一滚轮(91)、第二滚轮(92)、第三滚轮(93)以及第四滚轮(94),所述拉轨(3)的端部设于沿着长度方向朝外侧延伸的第一固定杆(81)、第二固定杆(82)以及第三固定杆(83),所述第一固定杆(81)与第二固定杆(82)、第三固定杆(83)左右设置,还包括位于第二滚轮(92)与第三滚轮(93)之间沿着导向槽(33)的宽度方向设置的第四固定杆(84),所述第一滚轮(91)、第二滚轮(92)、第三滚轮(93)、第四滚轮(94)分别套接于第一固定杆(81)、第二固定杆(82)、第三固定杆(83)、第四固定杆(84)上且与对应的边轨上可滚动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蜂巢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轮(71)与第二带轮(72)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第三带轮(73)与第四带轮(74)通过轴承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26944.1U CN209724172U (zh) | 2019-01-24 | 2019-01-24 | 一种蜂巢帘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26944.1U CN209724172U (zh) | 2019-01-24 | 2019-01-24 | 一种蜂巢帘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724172U true CN209724172U (zh) | 2019-12-03 |
Family
ID=68681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126944.1U Active CN209724172U (zh) | 2019-01-24 | 2019-01-24 | 一种蜂巢帘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72417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79441A (zh) * | 2020-08-18 | 2020-10-16 | 江苏一帘一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蜂巢帘控制装置 |
-
2019
- 2019-01-24 CN CN201920126944.1U patent/CN20972417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79441A (zh) * | 2020-08-18 | 2020-10-16 | 江苏一帘一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蜂巢帘控制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46509B2 (en) | Blind with looped blind sheet for adjusting opacity | |
EP2021572B1 (en) | A screen assembly for a window or door opening | |
CA2475716A1 (en) | Fabric window blind | |
CN103291203A (zh) | 一种抗风遮阳窗帘 | |
CN110242199B (zh) | 一种多功能防风卷帘 | |
US20050155720A1 (en) | Roman shade capable of adjusting light transmittance | |
AU2004222816A1 (en) | Cord tensioner | |
CN104818807B (zh) | 一种无缝天幕遮阳篷 | |
CN209724172U (zh) | 一种蜂巢帘 | |
CN102691471A (zh) | 一种窗帘抗风组件及其窗帘 | |
US20100024994A1 (en) | Window Covering Having at Least One Deformable Connector | |
CN209494484U (zh) | 一种内置卷帘窗 | |
CN205840733U (zh) | 一种拉绳隐藏式百叶窗帘及其调控装置 | |
CN202578446U (zh) | 一种窗帘抗风组件及其窗帘 | |
CN208546103U (zh) | 一种便于调节叶片长度的百叶窗 | |
KR20050000805A (ko) | 사면설치 가능한 차양시스템 | |
CN206753442U (zh) | 折叠帘 | |
US20060137830A1 (en) | Winding mechanism of blind | |
CN110209005A (zh) | 横向收卷的电动投影屏幕 | |
CN203262990U (zh) | 一种抗风遮阳窗帘 | |
CN210948430U (zh) | 一种多功能防风卷帘 | |
US20150330145A1 (en) | Roller blind | |
CN2729286Y (zh) | 卷帘式可调光量窗帘 | |
US4335776A (en) | Tassel weight | |
KR200307454Y1 (ko) | 윗 부분부터 올라가는 로만쉐이드방식 커텐레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