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72610U - 集热流道、太阳能集热器及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集热流道、太阳能集热器及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72610U
CN209672610U CN201920151446.2U CN201920151446U CN209672610U CN 209672610 U CN209672610 U CN 209672610U CN 201920151446 U CN201920151446 U CN 201920151446U CN 209672610 U CN209672610 U CN 2096726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flow channel
heat exchange
inner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5144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致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SOLERA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U SOLERA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U SOLERA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ZHOU SOLERA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5144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726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726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7261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4Heat exchange system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热流道、太阳能集热器及换热系统,所述集热流道用于供热媒流通,热媒为防冻液,集热流道由碳钢材料制成。此外,该集热流道包括汇流主管以及与汇流主管连通的多个吸热管;多个吸热管的一端在开放的空间中通过于保护性气体氛围中实施的焊接工艺与汇流主管的侧壁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大幅降低太阳能集热器的制造成本,且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效率较高,产量大,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集热流道、太阳能集热器及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集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热流道、太阳能集热器及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一般地,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流道包括主管以及与主管连通的多个支管。
出于焊接的可操作性以及焊接实施的容易性,传统的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中,集热流道通常采用焊接性能较好的紫铜材质。具体的,主管上等距离开孔,支管插入开孔中,在支管和开孔之间添加钎料,用钎焊工艺焊接和密封。
该工艺生产过程简易。但由于紫铜管成本较高,使得太阳能集热器成本随之升高,制约了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基于此,申请号为201210226028.8的专利提供了采用不锈钢来制备集热流道的技术方案。其中,不锈钢材质的主管和支管的连接工艺如下:主管向外翻孔,将支管插入主管的翻孔中,在支管外壁与翻孔内壁之间的缝隙中填充焊料,在真空的环境中采用真空钎焊工艺进行焊接。
由于需要营造真空范围,因此该生产工艺较为复杂,成本同样较高,不适于大规模的生产和推广应用。
此外,虽然不锈钢相较于紫铜造价有所降低,但相较于其他可用的材质而言,不锈钢的造价仍较高,从而产品的整体成本降低幅度有限。
进一步地,虽然不锈钢具有较佳的防锈性能,但在某些场景中,例如集热流道内的热媒采用其他不会导致集热流道锈蚀的热载体来代替传统的水时,则集热流道不存在锈蚀的可能。此时,采用不锈钢材质来制备集热流道,反而造成其防锈功能的浪费,并增加造价成本。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热流道、太阳能集热器及换热系统,可大幅降低太阳能集热器的制造成本,且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效率较高,产量大,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集热流道,所述集热流道用于供热媒流通,所述热媒为防冻液,所述集热流道由碳钢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集热流道包括:汇流主管以及与所述汇流主管连通的多个吸热管;多个所述吸热管的一端在开放的空间中通过于保护性气体氛围中实施的焊接工艺与所述汇流主管的侧壁连接。
优选地,所述汇流主管为两个,两个所述汇流主管分别位于所述吸热管沿其轴向的两侧;每个所述吸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汇流主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汇流主管为两个,两个所述汇流主管位于所述吸热管沿其轴向的同一侧;所述吸热管沿其轴向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多个所述吸热管被分为进液管组和出液管组,所述进液管组和出液管组均至少包含有一个吸热管;其中,所述进液管组所包含的每个吸热管的第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汇流主管连通,所述出液管组所包含的每个吸热管的第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汇流主管连通;所述吸热管沿其轴向背对两个所述汇流主管的另一侧设置有连通管,所有吸热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连通管连通。
一种太阳能集热器,包括:
壳体,其包括上玻璃盖板;
如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集热流道,所述集热流道部分收容在所述壳体中;
容置在所述壳体中且位于所述集热流道上方的吸热板,所述吸热板的正面对应所述上玻璃盖板。
一种换热系统,包括:
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所述集热流道具有进液端和出液端,所述进液端和出液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外;
具有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的换热流道,所述循环进口与所述出液端连通,所述循环出口与所述进液端连通;
用于容置水的内胆,所述换热流道靠近所述内胆,且所述换热流道中的热媒与所述内胆中的水隔绝。
优选地,所述换热流道位于所述内胆外;或者,所述换热流道穿设在所述内胆中。
优选地,所述换热流道由直管或者螺旋管的内部流道构成。
优选地,所述内胆收容在外壳中,所述外壳和所述内胆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换热流道形成在所述保温层与所述内胆的外壁之间。
优选地,所述循环进口通过循环进液管与所述出液端连通,所述循环出口通过循环出液管与所述进液端连通;所述循环进液管的上端高于所述循环出液管的上端。
通过采用具有防冻和防锈功能的防冻液作为热媒,因此不存在现有技术中采用水作为热媒时可能导致集热流道发生锈蚀的问题。由此,集热流道由造价相较于不锈钢更低的碳钢材料制成,从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热流道以及太阳能集热器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此外,通过采用在保护性气体氛围中实施的焊接工艺来实现吸热管与汇流主管的连接,则吸热管与汇流主管的连接无需在真空环境中实施。极大的降低了吸热管与汇流主管连接工艺的复杂程度,实施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便于大规则的推广利用。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例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例中使用,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集热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集热流道与吸热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集热流道与吸热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集热流道与吸热板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集热器的剖面图;
图6A为集热流道中支管与汇流主管的第一种可行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B为集热流道中支管与汇流主管的第二种可行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A为图6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B为图6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集热流道中支管的一种可行的形成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说明书中,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热流道或太阳能集热器在正常使用状态下,面向太阳的方向定义为“上”,将与之相反的,将背对太阳的方向定义为“下”。
值得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对各方向定义,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方便,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热流道或太阳能集热器在包括但不限定于生产制造、测试、运输、安装等等其他可能导致集热流道或太阳能集热器方位发生颠倒或者位置发生变换的场景中的方向。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太阳能集热器100包括壳体4。壳体4用于承载并部分容置集热板芯。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4包括上玻璃盖板401,以及与上玻璃盖板401相对设置的底板402。底板402可以由非透光材料例如塑料制成,也可以由透光材料例如玻璃制成。
上玻璃盖板401与底板402之间设置有侧框403,从而上玻璃盖板401和底板402通过侧框403实现固定。具体可以为,上玻璃盖板401与底板402通过粘胶与侧框403粘接固定。
如图2至图4、图9所示,集热板芯包括集热流道1和吸热板2。其中,集热流道1用于供热媒211流通,其具有进液端和出液端。从而集热流道1可通过进液端和出液端与下文提及的换热流道204连通,使热媒211循环,实现集热利用。
集热流道1部分收容在壳体4中,而进液端和出液端延伸至壳体4外。即集热流道1的大部分结构位于壳体4中,只需进液端和出液端位于壳体4外即可。从而进液端和出液端可以与管路连接,籍此实现集热流道1与换热流道204的连通。
如图5所示,吸热板2设置在壳体4中。并且,吸热板2位于集热流道1的上方。具体可以为,吸热板2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固定在集热流道1的上表面。从而,集热流道1可支撑吸热板2。
吸热板2的正面对应上玻璃盖板401,背面对应底板402。并且,吸热板2的正面可涂覆有吸热涂层。这样,吸热板2的正面可接收太阳光,实现集热,对集热流道1中的热媒211进行加热。
如图5所示,为了尽可能的减少集热逸散损失,壳体4中容置有保温层6,保温层6位于底板402和集热流道1之间。具体可以为,保温层6设置在底板402上,集热流道1设置在保温层6上。
在本实施例中,热媒211采用防冻液。由于防冻液具有防冻和防锈的功能,因此不存在现有技术中采用水作为热媒时可能导致集热流道1发生锈蚀的问题,从而使集热流道1由其他造价更为便宜或低廉的材料来替代不锈钢成为可能。
基于采用防冻液作为热媒211不会导致集热流道1出现锈蚀的问题,集热流道1可以由造价相较于不锈钢更低的碳钢材料制成。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热流道1以及太阳能集热器100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如图1所示,集热流道1可以为一个螺旋延伸的碳钢管构造形成。则该螺旋延伸的碳钢管的两端即分别为进液端和出液端。
或者,如图2所示,集热流道1可以为一个迂回延伸的碳钢管构造形成。具体的,该一个碳钢管可以呈S形弯曲成多段,其形成方式可以为一根碳钢管经多次弯折后形成。并且,为了减少热媒211的流动阻力,碳钢管在弯折处为圆弧平滑过渡。同样的,该迂回延伸的碳钢管的两端即分别为进液端和出液端。
亦或者,如图3所示,集热流道1可以由汇流主管101和吸热管102连接形成。具体的,汇流主管101为两个,两个汇流主管101分别位于吸热管102沿其轴向的两侧。吸热管102为多个,且多个吸热管102并排设置。多个并排设置的吸热管102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汇流主管101连通。
由此,两个汇流主管101具有四个端口。其中,一个汇流主管101的任意一个端口作为进液端,另一个汇流主管101的任意一个端口作为出液端。并且,作为进液端和出液端的端口可以位于同一侧,(例如两个汇流主管101的左侧端口分别作为进液端和出液端),也可以位于两侧(一个汇流主管101左侧的端口作为进液端,另一个汇流主管101的右侧端口作为出液端)。两个汇流主管101的另一个既不作为进液端,也不作为出液端的端口封闭。
这样,热媒211经进液端进入其中一个汇流主管101后,流入全部的吸热管102中。随后,热媒211流入另一个汇流主管101,再将出液端流出。
又或者,如图4所示,两个汇流主管101位于吸热管102沿其轴向的同一侧。并且,吸热管102沿其轴向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如图4所示意的右端)和第二端(如图4所示意的左端)。多个吸热管102被分为进液管组1a和出液管组1b,进液管组1a和出液管组1b均至少包含有一个吸热管102。如图4所示意的,进液管组1a和出液管组1b均包含3个吸热管102。
其中,进液管组1a所包含的每个吸热管102的第一端与其中一个汇流主管101连通,出液管组1b所包含的每个吸热管102的第一端与另一个汇流主管101连通。并且,吸热管102沿其轴向背对两个汇流主管101的另一侧设置有连通管3,所有吸热管102的第二端均与连通管3连通。
两个汇流主管101具有四个端口。同样的,一个汇流主管101的任意一个端口作为进液端,另一个汇流主管101的任意一个端口作为出液端。两个汇流主管101的另一个既不作为进液端,也不作为出液端的端口封闭。此外,两个汇流主管101的作为进液端或出液端的端口向外弯折,从而使进液端和出液端能够较为容易的延伸至壳体4的外部。
这样,热媒211经进液端进入其中一个汇流主管101后,流入与该汇流主管101连通的进液管组1a所包含的吸热管102中。随后,热媒211经连通管3进入出液管组1b所包含的吸热管102中,并流入与出液管组1b连通的另一个汇流主管101,再经出液端流出。
承接上文描述,现有技术在真空环境中采用钎焊连接主管和支管的工艺较为复杂,实施成本较高。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简单易行的工艺来实现汇流主管101与多个吸热管102的连接。即,多个吸热管102的一端在开放的空间中通过于保护性气体氛围中实施的焊接工艺与汇流主管101的侧壁连接。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汇流主管101与多个吸热管102可采用包括氩弧焊、激光焊等在内的熔接焊实现连接。或者,汇流主管101与多个吸热管102可采用连续炉钎焊实现连接。上述焊接工艺不必在真空环境中实施,极大的降低了工艺的复杂程度,实施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便于大规则的推广利用。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汇流主管101与多个吸热管102在采用焊接工艺实现连接时,为保护金属熔滴、熔池及焊缝区,避免汇流主管101及吸热管102发生氧化,焊接在保护性气体氛围中实施。例如,氩弧焊是在氩气氛围中实施,激光焊可在二氧化碳气体氛围中实施,连续炉钎焊的保护气氛可包括氮分解气氛、石油液化气燃烧气氛,高纯氮气及氮基可控气氛等。
同样的,当集热流道1为如图4所示意的实施例时,吸热管102与连通管3的连接,亦可采用上述工艺来实现,在此不作赘述。
如图6A和图7A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汇流主管101的侧壁开孔并翻边103,翻边103高度约1-3mm。吸热管102插入汇流主管101的孔中,用氩弧焊接方式连接并密封。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汇流主管101的侧壁在开孔处翻边103。因此,氩弧焊接时,可以由汇流主管101的翻边103与吸热管102自熔,实现吸热管102与汇流主管101的连接。
如图6B和图7B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汇流主管101的侧壁开口但并未翻边。吸热管102插入汇流主管101的开孔中,用氩弧焊接方式连接并密封。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汇流主管101的侧壁在开孔处并未翻边。因此,氩弧焊接时,可以在汇流主管101和吸热管102之间添加焊丝104,由焊丝104、汇流主管101及吸热管102自熔,实现吸热管102与汇流主管101的连接。
由此,通过在保护气体氛围中实施焊接工艺来实现吸热管102与汇流主管101的连接,可实现集热流道1的大规模生产。且生产成本低,效率高,产量大。
多个吸热管102可以为单独的管结构,即为上述的碳钢管。当然,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吸热管102也可以由拼合结构构成。
具体的,如图8所示,两个碳钢板通过冲压工艺形成凹槽,凹槽的截面呈半圆弧状。两个碳钢板上的凹槽相对,随后将两个碳钢板拼合。则两个呈半圆弧状的凹槽拼合形成一个截面呈圆形的流道,从而形成吸热管102。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利用上述实施例的太阳能集热器100装配形成的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还配置有具有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的换热流道204,以及用于容置水的内胆202。
其中,换热流道204的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分别与集热流道1的进液端及出液端连通。具体连通方式可以为,循环进口通过循环进液管208与出液端连通,循环出口通过循环出液管209与进液端连通。从而换热流道204、循环进液管208、循环出液管209及集热流道1之间形成用于供热媒211流动的循环通路。
为了对热媒211进行保温,降低热媒211发生逸散损耗,循环进液管208和循环出液管209外可套设保温套210。
进一步地,循环进液管208的上端高于循环出液管209的上端。
工作原理:吸热板2吸收太阳光的热量,将该热量传导给吸热管102,加热吸热管102内的热媒211。热媒211温度升高时,汇流主管101内的热媒211上升,经循环进液管208进入换热流道204中。同时,换热流道204内的低温热媒211沉入底部,并经循环出液管209流入集热流道1的吸热管102内。这样,太阳能集热器100与换热流道204内的热媒211形成循环加热过程,换热流道204内的热媒211与内胆202中的水自然热交换,从而加热成热水。
由此可见,通过循环进液管208的上端高于循环出液管209的上端的结构设计,无需借助外力作用,即可实现热媒211在集热流道1与换热流道204之间的循环流动。如此,无需设置相应的动力设备,从而可降低成本。
内胆202的外壁设置有与其内部空间相连通的进水管206和出水管207。进水管206用于向内胆202中补充水,出水管207用于供加热后的热水流出,以向用户端(例如花洒、水龙头等)提供热水。
需要说明的是,当内胆202收容在下文提及的外壳201中,且外壳201与内胆202之间设置有保温层203时,进水管206和出水管207穿过保温层203和外壳201,以延伸至外壳201的外部。
此外,由于加热后的热水与冷水存在密度差异,从而导致热水与冷水分层,具体为热水位于上层,冷水沉于下层。则进水管206的上端靠近内胆202的底部,出水管207的上端靠近内胆202的顶部或上部。这样,位于上层的热水,可以经出水管207的上端进入其中并排出,以实现对热水的充分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流道204以靠近内胆202的方式设置。从而,换热流道204中的热媒211能够将其热能充分的传递给内胆202中的水,以实现对水的加热。
换热流道204可以由管体的内部流道构成。为了方便与内胆202的装配,以及提高热媒211与水的热交换,通常换热流道204可采用直管或者螺旋管的内部流道构成。
具体的,例如,当换热流道204由直管的内部流道构成时,直管可以以平行或者大致平行于内胆202轴向的方式设置在内胆202附近。进一步地,直管的外壁与内胆202的壁相接触。如此,直管与内胆202物理接触,可提高热媒211的换热效率。
其中,直管的外壁与内胆202的壁相接触,具体可以包括:直管的外壁与内胆202的内壁或者外壁接触。当直管的外壁与内胆202的外壁接触时,直管设置在内胆202外,即换热流道204位于内胆202外。当直管的外壁与内胆202的内壁接触时,则直管设置在内胆202内,即换热流道204位于内胆202内。
由直管的内部流道来构成换热流道204的方案,可参照公告号为CN208059335U的实用新型专利的所提供的已知实施例。该已知实施例的全部内容以援引的方式公开在本文中,在此不作赘述。该已知实施例中提供的是直管的外壁与内胆202的外壁接触,即直管或换热流道204位于内胆202外的场景。
或者,当换热流道204由螺旋管的内部流道构成时,螺旋管可以盘绕在内胆202外。进一步地,螺旋管的外壁与内胆202的外壁相接触。同样的,螺旋管与内胆202物理接触,可提高热媒211的换热效率。
同样的,螺旋管的外壁与内胆202的壁相接触,具体可以包括:螺旋管的外壁与内胆202的内壁或者外壁接触。并且,螺旋管的外壁与内胆202的内壁或者外壁接触时,螺旋管与内胆20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参照上文描述,在此不作赘述。
上述仅为由管体的内部流道构成换热流道204的两种实施例,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该管体还可以为其他任意的形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并且,当换热流道204由管体的内部流道构成时,则管体的两端即可分别形成所述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换热流道204由管体的内部流道形成,则热媒211被限定在管体内。因此,换热流道204中的热媒211,不与内胆202的外壁接触。
或者,如图9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换热流道204也可以为夹层结构设计。其中,内胆204的外壁形成夹层结构的一部分。
具体的,内胆202收容在外壳201中,外壳201和内胆202之间设置有保温层203,换热流道204形成在保温层203与内胆202外壁之间。即内胆202的外壁与保温层203之间形成的腔室,构成所述换热流道204。外壳201、设置在外壳201中的内胆202、设置在外壳201和内胆202之间的保温层203可共同构建形成一具有保温功能的水箱200。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内胆202外壁参与构成换热流道204的结构,则换热流道204中的热媒211,与内胆202的外壁接触。
此外,换热流道204中的热媒211与内胆202中的水隔绝,以避免热媒211与内胆202中的水发生混合,而导致水被热媒211污染。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流道204中的热媒211与内胆202中的水隔绝的方式,可根据换热流道204结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例如,当换热流道204由管体的内部流道构成时,则热媒211被限定在管体的内部流道中,从而热媒211通过管体的壁与内胆202中的水相隔离。
当换热流道204由内胆202的外壁与保温层203之间形成的腔室构成时,则热媒211被内胆202的壁隔挡在其外部,从而实现与内胆202中水的隔离。
此外,换热流道204以靠近内胆202的方式设置,可以包括:换热流道204设置在内胆202外;或者,换热流道204穿设在内胆202中。
具体的,当换热流道204由管体的内部流道构成时,则换热流道204既可以设置在内胆202外(优选为管体的外壁与内胆202的外壁接触),也可以穿设在内胆202中。
并且,当换热流道204设置在202中时,管体的外壁不限于上文所述的与内胆202内壁相接触的情形。即管体可以悬置在内胆202中,并不与内胆202的内壁发生接触。
当换热流道204由内胆202的外壁与保温层203之间形成的腔室构成时,则换热流道204一般只能设置在内胆202外。
此外,换热流道204连通有加液口205。通过加液口205,可向换热流道204中添加热媒211,以及实现热媒211的更换。
同样的,加液口205的装配形式,随换热流道204的构成方式的不同,而适配变化。
具体的,当换热流道204由管体的内部流道构成时,则加液口205可以为设置在管体外壁并与管体的内部流道即换热流道204连通的接头或者管。
当换热流道204由内胆202的外壁与保温层203之间形成的腔室构成时,则加液口205可以为穿设在外壳201与保温层203中的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例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Claims (10)

1.一种集热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流道用于供热媒流通,所述热媒为防冻液,所述集热流道由碳钢材料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热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流道包括:汇流主管以及与所述汇流主管连通的多个吸热管;多个所述吸热管的一端在开放的空间中通过于保护性气体氛围中实施的焊接工艺与所述汇流主管的侧壁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热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主管为两个,两个所述汇流主管分别位于所述吸热管沿其轴向的两侧;
每个所述吸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位于其两侧的所述汇流主管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热流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主管为两个,两个所述汇流主管位于所述吸热管沿其轴向的同一侧;
所述吸热管沿其轴向具有相背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多个所述吸热管被分为进液管组和出液管组,所述进液管组和出液管组均至少包含有一个吸热管;
其中,所述进液管组所包含的每个吸热管的第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汇流主管连通,所述出液管组所包含的每个吸热管的第一端与另一个所述汇流主管连通;
所述吸热管沿其轴向背对两个所述汇流主管的另一侧设置有连通管,所有吸热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连通管连通。
5.一种太阳能集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包括上玻璃盖板;
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集热流道,所述集热流道部分收容在所述壳体中;
容置在所述壳体中且位于所述集热流道上方的吸热板,所述吸热板的正面对应所述上玻璃盖板。
6.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集热器;所述集热流道具有进液端和出液端,所述进液端和出液端延伸至所述壳体外;
具有循环进口和循环出口的换热流道,所述循环进口与所述出液端连通,所述循环出口与所述进液端连通;
用于容置水的内胆,所述换热流道靠近所述内胆,且所述换热流道中的热媒与所述内胆中的水隔绝。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流道位于所述内胆外;或者,
所述换热流道穿设在所述内胆中。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流道由直管或者螺旋管的内部流道构成。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收容在外壳中,所述外壳和所述内胆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换热流道形成在所述保温层与所述内胆的外壁之间。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进口通过循环进液管与所述出液端连通,所述循环出口通过循环出液管与所述进液端连通;所述循环进液管的上端高于所述循环出液管的上端。
CN201920151446.2U 2019-01-29 2019-01-29 集热流道、太阳能集热器及换热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6726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51446.2U CN209672610U (zh) 2019-01-29 2019-01-29 集热流道、太阳能集热器及换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51446.2U CN209672610U (zh) 2019-01-29 2019-01-29 集热流道、太阳能集热器及换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72610U true CN209672610U (zh) 2019-11-22

Family

ID=68567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5144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672610U (zh) 2019-01-29 2019-01-29 集热流道、太阳能集热器及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726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23512B (zh) 具有分时冷却及加热功能的层叠式组合换热器
US20200284526A1 (e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CN201014816Y (zh) 双循环太阳能热水器储热水箱
CN108981438B (zh)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方法
CN101650079B (zh) 太阳能热水器
CN109140805A (zh) 一种笼屉式相变蓄热水箱
CN109269334A (zh) 一种铸造式微通道紧凑式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1672827U (zh) 组合式套管板式换热器
CN209672610U (zh) 集热流道、太阳能集热器及换热系统
CN109297337B (zh) 微胶囊复合相变储热装置
CN109599640B (zh) 一种圆柱形动力电池模组液体热管理方案
CN111121506A (zh) 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
CN102374686B (zh) 高密排集热器及其专用变径玻璃真空集热管
CN215569683U (zh) 一种多管金属储氢容器
CN103162417A (zh) 空气能热水器水箱
CN203797974U (zh) 太阳能热水器
KR100873898B1 (ko) 태양열 집열기용 헤더 유니트
CN110534841A (zh) 一种集成水冷系统的相变均热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16668004U (zh) 太阳能建筑墙
CN211823985U (zh) 一种新型螺旋板式热交换器
KR20110108234A (ko) 열교환 방법
CN102878700A (zh) 一种太阳能蓄热水箱鼠笼式换热方法及装置
CN221944484U (zh) 一种热水器内胆及热水器
CN222012799U (zh) 一种地热储能换热器
CN213873920U (zh) 一种双壳程、双管程的螺旋盘管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