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71204U -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71204U
CN209671204U CN201920408806.2U CN201920408806U CN209671204U CN 209671204 U CN209671204 U CN 209671204U CN 201920408806 U CN201920408806 U CN 201920408806U CN 209671204 U CN209671204 U CN 209671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oil inlet
lubrication
pump
s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0880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玉
许可
王少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Changyuan Hydraul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Changyuan Hydraul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Changyuan Hydraul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Changyuan Hydraul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0880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71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71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71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包括:泵体,其前端具有与泵体一体成型的前端盖部,其上设有进油口、进油腔道、润滑腔道一、以及用于放置齿轮的泵体内孔,其中,润滑腔道一与泵体内孔连通,所述前端盖部中的轴承孔处于润滑腔道一中,所述进油腔道包括按照进油方向顺序连接的第一进油腔道和第二进油腔道,第一进油腔道的腔内容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第一进油腔道的腔道截面面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的腔道截面面积;以及后端盖,固连于泵体的后端,其上设有润滑腔道二,其中,润滑腔道二与泵体内孔连通,所述后端盖中的轴承孔处于润滑腔道二中。本实用新型应用于齿轮泵上,能够提高齿轮泵的自吸性能,还能延长齿轮泵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输送泵体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
背景技术
外啮合齿轮泵一般用于油的输送、驳运,该装置主要包括泵体、设于泵体内的一对外啮合的齿轮、以及设于泵体上的端盖,所述泵体和端盖组合构成泵壳,所述齿轮的齿轮轴经滑动轴承安装在设于端盖中的轴承座内,其中,主动齿轮的齿轮轴穿过端盖与驱动机构连接。
现有齿轮泵中所采用的齿轮通常分为直齿轮和斜齿轮两种。
采用常规直齿轮时,直齿轮沿齿宽同时进入啮合,因而产生冲击振动噪音,传动不平稳。
采用斜齿轮时,齿轮开始啮合和脱离啮合都是逐渐的,因而传动平稳,噪音小,并且斜齿轮螺旋角越大,重合度也就越大,越有利于运动平稳和降低噪音,但是缺点在于工作时产生的轴向力也越大,这增加了齿轮泵的磨损尤其是滑动轴承,会造成齿轮泵迅速失效,降低了齿轮泵的使用寿命。
针对高粘度介质(介质运动粘度范围:1000mm2/S~20000mm2/S)来说,现有的齿轮泵往往还存在自吸性能不够的问题,导致介质吸入缓慢,效率低,并容易充斥大量气泡,从而产生汽蚀,也降低了齿轮泵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以实现提高齿轮泵自吸性能的同时,还能延长齿轮泵的使用寿命。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包括:泵体,其前端具有与泵体一体成型的前端盖部,其上设有进油口、与所述进油口连通的进油腔道、出油口、与所述出油口连通的出油腔道、润滑腔道一、以及用于放置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泵体内孔,其中,所述润滑腔道一与泵体内孔连通,所述前端盖部中的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一中,所述进油腔道包括按照进油方向顺序连接的第一进油腔道和第二进油腔道,所述第一进油腔道的腔内容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所述第一进油腔道的腔道截面面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的腔道截面面积;以及后端盖,固连于所述泵体的后端,其上设有润滑腔道二,其中,所述润滑腔道二与所述泵体内孔连通,所述后端盖中的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二中。
进一步地,所述润滑腔道一包括第一子润滑腔道一和第二子润滑腔道一,其中,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与所述泵体内孔均接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一与两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一分别通过前端盖部中用于放置轴承的两个轴承孔接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一还连通于所述泵体内孔的进油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的与泵体内孔接通的两个腔道口,其中一个腔道口设置于泵体上的与主动齿轮的齿轮端面相对应的位置处,另一个腔道口设置于泵体上的与从动齿轮的齿轮端面相对应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润滑腔道二包括第一子润滑腔道二、第二子润滑腔道二、以及第三子润滑腔道二,其中,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二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二与所述泵体内孔均接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二与两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二分别通过后端盖中用于放置轴承的两个轴承孔接通,所述第三子润滑腔道二连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二和泵体内孔的进油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二的与泵体内孔接通的两个腔道口,其中一个腔道口设置于后端盖上的与主动齿轮的齿轮端面相对应的位置处,另一个腔道口设置于后端盖上的与从动齿轮的齿轮端面相对应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进油腔道呈阶梯孔状,所述第一进油腔道的横截面呈T形。
进一步地,所述出油腔道包括第一出油腔道和第二出油腔道,其中,按照出油方向所述第二出油腔道和第一出油腔道顺序连接,所述第一出油腔道的腔内容积大于第二出油腔道,所述第一出油腔道的腔道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出油腔道的腔道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泵体上设有两个第一卸荷槽,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卸荷槽中的一个处于进油口侧并与进油口连通,另一个处于出油口侧并与出油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后端盖上设有两个第二卸荷槽,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卸荷槽中的一个处于进油口侧并与进油口连通,另一个处于出油口侧并与出油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保证齿轮泵进油口与泵体内孔接通时的密封性的基础上,扩大了进油腔道的容积和腔道截面面积,有效提高了齿轮泵的自吸性能,使得介质的吸入效率得到提高,能够达到高粘度介质输送的需求;
(2)本实用新型中的润滑腔道一和润滑腔道二在齿轮泵工作时能够形成润滑油路,从而能够有效降低齿轮泵中滑动轴承的磨损,也降低了齿轮泵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另外,还便于消除泵体内的气泡,降低汽蚀度,这均有利于提高齿轮泵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中泵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沿图2a中A-A线的剖视图;
图2c为沿图2b中B-B线的剖视图;
图2d为沿图2b中C-C线的剖视图;
图2e为沿图2a中D-D线的剖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中后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沿图3a中E-E线的剖视图;以及
图3c为沿图3a中F-F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泵体; 11、前端盖部;
12、进油口; 13、进油腔道;
13a、第一进油腔道; 13b、第二进油腔道;
14、出油口; 15、出油腔道;
15a、第一出油腔道; 15b、第二出油腔道;
16、润滑腔道一; 16a、第一子润滑腔道一;
16b、第二子润滑腔道一; 17、第一卸荷槽;
3、后端盖; 31、润滑腔道二;
31a、第一子润滑腔道二; 31b、第二子润滑腔道二;
31c、第三子润滑腔道二; 32、第二卸荷槽。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为两段式结构,包括泵体1和后端盖3,其中,所述泵体1的前端具有与泵体1一体成型的前端盖部11。
如图2a~2e以及图1所示,所述泵体1上设有进油口12、与所述进油口12连通的进油腔道13、出油口14、与所述出油口14连通的出油腔道15、润滑腔道一16、以及用于放置一对外啮合齿轮的泵体内孔。该外啮合齿轮一个为主动齿轮一个为从动齿轮。
其中,所述润滑腔道一16与泵体内孔连通形成润滑回路,所述前端盖部11中的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一16中,所述进油腔道13包括按照进油方向顺序连接的第一进油腔道13a和第二进油腔道13b即所述第一进油腔道13a与进油口12接通所述第二进油腔道13b与泵体内孔接通,所述第一进油腔道13a的腔内容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13b,并且所述第一进油腔道13a的腔道截面面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13b的腔道截面面积。
所述后端盖3通过螺栓固连于所述泵体1的后端,所述后端盖3上设有润滑腔道二31,所述润滑腔道二31与所述泵体内孔连通形成润滑回路,所述后端盖3中的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二31中。
具体地,所述润滑腔道一16包括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和第二子润滑腔道一16b,其中,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与所述泵体内孔均接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一16b与两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分别通过前端盖部11中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接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一16b还连通于所述泵体内孔的进油侧。
上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的与泵体内孔接通的腔道口设置于泵体上对应于齿轮端面的位置处,具体为一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的腔道口对应于主动齿轮端面的位置,另一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的腔道口对应于从动齿轮端面的位置。
具体地,如图3a~3c所示,所述润滑腔道二31包括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第二子润滑腔道二31b、以及第三子润滑腔道二31c。
其中,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与所述泵体内孔均接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二31b与两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分别通过后端盖3中用于放置滑动轴承的两个轴承孔接通,所述第三子润滑腔道二31c连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二31b和泵体内孔的进油侧。
上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的与泵体内孔接通的腔道口设置于后端盖上对应于齿轮端面的位置处,具体为一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的腔道口对应于主动齿轮端面的位置,另一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的腔道口对应于从动齿轮端面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上所述润滑腔道一16和润滑腔道二31的设计使得齿轮泵工作时,所述润滑腔道一16和润滑腔道二31均能形成润滑油路,油液介质能够通过多个滑动轴承再回到泵体内孔的进油侧,这样一来有效降低了齿轮泵中滑动轴承的磨损,也降低了齿轮泵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另外,还便于消除泵体内的气泡,降低汽蚀度,这均有利于提高齿轮泵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
为了要保证齿轮泵进油口与泵体内孔接通时的密封性即进油口与泵体内孔接通时需保证大于一齿的密封面积,使得进油腔道的与泵体内孔接通处的腔道截面面积不宜过大,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进油腔道的设计在保证齿轮泵进油口与泵体内孔接通时密封性的基础上扩大了进油腔道的容积和腔道截面面积,相比于传统的无容积变化的进油腔道来说,有效提高了齿轮泵的自吸性能,使得介质的吸入效率得到提高,能够达到高粘度介质输送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前端盖部11与泵体1一体成型,使得齿轮泵泵壳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有效减小轴向尺寸,减少连接部分,提高了密封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后端盖3的与齿轮端面相接合的面上设有改性环氧耐磨涂层,该涂层的厚度在0.005~0.008mm,以提高后端盖的硬度和强度,满足齿轮泵抗震性能、耐磨性、耐汽蚀性的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b和图2d所示,所述进油腔道13呈阶梯孔状,所述第一进油腔道13a的横截面呈T字形,以在避开泵体上螺栓连接件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扩大第一进油腔道13a的腔内容积,能够进一步提高齿轮泵的自吸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所述出油腔道15包括按照出油方向顺序连接的第二出油腔道15b和第一出油腔道15a即第二出油腔道15b与泵体内孔接通第一出油腔道15a与出油口14接通,所述第一出油腔道15a的腔内容积大于第二出油腔道15b,所述第一出油腔道15a的腔道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出油腔道15b的腔道截面面积,以提高油液介质的排出效率。所述第一出油腔道15a的横截面也呈T字形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齿轮泵泵壳采用多腔道、大腔道设计,也使齿轮泵泵壳具有轻量化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泵壳在应用于齿轮泵时,所述齿轮泵还包括设于泵体内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主、从动齿轮均为斜齿轮,降噪效果明显,传动更加平稳。
齿轮泵工作时,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时会出现困油现象,为此,所述泵体1上对应困油区的位置设有两个第一卸荷槽17,两个所述第一卸荷槽17中一个处于进油口侧并与进油口12连通,另一个处于出油口侧并与出油口14连通,以将困油区的油液介质排走,保证齿轮泵平稳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后端盖3上对应困油区的位置设有两个第二卸荷槽32,两个所述第二卸荷槽32中一个处于进油口侧并与进油口12连通,另一个处于出油口侧并与出油口14连通,以进一步保证将困油区的油液介质排出。
另外,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齿轮泵工作时,上述处于出油口侧的第一卸荷槽17和第二卸荷槽32内的高压油液介质对运转中的齿轮端面有支撑作用,能够有效平衡齿轮啮合时产生的轴向分力,进一步降低了磨损,能够进一步提高齿轮泵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减小了两个所述第一卸荷槽17之间的卸荷槽间距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卸荷槽32之间的卸荷槽间距,并扩大了第一卸荷槽17以及第二卸荷槽32的卸荷槽长度L2,在保证卸荷槽处一齿密封的前提下,提高了卸荷槽的卸荷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泵体(1),其前端具有与泵体(1)一体成型的前端盖部(11),其上设有进油口(12)、与所述进油口(12)连通的进油腔道(13)、出油口(14)、与所述出油口(14)连通的出油腔道(15)、润滑腔道一(16)、以及用于放置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泵体内孔,其中,所述润滑腔道一(16)与泵体内孔连通,所述前端盖部(11)中的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一(16)中,所述进油腔道(13)包括按照进油方向顺序连接的第一进油腔道(13a)和第二进油腔道(13b),所述第一进油腔道(13a)的腔内容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13b),所述第一进油腔道(13a)的腔道截面面积大于第二进油腔道(13b)的腔道截面面积;以及
后端盖(3),固连于所述泵体(1)的后端,其上设有润滑腔道二(31),其中,所述润滑腔道二(31)与所述泵体内孔连通,所述后端盖(3)中的轴承孔处于所述润滑腔道二(3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腔道一(16)包括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和第二子润滑腔道一(16b),其中,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与所述泵体内孔均接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一(16b)与两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分别通过前端盖部(11)中用于放置轴承的两个轴承孔接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一(16b)还连通于所述泵体内孔的进油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一(16a)的与泵体内孔接通的两个腔道口,其中一个腔道口设置于泵体上的与主动齿轮的齿轮端面相对应的位置处,另一个腔道口设置于泵体上的与从动齿轮的齿轮端面相对应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腔道二(31)包括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第二子润滑腔道二(31b)、以及第三子润滑腔道二(31c),其中,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设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与所述泵体内孔均接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二(31b)与两个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分别通过后端盖(3)中用于放置轴承的两个轴承孔接通,所述第三子润滑腔道二(31c)连通所述第二子润滑腔道二(31b)和泵体内孔的进油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润滑腔道二(31a)的与泵体内孔接通的两个腔道口,其中一个腔道口设置于后端盖上的与主动齿轮的齿轮端面相对应的位置处,另一个腔道口设置于后端盖上的与从动齿轮的齿轮端面相对应的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腔道(13)呈阶梯孔状,所述第一进油腔道(13a)的横截面呈T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腔道(15)包括第一出油腔道(15a)和第二出油腔道(15b),其中,按照出油方向所述第二出油腔道(15b)和第一出油腔道(15a)顺序连接,所述第一出油腔道(15a)的腔内容积大于第二出油腔道(15b),所述第一出油腔道(15a)的腔道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出油腔道(15b)的腔道截面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1)上设有两个第一卸荷槽(17),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卸荷槽(17)中的一个处于进油口侧并与进油口(12)连通,另一个处于出油口侧并与出油口(14)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3)上设有两个第二卸荷槽(32),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卸荷槽(32)中的一个处于进油口侧并与进油口(12)连通,另一个处于出油口侧并与出油口(14)连通。
CN201920408806.2U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 Active CN209671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08806.2U CN209671204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08806.2U CN209671204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71204U true CN209671204U (zh) 2019-11-22

Family

ID=68573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08806.2U Active CN209671204U (zh) 2019-03-28 2019-03-28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712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25581A (zh) 可实现润滑油循环利用的自润滑雨刷电机
CN209671204U (zh)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泵壳
CN209704834U (zh)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
CN111059447B (zh) 一种可实现润滑油循环利用的高铁用雨刷器
CN109869310A (zh) 一种高粘度介质用润滑齿轮泵
CN201715220U (zh) 摆线转子滑油泵
CN209705688U (zh) 一种由发动机曲轴直接驱动的转子式机油泵
CN208918842U (zh) 旋转机械的供油机构和具有该供油机构的旋转机械
CN109000141A (zh) 一种能减少磨损的转子式机油泵
CN210978222U (zh) 一种用于流体泵的轴承
CN214577668U (zh) 一种高传动效率的液压泵
CN110925190B (zh) 一种带有分段式月牙板的油泵
WO2022048364A1 (zh) 泵装置和车辆
CN213627990U (zh) 柱销叶片泵组合内啮合齿轮泵
CN213743646U (zh) 泵装置和车辆
CN212690331U (zh) 外啮合齿轮泵及电动滑油泵
CN210769213U (zh) 一种压缩机用泵油结构
CN208719807U (zh) 一种能平衡端面油压的转子式机油泵
CN112253451A (zh) 柱销叶片泵组合内啮合齿轮泵
CN114320884B (zh) 一种航空航天用高速高温高效燃油泵
CN211598948U (zh) 制冷压缩机用曲轴
CN110425222A (zh) 一种用于流体泵的轴承
CN108953139A (zh) 一种能减少磨损的外转子
CN101639063B (zh) 齿轮式油泵
CN218953391U (zh) 一种紧凑型多点偏心往复式润滑脂远程高压输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