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62467U - 床体纵向移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床体纵向移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62467U
CN209662467U CN201822276435.5U CN201822276435U CN209662467U CN 209662467 U CN209662467 U CN 209662467U CN 201822276435 U CN201822276435 U CN 201822276435U CN 209662467 U CN209662467 U CN 209662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destal
bed body
support device
driving source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7643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聪坤
张春光
李杰银
任重山
薛德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Rigat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Rigat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Rigat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Rigat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7643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62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62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624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床体纵向移动装置,该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撑装置,可滑动地连接于底座且沿底座纵向移动;第二支撑装置,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支撑装置且相对于底座纵向移动;第二支撑装置的上方设置有床体;第三支撑装置,设置于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一端的底部且与底座可滑动连接,用于对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一端进行支撑。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有效地延长床体纵向移动的距离,第三支撑装置能够有效地对第二支撑装置进行支撑,即对床体进行支撑,避免床体纵向移动距离太长导致床体的变形,这样即使床体较薄也不会发生变形,有效地保护了床体,还能满足对床体移动的需求,还能保证床体准确地移动至指定位置,避免床体变形导致的移动位置偏移。

Description

床体纵向移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床体纵向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床,是满足人类日常睡觉起居的常用家具。床有多种类型,如:家用床、病床、按摩床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常,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会需要床板可相对于底座移动。尤其是,病床和治疗床等,对床可相对于底座纵向移动的要求更为强烈。
下面就以治疗床为例进行介绍:目前,国内外进行的放疗系统研究工作中,放射源机头都是围绕病床旋转。例如,如图1所示,通过一个旋转机架1'安装三个Co60远程治疗头2'围绕治疗床3'上病人4'旋转;或者,如图2所示,国内联影公司是采用CT成像5'引导,通过旋转放疗装置6'围绕治疗床3'上病人4'进行旋转。虽然上述的两种治疗床均可以相对于底座进行移动,但是,在纵向移动时,治疗床需要部分呈悬空状态,然而治疗床的床板较薄,这就使得床板易发生变形,进而导致床板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床体纵向移动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床体纵向移动时床板易变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床体纵向移动装置,该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撑装置,可滑动地连接于底座且沿底座纵向移动;第二支撑装置,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支撑装置且相对于底座纵向移动;第二支撑装置的上方设置有床体;第三支撑装置,设置于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一端的底部且与底座可滑动连接,用于对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一端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上述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底部与底座可滑动地连接,顶部与第二支撑装置可滑动地连接;第一驱动机构,设置于底座且与第一支撑板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一支撑板沿底座纵向移动。
进一步地,上述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源,设置于底座;第一丝杠,与第一驱动源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且沿底座纵向延伸;第一螺母,螺接于第一丝杠且与第一支撑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源,设置于底座;第一带轮组件,与第一驱动源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第一同步带,设置于第一支撑板的底部且沿底座纵向设置,以及,第一同步带绕设于第一带轮组件。
进一步地,上述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一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转向传动组件;其中,第一转向传动组件与第一驱动源的动力输出端和第一带轮组件均连接;第一转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万向轴和第一锥齿轮组件;第一驱动源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第一万向轴与第一锥齿轮组件相连接,并且,第一锥齿轮组件与第一带轮组件相连接,第一万向轴与第一锥齿轮组件相配合以使第一驱动源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或者,第一转动传动组件包括:第一皮带;第一驱动源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第一皮带与第一带轮组件相连接,第一驱动源设置有直角折弯,以使第一驱动源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
进一步地,上述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二支撑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底部与第一支撑装置可滑动地连接,顶部与床体相连接;第二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一支撑装置且与第二支撑板相连接,用于驱动第二支撑板相对于底座纵向移动。
进一步地,上述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源,设置于第一支撑装置;第二丝杠,与第二驱动源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且沿底座纵向延伸;第二螺母,螺接于第二丝杠且与第二支撑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源,设置于第一支撑装置;第二带轮组件,与第二驱动源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第二同步带,设置于第二支撑板的底部且相对于底座纵向设置,以及,第二同步带绕设于第二带轮组件。
进一步地,上述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二转向传动组件;其中,第二转向传动组件与第二驱动源的动力输出端和第二带轮组件均连接;第二转向传动组件包括:第二万向轴和第二锥齿轮组件;第二驱动源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第二万向轴与第二锥齿轮组件相连接,并且,第二锥齿轮组件与第二带轮组件相连接,第二万向轴与第二锥齿轮组件相配合以使第二驱动源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或者,第二转动传送组件包括:第二皮带;第二驱动源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第二皮带与第二带轮组件相连接,第二驱动源设置有直角折弯,以使第二驱动源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
进一步地,上述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三支撑装置包括:导轨,设置于底座且沿底座纵向延伸;滑块,设置于第二支撑装置的第一端的底部且可滑动地嵌设于导轨内。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均可相对于底座纵向移动,并且,第二支撑装置是在第一支撑装置的移动之下进一步地移动,能够有效地延长床体纵向移动的距离,第三支撑装置能够有效地对第二支撑装置进行支撑,即对床体进行支撑,避免床体纵向移动距离太长导致床体的变形,这样即使床体较薄也不会发生变形,适用于任何厚度的床体,有效地保护了床体,还能满足对床体移动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床体纵向移动时床板易变形的问题,还能保证床体准确地移动至指定位置,避免床体变形导致的移动位置偏移。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放射治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放射治疗系统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二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一驱动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一驱动机构的又一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二驱动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中,第二驱动机构的又一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3和图4,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床体纵向移动装置包括:底座1、第一支撑装置2、第二支撑装置3、第三支撑装置4和床体。其中,第一支撑装置2可滑动地连接于底座1,并且,第一支撑装置2沿底座1纵向移动。第二支撑装置3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支撑装置2,并且,第二支撑装置3相对于底座1纵向移动,以及,第二支撑装置3的上方设置有床体。具体地,第二支撑装置3的底部与第一支撑装置2可滑动地连接,第二支撑装置3的顶部与床体相连接,则床体、第二支撑装置3、第一支撑装置2和底座1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支撑装置2的移动带动了第二支撑装置3和床体共同沿底座1纵向移动,而第二支撑装置3的移动带动了床体沿底座1纵向移动,最终使得床体可沿底座1纵向移动。
当第二支撑装置3沿底座1纵向移动至最大距离时,第二支撑装置3的第一端(图3所示的左端)呈悬空状态,第二支撑装置3的第二端(图3所示的右端)对应于第一支撑装置2的上方处,则第二支撑装置3的第一端呈悬设状态容易导致第二支撑装置3的变形,进而导致床体的变形,因此,第三支撑装置4设置于第二支撑装置3的第一端的底部,并且,第三支撑装置4与底座1可滑动地连接,第三支撑装置4用于对第二支撑装置3的第一端进行支撑。具体地,第三支撑装置4置于第二支撑装置3的底部与底座1之间,并且,第三支撑装置4与第二支撑装置3为固定连接,而与底座1为滑动连接,这样,第二支撑装置3在相对于底座1纵向移动时,第三支撑装置4也可沿底座1的纵向进行移动,即第三支撑装置4并不影响第二支撑装置3的移动还能起到对第二支撑装置3进行支撑的作用。
具体实施时,第二支撑装置3与床体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横向移动装置5,以使床体可以相对于底座1横向移动,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装置2和第二支撑装置3均可相对于底座1纵向移动,并且,第二支撑装置3是在第一支撑装置2的移动之下进一步地移动,能够有效地延长床体纵向移动的距离,第三支撑装置4能够有效地对第二支撑装置3进行支撑,即对床体进行支撑,避免床体纵向移动距离太长导致床体的变形,这样即使床体较薄也不会发生变形,适用于任何厚度的床体,有效地保护了床体,还能满足对床体移动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床体纵向移动时床板易变形的问题,还能保证床体准确地移动至指定位置,避免床体变形导致的移动位置偏移。
参见图3、图4、图5、图7和图10,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装置2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21和第一驱动机构22。其中,第一支撑板21的底部与底座1可滑动地连接,第一支撑板21的顶部与第二支撑装置3可滑动地连接。具体地,第一支撑板21与底座1平行设置,第一支撑板21的底部朝向底座1且设置有第一滑轨24,该第一滑轨24沿第一支撑板21的纵向设置,即第一滑轨24相对于底座1纵向延伸。底座1上设置有第一滑块23,第一滑块23可滑动地嵌设于第一滑轨24内,使得第一支撑板21与底座1可相对滑动。当然,第一支撑板21的底部与底座1可滑动连接的方式也可以为其他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具体实施时,第一滑轨24至少为两个,各第一滑轨24并列设置,每个第一滑轨24内均滑动嵌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滑块23,多个第一滑轨24和多个第一滑块23的配合可保证第一支撑板21纵向移动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块23为四个,第一滑轨24为两个,每个第一滑轨24内滑动嵌设有两个第一滑块23。
第一驱动机构22设置于底座1,并且,第一驱动机构22与第一支撑板21相连接,第一驱动机构22用于驱动第一支撑板21沿底座1纵向移动。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驱动机构22驱动第一支撑板21沿底座1纵向移动,能够实现第一支撑板21带动第二支撑装置3和床体移动,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5和图6,图中示出了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种优选结构。如图所示,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22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源221、第一丝杠222和第一螺母223。其中,第一驱动源221设置于底座1。第一丝杠222与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并且,第一丝杠222沿底座1纵向延伸。第一螺母223螺接于第一丝杠222,并且,第一螺母223与第一支撑板21相连接。第一驱动源221用于驱动第一丝杠222转动带动第一螺母223沿第一丝杠222移动,由于第一丝杠222沿底座1纵向延伸,所以,第一螺母223沿底座1纵向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板21沿底座1纵向移动。
具体地,第一驱动源221可以包括:第一电机2211和第一减速机2212,第一电机2211的驱动端通过第一减速机2212与第一丝杠222相连接。优选的,第一减速机2212与第一丝杠222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联轴器229,以保证第一减速机2212与第一丝杠222之间不同心时动力传输,降低制作安装精度节约成本。
具体实施时,第一丝杠222也可以为梯形丝杠,相应的,第一螺母223为丝杠螺母。第一丝杠222可以为滚珠丝杠,相应的,第一螺母223为滚珠螺母。参见图6,当第一螺母223为滚珠螺母时,滚珠螺母安装有滚珠螺母座2231(参见图6),滚珠螺母座2231随滚珠螺母一起移动,第一支撑板21与滚珠螺母座2231相连接。
具体实施时,第一丝杠222设置有两个安装座227,两个安装座227分别置于第一丝杠222的两端,两个安装座227与底座1相连接。并且,第一丝杠222与两个安装座227之间转动连接,则两个安装座227仅仅起到对第一丝杠222支撑作用而不限制第一丝杠222的转动。第一减速机2212也可以设置有减速机安装座228,该减速机安装座228连接于底座1。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该机构通过第一丝杠222与第一螺母223来将转动转变为沿底座1纵向移动,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7至图12,图中示出了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二种优选结构。如图所示,第一驱动机构22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源221、第一带轮组件224和第一同步带225。其中,第一驱动源221设置于底座1。第一带轮组件224与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第一同步带225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1的底部且沿底座1纵向设置,第一同步带225绕设于第一带轮组件224。第一驱动源221驱动第一带轮组件224转动带动第一同步带225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板21沿底座1纵向移动。
具体地,第一带轮组件224包括:第一支架2241、第一主动轮2242和两个第一惰轮2243。其中,第一支架2241与底座1相连接,第一主动轮2242和两个第一惰轮2243均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架2241,第一主动轮2242与两个第一惰轮2243的连接线构成倒三角形,而第一主动轮2242位于最低点,第一同步带225则从第一主动轮2242与两个第一惰轮2243之间绕过。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主动轮2242相连接,则第一驱动源带动第一主动轮2242转动进而带动第一同步带225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板21沿底座1纵向移动。在第一同步带225运动的过程中,两个第一惰轮2243会对第一同步带225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和张紧作用。
第一驱动源221包括:第一电机2211和第一减速机2212,第一电机2211的驱动端通过第一减速机2212与第一带轮组件224中的第一主动轮2242相连接,第一电机2211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一减速机2212进行降速、增扭后传输给第一主动轮2242进行输出,从而驱动第一支撑板21沿底座1纵向移动。第一减速机2212可以设置有减速机安装座228,该减速机安装座228连接于底座1。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22通过第一带轮组件224与第一同步带225之间的传动来带动第一支撑板21沿底座1纵向移动,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7至图12,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22还可以包括:第一转向传动组件226。其中,第一转向传动组件226与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端和第一带轮组件224均连接,第一转向传动组件226用于将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以充分利用空间,减少了占用空间,使其更为小巧。
参见图7至图9,图中示出了第一转向传动组件的第一种优选结构。如图所示,第一转向传动组件226可以包括:第一万向轴2261和第一锥齿轮组件2262。其中,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第一万向轴2261与第一锥齿轮组件2262相连接,并且,第一锥齿轮组件2262与第一带轮组件224相连接,第一万向轴2261与第一锥齿轮组件2262相配合以使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
具体地,第一锥齿轮组件2262可以包括:第一驱动锥齿轮22621和第一从动锥齿轮22622。第一驱动锥齿轮22621通过第一万向轴2261与第一电机2211的驱动端相连接,第一驱动锥齿轮22621与第一从动锥齿轮22622相啮合,第一从动锥齿轮22622与第一带轮组件224中的第一主动轮2242同轴相连接,第一电机2211驱动第一驱动锥齿轮22621转动带动第一从动锥齿轮22622转动,进而带动第一主动轮2242转动。更为具体地,第一驱动锥齿轮22621与第一减速机2212的输出端相连接。
具体实施时,第一带轮组件224中第一支架2241为L型支架,第一驱动锥齿轮22621和第一从动锥齿轮22622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于L型支架的两个支架板的内侧,第一带轮组件224设置于L型支架的外侧且与第一从动锥齿轮22622处于同一个支架板,第一带轮组件224中的第一主动轮2242与第一从动锥齿轮22622同轴连接。第一万向轴2261穿设于L型支架且与第一驱动锥齿轮22621相连接。
参见图10至图12,图中示出了第一转向传动组件的第二种优选结构。如图所示,第一转向传动组件226可以包括:第一皮带2263。其中,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第一皮带2263与第一带轮组件224相连接,第一驱动源221设置有直角折弯,以使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具体地,第一驱动源221中的第一减速机2212设置有直角折弯,第一皮带2263一端绕设于第一减速机2212的输出端,第一皮带2263的另一端绕设于第一主动轮2242的轮轴。第一电机2211通过第一减速机2212驱动第一皮带2263转动,带动第一主动轮2242转动。
具体实施时,第一带轮组件224中第一主动轮2242和两个第一惰轮2243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架2241的一侧,第一主动轮2242的轮轴穿设于第一支架2241置于第一支架2241的另一侧且与第一皮带2263相绕设。
参见图3、图4、图5、图7和图10,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二支撑装置3可以包括:第二支撑板31和第二驱动机构32。其中,第二支撑板31的底部与第一支撑装置2可滑动地连接,第二支撑板31的顶部与床体相连接。具体地,第二支撑板31与底座1和第一支撑装置2中的第一支撑板21均平行设置,第二支撑板31的底部朝向第一支撑板21且与第一支撑板21可滑动连接。更为具体地,第二支撑板3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滑轨34,该第二滑轨34沿第二支撑板31的纵向设置,即第二滑轨34相对于底座1的纵向延伸。第一支撑板21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滑块33,第二滑块33可滑动地嵌设于第二滑轨34内,使得第二支撑板31与第一支撑板21可相对滑动。当然,第二支撑板31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板21可滑动连接的方式也可以为其他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具体实施时,第二滑轨34至少为两个,各第二滑轨34并列设置,每个第二滑轨34内均滑动嵌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滑块23,多个第二滑轨34和多个第二滑块33的配合可保证床体纵向移动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块33为四个,第二滑轨34为两个,每个第二滑轨34内滑动嵌设有两个第二滑块33。
第二驱动机构32设置于第一支撑装置2,并且,第二驱动机构32与第二支撑板31相连接,第二驱动机构32用于驱动第二支撑板31相对于底座1纵向移动。具体地,第二驱动机构32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1的顶部。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驱动机构32驱动第二支撑板31相对于底座1纵向移动,能够实现第二支撑板31带动床体相对于底座1纵向移动,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5和图13,图中示出了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一种优选结构。如图所示,第二驱动机构32可以包括:第二驱动源321、第二丝杠322和第二螺母323。其中,第二驱动源321设置于第一支撑装置2,即第二驱动源321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1。第二丝杠322与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并且,第二丝杠322沿底座1纵向延伸。第二螺母323螺接于第二丝杠322,并且,第二螺母323与第二支撑板31相连接。第二驱动源321用于驱动第二丝杠322转动带动第二螺母323沿第二丝杠322移动,由于第二丝杠322沿底座1纵向延伸,所以,第二螺母323沿底座1纵向移动,从而带动了第二支撑板31沿底座1纵向移动。
具体地,第二驱动源321可以包括:第二电机3211和第二减速机3212,第二电机3211的驱动端通过第二减速机3212与第二丝杠322相连接。优选的,第二减速机3212与第二丝杠322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联轴器329,以保证第二减速机3212与第二丝杠322之间不同心时动力传输,降低制作安装精度节约成本。
具体实施时,第二丝杠322也可以为梯形丝杠,相应的,第二螺母323为丝杠螺母。第二丝杠322可以为滚珠丝杠,相应的,第二螺母323为滚珠螺母。参见图13,当第二螺母323为滚珠螺母时,滚珠螺母安装有滚珠螺母座3231,滚珠螺母座3231随滚珠螺母一起移动,第二支撑板31与滚珠螺母座3231相连接。
具体实施时,第二丝杠322可以设置有两个安装座227,两个安装座227分别置于第二丝杠322的两端,两个安装座227与第一支撑板21相连接。并且,第二丝杠322与两个安装座227之间转动连接,则两个安装座227仅仅起到对第二丝杠322支撑作用而不限制第二丝杠322的转动。第二减速机3212也可以设置有减速机安装座228,该减速机安装座228连接于第一支撑板21。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32通过第二丝杠322与第二螺母323将转动转变为沿第一支撑板21移动,即相对于底座1纵向移动,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7、图10、图14至图17,图中示出了第二驱动机构的第二种优选结构。如图所示,第二驱动机构32可以包括:第二驱动源321、第二带轮组件324和第二同步带325。其中,第二驱动源321设置于第一支撑装置2,即第二驱动源321设置于第一支撑板21。第二带轮组件324与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第二同步带325设置于第二支撑板31的底部且相对于底座1纵向设置,第二同步带325绕设于第二带轮组件324。第二驱动源321驱动第二带轮组件324转动带动第二同步带325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支撑板31相对于底座1纵向移动。
具体地,第二带轮组件324可以包括:第二支架3241、第二主动轮3242和两个第二惰轮3243。其中,第二支架3241与第一支撑板21相连接,第二主动轮3242和两个第二惰轮3243均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架3241,第二主动轮3242与两个第二惰轮3243的连接线构成倒三角形,而第二主动轮3242位于最低点,第二同步带325则从第二主动轮3242与两个第二惰轮3243之间绕过。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主动轮3242相连接,则第二驱动源321带动第二主动轮3242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同步带325运动。在第二同步带325运动的过程中,两个第二惰轮3243会对第二同步带325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和张紧的作用。
第二驱动源321可以包括:第二电机3211和第二减速机3212,第二电机3211的驱动端通过第二减速机3212与第二主动轮3242相连接,第二电机3211输出的动力通过第二减速机3212进行降速、增扭后传输给第二主动轮3242进行输出,从而驱动第二支撑板31沿底座1纵向移动。第二减速机3212可以设置有减速机安装座228,该减速机安装座228连接于第一支撑板21。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该机构通过第二带轮组件324与第二同步带325之间的传动来带动第二支撑板31相对于底座1纵向移动,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7、图10、图14至图17,上述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32还可以包括:第二转向传动组件326。其中,第二转向传动组件326与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端和第二带轮组件324均连接,第二转向传动组件326用于将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以充分利用空间,减少了占用空间,使其更为小巧。
参见图7、图14和图15,图中示出了第二转向传动组件的第一种优选结构。如图所示,第二转向传动组件326可以包括:第二万向轴3261和第二锥齿轮组件3262。其中,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第二万向轴3261与第二锥齿轮组件3262相连接,并且,第二锥齿轮组件3262与第二带轮组件324相连接,第二万向轴3261与第二锥齿轮组件3262相配合以使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
具体地,第二锥齿轮组件3262可以包括:第二驱动锥齿轮32621和第二从动锥齿轮32622。第二驱动锥齿轮32621通过第二万向轴3261与第二电机3211的驱动端相连接,第二驱动锥齿轮32621与第二从动锥齿轮32622相啮合,第二从动锥齿轮32622与第二主动轮3242同轴相连接,第二电机3211驱动第二驱动锥齿轮32621转动带动第二从动锥齿轮32622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主动轮3242转动。更为具体地,第二驱动锥齿轮32621与第二减速机3212的输出端相连接。
具体实施时,第二带轮组件324中第二支架3241为L型支架,第二驱动锥齿轮32621和第二从动锥齿轮32622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于L型支架的两个支架板的内侧,第二带轮组件324设置于L型支架的外侧且与第二从动锥齿轮32622处于同一个支架板,第二带轮组件324中的第二主动轮3242与第二从动锥齿轮32622同轴连接。第二万向轴3261穿设于L型支架且与第二驱动锥齿轮32621相连接。
参见图10、图16和图17,图中示出了第二转向传动组件的第二种优选结构。如图所示,第二转向传动组件326可以包括:第二皮带3263。其中,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端通过第二皮带3263与第二带轮组件324相连接,第二驱动源321设置有直角折弯,以使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具体地,第二驱动源321中的第二减速机3212设置有直角折弯,第二皮带3263一端绕设于第二减速机3212的输出端,第二皮带3263的另一端绕设于第二主动轮3242的轮轴。第二电机3211通过第二减速机3212驱动第二皮带3263转动,带动第二主动轮3242转动。
具体实施时,第二带轮组件324中第二主动轮3242和两个第二惰轮3243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架3241的一侧,第二主动轮3242的轮轴穿设于第二支架3241置于第二支架3241的另一侧且与第二皮带3263相绕设。
需要说明的是,图5、图7和图10中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均相同,但并不限于此,仅仅是一个示例,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也可以是不同的,只是未对应相应的附图而已,因此,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参见图3、图4、图5、图7和图10,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三支撑装置4可以包括:导轨41和滑块42。其中,导轨41设置于底座1,并且,导轨41沿底座1纵向延伸。滑块42设置于第二支撑装置3的第一端的底部,并且,滑块42可滑动地嵌设于导轨41内。具体地,滑块42设置于第二支撑板31的第一端的底部。
具体实施时,导轨41至少为两个,各导轨41并列设置,每个导轨41内均滑动嵌设有至少一个滑块42。第二支撑板31上的滑块42为两个,导轨41为两个,每个导轨41上滑动嵌设有一个滑块42。
具体实施时,滑块42与第二支撑板31的第一端的底部之间可以设置有支撑座43。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能够有效地延长床体纵向移动的距离,第三支撑装置4能够有效地对第二支撑装置3进行支撑,即对床体进行支撑,避免床体纵向移动距离太长导致床体的变形,这样即使床体较薄也不会发生变形,适用于任何厚度的床体,有效地保护了床体,还能满足对床体移动的需求,还能保证床体准确地移动至指定位置,避免床体变形导致的移动位置偏移。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床体纵向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
第一支撑装置(2),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1)且沿所述底座(1)纵向移动;
第二支撑装置(3),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且相对于所述底座(1)纵向移动;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的上方设置有床体;
第三支撑装置(4),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的第一端的底部且与所述底座(1)可滑动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的第一端进行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包括:
第一支撑板(21),底部与所述底座(1)可滑动地连接,顶部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可滑动地连接;
第一驱动机构(22),设置于所述底座(1)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1)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板(21)沿所述底座(1)纵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2)包括:
第一驱动源(221),设置于所述底座(1);
第一丝杠(222),与所述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且沿所述底座(1)纵向延伸;
第一螺母(223),螺接于所述第一丝杠(222)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板(21)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2)包括:
第一驱动源(221),设置于所述底座(1);
第一带轮组件(224),与所述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
第一同步带(22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21)的底部且沿所述底座(1)纵向设置,以及,所述第一同步带(225)绕设于所述第一带轮组件(2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2)还包括:第一转向传动组件(226);其中,
所述第一转向传动组件(226)与所述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带轮组件(224)均连接;
所述第一转向传动组件(226)包括:第一万向轴(2261)和第一锥齿轮组件(2262);所述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万向轴(2261)与所述第一锥齿轮组件(2262)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锥齿轮组件(2262)与所述第一带轮组件(224)相连接,所述第一万向轴(2261)与所述第一锥齿轮组件(2262)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或者,
所述第一转向传动组件(226)包括:第一皮带(2263);所述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皮带(2263)与所述第一带轮组件(224)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源(221)设置有直角折弯,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源(221)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包括:
第二支撑板(31),底部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可滑动地连接,顶部与所述床体相连接;
第二驱动机构(3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1)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板(31)相对于所述底座(1)纵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2)包括:
第二驱动源(32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
第二丝杠(322),与所述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且沿所述底座(1)纵向延伸;
第二螺母(323),螺接于所述第二丝杠(322)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板(31)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2)包括:
第二驱动源(321),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装置(2);
第二带轮组件(324),与所述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端相连接;
第二同步带(325),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31)的底部且相对于所述底座(1)纵向设置,以及,所述第二同步带(325)绕设于所述第二带轮组件(32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2)还包括:第二转向传动组件(326);其中,
所述第二转向传动组件(326)与所述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带轮组件(324)均连接;
所述第二转向传动组件(326)包括:第二万向轴(3261)和第二锥齿轮组件(3262);所述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万向轴(3261)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组件(3262)相连接,并且,所述第二锥齿轮组件(3262)与所述第二带轮组件(324)相连接,所述第二万向轴(3261)与所述第二锥齿轮组件(3262)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或者,
所述第二转向传动组件(326)包括:第二皮带(3263);所述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皮带(3263)与所述第二带轮组件(324)相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源(321)设置有直角折弯,以使所述第二驱动源(321)的动力输出方向进行转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床体纵向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装置(4)包括:
导轨(41),设置于所述底座(1)且沿所述底座(1)纵向延伸;
滑块(42),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装置(3)的第一端的底部且可滑动地嵌设于所述导轨(41)内。
CN201822276435.5U 2018-12-29 2018-12-29 床体纵向移动装置 Active CN209662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76435.5U CN209662467U (zh) 2018-12-29 2018-12-29 床体纵向移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76435.5U CN209662467U (zh) 2018-12-29 2018-12-29 床体纵向移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62467U true CN209662467U (zh) 2019-11-22

Family

ID=68564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76435.5U Active CN209662467U (zh) 2018-12-29 2018-12-29 床体纵向移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624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6072A (zh) * 2021-06-26 2021-09-07 山东省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悬索桥主缆顶推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6072A (zh) * 2021-06-26 2021-09-07 山东省公路桥梁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悬索桥主缆顶推装置
CN113356072B (zh) * 2021-06-26 2023-02-10 山东省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悬索桥主缆顶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62467U (zh) 床体纵向移动装置
CN110469761B (zh) 一种5g信号信号增强调节装置
CN104856780B (zh) 一体化手术台
CN108178021A (zh) 一种丝杆滑块式定子总成生产用剩余电源线绕线装置
CN109646822A (zh) 一种用于肿瘤医疗临床的放射定位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110270991A (zh) 一种六轴机构
CN110237440A (zh) 一种医用直线加速器治疗装置
CN109568069A (zh) 一种产科临床辅助顺产装置
CN111249082A (zh) 一种圆筒护理床
CN109353954A (zh) 一种立体停车设备安装装置
CN220007511U (zh) 一种可调节式固定夹具
CN201033075Y (zh) 一种磁共振诊断系统的病床移动装置
CN207975410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电子信息展示牌
CN213552577U (zh) 一种兽医治疗用固定装置
CN108636983A (zh) 一种移动式建筑工地垃圾分类筛检装置
CN108190772A (zh) 一种新型的用于输电线路铺设的提升机
CN208394508U (zh) 一种矿物绝缘电缆盘线装置
CN107281646A (zh) 碳棒自动更换装置的夹料机构
CN111359106B (zh) 一种放射治疗定位床
CN109876306A (zh) 一种双端支撑治疗床
CN207971668U (zh) 一种抛刷一体复合机床
CN107084233A (zh) 一种移相器传动装置和天线
CN220632382U (zh) 一种翻身辅助设备
CN219458863U (zh) 一种用于磁电机线圈的绕卷机
CN217470177U (zh) 一种舞台音响的可调节式安装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