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9586U - 发声器件 - Google Patents

发声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9586U
CN209659586U CN201822273500.9U CN201822273500U CN209659586U CN 209659586 U CN209659586 U CN 209659586U CN 201822273500 U CN201822273500 U CN 201822273500U CN 209659586 U CN209659586 U CN 2096595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steel
magnetic
microphone device
side magnet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7350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威
张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filed Critical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7350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595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9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95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声器件,其包括盆架和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及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盆架的振膜和插设于所述磁间隙内并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所述磁路系统包括连接于所述盆架的磁轭、固定于所述磁轭的主磁钢、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相对两侧并与所述主磁钢形成所述磁间隙的两个第一边磁钢、分别叠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边磁钢的第一极芯、分别叠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极芯远离所述第一边磁钢一侧的两个副磁钢;所述主磁钢、所述第一边磁钢及所述副磁钢均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充磁,位于所述主磁钢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边磁钢与所述副磁钢的磁极同性相对设置。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声器件声学性能好。

Description

发声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而在众多移动设备之中,手机无疑是最常见、最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目前,手机的功能极其多样,其中之一便是高品质的音乐功能,因此,用于播放声音的发声器件被大量应用到现在的智能移动设备之中。
相关技术的所述发声器件包括盆架和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及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膜以及插设于所述磁间隙以驱动所述振膜振动发声的音圈。所述磁路系统包括连接于所述盆架的磁轭、固定于所述磁轭的主磁钢和副磁钢,所述主磁钢与所述副磁钢间隔设置并共同形成所述磁间隙。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所述发声器件,所述副磁钢的磁力线大部分会外漏,导致所述磁路系统的驱动性能不能极大化,从而限制了所述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发声器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声学性能更好的发声器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声器件,其包括盆架和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及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盆架的振膜和插设于所述磁间隙内并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所述磁路系统包括连接于所述盆架的磁轭、固定于所述磁轭的主磁钢、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相对两侧并与所述主磁钢形成所述磁间隙的两个第一边磁钢、分别叠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边磁钢的第一极芯、分别叠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极芯远离所述第一边磁钢一侧的两个副磁钢;所述主磁钢、所述第一边磁钢及所述副磁钢均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充磁,位于所述主磁钢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边磁钢与所述副磁钢的磁极同性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磁钢的S极与所述副磁钢的S极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磁钢的N极与所述副磁钢的N极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另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边磁钢。
优选的,所述主磁钢的充磁方向与所述副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二边磁钢的充磁方向与所述第一边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同。
优选的,各所述第二边磁钢上分别叠设设置一个第二极芯。
优选的,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呈环状的夹板,所述第一极芯和所述第二极芯均由所述夹板延伸形成。
优选的,所述主磁钢呈矩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一边磁钢分别位于所述主磁钢的长轴两侧,两个所述第二边磁钢分别位于所述主磁钢的短轴两侧。
优选的,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振膜与所述音圈之间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顶端与所述振膜连接,所述连接环的底端连接于所述音圈的靠近所述振膜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边磁钢、所述第一极芯以及所述副磁钢围成一中空区域,所述连接环将所述音圈完全悬置于该中空区域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声器件将所述磁路系统的所述第一边磁钢上增加叠设于其上的副磁钢,所述第一边磁钢与所述副磁钢之间夹设有第一极芯,且所述主磁钢、所述第一边磁钢及所述副磁钢均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充磁,位于所述主磁钢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边磁钢与所述副磁钢的磁极同性相对设置。上述结构使得所述副磁钢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边磁钢通过所述第一极芯的导磁作用汇合,导磁性能更优,使得更多的磁力线与所述音圈作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所述磁路系统的驱动性能,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所述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磁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部分结构装配图;
图5为沿图1中A-A线的剖示图;
图6为图5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同时参阅图1-2所示,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声器件100,其包括盆架1、振动系统2以及磁路系统3。
所述盆架1用于支撑所述振动系统2和所述磁路系统3,所述磁路系统3驱动所述振动系统2振动发声。
具体的,所述振动系统2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1的振膜21、驱动所述振膜21振动发声的音圈22、连接环23以及弹性支撑组件24。
所述音圈22可以与所述振膜21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以实现驱动所述振膜21振动发声。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音圈22通过所述连接环23连接于所述振膜21,即间接连接。具体的,所述连接环23位于所述振膜21与所述音圈22之间,所述连接环23的顶端与所述振膜21连接,所述连接环23的底端连接于所述音圈22的靠近所述振膜21的一端。所述连接环23的设置可有效的增加所述音圈22置于所述磁路系统3的深度,通过改变所述连接环23的尺寸实现所述音圈22位置的上下浮动调节。
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4固定于所述盆架并连接于所述音圈22,优选为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4连接于所述音圈22远离所述振膜21的一端。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4的设置一方面用于防止所述音圈22上下振动时产生横向摆动,提高所述振动系统2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因其具有弹性性能,通过所述音圈22的传递增加所述振膜21的振动强度,有效提高了所述发器件100的声学性能。更优的,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4与所述音圈22之间间隔围成让位空间25。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4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1的弹性件241以及贴设于所述弹性件241的辅助振膜242。
其中,所述弹性件241可设计为柔性电路板,用于与音圈22电连接。一方面用于提供对所述音圈22的支撑,另一方面为所述音圈22引入外部电信号,避免了通过引线为所述音圈22引入外部电信号时容易断线的问题,提高其可靠性。
请一并结合图3-5所示,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磁路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器件的部分结构装配图;图5为沿图1中A-A线的剖示图。所述磁路系统3具有磁间隙30,所述音圈22即插设于该磁间隙30内。所述磁路系统3具体包括连接于所述盆架1磁轭31、主磁钢32、第一边磁钢33、第一极芯34、副磁钢35、第二边磁钢36、第二极芯37以及夹板38。
所述磁轭31连接于所述盆架1,所述主磁钢32固定于所述磁轭31。
所述第一边磁钢33包括两个且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32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主磁钢32形成所述磁间隙30。
所述第一极芯34至少包括两个,各所述第一边磁钢33上均叠设一个所述第一极芯34,用于导磁作用。
所述副磁钢35至少包括两个,且两个所述副磁钢35分别叠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极芯34的远离所述第一边磁钢33一侧。即所述第一极芯34位于所述第一边磁钢33与所述副磁钢35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磁钢32、所述第一边磁钢33及所述副磁钢35均沿所述振膜21的振动方向充磁,位于所述主磁钢32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边磁钢33与所述副磁钢35的磁极同性相对设置:比如,所述第一边磁钢33的S极与所述副磁钢35的S极相对设置,或者,所述第一边磁钢33的N极与所述副磁钢35的N极相对设置。这都是可行的。
所述主磁钢32的充磁方向可与所述副磁钢35相同,也可以与所述第一边磁钢33相同,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磁钢32的充磁方向与所述副磁钢35相同。
上述结构中,此时所述磁路系统3为三磁钢磁路结构。所述第一边磁钢33与所述副磁钢35的磁力线通过所述第一极芯34的导磁作用汇合,导磁性能更优,使得更多的磁力线与所述音圈22作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所述磁路系统3的驱动性能,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所述发声器件100的声学性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磁路系统100的驱动性能,将所述第二边磁钢36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32另相对两侧,从而形成五磁钢磁路结构,此时所述磁间隙30即为所述第一边磁钢33与所述主磁钢32之间的间隙和所述第二边磁钢36与所述主磁钢32之间的间隙组成。
所述第二边磁钢36的充磁方向可与所述第一边磁钢33的充磁方向相同,也可相反。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边磁钢36与所述第一边磁钢33的充磁方向相同。
同理,为了增加将所述第二边磁钢36的磁力线更多的导入至与所述音圈22作用,各所述第二边磁钢36上分别叠设设置一个所述第二极芯37。
所述夹板38呈环状结构,其固定于所述盆架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芯34和所述第二极芯37均由所述夹板38延伸形成,也即所述第一极芯34、所述第二极芯37与所述夹板38为一体结构。
更优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磁钢32呈矩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一边磁钢33分别位于所述主磁钢32的长轴两侧,两个所述第二边磁钢36分别位于所述主磁钢32的短轴两侧。该结构可有效的增加所述第一边磁钢33与所述副磁钢35的整体体积,从而增加所述磁路系统3的性能。而两个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4位于所述主磁钢32的长轴两侧,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4位于同一侧的所述第二边磁钢36设置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24与所述第二边磁钢36围成的所述让空空间25内,有效利用空间。
请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边磁钢33、所述第一极芯37以及与所述副磁钢35围成一中空区域10,所述音圈22完全位于该中空区域10内。具体的,所述音圈22通过所述连接环23完全悬置于该中空区域10内,该结构使得所述音圈22可完全用于切割磁力线,使共获得了驱动力极大化,有效改善了发声器件100的声学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发声器件将所述磁路系统的所述第一边磁钢上增加叠设于其上的副磁钢,所述第一边磁钢与所述副磁钢之间夹设有第一极芯,且所述主磁钢、所述第一边磁钢及所述副磁钢均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充磁,位于所述主磁钢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边磁钢与所述副磁钢的磁极同性相对设置。上述结构使得所述副磁钢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边磁钢通过所述第一极芯的导磁作用汇合,导磁性能更优,使得更多的磁力线与所述音圈作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所述磁路系统的驱动性能,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所述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声器件,其包括盆架和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及具有磁间隙的磁路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盆架的振膜和插设于所述磁间隙内并驱动所述振膜振动的音圈;所述磁路系统包括连接于所述盆架的磁轭、固定于所述磁轭的主磁钢、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相对两侧并与所述主磁钢形成所述磁间隙的两个第一边磁钢以及分别叠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边磁钢的第一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分别叠设于两个所述第一极芯远离所述第一边磁钢一侧的两个副磁钢;所述主磁钢、所述第一边磁钢及所述副磁钢均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充磁,位于所述主磁钢同一侧的所述第一边磁钢与所述副磁钢的磁极同性相对设置,所述主磁钢沿所述振膜的振动方向充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磁钢的S极与所述副磁钢的S极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磁钢的N极与所述副磁钢的N极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分别间隔设置于所述主磁钢另相对两侧的两个第二边磁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边磁钢的充磁方向与所述第一边磁钢的充磁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边磁钢上分别叠设设置一个第二极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盆架呈环状的夹板,所述第一极芯和所述第二极芯均由所述夹板延伸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磁钢呈矩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一边磁钢分别位于所述主磁钢的长轴两侧,两个所述第二边磁钢分别位于所述主磁钢的短轴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位于所述振膜与所述音圈之间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顶端与所述振膜连接,所述连接环的底端连接于所述音圈的靠近所述振膜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磁钢、所述第一极芯以及所述副磁钢围成一中空区域,所述连接环将所述音圈完全悬置于该中空区域内。
CN201822273500.9U 2018-12-29 2018-12-29 发声器件 Active CN2096595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73500.9U CN209659586U (zh) 2018-12-29 2018-12-29 发声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73500.9U CN209659586U (zh) 2018-12-29 2018-12-29 发声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9586U true CN209659586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19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73500.9U Active CN209659586U (zh) 2018-12-29 2018-12-29 发声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958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68941A (zh) * 2020-11-30 2021-03-09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发声装置
CN112770237A (zh) * 2021-02-02 2021-05-0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单体
WO2022068002A1 (zh) * 2020-09-30 2022-04-07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8002A1 (zh) * 2020-09-30 2022-04-07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声器件
CN112468941A (zh) * 2020-11-30 2021-03-09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发声装置
WO2022110429A1 (zh) * 2020-11-30 2022-06-02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发声装置
CN112770237A (zh) * 2021-02-02 2021-05-07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声单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64733U (zh) 微型发声器件
CN206136268U (zh) 微型发声器件
CN207869351U (zh) 发声器件
CN209526871U (zh) 发声器件
CN209390315U (zh) 发声器件
CN209659586U (zh) 发声器件
CN208924469U (zh) 发声器件
CN208924470U (zh) 发声器件
CN205847592U (zh) 扬声器
CN208924475U (zh) 发声器件
CN109362005A (zh) 发声器件
CN207869371U (zh) 扬声器
US10979821B2 (en) Sound generator
CN109862477B (zh) 发声器件
CN207835795U (zh) 电声转换器及电子设备
CN209390352U (zh) 发声器件
CN204425643U (zh) 电磁扬声器
CN109348371A (zh) 发声器件
CN209897257U (zh) 发声器件
CN109379680A (zh) 发声器件
CN208908488U (zh) 发声器件
CN105338454B (zh) 长冲程扬声器
CN109379679A (zh) 发声器件
CN208924474U (zh) 发声器件
CN208924473U (zh) 发声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