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50031U -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50031U
CN209650031U CN201821975417.XU CN201821975417U CN209650031U CN 209650031 U CN209650031 U CN 209650031U CN 201821975417 U CN201821975417 U CN 201821975417U CN 209650031 U CN209650031 U CN 2096500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motor
driving
axis
dri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7541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成波
饶海生
罗玉龙
周培良
朱江
李通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Ningbo Shenglong Automotive Powertrain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Ningbo Shenglong Automotive Powertrain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Ningbo Shenglong Automotive Powertrain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500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500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包括发动机驱动部、从动部、电机驱动部、动力输出部以及控制部,其中所述发动机驱动部分别连接发动机以及从动部,所述从动部与所述电机驱动部以及动力输出部相连,所述控制部与所述动力输出部以及点电机驱动部相连,并对其输出的转速进行检测,并控制所述电机驱动部运行。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电机驱动部,且所述电机驱动部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进而防止了在换挡过程中动力的中断。

Description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混合动力技术,因为混合动力技术具有降低油耗及排放等优点,同时还能提高车辆动力性。并且随着石油价格的走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混合动力机动车辆就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案。
目前市场上混动变速箱,从结构上来说,包括:CVT混动变速箱、DCT混动变速箱、AT混动变速箱,该类变速箱制造复杂,技术难度大,成本高。AMT传动系统技术国内相对具有一定的基础,且由于AMT技术是在原来手动变速箱的基础上做改动,成本投入很低。因此,我国现阶段,选择AMT技术实现汽车自动变速,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作出切实的选择,AMT技术将在较长时间内在中国国产汽车上充当起汽车自动变速的领头羊,利用AMT技术实现的混合动力轿车必将成为我国汽车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
但是传统AMT变速箱在发动机独立驱动和(驱动电机位置在离合器之后,变速箱之前) 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中的换挡过程出现的动力中断现象——如:发动机挡换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断开离合器,再将挡同步器置于空挡(断开与2挡从动齿轮的结合),在此过程中发动机或电机的动力均无法驱动车轮转动,从而出现动力中断。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防止换挡时动力中断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包括发动机驱动部、从动部、电机驱动部、动力输出部以及控制部,其中所述发动机驱动部分别连接发动机以及从动部,所述从动部与所述电机驱动部以及动力输出部相连,所述控制部与所述动力输出部以及点电机驱动部相连,并对其输出的转速进行检测,并控制所述电机驱动部运行。
较佳的,所述电机驱动部包括第三轴、电机、电机第一齿轮、电机第二齿轮以及电机同步器,其中,所述电机与第三轴相连驱动第三轴运行,所述电机第一齿轮以及电机第二齿轮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三轴上,所述电机同步器设置在所述第三轴上并位于所述电机第一齿轮和电机第二齿轮之间,且分别与电机第一齿轮或电机第二齿轮单独配合。
较佳的,所述从动部包括第二轴、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主减器主动齿轮以及二挡同步器,所述主减器主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以及第三从动齿轮均固定设在所述第二轴上,且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位于所述主减器主动齿轮与第三从动齿轮之间,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电机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二轴上,并位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三从动齿轮之间,并与所述电机第一齿轮相啮合;所述二挡同步器设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之间,进而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相配合。
较佳的,发动机驱动部包括第一轴、第二主动齿轮、第三主动齿轮以及三四挡同步器,所述第一轴的一端通过离合器与发动机相连,所述第三主动齿轮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上,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轴上,并位于第三主动齿轮与离合器之间,所述三四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与所述第三从动齿轮相啮合。
较佳的,所述动力输出部包括差速器、主减器从动齿轮以及输出半轴,所述主减器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差速器上,并与主减器主动齿轮相啮合,将运动输入至所述差速器,所述差速器连接输出半轴,并通过输出半轴将运动进行输出。
较佳的,所述控制部与所述输出半轴以及电机同步器相连,对输出半轴的转速进行检查,并同时控制所述电机同步器的运行。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电机驱动部,且所述电机驱动部在换挡过程中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进而防止了在换挡过程中动力的中断。
(2)所述电机驱动部中设置电机同步器,可以分别于电机第一齿轮以及第二电机齿轮相配,所述电机同步器与电机第一齿轮结合时可以进行挡位的调节,而与所述第二电机齿轮相结合时则可以通过第二轴直接对第二轴提供动力。
(3)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技术中的P2混动和P3(驱动电机位置在变速箱之后,主减速器之前)混动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结合,同时防止P2混动模式中,动力供应中断的问题。
(4)电机反转可以实现变速箱的倒挡功能。
(5)同时车辆停止状态时,发动机为电池包进行充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发动机;2、离合器;3、轴承;4、二挡同步器;5、第二主动齿轮;6、第三主动齿轮;7、三四挡同步器;8、第四主动齿轮;9、第五主动齿轮;10、五挡同步器;11、第一轴;12、第二轴;13、第五从动齿轮;14、第四从动齿轮;15、电机;16、第三从动齿轮;17、第二从动齿轮;18、电机第一齿轮;19、电机同步器;20、差速器;21、输出半轴; 22、第三轴;23、电机第二齿轮;24、主减器从动齿轮;25、主减器主动齿轮;26、第一从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作具体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包括发动机驱动部、从动部、电机驱动部、动力输出部以及控制部,其中所述发动机驱动部分别连接发动机1以及从动部,所述从动部与所述电机驱动部以及动力输出部相连,其中所述控制部与所述动力输出部进行检查,并控制所述电机驱动部运行。
其中,当车辆运行时,如需要换挡,所述电机驱动部始终处于运行状态,因此始终有动力经从动部,由动力输出部进行输出,进而当所述发动机驱动部运行时,则避免了动力中断的现象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运行过程为:当电机驱动部单独运行时,通过发动机驱动部带动从动部同时运行,进而通过动力输出部进行运动的输出;发动机1与电机驱动部同时运行时,两者均驱动从动部运行,通过动力输出部进行运动的输出。
本实用新型中,在混合动力变速箱中设置电机驱动部,且电机驱动部始终处于运行状态,进而与所述发动机1混合运动时,如发动机驱动部需要进行挡位的变化,发动机1无法驱动发动机驱动部运行,则电机驱动部可以提供动力,避免了动力的中断。
以下,以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描述之结构、工艺、选材仅用以说明实施方式的可行性,并无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意图。
更具体的,所述电机驱动部包括第三轴22、电机15、电机第一齿轮18、电机第二齿轮 23以及电机同步器19,其中,所述电机15与第三轴22相连驱动第三轴22运行,所述电机第一齿轮18以及电机第二齿轮23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三轴22上,所述电机同步器19设置在所述第三轴22上并位于所述电机第一齿轮18和电机第二齿轮23之间,且分别与电机第一齿轮18或电机第二齿轮23单独配合,配合时,所述电机第一齿轮18、电机第二齿轮23与所述第三轴22同步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从动部包括第二轴12、第一从动齿轮26、第二从动齿轮17、第三从动齿轮16、主减器主动齿轮25以及二挡同步器4,所述主减器主动齿轮25、第一从动齿轮26以及第三从动齿轮16均固定设在所述第二轴12上,且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6位于所述主减器主动齿轮25与第三从动齿轮16之间,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6与所述电机第二齿轮23相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7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二轴12上,并位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6与所述第三从动齿轮16之间,并与所述电机第一齿轮18相啮合。所述二挡同步器4设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6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7之间,进而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7相配合,驱动第二从动齿轮17与所述第二轴12同步旋转。
此外,所述从动部还包括第四从动齿轮14以及第五从动齿轮13,所述第五从动齿轮13 固定在所述第二轴12上设置有主减速主动齿轮一端的相反端,所述第四从动齿轮14也固定在所述第二轴12上,并位于第五从动齿轮13与第三从动齿轮16之间。
发动机驱动部包括第一轴11、第二主动齿轮5、第三主动齿轮6以及三四挡同步器7,其中,所述第一轴11的一端通过离合器2与发动机1相连,所述第三主动齿轮6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11上,所述第二主动齿轮5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轴12上,并位于所述第三主动齿轮6与所述离合器2之间,所述三四挡同步器7设置在所述第一轴11的另一端。其中,所述第二主动齿轮5与第二从动齿轮17相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6与所述第三从动齿轮16 相啮合。
此外,所述发动机驱动部还包括第四主动齿轮8、第五主动齿轮9以及五挡同步器10,其中,所述五挡同步器10设置在所述第一轴11上,且位于所述三四挡同步器背向所述第三主动齿轮6的一侧,所述第五主动齿轮9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11上,并位于五挡同步器10与三四挡同步器7之间,所述第四主动齿轮8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11上,位于所述第五主动齿轮9与三四挡同步器7之间。所述第五主动齿轮9与所述第五从动齿轮13相啮合,所述第四主动齿轮8与所述第四从动齿轮14相啮合。
所述动力输出部包括差速器20、主减器从动齿轮24以及输出半轴21,所述主减器从动齿轮24设置在所述差速器20上,并与主减器主动齿轮25相啮合,将运动输入至所述差速器 20,所述差速器20连接输出半轴21,并通过输出半轴21将运动进行输出。所述控制部与所述输出半轴21以及电机同步器19相连,对输出半轴21的转速进行检查,并同时控制所述电机同步器19的运行。
此外,所述输出半轴21、第三轴22、第二轴12以及第一轴11上均设置有2个轴承3,用以减小轴旋转时的与外部的摩擦。
本实用新型具体运行的方法为: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纯电机驱动,且为一挡输出时,离合器2断开,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二齿轮23结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电机15动力由第三轴22驱动电机同步器19进而带动电机第二齿轮23转动,电机第二齿轮23与第一从动齿轮26啮合,通过第一从动齿轮26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第二轴12驱动主减器主动齿轮25,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通过电机15的反转,可以实现车辆的倒挡功能。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纯电机驱动,且为二挡输出时,离合器2断开,电机第一齿轮18 与电机同步器19结合,二挡同步器4与第二从动齿轮17结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电机15动力驱动第三轴22旋转,带动驱动电机同步器19和电机第一齿轮18转动,电机第一齿轮18与第二从动齿轮17啮合,通过第二从动齿轮17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第二轴12驱动主减器主动齿轮25,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纯电机驱动,且为三挡输出时,离合器2断开,电机第一齿轮18 与电机同步器19结合,三四挡同步器7与第三主动齿轮6结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电机15由第三轴22驱动电机同步器19和电机第一齿轮18转动,电机第一齿轮 18与第二从动齿轮17啮合,再通过第二主动齿轮5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轴11,随后通过三四挡同步器7将动力传递至第三主动齿轮6,第三主动齿轮6与第三从动齿轮16啮合,通过第三从动齿轮16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第二轴12驱动主减器主动齿轮25,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其中,由于二挡同步器4并未与第二从动齿轮17结合,因此第二从动齿轮17并不会带动第二轴12旋转。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纯电机驱动,且为四挡输出时,离合器2断开,电机第一齿轮18 与电机同步器19结合,三四挡同步器7与第四主动齿轮8结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电机15的动力由第三轴22驱动电机同步器19和电机第一齿轮18转动,电机第一齿轮18与第二从动齿轮17啮合,再通过第二主动齿轮5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轴11,随后通过三四挡同步器7将动力传递至第四主动齿轮8,第四主动齿轮8与第四从动齿轮14啮合,通过第四从动齿轮14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第二轴12驱动主减器主动齿轮25,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其中,由于二挡同步器4并未与第二从动齿轮17结合,因此第二从动齿轮17 并不会带动第二轴12旋转。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纯电机驱动,且为五挡输出时,离合器2断开,电机第一齿轮18 与电机同步器19结合,五挡同步器10与第五主动齿轮9结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电机15的动力由第三轴22驱动电机同步器19和电机第一齿轮18转动,电机第一齿轮18与第二从动齿轮17啮合,再通过第二主动齿轮5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轴11,随后通过五挡同步器10将动力传递至第五主动齿轮9,第五主动齿轮9与第五从动齿轮13啮合,通过第五从动齿轮13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第二轴12驱动主减器主动齿轮25,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其中,由于二挡同步器4并未与第二从动齿轮17结合,因此第二从动齿轮17 并不会带动第二轴12旋转。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混合动力驱动时,即电机15与发动机1同时驱动,且为电机15 一挡输出,发动机1二挡输出时,离合器2闭合,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二齿轮23结合,二挡同步器4与第二从动齿轮17结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发动机1的动力通过离合器2传递至第一轴11,驱动第二主动齿轮5转动,第二主动齿轮5与第二从动齿轮17啮合,通过二挡同步器4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同时电机15驱动第三轴22旋转,并通过电机同步器19进而带动电机第二齿轮23转动,电机第二齿轮23与第一从动齿轮26啮合,通过第一从动齿轮26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第二轴12驱动主减器主动齿轮25,而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混合动力驱动时,且为电机15一挡输出,发动机1三挡输出时,离合器2闭合,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二齿轮23结合,三四挡同步器7与第三主动齿轮6结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发动机1的动力通过离合器2传递至第一轴11,通过三四挡同步器7将动力传递至第三主动齿轮6,第三主动齿轮6与第三从动齿轮16啮合,通过第三从动齿轮16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同时电机15驱动第三轴22旋转,并通过电机同步器19进而带动电机第二齿轮23转动,电机第二齿轮23与第一从动齿轮26啮合,通过第一从动齿轮26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第二轴12驱动主减器主动齿轮25,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混合动力驱动时,且为电机15一挡输出,发动机1四挡输出时,离合器2闭合,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二齿轮23结合,三四挡同步器7与第四主动齿轮8结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发动机1的动力通过离合器2传递至第一轴11,通过三四挡同步器7将动力传递至第四主动齿轮8,第四主动齿轮8与第四从动齿轮14啮合,通过第四从动齿轮14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同时电机15驱动第三轴22旋转,并通过电机同步器19进而带动电机第二齿轮23转动,电机第二齿轮23与第一从动齿轮26啮合,通过第一从动齿轮26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第二轴12驱动主减器主动齿轮25,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混合动力驱动时,且为电机15一挡输出,发动机1五挡输出时,离合器2闭合,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二齿轮23结合,五挡同步器10与第五主动齿轮9结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发动机1的动力通过离合器2传递至第一轴11,通过五挡同步器10将动力传递至第五主动齿轮9,第五主动齿轮9与第五从动齿轮13啮合,通过第五从动齿轮13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同时电机15驱动第三轴22旋转,并通过电机同步器19进而带动电机第二齿轮23转动,电机第二齿轮23与第一从动齿轮26啮合,通过第一从动齿轮26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第二轴12驱动主减器主动齿轮25,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混合动力,且为电机15二挡输出,发动机1二挡输出时,离合器 2闭合,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一齿轮18结合,二挡同步器4与第二从动齿轮17集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发动机1的动力通过离合器2传递至第一轴11,驱动第二主动齿轮5转动,第二主动齿轮5与第二从动齿轮17啮合,通过二挡同步器4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同时电机15驱动第三轴22旋转,带动驱动电机同步器19和电机第一齿轮18转动,并通过第二从动齿轮17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混合动力,且为电机15三挡输出,发动机1三挡输出时,离合器 2闭合,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一齿轮18结合,三四挡同步器7与第三主动齿轮6集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发动机1的动力通过离合器2传递至第一轴11,通过三四挡同步器7将动力传递至第三主动齿轮6,同时电机15由第三轴22驱动电机同步器19和电机第一齿轮18转动,再通过与第二从动齿轮17相啮合的第二主动齿轮5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轴11,通过三四挡同步器7将动力传递至第三主动齿轮6,由于第三主动齿轮6与第三从动齿轮16啮合,因此通过第三从动齿轮16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 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混合动力,且为电机15四挡输出,发动机1四挡输出时,离合器 2闭合,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一齿轮18结合,三四挡同步器7与第四主动齿轮8集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发动机1的动力通过离合器2传递至第一轴11,通过三四挡同步器7将动力传递至第四主动齿轮8,同时电机15由第三轴22驱动电机同步器19和电机第一齿轮18转动,再通过与第二从动齿轮17相啮合的第二主动齿轮5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轴11,通过三四挡同步器7将动力传递至第四主动齿轮8,由于第四主动齿轮8与第四从动齿轮14啮合,因此通过第四从动齿轮14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 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处于混合动力,且为电机15五挡输出,发动机1五四挡输出时,离合器2闭合,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一齿轮18结合,五挡同步器10与第五主动齿轮9集合,其他各挡同步器均脱开;
此时,发动机1的动力通过离合器2传递至第一轴11,通过五挡同步器10将动力传递至第五主动齿轮9,同时电机15由第三轴22驱动电机同步器19和电机第一齿轮18转动,再通过与第二从动齿轮17相啮合的第二主动齿轮5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轴11,通过五挡同步器10将动力传递至第五主动齿轮9,由于第五主动齿轮9与第五从动齿轮13啮合,因此通过第五从动齿轮13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12,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 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
无论是纯电机驱动状态或者混合动力驱动状态,只要是处在一挡的状态,均由电机驱动部直接驱动第二轴旋转,第二轴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当混合动力变速箱为纯电机驱动状态,且需要进行二挡以上挡位切换时,由于二挡及以上挡位时,电机同步器19始终与电机第一齿轮18结合,因此当控制部对速度进行检测,当速度达到切换条件时,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一齿轮18脱离,并与电机第二齿轮23结合,此时电机第二齿轮23驱动第一从动齿轮26旋转,将动力传递到第二轴12,主减器主动齿轮25通过与主减器从动齿轮24啮合,将动力传递至差速器20,最终由输出半轴21驱动车轮转动。而换挡完毕后,电机同步器19与第二电机15齿轮脱离,并与电机第一齿轮18结合,并进行相应挡位的运行。
这样的设计在纯电机驱动状态换挡时,不会出现动力中断的现象了,保证了第二轴12动力输出的连续性。
同理,当混合动力变速箱为混合动力驱动时,需要进行二挡以上挡位切换时,电机同步器19始终与电机第一齿轮18结合,因此当控制部对速度进行检测,当速度达到切换条件时,控制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一齿轮18脱离,并与电机第二齿轮23结合,因此当发动机驱动部换挡时,电机驱动部始终对第二轴12提供动力,避免了换挡时动力的中断。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电机驱动部,且所述电机驱动部始终处于工作状态,进而防止了在换挡过程中动力的中断。具体的,所述电机驱动部中设置电机同步器19,可以分别于电机第一齿轮18以及第二电机15齿轮相配,所述电机同步器19与电机第一齿轮18结合时可以进行挡位的调节,而与所述第二电机15齿轮相结合时则可以通过第二轴12直接对第二轴12提供动力。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技术中的P2混动和P3混动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结合,同时防止P2 混动模式中,动力供应中断的问题。同时电机15反转可以进行倒挡,同时,可以实现车辆停止状态,发动机1旋转可以为电池包进行充电。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驱动部、从动部、电机驱动部、动力输出部以及控制部,其中,所述发动机驱动部分别连接发动机(1)以及从动部,所述从动部与所述电机驱动部以及动力输出部相连,所述控制部与所述动力输出部以及点电机驱动部相连,并对其输出的转速进行检测,并控制所述电机驱动部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部包括第三轴(22)、电机(15)、电机第一齿轮(18)、电机第二齿轮(23)以及电机同步器(19),其中,所述电机(15)与第三轴(22)相连驱动第三轴(22)运行,所述电机第一齿轮(18)以及电机第二齿轮(23)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三轴(22)上,所述电机同步器(19)设置在所述第三轴(22)上并位于所述电机第一齿轮(18)和电机第二齿轮(23)之间,且分别与电机第一齿轮(18)或电机第二齿轮(23)单独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部包括第二轴(12)、第一从动齿轮(26)、第二从动齿轮(17)、第三从动齿轮(16)、主减器主动齿轮(25)以及二挡同步器(4),所述主减器主动齿轮(25)、第一从动齿轮(26)以及第三从动齿轮(16)均固定设在所述第二轴(12)上,且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6)位于所述主减器主动齿轮(25)与第三从动齿轮(16)之间,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6)与所述电机第二齿轮(23)相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7)活动套设在所述第二轴(12)上,并位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6)与所述第三从动齿轮(16)之间,并与所述电机第一齿轮(18)相啮合;所述二挡同步器(4)设在所述第一从动齿轮(26)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7)之间,进而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17)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发动机驱动部包括第一轴(11)、第二主动齿轮(5)、第三主动齿轮(6)以及三四挡同步器(7),所述第一轴(11)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发动机(1)相连,所述第三主动齿轮(6)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11)上,所述第二主动齿轮(5)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轴(12)上,并位于第三主动齿轮(6)与离合器(2)之间,所述三四挡同步器(7)设置在所述第一轴(11)的另一端,所述第二主动齿轮(5)与第二从动齿轮(17)相啮合,所述第三主动齿轮(6)与所述第三从动齿轮(16)相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输出部包括差速器(20)、主减器从动齿轮(24)以及输出半轴(21),所述主减器从动齿轮(24)设置在所述差速器(20)上,并与主减器主动齿轮(25)相啮合,将运动输入至所述差速器(20),所述差速器(20)连接输出半轴(21),并通过输出半轴(21)将运动进行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与所述输出半轴(21)以及电机同步器(19)相连,对输出半轴(21)的转速进行检查,并同时控制所述电机同步器(19)的运行。
CN201821975417.XU 2017-12-13 2018-11-28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 Active CN20965003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283219 2017-12-13
CN201721728321 2017-1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50031U true CN209650031U (zh) 2019-11-19

Family

ID=68517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75417.XU Active CN209650031U (zh) 2017-12-13 2018-11-28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500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3265A (zh) * 2017-12-13 2019-02-26 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3265A (zh) * 2017-12-13 2019-02-26 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CN109383265B (zh) * 2017-12-13 2024-05-03 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09426B (zh) 一种双电机耦合行星排式两挡变速驱动桥
CN102555766B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总成
CN104948679B (zh) 一种复合轮系动力保持型三挡自动变速器
CN103717941B (zh) 带有多个换挡元件的变速器装置
CN207523427U (zh) 一种双电机驱动系统
CN205255994U (zh) 双电力混合动力系统及汽车
CN107054049B (zh) 用于车辆的混合动力系统
CN204921928U (zh) 电动汽车变速器齿轴系统
CN113978232A (zh) 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3879103A (zh) 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145571B (zh) 无动力中断混合动力变速器
WO2018077267A1 (zh) 动力传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7364330A (zh) 一种单输出轴型七档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
CN113879104A (zh) 一种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6864243B (zh) 七速双离合器混合动力传动装置
WO2018077269A1 (zh) 动力传动系统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896851U (zh) 一种车辆动力系统
CN209683432U (zh) 混合动力汽车变速器总成
CN109383265A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CN209650031U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箱结构
CN207393865U (zh) 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手动变速器总成
CN106801724A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器
CN203543615U (zh) 基于电机与amt集成化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
CN218505647U (zh) 纵置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汽车
CN111332117A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同步换挡机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