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39102U - 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 - Google Patents

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39102U
CN209639102U CN201820336661.5U CN201820336661U CN209639102U CN 209639102 U CN209639102 U CN 209639102U CN 201820336661 U CN201820336661 U CN 201820336661U CN 209639102 U CN209639102 U CN 209639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nergy
heating
thermal
light penet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3666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良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33666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391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39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39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70Hybrid systems, e.g. uninterruptible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integrating renewable ener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2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using renewable energy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申请涉及清洁能源供热供暖,特别涉及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包括:外保温系统、透光系统、集热系统、空气源热泵、蓄热系统、控制系统、供热供暖系统等。建设太阳能集热、空气能热泵和蓄热系统,有太阳光照的时候,外保温系统打开,从天空直射和散射、反光器和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能被集热系统和蓄热材料吸收,储存在蓄热系统中,在夜晚或没有太阳光照的时候,外保温系统视情况而闭合,最大程度减少集热系统和蓄热系统的热量损失,太阳能不足时辅以空气能。该系统集热蓄热效率高、单位有效供热量投资低、经济社会效益好,全年可为农、工、商领域供热,冬季可为建筑供暖,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申请涉及清洁能源供热供暖,特别涉及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北方采暖地区城镇已基本形成以集中供暖为主,多种供暖方式为补充的格局,但 还存在热源供给不足、清洁热源比重偏低、供暖能耗偏高等问题,不利于保障群众的采暖需求和减少污染 物排放。目前,国家大力推进清洁供暖,提出推进燃煤清洁化利用、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气和电供暖、大力 发展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工业余热、全面取消散煤等措施推进城镇清洁供暖。根据有关统计材料,北方 地区建筑面积超过200亿平方米,城镇采暖用煤超过2亿吨,农村采暖用散煤、薪柴等约1亿吨,大量采 暖用煤是冬季雾霾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有很大空间。与此同时,长江流域供暖需求和供给矛盾突出,如果采用燃煤或燃气进行供暖,将进一步增加资源环境压力。
供热方面,除了民用热水外,农业大棚、造纸、食品、医药、化工、宾馆、酒店、医院、学校等农业、 工业、服务业用热水,特别是100℃以下的热水需求快速增长。普通热水(100℃以下)能量品位相对较 低,如果使用高品位能源如化学能、电能等直接产生热水(如燃气供热、电热水器等)将带来巨大能源浪 费。因此,要采用温度对口、高效、绿色、梯级、循环、低碳利用的原则,合理规划设计供热供暖系统, 这对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污染防治,集约节约利用能源资源,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具 有十分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约50万亿吉焦,折合1.7万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2017年全国 能源消费总量的380倍,而我国太阳能开发利用量约1亿吨标准煤,还有很大开发利用空间。空气能,是 指空气中所蕴藏的低品位能源,和太阳能等同属于清洁能源,空气能的可开发利用资源非常丰富。
目前,太阳能和空气能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供热供暖,这对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优化用能结构, 降低用能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技术和系统设计情况看,现有联合系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主要是: 虽然太阳能集热环节技术比较成熟,集热效率比较高,但集热管(板)和水箱散热量大,除了集热时间散 热外,一年中占三分之二时间以上的夜晚、雨雪天气等没有光照以及光照较弱的时候,集热管(板)、水 箱和管道均在不断对外散热,导致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年效率较低;现有太阳能集热系统和蓄热系统特别是 太阳能集热管难以抵御冰雹和风沙的影响,容易损坏,需要不定期维修更换;冬季室外环境温度低,长江 流域阴雨天气多,太阳能热水系统难以发挥作用;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系统效率也较低,辅助系统较为复 杂,运行成本高、回收周期长,影响了太阳能和空气能联合系统推广普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进一步合理利用太阳能和空气能资源,以解决目前太阳能利用效率低、受天气和季节影响大、系统可靠性较低、辅助系统装置多作用小等问题,实现春夏秋冬四季蓄能,全年对外供热、冬季供暖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的关键技术在于:其包括外保温系统、透光系统、集热系统、空气源热泵、蓄热系统、控制系统、供热供暖系统等,并对各个部分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设计。所述外保温系统在日出时或日出后卷起,在日落时或日落前放下,也可以在室外环境温度较高的时候保持卷起状态;所述透光系统包括上表面和侧面,上表面倾斜或水平放置,倾斜角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所在地区纬度而确定;优化设计透光面积与蓄热系统容积。在有太阳光照时,外保温系统卷起,大部分太阳辐射能被集热系统吸收并储存在蓄热系统中;在夜晚、没有太阳光照或太阳光照强度比较弱的时候,外保温系统视季节和透光系统内温度情况而闭合,在早春、深秋和冬季尽量减少系统内的热量损失;在太阳光照不足时,利用空气源热泵或电加热器进行补充,以达到供热供暖所需的温度要求,尽可能在不利环境条件下降低能源成本。合理设计透光系统,让尽量多的太阳辐射能进入透光系统,同时将透光系统内物体辐射的长波留在透光系统内,对集热系统和蓄热系统起到保温的效果,减少集热系统和蓄热系统的热量损失。蓄热系统中的流体吸收热量,温度提高后,被泵提送至供热、供暖需求端或管网,用于供热、供暖。
(1)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外保温系统第一种技术方案为:所述外保温系统采用柔性保温材料,外保温系统能够覆盖透光系统外表面,在日出时或日出后卷起,在日落时或日落前放下。外保温系统也可视夜间温度情况保持卷起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外保温系统第二种技术方案为:在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朝东、朝南和朝西面内表面可分别设置含反光器的可旋转保温墙,增强反光和保温;保温墙可以随太阳高度角变化旋转至合适角度。朝北保温墙可以高于透光系统,其朝南面高出的部分可以安装反光器,提高进入透光系统的太阳辐射能。可旋转保温墙视室外光照、温度、风速等情况而选择闭合或不闭合。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第三种技术方案为:在第一种技术方案或第二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朝北墙上面,设置可旋转反光器,进一步提高进入透光系统的太阳辐射能。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外保温系统第四种技术方案为:在第一种技术方案或第二种技术方案或第三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冬季再设置一层柔性保温系统,减少系统冬季散热量。
h)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透光系统第一种技术方案为:在有太阳光照的时候,打开外保温系统,从天空直射和散射的太阳辐射能透过所述透光系统,大部分太阳辐射能被集热系统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室内的蓄热系统外表面和蓄热材料吸收。透光系统北面可采用保温玻璃系统,也可利用朝北固定保温墙,透光系统可采用单层玻璃、双层或多层中空玻璃、真空玻璃、有机玻璃、聚碳酸酯、阳光板、凸透镜等,实现良好的透光性能、密闭性能和保温性能,以及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具有良好的通风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透光系统第二种技术方案为:在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透光系统上表面倾斜放置,倾斜的角度根据所在地的纬度而确定;透光系统侧面可以竖直放置,也可以倾斜放置,倾斜的角度根据所在地纬度和季节而定。
(3)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集热系统第一种技术方案为:在透光系统上表面安装集热管(板),或者集热管(板)与透光系统上表面一体化设计安装,或者将集热管(板) 安装在支撑结构和透光系统上表面之间,通过循环工质将集热管聚集的热量储存在蓄热系统中。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集热系统第二种技术方案为:在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透光系统侧面安装集热管(板),进一步提高系统集热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集热系统第三种技术方案为:在第一种技术方案或第二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安装太阳跟踪装置,集热管(板)的位置随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集热系统第四种技术方案为:在第一种技术方案或第二种技术方案或第三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透光系统上表面安装聚光器,或者聚光器与透光系统上表面一体化设计安装,或将聚光器安装在透光系统内部,聚光器东西方向或南北方向放置,同时可选择安装太阳光跟踪装置,以获取更高温度,通过循环工质将集热器聚集的热量储存在蓄热系统中。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集热系统第五种技术方案为:在第一种技术方案或第二种技术方案或第三种技术方案或第四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透光系统内部放置蓄热材料,进一步吸收透过透光系统的太阳辐射能,减少集热系统和蓄热系统的热量损失。
(4)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第一种技术方案为:在太阳能产生的热量不足时,适时启动空气源热泵,通过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加热蓄热系统中的流体,以满足供热供暖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第二种技术方案为:利用夏季等季节环境温度高,空气焓值高的特点,充分发挥此时热泵效率高的优势,尽可能产生热量,结合太阳能和跨季节高效蓄能系统,提供全年所需的热量。
(5)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蓄热系统第一种技术方案为:集热系统蓄积的热量或空气源热泵系统产生的热量将循环流体加热,循环流体温度提升后,进入蓄热系统,并不断循环。蓄热系统作为蓄积热量的场所,采用长方体、多面体、圆柱体等钢筋混泥土结构或保温箱体,岩棉板等保温材料与混泥土一体化建设。蓄热系统可以放置在建筑物上面或内部,或者地面上以及地下。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蓄热系统第二种技术方案为:考虑一些地区水质不好易结垢的情况,在第一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太阳能集热系统单独设置一个蓄热装置和换热器,蓄热装置可以放置在蓄热系统内部或外面。集热系统和蓄热装置内部流体为软化水或不易结垢的流体,降低结垢对太阳能集热换热的不利影响。
(6)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供热供暖系统第一种技术方案为:蓄热系统中的流体吸收太阳能或空气能后,温度升高,被泵送至用热需求端或供暖需求端,被洗浴用掉的水在蓄热系统中通过补水得到补充;循环热水向用热需求端或供暖需求端释放热量后,返回蓄热系统,温度升高后,不断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供热供暖系统第二种技术方案为:所述供热供暖系统中循环液体从蓄热系统中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通过循环泵,将热量输送至用热需求端或供暖需求端,从用热需求端和供暖需求端出来的低温循环液体进入蓄热系统的换热器中,再次吸热温度升高,不断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供热供暖系统第三种技术方案为:所述供热供暖系统中的循环液体从蓄热系统中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通过循环泵,将热量输送至换热站后返回蓄热系统的换热器中,换热站中的流体吸热后将热量输送至用热需求端或供暖需求端,从用热需求端或供暖需求端出来的低温流体进入换热站,再次吸热后温度升高,不断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供热供暖系统第四种技术方案为:在第一种技术方案或第二种技术方案或第三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设置吸收式换热机组,进一步降低供热供暖系统循环液体回路温度,实现大温差供热供暖,提高换热效能,减少管网功耗。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中的供热供暖系统第五种技术方案为:在第一种技术方案或第二种技术方案或第三种技术方案或第四种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设置补燃机组或热泵机组,提高所述供热供暖系统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其包括的外保温系统、透光系统、集热系统、空气源热泵、蓄热系统、供热供暖系统等,各个部分可以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进行自由组合,形成多个可选的新型跨季节太阳能与空气能蓄热供热供暖系统;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可以南北方向放置,也可以南偏东或南偏西方向放置,还可以东西方向放置;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可以采用单个系统,对单体建筑或小型热用户进行供热供暖,也可以利用模块化设计,实现大规模跨区域供热供暖。
采用上述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系统集热效率高,单位面积年蓄积的太阳辐射能高,可以达到4至9吉焦,主要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尽可能吸收利用太阳辐射能,包括透光系统上表面、侧面、可旋转保温墙内表面以及反光器等都能够透光或反光,增加进入透光系统的太阳辐射能;同时本系统独特的集热蓄热保温一体化设计,可以尽可能减少热量损失,特别是蓄热材料能够吸收未被集热管(板)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在夜间进行放热,提高透光系统内部空气温度,从而减少集热管(板)和蓄热系统的散热量。
(2)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工业、城市、县城、社区、乡镇、农村、农业、海岛等全年供热、冬季供暖,可以在全国推广应用。
(3)系统结构紧凑,有效利用空间,显著减少占地面积。
(4)系统太阳能保证率高,冬季供热供暖辅助能源消耗低,使各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北地区利用太阳能进行大规模供暖成为可能。
(5)系统结构简单、便于清洁、易于维护,单位供热量投资和运行成本低,投资回收周期短。
(6)系统可靠性高,可以大幅减少狂风、飞沙、暴雨、暴雪、冰雹等恶劣自然天气对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特别是集热系统的破坏;透光系统易于清洁,可以降低积灰对集热管(板)的不利影响;设置独立蓄热装置,降低结垢对太阳能集热效果的不利影响。
(7)系统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建设1万平方米所述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其中年年蓄积的太阳能可实现供热量4万至9万吉焦,年可节约标准煤1700-3800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600-8000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方案或具体实施例中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附图仅是用于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的具体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a)、图2(b)、图2(c)、图2(d)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的透光系统示意图;
图3(a)、图3(b)、图3(c)、图3(d)、图3(e)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的集热系统示意图;
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的模块化应用和大规模应用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的具体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的具体实施例3的示意图。
其中:1-柔性保温材料,11-朝北固定保温墙,12-朝西可旋转保温墙,13-朝南可旋转保温墙,14- 朝东可旋转保温墙,15-反光器,2-透光系统,21-玻璃保温罩,26-支架,31-集热管,32-集热管,33- 聚光器,34-集热器,35-集热板,4-换热器,41-泵I,42-泵II,43-泵III,44-用热需求端,45-采暖需求端,46-换热站,5-控制系统,6-空气源热泵,61-过滤器,62-泵IV,63-阀门,7-蓄热系统,71-蓄热材料,72-蓄热材料,73-排污阀,74-阀门,75-进水阀,76-泵V,77-换热器,78-电加热器,8-热用户, 81-泵VI,9-蓄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所示。该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包括柔性保温材料1,固定保温墙11,透光系统2,支架26,集热管31,控制系统5,空气源热泵6,蓄热系统7,蓄热材料71,蓄热材料72,排污阀73,阀门74,进水阀75,泵V 76,电加热器78等。
在有太阳光照射时,所述柔性保温材料1卷起,在夜晚或没有太阳光照的时候以及大风和雨雪冰雹天气,柔性保温材料1视情况而闭合,尽量减少集热管31、蓄热系统7以及管路的热量损失和不利天气对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的破坏。
所述透光系统2包括侧面和上表面,采用双层中空玻璃,也可选用真空玻璃、有机玻璃等,保持良好的透光性能、密闭性能和保温性能。所述透光系统2上表面根据所在地纬度倾斜安置,朝东和朝西两个表面竖直放置,朝南面倾斜放置,北面直接利用朝北固定保温墙。
所述集热管31安装在支撑结构和透光系统2之间,倾斜放置,从天空直射和散射以及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能透过所述透光系统2,被集热管31吸收,蓄热系统7中的流体被循环泵提送到集热管31中,集热管31中的流体吸热后进入蓄热系统7,将太阳辐射能以热能形成储存在蓄热系统7中,不断循环。部分透过所述透光系统2未被集热管31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被蓄热材料71和蓄热材料72吸收,在夜间在透光系统2内放热,提高透光系统2内部温度,减少集热管31、蓄热系统7以及管路的热量损失。
所述空气源热泵6在太阳能不足时启动,通过吸收空气的热量,加热蓄热系统7中的流体,以满足供热供暖需要。当冬季出现连续雨雪低温天气时,电加热器78适时启动,以保障供热供暖所需的热量和温度。
控制系统5对上水时间及水位、加热时间及温度等进行控制,当蓄热系统7中的污垢较多时,及时开启排污阀73进行排污。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的具体实施例2,如图1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该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增加蓄热装置9和换热器77,在太阳能集热系统中利用软化水或其他合适的流体,降低结垢对太阳能集热效率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寿命。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的具体实施例3,如图14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该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具有较大的蓄热系统7,考虑北方地区供暖季节热量需求比较大的实际情况,实现跨季节太阳能蓄热和跨季节空气能蓄热,在全年供热的基础上,满足冬季供暖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的三种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部分采用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思想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5)

1.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保温系统、透光系统、集热系统、空气源热泵、蓄热系统、控制系统、供热供暖系统;
所述外保温系统中的柔性保温材料(1)覆盖在透光系统(2)外表面;所述集热系统中的集热管(31)或集热板(35)安装在透光系统(2)上表面;
所述供热供暖系统包括:换热器(4)、泵I(41)、泵II(42)、泵III(43)、用热需求端(44)、采暖需求端(45)、换热站(46)、阀门;所述换热器(4)中的水在蓄热系统(7)内吸热后,温度升高,换热器(4)高温水,在泵的带动下,向用热需求端(44)提供热水,被用掉的水在蓄热系统(7)中通过补水得到补充;或向用热需求端(44)或采暖需求端(45)放热后,温度降低,返回蓄热系统(7)内的换热器(4)中,再次吸热,形成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保温系统,包括:柔性保温材料(1)、反光器(15)、朝东可旋转保温墙(14)、朝南可旋转保温墙(13)、朝西可旋转保温墙(12)、朝北固定保温墙(11);
柔性保温材料(1)在日出时或日出后卷起,在日落时或日落前放下;在夜间温度较高时,柔性保温材料(1)保持卷起状态;
在有太阳光照射时,所述柔性保温材料(1)卷起,朝东可旋转保温墙(14)、朝南可旋转保温墙(13)、朝西可旋转保温墙(12)分别旋转到一定角度后固定,旋转的角度依据所在地的纬度、季节而定,或安装太阳追踪装置,旋转的角度随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而变化;所述朝东可旋转保温墙(14)、朝南可旋转保温墙(13)、朝西可旋转保温墙(12)内表面可选择铺设反光器;可旋转保温墙视室外光照、温度、风速情况而选择闭合或不闭合;在环境温度较低时的夜晚、雨雪冰雹天气时,所述柔性保温材料(1)、朝东可旋转保温墙(14)、朝南可旋转保温墙(13)、朝西可旋转保温墙(12)均闭合,与朝北固定保温墙(11)形成封闭的外保温系统;在冬季再设置一层柔性保温材料,以减少系统冬季散热量;
朝北保温墙高于透光系统,其朝南面高出的部分安装反光器,提高进入透光系统的太阳辐射能;
在朝北墙上面,设置可旋转反光器,进一步提高进入透光系统的太阳辐射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系统(2)包括上表面和侧面,上表面倾斜或水平放置,上表面倾斜的角度根据所在地区的纬度而确定;透光系统侧面竖直放置,或倾斜放置,倾斜的角度根据所在地纬度和季节而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系统包括集热管(31)、聚光器(33)、集热器(34)、集热板(35)、管道、泵、过滤器、阀门;
集热管(31)或集热板(35)安装在支撑结构和透光系统(2)之间,集热管(31)东西方向或南北方向放置,通过换热流体将集热管(31)或集热板(35)聚集的热量储存在蓄热系统(7)中;
安装太阳跟踪装置,集热管(31)或集热板(35)的位置随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在没有光照时,相邻两组集热单元两两耦合,形成密闭保温型集热系统;
在透光系统(2)上表面安装聚光器(33),或者聚光器(33)与透光系统(2)上表面一体化设计安装,或将聚光器(33)安装在透光系统(2)内部,聚光器(33)东西方向或南北方向放置,同时安装太阳跟踪装置,以获取更高温度,通过循环工质将集热器(34)聚集的热量储存在蓄热系统(7)中;
在透光系统(2)内部放置蓄热材料(71),进一步吸收透过透光系统(2)的太阳辐射能,减少集热管(31)或集热板(35)和蓄热系统(7)的热量损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系统(7)采用长方体、多面体、圆柱体钢筋混泥土结构或保温箱体,岩棉板保温材料与混泥土一体化建设;蓄热系统(7)放置在建筑物上面或内部,或者地面上以及地下;
太阳能集热系统单独设置一个蓄热装置(9)和换热器(77),蓄热装置(9)放置在蓄热系统(7)内部或外面,蓄热装置(9)内部流体为软化水或不易结垢的流体,降低结垢对太阳能集热换热的不利影响。
CN201820336661.5U 2018-03-13 2018-03-13 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 Active CN2096391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36661.5U CN209639102U (zh) 2018-03-13 2018-03-13 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36661.5U CN209639102U (zh) 2018-03-13 2018-03-13 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39102U true CN209639102U (zh) 2019-11-15

Family

ID=68470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36661.5U Active CN209639102U (zh) 2018-03-13 2018-03-13 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391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5967A (zh) * 2020-02-21 2020-07-17 天津大学 一种耦合附加阳光间和双层旋转相变墙体的供暖制冷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5967A (zh) * 2020-02-21 2020-07-17 天津大学 一种耦合附加阳光间和双层旋转相变墙体的供暖制冷系统
CN111425967B (zh) * 2020-02-21 2021-05-25 天津大学 一种耦合附加阳光间和双层旋转相变墙体的供暖制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el et al.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
Ahamed et al. Energy saving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the heating cost of conventional greenhouses
CN110274294A (zh) 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
CN203823873U (zh) 一种太阳能热泵蓄热采暖系统
Zhai et al. Experiences on solar heating and cooling in China
CN102913978B (zh) 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综合利用系统
CN201145345Y (zh) 太阳能集热地下储存交换装置
CN106234077A (zh) 可不遮挡阳光的和光量可变的光伏温室大棚
CN205402901U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的墙内壁蓄热采暖系统
CN105570973A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的墙内壁蓄热采暖系统
CN102012059B (zh) 基于北方农村住宅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池储热供暖系统
CN103528124A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的蓄热采暖系统
CN102400569A (zh) 建筑群整体隔护的节能与建设方法及其相关系统
CN109695909A (zh) 跨季节高效太阳能蓄热供热供暖制冷发电系统
CN208425243U (zh) 新型植物生长系统与太阳能供热供暖制冷发电系统
CN209639102U (zh) 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
CN203891495U (zh) 建筑物太阳能采暖结构
CN103644591B (zh) 一种采用太阳能蓄热水池及热泵的复合供暖空调系统
CN113375348A (zh) 联动型竖向槽式抛物面同步跟踪太阳能中温供暖系统
CN209181062U (zh) 一种农业设施自供暖系统
CN110594850A (zh) 一种用于供暖太阳能蓄热系统
CN102080886A (zh) 利用土壤的储能装置
CN208564880U (zh) 新型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CN110068036A (zh) 跨季节高效太阳能蓄热供热供暖系统
CN110017621A (zh) 新型跨季节太阳能蓄热供热供暖制冷发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