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18915U -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18915U
CN209618915U CN201920040952.4U CN201920040952U CN209618915U CN 209618915 U CN209618915 U CN 209618915U CN 201920040952 U CN201920040952 U CN 201920040952U CN 209618915 U CN209618915 U CN 2096189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filter core
cartridge seat
wall
new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409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科
郭向杰
曾华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Qinyuan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Qinyuan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Qinyuan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Qinyuan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409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6189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189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189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属于净水的技术领域。一种复合滤芯包括滤瓶体、滤瓶下盖、滤芯座以及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本实用新型的滤瓶体的桶底开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并于靠近桶底一端的桶壁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并将滤芯座设置于滤瓶体内的上部且滤瓶体的桶底上设置有空心的中心柱并盖设有滤芯盖,第二滤芯设置于滤芯座的底部,使得第一进水口、滤芯座的内部空间以及第一出水口形成一独立水道,第二进水口、滤瓶体内且位于滤芯座的底部空间以及中心柱的空心和第二出水口形成另一独立水道,且需三个密封圈即可,功能多,体积小,密封点少,可靠性高,避免过多的管道布置,连接方便,成本低,空间布置合理。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家庭中净水设备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目前,市场上的净水设备存在以下问题:一种为净水产品的体积较大,在橱柜空间的占比较多,使得厨房中其他设备的空间占比较小,不利于橱柜空间的合理布置,造成橱柜空间的浪费;另一种为使用的复合滤芯虽然减少了空间占比,但是由于其结构的限制,需要配备独立的水道来为复合滤芯服务,从而增加净水设备的多样性和其他功能的组合,这种结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独立设置的水道同样占用了较大的空间,同样存在空间的浪费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以复合滤芯内设置两独立的水道,增加了滤芯组合的形式,减小了体积,从而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并且,将两水道的进水和出水均设置于复合滤芯的同一端,避免了管道的连接的复杂问题,同时,也减少了水路密封点,使得产品的可靠性更高,使得净水设备更容易实现小型化。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滤芯,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滤瓶体、滤瓶下盖、滤芯座以及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其中,
滤瓶体呈桶状设置,滤瓶体的桶口朝下且设置有滤瓶下盖,滤瓶体的桶底设置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滤瓶体的桶壁上且位于靠近桶底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进水口;
滤芯座同样呈桶装设置,滤芯座内且位于桶底设置有一空心的中心柱,中心柱的空心贯穿滤芯座的桶底,滤芯座设置于滤瓶体内且靠近第一进水口的一端,滤芯座和滤瓶体之间设置有间隙,且滤芯座的桶口朝向第一进水口;
第一滤芯设置于滤芯座内且套设于中心柱上,第一滤芯的上部套设有滤芯盖,滤芯盖盖设于滤芯座的桶口上且两者之间设置有间隙,中心柱穿过滤芯盖并与滤芯盖之间设置有间隙;
第二滤芯设置于滤瓶体内且位于滤芯座的下方;
滤芯座的外壁上且位于其桶口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且第一密封圈位于第二进水口的上方;
滤芯座和滤芯盖之间的间隙与第一进水口连通,中心柱与滤芯盖之间的间隙与第一出水口连通,滤芯座和滤瓶体之间且位于第一密封圈下方的间隙与第二进水口连通,中心柱的空心与第二出水口连通。
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其中,滤瓶体的桶底上设置有同心布置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且第一套筒的内壁所构成的空间与第二出水口连通,第一套筒的外壁和第二套筒的内壁所构成的空间与第一出水口连通,同时,第二套筒的外壁和滤瓶体位于第一密封圈上方的桶壁所构成的空间与第一进水口连通。
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其中,中心柱的上端插设于第一套筒内,且中心柱的外壁和第一套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其中,滤芯盖的上部设置有环形的凸颈,凸颈插设于第二套筒和第一套筒之间,且凸颈的外壁和第二套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
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其中,凸颈中开设有通水孔,中心柱插设于通水孔内,且通水孔的孔壁上呈环形阵列间隔设置有若干撑脚,且撑脚均抵靠于中心柱的外壁上。
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其中,滤芯盖的底部向下突出设置有第一滤芯限位板,第一滤芯限位板呈环形设置,且第一滤芯限位板罩设于第一滤芯的上端,且第一滤芯限位板的外壁和滤芯座的桶壁之间设置有间隙。
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其中,滤芯座的桶底且位于桶外向下设置有第二滤芯限位板,第二滤芯限位板同样呈环形设置,且第二滤芯限位板罩设于第二滤芯的上端,第二滤芯限位板的外壁和滤瓶体的桶壁之间设置有间隙。
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其中,第二滤芯的下端还设置有滤芯下盖,且滤芯下盖设置于滤瓶下盖内。
上述的一种复合滤芯,其中,滤芯下盖呈盘形设置,滤芯下盖的中部设置有向上凸出的限位柱,滤芯下盖的边沿上向上突出设置有盘沿。
一种净水设备,具有这样的特征,安装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上述的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通过将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组合在一起,并设置有独立的水道进行过滤,实现了多功能的复合滤芯,使得体积更小,空间占比更小,利于空间的布置,同时也利于净水设备朝小型化发展;同时,两个独立的水道只需设置三个密封圈,水路密封性更好,且密封点少,从而使得产品的稳定性更高;另外,将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均设置于滤瓶体的同一端,连接方便,也避免了过多管道的布置,不仅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同样也能防止占用过大空间,结构更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滤芯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瓶体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瓶下盖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芯座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芯盖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芯下盖的结构图。
附图中:1、滤瓶体;11、第一进水口;12、第一出水口;13、第二进水口;14、第二出水口;15、第一套筒;16、第二套筒;2、滤瓶下盖;21、滤芯下盖;211、限位柱;212、盘沿;3、滤芯座;31、中心柱;32、滤芯盖;33、第一密封圈;34、第二滤芯限位板;311、第二密封圈;321、凸颈;3211、第三密封圈;3212、通水孔;3213、撑脚;322、第一滤芯限位板;4、第一滤芯;5、第二滤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6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复合滤芯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瓶体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瓶下盖的结构图。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包括:滤瓶体1、滤瓶下盖2、滤芯座3以及第一滤芯4和第二滤芯5,滤瓶体1呈桶状设置且其桶口朝下,桶口上设置有滤瓶下盖2,同时,在滤瓶体1内的上部设置有滤芯座3,在滤芯座3同样呈桶状设置且桶口朝上,滤芯座3内设置有第一滤芯4,滤芯座3外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滤芯5。
具体的,滤瓶体1的桶底设置有第一进水口11、第一出水口12以及第二出水口14,滤瓶体1的桶壁上且位于靠近桶底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进水口13,实现了两个独立流道的进水和出水,且将进水口和出水口集中设置在滤瓶体1的同一端,既方便了外接管道的连接,同时还能减少外接管道的布置长度以及分布,降低成本。
具体的,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芯座的结构图。如图1至图4所示,滤芯座3同样呈桶装设置,滤芯座3内且位于桶底设置有一空心的中心柱31,中心柱31的空心贯穿滤芯座3的桶底,使得滤芯座3的桶底以下的空间均能通过中心柱31的空心连通,实现将第二滤芯5净化后的水能通过中心柱31的空心中排出,另外,滤芯座3设置于滤瓶体1内且靠近第一进水口11的一端,滤芯座3和滤瓶体1之间设置有间隙,且滤芯座3的桶口朝向第一进水口11,使得第一进水口11中进入的原水能进入到滤芯座3内并通过第一滤芯4实现净水。
具体的,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芯盖的结构图。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滤芯4还套设于中心柱31上,并于第一滤芯4的上部套设有滤芯盖32,滤芯盖32盖设于滤芯座3的桶口上且两者之间设置有间隙,中心柱31穿过滤芯盖32并与滤芯盖32之间设置有间隙,使得第一进水口11中进入的原水能通过滤芯座3的桶口和滤芯盖32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一滤芯4的外侧,经过第一滤芯4净化后,纯水从第一滤芯4的内侧经中心柱31和滤芯盖32之间的间隙中排出,实现一个独立水道的净化。
具体的,第二滤芯5设置于滤瓶体1内且位于滤芯座3的下方,同时,滤芯座3的外壁上且位于其桶口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33,且第一密封圈33位于第二进水口13的上方,使得第二进水口13中进入的原水在第一密封圈33的作用下只能向背离第一密封圈33的方向流动。
更加具体的,滤芯座3和滤芯盖32之间的间隙与第一进水口11连通,中心柱31与滤芯盖32之间的间隙与第一出水口12连通,实现了第一进水口11中进入的原水经过滤芯座3和滤芯盖32之间的间隙进入到滤芯座3内并通过第一滤芯4过滤后由中心柱31与滤芯盖32之间的间隙从第一出水口12排出,实现了一条独立的水路的布置;另外,滤芯座3和滤瓶体1之间且位于第一密封圈33下方的间隙与第二进水口13连通,中心柱31的空心与第二出水口14连通,使得从第二进水口13中进入的原水在第一密封圈33的作用下只能向滤芯座3的底部一侧在滤芯座3和滤瓶体1之间流动并流向滤芯座3底部的空间中,经过第二滤芯5的过滤后从中心柱31的空心经第二出水口14排出,实现了另一条独立的水路的布置。
更加具体的,在滤瓶体1内且位于滤瓶体1的桶底上设置有同心布置的第一套筒15和第二套筒16,此时,第一套筒15套设于第二套筒16内,且第一套筒15的内壁所构成的空间与第二出水口14连通,第一套筒15的外壁和第二套筒16的内壁所构成的空间与第一出水口12连通,同时,第二套筒16的外壁和滤瓶体1位于第一密封圈33上方的桶壁所构成的空间与第一进水口11连通,另外,中心柱31的上端插设于第一套筒15内,且中心柱31的外壁和第一套筒15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311,同时,滤芯盖32的上部设置有环形的凸颈321,凸颈321插设于第二套筒16和第一套筒15之间,且凸颈321的外壁和第二套筒16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3211,使得通过第二密封圈311将中心柱31和第二出水口14之间形成密封,通过第三密封圈3211将滤芯盖32和第一出水口12之间形成密封,防止水的串流,水道的独立性更高,因此,通过第一密封圈33、第二密封圈311以及第三密封圈3211将两独立水道的第一进水口11、第一出水口12、第二进水口13以及第二出水口14分别密封,防止水的串流,净水稳定性更高,效果更好,且只需使用三个密封圈即可实现,水路密封点少,产品稳定性更高。
更加具体的,在滤芯盖32的凸颈321的中部开设有通水孔3212,并将中心柱31插设于通水孔3212内,且通水孔3212的孔壁上呈环形阵列间隔设置有若干撑脚3213,且撑脚3213均抵靠于中心柱31的外壁上,不仅通过撑脚3213实现了对中心柱31的固定和支撑,同时也能通过相邻的两撑脚3213之间形成的间隙实现第一滤芯4的内侧的空间与第一出水口12之间的连通,实现第一净水水道的排水,结构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滤芯盖32的底部向下突出设置有第一滤芯限位板322,第一滤芯限位板322呈环形设置,且第一滤芯限位板322罩设于第一滤芯4的上端,且第一滤芯限位板322的外壁和滤芯座3的桶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实现了通过第一滤芯限位板322可保证对第一滤芯4的固定,避免影响净水效果。
更加具体的,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滤芯下盖的结构图。如图1至图6所示,滤芯座3的桶底且位于桶外向下设置有第二滤芯限位板34,第二滤芯限位板34同样呈环形设置,且第二滤芯限位板34罩设于第二滤芯5的上端,第二滤芯限位板34的外壁和滤瓶体1的桶壁之间设置有间隙,同时,在第二滤芯5的下端还设置有滤芯下盖21,且滤芯下盖21设置于滤瓶下盖2内,另外,滤芯下盖21呈盘形设置,滤芯下盖21的中部设置有向上凸出的限位柱211,滤芯下盖21的边沿上向上突出设置有盘沿212,通过第二滤芯限位板34实现了对第二滤芯5上部的固定,通过滤芯下盖21上的盘沿212和限位柱211实现了对第二滤芯5的下部的限位,从而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净水效果更好。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净水设备,该净水设备安装有上述的复合滤芯,减少了整机的体积,利于实现小型化,且功能多样,同时,更换方便,管道布置简单且管道材料少,成本更低,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包括滤瓶体1、滤瓶下盖2、滤芯座3以及第一滤芯4和第二滤芯5;滤瓶体1和滤芯座3均呈桶状设置,滤瓶体1的桶底开设有第一进水口11、第一出水口12以及第二出水口14,并于靠近桶底一端的桶壁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13,并将滤芯座3设置于滤瓶体1内的上部且滤瓶体1的桶底上设置有空心的中心柱31穿过其桶底,同时,第一滤芯4设置于滤芯座3内且其上部盖设有滤芯盖32,且第二滤芯5设置于滤芯座3的底部,使得第一进水口11、滤芯座3的内部空间以及第一出水口12形成一独立水道,第二进水口13、滤瓶体1内且位于滤芯座3的底部空间以及中心柱31的空心和第二出水口14形成另一独立水道,且两水道的形成只需三个密封圈即可,功能多,体积小,密封点少,可靠性高,同时也能避免过多的管道布置,连接方便,成本更低,空间布置更合理。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滤瓶体、滤瓶下盖、滤芯座以及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其中,
所述滤瓶体呈桶状设置,所述滤瓶体的桶口朝下且设置有所述滤瓶下盖,所述滤瓶体的桶底设置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所述滤瓶体的桶壁上且位于靠近桶底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进水口;
所述滤芯座同样呈桶装设置,所述滤芯座内且位于桶底设置有一空心的中心柱,所述中心柱的空心贯穿所述滤芯座的桶底,所述滤芯座设置于所述滤瓶体内且靠近所述第一进水口的一端,所述滤芯座和所述滤瓶体之间设置有间隙,且所述滤芯座的桶口朝向所述第一进水口;
所述第一滤芯设置于所述滤芯座内且套设于所述中心柱上,所述第一滤芯的上部套设有滤芯盖,所述滤芯盖盖设于所述滤芯座的桶口上且两者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中心柱穿过所述滤芯盖并与所述滤芯盖之间设置有间隙;
所述第二滤芯设置于所述滤瓶体内且位于所述滤芯座的下方;
所述滤芯座的外壁上且位于其桶口处设置有第一密封圈,且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进水口的上方;
所述滤芯座和所述滤芯盖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中心柱与所述滤芯盖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滤芯座和所述滤瓶体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下方的间隙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中心柱的空心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瓶体的桶底上设置有同心布置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且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壁所构成的空间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套筒的外壁和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所构成的空间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同时,所述第二套筒的外壁和所述滤瓶体位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上方的桶壁所构成的空间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柱的上端插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且所述中心柱的外壁和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盖的上部设置有环形的凸颈,所述凸颈插设于所述第二套筒和所述第一套筒之间,且所述凸颈的外壁和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颈中开设有通水孔,所述中心柱插设于所述通水孔内,且所述通水孔的孔壁上呈环形阵列间隔设置有若干撑脚,且所述撑脚均抵靠于所述中心柱的外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盖的底部向下突出设置有第一滤芯限位板,所述第一滤芯限位板呈环形设置,且所述第一滤芯限位板罩设于所述第一滤芯的上端,且所述第一滤芯限位板的外壁和所述滤芯座的桶壁之间设置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座的桶底且位于桶外向下设置有第二滤芯限位板,所述第二滤芯限位板同样呈环形设置,且所述第二滤芯限位板罩设于所述第二滤芯的上端,所述第二滤芯限位板的外壁和所述滤瓶体的桶壁之间设置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芯的下端还设置有滤芯下盖,且所述滤芯下盖设置于所述滤瓶下盖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下盖呈盘形设置,所述滤芯下盖的中部设置有向上凸出的限位柱,所述滤芯下盖的边沿上向上突出设置有盘沿。
10.一种净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安装有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
CN201920040952.4U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Active CN2096189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40952.4U CN209618915U (zh)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40952.4U CN209618915U (zh)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18915U true CN209618915U (zh) 2019-11-12

Family

ID=68449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40952.4U Active CN209618915U (zh) 2019-01-10 2019-01-10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6189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99279A (zh)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209661364U (zh) 复合滤芯结构
CN110215832A (zh) 工业用并联进水单级碟片式过滤器
CN205367921U (zh) 复合滤芯、复合滤芯组件及净水机
CN207871709U (zh) 复合滤芯以及净水设备
CN107399838A (zh) 一种一体式滤芯
CN214457188U (zh) 一种复合滤芯
CN209618915U (zh) 一种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07524995U (zh) 双层净水杯
CN208465368U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109045403A (zh) 一种可拆卸输液器用过滤器
CN206621868U (zh) 滤芯组件和具有其的净水器
CN208660533U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08553324U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110404333A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设备
CN207871710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设备
CN208471576U (zh) 滤芯及滤水壶
CN215310691U (zh) 一种龙头净水器
CN212532499U (zh) 一体式滤芯结构
CN208308549U (zh) 复合滤芯以及净水器
CN208465367U (zh) 复合滤芯及净水设备
CN208340281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设备
CN207871711U (zh) 复合滤芯和净水设备
CN108568143A (zh) 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209276260U (zh) 复合滤芯及具有该复合滤芯的净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