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96552U - 可移动平台 - Google Patents
可移动平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596552U CN209596552U CN201920261240.5U CN201920261240U CN209596552U CN 209596552 U CN209596552 U CN 209596552U CN 201920261240 U CN201920261240 U CN 201920261240U CN 209596552 U CN209596552 U CN 2095965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main body
- armoring
- plate
- moveable platfo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83 dynamical syste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09 b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47 ips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7 re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3 weig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包括:主体,主体上设有拆装接口;至少一个装甲模块,用于检测可移动平台受到的外部打击,通过拆装接口与主体可拆卸连接,且与主体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本申请在可移动平台主体的外侧增设了至少一个装甲模块,能够对产品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并通过检测外部打击为整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而装甲模块与主体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美观度;同时,装甲模块通过拆装接口与主体可拆卸连接,因而装甲模块损坏后可以只对装甲模块进行维修或更换,从而降低了使用成本;且可以将装甲模块拆卸下来,利用空出来的拆装接口将其他扩展模块安装到主体上,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扩展性和DIY特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平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移动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战车机器人等可移动平台很好地结合了教育性和娱乐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由于战车机器人等可移动平台在对战过程中会相互击打,导致外壳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移动平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上设有拆装接口;至少一个装甲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可移动平台受到的外部打击,通过所述拆装接口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且与所述主体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可移动平台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装甲模块包括:装甲板,通过所述拆装接口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且与所述主体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和伤害检测模块,与所述装甲板相连,用于在所述装甲板受到击打时生成击打信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装甲板上设有与所述伤害检测模块相适配的安装槽,所述伤害检测模块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与所述伤害检测模块中的一个上设有定位凸起,另一个上设有定位凹槽,所述装甲板能够在所述伤害检测模块的挤压下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所述定位凸起卡入或脱出所述定位凹槽;和/或,所述伤害检测模块通过至少一个第一紧固件与所述装甲板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装甲板上设有与所述伤害检测模块相适配的安装槽时,所述装甲板的内壁面上设有多个挡板,多个所述挡板间隔布置,并围设出所述安装槽;当所述伤害检测模块通过至少一个第一紧固件与所述装甲板可拆卸连接时,所述装甲板的内壁面上设有用于适配所述第一紧固件的固定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可移动平台还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用于连接所述装甲模块与所述主体;所述拆装接口包括第一连接孔,所述装甲模块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及所述第二连接孔使所述装甲模块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装甲模块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装甲模块均设于所述主体的外侧面上,且配合构成所述主体的外壳;所述可移动平台还包括限位结构,多个所述装甲模块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主体限位配合,以限定其相对于所述主体的运动方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和/或,当一个所述装甲模块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时,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中的至少两个的轴线相互垂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相适配的插块和插槽,所述插块与所述插槽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另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甲模块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块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插槽及所述第三连接孔使所述装甲模块与所述主体固定连接;和/或,所述主体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内形成有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装甲模块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内形成有所述第二连接孔,在所述装甲模块安装在所述主体上时,所述第二凸起套设在所述第一凸起外侧,或所述第一凸起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起外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装甲模块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左端或右端时,所述插块沿竖直方向插入或脱出所述插槽;当所述装甲模块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后端时,所述插块沿水平方向插入或脱出所述插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装甲模块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装甲模块分别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前端、后端、左端和右端;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前端的所述装甲模块设有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中的至少两个的轴线相互垂直;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左端及右端的两个所述装甲模块上设有向所述主体延伸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靠近所述主体的一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插块,所述主体上设有侧连接板,所述侧连接板的下板面上开设有所述插槽,所述插块由下向上插入所述插槽;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后端的所述装甲模块的顶部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有所述插块,所述主体上设有后连接板,所述后连接板的下板面上设有所述插槽,所述插块由后向前插入所述插槽,且所述后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座上的所述第一连接孔适配的所述第二连接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第一磁吸件和设置在所述装甲模块上用于与所述第一磁吸件相吸合的第二磁吸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体上设有限位凹槽,所述第一磁吸件设置在所述限位凹槽的底壁上,所述装甲模块上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槽相适配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嵌入所述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二磁吸件设置在所述限位凸起上并与所述第一磁吸件相对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凹槽为具有转角结构的条状凹槽,所述条状凹槽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或,所述限位凹槽的侧壁面倾斜设置,使所述限位凹槽的截面积由槽底向槽口逐渐增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限位凹槽为具有转角结构的条状凹槽时,所述条状凹槽的转角部位处凹陷形成限位沉台,所述限位凸起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沉台相适配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嵌入所述限位沉台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相适配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用于连接所述装甲模块,另一个用于连接所述主体;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设置有弹性臂,另一个设置有卡槽;所述弹性臂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卡槽相适配的卡凸,所述弹性臂用于在所述主体或所述装甲模块的挤压下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所述卡凸卡入或脱出所述卡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中设有所述弹性臂的一个还设有插板,所述弹性臂设置在所述插板上;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中设有所述卡槽的一个还设有与所述插板相适配供所述插板滑入或滑出的滑槽,所述卡凸在所述插板滑入所述滑槽时卡入所述卡槽以限制所述插板脱出所述滑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相适配的燕尾槽和条状凸起,所述燕尾槽和所述条状凸起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另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甲模块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燕尾槽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条状凸起的上端还设有支撑部,所述条状凸起由所述燕尾槽的上端插入所述燕尾槽内,所述支撑部承靠在所述燕尾槽的上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可移动平台为战车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平台,在主体的外侧增设了至少一个装甲模块,则装甲模块构成了可移动平台的至少部分外壳,由于装甲模块具有优良的抗击打性能,因而能够对可移动平台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降低可移动平台外壳损坏的概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并且装甲模块能够检测可移动平台受到的外部打击,为整机优化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产品的改良设计;而装甲模块与主体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即:装甲模块与主体的至少部分外壳集成设置,形成一体化设计的模块结构,相较于直接在主体的外壳上额外安装装甲模块的方案而言,一方面减少了主体的部件数量,简化了主体的结构,减轻了产品重量,节约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装甲模块与主体的配合更加自然,不会过于突兀,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美观度。同时,装甲模块通过拆装接口与主体可拆卸连接,因而装甲模块损坏后可以只对装甲模块进行维修或更换,而无需整机报废,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成本。此外,由于装甲模块可以拆卸,因而可以将装甲模块拆卸下来,利用空出来的拆装接口将其他扩展模块(如拍照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等)安装到主体上,从而提高了可移动平台的扩展性和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特性,便于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来对可移动平台进行改装,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装甲模块可以仅构成可移动平台的一部分外壳,此时优选将装甲模块设置在可移动平台较容易受到击打损伤的部位,这样既能够显著提高对可移动平台的保护作用,还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或者,装甲模块也可以构成可移动平台的完整外壳,这样能够对可移动平台起到全方位的保护,从而显著降低可移动平台外壳损坏的概率,显著延长可移动平台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可移动平台装配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左装甲模块与主体的一个视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左装甲模块与主体的另一个视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前装甲模块与主体的一个视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前装甲模块与主体的另一个视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后装甲模块与主体的一个视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后装甲模块与主体的另一个视角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后装甲模块一个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后装甲模块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所示可移动平台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7所示可移动平台的装甲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限位结构的第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限位结构的第二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所示限位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限位结构的第三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是体23所示限位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主体,11第一连接孔,12第一凸起,13侧连接板,14后连接板,15限位凹槽,16限位沉台,20装甲模块,21装甲板,211安装槽,212定位凸起,213挡板,214固定柱,215第二连接孔,216第二凸起,217限位凸起,218限位凸台,219延伸板,22伤害检测模块,221定位凹槽,222固定孔,223配合曲面,23安装座,31第一紧固件,32第二紧固件,40限位结构,41插块,411第三连接孔,42插槽,43第一磁吸件,44第二磁吸件,45第一连接件,451弹性臂,4511卡凸,452插板,46第二连接件,461卡槽,462滑槽,463本体,464L形折板,47燕尾槽,48条状凸起,481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公开所描述的技术可以应用在可移动平台上,如空中的可移动平台(例如,固定翼飞行器,例如飞机、滑行机,旋翼飞行器,如直升飞机,或者其它的飞行器,如软式飞艇、气球),水中的可移动平台(例如,潜艇,小船,轮船),陆地上的可移动平台(例如,机动车,如轿车、摩托车、公共汽车、卡车、运货车;或手持部件,例如鱼竿、自拍杆或其它类型的可移动的支持物或者框架;以及火车、地铁等),太空中的可移动平台(如,卫星、空间站、宇宙飞船)。可移动平台可以在一个环境中(如陆地上、水中、空中、太空)自由移动,或者沿着预设的路径、轨道、或者以约定的方式移动。该可移动平台可以一维、二维或者三维的移动。可移动平台可以响应信号自动移动,而不用手动移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平台可以是运输工具,如空中的运输工具、陆地上的运输工具、水中的运输工具、太空中的运输工具,或者他们的结合。运输工具可以在一个或者多个指定的环境中自由移动,或者沿着轨道或者固定的路径移动。运输工具可包括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利用电动机、引擎、电子元件、磁性机构、重力、风力、燃烧、及/或者其它的动力机构。在某些实施例中,手动动力系统、人力动力系统、或者借助于其它生物体的动力系统也可以应用在可移动平台上,例如,运输工具。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平台可以是旋翼飞行器,该旋翼飞行器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叶片的旋转驱动或者控制。所述可移动平台可借助一个或者多个旋转叶片、螺旋桨、轮子、磁铁、轨道、或者其它机构,被驱动或者重新定位。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平台是无人运输工具,如无人飞行器(UnmannedAerial Vehicle,UAV),也可称为无人机。无人飞行器能够悬停、调整方向、和/或者调整位置。所述可移动平台也可以为移动小车。该移动小车可以为无人车,可以由用户进行遥控。移动小车上可以设有云台,云台上可以设有诸如射击装置。多个移动小车可以组队进行对抗击打,以形成移动机器人比赛。由于移动小车可以用于对抗击打,则在比赛过程中,多个小车之间可能会受到诸多的相互碰撞,因而移动小车的外壳通常可能由于受到撞击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可移动平台中设计装甲模块,有利于提高可移动平台的抗击打性能,从而有效地保护到可移动平台,有利于可移动平台的重复使用。
当然,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可移动平台除了应用于移动小车之外,也可以适用于其它具有产品,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下面参照图1至图2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可移动平台。
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16所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平台,包括:主体10和至少一个装甲模块20。具体地,主体10上设有拆装接口;装甲模块20用于检测可移动平台受到的外部击打,通过拆装接口与主体10可拆卸连接,且与主体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平台,在主体10的外侧增设了至少一个装甲模块20,则装甲模块20构成了可移动平台的至少部分外壳,由于装甲模块20具有优良的抗击打性能,因而能够对可移动平台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降低可移动平台外壳损坏的概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并且装甲模块20能够检测可移动平台受到的外部打击,为整机优化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产品的改良设计;而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即: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至少部分外壳集成设置,形成一体化设计的模块结构,相较于直接在主体10的外壳上额外安装装甲模块20的方案而言,一方面减少了主体10的部件数量,简化了主体10的结构,减轻了产品重量,节约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配合更加自然,不会过于突兀笨重,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美观度。同时,装甲模块20通过拆装接口与主体10可拆卸连接,因而装甲模块20损坏后可以只对装甲模块20进行维修或更换,而无需整机报废,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成本。此外,由于装甲模块20可以拆卸,因而可以将装甲模块20拆卸下来,利用空出来的拆装接口将其他扩展模块(如拍照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等)安装到主体10上,从而提高了可移动平台的扩展性和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特性,便于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来对可移动平台进行改装,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装甲模块20可以仅构成可移动平台的一部分外壳,此时优选将装甲模块20设置在可移动平台较容易受到击打损伤的部位,这样既能够显著提高对可移动平台的保护作用,还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或者,装甲模块20也可以构成可移动平台的完整外壳,这样能够对可移动平台起到全方位的保护,从而显著降低可移动平台外壳损坏的概率,显著延长可移动平台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装甲模块20包括:装甲板21和伤害检测模块22,如图15和图16所示。其中,装甲板21通过拆装接口与主体10可拆卸连接,且与主体10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伤害检测模块22与装甲板21相连,用于在装甲板21受到击打时生成击打信息。
装甲模块20包括装甲板21和伤害检测模块22,装甲板21具有优良的抗击打性能,因而装甲板21通过拆装接口与主体10可拆卸连接,并构成可移动平台的至少部分外壳,能够对可移动平台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且装甲板21与主体10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即:装甲板21与主体10的至少部分外壳集成设置,形成一体化设计的模块结构,相较于直接在主体10的外壳上额外安装装甲板21的方案而言,一方面减少了主体10的部件数量,简化了主体10的结构,减轻了产品重量,节约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装甲板21与主体10的配合更加自然,不会过于突兀笨重,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美观度;伤害检测模块22与装甲板21相连,在装甲板21受到击打时能够生成击打信息(如击打力度、击打频率、击打位置等),起到检测打击的作用,这些击打信息可以作为整机优化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产品的改良设计。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装甲板21上设有与伤害检测模块22相适配的安装槽211,伤害检测模块22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安装槽211内,且安装槽211的侧壁与伤害检测模块22中的一个上设有定位凸起212,另一个上设有定位凹槽221,装甲板21能够在伤害检测模块22的挤压下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定位凸起212卡入或脱出定位凹槽221。
在装甲板21上设置安装槽211,将伤害检测模块22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安装槽211内,能够对伤害检测模块22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伤害检测模块22大幅度移位,提高伤害检测模块22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安装槽211的侧壁与伤害检测模块22中的一个上设有定位凸起212,另一个上设有定位凹槽221,装甲板21能够在伤害检测模块22的挤压下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定位凸起212卡入定位凹槽221内,这样,定位凸起212一方面填充了安装槽211与伤害检测模块22之间的缝隙,对伤害检测模块22起到紧固作用,防止伤害检测模块22安装不紧发生晃动,另一方面在装配过程中也起到了定位作用,当感觉到定位凸起212卡入定位凹槽221的到位感时,即表明装配到位。优选地,定位凹槽2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定位凹槽221沿伤害检测模块22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定位凸起212的数量与定位凹槽221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伤害检测模块22通过至少一个第一紧固件31与装甲板21可拆卸连接,如图15和图16所示。
由于可移动平台在对战过程中整机振动较大,因而通过至少一个第一紧固件31(如螺钉)使伤害检测模块22与装甲板21可拆卸连接,能够显著提高伤害检测模块22与装甲板21的连接可靠性,防止伤害检测模块2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松脱。
装配时,先通过定位凸起212与定位凹槽221的配合实现伤害检测模块22与装甲板21的装配定位,然后利用第一紧固件31保证伤害检测模块22与装甲板21的可靠连接。
进一步地,装甲板21的内壁面上设有多个挡板213,多个挡板213间隔布置,并围设出安装槽211,如图15所示。
对于装甲板21上设有与伤害检测模块22相适配的安装槽211的情况,在装甲板21的内壁面上设置多个间隔布置的挡板213,利用多个挡板213围设出安装槽211,既有利于增加安装槽211的深度,从而提高对伤害检测模块22的限位可靠性,也避免了装甲板21整体加厚或者局部加厚以开设安装槽211,因而减轻了装甲板21的重量,有利于提高可移动平台的对战性能。
进一步地,装甲板21的内壁面上设有用于适配第一紧固件31的固定柱214,如图15所示。
对于伤害检测模块22通过至少一个第一紧固件31与装甲板21可拆卸连接的情况,在装甲板21的内壁面上设置固定柱214,装配时第一紧固件31穿过伤害检测模块22与第一固定柱214相连,即可实现伤害检测模块22与装甲板2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这样既增加了第一紧固件31与装甲板21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伤害检测模块22与装甲板21的连接可靠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在装甲板21上开孔,使得第一紧固件31可以隐藏在装甲板21的内侧,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美观度。
优选地,固定柱214设置在安装槽211的底壁上,如图15所示,伤害检测模块22上设有固定孔222,第一紧固件31穿过伤害检测模块22上的固定孔222与固定柱214固定连接,这样,定位凸起212卡入定位凹槽221的方向与第一紧固件31穿过伤害检测模块22的方向相互垂直,既使得伤害检测模块22多个方向的表面都得到限位或者固定,也保证了定位凸起212和定位凹槽221之间的配合与第一紧固件31和固定柱214之间的配合不会相互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伤害检测模块22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伤害检测模块22上还设有与装甲板21的形状相适配的配合曲面223(如图16所示),伤害检测模块22装配在装甲板21上后,配合曲面223与装甲板21的内壁面相贴合,进一步保证了伤害检测模块22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可移动平台还包括第二紧固件32(如图4、图6、图8、图10、图12、图14所示),第二紧固件32用于连接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拆装接口包括第一连接孔11,装甲模块上设有第二连接孔215,第二紧固件32穿过第一连接孔11及第二连接孔215使装甲模块与主体10可拆卸连接。
由于可移动平台在对战过程中整机振动较大,因而利用第二紧固件32来连接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能够提高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连接可靠性,防止装甲模块2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松脱,以满足可移动平台在对战过程中所需的结构稳定性。具体地,拆装接口包括第一连接孔11,装甲模块20上相应设有第二连接孔215,则第二紧固件32穿过第一连接孔11及第二连接孔215即可实现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可拆卸连接。同时,第一连接孔11也可以用于连接其他扩展模块(如拍照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等),以提高可移动平台的扩展性和DIY特性。
具体地,装甲模块20包括多个,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装甲模块20均设于主体10的外侧面上,且配合构成主体10的外壳;可移动平台还包括限位结构40,多个装甲模块中的至少一个通过限位结构40与主体10限位配合,以限定其相对于主体10的运动方向。
装甲模块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装甲模块20均设于主体10的外侧面上,且配合构成主体10的外壳,即:多个装甲模块20配合构成了主体的完整外壳,则多个装甲模块20也配合构成了可移动平台的完整外壳,这显著增加了对可移动平台的保护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对可移动平台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可以整体取消现有技术中主体10的外壳,相较于直接在主体10的外壳上额外安装多个装甲模块20的方案而言,显著简化了可移动平台的结构,进一步节约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可移动平台还包括限位结构40,多个装甲模块20中的至少一个通过限位结构40与主体10限位配合,则装配时可以先利用限位结构40实现装甲模块20的装配定位,然后再安装第二紧固件32,实现装甲模块20的装配固定,这样先定位再固位,有效提高了装配效率,便于用户快速组装可移动平台,因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装甲模块20通过限位结构40与主体10限位配合,能够限定装甲模块20相对于主体10的运动方向,因而安装时,装甲模块20只能沿着限位结构40限定的方向装配到主体10上,因而也起到了装配防呆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装配效率。
优选地,运动方向与第一连接孔11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
如前,装甲模块20通过限位结构40与主体10限位配合,能够限定装甲模块20相对于主体10的运动方向,使得装配时装甲模块20只能沿着限位结构40限定的方向装配到主体10上,故而当运动方向与第一连接孔11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时,装甲模块20先沿着运动方向装配到主体10上,然后第二紧固件32沿垂直于运动方向的方向穿过第一连接孔11和第二连接孔215,实现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紧固连接。这样,既使得装甲模块20多个方向的表面都得到限位或者固定,也保证了限位结构40和主体10之间的配合与第二紧固件32和装甲模块20及主体10之间的配合不会相互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连接可靠性。
优选地,当一个装甲模块20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215时,多个第二连接孔215中的至少两个的轴线相互垂直,如图8和图10所示。
对于一个装甲模块20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215的情况,多个第二连接孔215中的至少两个的轴线相互垂直,既使得装甲模块20受到多个方向的紧固作用力,又避免了不同方向之间的紧固作用力相互影响导致部分紧固作用力被抵消,因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甲模块20的固定可靠性。
进一步地,限位结构40包括相适配的插块41和插槽42,如图4、图6、图10和图14所示,插块41与插槽42中的一个设置在主体10上,另一个设置在装甲模块20上。
限位结构40包括插块41和插槽42,插块41和插槽42相适配,使得装甲模块20只能沿着插块41插入或脱出插槽42的方向相对于主体10运动,因而既能实现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之间的限位配合,也限定了装甲模块20相对于主体10的运动方向,且结构和原理较为简单,装配方便快捷。具体地,可以将插块41设置在主体10上,将插槽42设置在装甲模块20上;也可以调换插块41和插槽42的位置,将插块41设置在装甲模块20上,将插槽42设置在主体10上。
进一步地,插块41设有第三连接孔411,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二紧固件32穿过插槽42及第三连接孔411使装甲模块与主体10固定连接。
插块41还设有第三连接孔411,第二紧固件32穿过插槽42及第三连接孔411使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固定连接,则插块41既起到了装配定位的作用,也提高了连接紧固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连接可靠性。该方案相当于增加了第二紧固件32的数量,在一部分第二紧固件32穿过第一连接孔11与第二连接孔215使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紧固连接的基础上,还有一部分第二紧固件32穿过插槽42及第三连接孔411使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固定连接,因而有效提高了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连接可靠性,此方案对于受击打较为频繁振动较大的部位,如位于可移动平台前端的装甲模块20具有较大的意义,能够有效防止该部位的装甲模块2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松脱。
进一步地,主体10上设有第一凸起12(如图4、图6、图8、图10所示),第一凸起12内形成有第一连接孔11(如图4、图6、图8、图10、图12、图14所示),装甲模块20设有第二凸起216(如图4、图6、图10所示),第二凸起216内形成有第二连接孔215(如图4、图6、图8、图10、图12、图14所示),在装甲模块20安装在主体10上时,第二凸起216套设在第一凸起12外侧,或第一凸起12套设在第二凸起216外侧。
主体10上设有第一凸起12,第一凸起12内形成有第一连接孔11,相应地,装甲模块20设有第二凸起216,第二凸起216内形成有第二连接孔215,在装甲模块20安装在主体10上时,第二凸起216套设在第一凸起12外侧或者第一凸起12套设在第二凸起216外侧,起到了良好的装配定位作用,可以先通过第一凸起12与第二凸起216的配合来实现第一连接孔11与第二连接孔215的准确对位,从而提高第二紧固件32的装配速度;同时,也可以增加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连接可靠性,并有利于将第二紧固件32隐藏在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之间,防止第二紧固件32外露,从而提高产品的美观度。
其中,当装甲模块20安装在主体10的左端或右端时,插块41沿竖直方向插入或脱出插槽42,如图3至图6所示;当装甲模块20安装在主体10的后端时,插块41沿水平方向插入或脱出插槽42,如图11至图14所示。
对于装甲模块20安装在主体10的左端或右端的情况,即对于装甲模块20为左装甲模块20或右装甲模块20的情况,插块41沿竖直方向插入或脱出插槽42,既能够防止主体10左右两侧的装甲模块20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又便于第二紧固件32沿水平方向装配,从而显著降低左装甲模块20和右装甲模块20脱离主体10的概率,提高左装甲模块20和右装甲模块20的固定可靠性。
对于装甲模块20安装在主体10的后端的情况,即对于装甲模块20为后装甲模块20的情况,插块41沿水平方向插入或脱出插槽42,既能够防止后装甲模块20沿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动,又便于第二紧固件32沿竖直方向装配,有利于丰富后装甲模块20的功能,比如使得后装甲模块20的一部分结构可以实现上下翻转,以便于向主体10内装卸其他结构。
优选地,装甲模块2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装甲模块20分别安装在主体10的前端、后端、左端和右端,如图1所示;安装在主体10的前端的装甲模块20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215,多个第二连接孔215中的至少两个的轴线相互垂直(如图8和图10所示);安装在主体10的左端及右端的两个装甲模块20上设有向主体10延伸的延伸板219(如图4和图6所示),延伸板219靠近主体10的一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插块41,主体10上设有侧连接板13,侧连接板13的下板面上开设有插槽42,插块41由下向上插入插槽42;安装在主体10的后端的装甲模块20的顶部设有安装座23(如图12和图14所示),安装座23的底部设有插块41,主体10上设有后连接板14(如图12和图14所示),后连接板14的下板面上设有插槽42,插块41由后向前插入插槽42,且后连接板14上设有与安装座23上的第一连接孔11适配的第二连接孔215。
装甲模块20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装甲模块20分别安装在主体10的前端、后端、左端和右端,即四个装甲模块20分别形成为可移动平台的前装甲模块20、后装甲模块20、左装甲模块20和右装甲模块20,分别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对可移动平台进行保护。
其中,前装甲模块20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215,多个第二连接孔215中的至少两个的轴线相互垂直,因而使得前装甲模块20受到多个方向的紧固作用力,且不同方向之间的紧固作用力不会相互影响导致部分紧固作用力被抵消,因而进一步提高了前装甲模块20的固定可靠性,由于可移动平台前端为受击打较为频繁振动较大的部位,因而这样设置能够有效防止前装甲模块2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松脱。
左装甲模块20和右装甲模块20上设有延伸板219,延伸板219向主体10延伸,且延伸板219靠近主体10的一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为插块41,相应地,主体10上设有侧连接板13,侧连接板13的下板面上开设有插槽42,则装配时插块41由下向上插入插槽42即可,且这样使得插块41与插槽42的配合隐藏在侧连接板13下方,提高了产品的美观度,同时结构和原理较为简单,装配较为快捷。
后装甲模块20的顶部设有安装座23,安装座23的底部设有插块41,相应地,主体10上设有后连接板14,后连接板14的下板面上设有插槽42,则装配时插块41由后向前插入插槽42即可,且这样设置使得插块41与插槽42的配合隐藏在后连接板14下方,提高了产品的美观度,同时结构和原理较为简单,装配较为快捷。
实施例二(如图17至图19所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限位结构40包括设置在主体10上的第一磁吸件43(如图18所示)和设置在装甲模块上用于与第一磁吸件43相吸合的第二磁吸件44(如图19所示)。
限位结构40包括第一磁吸件43和第二磁吸件44,第一磁吸件43与第二磁吸件44相吸合,使得装甲模块20只能沿着第一磁吸件43正对第二磁吸件44的方向相对于主体10运动,因而既能实现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之间的限位配合,也限定了装甲模块20相对于主体10的运动方向,且结构和原理较为简单,装配方便快捷。具体地,第一磁吸件43和第二磁吸件44可以均为磁铁等永磁体,也可以均为电磁体,也可以一个为永磁体或电磁体,另一个为导磁体。
进一步地,主体10上设有限位凹槽15(如图17和图18所示),第一磁吸件43设置在限位凹槽15的底壁上,装甲模块上设有与限位凹槽15相适配的限位凸起217(如图17和图19所示),限位凸起217嵌入限位凹槽15内,第二磁吸件44设置在限位凸起217上并与第一磁吸件43相对设置。
在主体10上设置限位凹槽15,将第一磁吸件43设置在限位凹槽15的底壁上,相应地,装甲模块20上设置限位凸起217,由于第二磁吸件44设置在限位凸起217上并与第一磁吸件43相对设置,因而装配时将限位凸起217嵌入限位凹槽15内,即保证了第一磁吸件43正对着第二磁吸件44并实现吸合固定。因此,限位凹槽15与限位凸起217的设置,既起到了一定的装配定位的作用,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也起到了一定的限位作用,能够有效防止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发生移动错位,从而提高了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限位凹槽15为具有转角结构的条状凹槽,条状凹槽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磁吸件43,如图18所示。
限位凹槽15为具有转角结构的条状凹槽,则限位凸起217相应也具有转角结构,这样延长了限位凹槽15和限位凸起217的长度,增加了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甲模块20的固定可靠性。进一步地,在条状凹槽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磁吸件43,既保证了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之间的磁吸限位可靠性,又减少了第一磁吸件43和第二磁吸件44的数量,有利于简化产品结构,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
优选地,限位凹槽15的侧壁面倾斜设置,如图18所示,使限位凹槽15的截面积由槽底向槽口逐渐增大。
限位凹槽15的侧壁面采用倾斜设置的方式,使得限位凹槽15的截面积由槽底向槽口逐渐增大,使得限位凹槽15的侧壁面起到了导向斜面的作用,有利于限位凸起217快速插入限位凹槽15,便于快速装配。
进一步地,当限位凹槽15为具有转角结构的条状凹槽时,条状凹槽的转角部位处凹陷形成限位沉台16(如图18所示),限位凸起217上设有与限位沉台16相适配的限位凸台218(如图17和图19所示),限位凸台218嵌入限位沉台16内。
对于限位凹槽15为具有转角结构的条状凹槽的情况,在条状凹槽的转角部位处设置限位沉台16,在限位凸起217上相应设置限位凸台218,则限位凸台218嵌入限位沉台16内,是在限位凹槽15与限位凸起217配合限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重限位,因而起到了进一步的限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装甲模块20的固定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17至图19是以一个装甲模块20设于主体10的一个侧面进行的举例说明,当可移动平台包括多个装甲模块20,多个装甲模块20设于主体10的相同侧面或不同侧面时,可以采纳相同或类似的结构。
实施例三(如图20至图24所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限位结构40包括相适配的第一连接件45和第二连接件46(如图20至图24所示),第一连接件45和第二连接件46中的一个用于连接装甲模块20,另一个用于连接主体10;第一连接件45和第二连接件46中的一个设置有弹性臂451(如图22所示),另一个设置有卡槽461(如图24所示);弹性臂451的一端形成有与卡槽461相适配的卡凸4511(如图22所示),弹性臂451用于在主体10或装甲模块20的挤压下发生弹性变形,以使卡凸4511卡入或脱出卡槽461。
限位结构40包括第一连接件45和与第一连接件45相适配的第二连接件46,装配时先将二者中的一个与装甲模块20连接在一起,另一个与主体10连接在一起,然后将第一连接件45与第二连接件46相连,即可实现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限位配合。该方案利用第一连接件45和第二连接件46来实现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限位配合,有利于简化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45与第二连接件46中的一个上设有弹性臂451,另一个设有卡槽461,装配时,弹性臂451在主体10或装甲模块20的挤压下发生弹性变形,即可使弹性臂451的卡凸4511卡入卡槽461,从而实现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的限位配合,且具有拆装方便快捷的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45与第二连接件46中设有弹性臂451的一个还设有插板452(如图20、图22和图24所示),弹性臂451设置在插板452上;第一连接件45与第二连接件46中设有卡槽461的一个还设有与插板452相适配供插板452滑入或滑出的滑槽462(如图20所示),卡凸4511在插板452滑入滑槽462时卡入卡槽461以限制插板452脱出滑槽462。
第一连接件45与第二连接件46中设有弹性臂451的一个还设有插板452,弹性臂451设置在插板452上,相应地,第一连接件45与第二连接件46中设有卡槽461的一个还设有与插板452相适配的滑槽462,装配时,插板452沿着滑槽462滑动,使弹性臂451受到挤压发生弹性变形,当插板452滑动至卡凸4511与卡槽461相对应的位置时,弹性臂451复位变形使卡凸4511卡入卡槽461,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插板452不能脱出滑槽462。因此,滑槽462与插板452的设置,对弹性臂451与卡槽461的配合起到了有效的导向作用,同时装配完成后滑槽462与插板452相互限位,也起到了限位配合的作用。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45与第二连接件46中设有滑槽462的一个包括本体463(如图24所示)和与本体463的边缘转折相连的L形折板464(如图24所示),L形折板464与本体463围设出滑槽462(如图20所示)。
第一连接件45与第二连接件46中设有滑槽462的一个包括本体463和L形折板464,L形折板464与本体463的边缘转折相连,进而围设出滑槽462,相较于直接在本体463上去除部分材料凹陷形成滑槽462的方案而言,既有利于提高第一连接件45或第二连接件46的强度,也有利于增加滑槽462的深度,从而提高产品的连接可靠性。
优选地,L形折板464与本体463垂直相连,卡槽461设置在本体463上,滑槽462的一端封闭,如图24所示。
优选地,弹性臂45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弹性臂451对称设置(如图22所示),则插板452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插板452也对称设置,相应地,L形折板464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L形折板464对称设置形成两个对称的滑槽462,这样的结构较为规整,同时也有利于第一连接件45与第二连接件46受力均衡,进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连接可靠性。
实施例四(如图25所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限位结构40包括相适配的燕尾槽47和条状凸起48,如图25所示,燕尾槽47和条状凸起48中的一个设置在主体10上,另一个设置在装甲模块20上。
限位结构40包括燕尾槽47和条状凸起48,燕尾槽47和条状凸起48相适配,使得装甲模块20只能沿着插入或脱出燕尾槽47的方向相对于主体10运动,因而既能实现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之间的限位配合,也限定了装甲模块20相对于主体10的运动方向,且结构和原理较为简单,装配方便快捷。具体地,可以将燕尾槽47设置在主体10上,将条状凸起48设置在装甲模块20上;也可以调换燕尾槽47和条状凸起48的位置,将燕尾槽47设置在装甲模块20上,将条状凸起48设置在主体10上。
优选地,燕尾槽47沿竖直方向延伸,条状凸起48的上端还设有支撑部481(如图25所示),条状凸起48由燕尾槽47的上端插入燕尾槽47内,支撑部481承靠在燕尾槽47的上端。
燕尾槽47沿竖直方向延伸,条状凸起48的上端还设有支撑部481,因而装甲模块20需沿竖直方向由上向下插入燕尾槽47内,直至条状凸起48上端的支撑部481承靠在燕尾槽47的上端,以防止条状凸起48向下脱出燕尾槽47,从而实现装甲模块20与主体10之间的限位配合。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移动平台为战车机器人。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申请提供的战车机器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战车机器人很好地结合了教育性和娱乐性,由于战车在对战过程中需要检测弹丸打击,故设计了装甲模块,该模块起到检测打击和保护战车的作用。由于装甲模块需要满足结构稳定可靠、便于用户快速拆装、外形契合战车等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多种方案的快速安装结构,比如:磁吸、弹性臂卡扣、燕尾槽、以及卡槽加螺丝紧固的方式进行安装,方便用户快速安装装甲模块,提高机器人战车的扩展性和DIY特性。
由于设计了多种战车机器人装甲的快速安装方式,并预留拆装结构,用户不仅可以快速对战车机器人装甲进行拆装,后期还可以自行设计装甲外观进行DIY,或者利用拆装接口进行其他模块的扩展。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本申请为战车机器人设计了一套装甲模块,包含装甲板和伤害检测模块两部分,伤害检测模块采用卡扣安装和螺丝防振紧固的方式;装甲采用卡槽加螺丝紧固的方式安装到整车上,方便用户安装,且在拆装便捷性和结构稳定性上进行了平衡,达到较好的拆装体验。
具体地,前装甲采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螺丝进行紧固,侧装甲和后装甲采用卡槽加螺丝紧固的方式。
四个装甲后面均有一个伤害检测模块,整个模块利用四个扣点装配在装甲板上,由于要准确检测水单打击,且整机振动较大,为防止模块松脱,故增加两颗螺丝进行锁紧,若只采用螺丝紧固,就可能存在模块安装不紧的情况,扣点就会避免这种情况,用户安装时需要将伤害检测模块卡入装甲板,有到位感,保证了可以完全卡到位。
其中,装甲板的安装还可以使用燕尾槽、磁吸、弹性臂卡勾的形式。
安装说明如下:
侧装甲采用卡槽加螺丝锁紧的方式,先将装甲板上部的卡槽(即插块)插入中框主体的凹槽(即插槽)中,设计的下部螺丝柱完成柱孔配合(即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的配合),装甲板可以保持住配合状态,最后用螺丝紧固下面的柱孔配合,完成侧装甲的装配。
前装甲在前后和垂直两个正交方向进行螺丝紧固。前后和垂直方向均有柱孔配合(即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的配合),用户将前装甲板卡入后,两个正交方向的柱孔配合可以使其保持固定状态,最后用螺丝进行紧固。
后装甲的安装采用前后方向的卡槽配合(即插块与插槽的配合),垂直方向使用螺丝进行紧固。安装时用户将后装甲组件插入中框主体,支撑座(即安装座)上有突出的方形卡槽(即插块),卡入中框主体的凹槽(即插槽)中,最后在垂直方向上使用螺丝进行紧固。
说明如下:
伤害检测模块侧面有四个凹槽(即定位凹槽),四块装甲板的对应位置有凸出的扣点(即定位凸起),且中间位置有相应的边框(即挡板),用户安装伤害检测模块时将其自然放入装甲板对应位置,然后用力按压,即可完成装配,为防止碰撞、打击导致伤害检测模块松动,需要使用两颗螺丝进行紧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平台,在主体的外侧增设了至少一个装甲模块,则装甲模块构成可移动平台的至少部分外壳,由于装甲模块具有优良的抗击打性能,因而能够对可移动平台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降低可移动平台外壳损坏的概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并且装甲模块能够检测可移动平台受到的外部打击,为整机优化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产品的改良设计;而装甲模块与主体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即:装甲模块与主体的至少部分外壳集成设置,形成一体化设计的模块结构,相较于直接在主体的外壳上额外安装装甲模块的方案而言,一方面减少了主体的部件数量,简化了主体的结构,减轻了产品重量,节约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使得装甲模块与主体的配合更加自然,不会过于突兀笨重,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美观度。同时,装甲模块通过拆装接口与主体可拆卸连接,因而装甲模块损坏后可以只对装甲模块进行维修或更换,而无需整机报废,从而降低了产品的使用成本。此外,由于装甲模块可以拆卸,因而可以将装甲模块拆卸下来,利用空出来的拆装接口将其他扩展模块(如拍照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等)安装到主体上,从而提高了可移动平台的扩展性和DIY特性,便于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来对可移动平台进行改装,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上设有拆装接口;
至少一个装甲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可移动平台受到的外部击打,通过所述拆装接口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且与所述主体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甲模块包括:
装甲板,通过所述拆装接口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且与所述主体的至少部分外壳形成一体;和
伤害检测模块,与所述装甲板相连,用于在所述装甲板受到击打时生成击打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甲板上设有与所述伤害检测模块相适配的安装槽,所述伤害检测模块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与所述伤害检测模块中的一个上设有定位凸起,另一个上设有定位凹槽,所述装甲板能够在所述伤害检测模块的挤压下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所述定位凸起卡入或脱出所述定位凹槽;和/或
所述伤害检测模块通过至少一个第一紧固件与所述装甲板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装甲板上设有与所述伤害检测模块相适配的安装槽时,所述装甲板的内壁面上设有多个挡板,多个所述挡板间隔布置,并围设出所述安装槽;
当所述伤害检测模块通过至少一个第一紧固件与所述装甲板可拆卸连接时,所述装甲板的内壁面上设有用于适配所述第一紧固件的固定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移动平台还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紧固件用于连接所述装甲模块与所述主体;
所述拆装接口包括第一连接孔,所述装甲模块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孔及所述第二连接孔使所述装甲模块与所述主体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甲模块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装甲模块均设于所述主体的外侧面上,且配合构成所述主体的外壳;
所述可移动平台还包括限位结构,多个所述装甲模块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主体限位配合,以限定其相对于所述主体的运动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和/或
当一个所述装甲模块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时,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中的至少两个的轴线相互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相适配的插块和插槽,所述插块与所述插槽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另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甲模块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块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插槽及所述第三连接孔使所述装甲模块与所述主体固定连接;和/或
所述主体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内形成有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装甲模块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内形成有所述第二连接孔,在所述装甲模块安装在所述主体上时,所述第二凸起套设在所述第一凸起外侧,或所述第一凸起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起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装甲模块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左端或右端时,所述插块沿竖直方向插入或脱出所述插槽;
当所述装甲模块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后端时,所述插块沿水平方向插入或脱出所述插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甲模块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装甲模块分别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前端、后端、左端和右端;
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前端的所述装甲模块设有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中的至少两个的轴线相互垂直;
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左端及右端的两个所述装甲模块上设有向所述主体延伸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靠近所述主体的一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插块,所述主体上设有侧连接板,所述侧连接板的下板面上开设有所述插槽,所述插块由下向上插入所述插槽;
安装在所述主体的后端的所述装甲模块的顶部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底部设有所述插块,所述主体上设有后连接板,所述后连接板的下板面上设有所述插槽,所述插块由后向前插入所述插槽,且所述后连接板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座上的所述第一连接孔适配的所述第二连接孔。
12.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第一磁吸件和设置在所述装甲模块上用于与所述第一磁吸件相吸合的第二磁吸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上设有限位凹槽,所述第一磁吸件设置在所述限位凹槽的底壁上,所述装甲模块上设有与所述限位凹槽相适配的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嵌入所述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二磁吸件设置在所述限位凸起上并与所述第一磁吸件相对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凹槽为具有转角结构的条状凹槽,所述条状凹槽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或
所述限位凹槽的侧壁面倾斜设置,使所述限位凹槽的截面积由槽底向槽口逐渐增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限位凹槽为具有转角结构的条状凹槽时,所述条状凹槽的转角部位处凹陷形成限位沉台,所述限位凸起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沉台相适配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嵌入所述限位沉台内。
16.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相适配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用于连接所述装甲模块,另一个用于连接所述主体;
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中的一个设置有弹性臂,另一个设置有卡槽;
所述弹性臂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卡槽相适配的卡凸,所述弹性臂用于在所述主体或所述装甲模块的挤压下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所述卡凸卡入或脱出所述卡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中设有所述弹性臂的一个还设有插板,所述弹性臂设置在所述插板上;
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中设有所述卡槽的一个还设有与所述插板相适配供所述插板滑入或滑出的滑槽,所述卡凸在所述插板滑入所述滑槽时卡入所述卡槽以限制所述插板脱出所述滑槽。
1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相适配的燕尾槽和条状凸起,所述燕尾槽和所述条状凸起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另一个设置在所述装甲模块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可移动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燕尾槽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条状凸起的上端还设有支撑部,所述条状凸起由所述燕尾槽的上端插入所述燕尾槽内,所述支撑部承靠在所述燕尾槽的上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61240.5U CN209596552U (zh) | 2019-02-27 | 2019-02-27 | 可移动平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61240.5U CN209596552U (zh) | 2019-02-27 | 2019-02-27 | 可移动平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596552U true CN209596552U (zh) | 2019-11-08 |
Family
ID=68405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261240.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596552U (zh) | 2019-02-27 | 2019-02-27 | 可移动平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596552U (zh) |
-
2019
- 2019-02-27 CN CN201920261240.5U patent/CN20959655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70069B (zh) | 玩具 | |
US9072981B2 (en) | Hovering toy figure | |
US7073750B1 (en) | Propulsion system for model airplane | |
CN102556341A (zh) | 具有分布式和自组装特征的群体飞行机器人 | |
US20080265088A1 (en) | Propulsion System for Model Airplane | |
US20210302133A1 (en) | Intelligent moving shooting target | |
KR101552486B1 (ko) | 연결형 회전익 추진체, 이를 이용한 퍼즐조립형 비행 시스템 및 그 운영방법 | |
CN209596552U (zh) | 可移动平台 | |
KR101480512B1 (ko) | 포신의 동작을 이용한 기구 동작 학습용 종이 공작물 | |
KR101807082B1 (ko) | 지면 이동 및 자력 상승 가능한 드론 | |
CN206171835U (zh) | 航拍无人机 | |
JP6749536B1 (ja) | 簡易飛行物体 | |
CN201921503U (zh) | 一种遥控战斗攻击直升机 | |
CN201632054U (zh) | 一种趣味电动玩具直升机 | |
CN2920344Y (zh) | 遥控直升机机身架构造 | |
KR20230086196A (ko) | 골판지 조각을 이용한 탈장착 구조를 갖는 조립식 드론 | |
CN206265328U (zh) | 无人机 | |
CN205832623U (zh) | 玩具弹枪及具有该玩具弹枪的飞行器 | |
CN211462061U (zh) | 一种新型玩具飞机 | |
CN210904948U (zh) | 爬行底盘 | |
CN202876354U (zh) | 具有投影功能的飞行玩具 | |
CN208161036U (zh) | 一种行驶中部件可跳动的玩具车 | |
US20070215136A1 (en) | Robotic mobile amusement system | |
CN219922035U (zh) | 一种恐龙合体机器人 | |
US20240189727A1 (en) | Toy orbital vehi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08 |